地壳运动和板块构造

合集下载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的科学规律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的科学规律
逆断层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的科学规律
侧向挤压形成褶皱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的科学规律
2、受到水平的拉伸就会形成裂谷(如红海东非大裂谷)或正断层
正断层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的科学规律
3、受到水平方向的剪切、扭为就会形成 平移断层及各种扭动构造。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的科学规律
第二节、板块构造学说简介
• 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受南美和非洲大陆海 岸线形态极其相似启发,再结合在古生物、地层、 地貌和构造等方面的对应证据,提出了“大陆漂 移”假说,但由于未能阐明大动漂移的动力学机 制而未被重视;
地震,也是由于
该断层错动引起
的。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的科学规律
三、 地壳的垂直运动主要标志
1、沉积相(岩相)及其变化
岩相(岩性特征和古生物化石特征的综合)在横向和纵向 上的变化与地壳运动关系密切。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的科学规律
2、超过沉积环境的厚度
利用沉积物或沉积岩的厚度资料 可以反映地壳升降运动的速度和幅度。 如浅海的水深不超过200m,故浅海沉积 物厚度按理要少于200m,北京西山中元 古代浅海相白云岩厚度达3000-4000m, 远远超过浅海的水深,说明当时是一边 沉积,地壳一边下降。
2、将地壳的稳定区称为“地台区”,典型地台区(又 称克拉通)在经历了早期地槽活动阶段之后,再 转入长期的、相对稳定的构造演化过程。地台区 具有双层结构,下部为地槽期形成的结晶基底,上 部为地台期形成地的壳运沉动与板积块构盖造的科层学规。律
五、地壳水平运动的主要证据
1、岩层受到水平侧向挤压形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褶皱或逆断层
大陆漂移有那些证据?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的科学规律
1.大陆拼合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知识点总结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知识点总结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知识点总结地壳运动和板块构造是地球科学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地球的演化和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地壳运动和板块构造的相关知识进行总结。

一、地壳运动的概念及分类地壳运动是指地壳中的构造单元,如板块、岩浆、地震等的运动和变化。

地壳运动可以分为水平和垂直运动两大类。

1. 水平运动:水平运动主要包括地壳的平移和岩体的滑动。

其中,地壳平移是指板块运动,也称之为板块构造。

板块构造是地壳平面上大规模、大范围的构造运动,可以分为板块边界运动和板块内部运动。

板块边界运动主要有三种形式:边界分离、边界聚合和边界滑动。

板块内部运动表现为板块内部的裂缝、断裂、隆起、下沉等。

2. 垂直运动:垂直运动主要包括地壳的隆升和下沉。

地壳隆升先后经历了成因隆升和侵蚀隆升两个阶段。

成因隆升是指地壳上升是由于构造力、岩石圈的热胀冷缩等造成,形成山地、高原等地形。

侵蚀隆升则是由于地壳隆升后被风化、侵蚀、剥蚀作用消耗而出露在地表。

二、板块构造理论板块构造理论是解释地壳运动的重要理论之一。

它认为地壳由多个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移动并发生变形和相互作用。

板块构造理论可以解释地壳的隆升、下沉、地震、火山活动等现象,对于理解地球变化、预测地震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1. 板块构造的证据板块构造的证据主要包括地震带、火山分布带、断裂带等。

地震带是指在地震分布图上可以看到明显的线性分布的地震活动区域,这些地震带通常与板块的边界位置相对应。

火山分布带是指在地球上可以看到明显的火山活动的区域,这些区域也与板块边界位置相关。

断裂带则是指地壳中存在的一些断裂带,这些断裂带也是板块边界的表现。

2. 板块运动的机制板块运动的机制主要包括推测力和牵引力两种。

推测力是指板块之间的向外推挤力,主要由火山活动和地震活动引起。

牵引力则是指板块之间的拉扯力,主要是地球内部的热浮力引起的。

这两种力共同作用,导致了板块的运动和变形。

三、地质灾害与地壳运动地壳运动和板块构造与地质灾害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高中地理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知识点

高中地理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知识点

高中地理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知识点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是地球地壳变动的重要内容,它们揭示了地球表面的巨大变化和地球内部的构造特征。

以下是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的几个重要知识点:1. 地壳运动的类型:地壳运动的类型:- 构造性地壳运动:地球表面地壳板块发生相对运动,引起地震、火山活动和山脉的形成。

- 变质性地壳运动:地壳板块经历高压、高温条件,使岩石发生变质过程,形成大理石、片岩等变质岩石。

- 破碎性地壳运动:地壳板块发生断裂、滑移等破碎状况,形成断层和地裂缝。

2. 板块构造的特点:板块构造的特点:- 板块:地球表面由多个相对稳定的板块组成,包括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

- 构造:板块之间存在板块边界,包括边界类型有:边界、转换边界和俯冲带。

- 作用:板块构造是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推动了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3. 板块构造的影响:板块构造的影响:- 地震活动:板块边界处的构造应力积累导致地震的发生,地震是地壳运动的重要表现。

- 火山活动:板块边界发生俯冲作用时,岩浆活动会引发火山喷发,形成火山地貌。

- 山脉形成:板块碰撞或挤压引发大规模地壳抬升,造就了许多著名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

4. 板块漂移理论:板块漂移理论:- 大陆漂移:地质学家韦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理论认为,地球表面的大陆板块会在地球历史上漂移,形成过去和现在的大陆位置。

- 海底扩张:1960年代,海洋学家赫胥黎提出海底扩张理论,认为板块边界处海底喷发的岩浆充填了新的海底地壳,导致板块扩张。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是理解地球地质现象的重要基础,通过对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变动过程和地球内部的构造演化。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
地球内 部的能 量
对地表形态 的影响
高低起伏,形成 高山和盆地
内力作 用
外力作 用
地壳活动、岩浆 活动、变质作用
地球外部 的能量
风化、侵蚀、搬运 堆积、固结成岩
削低高山,填平 盆地,使地表趋 于平坦
二、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
1.地壳运动及其影响:
水平运动 地
使岩层弯曲或断裂,形成褶 皱山系、裂谷或海洋 地表起伏和海陆变迁
背斜 山
褶皱
向斜 谷
(二)、断层
什么叫断层?
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 过了岩石所能承受的限度,岩体会发生破裂, 并且断裂面两侧的岩块沿断裂面有明显错动, 位移。
c
a
b
四、外力作用与地貌
风化 侵蚀 搬运 堆积
固结成岩
四、外力作用与地貌
1. 流水作用:
(1) 流水的侵蚀地貌:
河谷、瀑布、峡谷,如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
壳 运 动
垂直运动
六大板块: 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
南极洲、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 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 主要观点:: 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2 板 海上----海洋、海岭 张裂区 块 陆上----裂谷、断层 (生长边界) 构 形成的 大洋板块与 海上---海沟 造 地 形: 相撞挤压区 交界处----岛弧 大陆板块 : 学 (消亡边界) 陆上----海岸山脉 说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高大山脉
(2) 流水的沉积地貌:
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四、外力作用与地貌
2. 风力作用:
(1)侵蚀地貌:
风蚀沟谷、风蚀洼地、戈壁、裸岩、荒漠
(2)沉积地貌:
沙漠中的沙丘、沙垄、黄土高原等

地壳运动与构造板块理论

地壳运动与构造板块理论

地壳运动与构造板块理论地壳运动是指地球上地壳发生的各种变动和运动,包括地壳的隆起、下沉、抬升、变形等现象。

地壳运动是地球演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以及地球内部的构造有着深远的影响。

构造板块理论是解释地壳运动的重要理论,它认为地壳是由一系列的构造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相对运动,导致地壳发生各种变动。

一、地壳运动的类型与原因地壳运动主要分为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两种类型。

垂直运动包括地壳的隆起、下沉和抬升。

隆起是指地壳在竖直方向上的上升,常见于山脉和高原的形成过程。

下沉是指地壳在竖直方向上的下降,常见于海洋的形成过程。

抬升是指地壳在竖直方向上的上升,常见于地震活跃区域的地壳抬升。

水平运动包括地壳的滑动和挤压。

滑动是指构造板块之间的相对滑动,常见于断层带和地震区域。

挤压是指构造板块之间的相对挤压,常见于造山带和褶皱带。

地壳运动的原因主要有构造力和地质力两方面。

构造力是指地球内部的构造活动所产生的力量,包括地壳的断裂、褶皱和隆起等。

地质力是指地球表面的地质作用所产生的力量,包括地壳的侵蚀、沉积和变形等。

构造力和地质力共同作用,导致地壳运动的发生。

二、构造板块理论的基本原理构造板块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解释地壳运动的理论,它认为地壳是由一系列的构造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相对运动。

构造板块理论的基本原理包括板块构造、板块运动和板块边界。

板块构造是指地壳被划分为若干个构造板块,每个板块具有相对独立的地质特征。

板块运动是指构造板块在地球表面上相对运动,包括板块的滑动、碰撞和分离等。

板块边界是指构造板块之间的接触带,包括边界的类型和特征。

根据构造板块理论,地球表面上的地壳运动主要是由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所引起的。

三、构造板块理论的证据构造板块理论得到了大量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方面的证据支持。

首先,地球表面的地壳运动和地震分布与构造板块的相对运动密切相关。

例如,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相对运动导致了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形成。

构造地质学板块构造和地壳运动

构造地质学板块构造和地壳运动

构造地质学板块构造和地壳运动构造地质学是研究地球上岩石层的运动和形成的学科。

在构造地质学中,板块构造和地壳运动是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围绕着板块构造和地壳运动展开,探讨一些相关的概念、原理和实践,并展示其对地球表面形态和地质现象的影响。

首先,板块构造是指地球上岩石层次结构之间的相对运动的模式。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地球的岩石外层被分为了几块不同大小的板块,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互相移动。

板块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地球上许多重要的地质现象,如地震、火山喷发和山脉的形成。

板块构造理论的基础是海洋地壳扩张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海洋底部的岩石随着岩浆的喷发而不断形成新的岩石,并向两侧扩展。

这种扩张推动了地壳板块的运动。

除了海洋地壳扩张理论外,还有其他几种板块构造理论,如地震断层和岩浆侵入。

板块构造的运动方式主要有三种类型:边界滑动、边界碰撞和边界分离。

边界滑动是指两个板块沿着同一方向滑动,而边界碰撞是指两个板块相向移动并发生碰撞。

边界分离是指两个板块相互分离,形成一个新的岩石层。

不同类型的边界运动会导致不同的地质现象,例如地震、火山喷发和地壳的抬升。

地壳运动是指地球表面的地壳层发生的运动。

地壳运动是地球长期演化的结果,包括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主要指地壳的抬升和下降,这种运动主要由板块的碰撞和分离引起。

水平运动则是指板块之间的滑动和相对移动。

地壳运动的结果是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包括山脉的形成、盆地的沉降以及地壳的断裂。

板块构造和地壳运动对地球表面形态和地质现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这些运动是造成地震和火山喷发的主要原因。

当板块之间的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发地震。

地震是地壳运动造成的能量释放的结果,它导致了地球表面的剧烈震动。

而火山喷发则是板块构造和地壳运动中的岩浆侵入引起的,岩浆在地壳中上升,并通过断裂口喷出地表。

火山喷发带来了岩浆和火山灰,对周围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另一方面,板块构造和地壳运动也是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主要原因。

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

断层地貌:东非大裂谷
断层地貌:块状山地
西岳华山
庐山断崖
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1、找矿 2、找水
石油、天然气一般储存在背斜构造中 向斜构造盆地,利于储存地下水
3、工程建设 修建隧道一般应选择背斜部位,通过断层
时必须采取工程加固措施; 工程建筑地基避免建在断层带上。
六、外力作用和地貌
固结成岩 沉 积 搬 运
读地质构造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向 斜
背 斜
背 斜
(1)在图上标出两个背斜,一个向斜,并画出断层线。 (2)有的背斜成为谷地的原因是
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裂,容 易被侵蚀,而成为谷地。
风力________
向斜
向下弯曲
中间新,两翼老
褶皱地貌
褶皱山脉
2、断裂与断层
岩石产生断裂未必形成断层,关键看是否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位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在地貌上,大的 断层常形成裂谷或 陡崖。如东非大裂 谷和我国的华山。
一侧上升的岩块常形 成块状山地或高地; 如华山、庐山、泰山。 一侧下沉的岩块则形 成谷地或低地。如渭 河平原、汾河谷地。 而在断层构地带,则发育成沟谷,河流。
三、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
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变形变位, 称为地质构造,所形成的地貌,称为
构造地貌。
1、褶皱
岩层
岩层
岩层
褶皱常形成高大的山脉:如喜 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安第 斯山等
有两种基本形态。
褶皱的基本形态
岩层形态 岩层关系 地表形态
背斜
向上拱起
中间老,两翼新
一般成山岭, 有时成为谷地 一般成谷地或盆地, 有时成为山岭
风 化
侵 蚀

地球的地壳运动和板块构造

地球的地壳运动和板块构造

地球的地壳运动和板块构造地球是一个活动的行星,其地壳在长期漫长的地质历程中经历了许多运动和变化。

地壳运动指的是地球地壳的变动和移动,而板块构造则是指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表面被分成数十块大大小小的板块,它们在地球表面上不断移动和相互作用。

这个过程对地球的地形、地质构造和自然灾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地球的地壳运动主要有两种类型,即构造活动和地质变动。

构造活动是指地殼上由于地球内部动力作用而引起的体积变形,主要表现为地震和火山活动。

地质变动则是指地殼表面由于风化、侵蚀、沉积等外力作用而引起的形态变化,如山脉的抬升、河流的侵蚀等。

这两种类型的地壳运动紧密相连,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地球的变化和发展。

板块构造理论是目前广泛接受的解释地球地壳运动的理论之一。

它认为地球上的岩石圈被分成了数十个大大小小的板块,这些板块以海洋中脊为界线,在地球表面上相对移动。

板块构造是由地球内部的构造活动引起的,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边界的会聚、扩张和滑移。

板块的会聚边界是指两个板块向相互靠近,从而形成山脉、火山、地震等构造活动。

这种边界的会聚形成了大量的横断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和安第斯山脉。

板块的扩张边界则是指两个板块远离,形成了新的海底地壳,同时也伴随着火山活动和地震。

滑移边界是指两个板块之间水平滑移,经常会产生断层和地震。

这三种类型的板块边界共同构成了地球地壳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壳运动和板块构造对地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造成了地球表面地形的巨大变化。

山脉的抬升和侵蚀,海床的沉积和变动,都是地壳运动和板块构造的结果。

其次,地壳运动也是地震和火山等自然灾害的主要原因。

在板块边界的会聚和滑移过程中,能量积累并释放,产生了海啸、地震、火山喷发等现象。

最后,地壳运动和板块构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非常重要。

它们影响着气候、水资源的分布,对物种的分布、迁徙和进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总的来说,地球的地壳运动和板块构造是地球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侵 风 蚀 力 作 用 沉 积
2、流水作用与流水地貌
坡面流水使坡面破 碎;沟谷和河谷流 侵 水使沟谷和河谷加 蚀 宽加深 流 水 作 用 使地表变得崎岖。 瀑布、峡谷是河流 侵蚀作用的强烈表 现;黄土高原千沟 万壑的地表也是流 水侵蚀的结果 山区河流在山口形 成山麓冲积扇 , 河流 中下游泥沙淤积形 成冲积平原和三角 洲
储油构造
1、ABCD四处,属于背斜的是 ,属于向斜的 是 , 2、此时,背斜在地貌上是 ,原因是 ,向斜在 地貌上是 ,原因是 。 3、找油气应在图中 找,找地下水应在图中 找。 4、如果修建地下隧道,应选择在 处,原因是 。
(四)、外力作用与地貌
• 1、外力作用形式
• 2、流水作用与流水地貌
流水在搬运途中, 由于流速降低,所 沉 携带的物质便沉积 积 起来
褶 皱 景 观
东非裂谷
断层的形成及地貌
流水侵蚀地貌
流水堆积地貌
风力侵蚀地貌(风蚀地貌)
风力沉积地貌(风积地貌)
1、地壳运动 (1)水平 运动 (2) 垂直 运动
岩层弯曲隆起 岩层断裂张开 地壳抬升 地壳下沉 褶皱山系 (图) 裂谷、海洋 (图) ①地表高低起伏 ②海陆变迁
2、地壳运动机制——板块构造学说 (1)板块及其划分 ①板块的概念
②六大板块的分布 (图)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板块运动与地壳活动的关系 ①板块内部地壳稳定 ②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火 山、地震分布在此。
(3)板块移动对地球面貌的影响
裂谷 东非大裂谷 海洋 大西洋
①板块张裂:形成
②板块相撞挤压:
A、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 形成 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图) B、大陆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 形成 巨大山脉 喜马拉雅山
(三)、内力作用与地质构造、 构造地貌
1、地质构造
• 含义: 地壳运动 • 类型: 褶皱、 岩层变形、变位 地质构造
断层
2、构造类型与地貌
(1)褶皱(背斜、向斜)与地貌
概念:当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 作用时,便会发生弯曲变形(图)
岩层形态(一般形态) 地貌
背 斜 向 斜
向上拱起
山岭(早期) 谷地(后期) 谷地(早期) 山岭(后期)
向下弯曲
褶皱的形成及构造地貌
(2)断层与地貌 成因
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 过了岩石所能承受的程度,岩体就会破 裂,并沿断裂面错动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本课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理解内、外力作用的
关系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造成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内容纲要
• 1、地壳的变动 • 2、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
• 3、内力作用与地质构造、构造地貌 • 4、外力作用与地貌
(一)、地壳的变动
1、地壳变动的表现:地表形态的变化 内力作用 2、地壳变动的原因:地质作用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建湖二中
凌立春
复习旧课
• 地球圈层结构 • 岩石圈的结构及物质组成
•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地球物质圈层
岩石圈与地壳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褶 皱 景 观
华山中峰断块山
流水侵蚀地貌
流水堆积地貌:长三角
风蚀地貌:风蚀蘑菇
风积地貌:沙丘
岩石圈地表形态千姿百态,这 些地貌形态是如何形成的呢?
形成的地貌 (图)
断层形态 构造 地貌 实 例 上升岩块 下降岩块 断裂带
块状山地 或高地 谷地 或低地 裂谷、 陡崖
庐山、 泰山
渭河平原、 东非大裂谷 汾河谷地
3、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对找矿、找水、工程建设有 帮助(图) A、石油、天然气多储存于背斜构造中 B、在向斜盆地中往往较易找到地下水 C、隧道、水库建设,应尽量避开断层
• 3、风力作用与风成地貌
3、风力作用与风成地貌
在干旱地区,风扬 形 成 风蚀 沟 谷 、 风 起沙石,吹蚀地表,蚀 洼 地 、 戈 壁 、 裸 形成风蚀沟谷、风 岩 荒 漠 、 风 蚀柱 、 蚀洼地;地表沙尘 风蚀蘑菇 和碎屑物被风力侵 蚀搬走,形成戈壁 和裸岩荒漠 风在搬运途中,当 沙 丘 、 沙 垄 、 黄 土 风力减小或气流受 堆积 阻,便导致风沙沉 积
外力作用
地质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可以分为内力 作用和外力作用
分类 内力 作用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等 风化、侵蚀、 搬运、堆积、 固结成岩等 对地表形态 的影响 使地表隆 起或拗陷, 形成高山和 盆地 削高填低, 使地表趋 于平坦
地球内部 的热能
外力 作用
太阳能
(二)、地壳运动和板块构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