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中医入门必读之书

合集下载

中医书籍推荐书目

中医书籍推荐书目

中医书籍推荐书目中医博大精深,中医教材当然很重要,是入门之书,学完教材之后,可以建立一个中医知识的大体框架,然而距离中医临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中医书籍浩如烟海,还要看很多课外书。

现为同学们推荐一些中医书籍。

1、《名老中医之路》,此书很多名医的成长之路值得借鉴,比如说他们是如何成才的,主要学了哪些中医著作。

2、《新编中医入门》董汉良著,金盾出版社。

该书主要构建中医基本框架,并对每一部分如内、外、妇、儿等介绍了学习方法、主要内容及其参考书目。

书很薄,内容丰富。

3、《中医临床传统流派》黄煌著,相当于中医医学史,可以对古代中医有个大体的认识。

4、《医古文》段逸山著。

学中医,古文是障碍之一。

中医书很多,所以看书要精挑细选,先要用尽量少的书尽快建立一个基本框架,然后再广泛涉猎,所以在学校这几年时间很关键,工作之后想看书都可能没时间。

以下我分类列举书目,同学们要在每一个类别中先选其中的一本,看完所有类别,这样才能尽快建立一个框架。

一般而言,1990年是中医的转折点,1990年之后中医转向衰败,所以1990年之后写的中医书,很多都是纸上谈兵,除了几位名家著作之外,好书不多。

壹、四大基础:一《中医基础理论》二、《中医诊断学》(一)四诊:1、清代·《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2、清代·林之瀚《四诊抉微》(二)望诊:1、民国·曹炳章《辨舌指南》2、清代·汪宏《望诊遵经》(三)切诊:1、现代·李士懋《濒湖脉学解索》2、民国·张山雷《脉学正义》3、清代·赵文魁《文魁脉学》4、晋·王叔和《脉经》(四)辨证:1、现代·孙其新《谦斋辨证论治学:当代名医秦伯未辨证论治精华》2、现代·欧阳锜《中医症证病三联诊疗》2、现代·姚乃礼著《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3、秦伯未《中医临证备要》,现代·姚乃礼《中医证侯鉴别诊断学》(五)断生死:现代·周信有《诀生死秘要》三、《中药学》1、现代·颜正华《药性歌括四百味》1、明代·龚延贤《药性歌括四百味》1、现代·王绪前《临床中药用药鉴别速览》2、清代·吴洛仪《本草从新》3、民国·张山雷《本草正义》4、民国·张山雷《脏腑药式补正》四、《方剂学》1、清代·《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2、现代·丁光迪《增订中药配伍运用》3、现代·刘子民《汤头趣记图释》4、现代·陈潮祖《中医治法与方剂》附:四小经典1、明·李时珍《濒湖脉学》2、明代·龚延贤《药性歌括四百味》3、清·汪昂《汤头歌诀》4、清·陈修园《医学三字经》贰、四大经典一、黄帝内经类:1《内经知要》明·李中梓《内经知要》2、现代·王洪图(高考状元,内经倒背如流)《内经讲义》(本科教材)或《王洪图内经讲稿》3、现代·郭霭春《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黄帝内经灵枢校郭霭春,被誉为“黄帝内经”研究整理第一人。

自学中医必背100篇

自学中医必背100篇

自学中医必背100篇中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经验总结让它拥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疗效。

对于想要学习中医的人来说,必须要掌握一定的理论功底和实践技巧。

以下是自学中医必背的100篇经典,能够对学习者的知识储备、实践能力和临床应用都有很大的提升。

1.《内经》系列《素问》、《灵枢》、《金匮》、《针灸甲乙经》等,是中医理论的经典之一,需要深入掌握。

2.《四书五经》系列《论语》、《孟子》、《道德经》、《庄子》、《易经》等,是中医哲学和精神文化背景的必修课。

3.《针灸大成》是古代针灸学专著,汇总了各种经验和技巧,对于学习针灸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4.《伤寒论》是中医临床诊断的经典,对于了解中医诊疗方案和治疗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5.《金匮要略》是中医病症分析和治疗方案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

6.《神农本草经》是中医药物学的重要经典,对于了解中草药的药性、临床应用和配伍禁忌等方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7.《本草纲目》是中国草药学的总结性著作,囊括了许多重要的草药方剂和治疗原则。

8.《方剂精选》是中医方剂学方面的经典之一,对于学习方剂的配伍规律和应用技巧具有重要意义。

9.《丹溪心法》是中医望闻问切和中草药鉴别的重要著作。

10.《医林改错》主要是介绍中医学的一些误区和不正确的理论、疗法,对于提高中医的治疗水平和促进中医的全面发展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11.《伤寒论古文注证》是详细地推演了《伤寒论》中各篇章的义理、理论和实践知识,具有一定的学习和参考价值。

12.《三因极一病机》是中医病因与病机的经典著作,深入阐述了病因和病机对于疾病发生和治疗的影响。

13.《灵枢逆随》是中医针灸学中关于加强针刺调节的经典著作,对于实际技术操作和理论研究都有很大的帮助。

14.《温病条辨》是介绍中医温病、外感病、杂病等分类诊疗方案和疗效评价的专业著作。

15.《黄帝内经灵枢集注》是对于《灵枢》中各章节的详细解释和注释,快速增加对于中医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我的中医自学之路

我的中医自学之路

我的中医自学之路中医学习初级阶段1.《中医基础理论》:入门必学,简单、通俗、易懂。

作为国家高等教育教材,编写的非常好,也非常的容易学习,作为中医新手必看的一本书。

2.《中药学》:同样是国家高等教材,其中选取了常用的几百味具有代表性的中药,每味中药的性、味、归经、功能主治,一目了然。

只要认真的学完《中药学》上面的几百味中药,也就对中医里面的中药有了一个很好的了解了。

3.《方剂学》:详细介绍了历代中医名家的有效方剂,分类总结,通俗易懂,只要认真学完就可以很好的运用方剂了。

4.《中医诊断学》:国家高等教育教材,也是很有水平的教材,中医的各种诊断方法、治疗方法都有,如何给患者诊断,如何辨别病症。

里面说的都非常详细。

中医学习中级阶段:当初级阶段都差不多学完了就应该进阶啦,去完成我们的中级学习阶段了,下面推荐一点中级阶段的书。

1.《中医内科学》:到了这个阶段,就应该要学一点如何系统治疗的书籍了,比如这本中医内科学,涵盖了中医的各种病症的治疗方法。

2.《中医妇科学》:系统的学习治疗女性的各种病症、为自己的中医系统学习添加一个台阶、3.《中医外科学》:中医外科的各种治疗方法4.《中医儿科学》:详细的介绍了小儿的各种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中医学习高级阶段当我们学习完中级阶段的时候,这个时候就要去学习中国历代中医名家的著作了,也让我们的中医知识更加的升华。

1.《伤寒论》:出自伤寒大家张仲景之手,一代名医,也是开创理法方药的第一人,凡学习中医这必学伤寒论,这是一个共识。

2.《金匮要略》:同样是出自伤寒论,和伤寒论同出于《伤寒卒病论》3.《黄帝内经》:中医的源头,一切的中医理论皆出自于黄帝内经,必读之书。

4.《神农本草经》:中药学的源头,神农尝百草,识药性,必须要背会。

5.《脉经》:张仲景的徒弟王叔和写的书,作为进阶,我们需要学。

6.《温病学》:吴鞠通的温病学,开创了温病学派,解决了很多的温病难题,不可不学。

1从中医基础理论开始:先看五版教材中医基础理论,然后五版教材内经讲义。

中医学生必读的20本书

中医学生必读的20本书

中医智库推荐的20本中医必读医籍很多学中医的人都在问如何学好中医,其实学中医没有什么诀窍,有句话最适合学中医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中医智库集合中医科学院权威专家和千余名中医人士,经过精心筛选,向中医学生推荐20本中医必读古籍。

掌握这20本书籍便能为学习中医的理论打好基础,同时更是打开中医之门的一把宝贵钥匙。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

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介绍及论证了从生活习惯干预到心理干预、从经络原理到经络治病术、从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相关人体解剖、生理病理到使用药物原则及注意事项等内容,内容广博,被誉为综合性百科全书。

网友评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学中医者该好好阅读。

《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是上古,先秦,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

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网友评论:任何事物的出现,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读医书不能脱离成书的时代背景。

《伤寒论》是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内容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

他在《内经》,《难经》等著作的基础上,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经验和自己的临床实践,确定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完整体系,是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的指导临床实践的医学经典。

网友评论:仲景先师的毕生巨著,它出现就是中医学发展的最高成就。

自学中医入门书籍顺序

自学中医入门书籍顺序

自学中医入门书籍顺序摘要:1.导语2.中医入门书籍推荐3.阅读顺序建议4.总结正文:导语: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和中医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希望了解和学习中医。

那么,对于零基础的人来说,如何开始学习中医呢?阅读一些入门书籍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本文将为大家推荐一些自学中医的入门书籍,并提出阅读顺序建议,帮助大家更好地入门中医学习。

中医入门书籍推荐:1.《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石,是学习中医的必读书籍。

该书详细阐述了中医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防治原则等内容。

2.《伤寒杂病论》:由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是研究伤寒病、温病及杂病的专著。

该书以六经辨证为核心,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方法进行了详细论述。

3.《金匮要略》:由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是一部关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多方面疾病的临床诊治经验总结。

4.《温病条辨》:由清代医学家吴又可所著,是一部关于温病的专著。

该书详细介绍了温病的病因、病机、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

5.《中医方剂学》:介绍了中医常用的方剂,包括方剂的组成、功效、用法等,对学习中医临床治疗非常有帮助。

阅读顺序建议:对于零基础的学习者,建议先阅读《黄帝内经》,了解中医的基本理论。

接着学习《伤寒杂病论》,掌握疾病的辨证方法。

之后可以阅读《金匮要略》,了解临床各科疾病的诊治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同时学习《温病条辨》,加深对温病的认识。

最后,学习《中医方剂学》,了解常用的方剂组成和功效。

总结:自学中医需要耐心和毅力,通过阅读入门书籍,逐步掌握中医的基本理论和临床方法。

按照推荐的阅读顺序,相信您会在中医学习道路上取得良好的成果。

当然,实际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调整。

自学中医书籍

自学中医书籍

自学中医书籍
自学中医书籍
一、《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基本的中医经典,是中国医药史上最古老的医学书籍。

《黄帝内经》包括《黄帝内经》正道、《黄帝内经》伤寒篇、《黄帝内经》灵枢篇、《黄帝内经》心诊经、《黄帝内经》素问篇等,共23篇,是中国传统医学体系的核心经典。

二、《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是中国中医诊断和治疗内科疾病的重要权威参考书,是当前中医内科学的第11版。

它汇集了众多权威学者的智慧精华,包括:中医内科学的基础理论,内科常见病的中医诊断与治疗,内科常见病的西医诊断与治疗、全科学的概念及其具体运用等,覆盖了全部的内科常见病,是中医内科学教学与临床工作的重要参考书。

三、《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是由著名中医学家、汉族医学研究发展的开拓者张钦撰写的,是中国中医学发展史上的一部杰作。

书中汇集了大量的实用性知识,系统梳理了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详细描述了中医外科学的诊断、治疗及各类外科手术技巧,填补了中医外科学教材空白,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指导意见,是中医外科学教学与临床工作的重要参考书。

四、《中医药理学》
《中医药理学》是对中医药理学的系统总结和研究,它记录了中
医药理学的教科书式的内容,是中医药学科的重要书籍,是中医药学科的重要参考书。

本书从中医药的理论角度出发,分析概括了中药和西药的药理学,系统地介绍了药理学的基本理论,详细分析了药物的作用机制以及药物的药理活性,旨在加强学习者对中药和西药作用机制的了解,及灵活的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药物作用机制,有效地指导药物的使用,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意见。

中医入门,孙曼之老师推荐中医学习书目

中医入门,孙曼之老师推荐中医学习书目

中医入门,孙曼之老师推荐中医学习书目《注解伤寒论》(成无己)目前《伤寒论》的版本很多,这里推荐《注解伤寒论》作为阅读教材。

本书为《伤寒论》注解方面比较全面的著作,应该作为掌握《伤寒论》基本概念的基本著作进行学习。

《伤寒论讲稿(师授教育丛书)》关于学习《伤寒论》,再说一点。

本书是临床实践的基础,临床上病机辨证的基本概念和用方用药的基本原则都是从此而来。

为了避免学习和研究过程中的主观性,包括思维方式的定势倾向,我们今天学习伤寒论时候应该把读白文作为第一个方法。

这个方法还可以使得我们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这是最重要的理由。

学习的方法是先读没有注释的白本,至少十遍以上,不必要求全部读懂,主要是达到熟悉全书结构的目的,然后再读《注解伤寒论》,最后再读《伤寒论讲稿》。

《金匮要略讲义》本书是中医杂病和妇科的基本著作,统编教材的《金匮要略讲义》是这一套教材里面比较好的课本。

《金匮要略心典》本书为注释金匮要略的比较好的著作,对于学习金匮要略很有用处。

在学习完教材讲义以后,就应该把本书阅读一遍。

《难经集注》本书是中医经典之一,但目前没有比较好的注释本,这一本集注收集有历代重要医家的注解,其中有一些注解本身就有独立的价值,对于理解中医一些重要概念及其历史源流很有帮助。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王冰)》读《素问》不可不读王冰注释的这个本子,这是因为王冰学有传承渊源,言必有据,见解深刻,王冰的注释价值不亚于原书。

《黄帝内经素问校释(山东中医学院)》《黄帝内经灵枢校释(山东中医学院)》以上这两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注释详尽,利于入门。

《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陶弘景)》名医别录是从是神农本草经里面分出来的一部分内容,两者必须合参才能了解两汉时期医家对于药物认识的全貌。

中医各家著作:《脾胃论》李东垣是中国传统医学史上的大家,他的著作内容涵盖了中医理论和实践的各个方面,对于中医理论的贡献几乎超过了张仲景以后的所有医家。

本书是李东垣著作中最为有名的著作,但也是他的著作中读起来最为艰涩的一本书。

适合初学者看的中医书籍

适合初学者看的中医书籍

适合初学者看的中医书籍适合初学者的中医书籍中医是中国古老的医学体系,凭借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在世界范围内广受关注。

对于初学者来说,了解中医的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适合初学者阅读的中医书籍推荐。

1. 《中医基础理论》:这本书是中医的入门必读之一。

它系统地介绍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如阴阳、五行、气血、经络等。

通过阅读这本书,初学者可以对中医的整体框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2. 《中医诊断学》:这本书介绍了中医的诊断方法和技巧。

它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以及脉诊、舌诊等具体内容。

初学者可以通过学习这本书,了解中医的诊断过程和方法。

3. 《中医治疗学》:这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医的治疗方法和技巧。

它包括针灸、草药、推拿等多种治疗手段。

初学者可以通过学习这本书,了解中医的治疗原理和方法。

4. 《中医养生学》:这本书介绍了中医的养生理论和方法。

它包括饮食调养、运动保健、心理调节等方面的内容。

初学者可以通过学习这本书,了解中医的养生观念和方法。

5. 《中医药学》:这本书介绍了中医药的基本知识,包括中药的分类、性味归经、药物的配伍禁忌等方面的内容。

初学者可以通过学习这本书,了解中医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6. 《中医文化》:这本书介绍了中医的历史、文化和传统。

它包括中医的发展历程、名家经典等方面的内容。

初学者可以通过学习这本书,了解中医的文化背景和传统价值。

以上是一些适合初学者阅读的中医书籍推荐。

通过学习这些书籍,初学者可以初步了解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进一步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同时,初学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中医书籍进行阅读。

希望这些推荐对初学者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学中医入门必读之书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22, 2012自学中医入门必读之书大凡一个中国人,对中医多多少少都有些半真半假的了解,自打俺打定了主意走上瑜伽这条路之后,学习中医的热情也一日高于一日。

开始时,不过是阅读,看得多了,便知道中医是不可能通过读书就能怎么着的,于是,就存了拜师学艺的心。

大约是07年,去十方泰合学指针,说起来,白看了这许多书,上了几个月的课之后,俺算是明白了,这中医到底是个啥,能把中医学出来的,那还真不是一般的人。

也看清了一件事,恐怕这辈子俺都长不出学中医的脑子了。

后来,在北大中医学社听一位89岁高龄的教授讲脉,两三个小时的课后,便彻底断了学习中医的念想。

自此之后,俺虽然书照读,照旧在自己身上整整这个,整整那个,只是当了人面,却再也不提中医如何如何了。

真的,我知道那些被所有人谈来谈去的东西,都不是中医。

当再听到有人说去学中医,瑜伽中医西医如何结合云云,我也只是默笑。

没有学贯中西,精通各门各派的本事,融合,谈何容易再说,本来各自的理论背景就不相同,干嘛非要结个这劳什子的合呢再者,瑜伽一门也有自己的出身,干嘛动不动就结合这个,结合那个的,难不成,人家这几千年的瑜伽到了这个世代就不活了不成还是等搞清白了人家的出身,再想着联姻的事儿不迟。

可是,俺依旧是一个中医爱好者。

读书的目的,当然早已不是什么治疗了,仅算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学习方式吧。

愉性愉情,因为,看雅致优美的文字,本身就足以构成天大的享受啦,再想别的,就是贪了。

下面这篇文章,对于一个自学者来说,不啻为一个绝好的指南,转贴于此,但愿对那些诚挚的中医学习者有所帮助。

虽然,我已然不再有这个愿望和能力了。

算是一个半途而废者的推荐吧。

有不少中医爱好者,和中医初学者,都面对着同样的一个困惑:我想学好中医,但究竟该怎样学呢中医的学习,大致可以划分成以下四个阶段:一,蒙学阶段;启蒙是此阶段的重点。

需要学习的内容,在古代就是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药性赋与汤头歌诀这四小经典。

现代的中医教育,已经在内容上更加充实,在结构上更加完善了,分作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这五门核心课程。

作为在校学生,是要求系统学习的,无须多说。

对于自学者,无论内容,还是方式,都需要做适当的调整才好。

因为在缺少老师指点的情况下,要系统学习上述几门课程,存在几个常见的问题:1 内容枯燥,难以入目。

课堂的讲解可以是很丰富的,加入很多趣味的东西;而且教师是活的,可以根据学生的状况,随时进行调整。

这与整天面对一本死沉沉的教科书是皆然不同的;2 没有重点。

一本中医基础理论,绝不是每一个章节都是同等重要的。

同是脏象学说,绝不是五脏的位置在任何状态下都是同等重要的。

同是脾脏的生理功能,绝不是对临证起到相同的指导意义的。

所有的这些不同,这些轻重,是需要老师指点的;3 易生误解。

中医理论,非常崇尚“理解”与“领悟”。

而所有的理解和领悟,都需要有一个认识的平台,即对概念和关系的基本认识。

自学者由于缺少前辈指导,很容易在起点上走偏,从而产生对整个中医学的偏激认识。

为了最大程度的避免上述种种问题,建议自学中医者在启蒙阶段,采取以下的学习方法:1 多读中医前辈的传记,以及他们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述性文章。

他们走过的路,看起来笨拙的很,实际上常常是中医入门的最佳捷径。

多向前辈学习他们的学习方法,帮助将会是非常大的。

这里强烈推荐一本书:《名老中医之路》第一辑。

把这本书熟读过三遍,不但是学习方法方面可以豁然开朗,在此过程中就可以学习到这些老先生很多宝贵的学习体会,临证心得。

2 利用好丰富的网络资源。

现今信息的时代,已经把学校的大门很大程度上打开了。

任何一个人,在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比较轻松的得到机会,向各中医院校的名师学习,收看他们讲课的视频,而且全部免费。

这样的学习,虽比不得在教室的环境里,聆听面对面的传授更有感觉,但比起死读书本,总要强的多了。

3 教材的选择要兼顾权威性和趣味性两项原则。

学习,自然是离不开教材和参考书。

教材方面,还是主张正规的全日制教材。

每本书都是经过几十位专家严格把关,权威性是最好的。

至于版本,个人比较倾向于七版教材。

除针灸学外,七版教材的整体水平是很高的。

如果希望精炼一些,五版教材也是不错的选择。

趣味性的参考书,是自学必不可少的调味剂。

可以让学习多些乐趣,少些乏味。

感觉目前比较畅销的几本养生保健书:《人体使用手册》、《求医不如求己》,以及《小说中医》等,虽然在整个理论构架上,与正规学院派存在不少差异,但是作为调味品,是足可以胜任的。

另外,《思考中医》一书,更加侧重对中医理论的阐释发挥,有不少独到的见解。

有余力的朋友可以选读。

4 最后,就是要强调循序渐进的步骤。

一名中医在校生,学习这几门课的时间是三年(当然还有其他课程);古代中医学徒学完更加精简的四小经典,也需要至少一年的时间。

所以,大家在自学的启蒙阶段,一定要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和进度。

太紧或太松都会为将来的半途而废埋下伏笔。

二,四部经典学习阶段经过前期的蒙学阶段,有了对中医学的初步认识,就可以进一步深入学习中医的四部经典着作了。

也就是《内经》,《伤寒》,《金匮》,《温病》。

有一些学生认为经典都是过时的老土东西,不过是讲中医怎样的整体观、辨证论治嘛;我们已经学习过中医基础中医诊断,还有什么必要学习这些陈腐的东西呢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

我想这样来回答: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有两个不同的体系:一个是自然科学的体系;一个是人文科学的体系。

自然科学的发展是一直向前的,象射出的箭。

每一次科技革命后,新兴的科技必然取代原有的,成为学科的主流,直到更新的科技理论出现。

但是人文学科的发展是完全不同的。

孔子无法替代老子的价值,孟子也无法顶替孔子的位置;朱子也是一代大儒,却需要时时从孔孟的学说中汲取营养。

后世当然可以发展,而且必须发展,但是经典的价值是无论谁也无法否定的。

所以自然科学领域里,最新的理论永远受人追捧,但在人文学科里,想要把握最先进的理论,就意味着需要用最短的时间,重温古人曾经走过的路,再在实践中发展创新。

“不幸”的是,医学更多的是一门“人学”,医生研究的,是人,而不是物。

这就决定了医学的性质本身,更趋近于人文学科。

经典的价值,也就不言而喻了。

又有一些人认为,既然经典是最好的,后人永远无法超越经典,达到古人的境界,还有什么必要学习现代的中医教材,妄走些弯路呢这又是另外一个问题:我们要想与古人交流,向他们学习,至少需要一个条件,就是我们得知道古人在说什么。

作为现代人,每天生活在美国化的环境里,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全部都是严重西化的。

这样的状态,让我们与古人之见产生了距离。

虽然写着同样的文字,说着同样的语言,却无法相互理解了。

中医教材的价值,就在于用现代人可以理解的语言,来试着表达古人的思想。

也就是说,现代的中医教材,就是在为我们搭建了这样一个语言上的桥梁。

让我们可以比较容易的,与古人的思想发生共鸣。

那么经典的学习,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当老师的都知道,讲基础课是比较容易的,但讲经典课就相当的难。

难就难在先是需要教室钻进去,理解古人想要表达的所谓“本意”,接着表达出来给学生。

那么对于自学学生来理解经典,难度自然就更大了。

对于经典的学习,我提以下几个建议:1 明确自己的方向;做任何事,都需要首先明确自己的方向,知道面前的路是通向哪里的。

学习经典也是这样。

先假定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对中医理论的认识理解,以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吧。

那么这种情况下,学习的重点,就在于如何将经典中的思想用于临床病症的治疗。

这样的话,逐字逐句的钻研精神未必就是最好的了;许多纯粹的理论探讨着作也就不一定适用了。

相反有些将经典的内容加以应用,条文下紧随着治疗医案的书籍文章就要好的多。

仅举例两本《黄帝临证切要》(书名不一定很确切了),《经方实验录》。

用这样的说来配合经典的学习,可以更清晰的知道,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学起来才会更有动力。

如果是从哲学、史学甚至文学的角度来学习,我这里就不多说了哦。

2 从浅到深的学习。

自学者,学习文言文有困难者,不妨先从白话文入手。

虽然也会遇到译文质量不好,影响理解的时候,但毕竟也是经过专家认可,质量相对还是不错的。

谁又能保证自己的理解全都符合“古意”真的全部符合“古意”就是评判价值的惟一标准吗翻译的版本,可参考几部标题为《××校释》的书,逐段译的,质量还可以。

3 遇到问题,多参考注家。

阅读古文,在理解上无论如何都会遇到问题。

这时候,多参考几位注家的注解,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

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历代医家中,很多是花了毕生精力来钻研经典的。

他们对经典的理解认识,常常可以为我们打开一片新的天空,开阔我们的思维,形成新的认识。

学经典而不读注解,是不可能完全理解古人的。

对经典的注家常以千记,其中非常着名的也有几十家。

这里不便一一介绍。

相信在经典学习的过程中,哪怕就是在前面讲到的白话文的学习过程中,都可以了解到很多的注家,和他们的着作。

自学者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相应的选择来读。

以上把中医入门的前两个环节大致的介绍了一下。

下面的两个阶段,即临床摸索阶段,临证与经典相参阶段,距离当下的中医爱好者群体还比较远,暂时先不讲了。

日后有机会,再继续来谈中医四小经典:《医学三字经》、《药性赋》、《汤头歌诀》、《濒湖脉学》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中医综合初级:《医宗金鉴》、《医学心悟》、《医学入门》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