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关于初中语文修辞手法的知识整理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修辞手法知识点总结归纳

中考语文修辞手法知识点总结归纳

中考语文修辞手法知识点总结归纳1.比喻(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特点: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

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①明喻。

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

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③借喻。

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但它不同于借代。

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

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④博喻。

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

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2.比拟(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2)比拟的种类①拟人。

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②拟物。

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3.借代(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

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2022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及表达作用复习指导

2022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及表达作用复习指导

2022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及表达作用复习指导一、知识梳理比喻、排比、夸张、拟人、反复、对偶、引用、对比、反问、设问等修辞及其表达作用:1、[比喻](明谕、暗喻、借谕)(定义):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

(作用):用比喻来对事物的特点进行描画或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给人以鲜亮深刻的印象。

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表述,关心人们深入明白得,用比喻阐明道理,能够把道理阐述得通俗易明白,使语言形象化。

[举例]如:叶子出水专门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拟人](定义):把物当作人来写,给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

(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举例]如:油蛉在那个地点低唱,蟋蟀们在那个地点弹琴。

3、[夸张](定义):有意对客观事物言过事实上,用来强调或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的特点,表达某种强烈的思想感情。

(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成效。

[举例]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4、[对偶](定义):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意义相关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成对的排列起来。

(作用):形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看起来醒目,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便于经历和传诵。

[举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5、[排比](定义):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使语势得到增强,感情得到加深的修辞方式。

(作用):排比往往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概,加强表达成效,多用于说理或抒情。

用排比说理,能够把论点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排比抒情能够把情感抒发的淋漓尽致。

[举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强和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漂亮和宽广。

6、[反复](定义):为了强调某个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

中考语文修辞基础整理[含训练题及答案解析]

中考语文修辞基础整理[含训练题及答案解析]

修辞一、考点概览1. 正确辨识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对比、反复、设问、反问、借代等十种常见的修辞手法;2.能理解并品析常见的修辞方法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表达作用;3.能依据要求仿用或独立运用某种修辞。

二、题型例举1.【辽宁卷】对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他发现是我,头摇得像拨浪鼓似的。

②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③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④老爷子小心,别顾着说话——看掉下来把屁股摔成两半!A①比喻②反问③排比④比喻B①夸张②设问③排比④比喻C①比喻②反问③排比④夸张D①比喻②反问③夸张④夸张【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考生能否正确理解和辨识几种常用的修辞手法,题型是一道正选题。

从所给的选项看,设计意图非常明确,把几种判断上容易混淆的修辞手法拿来让考生分辨,这就要求在解答是一定要用心捕捉文句中体现修辞手法特点的信息,结合有关的知识加以判断。

【参考答案】C2.【长沙卷】“远远望去,宛如一群雪白肥壮的大狮子,有坐着的,有卧着的,有两两相对的,有簇聚成团的,原来这是一座宣石假山”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试题分析】考查的着眼点是对考生运用修辞手法能力的考查,同时也对学生语文多方面的能力进行检验。

【参考答案】打比方;抓住了个园“冬景”的颜色、形状与白雪、狮子相似的地方,其作用在于突出个园的“冬景”的特征,使说明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使文章富有文采,激发阅读兴趣,( 答到意思即可)3.【杭州卷】下列句子修辞手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图书馆是书籍的宝库,那里贮藏着无数的人类智慧的结晶。

B.蚂蚁身躯虽小,但力量很大,一只蚂蚁可搬动一粒米,一群蚂蚁不就可以翻江倒海了吗?C.那翠绿的叶片,那满树的繁花,给我这小小的书房带来了一室的春光,一室的清香,一室的暖意。

D.盛开的藤萝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彼此推着挤着,好不热闹。

2021年中考总复习: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之修辞手法

2021年中考总复习: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之修辞手法

初中阅读理解之修辞手法:常见的修辞手法有以下八种:1.比喻:用具体常见的事物、情境或道理来比方抽象、生疏的事物、情境或道理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使语言形象、生动,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

【例句】: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作用分析】:以虹的形状比喻石拱桥的桥洞,形象生动地写出石拱桥形式优美的特点,引起人们美的联想。

2.拟人:拟物为人,把事物人格化,将它写成和人一样有感情、有行为的修辞方法。

【作用】:增强语言亲切感、形象性,使读者感到栩栩如生,往往有十分鲜明的情感色彩。

【例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作用分析】:用拟人的方法写出了春花艳丽、桃李争春的热闹景象,使读者感到亲切、形象。

3.夸张:运用丰富的想象,为了更突出、鲜明地勾画某一事物而对其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传神的扩大或缩小描述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或在增强读者对作者主观感情、态度和理解上起积极作用。

【例句】: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作用分析】: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封冻之快,突出了北国的严寒。

4.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基本相同或相似、语气基本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递相排列,用来表达相近或相关语意的修辞方法。

【作用】:便于把复杂的内容表达得比较集中、透彻、感情强烈,使气势贯通、流畅,使形式整齐,音节响亮。

【例句】: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

【作用分析】:具体描绘了祥子在暴风雨中拉车的感受,渲染了在恶劣的环境下祥子的痛苦、无奈,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5.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内容关联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的修辞方法。

【作用】:从形式上看句式整齐,增强语言的形式美;从内容上看,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加强了语意的相反相成,也使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来琅琅上口,意义严谨而又富有表现力。

【例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中考语文常用修辞手法讲解借代

中考语文常用修辞手法讲解借代

借代
初中语文常用修辞手法:借代。

1.定义
借代是不直接说出本体事物的名称,而借用与本体事物相联系的其他事物来代替本体。

2.表达效果
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引人联想,使语句拥有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借代的作用可以用十六字概括: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3.典型例句
(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3)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修辞手法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知识讲解一、初中阶段应掌握的修辞比喻、借代、拟人、对偶、排比、对比、反复、夸张、反语、引用、设问、反问、顶真、通感、互文、双关二、初中生应掌握的程度1、明确各种修辞的概念并学会判别2、熟练使用各种修辞3、结合语境,分析修辞的作用三、各类修辞(一)比喻1、定义:比喻(即“打比方”):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

2、作用使深刻的事理变得浅显,使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使生疏的事物变成熟悉。

总之,它可以化深为浅,使文句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3、三要素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用来比喻的事物)比喻词(标志比喻关系的词语)4、句子赏析(1)明喻:本体+喻词(像、如等)+喻体例: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朱自清《春》)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春天比作小姑娘,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优美姿态,表达了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

(2)暗喻:本体+喻词(是、成等)+喻体例: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老舍《济南的冬天》)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冬天的济南”比作“蓝水晶”,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冬天的济南给人的清亮、空灵的感觉,表达了作者对冬天的济南的喜爱之情。

(3)借喻:喻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例:骤雨过后,荷叶上留下一粒粒珍珠。

5、答题格式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征,表达了(谁什么样的)感情。

[区辨] 有“像”、“仿佛”、“似的”的句子不一定都是比喻句1、对两种事物作具体比较的。

例:小玲长得像她妈妈。

2、单纯的想象。

例:读罢《雷锋的故事》,我仿佛又回到了苦难的过去。

3、表示猜度的句子。

例:我觉得这人好像面熟。

4、表示举例。

例:这样的事情很多,像……(二)借代1、定义: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知识点归纳修辞手法是语言运用中重要的元素之一,它可以增加语言的表现力,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掌握修辞手法对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理解文学作品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初中语文修辞手法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比喻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通过将两种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以便更形象地表达某种含义。

比喻可以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和表现力,使读者更加直观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例如:1. "她的眼睛像星星一样明亮",使用了比喻手法来形容眼睛的明亮程度。

2. "他是一只脱颖而出的孔雀",利用比喻来表达一个人特别突出或出类拔萃。

二、夸张夸张是一种为了强调效果而将事物描述得过分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手法。

夸张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例如:1. "他高兴得像获得了全世界的宝藏",通过夸张手法来强调一个人的极度高兴。

2. "她哭得像个泪如雨下的小河",通过夸张描述来表达一个人的悲痛之情。

三、拟人拟人是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特点和行为的修辞手法。

通过拟人,作者可以使作品更具生命力,增加情感共鸣。

例如:1. "风儿呼啸着在树林中奔跑",通过拟人手法,将风与奔跑联系在一起,形象地描绘了风的力量。

2. "花儿低声细语,跳跃着迎接春天的到来",通过拟人手法,让花朵具备了说话、跳跃的行为,增添了春天的喜悦氛围。

四、比较比较是通过将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对比,突出其中的差异或相似之处的修辞手法。

比较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事物的特点。

例如:1. "他如一只孔雀般自信,像一只猎豹般迅速",通过比较手法来形容一个人自信和行动敏捷。

2. "她的笑声如清泉般悦耳,如夏日午后的蝉鸣般动听",通过比较来描绘一个人的笑声的美妙和动听。

五、排比排比是将同类词、短语、句子排列在一起,形成并列的修辞手法。

中考语文 修辞 常用八种修辞手法

中考语文 修辞 常用八种修辞手法

三、夸张 (1)概念:夸张是运用远远超过客观事实的说法,故意对人或事物做扩 大或缩小的描写。 (2)夸张的种类: ①扩大夸张。 例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②缩小夸张。 例如: 芝麻粒儿大的事, 不必放在心上。 (“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 ③超前夸张。 例如: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3)作用: 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鲜明地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感情态 度,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六、反复 (1)概念:反复是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某种结构。 (2)作用: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 (3)举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 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 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七、设问 (1)概念:设问是无疑而问,自问自答。 (2)设问的特点:“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只问不答。 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 (3)作用:用于提醒读者注意,引导思考,并使文章波澜起伏有变化。
②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对或相反的对偶形式。 例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③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 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3)作用: ①形式整齐,结构对称,可以收到一种均衡的美感效果。 ②词句凝练概括,富有表现力,能够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 鲜明;是对立事物间的对比强烈,褒贬分明。 ③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便于传诵记忆。
(3)反问的形式: ①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例如: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哪 里还能有什么言语? ②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 例如: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 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 (4)作用: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 中考语文关于初中语文修辞手法的知识整理修辞手法共有12 种:
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反问、设问、对偶、对比、引用、借代、反复、反语。

修辞手法由易到难排列顺序:
引用-反复-反语-拟人-夸张-对比-设问-反问-排比-对偶-比喻-借代
修辞手法之间的用法及区别:
1、设问与反问的区别
设问一般要回答,反问只问不答,答案自寓其中。

设问语气较弱,反问语气较强。

设问是从正面提出问题,反问是从反面提出问题。

一般要带否定副词。

2、排比与对偶的区别
排比是三项以上一组,对偶仅限于两项一组。

排比往往以一些相同的词语做提挈语,对偶要尽量避免字相同,只求对应词性基本相同。

排比字数灵活运用,对偶句中两个句子中必须字数相等。

3、借代与借喻的区别
借代的借体与主体之间必须密切相连,借体常常是本体的一部分或本体的某一特征。

借喻的喻体与本体之间只是相似的关系。

借代的借体与本体之间不能加比喻词,而借喻的喻体和本体之间一般可以加上比喻词,构成明喻。

4、怎样判断有“像”字的句子是不是比喻?
方法一:比喻一定要有本体何喻体,两者缺一不可。

如: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房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了。

这句只有本体铜牌,并没有雨铜牌相似的喻体,所以不是比喻。

方法二:比喻的本体何喻体不能是同一类事物(包括人)。

(1)、这棵树像我家门口的那棵树。

这句子的本体、喻体都是同一类事物(树),不是比喻。

(2)、他很像他的父亲。

这句子的本体、喻体都是父亲,同是指人,不构成比喻,不是比喻。

由深入浅地学习八种重点修辞手法:
由易到难排序
反复-拟人-夸张-设问-反问-排比-比喻-对偶
如何理解?
1.反复
定义:为了强烈地表达思想感情,有意地把某个词语或句子重复
运用,这就叫反复。

如: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类型:1、连续反复2、间隔反复
作用:能加强节奏感,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

2、拟人
定义:把生物或无生物直接当作人来描写,赋予他们认得思想和动作行为,给人以鲜明的印象何深切感受,就叫拟人。

作用:拟人常常在感情激动是运用,具有很强的抒情性何感染力,使语言生动有趣。

3、夸张
定义:运用超出客观事实的语言来渲染强调某个事物,个人以突出的印象。

这种修辞方法叫夸张。

作用:能增强表达效果,引起人的丰富想象,其强调的作用。

4、设问
定义:设问是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来解答的一种修辞手法,目的
是为了提起下文,引起人们的思考,答案紧跟在问题之后。

作用:能唤起读者注意,启发思考,可以是人们对后面的的答案
加深印象,有突出强调的作用。

5、反问
定义: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人们可以从反问句中领
会懂啊表达的真实意思。

这样的修辞手法是反问。

作用:能加强语气,表达激动的感情,一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6、排比
定义: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的并列语句,巴相关的意思连
续说出来的一种修辞手法,叫做排比。

作用:1、能把要表达内容的重点加以强调,给人印象鲜明突出。

2、具有很强的概括力。

3、宜于抒发壮美的情怀,运用是有力重千钧、排山倒海的分量何气势。

7、比喻
定义:利用有相似之处的一种事物或情景(比喻的事物,即喻体)来比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北比喻的事物,即本体)的修辞手法,就叫比喻。

作用:具有秒回何说明的作用,可以吧事物秒回得更具体形象,生动感人;业可以吧事物剖析得清晰明白,便于理解。

类型:明喻、暗喻、借喻。

8、对偶
定义:用一对字数相等、结构相同的语句来表达相近、相关或相反的意思,叫对偶。

作用:便于记忆、传诵,增添语言的和谐美。

修辞手法训练:
1、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在这里弹琴。

(拟人)
2、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

(排比)
3、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着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反问)
4、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对偶)
5、满窑李围得不透风。

(夸张)
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对偶)
7、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设问)
8、偶尔看见一只黑色的鸟,拼命的飞,拼命的飞,总觉得他不
容易飞过高高的峰顶。

(直接反复)
9、啊,乡愁呀;如轻烟似的乡愁呀!(间接反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