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的教学设计欣赏
《边城》教案一等奖3篇

《边城》教案6【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边城》的主旨2.欣赏品读沈从文笔下的人性美【教学重点】理解《边城》的创作动机和初衷【教学难点】理解《边城》文本的不和谐因素【教学方法】鉴赏,品读,讨论【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湘西的一个美丽神秘的小城,这里有沈从文的书,黄永玉的画,宋祖英的歌。
这个小城是哪里?想必同学们都猜到了,它便是凤凰。
凤凰之子沈从文的《边城》的原型就是他的家乡凤凰。
二、作者作品师: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早年有从军经历,后弃武从文,来到北京求学,一边学习一边积极从事文艺创作,文学天赋颇高,许多作品被刊发在当时著名的刊物如《晨报》、《语丝》上。
到抗战前,出版了20多个作品集,有《石子船》《虎雏》《月下小景》《八骏图》等。
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
可谓“不折不从,亦慈亦让。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三、品读文本,自主学习师:沈从文说:“我要表现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要为人类的“爱”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你能否从小说表现的质朴的人物性格、古老的风俗习惯等方面,去印证作者的话吗?板书:优美、健康、不悖乎人性生1:但下水救人呢,当作别论。
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这里表现了船总顺顺是一个亲民的人,平易近人的人,见义勇为,当仁不让的优美品质。
生2:时间还早,到收场时,至少还得三个时刻。
溪边的那个朋友,也应当来看看年青人的热闹,回去一趟,换换地位还赶得及。
这里表现了爷爷重情重义,古道热肠的善良美好的人性。
生3: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把三十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膊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下水追赶鸭子。
这些文字展现出了边城人们和睦安定,军民同乐的和谐美好画面。
生4: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
《边城》教案一等奖3篇

《边城》教案14教学目标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和优美的环境描写。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重点分析翠翠的形象。
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4、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教学重点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和优美的环境描写。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重点分析翠翠的形象。
教学难点1、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小说的主旨。
2、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展示湘西风景图片,引导学生联想到《桃花源记》并背诵其中的语句,让学生从对桃花源淳朴民风的感受入手,去体会边城的民俗美、人情美,进而理解小说的创作意图。
导语:这里的环境:“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里的人们“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里的人们热情好客“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优美的环境,淳朴的民风,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这便是东晋陶渊明心中笔下的理想社会。
和陶渊明一样,沈从文的心中笔下,也有一个这样美丽的世界——《边城》。
二、介绍作者及作品1、沈从文及其小说风格: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
湖南凤凰人,苗族。
他的主要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
他的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怀有一种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爱。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沈从文小说从整体上展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形式,即现实的人生形式和理想的人生形式。
他的相当一部分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湘西底层人民古朴和谐、乐天安命的生存状态和自在无为的人生形式。
《边城》教案集合8篇

《边城》教案集合8篇《边城》教案集合8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边城》教案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边城》教案篇1教学目标:1、把握对环境的铺陈,了解自然环境对小说主题的作用。
2、通过细读,品味翠翠的人格形象。
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小说的主旨,明确边城所要表现的的人性内核。
教学重点:把握主旨和翠翠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边城的文化内涵。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品读法、分析法。
第一课时(课前播放黄磊的《等等等等》,投影一段话:我将把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走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进时,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患,与由于营养不足所产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的观念和欲望,来作朴素的叙述。
)一、导入。
讲到历史,我们很容易便会想到的是一些英雄豪杰的叱咤风云,是那些朝堂上的九五之尊,唐宗宋祖,拿破仑、华盛顿;或者便是那些某一方面的杰出人才,像杜甫、李时珍、牛顿、哥白尼等等。
因为他们用自己的行为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但是在历史里沉默着的更大多数,却是一些什么也没有留下的,像我这样的普通人,这个群体在人群中最庞大,也最渺小。
谁也不会关注到在中国最广大土地上耕种的每一个农民或者在硝烟里搏杀的每一个士兵。
因为他们不是历史的关键,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中他们往往消失的无影无踪。
但是沈从文作为一个有着深切社会责任感和人文修养的文人,他关注着这沉默的大多数,于是在他的代表作《边城》的题记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段话(如上)。
在沈从文朴素的叙事中,展开了一副边城生活的画卷。
二、情节梳理。
(投影课题以及一句话: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长假前,请大家回去读读《边城》的全文,我不知道有多少同学认真去读了,但是我依然很真诚的相信在座的大家真正去读了,而且有所感受。
那么,我们先请一位同学来简单的把故事理一理,或者大家一起来理一理,讲不完整没关系,你一言我一句,我们先把这个故事拼接出来。
《边城》教案设计

《边城》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感悟生命的真谛。
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掌握人物性格特点。
3.领悟小说的语言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小说主题,分析人物形象,感悟语言魅力。
2.教学难点: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关系,把握小说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1)介绍作者:沈从文,我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有《边城》、《湘行散记》等。
(2)简介小说背景:以湘西边陲小镇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纯真爱情和传统道德的故事。
2.理解小说主题(1)引导学生阅读小说,梳理故事情节。
(2)讨论小说主题,如: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人性的善良与美好、生命的价值等。
3.分析人物形象(1)分析翠翠:善良、纯真、坚韧、独立。
(2)分析翠翠的父亲:忠诚、敬业、有责任心、有爱心。
(3)分析翠翠的爷爷:慈爱、包容、有智慧、有担当。
(4)分析翠翠的男朋友:诚实、勤劳、善良、有责任心。
4.领悟语言特色(1)分析小说的语言风格:自然、朴实、真挚。
(2)欣赏小说中的精彩语句,如:“翠翠看着她,翠翠觉得自己也是一只翠翠。
”5.课堂讨论(1)讨论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如:翠翠与翠翠的父亲、翠翠的爷爷、翠翠的男朋友之间的关系。
(2)讨论小说的象征意义,如:渡船、河流、白塔等。
(2)拓展阅读:沈从文的其他作品,如《湘行散记》、《从文自传》等。
四、课后作业2.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人物,为他(她)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人物传记。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边城》,分析小说主题、人物形象、语言特色等,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内涵,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同时,注重课后拓展,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沈从文的其他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对小说背景了解不够,影响了他们对小说的理解。
《边城》教学内容探析及教案设计

《边城》教学内容探析及教案设计《边城》是中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一部代表性小说,作品以20世纪30年代的湘西边城为背景,描绘了人性的美好与生命的坚韧。
本文将对该小说的教学内容进行探析,并设计一份教案,以便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
课程设置:《边城》教学的课程设置应包括课堂教学、课外阅读、写作训练等环节。
课堂教学应侧重于对小说情节、人物、环境的分析,课外阅读则应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小说中的人性、文化、社会等问题,写作训练可让学生通过对小说某一情节或人物的模仿写作,深入理解小说。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并解决问题。
同时,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如PPT、视频等,以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资源:教师应准备教学资源,如PPT课件、视频资料、课外阅读材料等,学生需要提前阅读《边城》原著,并准备相关写作练习。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边城》的作者沈从文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进入教学主题。
呈现:教师播放《边城》的PPT课件,展示小说中的关键情节和人物关系,让学生对小说有初步了解。
概括: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概括小说主要情节和人物特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练习:教师选取小说中的某一情节或人物,让学生进行模仿写作,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对小说的理解。
经过课堂教学、课外阅读、写作训练等环节的教学活动,学生普遍掌握了《边城》的主要情节和人物特点,对小说中的人性、文化、社会等问题有了深入探究的兴趣。
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
同时,通过写作练习,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对小说的理解也得到了提高。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部分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参与度不高,需要教师加强引导。
同时,部分学生在写作练习中存在模仿痕迹过重的现象,需要教师在评价时予以指出并加以引导。
通过对《边城》的教学,我们深刻认识到启发式教学方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提高教学效果方面的作用。
《边城》教学设计(通用14篇)

《边城》教学设计(通用14篇)《边城》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重点分析小说所描写的“边城”的风土人情,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主要人物重点是翠翠的形象。
3.结合人物分析,领悟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教学重点主旨和人物形象教学难点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教学方法:品读法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小说的创作可谓百花齐放,鲁迅、巴金、茅盾、郁达夫等人在现代文学史上都各树一帜,而沈从文的作品也另辟新径,为现代文学注入了一股难得的清爽之气。
二、介绍作家作品。
沈从文(1902-1988),我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讨论家。
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
湖南凤凰人。
苗族。
1918年学校毕业后曾入本乡土著军队当兵。
1923年到北京。
1926年开头在《晨报副镌》、《现代评论》《小说月报》《新月》上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
1927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等编辑《红黑》杂志,并参与新月社。
1930年在青岛高校任教,1934年在北京主编《大公报》副刊《文艺》及天津《益州报》副刊。
抗战爆发后到昆明西南联合高校任教。
回北京后任北京高校教授,并连续办原刊物,以此为阵地,集合很多北京文人,形成了\"京派作家群\"。
1949年后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馆工作,在中国古代服饰及文物讨论方面成果卓著,有很多专著。
197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讨论员。
其文学创作宏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
主要作品集有《鸭子》《蜜柑》《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湘西散记》《边城》《长河》等。
其中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
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制造了一种描写特别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受废名影响,取其抒情笔调,进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
边城教案3篇

边城教案3篇一、知识与能力梳理概括小说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旨,领略沈从文小说语言风格。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导读、影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理解小说的主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品味小说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所描绘的湘西边城的淳朴风情和至真至善的人性美。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实施策略预设1.问题设计,合作探究,感受风俗美和人性美。
2.图片展示,营造意境,感受自然美。
3.播放电影视频,体会故事,熟悉家乡文化,滋生自豪之情。
教学重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纯净边城洋溢的“三美”,即自然美、风俗美、人性美。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为小说构筑这样一个环境的深意,也就是对小说主题的把握。
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二、播放边城美景导课(一)播放美景图片 [](二)剧情介绍1.作者介绍(学生介绍,老师补充)[]沈从文(1902——1988),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
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苗族。
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中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
他以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
2.故事情节介绍(学生介绍,老师补充)[]民国初年,位于湘西山区的偏远小镇 - 茶峒,有位船总顺顺,颇有名望。
他的两个儿子大佬天保和二佬傩送,同时爱上渡口老船夫的外孙女翠翠。
老船夫怕翠翠重蹈其母因婚姻不幸而殉情身亡的复辙,对她的婚事十分关注。
端午节的夜晚,情窦初开的翠翠邂逅二佬傩送,心中萌发爱慕之情,但在二佬面前却羞于表露。
以后在顺顺家又与大佬天保相识。
一天,顺顺托杨马兵来向老船夫说媒。
老船夫得知大佬喜欢翠翠,不胜欣喜,他试图说服翠翠,翠翠却十分恼怒。
当天,王团总也派人到顺顺家为女儿提亲,他愿以一座新碾房作陪嫁,但二佬傩送表示宁要渡船,不要碾房。
大佬得知弟弟也爱慕翠翠,郁闷不乐,遂乘船外出经商,不幸落水毙命。
噩耗传来,二佬傩送十分悲痛,不愿再提亲事,离家出走。
《边城》教案

《边城》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边城》的作者沈从文及其创作背景,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通过阅读、分析《边城》,使学生深刻理解作品中所表现的人性美、人情美和自然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探讨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特点和社会环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4. 学习作品中运用的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等技巧,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作者沈从文及其创作背景介绍2. 《边城》故事情节概述3. 人物形象分析:翠翠、傩送、爷爷等4. 作品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5. 作品主题探讨:人性美、人情美和自然美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边城》的人物形象分析和作品主题理解。
2. 教学难点:分析作品中的人性美、人情美和自然美,以及作品的艺术特色。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作者沈从文及其创作背景,概述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段落,分析作品中的写作技巧。
4. 实践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写作经验,尝试运用作品中的技巧进行创作。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要求学生预习《边城》,了解作者沈从文及其创作背景,掌握故事情节。
2. 第一课时:介绍作者沈从文及其创作背景,概述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
3. 第二课时:分析人物形象,探讨作品主题,理解人性美、人情美和自然美。
4. 第三课时:分析作品中的写作技巧,如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等,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实践。
5. 第四课时:分组讨论作品的艺术特色,进行课堂交流和分享。
6. 第五课时:总结本单元学习内容,进行课堂测试,检查学生对《边城》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回答问题等方面的积极参与程度,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
2. 写作实践评价:评估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对《边城》技巧的运用情况,包括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城》的教学设计欣赏
《边城》的教学设计欣赏
一、教材分析:
《边城(节选)》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五》阅读鉴赏第一单元。
本单元设立的目的在于引领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本单元选取了三篇文章,有情节冲突激烈的小说,环境描写出彩的小说,和人物塑造入木三分的小说。
这些文章都是文学宝库中的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鉴赏和审美价值。
《边城》是一篇散发着魅力的小说,是沈从文最具盛名的代表作。
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二、教学目标:
1、品读文中关于边城风土人情的描写,把握沈从文笔下湘西的风景美、风俗美。
2、品味作者朴实而清新,流畅而优美,富有生活气息的散文化的语言。
3、通过交流和讨论,把握对人物的描写,体会人物的性格之美,
探寻人性之美。
理解作者在这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中所寄寓的人生理想。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紧扣课文的有关情节与细节,披文入境,披文入情,通过对具体描写的具体分析中得出结论。
培养分析鉴赏能力,养成勾画圈点的习惯。
2、教学难点:品味民俗风情之美,探寻人性之美。
体会作者以简练而又细腻,散淡而又自然的笔法展示出人物心理的写作手法,用探究的眼光去发现文章之美。
四、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展三元信息教学,围绕教师、学生、媒体展开互动,拓展课堂教学的时间与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立足于文本,引导学生主动合作探究,深入思考文本。
五、教学方法:
1.运用诵读法、合作探究、讨论法,让学生自己品味课文中的风土人情。
2.运用勾画圈点法和点拨法,抓住课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进行分析,以点带面,以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沈从文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他的小说以恬静冲淡的风格,小品散文的笔调,诗词曲令的意境,描绘出湘西边城的美丽风
光,反映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刻画出众多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其代表作《边城》,充分体现了他的小说艺术的主要特点。
有人说,《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是一幅用水墨绘就的无彩之画。
因此,欣赏《边城》,需要有一种独特的眼光,如果仅拿它当一般的小说,就不能领略个中真趣。
沈从文用湘西的青山绿水、古朴醇厚的世俗人情,表现他心中的缠绵质朴的爱和人性的美,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发现它,展示它,品味它。
2、阅读小说,概括故事情节,拟写小标题。
(预习)课上请同学们交流拟写的小标题,并复述或概括课文内容。
小标题:
第三节边城风俗/端午日
第四节端午邂逅(翠翠—傩送)
第五节说亲事(翠翠—天保)
第六节看迎亲送嫁/心事
通过同学们的复述和概括,发现节选部分的故事情节性不是很强,既没有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也没有悬念迭生出人意料。
他只想给读者展示真实环境中的真实的人物。
而沈从文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够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以简练而又细腻,散淡而又自然的笔法展示出人物的心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使你情不自禁地融进人物的心灵世
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