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的诊断和治疗2

合集下载

黄 疸

黄    疸

黄疸【大纲要求】1.熟悉黄疸的概念和病因病机。

2.掌握黄疸的诊断依据,了解黄疸鉴别诊断。

3.掌握黄疸的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及各型的辨证及治疗。

4.了解黄疸的转归及预后。

【重点及难点提示】重点:明确目黄、身黄、小便黄为黄疸的三大主证。

其病因有外感、内伤两方面。

外感源于疫毒侵袭或饮食不节,内伤则由脾胃虚弱或宿疾引发;外因重在湿、毒,而内因偏于虚、瘀,致使胆汁不循常道流通,或化源不充、血败不华于色,以致身目俱黄。

其病变部位在脾胃肝胆。

湿邪为病者,若湿从热化,则为阳黄;湿从寒化,则为阴黄;疫毒所致多为急黄;气血衰败,则为虚黄。

难点:辨证时应首辨阴黄、阳黄、急黄、虚黄之形证,次辨阳黄证的湿热孰重孰轻。

阴黄证属于寒湿或血瘀。

治疗上,初期以实证为主,采用清热利湿,通利二便为主。

阳黄多采用苦寒攻下法,但应中病即止;阴黄应视病机的不同特性分别采用温化寒湿或化瘀退黄法;急黄则以清热解毒凉血为主;虚黄的治疗则以健脾生血柔肝为主。

【内容精讲】一、概述黄疸是指因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或血败不华于色,引发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其中以目黄尤为重要。

二、病因病机(一)时邪疫毒,薰蒸肝胆疫毒之邪由表入里,薰蒸肝胆,肝胆失于疏泄,胆汁外溢于肌肤,上注于肝窍,下流于膀胱,故身目俱黄。

若疫毒甚者,病势暴急凶险,而见热毒炽盛伤及营血,名曰急黄。

(二)酒食伤脾,化生湿热嗜食膏梁,酗酒过度,伤及脾胃,湿浊内阻,日久湿郁化热,中焦湿热薰蒸肝胆,胆汁不循常道而泛溢于身目肌肤而发黄;若嗜食寒凉,或服苦寒之药,损伤脾阳,或脾阳素虚,湿从寒化,胆汁为湿所阻,浸渍于肌肤而发黄。

(三)积聚内阻,胆汁失泄积聚日久不消,瘀血或砂石阻塞胆道,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泄,致身目发黄。

(四)化源不充,血不荣色素体脾胃虚弱或肾精不足,以致气血化源不充,肾精难以化生精血,血败而不华色,从而引发黄疸。

综上所述,黄疸的病变脏腑主要为脾胃肝胆,而所病脏腑之间又可相互传变。

黄疸的护理诊断及措施

黄疸的护理诊断及措施

黄疸的护理诊断及措施引言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黄色素沉积在皮肤和黏膜中,使得患者的皮肤和眼白变黄。

黄疸的发生通常与肝脏、胆道或红细胞的问题有关。

护理诊断和措施在黄疸患者的治疗和护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护理诊断疼痛黄疸患者可能会出现腹痛或其他部位的不适。

疼痛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护理人员需要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营养不良黄疸会影响患者的食欲和消化功能,导致营养不良。

护理人员需要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并采取措施保证患者获得足够的营养。

感染黄疸患者的免疫功能可能受损,容易感染。

护理人员需要定期检查患者的体温和感染症状,并采取预防措施,如手卫生和环境清洁。

缺液黄疸患者由于胆红素排泄不畅,可能会导致体内液体积聚。

护理人员需要评估患者的液体平衡,并采取措施防止液体积聚。

焦虑和抑郁黄疸患者由于疾病的困扰和身体的变化,可能会出现焦虑和抑郁的症状。

护理人员需要提供心理支持和安全感,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和抑郁。

护理措施疼痛管理•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和性质。

•针对患者的疼痛需求,使用药物和非药物疼痛管理措施。

•监测疼痛管理措施的有效性。

营养支持•评估患者的饮食习惯和食欲。

•提供易于消化的食物,分多次进食。

•监测患者的体重和营养状况,必要时进行营养补充。

感染预防•定期监测患者的体温和感染症状。

•鼓励患者进行手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维持环境的清洁和消毒。

液体管理•评估患者的液体平衡,监测尿量和体重变化。

•根据患者的液体需求,调整体液输入和排泄。

•监测患者的电解质水平,防止液体积聚导致电解质紊乱。

心理支持•提供心理辅导和支持,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和抑郁。

•鼓励患者与家人和朋友交流,减轻心理负担。

•提供安全感和关怀,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心态。

结论黄疸的护理诊断和措施对于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提供全面的护理,促进患者的健康恢复。

黄疸的临床表现

黄疸的临床表现

黄疸的临床表现文章目录黄疸的临床表现1、黄疸的临床表现发热:黄疸伴发热多见于急性胆管炎,同时还伴有畏寒。

肝脓肿、败血症、钩端螺旋体病均有中等度发热,甚至高热;急性病毒性肝炎或急性溶血时常先有发热,而后才出现黄疸。

腹痛:黄疸伴上腹部剧烈绞痛或疼痛者,多见于胆道结石、胆道蛔虫症或肝脓肿、原发性肝癌等。

病毒性肝炎者多表现为右上腹持续性胀痛与钝痛;肝脓肿或肝癌也可表现为上腹部或右上腹的隐痛或胀痛。

皮肤瘙痒:黄疸伴皮肤瘙痒者多见于肝内、外胆管梗阻(胆汁郁积)性黄疸,如胆总管结石、癌肿或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妊娠复发性黄疸等。

部分肝细胞性黄疸者也可伴有皮肤瘙痒,而溶血性黄疸常无皮肤瘙痒。

尿、粪便的颜色:梗阻性黄疸时尿色深如浓茶,而粪便颜色可变淡,胆道完全阻塞时粪便似陶土色。

溶血性黄疸者尿如酱油色,粪便颜色也加深;而肝细胞性黄疸时,尿色轻度加深,粪便色泽呈浅黄色。

2、黄疸的病因这是由于红细胞大量破坏(溶血)后,非结合胆红素形成增多,大量的非结合胆红素运输至肝脏,必然使肝脏(肝细胞)的负担增加,当超过肝脏对非结合胆红素的摄取与结合能力时,则引起血液中非结合胆红素浓度增高。

此外,大量溶血导致的贫血,使肝细胞处在缺氧、缺血的状态下,其摄取、结合非结合胆红素的能力必然会进一步降低,结果导致非结合胆红素在血液中浓度更为增高而出现黄疸。

3、黄疸如何诊断黄疸只是一种症状/体征,并非疾病。

对于黄疸的诊断并不难,但是鉴别诊断很重要。

只要血清胆红素浓度为17.1~34.2umol/L(1~2mg/dl)时,而肉眼看不出黄疸者称隐性黄疸。

如血清胆红素浓度高于34.2umol/L(2mg/dl)时,巩膜、皮肤、黏膜以及其他组织和体液出现黄染则为显性黄疸。

黄疸如何预防1、夫妻双方如血型不合(尤其母亲血型为O,父亲血型为A、B或AB),或者母亲RH血型呈阴性,应定期做有关血清学和羊水检查,并在严密监护下分娩,以防止新生儿溶血症的发生。

2、妇女如有肝炎史或曾生病理性黄疸婴儿者,产前宜测定血中抗体及其动态变化,并采取相应预防性服药措施。

新生儿黄疸实训报告单

新生儿黄疸实训报告单

一、实训背景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疾病,由于新生儿体内胆红素代谢异常,导致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使皮肤、黏膜和巩膜出现黄色。

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两种,其中生理性黄疸无需特殊治疗,而病理性黄疸则需要及时治疗,以免影响新生儿健康。

本次实训旨在通过临床实践,了解新生儿黄疸的诊断、治疗及护理方法。

二、实训目的1. 掌握新生儿黄疸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2. 熟悉新生儿黄疸的护理措施;3. 培养临床思维和操作技能,提高临床实践能力。

三、实训内容1. 新生儿黄疸的诊断(1)临床表现:新生儿黄疸的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和巩膜黄染,严重者可出现恶心、呕吐、嗜睡、抽搐等症状。

(2)辅助检查:通过血清胆红素检测,评估胆红素水平。

正常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水平在5-20mg/dl之间,超过20mg/dl为高胆红素血症。

2. 新生儿黄疸的治疗(1)生理性黄疸:无需特殊治疗,加强喂养,保持新生儿舒适,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2)病理性黄疸:根据病情选择治疗方法。

1)光照疗法:将新生儿置于蓝光箱内,通过蓝光照射分解血清中的胆红素,降低胆红素水平。

2)换血疗法:适用于严重高胆红素血症、胆红素脑病等高危新生儿。

3)药物治疗:如苯巴比妥、茵栀黄等,具有降低胆红素水平、保护肝脏等作用。

3.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1)密切观察病情:监测新生儿体温、心率、呼吸、肤色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2)保证营养摄入:鼓励母乳喂养,保证新生儿充足的能量摄入。

(3)保持皮肤清洁:每日用温水清洗新生儿皮肤,防止感染。

(4)保持室内温度、湿度适宜:维持室温在22-26℃,湿度在55%-65%,为新生儿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

四、实训总结通过本次实训,我深刻认识到新生儿黄疸的危害及治疗的重要性。

以下是我对本次实训的总结:1. 新生儿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临床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

2. 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方法包括光照疗法、换血疗法、药物治疗等,需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黄疸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黄疸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黄疸的中医辨证和治疗黄疸是因时气疫毒、湿热、寒湿等外邪侵袭,或饮食失节,嗜酒无度,误食毒物,或劳倦内伤,以致疫毒滞留,寒湿阻遏,湿热交蒸,气滞血瘀及肝胆脾胃功能失调,胆失疏泄而胆汁泛溢,出现以面、目、身肤发黄,小便黄赤为主要特征的病证。

【范围】本病证存在于多种外感疾病和内伤疾病中,与西医学的黄疸含义相同。

西医学中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损伤、肝硬化、胆石症、胆囊炎、先天性胆红质代谢功能缺陷、溶血性黄疸、钩端螺旋体病等,具有黄疸体征者,可按本篇辨证论治。

其它如败血症、胰腺炎及妊娠引起的黄疸,亦可参照本证辨治。

肝癌、胆囊癌、胰头癌、乏特氏壶腹周围癌等引起的黄疸,亦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一、病因1 •原发病因湿热或寒湿、时气疫毒等外邪侵袭,是引发外感黄疸的原发病因;劳倦过度、酒食不节、情志抑郁等所致的脏腑虚损,是内伤黄疸的原始病因。

2 •继发病因砂石、虫体等阻滞胆道,积聚日久不消或瘀血阻滞胆道,是胆汁外溢产生黄疸的继发病因。

3 •诱发因素感受外邪、饮食失节、骤受惊恐、情志不遂、劳倦内伤等均可诱发或加重黄疸。

二、病机1 •发病黄疽由感受湿热疫毒所致者,病势暴急,病情最凶险,传染性强}而由感受湿热外邪及砂石、虫体阻滞胆道所致者,起病多亦较急;由内伤诸因所致者病势较缓。

2 •病位主要病位在肝胆,与脾、胃、心、肾有关。

3 •病性外感或急性发作的黄疸,病性以湿热、疫毒等邪实为主。

而内伤或慢性发作的黄疸病性以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为多;本虚以脾胃、肝肾、脾肾不足为主,标实以湿热或寒湿,瘀血为特征,或为阳黄,或为阴黄。

4 •病势本病一般初始为湿热蕴结脾胃,熏蒸阻滞肝胆。

湿热耗伤肝肾之阴,或过用寒凉,湿热寒化,耗伤脾阳,甚或伤及肾之阳气,而同时湿毒滞留,气血运行受阻,则可出现由实转虚或虚实夹杂,以及由中焦病及下焦之势。

湿热化毒或感受疫疠之毒邪,热毒炽盛,熏灼肝胆,可进一步耗损心营、肝肾而致上中下三焦俱病之势,出现气血阴阳皆伤之变。

黄疸的诊断标准

黄疸的诊断标准

黄疸的诊断标准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其特征是皮肤、巩膜等部位出现黄色素沉积,通常是由于肝脏功能异常导致胆红素排泄不畅所致。

黄疸的诊断标准包括黄疸的定义、病因分类、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治疗原则等方面,本文将对此进行详细介绍。

一、黄疸的定义黄疸是指体内胆红素浓度升高,导致皮肤、巩膜等部位出现黄色素沉积的一种症状。

黄疸的产生与胆红素代谢异常有关,主要包括胆红素生成障碍、胆红素转运障碍和胆红素排泄障碍等。

二、病因分类黄疸的病因可分为肝内、肝外和混合性三种类型。

1.肝内型黄疸肝内型黄疸是由于肝细胞损伤和功能障碍导致的,主要包括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自身免疫性肝病等。

2.肝外型黄疸肝外型黄疸是由于胆道系统疾病或溶血性贫血等导致胆红素代谢异常,主要包括胆道梗阻、胆石症、胆管炎、胰腺炎等。

3.混合型黄疸混合型黄疸是肝内型和肝外型黄疸同时存在的情况,如肝细胞损伤合并胆道梗阻等。

三、临床表现黄疸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皮肤、巩膜、口腔粘膜等部位的黄染和尿液、粪便颜色异常等。

1.皮肤、巩膜黄染皮肤、巩膜黄染是黄疸最常见的表现,通常从头部开始向下发展,严重时可达全身。

2.尿液颜色异常黄疸时,尿液颜色变为深黄色或茶色,是由于尿中含有大量胆红素所致。

3.粪便颜色异常黄疸时,粪便颜色变为灰白色或浅黄色,是由于胆汁排泄不畅所致。

四、实验室检查黄疸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清胆红素、转氨酶和凝血酶原时间等指标。

1.血清胆红素血清胆红素是诊断黄疸的关键指标之一,正常值为5-21μmol/L。

血清胆红素升高常常是黄疸的主要表现之一,可以根据血清胆红素水平来确定黄疸的程度和病因。

2.转氨酶转氨酶包括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是反映肝细胞损伤的指标。

黄疸时,转氨酶水平常常升高,可以帮助确定病因。

3.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是反映凝血功能的指标,黄疸时常常延长,是由于胆红素对凝血因子的影响所致。

五、治疗原则黄疸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病因治疗、支持治疗和预防并发症等。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是指新生儿出生后,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引起皮肤、巩膜黄染,不伴有其他临床症状的一种征象。

出生后2~3天出现皮肤、巩膜黄染,4~6天逐渐加重,早产儿可持续3~4周后消退;精神、吃奶和生长发育正常,不伴有其他症状;足月儿血清胆红素低于220.6µmmol/L,早产儿不超过256.5µmmol/L。

二、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诊断】1、生后24小时内出现;2、血清总胆红素达到相应日龄下的光疗干预标准(表1、表2),或每日上升超过85µmmol/L;3、黄疸持续时间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4黄疽退而复现;5、血清结合胆红素>34µmmol/L。

具备其中任何一项者即可诊断。

【病因】(一)胆红素生成过多1.红细胞增多症:即静脉血红细胞>6×1012/L.血红蛋白>220g/L,红细胞比容>65%。

常见于母胎或胎胎间输血、脐带结扎延迟、宫内生长迟缓(慢性缺氧),先天性青紫型心脏病及糖尿病母亲婴儿等。

2.血管外溶血:如较大的头颅血肿、皮下血肿、颅内出血、肺出血或其他部位出血。

3.同族免疫性溶血:见于血型不合如ABO或Rh血型不合等,我国ABO溶血病多见。

4.感染:细菌、病毒、螺旋体、衣原体、支原体和原虫等引起的重症感染皆可致溶血,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引起的败血症多见。

5.肠肝循环增加:先天性肠道闭锁、饥饿和喂养延迟等均可使胎粪排泄延迟,使胆红素重吸收增加;母乳性黄疸,可能与母乳中的β-葡萄糖醛酸酐酶进入患儿肠内,使肠道内未结合胆红素生成增加有关,试停喂母乳3~5天,黄疸明显减轻或消退则有助于诊断。

6.其他:红细胞酶缺陷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病(G-6PD)等,红细胞形态异常如遗传降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血红蛋白病如α地中海贫血等。

(二)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1.缺氧和感染:如窒息和心力衰竭等,可抑制肝脏UDPGT的活性。

儿童生理性黄疸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儿童生理性黄疸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未来研究方向
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 ,以验证现有治疗方法的长期疗 效和安全性。
关注儿童生理性黄疸对患儿远期 健康的影响,如生长发育、神经 系统发育等,以全面评估治疗效 果。
01
进一步深入研究胆红素代谢的分 子机制,以揭示儿童生理性黄疸 的病理生理过程。
02
03
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如基因治疗 、免疫治疗等,为儿童生理性黄 疸的治疗提供更多选择。
喂养和排泄情况
了解新生儿的喂养和排泄情况,如是否有食 欲不振、便秘等问题。
实验室检查
血清胆红素测定
通过静脉采血测定血清中胆红素的水平,判断黄疸的类型和 程度。
血型鉴定和抗体筛查
通过血型鉴定和抗体筛查,了解新生儿是否存在溶血等风险 因素。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
通过超声检查了解肝脏、胆道等 腹部器官的情况,排除病理性黄 疸的可能性。
肝细胞处理胆红素能力差
未结合胆红素进入肝脏后,需要经过一系列的转化和处理,形成水溶性 的结合胆红素。新生儿肝细胞内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含量低且活力不足, 使得未结合胆红素转化为结合胆红素的速率减慢。
临床表现与分型
中度黄疸
黄染范围扩大至躯干和四肢近端 ,巩膜亦可出现黄染,但程度较 轻。
迟发型黄疸
生后24小时内无黄疸表现,之后 逐渐出现并加重的黄疸。
01
02
轻度黄疸
仅表现为面部和颈部轻度黄染, 无其他异常症状。
03
重度黄疸
全身皮肤、黏膜明显黄染,甚至 呈黄绿色或金黄色,伴有精神萎 靡、嗜睡、拒奶等症状。
04
02
早期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观察
皮肤和巩膜黄染
观察新生儿皮肤和巩膜是否出现黄染,以及 黄染的程度和范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被破坏而来 • 10~20%:其他物质(“旁路性”胆红素,shunt
bilirubin)
- 骨髓内血红蛋白前质 - 过氧化氢酶 - 过氧化物酶 - 细胞色素 - 肌红蛋白
胆红素在血液中的转运
与血清中的白蛋白结合,形成胆红素-白蛋白复合物
血管
胆 红 素
Alb
血浆
胆红素 白蛋白
胆红素在肝内的代谢
胆红素- 白蛋白 葡萄糖醛酸 + 胆红素
结合胆红素
Conjugated Bilirubin
肝脏是摄取、处理和排泄胆红素的重要器官
两种胆红素的比较
非结合胆红素UCB Unconjugated Bilirubin
结合胆红素CB Conjugated Bilirubin
脂溶性,不溶于水,不能 从尿中排出
水溶性,可从尿中排出
血中与白蛋白结合而运输
碍性黄疸 • 肾脏排泄结合胆红素和尿胆原发生障碍性黄疸
黄疸分类:依胆红素类型
• 主要为非结合胆红素增高症 • 生成过多
- 溶血 - 无效的红细胞生成 • 肝细胞的摄取功能受损 - Gilbert综合征(I型) - 某些药物(如胆囊造影剂) • 胆红素的结合功能受损(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降低) - Gilbert综合征(Ⅱ型) - Crigler-Najjar综合征 - 葡萄糖醛酸转移未成熟(新生儿及早产儿的生理性黄疸) - 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受抑制
RBC破坏 生成 胆红素(每日4725μmol/L)
黄疸的分类:依发生部位
部位 肝前性
机制 胆红素生成过多
原因 溶血性
肝性
处理胆红素能力下降 肝细胞性
肝后质
• 溶血性黄疸 • 肝细胞性黄疸 • 阻塞性黄疸 • 混合性黄疸
黄疸分类:性质和发生部位的关系
溶血性黄疸 肝细胞性黄疸 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 阻塞性黄疸
黄疸的诊断和治疗
内容
1.黄疸的基本概念 2.胆红素在肝脏中的代谢 3.黄疸的分类与发生机制 4.黄疸的实验室检查 5.黄疸的其他诊断检查 6.黄疸的治疗
毛细胆管 Herring管和胆管细胞
肝血窦
• 胆小管(bile canaliculi)由相邻的肝细胞局部 细胞膜凹陷而成。胆小管腔内有肝细胞突出的 微绒毛。胆小管腔狭小,直径约0.5~1.0μm, 在一般染色标本内不易见到。但可用镀银及 ATP酶等方法显示。胆小管在肝板内连成网格 状,向肝小叶周围呈现放射状走行。胆小管周
高尔基氏体
肝细胞性黄疸 胆汁淤积性黄疸
肝后性/阻塞性黄疸 肝内/肝外阻塞性
酯化胆红素
光面内质网
毛细胆管 小胆管 总胆管
溶血性黄疸的发病机制
肝前 肝细胞 肝内、外
黄疸分类:依发生机制
• 非结合胆红素产生过多性黄疸 • 非结合胆红素摄入肝细胞发生障碍性黄疸 • 肝细胞葡萄糖醛酸移换酶缺乏所致非结合胆红素升
高性黄疸 • 肝细胞分泌胆汁发生障碍所致的黄疸 • 结合胆红素自肝细胞排入毛细胆管发生障碍性黄疸 • 结合胆红素和胆汁其他成分在胆管系统排泄发生障
游离性 结合胆红素
脂溶性
氧化
不溶于水
水溶性; 分子量小; 能经肾脏排出;
不能直接溶解于 血液而运输
肝细胞性黄疸不能经肾脏排出
尿双胆 = 尿胆原 + 尿胆红素 尿三胆 = 尿胆原 + 尿胆红素 + 尿胆素
胆红素正常值: ◆总胆红素(TB):1.7-17.1umol/L ◆结合胆红素(CB): 0-3.42μmol/L ◆非结合胆红素(UCB): 1.7-13.68μmol/L 隐性黄疸:17.1-34.2μmol/L 轻度黄疸:34.3-170μmol/L 中度黄疸:170.1-340μmol/L 重度黄疸:>340μmol/L
肝中与葡萄糖醛酸结合
不易与重氮试剂反应
易与重氮试剂反应
胆红素在肠管中的变化
胆红素-白蛋白
×
结合胆红素
胆素原
尿胆原
粪胆原
几个名词
1.游离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UCB) 特性: ◆不溶于水 ◆尿中查不出
2.结合胆红素(CB): 特性: ◆水溶性,从尿中排出.
3.尿胆原 结合胆红素从肝细胞经胆管排入肠道后,在回 肠末端及结肠经细菌酶的分解与还原作用,形 成尿胆原。
- 获得性异常 - 病毒性肝内胆汁淤积症 - 药物性肝内胆汗淤积症
• 肝外胆道阻塞(结石、肿瘤、狭窄等)
衰老红细胞破坏 血红蛋白
200~250mg
肝前性/溶血性黄疸
非酯型胆红素
与血浆白 蛋白结合
“旁路性”胆红素 非衰老红细胞来源
15-30 mg
肝窦与白蛋白分离
Z蛋白
Y蛋白
黄疸的分类
肝细胞
微粒体内多种酶 UDGT
黄疸 Jaundice
指由于胆红素代谢障 碍,使血清中胆红素含 量增高, 并伴有皮肤 、黏膜和巩膜发黄的 症状和体征
注意:皮肤黄染受人种肤色影响
胆红素的来源
衰老红细胞
网状内皮系统分解
血红素 加氧酶
血红蛋白(血红素)
胆绿素 还原酶
胆绿素 胆红素
bilirubin
胆红素的正常来源
• 每日生成胆红素约200~250mg • 80~90%:衰老的红细胞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 暂时性家族性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 母乳性黄疸
黄疸分类:依胆红素类型 (Ⅱ)
• 非结合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双相增高 -病毒性肝炎
• 结合胆红素增高 • 肝排泄功能受损(肝内缺陷)
- 家族性或遗传性 - 慢性特发性黄疸(Dubin-Johnson综合征、Rotor 综合征) - 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淤积症 - 妊娠期胆汁淤积性黄疸
4.粪胆原: 尿胆原大部分从粪便排出,称为粪胆原。
5.胆红素肠肝循环
小部分胆红素经肠道吸收,通过门静脉回到 肝内,其中大部分再转变为结合胆红素,又随胆 汁排入肠内,形成胆红素肠肝循环。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总胆红素(TB)= 非结合胆红素(UCB) + 结合胆红素(CB)
非结合胆红素
特点
特点
结合胆红素
围的相邻肝细胞膜形成紧密连接,以封闭胆小
管,防止胆汁外溢。当胆道阻塞时,胆小管内
压力升高,可破坏肝细胞的连接,胆汁经血窦 周隙而进入血窦,即出现黄疸。
• 肝细胞分泌的胆汁经胆小管从肝小叶中 央流向周边,于小叶的边缘处,胆小管
汇集成若干短小的肝闰管,又称黑林管 (Herring canal),管腔细小,管壁由立 方上皮围成,染色较浅。Herring管出肝 小叶后与小叶间胆管相连,小叶间胆管 再汇合成左右肝管出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