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语文-17《麻雀》优质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麻雀》优质课教案

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麻雀》优质课教案

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麻雀》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麻雀》是一篇描写人与动物之间情感的短篇故事。

通过讲述一位猎人射杀了一只小麻雀,被老麻雀的勇气感动,最终放过了小麻雀的故事,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本文语言简洁,情节感人,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和体会文章中的情感。

但部分学生对文中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式可能还存在理解困难,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解释。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老麻雀的勇气和母爱。

3.学习生词生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培养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生词生句的理解和运用。

2.体会文章中的情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课文动画视频。

3.相关生词生句的图片或卡片。

4.讨论问题清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文动画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故事的情感氛围。

过程中,对生词生句进行解释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仿故事中的情感表达。

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巩固(10分钟)学生回答讨论问题清单,总结课文中的情感线索,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谈论如何保护动物,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环保意识。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回家后,向家人讲述课文故事,尝试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表达。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课文内容,板书重点词语和句式,方便学生复习和巩固。

部编四年级上语文《17 麻雀》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四年级上语文《17 麻雀》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四年级上语文《17 麻雀》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麻雀》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贾平凹的作品,选自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

课文以生动的语言、细腻的描绘、富有感染力的情感,讲述了一只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勇敢地保护小麻雀的故事。

这篇课文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使学生在感受语言魅力的同时,领悟到亲情的伟大和生命的可贵。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运用拼音读准字音,理解词语的意思,但部分学生对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仍需进一步引导。

此外,学生在情感体验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对于本文所要传达的亲情、勇敢等情感,还需通过教学活动进一步感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会用“雀、脯、拯救”等词语造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母爱的伟大,培养勇敢、担当的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新词的学习。

2.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3.感悟课文所传达的亲情、勇敢等情感。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3.生字卡片。

4.课堂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麻雀,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麻雀是什么样的吗?它们的生活习性如何?”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律美。

过程中,教师适时停顿,提问:“课文中的老麻雀为什么要保护小麻雀?它表现出了怎样的品质?”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回答课文中的重点问题。

如:“老麻雀为什么敢于面对猎狗?它有哪些保护小麻雀的方法?”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反馈。

4.巩固(5分钟)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7《麻雀》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7《麻雀》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7《麻雀》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背景《麻雀》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只小鸟麻雀的故事。

通过这篇课文,让学生了解到小鸟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环境,培养学生对自然生态的关注和保护意识,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麻雀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环境。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勇气和毅力。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1. 教学内容•麻雀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麻雀的生存环境和饲养习性。

2.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麻雀》。

第二步:课文学习(15分钟)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2.询问学生对麻雀的了解,并引导学生描述麻雀的特点和生活环境。

3.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表演麻雀的行为。

第三步:课文分析(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情节,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脉络。

2.同学们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心理活动。

第四步:情感体验(10分钟)1.让学生想象自己是一只麻雀,描述一下自己的生活和感受。

2.观察校园中的小鸟,记录他们的动作和叫声。

第五步:拓展延伸(10分钟)1.学生们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探讨如何保护麻雀和其他小动物。

2.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调研,了解更多关于麻雀和其他鸟类的知识。

第六步: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小结。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麻雀的生活习性,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麻雀和自然环境的认识,使教育生动有趣。

以上就是针对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7《麻雀》的优秀教学设计,希望对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有所帮助。

部编四年级上语文《17 麻雀》优质课教案

部编四年级上语文《17 麻雀》优质课教案

部编四年级上语文《17 麻雀》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麻雀》这篇课文选自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作品。

课文讲述了一只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的故事,体现了深厚的母爱。

本文语言简洁、生动,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通过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但部分学生对俄国作家的作品可能比较陌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引导。

此外,学生对动物世界有一定的好奇心,可以借此机会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母爱的伟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课文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推理、判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母爱的伟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母爱的伟大。

2.难点:学会从课文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推理、判断;运用课文中的词语进行表达。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所描绘的画面,激发学习兴趣。

2.朗读感悟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课文的情感,感受母爱的伟大。

3.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中所描绘的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图片: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图片,用于课堂展示和讨论。

3.作业纸:用于学生做练习和记录重要信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麻雀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只小动物。

询问学生对麻雀的了解,从而引出课文《麻雀》。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大意。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麻雀》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麻雀》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麻雀》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麻雀》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鲁迅先生所写,讲述了一只小麻雀在猎狗的威胁下,得到了猎人的救助,最后与猎人相互关爱、和谐相处的故事。

这篇课文语言简洁,情感真挚,富有教育意义,适合四年级学生阅读。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小麻雀的关爱,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课文并理解大意。

但是,对于课文中的情感内涵和语言表达技巧,还需要通过老师的引导和讲解来进一步体会。

此外,学生对于动物的认知和保护意识也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阅读理解和感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小麻雀的关爱,培养保护动物的意识,学会关爱他人。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难点:感悟课文语言表达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等手段,营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图片、音频等。

2.教学用具:黑板、粉笔、课文文本。

3.教学资源:相关动物保护的资料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麻雀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种小动物,激发学习兴趣。

然后简要介绍课文作者鲁迅先生,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课文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教师适时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表情,体会人物情感。

教师点评,指导朗读技巧。

4.巩固(10分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麻雀》优质课教案

《麻雀》优质课教案

《麻雀》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课文《麻雀》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及其背景。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3)通过课文学习,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描绘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运用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图片展示、实物观察等方式,增强学生对麻雀生活习性的了解。

(3)培养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词汇进行口头表达和写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动物的情感。

(2)教育学生学会尊重生命,关爱身边的人和事。

(3)引导学生从课文中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二、教学重点1. 课文《麻雀》的基本内容及其主题思想。

2. 学生通过阅读、讨论、观察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提高阅读能力。

3. 培养学生关爱自然、尊重生命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难句的理解。

2. 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作者对麻雀的喜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3. 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词汇进行口头表达和写作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麻雀》的文本及相关的教学辅助材料。

2. 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学生分组讨论的安排。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麻雀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麻雀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

(2)简介课文作者及其背景,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僻字词的读音和理解。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理解课文(1)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课文情节,理解作者的心情和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的疑问。

4. 感悟与讨论(1)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交流对麻雀生活的看法。

(2)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体会到作者对麻雀的喜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5. 实践与应用(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口头表达或写作练习,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词汇。

新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16《麻雀》优质课教学设计

新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16《麻雀》优质课教学设计

新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16《麻雀》优质课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麻雀》是新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必修课文,是一篇生动有趣的散文,全文描述了作者与麻雀之间的一次有趣的互动故事。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大自然中小动物的生存状态和互动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激发学生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麻雀的生活习性和食性;2.理解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情节;3.能正确朗读课文,掌握词汇和表达方式。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2.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鼓励学生进行逻辑思维和表达。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小动物的爱护和关爱意识;2.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麻雀的生活习性和食性;2.课文《麻雀》的理解和朗读。

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修辞手法;2.运用词汇和表达方式进行口头表达。

四、教学准备1.准备课文《麻雀》的课件或教材;2.预先准备关于麻雀的相关知识资料;3.准备图片或实物来展示麻雀的外貌和生活习性;4.教学录音或录像设备。

五、教学过程设计第一步:导入(5分钟)1.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麻雀,引入课文话题;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见过麻雀吗?麻雀是什么样的鸟?第二步:学习课文(15分钟)1.朗读课文《麻雀》,带领学生理解课文内容;2.分段讲解课文,解释生词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整个故事情节。

第三步:分组讨论(1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课文中的麻雀形象和作者的感受;2.每组选择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第四步:课文赏析(10分钟)1.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理解文学语言的表现形式;2.引导学生发表对课文的感想和体会。

第五步:口头表达(15分钟)1.模仿课文中的描述,让学生自由发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麻雀;2.鼓励学生进行口头表达,展示个人观点和情感。

第六步:课堂小结(5分钟)1.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2.鼓励学生对小动物的爱护和保护进行思考。

人教版部编四年级上册17《麻雀》优质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四年级上册17《麻雀》优质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四年级上册《麻雀》优质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麻雀》这首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2.能够通过朗读和解释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

3.能够通过诗歌激发学生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关注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表达诗歌中的情感。

•难点:运用生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准备1.课文材料:人教版部编四年级上册第17课《麻雀》。

2.教具:多媒体投影仪、音响设备、诗歌朗读音频。

3.辅助资料:诗歌解析及背景介绍资料。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利用多媒体投影仪展示《麻雀》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好奇心。

2.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麻雀”这个词的理解。

第二步:诗歌朗读1.教师进行诗歌朗读,让学生倾听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要求学生跟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音乐之美。

第三步:诗歌欣赏1.教师解读诗歌内容和意义,注重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2.引导学生分段欣赏诗歌,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第四步:情感表达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谈论自己对诗歌中所表达情感的理解。

2.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视。

第五步:诗歌赏析1.利用多媒体投影仪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加深学生对诗歌背景的理解。

2.进行诗歌赏析,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五、教学反馈1.对学生进行课堂小测,检验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2.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读比赛,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六、课后延伸1.布置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绘制《麻雀》的画作。

2.鼓励学生利用诗歌进行创作,写下自己的诗歌或散文作品。

七、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学会了理解诗歌和表达情感,更加深了对自然环境和生命的关爱和珍视。

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诗歌的世界里感受到美好与感动,培养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情感的表达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 麻雀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内容,从课文内容中体会老麻雀为了维护小麻雀表示出的那种强大的力量。

2、重点学习4、5两个自然段,进一步学习、掌握具体记叙和表达真实思想感情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着重理解课文第4、5两个自然段,认真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具体的描写来表示老麻雀奋不顾身掩护小麻雀的那种为“一种强大的力量”所支配的精神。

三、课时:第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麻雀对于同学们来说是一种很常见、很普通的鸟。

它没有漂亮的外衣,没有动听的歌喉,平时不会有人愿意多看它几眼。

然而,在这普普通通的鸟的身上,有着一种令人敬佩、令人感动的精神,却很少有人发现。

这篇课文给我们描述了一种少见的故事。

(二)学生自读课文,让学生说说课文围绕麻雀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围绕麻雀描写了“我”在打猎回来的路上,亲眼看到大猎狗想吃掉小麻雀,老麻雀在大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维护小麻雀的事情。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学生读课文第1、2、3自然段,让学生想一想这件事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课文第1、2、3自然段是故事的开始。

猎狗随我打猎归来途中,突然放慢了脚步,悄悄地向前走,嗅到了前面有什么野物。

我在这时,看到从巢里掉下来一只小麻雀。


2.指名学生读课文第2自然段,“突然,我的猎狗放慢脚步,悄悄地向前走,好像嗅到了前面有什么野物。

这里,“野物”指什么?(“……好像嗅到了前面有什么野物”中的“野物”指的是小麻雀。

“嗅”的意思是闻,用鼻子区分气味。


3.学生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然后,想一想“我”看到了一只什么样的小麻雀,用笔在书上画下描写小麻雀动作、外形的句子。

出示课件:一只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

它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分明是刚出生不久,从巢里掉下来的。

引导学生反复读一读这些句子,对“一只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中的“呆呆地”和“……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中的“无可奈何”,要让学生说一说在句子中的意思,深入理解这两个词语在课文中的作用。

接下来,让学生想一想从描写小麻雀动作和外形的句子中,我们能看出什么。

4.小结第一段的学习,过渡到第二段。

面对这样一只出生不久的小麻雀,假如是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现在,大猎狗发现了小麻雀,预示着什么?小麻雀的命运将要发生怎样的变化?
(四)学习课文第二段
1.让学生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想一想,小麻雀的危险是什么?课文里哪句话标明了这种危险,在课文里画出来。

(小麻雀的危险就是猎狗想吃掉它。

“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
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

”)
2.从猎狗的表示中,你觉得此时的这只“分明是刚出生不久”的小麻雀遇到了一个和自身相比怎样的敌人?
(从猎狗“……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这样的表示看,小麻雀遇到了一个和自身相比强大百倍的敌人。


3.教师指名学生读第4自然段的第2、3句,并提出问题让学生考虑:当猎狗走近小麻雀的时候,谁出现了?它是怎样出现的?课文里用了一个什么词表明它的到来让猎狗意想不到?
(当猎狗走近小麻雀的时候,老麻雀出现了。

课文里用“突然”一词表明老麻雀的到来迅猛,让猎狗意想不到。


4.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读第4自然段的第2、3句,“突然,一只老麻雀从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

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

”并提出问题:这里,作者把老麻雀比作什么?为什么老麻雀飞下来像一块石头落地?“绝望”是什么意思?老麻雀扎煞起全身羽毛,绝望地尖叫是什么样?在这里说明了什么?
5.教师做过渡:老麻雀想拼命拯救自身的幼儿,而面对的却是一个“庞大的怪物”,让我们来看看它是怎样表现的。

然后,指名学生读第5自然段,提出学习要求和问题。

(1).“它浑身发抖,发出嘶哑的声音。

”老麻雀为什么浑身发抖、发出嘶哑的声音?
(因为老麻雀在庞大的猎狗面前是弱小的,没有任何捍卫自身和幼儿的武器,所以,它十分紧张,“浑身发抖”。

但是,它又十分的愤怒,表示出决不畏缩,所以,“发出嘶哑的声音”。

)(2).“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
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

”“一种强大的力量”指的是什么力量?
(尽管在猎狗面前,老麻雀也“不能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只顾自身的平安而丢下自身的孩子不顾,而是毅然猛扑下去,为拯救孩子准备进行殊死的决斗。

这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这力量就是无与伦比的母爱!)
(五)学习课文第三段
1.教师让学生默读课文6、7自然段,提出问题:猎狗愣住了,是因为害怕吗?
(猎狗愣住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害怕,而愣住的原因是老麻雀奋不顾身救小麻雀的表现。


2.“我”为什么急忙唤回猎狗,带着它走开了?
(因为“我”被老麻雀果敢、坚定的行动和奋不顾身、拯救幼子的精神所感动,也由于怜爱之心的驱使,所以急忙唤回猎狗,带着它走开了。


(六)总结全文,揭示主题。

(七)拓展延伸,生谈体会。

五、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