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清朝-江阴八十一日简介
清朝历史简介

清朝历史简介清朝(1644年-1911年),是中国封建王朝中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王朝。
清朝由满洲族人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完全的外族政治统治。
清朝统治者认为自己来自“满洲之地”,宣称是满族的后代,因此在清朝统治期间,满洲族成为了中国大陆的第一官僚阶层和统治阶层。
从明末清初开始,中国社会已经经历了长期的动荡和战乱。
明朝末年,鸦片战争、抗日战争等一系列战争摧毁了中国的经济、人口和民族自尊心。
这些战争也导致了政治崩溃和社会分裂。
中国知识分子对朝鲜、日本和欧洲的政治和文化改革的关注,渐渐凸显了中国对现代性的渴求。
清朝的成立主要是基于对明朝的反感和对满族统治下的利益追求。
当时,明朝已陷入了混乱和贫瘠,并且当时的明朝皇帝朱厚照没有能力稳定和固实朝政。
同时,在中国的北方,满族领袖努尔哈赤崛起,他创建了一个强大的政治和军事组织,成为中国史册上罕见的民族政权。
1644年,清军攻破北京,明朝皇帝自杀。
后来,满洲族的领导人愿意取代这个皇位,成为中国的皇帝,从而开创了清朝的历史。
但是,清朝的建立却遭到了不少的反抗。
在1644年的明朝灭亡后,南明时期出现,这是对清王朝的反抗,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抗。
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是清朝的鼎盛时期。
这段时间内,中国在社会和文化上展现了它的光彩。
清朝在国际和外交政策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这使中国在当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国际大国。
如同唐朝一样,清朝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封建王朝。
然而,清朝后期的政治经济状况却逐渐恶化。
19世纪中叶,由于农村土地不足、人口爆炸和自然灾害等因素,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出现了巨大的问题。
此外,西方列强的帝国主义侵略使中国处于外部威胁的状态,并对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终,中国的政治和文化达到了一个危机的地步。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代表性的时期之一。
这是中国民主和自由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阔别近300年的封建社会、外族政权和遗存制度逐渐瓦解,中国终于迎来了全面的现代化。
浅谈清朝时期的剃发易服事件

浅谈清朝时期的剃发易服事件中国明末清初时期满清统治者以“不从者斩”为手段,强令其统治下的全国各民族,主要是针对汉族、蒙古族及其它南方少数民族等,改剃满族发型发型,改著满族服饰的政策。
1644年清军入关后,以多尔衮为首的满洲贵族为巩固满洲人对中国的统治、强压华夏民族反抗意识和民族自尊,在顺治二年(1645年)颁布“剃发令”,称“自今布告之后,京师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尽行剃发。
若规避惜发,巧辞予辩,严惩不贷。
”而且满洲贵族还叫嚣:“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北方汉族人民被迫屈从。
之后清军以武力迫使南方汉人也剃发,在发布剃发令的同时,还颁布了“易服令”,顺治二年(1645年)7月9日,清廷颁布“易服令”规定“官民既已剃发,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
”强迫各族人民改满服。
这就是所谓的“剃发易服”。
然而,在这个剃发易服政策的最终确立并实行之前,曾有过一段历史风波。
清军初入关,占领北京后不久,即发布剃发令。
但由于吴三桂等明朝降官劝说,加之北京及周围地区人民反抗连连,多尔衮不得不收回成命。
所以,清军入据北京后,好长时间内,明朝旧官变成清朝官员,仍旧身穿明服,冠裳不改。
汉族人自古十分重视发式与衣冠服饰。
正如《孝经》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汉族人成年之后就不可随意剃发,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顶上面。
汉族人的传统服饰汉服具备独特的形式,其基本特征是交领、右衽、系带、无扣。
而满州人的风俗与中原汉族迥异,满州人男性的传统发型是把前颅、两鬓的头发全部剃光,仅后颅留下约一铜钱面积的头发,编成一条长辫垂下。
满州人服饰以长袍马褂为主,满服的特点是立领、对襟、盘扣等。
但不久后,因为一个孙之獬,剃发易服政策便被顺水推舟的定下来了。
此人因人品低下,反复无常,一直郁郁不得志。
清军入关后,老哥们儿求官心切,是第一批摇尾乞降的汉官,并当上了礼部侍郎。
为报新主提拔之恩,他一时间又想不出什么平定大计,孙之獬就走个“偏门”——主动剃发;而后来他还给清世祖拟了一道建议在全境范围内给汉人剃发的奏章:“陛下平定中原,万事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之从陛下也!”清帝顺治当时年仅七岁,全权大事全部由摄政王多尔衮一人说了算。
史上最著名的十大民族英雄,你最佩服哪一个?

史上最著名的十大民族英雄,你最佩服哪一个?在华夏5000年历史上,名人辈出,有很多为了民族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是民族英雄。
在诸多的民族英雄当中,作为后人,有十个我们必须知道,他们对民族的贡献实在太大了。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史上最著名的十大民族英雄,看看你最佩服哪一位!第十位,壮志凌云祖车骑祖逖(266年-321年),字士稚,别号祖车骑,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人,东晋军事家。
建武元年(317年)率部北伐,当时北方处于“五胡乱华”时期,但他数年间收复黄河以南大片领土,使得石勒不敢南侵,进封镇西将军。
关于他的典故有“中流击楫”和“闻鸡起舞”。
其中,北伐时船到江心,他用船桨拍打船舷发誓:北伐不成功,不荡平中原胡虏,绝不再过这条大江。
第九位,将门虎子戚继光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汉族,山东蓬莱人,17岁袭登州卫指挥佥事。
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
在他的指挥下,通过10年时间,肃清倭寇。
后来被调到宣大,成功抵御蒙古的“打草谷”。
第八位,扬眉四海郑成功郑成功(1624-1662),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
郑成功被称为民族英雄,主要两件事:一是抗清,一是收复台湾。
1661年(永历十五年)率军横渡台湾海峡,翌年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大员(今台湾台南市境内)的驻军,收复台湾,再度恢复华夏在台湾的统治。
第七位,大漠狂飙霍去病霍去病(前140年—前117年),山西临汾人,西汉名将、军事家,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封冠军侯。
他是名将卫青的外甥,善骑射,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断,善于长途奔袭、快速突袭和大迂回、大穿插作战。
他曾说出“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表明他的理想抱负。
第六位,孤胆英雄王玄策王玄策,生卒年不详,洛阳人,唐朝官员、外交家,四次出使印度,是曾经立下“世界史上空前绝后奇功”的唐代使节。
公元642年,王玄策被卷入印度玛卡达国的王位篡夺事件,后来通过借异国兵击溃印军,创造了“一人灭一国”的传奇战绩。
明末江南抗清悲壮挽歌

明末江南抗清悲壮挽歌宜兴⼈⼀把枪,⽆锡⼈团团⼀股⾹,靖江⼈连忙跪在沙滩上,常州⼈献了⼥⼉⼜嫌娘,江阴⼈打仗⼋⼗余⽇宁死不投降!----------------------------------------这⾸楚歌是江阴的抗清烈⼠在城破前悲壮唱出的。
明末,满清在江南势如破⽵,史公可法忠义⽐天,也只在扬州镇守七⽇,在诸地抗清战争中队清兵予以沉重打击,抵抗最壮烈的,⾸推江阴。
实际上江阴⼈奋死抵抗是出于剃发令的颁布,之前他们向各地⼀样投降了。
但我认为这更价值的赞叹,他们的殉难已不单单是为⼀家⼀姓,⽽是为了⼼中的真理,民族的⾃尊,中华的⽂化⽽献⾝。
或⽈:为了头发⽽死,是不是不值呀,当时南明⽆道且已垮台这样做是不是阻碍历史进程认死理呀!我以为⼤缪不然,中外的仁⼈志⼠哪个不是认死理的,布鲁诺认死理⽽烧⾝,⽂天祥认死理⽽被斩,孙中⼭,共产党认死理⽽⾰命。
正是这些认死理的⼈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挺⾝⽽出,捍卫⼼中的真理,⼈类的社会才不断发展前进呀。
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回到1644年,看看这场可歌可泣的战⽃吧!⼀群情激奋江南本以读书为尚,蔚成风⽓,⽽位于江南的江阴却反其道⽽⾏之,好习拳勇。
顺治⼆年(1645)六⽉⼆⼗四⽇,清江阴知县⽅亨到任,限军民三⽇内剃发,否则格杀⽏论,引起了全城军民的公愤。
这个⽅亨到⼈⼠未改明服,脑后却留⼀条⼤辫⼦。
⽗⽼怒斥之⽈:汝本是明朝进⼠,头带纱帽⾝穿圆领,来做清朝知县羞也不羞!⽅亨闭⼝⽆⾔。
六⽉,⽅亨要贴出留头不留发的告⽰。
书役掷笔于地,誓死不写,后弗袖⽽去。
下午⽅亨强迫剃发的消息传开,众百姓携带兵器沿途鸣锣聚众,向县城前进。
⼊城⼈数已达万⼈。
⽅亨喝令百姓交出兵器然后剃发,百姓严词拒绝。
正好⽅亨⽼师的仆⼈在旁,他狗仗⼈势,跳出来对百姓说:你们这些奴才们想死呀!结果想死得是他,百姓⼀拥⽽上,将此贼殴毙。
⽅亨连忙告饶说他同意暂免剃发,谁知百姓⼀⾛,他就写信让清兵进城绞杀变民。
县吏将此消息透露给百姓,第⼆天,四乡居民不约⽽⾄者数⼗万计。
打开历史留下的宝藏_优秀作文

打开历史留下的宝藏打开历史留下的宝藏作者:雨凡中国历史,如一条澎湃的河流从高山之上奔涌而下、蜿蜒流淌。
这条河流流淌着大秦帝国的汹涌澎湃、宋家王朝的涓涓细流、清朝末期的屡屡断流……这河水,即使几经断流,也没有停息它的脚步。
河里,散落着满地的宝藏。
是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大汉时期的大刀骏马、开元盛世的华丽诗词……但是,河水总是在流淌的,璀璨夺目的宝藏,也可能会埋没在泥沙之下。
难以将他的五光十色展现在后人的眼前。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步子越迈越大,人们对书籍的限制也不仅仅局限于“红色读物”,一个叫夏坚勇的作家用散布在全国各地的脚印,将那些不为人知的历史展现在我们面前。
在《驿站》中,我原本只知道驿站是古代的通讯站,只是为人们千里捎一句平安、或是为皇帝传一封圣旨。
但夏坚勇却带我步入了全新的驿站:花蕊夫人在从蜀国被押往汴京的时候,惆怅的留下“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南宋林升在驿站的墙壁上,扼腕叹息地写下“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当文人们被贬谪、被晋升、去国怀乡、登居庙堂之时,总免不了路过驿站,驿站的墙壁,承载了多少人的喜怒哀乐呢?在《东林悲风》中,作者又将我带到了大兴文字狱的朱家王朝。
东林学士在书院中施展着自己的抱负。
在太湖遭遇水灾时,他们上书皇帝,希望皇帝体恤民情。
但皇帝阴冷的目光,却没有关注他们恳切的泪水。
他们又大骂宦位极臣魏忠贤“千人所指,一丁不识!”最终惹来杀身之祸。
他们也是六君子,也像谭嗣同等人一样倒在了血泊之中。
读到这里时,我不明白为什么如此悲惨的结局也被写入了《湮没的辉煌》,但后来一想,东林党人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不正凸显了中国文人的深明大义?纵使最后留下悲怆的结尾,这也算得上一种带着血色的辉煌吧。
但漫天黄沙,终究将他们的斑斑血迹掩埋。
在《寂寞的小石湾》中,作者又将我带入了明末清初的硝烟滚滚。
江阴守将阎应元独守危城,守城战中,他用尽了各种策略。
最感人的莫过于他派白发老耆出城诈降。
大同之屠死了多少人?多尔衮怒屠全城斩杀十万

大同之屠死了多少人?多尔衮怒屠全城斩杀十万
本文导读:满清大屠杀: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八十一日、大同之屠、广州大屠杀
大同之屠:多尔衮怒屠全城斩杀十万
大同之屠发生在1649年,其主角是反正归明的满清大同总兵姜瓖,以及清朝第一王爷多尔衮。
当时姜瓖带领义军占领了西北、晋南广大地区,满清朝廷自然不敢答应,于是调遣了绝大部分兵力前去围剿。
在姜瓖抵抗下,大同久攻不下,导致多尔衮恼羞成怒。
最后姜瓖死在了自己的部下手中,并开城门迎接清军。
多尔衮亲自下令,将大同城内军民全部杀死,以除后患。
一时间,尸体狼藉,血流成河,使大同变成一座死城。
为了防止人民的反抗斗争,清军又把城墙拆除五尺,毁坏一切防御工事,从屠杀开始到结束,大同十万多人全被杀光。
大同之屠死了多少人
大同之屠过了三年之后,大同府迁回大同时,城内仍然人烟稀少,荒废不堪,杂草丛生,野兽出没,清朝只好从各地往大同迁移人口,可想而知大同之屠死了多少人。
清军实施大同大屠杀后,全城只剩下5个重案犯。
满清派来的大同知府,上书顺治,称既然没有了苦主,就可以释放这5个人了。
这份奏折,至今保存在第一历史档案馆!。
清朝入关以后遇到最强大的敌人是谁

清朝入关以后,遇到最强大的敌人是谁?清军入关又称入关战争,是指公元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中国东北以满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政权清朝的军队在明朝将领吴三桂的带引下大举进入山海关内、攻占京师(今中国北京)开始成为统治中国的中央政府的历史事件。
广义上是指1644年清军入关后镇压农民军、消灭南明诸政权等汉族反抗武装的一系列由北至南的统一中国的战争。
它标志着清朝在全中国统治的开始。
对于清军入关的性质,那种以'大一统'观念来看待明清之际历史,看待后金兼并女真各部以及清对明朝及南明的战争,认为'清进行的战争就是为中国统一的战争'的观点,实际上是将汉族传统观念强加于满族历史,难现代标准栽量古代历史,用后来结果倒套此前过程的结果,民族平等原则不是这样贯彻的。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攻入京师,明崇祯帝在紫禁城后的煤山(今景山)自缢而死,明朝灭亡。
张献忠也率军进入四川。
就在明末农民起义进入高潮时,崛起于白山黑水的满洲军事集团已经蠢蠢欲动。
满洲的前身是女真,明朝时隶属奴儿干都司管辖。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后金天命元年)建州女真的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后,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西)建立了后金汗国。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天命四年)后金八旗军在萨尔浒之战中击溃明军,并趁势夺取辽东(今辽宁)七十余城。
天启五年(1625年,天命十年)后金将都城从赫图阿拉迁到沈阳,改称“盛京”。
崇祯九年(1636年,清崇德元年)四月,皇太极自称皇帝,改国号为大清,并仿效明朝陆续建立政权机构,又东征朝鲜,西联蒙古,势力日益强大。
满洲人看到明政府内部的危机日益激化,早就有灭亡明朝、占据中原的野心。
他们一方面招降纳叛,对明朝官僚尽力收买,诸如李永芳、范文程、宁完我、洪承畴、祖大寿、尚可喜、孔有德、耿仲明等人都先后投靠了满洲,得其重用,并从孔有德等投降者那里学来火炮制造技术,给明朝造成重大威胁。
古代史人物演讲-杨名时

人物简介杨名时,字宾实,又字凝斋,江苏江阴人。
康熙辛未科进士,到康熙五十九年(1720)擢升云南巡抚,其间浮沉宦海三十年才当上了边省大吏,仕途艰难,这时杨名时已年逾花甲。
杨名时生于顺治十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即公元1661年1月24日。
雍正改元,杨名时很受新帝青睐,首次请安折上便奉有"尔向来居官任任声名甚好,自兹莫移初志,益当勉之"的朱批谕旨,雍正三年(1725)九月,有旨晋兵部尚书,仍管云南巡抚事,十月,升任云贵总督,照旧兼任云南巡抚。
四年七月,转吏部尚书,命仍以总督管理巡抚事,杨名时一生事业至此达到了巅峰。
当年十月,鄂尔泰取代杨名时为云贵总督,翌年二月,发表湖南布政使朱纲升任滇抚的任命,朱纲遵旨赴京请训。
八月,雍正部署初定,即明发谕旨,命刑部侍郎黄炳由四川前往云南,"俟巡抚朱纲到日,有交与会审事件"。
"会审"的对象正是刚刚落职的杨名时。
杨名时仿佛做了一场噩梦,局外人恐怕更不明白他招祸的缘由。
赶考轶事康熙十一年(1672),杨名时13岁,第一次参加童生县试。
试场就设在江阴城内文庙东侧的学宫。
这文庙始建于北宋,后经元、明不断扩建.形成西庙东学两制格局。
正月里,新任江阴知县、拔贡出身的湖南沣州人龚之怡派差役贴出告示,童生县考考期定在二月某日至某日。
杨名时五年私塾苦读,盼望的考日到来了。
杨名时早早地起身,吃罢早饭,和约好的一名廪生同往,向西走到设在县湾街的县衙署。
他们穿过衙署门前高竖的"暨阳古邑"、"春申旧封"两座牌坊,进入衙门西侧的礼房报名。
杨名时提笔工整地填写姓名杨名时,籍贯江南江阴,年龄13岁,父杨履泰、字紫来、号坦予,母许氏;祖父杨起鲲、字万程、号春晖,祖母任氏;曾祖父杨体仁、字振南,曾祖母潘氏;父母、祖父键在,祖母、曾祖父母俱殁,均未仕等等履历。
接着由同来的廪生保结,证明考生杨名时没有冒籍、匿丧、顶替、身家清白、非优倡皂隶子弟等等事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阴八十一日简介
江阴八十一日,是指1645年夏江阴人民为抵制满清的剃发令,在江阴典史阎应元和陈明遇、冯厚敦等人领导下进行的斗争。
因为前后长达81天之久,故被称为江阴八十一日。
后全城殉国,无一人投降。
以江阴抗清三公为代表的江阴士民抗击清军的英雄事迹,在中华反侵略史上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
清军折损三个王爷,大将十八名;参加攻城的还有后来晋封为亲王的博洛(清端重亲王)和尼堪(清敬谨亲王)、清恭顺王孔有德;清兵二十四万大军携二百多门大炮围城,一共损失的士兵有七万五千余人。
江阴方面,守城八十一日,城内死伤者九万七千余人,城外死伤七万五千余人,江阴遗民仅五十三人躲在寺观塔上保全了性命。
当时是清朝康熙乙未年(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冬季的第一个月,长洲慕庐氏韩菼小心地记载道。
明崇祯十七年五月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朱由检于煤山上吊殉国,福王朱由菘于南京称帝改元弘光,明朝统治中心移往南方。
明将吴三桂投降清朝放清兵入关击溃李自成农民军。
之后清军南下攻明。
清摄政王多尔衮发布剃发易服令,强迫清朝统治区汉人剃发易服改为满人衣冠发饰。
炎黄子孙为了扞卫民族的尊严与信仰,发动了一次次可歌可泣的反侵略起义,江阴八十一日正是江南人民英勇抵抗异族入侵的代表性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