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族群与社会分层
社会分层概述

2、富永健一:社会分层是指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平等状态。 3、吴泽:社会分层是根据一定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
的等级层次。 4、刘豪兴:社会分层是指社会中的成员因特定的社会关系
分属于社会结构的不同层面,并按地位的高低作等级排列 的社会集团的过程与现象。 5、李强:指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因社会资源占有不同而产 生的层化或差异现象,尤其是指建立在法律、法规基础上 的制度化的社会差异体系。
-----精品文档------
2、社会不平等、社会不公平
社会不平等是社会垂直分化的结果,直接体现社会成员的地位差异,同时也是社 会分层研究的基础。
分析社会不平等现象有许多视角: (一)法律上的不平等与事实上的不平等
法律上的不平等表现为不同的地位群体享有不同的法定权利和义务。这里的 “法律”包括了“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总体上讲,法律上的不平等在社会进步与发展中呈现逐步减少的趋势,事实 上的不平等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 (二)稳定性的不平等与暂时性的不平等 从时间的角度看,社会不平等包括长期性的不平等和短期性的不平等。 (三)社会不平等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在阶级社会,社会不平等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社会不平等现象伴随阶 级的产生而产生,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各有不同。 总体而言,平等是相对的,不平等是绝对的。
-----精品文档------
3、社会分层与社会结构的关系
社会结构 社会分层
社会冲突 社会整合
-----精品文档------
第二节 研究社会分层的意义
一、社会分层研究在社会学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布劳《不平等和异质性》 等级参数——纵向——社会分层 类别参数——横向——社会网络
民族社会学复习资料

民族社会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族群意识:族群成员之间建立相互认同、确认自身身份及划分族群“边界”的重要因素,它随着内部、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同时维系着族群的制度。
2、民族主义:是近代工业化过程中出现在欧洲的意识形态,即将自我民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主体而置于至上至尊价值观考虑的思想或运动。
3、族群分层:是在传统社会分层理论中引进了“族群”的因素,分析对象是不同族群集团间由于结构性差异所引起的不平等,目的在于考察一个社会的“社会分层”结构当中是否含有一定程度的族群背景,社会不平等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族群间的不平等,各族群成员是否存在相同的社会流动机会。
4、民族国家: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时期建立与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适应的新的政治实体形式的需要下,产生的民族概念,并趋向于政治权利,使民族与国家紧密联系,形成民族国家.5、文化多元:美国社会学家戈登提出,是在全体国民保持其政治一体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文化的同时存在,允许某族群保留自己的文化传统,但不阻碍他文化发展的一种格局.即多种文化共同发展 .6、内部殖民主义:指中央政权对国内一些地区采取与殖民主义相似的统治形式。
由发达族群控制的中央政府,可以把少数族群居住地区当作“殖民地"来对待,使“核心地区”对“边远地区"在政治上进行控制,在经济上进行掠夺。
二、简答1、简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答:(1)这个多元一体格局有一个凝聚力的核心,就是华夏集团和后来的汉族地区,“形成了一个点线结合、东密西疏的网络,这个网络正是多元一体格局的骨架”;(2)相当部分的少数从事畜牧业,汉族以农业为主形成内容不同但相互补充的经济类型;(3)“汉语已经逐渐成为共同的通用语言”;(4)汉族的农业经济是形成汉族凝聚力的主要来源;(5)各民族之间在人口规模上大小悬殊;(6)中华民族成为“一体”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先有各地区的“初级统一体”,有形成北牧南农的大一体,最后以汉族为核心汇成一个“大一统”的格局。
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优秀课件

社会等级与沉船死亡率
泰坦尼克号上不同船舱乘客生还率比较:
舱位等 级
头等舱
舱载人 数
乘客特征
英美社会名 319 流、富商大
贾
生还人 数
生还率
220 63%
二等舱
269
中产阶级职 员和商人
117
43%
三等舱
699
经济拮据移 民和难民
172
25%
头等舱“妇孺救助优先”
头等舱仅4名妇女遇难,二等舱和三等 舱272名妇女中只有96人幸存 头等舱儿童7名,遇难一人;二等舱儿 童25人全部幸存;三等舱儿童75名, 死亡55名,生还率仅26.7% 头等舱男乘客生还率比三等舱儿童还 高
金钱可买到声望,权力也可控制声望。有时正好 相反。一个人可能开始赢得声望,然后转化为财富
➢三重标准相互区别相对独立作为划分社会层 次原则
(3)沃纳的分层法
上上层 指老财阀,拥有大量财富,过上流社会生活
下上层 上中层 下中层
指新财阀,大多是暴发户,财富不逊上上层,但没有学 会上流生活
即高级白领阶层,如医生、教师、律师、商人、经理, 他们一般住在景色宜人的市郊
五花八门
➢ 五花
金菊花—比喻卖茶的女人 木棉花—比喻上街为人治病的郎中 水仙花—比喻酒楼上的歌女 火棘花—比喻玩杂耍的人 土中花—比喻挑夫
➢ 八门
一门巾—算命占卦之人 二门皮—卖草药的人 三门彩—变戏法的人 四门挂—江湖卖艺人 五门平—说书评弹者 六门团—街头卖唱的人 七门调—搭篷扎纸的人 八门聊—高台唱戏的人
三、社会分层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一元阶级划分模式
➢阶级的产生 ➢阶级划分标准 ➢阶级产生两个经济前提
韦伯“三位一体分层论”
民族社会分层

一、社会分层概述“分层”原指地质结构的不同层面。
由于社会中存在不平等,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也像地层构造那样分成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因而社会学家借用地质学的分层概念来分析社会结构,“社会分层”成为社会学的主要概念和范畴。
社会学所说的社会分层是指依据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属性,将社会成员划分为高低序列的不同等级和阶层的过程和现象。
社会分层体现着社会不平等,也是社会不平等的主要原因。
社会不平等现象,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是以“等级”的形式存在的,而且几乎在每一个等级内部还有各种独特的等级。
到了19世纪,人们广泛使用“阶级”和“阶层”概念来描述社会中人们的等级地位,这反映了时代的变化。
“阶级”与“阶层”是社会分层理论中的两个基本范畴,它们一般是指社会垂直分化产生的各个社会地位层次以及处于这些地位层次上的人群。
阶层与阶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富永健一通过对19世纪欧洲型的阶级概念与20世纪美国型的社会阶层概念的比较,认为阶级与阶层二者的差异主要有三点:第一,阶级概念,像贵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依据笼统的实在概念,是一元论的概念抽象,而阶层则是依据把实在分为各个侧面来认识的分析性的抽象概念,是多元论的;第二,阶级概念较少考虑社会流动,而阶层则是以个人不断的流动过程为前提的概念抽象,社会阶层无非是这种流动过程的一个瞬间断面;第三,阶级概念没有与实证性的资料解析的方法像结合,阶层概念则是以社会调查为前提,与统计资料解析方法论的开发相结合。
阶层与阶级的本质联系是:二者都是从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在不同社会群体中的配置的角度出发的;二者的区别是:阶层是按“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来区分的,阶级则是一种按特殊的社会资源——生产资料来分层的结果。
在两个概念的包含关系上,过去我们的理解是:阶级是个大概念,阶层是个下属概念,即每个阶级下面按照不同的标准再分若干个阶层。
但是,按照上面对两个概念的区分,也可以这样理解:阶层是个大概念,而阶级则是一种特殊的分层。
11 社会学概论—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十一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第一节社会不平等与社会分层1.社会不平等广义:就是社会差别,指个人或群体间的任何差异。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狭义:指个人或群体之间的等级差异。
(美国学者赫勒)2.私有制与人类不平等的产生:探索者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论证了不平等的产生是随着私有制而来的,是建立在私有制确立的唯一基础之上的。
亚当.斯密(“分工理论的最早阐发者”,《国富论》最先创立“分工”概念)和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从社会分工这个前提条件出发,对社会不平等进行科学探讨3.马克思和恩格思的社会分工理论:○1分工有“自然分工”和真实分工之别;○2从自然分工到真实分工是一个质的飞跃;○3在真实分工出现的同时,产生了产品的不平等分配和私有制;○4分工的发展导致了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相分离;○5.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6.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分工的发展具有矛盾的性质4.社会不平等的主要范畴(1)阶级、阶层和社会分层,阶级:依据社会资源的不同占有状况及其相互关系所组成的社会集团。
阶层:①是指阶级内部的层次划分②泛指具有不同社会地位的群体。
(2)种姓、种族和等级种姓:或种姓制度是以血统、血缘和职业为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群体或社会集团的社会等级制度。
种族:亦称人种,指在体质形态上具有共同生活遗传特征的人群。
等级:指按经济地位和政治法律地位不同而互相区别的群体或社会集团。
(3)性别和年龄性别:是指男女两性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别。
两性的突出的区别:①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女性优于男性②在视觉平衡能力方面女性则不如男性③在逻辑思维数学能力方面男性较高于女性④在触觉方面女性一般比男性敏感,反应更快⑤在竟争性、好胜心和合群方面,男性明显优于女性⑥在记忆和观察方面男性则较女性逊色。
5.社会不平等的两个研究传统:阶级分析分层研究阶级分析:把阶级斗争作为理解人类历史发展(包括社会不平等的演变)的关键所在,社会不平等是阶级斗争的结果,也是阶级斗争的原因。
宗教与社会分层

宗教与社会分层——以印度的宗教为例社会学系2011300110058孙瑞前言:施莱尔马赫说,宗教过去是,它也必然地必须是社会性的。
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宗教与社会分层社会等级的一些内容。
由于书籍浩如烟海,铺坦开来讨论将会大而无当所以我选择了印度的宗教作为一个主要的分析对象。
印度不但是世界三大教之一佛教的发源地,同时也拥有繁多的宗教流派,各个宗都都具有特殊性并反映印度的社会现实和印度古代繁盛的文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研究价值,然后再结合对于宗教与社会研究的书目某些理论分析一下。
主题:本文所选取的是佛教,婆罗门教(《圣教论》)、印度教、锡克教两个大教以及还有古印度研究意义颇大的《摩奴法论》(相当于宗教性的法律)(会在总结中提到)1)佛教:佛教认为人人皆有佛性,“一切从生有如来藏”,也就是人人皆有成佛的内在条件。
在教义上,佛孝是在社会分层上平等对待众生,这可能与佛陀的出生有关。
佛教认为人需要完成四个方面的善就可成佛而不是需要有高贵的身世。
佛教有四个方面的善其中一个是平等与泣爱万物。
佛教强调“等一物我”即一切生命的平等。
宇宙一切的存在之间没有差别。
信仰佛教的人无论是恶棍、妓女还是乞丐都可以,一切众生一律平等,都具有佛性,无高低差别,无论怨宗一视同仁,要有普遍无差别爱心,即使小动物也不能要尊重每个人生存的权利,而且对于受难的贫苦民众要让它们获得解脱,超越轮回苦海,这虽然体现了道德的完善,但是在社会意义上是非凡的。
无论是哪一个阶层的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善达到佛的境界。
这无疑在印度的宗教中相当亮眼。
佛教强调个人自我意识的觉醒,追求个人的成佛超越了阶层划分的界限。
2)印度教:印度教创造了著名的种姓制度,由高到低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婆罗门拥有了高的地位,负责精神生活。
如祭祀,讲授《吠经》等,连皇帝也要为他们让道。
刹帝利就是武士阶层。
余下的是农民、高人等等。
本来种姓制的创立是社会分工的表现,就如同中国的土农工商,但是婆罗门利用了“原人这一颂诗的形象对这种进行了社会分层,有了贵贱之别,随着这种制度的确立和完善已经成分为最重要的印度的社会制度之一,在印度的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有对这种社会制度之一,在印度的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有对这种社会制度的描写,泰戈尔在很多作品中对这种制度进行了抨击,最有代表性的是在《昌达尔姑娘》中的描写,阿难陀是佛陀弟子向一个贱姑娘讨水喝,姑娘担心玷污种姓,但是阿难陀却向它宣扬佛教众生平等原则。
乡土中国每章概括

乡土中国每章概括第一章乡土本色这一章主要讲了说乡下人“土”,将这个字的情感因素排除在外,“土”字道出了乡土社会的本质。
乡下人是以种地为生,生在此长在此,土则为不流动。
不流动在人跟人之间的表现就是空间上的隔离,而隔离的单位是村落,乡土社会农民是聚村而居的。
聚村而居的后果有两个,一是对人熟悉,即乡土社会是一个没有陌生人的社会,这就决定了乡土社会是礼俗社会而非法理社会;二是对事熟悉,即在这个缺少变迁的社会里,不需要抽象的普遍概念,人们只需要依据经验在个别的情况下了解事情即可。
第二章论文字下乡城里人看乡下人是“愚笨的”直接原因是乡下人多是文盲。
因此要将文字推行下乡,讨论文字作用。
语言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象征体系,文字更是。
语义经过多次象征体系的转换可能会歪曲或不准确,在人与人无法直接接触的不得已的情况下我们才需要文字来传递信息。
而乡土社会如前所述,是一个熟悉的社会,人与人是面对面接触,甚至有时连语言都不能很好的传情达意而有“眉目传情”、“闻步识人”,那就更不需要文字作为桥梁了。
因此文盲并非因为“愚”,而是因为乡土社会的本质。
第三章再论文自下乡文字的发生是时间和空间上的阻隔,上一章着眼于空间维度,即阐述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的”社会,因此不需要文字;本章着眼于时间格局。
时间格局有两方面内涵,一是个人的今昔之隔,指个人一生中不断学习的过程需要记忆来连接今昔之经验;二是社会的时代之隔,指社会共同创造集体记忆和文化经验并将之延续下去。
只有当生活发生变化时,感到记忆不够时,才需要借用外在的工具即文字,否则口口相传的语言已经足以满足个人和社会的需求。
而乡土社会的特点正是“不流动”——生活形态定型,缺乏变化,因此从时间格局来看,乡土社会也没有文字的需求。
第四章差序格局乡下人给我们的映象是乡下人“私”,但私的问题其实是群自、人我如何划分的问题,因此这一章即讨论社会结构的格局。
西洋社会是团体格局——如同一捆捆的柴,即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定的团体,团体有明确的界限和层次组织,丝毫不乱。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1-16章)【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11.1 复习笔记一、社会分层的相关概念社会分层指的是依据一定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
社会分层体现着社会不平等。
1.社会地位及其差别(1)自然差异与社会差别①自然差别。
指根据某种自然属性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类别,各类别成员在生理或遗传机制方面存在的各种差异。
②社会差别。
指根据某种社会属性划分的各类社会成员在社会境况方面的差异。
社会差别是影响人们态度行为、制约人们之间互动关系的重要因素。
(2)社会地位社会地位,指社会关系空间中的相对位置以及围绕这一位置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①社会地位的类型a.正式社会地位。
指那些长期存在并同其他相关地位发生稳定的制度化关系的位置或属性。
b.非正式社会地位。
指那些偶然的或临时性的、同其他相关地位之间处于易变的、非制度化关系的位置或属性。
②个人社会地位的多重性a.场合(外显)地位的多重性在不同交往场合,个人可以根据交往时空、对象及情境界定的不同而变换地位。
b.素质(潜在)地位的多重性个人在同一个交往场合,各种构成其内在素质的社会属性同时对交往过程发生影响,个人的素质地位取决于他的独特生活经历造成的内在潜能的发展程度,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成员的个性日趋丰富和多样化,内在素质的差异性也越来越大。
2.社会分化及其类型(1)社会分化的含义指社会系统的结构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地位发展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不同社会地位的过程。
(2)社会分化的特征功能专一化和地位多样化,后者直接反映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地位差别的扩大趋势。
(3)社会分化产生的后果①有助于提高社会的整体功效;②社会分化对整个社会系统的协调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大了社会整合的难度。
(4)社会分化的类型①水平分化a.指依据某种社会属性或特征,将社会成员分为不同类型的地位群体,这些群体从公认的社会价值序列看不存在高低差别,即他们的生活境况、互动影响力大体相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二、社会类型与社会分层
(一)平权社会(egalitarian societies)
主要特征是社会规范强调彼此分享和人与人之间平等。
但是——在财富和权力方面,个体差异或群体差异较 小,但并不是说这些社会就不存在社会分层
(二)等级社会(rank societies)
通常依据社会地位、职业、财富而将人们分为不同层 级的群体,社会成员根据等级的高低而拥有不同的社 会声望,并且认为这种等级是天生注定的 (血统论)
16
(三)分层社会(stratified societies)
主要特征是社会赏罚与分配形式相当不 平等。
17
三、社会分层理论
(一)功能主义理论
其理论基础是依据社会体系的整合性质。 社会之所以存在分层,是因为它有助于整个社会的福 祉 ——
复杂社会中一些工作比另一些更重要,因为它需要专 门的教育、才能和勤劳。做这些工作的人要做出牺牲, 那么他们必须得到充分的回报。不平等的状态和允诺 奖赏努力者可以激励人们。
第十一章 族群与社会分层
族群 族群认同与族群关系 社会分层
1
第一节 族群
一、族群
(一)族群的含义
族群是相信分享共同的历史、文化或祖先的人群。 族群的要素: (1)共同的名称; (2)共同祖先的神话; (3)共享的历史记忆;
(4)共同的文化元素;
(5)历史家园的联系; (6)团结感
因此社会分层是必要的或实用的,因为它可以充当分 配回报那些最好的人去填充社会关键工作的机制
18
受到的批评:
首先,分层社会并不一定将最大的回报给予处在最重 要职位的人 其次,功能主义认为分层体系有效地将合格的个体置 于重要的角色,但没有认识到分层体系对于低层群体 成员的障碍 最后,功能论观点基本上是民族中心主义的假设,即 所有社会的人都被激发最大化地追求财富、权力和声 望。事实上,有些社会并不如此。
(二)处理族群关系的措施
1、少数族群的法律保护:政府为缓解族群矛盾,对人 数较少的族群实施一些特殊的政策 2、人群转移:为解决民族或族群矛盾,对其中一方进 行人口迁移 3、长期压制: 4、种族灭绝:
12
5、政治调适
第一,使某族群感到与其他族群的社会平等感,不会
认为本族群的语言或文化制度正受到他族群的威胁或 侵蚀;政治上,他们相信集体政治权利是有保障的。 第二,使族群之间不存在经济福利受到遏制或剥削的 情况。
19
(二)冲突理论
理论假设:所有社会都有变迁和冲突的自然倾向 存在分层是因为占据高层等级的人能够利用其财富、 权力和声望来剥削低层人民。 上层通过利用或威胁维持统治,加强其特权地位
分层不仅源于冲突,而且产生冲突,因为不同阶级的 利益是对立的。
社会冲突会导致产生更加美好、更平权的社会
4
三、族群特质要素
(一)族源
一个族群的出现,通常有两种方式: (1)一个现存族群的一部分分裂而形成一个新族群; (2)两个或更多的现存族群的成员融合而形成一个 新族群。
5
(二)族界标志(ethnic boundary markers)
每一族群都有决定或表达成员身份的方式,用来证明 或指明群体成员身份的显性因素,就称为族界标志。 例如:体质特征、服饰、饮食、语言、婚姻、宗教信 仰等。
5 [美]菲利克斯· 格罗斯公民与国家——民族、部 族和族属身份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23
22
推荐阅读书目
1[英]埃里克· 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上 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美]本尼迪克特· 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 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英]厄内斯特· 盖尔纳民族与民族主义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4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一个华夏边缘的历史人 类学研究台北:联经出版有限公司,2003
20
简单的评价:
功能论解释维持社会现状,强调分层的肯定层面,自 然得到上层或既得利益群体的拥护 冲突论则强调否定层面,敦促政府采取行动,释放低 层人民的潜力,以消除社会流动的障碍
21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族群? 2如何理解族群、民族、国家概念? 3什么是族群认同? 4评述族性的原生论与场景论。 5有哪些类型的族群关系? 6谈谈有哪几种社会分层类型。 7 谈谈研究社会分层的有关理论。
对于族群/民族身份的确立存在三种分类体系:
(1)国家分类体系所确定,主要目的在于有效的行 政管理,在法律上和权利上保障不同族属的平等地位, 如苏联、中国所实行的民族政策; (2)学者分类体系所探讨的族群,与采用法律形式 之命名相当不同,但有时学术与国家之间也存在协商 与共谋的关系; (3)族群自身的主观认定,即族群自身的自我分类
(3)族群认同的流动性;
(4)族群类型。
9
二、族群理论
(一)族群原生论(先赋论)
主要观点:
族群归属感是个人认同的根基。 族群认同主要来自于天赋或原生性的情感纽带,如亲 属关系、共同的语言、超自然的信仰、起源的叙事与 神话等,所以族群感情所造成的认同有时不易改变。 范登堡将族群纽带视为亲缘选择的一种扩展——因为 人们在增强再生产成功的追求上支持其亲属,他们将 某一特定族群认同于扩展的家庭 例如:汉民族的形成
13
第三节 社会分层
分层标准 社会分层类型 社会分层理论
14
一、分层标准
1、马克斯· 韦伯 以财富、权力、声望三种基本指标来衡量社会不平等。 财富(经济资源) 权力(政治资源) 声望(社会资源) 2、弗瑞德(Morton Fried) 根据社会不平等的层次,把人类社会划分为三种类型 平权社会 等级社会 分层社会
10
(二)场景论(后生论)
主要观点: 强调族群认同的另一个特质——族性的情境性和工具 性——即族群认同的多重性、层次性 例如:美利坚民族的形成 多民族地区的多种认同
11
三、族群关系
(一)族群关系的类型
1、多元主义:采取某种形式的政治调试,正式认可和 支持人群中的族群和文化差异 2、同化:一个族群被另外一个主导族群所吸纳。
2
(二)民族
斯大林:“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 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 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民族是随着西欧民族主义兴起而形成的概念,它将一 种族群意识形态与一种国家组织联系起来,由此形成 民族—国家观念。
3
(三)族群/民族的三种分类体系
6
(三)族群的变动性与流动性
1、族群会消失 2、人们在族群之间迁移,个体和社区能够并的确在 族群之间迁徙 3、族群的分化-产生新的族群7源自第二节 族群认同与族群关系
族群认同的产生 族群理论 族群关系
8
一、族群认同的产生
族群认同(ethnic identity):社会成员存在着的将社会 划分为“我们”与“他们”类别的一种强烈的心理或 情感成分。 通常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考察族群认同: (1)族群认同的情境性; (2)族群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