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古代汉语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及同义词的辨析

包头师范学院中文系 王焕玲
第三节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关于词的本义
二、关于词的引申义
三、词义引申的方式
四、词义引申的类型
一、关于词的本义
所谓词的本义,是指词的 本来意义,是与该词书写形式 相应并有文献参证的最古的意 义。
(一)掌握词的本义
1、使纷繁复杂的词义变得有头绪
2、使解释的词义准确有序
(一)从词义方面辨析
1、所指内容不尽相同
例:肤、皮 “肤”和“皮”是一对同义词,但所指称的对象时不同的。在先秦时代, “肤”指人皮,“皮”指兽皮,区别是很严格的。
2、词义轻重程度不同
例:饥、饿 “饥”指一般的饥饿,指吃不饱,肚子空虚,含义轻。“饿”在上古 是指根
本没有饭吃,受到死亡的威胁,含义重。
3、所指范围不尽相同
4、临近引申
也称关联引申。这种引申是指原词义所指称的事物和所要 表达的新事物相临近、相关联,人们通过联想推衍,由原词义 自然地引申出新义。
例:领:本义是脖子。《说文》:“领,项也。”《左转· 昭公七年》:“引 领北 望。”是说共王伸长脖子北望。由于脖子与所穿上衣的衣服邻近, 于是引申出衣领的新义。
1、要借鉴前人的辨析成果
例:《尔雅》:“金谓之镂,木谓之刻,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 石 谓之磨。”又“大波为澜,小波为沦,直波为径。”这里区分了“镂、
刻、
切、磋、琢、磨”和“澜、沦、径”等两组同义词。
2、要区分词义的时代性
例:“局”和“住”,早起不是同义词,“局”指定居,而“住”指暂住, 没有“定居”的 意思,“定居”义较晚才出现。
1、放射型
这是以本义为中心,在同一层次上的向不同方 向的直接引申。
词的本意和引申义

第二节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一、词的本义(一)什么叫词的本义:所谓词的本义,是与该词的书写形式相应并有上古文献资料所能证明的最古的意义。
我们所说的本义,是指造字时代的词义,而不是汉语发生时代的原始义或最初义。
象形字最能反映本义。
(二)掌握词的本义的意义有助于深入领会由本义派生的各引申义,把握词义系统的全局,使纷繁的词义条理清晰。
(三)如何探求词的本义1.分析字形,据形索义借助于词的书写形式来探求词的本义。
2.验之以文献根据字形分析出来的意义,必须有文献资料加以参证。
二、词的引申义(一)什么叫词的引申义所谓引申义,就是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引申出来的意义。
从引申义与本义的关系看,可以分为直接引申和间接引申两类。
直接引申是指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
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再引申的意义。
(二)词义引申的类型按外在形式分:1.链条式:引申从本义出发,沿着同一方向,在不同层次上连续地引申。
防:(1)以防(堤坝)止水。
(《周礼·地官·稻人》) (2)防民之口,甚于防(堵水)川。
(《国语·周语上》)(3)若敕政责躬, 杜渐防(禁阻)萌,则凶妖销灭,害除福凑矣。
(《后汉书·丁鸿传》)(4)是以王者崇本退末,以礼义防(约束)民欲,实菽粟货财。
(《盐铁论》)(5)君子言有坛宇,行有防(规范)表。
(《荀子·儒效》)防:堤坝—→堵水—→禁阻—→约束—→规范2.辐射式引申:以本义为中心,在同一层面上向不同方向直接引申。
贱:(1)心忧炭贱(物价低)愿天寒。
(白居易《卖炭翁》)(2)威尊命贱(卑微)。
(李华《吊古战场文》)(3)且相如素贱(地位低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4)左右以君贱(轻视)之也。
(《战国策·齐策四》)(5)又迫贱(谦词)事。
(司马迁《报任安书》)贱:卑微、价格低、低贱、轻视、谦词“节”的本义是“竹节”。
竹节有两个特点,一是截分,把事物截分为若干段;二是节制,这若干段的长短是有一定之规的。
古代汉语:词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句子整理

古代汉语:词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句子整理c“词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句子一、本义:1、大叔完聚,缮甲兵。
兵:武器2、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务:努力从事3、夫子至于是邦也。
邦:国家4、以立田里。
里:闾里,住处5、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蹶:僵仆跌倒6、逮至远鄙郊外之臣。
郊:古代距离国都百里以外的地区7、有高墙深宫。
宫:房屋8、百川灌河。
河:黄河9、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涘:水域的岸边10、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闻:听到11、树势五谷。
树:种植12、陈良,楚产也。
产:生13、国中无伪。
伪:欺诈14、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肖:骨肉相似(不肖:不贤,不善)15、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
间:缝隙16、临城自刭以却齐而存魏。
城:城墙17、俊杰廉悍。
悍:勇敢俊杰:才能出众的人18、不一引手救,反挤之。
挤:排19、吾少孤。
孤:幼年丧父20、奈何欲以乱败郭氏。
败:毁坏21、吾未晡食。
晡:申时食(吃晚饭)下午三点~五点22、泾洲野如赭。
赭:赤土。
23、过岐,朱泚幸致货币。
致:送币:束帛(古代礼物)24、历亭障堡戍。
历:经过,到过25、始构堂而奠焉。
构:架材盖屋26、三宿而后出画。
宿:住宿27、不省所怙。
怙:依靠════════════════════════════════════════════════════════════════════ 自考网络辅导第一校园本套试题共分3页,当前页是第1页-二、引申义1、三进及溜。
及:到达2、君子务本。
本:基础3、过则勿惮改。
过:超过应有的限度,犯错误。
4、父没观其行。
没:死。
5、然则众贤之术将奈何。
术:方法、技艺6、今上举义不辟贫贱。
举:推荐、选拔7、虽然,未闻道也。
闻:通晓8、门人治任将归。
任:行装9、疆以其所不能为。
疆:强迫10、迟速。
迟:缓慢11、在缧绁中。
缧绁:囚禁12、养生亡所不致。
亡:失去,没有13、仅如毛发比。
比:一样(同类)14、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羞:精美的食品。
古代汉语词义的本义、引伸义和假借义

古代汉语词义的本义、引伸义和假借义一、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通常有一个意义是词义引伸的起点,是其他意义派生的源头。
这个意义就是词的本义。
其他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就是引伸义。
本义不一定就是词的原始意义,即造词之初所表示的意义。
因为在文字产生之前某词的原始意义我们已无从知道。
所以通常所谓的词的本义,是指通过文献资料所能证明的词的最早的意义。
例如:①女执懿筐,遵彼微行。
(《诗经》)②水暴益。
(《吕氏春秋》)上面三个句子中的“行、益”二个词的意义就是本义。
引伸义是由本义派生出来的。
例如,息字,其本义为气息、呼吸、喘息: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莊子》)引伸为休息、止息: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又引伸为灭:箕子之贞,明不可息也(《周易》)从引伸义与本义之的关系看,可把引伸义分为直接引伸义与间接引伸义两类。
从本义直接引伸出来的意义叫做直接引伸义。
从引伸义再进一步引伸出来的意义叫做间接引伸义。
例如,“朝”的本义是“早上”,引伸为“早上省视父母或君主”,这是直接引伸义。
再引伸为“朝见、朝”这是间接引伸义。
以本义为起点向某一方向递相派生出几个意义的引伸方式叫连锁式引伸。
又叫链条式引伸。
上边所举的两个例子就是连锁式引伸。
有时,以本义为起点向不同方向派生出若干个直接引伸义。
这种引伸方式称为辐射式引伸。
例如,“引”的本义为“开弓”。
由“开弓”直接引伸出如下的四个意义:①延长、伸长;②引导、率领;③后退、退却;④取过来。
值得注意的是,一个具体的词的引伸方式往往不是简单的链条式引伸或简单的辐射式引伸,而是复合性的。
即连锁中有辐射、辐射中有连锁。
这一点就不多说了。
如果从本义与引伸义之间的联系方式上看,那么引伸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即相似引伸、相关引伸与相因引伸。
1、相似。
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称的对象之间具有某种相似之处,可以进行类比。
有些是形貌性状相似,如“斗”由酌酒器引申为斗星。
有些是功能作用相似,如“关”的本义为门闩,引伸为关卡。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王力古代汉语

引申義與本義的關係
1、相似:引申義和本義所指稱的物件有某種 相似之處。
▪斗
《詩·小雅·大東》:“維北
有鬥,不可以挹yì酒漿。”
▪關
《史記·孟嘗君列傳》:“孟
பைடு நூலகம்
嘗君至關,關法雞鳴而出客。”
▪ 被:被子→覆蓋;竟:樂曲終了→邊境
2、相關:引申義和本義所指稱的物件或所表 達的概念相互關聯,彼此牽涉。
▪齒
二、詞的引申義
▪ 定義:在多義詞的幾個意義中,由本義派 生出來的意義叫引申義。
▪ “綱”的本義是網上的總繩,由這個意義 派生出來的“事物的總要”、“國家的綱 紀”等義項就是它的引申義。
▪ “道”的本義是道路,由這個意義派生出 來的“途徑”、“方法”、“道理”、 “規律”、“學說”、“引導”等義項都 是它的引申義。
詞義引申的基本趨勢
▪ 從個別到一般:“江”、“河”、“匠” ▪ 從具體到抽象:“術”、“道”、“析”
詞義引申的方式
1、鏈條式引申:由直接引申義再引申
▪ 朝: 早晨—朝見—朝廷—朝代
▪ 防:堤垻-堵水防水-禁止防止阻止-約 束-規範標準
2、輻射式引申:由本義出發,向不同的方向 引申出若干個引申義,這些引申義都環繞 著一個中心向四周輻射。
甲义
↑ 乙义←本 义→丙义 木節
節操
↓
↑
丁义 節氣←竹節→節奏
↓ 關節 法度
3、綜合式引申:連鎖式和輻射式交織在一起, 這種引申方式即綜合式,絕大部分詞的引 申軌跡屬於這個類型。
相信
言語真實
的確
有信用
憑證--信使--音訊--書信
引申義的讀音和書寫方式
▪ 說(shuō) 由“陳述、解說”引申為“勸 說、說服”,改讀(shuì)
词的本义与引申义

②问候、慰问
③审问
①询问 ④责问、追究
⑤音讯
⑥过问、干预
询问 问候、慰问
审问 责问、追究 音讯 过问、干预
泰山学院中文系古代汉语教研室
9
3、贱:《说文》:“贾少也。”
①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卖炭翁》)
价钱低
②朝廷不敢辞贱,军旅不敢辞难。(《韩非子·有度》) 地位低下
⑤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孟子·公孙丑》)
求得
⑥地不知寒人要暖,莫把人衣做地衣。(白居易《红线毯》) 需要
“要”的意义可以用下表描述:
①腰(人体的中间部分)
②中间(事物的中间部分)
③
拦截(迫使他人中途停止前进)
④要挟(迫使他人改变意向,满
足自己的欲望)
⑤求得(请求他人满足自己的欲望)
⑥
需要(期待某种欲望得到满足)
通论
泰山学院中文系古代汉语教研室
1
词的本义与引申义
泰山学院中文系古代汉语教研室
2
一、何为词的本义
本义顾名思义应为词本来的意义,他是从字形方面分析出来的、有古代 文献做参证的、最早的意义,是引申义的源头。
二、如何探求词的本义 1、必须依据字形分析;例: A象形字,水:甲文字形为,江水又东,迳巫峡。古指河流,本义。 B指事字,本:甲文字形为 ,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树根,本义。 C会意字,粪:甲文字形为 ,堂上不粪,则郊草不芸。扫除,本义。 D形声字,诛:从言,朱声。于予与何诛?责备,本义。 在探求词的本义时必须依据古文字形,如莫 、朝 、射 等字,只有依据 古文形体,才能准确地把握本义,否则容易产生混淆。 2、从多个义项中归纳。 在探求词的本义时还必须依据古文献,脱离了文献,探求出的意义不一 定是准确的。不能无中生有,不能前后倒置。如: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古代汉语
一、词的本义
(一)什么是词的本义
照字面讲,词的本义,是指词的本来意 义。但是,文字的产生远在语言产生之后, 在没有文字记录的原始语言中,词的本来意 义是什么,今人无法考查。所以,我们所说 的古代汉语词的本义,实际上是指有史以来 的有字形可考、有文献可证的最早的意义。
(二)如何探求词的本义
(2)借动作行为指代动作行为的主体或客体。 倡,由领唱引申为一般的唱,再引申为以演唱 为职业的人。 将,由领兵引申为领兵的人。 饭,由吃饭引申为饭。 薪,由砍柴引申为柴。
(3)借性状特点指代事物或人。 刚,由坚硬引申为金属钢(“刚”) 姝、娥,由妇女貌美引申为美女。
(4)借方位处所指代事物或人。 陵,本义是大土山,引申为帝王的坟墓。 室,古代称妻为室。 官,由官府、行政机关引申为官职、官长。
1.分析字形,探求本义 (1)表意字。指象形、指事、会意字。表 意字的形和义的关系特点是:字形所表示的 具体意义,形和义是一对一的关系,可以通 过字形的分析来探求造字时的意义。
例如:欠 天 向 行 亦 及 豆 斤 牢 析 军
(2)形声字:形声字只告诉我们这个字的意义 范畴。当难以确定一词在诸多的意义中哪个义 项是本义或古义的情况下,意符可以发挥其指 示作用。
(四)引申义的读音形式和书写形式
1.语音的变化 例如:朝、间、骑、县、语……
2.字形的变化(古今字)。有两种情况:
(1)表示本义的字形变了 责—债 县—悬 益—溢 (2)表示引申义的字形变了 取—娶 景—影 解—懈
《说文》:“閒,隙也,从门从月。”
缝隙。“彼节者有间。” 中间。“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间隔。“松柏相间。” 嫌隙。“故君臣多间。” 离间。“乃用陈平计间项王。” 窥伺。“齐人间晋之祸。” 偷偷地。“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词的本义、引申义

2、探求本义的途径
(1)必须依据字形分析
前面我们讲古代汉语词汇的时候讲过,古代汉 语单音词占优势,多义词主要也是单音词,一个 汉字在大多数情况下就是密切 的关系,特别是该字的早期形体,为探求词的本 义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因此,历来的文字学 家都把分析字形作为探求词的本义最常用、最基 本的方法。
雄、雌:本义指雄鸟和雌鸟,专指鸟类而言。《说文》:“雄, 鸟父也。雌,鸟母也。”例:谁知鸟之雌雄。(《诗经· 小 雅· 正月》)引申为泛指所有动物,例: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 是雄雌?(《木兰辞》) “江”、“河”本来专指长江、黄河,后来引申泛指河流。 “匠”由专指木匠引申为泛指工匠。都是由个别到一般的引申。
在探求词的本义时必须依据古文字 形,如莫 、朝 、射 等字,只有 依据古文形体,才能准确地把握本义, 否则容易产生混淆。
许慎的《说文解字》从字形来探求本义, 它是我国这方面一部最早又最系统的著作。虽 然,所分析的字义,并不都是本义,还有些字 分析错了,但至今对我们分析和了解词的本义 仍然有很大的作用。
③由实词到虚词。如:
以:本义为任用、使用,是动词。
例: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屈原《涉江》)
后引申虚化为介词,意思为凭、用等。例: 以家量贷,而以公量收之。(左传)
4、引申义的读音和书写形式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通常是用一个字来表 示的,读音也相同。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词在 词义引申之后改变了读音。 说(shuō) 由陈述、解说引申为劝说、 说服,改读(shuì ) 语(yǔ) 由言语、说话引申为告诉,改 读(yù)。 有的后来还为引申义另外造了新字。 解(jiě) 由分割、分解引申为松懈、懈 怠,改读(xiè),并造了“懈”字。 弟(dì ) 由弟弟引申为尊敬、顺从兄长, 改读(tì ),后来造了“悌”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教案九第九讲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本讲介绍了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的概念和相互关系,以及研究词义引申的意义。
要求在理解上述内容的基础上,重点掌握常识部分所举词例的意义特点,以及能对10篇精读文选里的词义现象加以理解和解释。
参考书目:王力《古代汉语》;郭锡良《古代汉语》;周秉钧《古汉语纲要》常识内容精讲一、词的本义1、什么是词的本义:词在文献语言所使用的几个意义中作为引申派生起点的那个意义。
词的本义不一定是词的原始义。
语言的历史要比文字悠久得多。
那些早在汉字产生以前就已出现的汉语词,它们当初的意义是什么,由于没有文献可考,我们无从得知。
我们所讨论的,只能是文献语言范围内的词义引申。
因此,我们所讲的本义,指的是词在文献语言所使用的几个意义中作为引申派生起点的那个意义。
例如,“鄙”的本义的探求,只能通过该字在古书中的用例来考察。
试看以下例句:①四鄙之萌人。
——萌(氓)人:草野之民。
“鄙”的意思是边邑。
②焚符破玺,而民朴鄙。
——“鄙”的意思是质朴,厚道。
③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鄙”的意思是浅陋,庸俗。
④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
——“鄙”的意思是贪吝。
⑤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鄙”的意思是鄙夷,看不起。
以上②③④⑤诸义,都是从①的边邑义引申而来。
因此,可以确定“鄙”的本义是边邑。
2、探求本义的途径(1)借助词的书写形式一个词用一个什么形体的字来记录它,是按照造字时代词所表示的意义拟定的。
因而词的本义,一般来说可以在字形上得到反映。
例如:“诛”有诛杀、谴责、责求等意义。
根据字形,“诛”字从言,朱声,字义与言语行为有关。
可以确定谴责为其本义,其余的则是引申义。
(2)考察文献语言用例字形只是词的书写符号,它不能脱离词、脱离语言而直接表达词义。
只有在组词成句的具体语言运用中,词义才能充分显示出来。
因而探求词的本义,更重要的是看文献语言是怎样使用这个词的。
例如:“斃”(“毙”的繁体字)字,《说文》作“獘”,表示向前倒下。
人被杀死则倒下,所以又引申为死,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斃”,从死,敝声。
从文献用例来看,先秦古书里的“斃”多表示仆倒义。
如《郑伯克段于鄢》“多行不义必自毙。
”又如《鞌之战》“射其右,毙于车中。
”都可以证明“斃”的本义是仆倒,而不是死。
又如“愤”字从心,贲声。
它的烦闷义和愤怒义都可以从义符“心”得解释。
但是根据古书的用例来看,烦闷义出现的时代较早,因此可以确定它的本义应该是烦闷。
二、词的引申义1、什么是词的引申义在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
例如“綱”(纲)的本义是网上的总绳,由这个意义派生出来的“事物的总要”、“国家的纲纪”等义项就是它的引申义。
又如“道”的本义是道路,由这个意义派生出来的途径、方法、道理、规律、学说、引导等义项都是它的引申义。
2、引申义的特点(1)引申义和本义的联系方式相似: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称的对象有某种相似之处。
例如“斗”本义为酌酒器,由于形貌性状相似而引申为斗星。
如《诗·小雅·大东》“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
”“關”,本指门闩,由于功能作用相似而引申为关卡。
如《史记·孟尝君列传》“孟尝君出关,关法鸡鸣而出客。
”相关: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称的对象或所表达的概念相互关联,彼此牵涉。
例如:“齿”本指门牙或牙齿,牙齿的生长情况标志着幼少壮老,由此引申为年龄。
“年”本义为稻谷成熟,有收成。
收获标志着农业生产的一个周期,古代每年只收获一次或一季,由此“年”引申为时间单位“年”。
“陵”由大土山引申为帝王的坟墓。
“宗”由祖庙引申为祖宗,“官”由官府、行政机关引申为官职、官长。
相因:引申义和本义之间具有因果、条件等逻辑关系,通过推导实现引申。
例如:“虚”本义为大丘,大了就空旷了,因此引申为空虚的意思。
“危”本义为陡峭、高峻,陡而高则易倾倒,因此引申为不稳定,再引申为危急、危险。
(2)词义引申的基本趋势词义引申是通过由此及彼的联想实现的。
从本义和引申义所表示的内容范围或概念特点来看,词义引申的基本趋势是:①从个别到一般例如“江”、“河”本来专指长江、黄河,后来引申泛指河流。
“匠”由专指木匠引申为泛指工匠。
都是由个别到一般的引申。
②从具体到抽象例如“術”、“道”均由道路引申为途径、方法。
“析”由劈木头引申为分析、辨析。
都是从具体到抽象的引申。
3、引申义的读音和书写形式词的本义和引申义,通常是用一个字来表示的,读音也相同。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词在词义引申之后改变了读音。
例如:说(shuō)由陈述、解说引申为劝说、说服,改读(shuì)语(yǔ)由言语、说话引申为告诉,改读(yù)。
有的后来还为引申义另外造了新字。
例如:解(jiě)由分割、分解引申为松懈、懈怠,改读(xiè),并造了“懈”字。
弟(dì)由弟弟引申为尊敬、顺从兄长,改读(tì),后来造了“悌”字。
三、研究词义引申的意义研究词义引申可以揭示词义的系统性,掌握词义引申的规律,收到以简驭繁的作用。
有助于我们举一反三,通过类比互证,成组成串地掌握相关词的多种意义。
例如:“具”的本义为备办饭食,因而可引申为饭食,所以称粗劣的饭食为“草具”。
如《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也可由备办饭食引申为泛指准备、备办。
如《左传·郑伯克段于鄢》“缮甲兵,具卒乘”。
“具”在此指的是准备步兵和战车。
准备的目的或结果是齐备,因而“具”又有齐备义。
再由齐备义虚化为副词,表示全部、都。
如《史记·项羽本纪》“良乃入,具告沛公。
”即把全部情况都告诉刘邦。
这样弄清了词义引申的来龙去脉,了解其所以然,就能更准确更深刻地把握词的有关意义了。
《古代汉语》教案十第十讲古代汉语的判断句本讲介绍了判断句的定义,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特点,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等内容。
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特点,并能在文言文具体文句中辨认判断句,加以准确的今译。
参考书目:王力《古代汉语》;郭锡良《古代汉语》;周秉钧《古汉语纲要》;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常识内容精讲一、判断句的定义: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理解判断句需要注意以下两点:1、动词谓语句不是判断句尤其是用“为”构成的句子有时与判断句十分相似。
例如:“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夫执舆者为谁?”这两句中的“为”似乎都可以译成“是”,因此有人把这样的句子理解成判断句。
这是一种误解。
需要指出的是,在古代汉语里,“为”是一个意义十分广泛的及物动词,对它的解释应该根据文意而定。
用“为”的句子属于叙述句。
有些意思上很像是判断句的“为”字句,如上面所列例句,其实都还是叙述句。
2、语义上不表示判断的句子不是判断句例如下面的文句:“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蟹六跪而二螯。
”这两句都是名词充当谓语的句子。
但是很显然,这两句的意思并不表示判断,而是进行描写。
因此尽管它们是名词谓语句,但却不是判断句。
二、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特点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和现代汉语不同,一般不用系词“是”,而是用名词性谓语直接表示判断。
在句子的末尾,常常可以加上语气词“也”加强判断句的肯定确认语气。
例如:“南冥者,天池也。
”“是社稷之臣也。
”后句的“是”是句子的主语,而不是判断词。
“是”在古代汉语里本是一个指示代词,它的基本意思是“此”(这)。
可以充当句子的主语、谓语、定语等。
“是”充当主语的如上句。
“是”充当谓语的如:“主爵都尉汲黯是魏其。
”“是”的意思是“认为……是对的”,即认为汲黯的意见是对的。
“是”充当定语的如:“是岁,元和四年也。
”作为系词的“是”,是后来发展而成的。
判断“是”成为系词的标准是,在“是”的前面另有名词性(或代词)成分存在。
“此是何种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这是战国时期的用例。
“是是帚彗,有内兵,年大孰。
”(《马王堆三号汉墓帛书》)这是汉代的用例。
很显然,这两句的“是”已经成为系词。
三、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构成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条件是名词性词语直接充当谓语。
并且,可以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加强判断语气。
还可以在主语后面用代词“者”复指主语。
这样,根据用不用“者”、“也”的各种情况来看,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共有四种基本形式。
1、主语,谓语+“也”。
(“制,岩邑也。
”)2、主语+“者”,谓语+“也”。
(“兵者,凶器也。
”)3、主语+“者”,谓语。
(“兵者,凶器。
”)4、主语,谓语。
(“兵,凶器。
”)在判断句的主谓语之间还经常出现副词充当状语。
例如,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否定判断例如:“身非草木”;“是非君子之言也”。
这里的“非”虽然可以译作“不是”,但它的词性为副词,而不是系词。
又如用语气副词“则”、“即”、“诚”、“乃”等加强判断语气,用范围副词“皆”表示判断的范围等,也是判断句常见的情况。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梁父即楚将项燕。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吾乃梁人也。
”“是皆秦之罪也。
”有个别带动词“为”的句子也表判断,如:“余为伯儵”四、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1、表示类属关系。
“滕,小国也。
”2、表示等同关系。
“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
”3、表示比喻。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4、表示主语同谓语之间有某种逻辑关系。
“夫战,勇气也。
”“曹公,豺虎也。
”5、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