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江北碚段地貌实习报告
北碚地区实习报告收获

北碚地区实习报告收获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有幸参与了北碚地区的实习项目。
这次实习为我提供了宝贵的机会,让我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和巩固所学的地质知识,同时深入了解地质工作的实际情况。
通过这次实习,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知识。
首先,我通过实地观测和调查,对嘉陵江北碚段的地貌特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实习期间,我们参观了嘉陵江北碚段的地貌,观察了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了解了地形地貌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通过观察和分析,我发现嘉陵江北碚段的地貌主要受到地质构造、气候和水文等因素的影响。
这次实习让我对地貌的形成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增强了我对地质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其次,我在实习期间参与了地质调查和数据采集工作。
我们使用地质罗盘和测量仪器进行了地形测绘和地质填图。
通过这些工作,我掌握了地质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提高了自己的测量和绘图能力。
同时,我也学会了如何处理和分析采集到的数据,从而得出准确的地质结论。
这些实践经验对我今后的地质工作具有很大的帮助。
此外,我还通过实习了解了地质工作的实际流程。
在实习期间,我们参与了项目的规划和设计,了解了地质项目的工作内容和目标。
通过与地质工作者的交流和合作,我了解了地质项目的工作流程,包括资料收集、实地调查、数据分析和成果编制等环节。
这次实习让我对地质工作的实际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我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最后,我在实习期间与同学们一起合作,共同完成了各项任务。
我们一起讨论问题、分享经验和解决困难。
通过与他们的合作,我不仅学到了更多的地质知识,也提高了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这次实习让我明白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也让我更加自信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综上所述,通过这次北碚地区的实习,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知识。
我不仅对地质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我相信这些收获将对我今后的学习和职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地质实习报告_北碚

一、前言本次地质实习报告以重庆市北碚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地区的地质构造、地貌特征、矿产资源等进行实地考察,旨在提高我们对地质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我们的野外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实习背景北碚区位于重庆市西部,地处嘉陵江中下游,是重庆市重要的生态旅游区和经济发展区。
该地区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丰富,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和开发潜力。
三、实习目的1. 了解北碚区的地质构造特征;2. 认识北碚区的主要地貌类型;3. 掌握野外地质调查的基本方法;4.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野外实践能力。
四、实习内容1. 地质构造北碚区地质构造复杂,以川东平行岭谷华蓥山帚状山脉北碚向斜北段为主。
该区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中上侏罗纪自流井统和重庆统,除自流井统顶部有薄层灰岩外,其他皆为长石砂岩、页岩互层。
第三纪以来,该区长期接受侵蚀,缺少第三纪沉积物,第四纪的堆积物也仅在沿河阶地上及某些地势低洼的地区有零星保存。
2. 地貌特征北碚区地貌类型多样,以山地、丘陵、平原为主。
山地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部,海拔高度在400至750米之间,最高峰为后峰山,海拔773米。
丘陵地带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地形起伏较大。
平原地带主要分布在嘉陵江河谷地带,地势平坦。
3. 矿产资源北碚区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铁、铜、铅、锌、石灰石等。
其中,天府煤矿是该区重要的矿产资源之一,其煤炭储量大,质量优良。
4. 野外地质调查在实习过程中,我们进行了野外地质调查,包括地形测量、岩石采样、地质剖面测量等。
通过实地考察,我们对北碚区的地质构造、地貌特征、矿产资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五、实习成果1. 完成了实习报告,总结实习经验;2. 掌握了野外地质调查的基本方法;3. 提高了团队协作精神和野外实践能力;4. 对北碚区的地质构造、地貌特征、矿产资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六、实习体会通过本次地质实习,我深刻认识到地质学科的重要性,以及野外实践对于理论知识的巩固和应用。
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观察地质现象,如何采集地质样品,如何进行地质剖面测量等基本技能。
北碚地质实习报告

北碚地质实习报告一、引言北碚地质实习报告介绍了本人在北碚地区进行的地质实习经历和学到的知识。
在实习期间,我参与了北碚地区的地质勘探工作,并对地质构造和岩石地质进行了深入研究。
本报告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实习背景介绍、实习地区概况、实习工作内容、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实习心得和收获等。
二、实习背景介绍北碚地质实习是我所在学校地质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旨在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了解地质学的应用,并提升实践能力。
我所在的小组被分配到北碚地区进行为期两周的地质实习。
三、实习地区概况北碚地区位于中国重庆市,是一个山区地貌,地势较为复杂。
地处于两条主要构造带的交汇区,地质构造十分复杂多样。
在实习前,我们进行了详细的地质地貌调研,并针对实习目的确定了实习地点。
四、实习工作内容实习期间,我们的工作主要包括地质勘探、地质资料整理和实地调查等。
首先,我们参与了地质勘探工作,使用地质仪器进行了勘探点的测量和记录。
其次,我们对实习地区的地质地貌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研究,整理了大量的地质资料,并进行了地质图绘制等工作。
此外,我们还进行了实地调查,对地质构造和岩石地质进行了深入研究。
五、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在实习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例如在进行地质勘探时遇到了仪器故障、实地调查中碰到了危险地段等。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及时与实习导师和同学沟通,并采取了相应措施解决问题,确保了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
六、实习心得和收获通过这次北碚地质实习,我深刻认识到了地质学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并增强了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使用地质仪器、观察地质现象和整理地质资料的方法和技巧。
同时,我也增长了见识,对地质学的学科特点和实际应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七、总结北碚地质实习是一次难得的机会,通过参与实际工作,我对地质学的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积累了实践经验。
通过这次实习,我不仅提升了自己的专业能力,还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貌实习报告2

百度文库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嘉陵江北碚段实习报告课程名:地貌学指导老师:张远瞩姓名:徐炼学号:2220一、实习目的1、通过野外实习,来实地观察流水地貌、重力地貌以及构造地貌三大地貌的形态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熟悉野外实习技能及相关知识,掌握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学会测量岩层的走向、倾向以及倾角三大要素。
3、了解三大地貌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二、实习地点嘉陵江北碚段(川东平行岭谷华蓥山帚状山脉北碚向斜北段)三、实习时间2013年11月24日四、实习内容(一)嘉陵江北碚段地貌形成条件1、地质特征据查及的资料可以知道在地质构造上,北碚区整体来看为西南地台、川东南坳褶带,华蓥山隔挡式复背斜帚状弧形构造区重庆弧的一部分。
组成区内地壳的地表地层主要是上二叠统、三叠系和侏罗系,岩性以灰岩、页岩、砂岩、泥岩等为主,它们褶皱形成构造线方向为北北东——南南西向的三个背斜阳三个向斜,它们构成了北碚区地貌形态的骨架,而我们实习段则大体上是一个向斜,主要是以砂岩和泥岩为主。
2、气候条件在气候上,北碚区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具有春早,夏长、秋短、冬迟四季明显,气温高,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冰雪很少,风力小,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少等特点。
丘陵谷地里年平均气温18.4℃,极端毛温最,高43℃,最低零下3.1℃。
无霜期年平均约334天,年平均降雨量为1078.65毫米,最高1544.8毫米(1968年),最低740.1毫米(1961年),降雨集中于5—一9月(占全年雨量70%),且多夜雨。
由于我们实习地段也是北碚区的一部分,所以它的气候条件也基本如此。
3、水文条件北碚区水系以嘉陵江为主干,主要溪流有龙风溪,马鞍溪、运河、郑家溪,明家溪、万家溪等,成羽枝状分布,并汇流于嘉陵江。
嘉陵江的水量为长江各支流的第二位,在北碚多年流量平均为每秒2130立方米。
最大年均流量为每秒3120立方米。
最小值为1140立方米。
在北碚水文站处最高洪水位为214米。
地貌学实习报告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学科实习报告课程名称:地貌学地貌学实习报告——嘉陵江北碚段地貌调查报告实习时间:年月日指导教师:实习地点:嘉陵江北碚段一、研究区地理位置1、地理单元嘉陵江北碚段位于川东平行岭谷华蓥山帚状山脉北碚向斜北段。
2、行政位置重庆市北碚区朝阳街道和北温泉街道。
3、经纬度29°50’ N,106°26’20’’E——29°51’ N,106°25’12’’E二、嘉陵江北碚段地貌形成条件1.地质特征华蓥山复背斜向西南伸出三个背斜褶皱,构成三条背斜山。
西北向东南落脚于温塘峡背斜和观音峡背斜之间的北碚向斜谷地。
向斜谷地中出露有侏罗纪自流井组和沙溪庙组。
除自流井顶部有灰岩外,其他皆为紫色砂岩、泥岩互层。
原因是该地区自第三纪以来长期受侵蚀,故缺少第三纪沉积物,而第四纪堆积物也仅在沿岸阶地上及某些地势较低洼的地区有零星的保存。
北碚向斜,由于嘉陵江的下切作用,横切向斜,轴部及两翼的地层出露较完整。
测得白鱼石处走向为北东43°或南西223°,倾向为313°,倾角为12°。
张家沱处岩层倾向转向南东,位于向斜的核部。
郭家沱位于北碚向斜的西北翼,出露的岩层为砂岩,此地走向不变,还是北东-南西走向,倾向为150°。
此处沟谷发育在泥岩层,沿地层走向向下侵蚀。
2.气候条件研究区位于亚热带,深处内陆而气候条件优越;春季回暖早,夏季长而热,秋季多雨,冬季无严寒,水热资源十分丰富,灾害性天气不甚严重,为典型的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
3.水文条件嘉陵江作为长江第二大支流,发源于秦岭,注入长江,全长1119公里,北碚以上1062公里,北碚一下57公里,流域面积159,142平方公里。
嘉陵江出温塘峡河谷豁然开朗,水流扩散,迂漩为沱。
至金刚碑,河底突然升高,成为浅滩,最浅之处竟高于其上游温塘峡内河底20米,使河底纵断面成为倒坡。
再经张家溪,西纳马鞍溪之水。
重庆北碚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重庆北碚地质地貌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及目的作为一名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对地质地貌的认识和了解是我学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次实习旨在通过实地观测、调查和分析,深入了解重庆市北碚区的地质地貌特征,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地质地貌现象相结合,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实习地区概况北碚区位于重庆市西北郊,地处四川盆地东部,地跨北碚区、合川区、渝北区三区。
本次实习地区主要涉及天府镇及周边地区,面积约20平方公里。
该地区地貌复杂,山峦叠嶂,沟谷交错,具有丰富的地质景观。
三、实习内容与过程1. 实地考察:实习期间,我们深入北碚区天府镇及周边地区,观察和研究地表形态、地质结构、岩石类型等地质地貌现象。
通过实地考察,了解了该地区的山地类型低山区地貌特征,以及“一山二岭两槽”的地貌形态。
2. 地质结构观测:我们对天府镇的地质结构进行了详细的观测和研究,重点关注了背斜、向斜等地质结构。
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了地质结构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3. 岩石类型识别: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识别不同类型的岩石。
通过观察岩石的层理结构、颜色、硬度等特点,掌握了识别不同岩石类型的方法。
4. 地貌成因分析:结合实地考察和所学知识,我们对实习地区的地貌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
认为该地区的地貌形成主要受到地质结构、气候条件和水文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四、实习收获与体会1. 实践技能的提升:通过实习,我们学会了如何运用地质罗盘、地形图等工具进行实地考察和观测,提高了自己的实践技能。
2. 知识点的巩固与拓展:实习过程中,我们将所学的地质地貌理论知识与实际地质地貌现象相结合,加深了对地质地貌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实习期间,我们分组进行实地考察和分析,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4. 对地貌景观的欣赏能力:实习让我们更加了解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提高了对地貌景观的欣赏能力。
五、实习总结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对重庆市北碚区的地质地貌特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地质地貌现象相结合,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北碚区河流地貌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北碚区位于重庆市中部,地处嘉陵江和长江的交汇处,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独特的河流地貌。
为了深入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发展和变化,我们于2021年10月15日至17日,在北碚区开展了为期三天的河流地貌实习。
二、实习目的1. 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北碚区河流地貌的基本特征、形成条件和演化过程;2. 认识河流地貌对区域地质、地貌和生态环境的影响;3. 提高野外实习技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三、实习内容1. 实习地点:北碚区嘉陵江段、长江段2. 实习内容:(1)河流地貌类型及特征在实习过程中,我们观察了北碚区嘉陵江和长江段的河流地貌类型及特征。
主要类型包括:①河床:河床是河流中最稳定的部分,主要由砂、砾石等组成。
在北碚区,河床宽窄不一,河床形态多呈蜿蜒曲折状。
②河漫滩:河漫滩是河流两侧的冲积平原,主要由细沙、粉砂等组成。
在北碚区,河漫滩面积较大,地形平坦,植被丰富。
③河岸:河岸是河流两侧的陡峭地带,主要由岩石构成。
在北碚区,河岸形态各异,有的呈陡峭峭壁,有的呈缓坡。
(2)河流地貌形成条件北碚区河流地貌的形成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①地质条件:北碚区地质构造复杂,地层主要为侏罗纪、白垩纪和第三纪地层,岩石类型多样,为河流地貌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②气候条件:北碚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河流径流量大,有利于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发展。
③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河流地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河岸整治、水利工程建设等方面。
(3)河流地貌演化过程北碚区河流地貌的演化过程主要表现为以下阶段:①侵蚀阶段:河流在形成初期,以侵蚀作用为主,河床不断下切,河岸侵蚀加剧。
②堆积阶段:随着河流侵蚀作用的减弱,河流开始进入堆积阶段,河床和河漫滩逐渐形成。
③稳定阶段:河流地貌进入稳定阶段,河床、河漫滩和河岸等形态逐渐稳定。
四、实习成果1. 通过实习,我们掌握了北碚区河流地貌的基本特征、形成条件和演化过程;2. 增强了野外实习技能,提高了团队合作精神;3. 对河流地貌对区域地质、地貌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北碚地质实习报告

北碚地质实习报告
一、前言
北碚地质实习是我在大学期间进行的一项重要实践活动,本报
告旨在总结和分析我的实习经历。
地质实习是对我在课堂学习所获
取的知识进行实际应用和实践的机会,使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地质学
的理论知识,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和研究。
通过这次实习,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技能,还增加了实践经验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实习内容
1.调研目的
北碚地区作为重庆市的一个重要地区,其地质情况十分复杂。
我们的实习目的是深入了解北碚地区的地质环境和地质问题,对其
进行科学研究和探索。
通过实地勘察、样品采集和实验分析等手段,获取关于地质构造、地质灾害、岩石特征等方面的信息,为该地区
的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实习方法
为了完成实习任务,我们采取了多种方法。
首先,我们在实习开始前进行了详细的文献调研,了解北碚地区的地质背景和已有的研究成果。
其次,我们通过实地勘察和地质剖面观察,收集了大量的地质数据,并进行了现场测量和记录。
最后,我们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室分析,包括样品的化学成分分析、岩石的物理特性测试等。
3.实习成果
通过实习,我们收集了丰富的地质数据,包括地质剖面和采样样品。
在地质剖面观察中,我们发现了北碚地区地层的分布特点和沉积环境,对地质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在样品分析中,我们通过化学成分分析和物理特性测试,确定了不同地层和岩石类型的特征和差异。
这些数据和结果将为后续的研究和规划提供重要的参考。
三、实习感想
1.专业知识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嘉陵江北碚段地貌实习报告
一、研究区地理位置
1、地理单元:嘉陵江北碚段位于川东平行岭谷华蓥山帚状山脉北碚向斜北
段
2、行政位置:重庆市北碚区朝阳街道和北温泉街道
3、经纬度:(29°50′N,106°26′E)
二、嘉陵江北碚段地貌形成条件
1、地质特征:
北碚向斜谷地中出露有中上侏罗纪自流井统和重庆统的地层。
除自流井统顶部有薄层灰岩外,其他皆为长石砂岩、页岩互层。
本区第三纪以来长期地接受侵蚀,故缺少第三纪沉积物,而第四纪的堆积物也仅在沿河阶地上及某些地势低洼的地区有零星保存。
2、气候条件:
3、水文条件:
嘉陵江在此处流向为西北——东南向,流过温塘峡后,河道为顺直微弯型。
主要支流为马鞍溪,也有部分小支流汇入。
嘉陵江的水量为长江各支流的第二位,在北碚多年流量平均为每秒2,130立方米。
最大年均流量为每秒3,120立方米,最小值为1,140立方米。
在北碚永文站处最高洪水位为214米(清同治九年六月十八日),最低枯水位为176.61米(1973年3月9日)。
嘉陵江为长江水系中含沙量最高的支流,多年平均值为每立方米含泥沙2.33公斤,极端数据为32.8公斤(1969
年9月28日)。
4、植被条件:
由于本区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水热条件较好,所以本区植被条件较好。
在嘉陵江两岸,目之所及,均是被各种草类所覆盖,但是高大树木较少,大多数树木为近年新栽树木。
5、人类活动:
本区由于地处城区,人类经济活动开展众多,所以自然地理要素深受影响。
人类
在嘉陵江两岸修筑了大量的沿江游览观光道路、台阶。
同时为了谋求经济利益,江
面上也有大量固定式游船供游客使用。
在嘉陵江的二、三级阶地上,人类为了利用
阶地面地势平坦的优势,修筑了大量工厂、住宅,导致现在阶地已难以辨认。
在江
上,挖沙船的存在也让嘉陵江河流水文条件发生变化。
同时,一些水利设施如丁字
坝等等,也起到了改变嘉陵江水文条件的作用。
三、嘉陵江北碚段地貌类型及其形成条件、特征、分布规律
1、构造地貌:
(1)单斜丘陵:
经过褶皱后的岩层大部分呈倾斜状,发育在褶曲一翼单向倾斜岩层上的地貌,统称为单斜地貌。
单斜构造丘陵主要分布于背斜构造山地的两侧,为侏罗系砂泥岩或灰岩组成。
山体形态因砂、泥岩互层,抗蚀力悬殊,泥岩出露地区常发育次成谷,砂岩则成单面山或猪背脊的硬盖。
单斜构造丘陵多沿构造线展布,常有数列平行排列,其列数取决砂岩的层次,即一层一列单斜构造丘陵。
它的高度向背斜山地逐渐升高,从低丘、中丘、高丘,呈迭瓦式组合。
其起伏较缓,连绵不断,高差一般小于200米。
单斜丘陵两侧坡度不等,顺倾坡和缓约15°左右,逆倾坡较为陡峻,通常为25°左右。
(2)猪背山:
当组成单斜山的岩层倾角较陡,山两侧的坡度也较陡,形成两坡近于对称的山体时,则形成猪背山。
在此次考察中,由于单斜山体为砂、泥岩互层,抗蚀力悬殊,泥岩出露地区常发育次成谷,砂岩形成了猪背脊,形成了一山二谷的地貌形态。
2、坡地重力地貌:
(1)滑坡:
滑坡是山区建设中经常遇到的一种自然灾害。
坡面上的大量土体、岩体或其他碎屑堆积,主要在重力与水的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在马鞍溪溪口附近坡面上有一处醉林,证明了此处曾经存在时间不久的滑坡现象。
形成原因:地处河流凹岸,基部常被河流冲刷和掏蚀。
大雨、暴雨使得河流的水位暴涨,浸水范围扩大,使土体容量骤增,加大滑动力,减小土体抗滑强度,导致发生滑坡。
(2)坍岸:
在马鞍溪溪口上游地段的凹岸有明显的河岸整块下挫坍落现象,此现象就称为塌岸。
形成原因:由于河水对岸边的冲刷与掏蚀,使得斜坡基部被掏空,上部的土体失去支撑而发生河岸整块下挫坍落。
3、流水地貌
(1)沟谷流水地貌
1、洪积扇:在马鞍溪溪口处,有一片较大的洪积扇。
形成原因:河流自沟谷出山口后,坡降骤减,沟谷水流所携带的物质大量堆积,形成了
以沟口为顶点的冲出锥或洪积扇。
特征:自扇顶至扇缘组成洪积扇物质颗粒越来越细,分选性越来越好,层理越来越清晰。
分布规律:主要位于河流的出山口部位。
(2)河流地貌
1、河床地貌:
浅滩和深槽:在兰海高速下,顺直微弯型嘉陵江河道上,分布着深槽和各式浅滩。
在冲积河流的河床上,分布着各种形态的泥沙堆积体,其高程在平水位以下者,统称为浅滩。
浅滩之间,水深较大的河槽部分称为深槽。
浅滩与深槽交替分布,使河床上出现纵向波状起伏的微地形。
浅滩的形成是由于输沙能力小于含沙量,多半是在流速沿程突然变小,环流的减弱或消失,洪枯水流流路不一致等情况下产生的。
在河湾凹岸和河床的束窄段,因受水流冲刷,而形成深槽。
浅滩段河床形态有:边滩、心滩、沙埂(也称航道浅滩)等。
边滩与河岸相接,在枯水期露出水面。
它主要分布在宽浅河床的岸边,展宽河段两侧的回流区和弯曲河段的凸岸边。
心滩位于河心,主要分布在束窄河段上游的壅水区、迅速展宽的河段,或有支流汇入的河段。
洪水期心滩被淹没,表面沉积大量较细泥沙,使其不断淤高。
当其高程超过平水位时,它就转变为江心洲。
如河床迁移,江心洲便靠岸并入河漫滩。
沙埂是连接边滩与边滩、或边滩与心滩的水下堆积体,它隔断了上下深槽。
因其水深较浅,枯水期往往成为航行障碍,故又称航道浅滩。
在金刚碑处存在几处边滩、心滩、航道浅滩,由于河水的不断往下游运动,他们的位置也不断下移。
岩槛与壶穴:北碚的白鱼石,其实也就是岩槛,而其上则分布着大量的壶穴。
岩槛是横亘于河底的坚硬基岩,它与下游河床形成一个不连续的陡坡,常形成瀑布或跌水,并构成上游河段的地方侵蚀基准面。
岩槛的形成与构造、岩性有关,断层活动带或岩脉露头处常常形成岩槛。
壶穴是基岩河床中被水流冲磨的深穴。
壶穴分布在山区石质河床基岩节理充分发育或构造的破碎带。
山区河床坡降大,水流急,能冲击岩石节理面或破碎带,掏蚀河床,形成深潭里的水流旋涡挟着砾石对河床进行磨蚀,能形成数米或更深的壶穴。
阶地:嘉陵江两岸分布着三级阶地,因第一级阶地形成时间较新,所以还依稀可见,而第
二、第三阶地则因为形成时间较为久远而难以分辨。
当一个地区受到构造上升或气候剧变,促使河流在它以前的谷底下切,原谷底突出在新河床之上,成为近于阶梯状地形,即河流阶地。
阶地表面常遗留昔日谷底或河漫滩的沉积物,高出现今洪水期水面。
阶地在形态上可分为阶地面和阶坡(前坎)。
阶地面通常向河流下游方倾斜,有一定的连续性。
阶地面和下部阶坡交接的地方是阶地前缘,常受后期侵蚀变得不明显,阶地面的后缘,往往被坡积物质覆盖。
河流谷地可以发生多次淤积和下切,从而出现多级阶地。
阶地级序通常由下向上标记,这是由于低阶地形成期较晚,形态保存比较完
整,便于对比,而高阶地往往残缺不全。
有时也采用地名来标志有代表性的阶地。
四、嘉陵江北碚段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现状:1、白鱼石的存在,使河流中间部位流速升高,
不利通航,当然作为旅游景点还是很好的。
2、航道浅滩也不利于嘉陵江的通航,使得人类不得不采取挖沙船作业,来定期
解决此类问题。
3、河流的凹岸侵蚀作用,会使部分地段下方受到侵蚀,有可能造成滑坡,使人
类蒙受损失。
从而人类不得不修筑堤坝、植树来减缓这种弯道环流对凹岸的侵蚀。
人类对不同地貌的利用现状:
1、河流两岸的第二三级阶地由于地形平坦,已经被人们广泛地开发
为住宅、工业用地。
2、河流两岸,人们修了大量的台阶、小道、观光平台,对嘉陵江进
行了一系列的旅游开发。
3、深槽处由于水深,人们利用它来停泊大型船只。
4、航道浅滩由于对航运有潜在威胁,所以人类便在航道浅滩处进行
挖沙,能产生双重经济效益。
意见及建议:
1、对容易滑坡地段,进行坡面加固、植树、修建堤坝等等处理。
2、对临江危险地段,修建护栏,保护游客安全。
3、临江游览区,增设垃圾桶,保护自然环境。
4、多修城区下河滩通道,方便游客下河滩观光。
5、深槽处设置警戒牌,防止游客行人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