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生态学原理复习题(答案+重点)

合集下载

(完整版)生态学复习题

(完整版)生态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1生命表:生命表是按种群生长的时间,或按种群的年龄(发育阶段)的程序编制的,系统记述了种群的死亡或生存率和生殖率,是最清楚、最直接地展示种群死亡和存活过程的一览表.2最小因子定律(Liebig):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3群落建群种(constructive species)。

是群落的建造者,往往是主要层次的优势种。

但随着时间推移和群落演替的发生,建群种可能被其它优势种替代.优势种并不一定是建群种。

4原生演替:开始于原生裸地(以前完全没有植物的地段,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甚至植被下的土壤条件也不复存在)的群落演替。

5次生演替:开始于次生裸地(植物现已被消灭,土壤中仍保留原来群落中的植物繁殖体)的群落演替。

6生态位:物种在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

7林德曼定律:能量沿营养级的移动时,逐级变小,后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只能达到前一营养级能量的十分之一左右。

8食物网:食物链彼此交错连结,形成一个网状结构.9内分布型: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

一般分为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聚集分布。

10生活型:不同物种对于相同生境进行趋同适应而形成的外貌上相同或相似的类型。

11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

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群落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等。

12生态效率:营养级内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13营养级: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

14食物链: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

15初級生产力(primary productivity):植物群落在一定空间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有机物质的速率称为生产率,或生产力.16种间关联:在一个特定群落中,有的种经常生长在一起,有的种则互相排斥,即种间关联.17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作用的环境要素.18生态型:同一物种内因适应不同生境而表现出具有一定结构或功能差异的不同类群.19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个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

生态学复习题集答案

生态学复习题集答案

生态学复习题集答案二、单项选择题(1)环境因子中对植物有作用的因子是()。

A 生态因子B 环境C 主导因子D 限制因子(2)每种植物的生态幅影响该种植物的()。

A 生物量B 生长速度C 分布范围D 发育程度(3)()在某些植物的春化阶段是必不可少的。

A 光照强度B 光周期C 低温D 昼夜变温三、多项选择题(1)下列生态因子中,属于间接因子的有()。

A 温度B 光C 海拔D 土壤结构E 坡向(2)可能导致植物的呼吸速率超过光合速率的因子有()。

A 低温B 弱光C 高温 DCO2浓度过高 E 土壤过湿(3)在太阳辐射光谱中,对光合作用影响最大的有()。

A 近红外线B 紫外线C 红橙光D 蓝光E 绿光(4)砂土类土壤的特点是()。

A 孔隙多B 蓄水能力差C 保肥能力差D 比较干燥E 透气性好一、填空题(1)在有限环境中,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为()。

(2)在有限环境中,当初始种群的数量较少时,全部空间和资源几乎未被利用,种群增长近似()增长。

(3)()分布是最常见的种群空间分布结构。

(4)种群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一般分为()、()、()3种类型。

二、单项选择题(1)种群逻辑斯蒂增长方程中的 K 代表()。

A 瞬时增长率B 内禀增长率C 环境容纳量D 环境阻力(2)()表示所调查样地上植物种的个体数量。

A 多度B 密度C 盖度D 频度(3)草原上的草食动物数量总是变动在一定的范围内,这是由于()所导致的。

A 内禀增长能力B 生态系统的负反馈作用C 存活曲线D 年龄结构(4)在自然状态下,大多数的种群个体分布格局是()。

A 随机分布B 均匀分布C 群团分布D 泊松分布(5)高斯假说是反映两种生物之间()的一种现象。

A 相互竞争B 互利共生C 寄生D 偏害作用(6)逻辑斯谛方程中,当趋于1时,种群( )。

A 近似指数增长B 增长速度趋于零C 数目已接近极限D 数目开始减少(7)一些藤本植物,攀援在其它的树木上,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属于()。

生态学复习题集复习资料

生态学复习题集复习资料

李博《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1.如何理解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进化?生物依赖于环境,只有适应了环境生物才能生存并进化;同时,环境又靠生物来维持与调控;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

2.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

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对象与范围:从分子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

3.现代生态学的民展趋势及特点是什么?研究对象的层次性更加明显,向宏观与微观两极发展;研究手段的更新;研究范围的扩展;国际性是其民展趋势。

4.简述经典生态学的几个学派及其特点法瑞学派:重视群落研究的方法,用特征种和区别种划分群落的类型,建立了严密的植被等级分类系统。

北欧学派:重视群落分析、森林群落与土壤pH值关系。

英美学派:重视群落的动态,从植物群落演替观点提出演替系列、演替阶段群落分类方法,并提出了演替顶极的概念。

苏联学派:注重建群种与优势种,建立了一个植被等级分类系统,并重视植被生态、植被地理与植被制图工作。

5.简述生态因子的概念及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综合作用;直接和间接作用;主导因子作用(非等价性);不可替代作用和补偿作用;阶段性作用。

6.关于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有哪些定律?限制因子: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主要有以下两个定律: A. Leibig最小因子定律:生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食物的量;不少学者对此作了两补充:这一定律只适用于稳定状态;要考虑各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B. Shelford耐性定律:生物的生存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出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

应作几点补充:生物能够对一个因子耐受范围很广,而对另一个因子耐受范围很窄;对所有因子耐受范围很宽的生物一般分布较广;在一个因子处于不适状态时,对另一个因子耐受性会受影响;生物不同生长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不同,繁殖往往是敏感期;生物实际并不是在某一特定环境因子最适范围内生活,可能有其它更重要的因子在起作用。

专题10.5 生态工程-2016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精品资料(解析版)

专题10.5 生态工程-2016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精品资料(解析版)

【考情解读】1.简述生态工程的原理(Ⅱ)。

2.生态工程的实例(Ⅰ)。

【重点知识梳理】一、生态工程与生态经济1.生态工程建设的根本目的: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2.生态工程的特点: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

3.生态经济:通过实行“循环经济”的原则,使一个系统产出的污染物,能够成为本系统或者另一个系统的生产原料,从而实现废物资源化。

二、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逐层分级利用。

(如无废弃物农业)2.物种多样性原理物种繁多而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

3.协调与平衡原理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需要考虑环境承载力。

4.整体性原理人类处于社会—经济—自然复合而成的巨大系统中。

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但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还要考虑到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

5.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包括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和系统整体性原理。

三、生态工程实例(连一连)四、生态工程的发展前景1.“生物圈2号”生态工程实验的启示:使我们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深化了我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

2.发展前景:我们需要走有中国特色的道路,即不但要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更要注重与经济、社会效益的结合。

【高频考点突破】考点一生态工程的原理例1.如图所示为农民采用的笼养蝇蛆法而形成的食物网。

说明:鸡粪中含有较多的营养物质未被消化,因此可再添加其他饲料养猪,以生态学的角度看,这是一个理想的生态系统。

请据图回答:(1)构成此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生物成分是________。

(2)猪粪经过________作用,可被农作物再利用;猪粪中的氨经过________(生物)的作用,形成NO-3和NO-2被农作物吸收。

若在该系统中增加一个沼气池,该池中要接种的菌种的新陈代谢类型是________。

(3)人在该食物网中位于多个营养级,在人采食的食物中有可能有转基因食物,说出在转基因生物或其产品研究中应遵循的科学研究中的一项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态学复习题..

生态学复习题..

个体生态学1、“生态学”一词最早于什么地方、谁、什么时候提出?答: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有机体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郝克尔在1866年提出2、生态学上环境的内涵;地境与生境的概念;微环境与内环境的概念。

答: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境:群落(或生物个体)的环境。

地境:群落(或生物个体)的环境出现前的环境。

3、生态因子、环境因子、生存条件;生态因子的分类方法(列举2种)答: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环境因子:范畴要比生态因子的范畴更广。

生存因子(或生存条件):在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

分类方法:道奔麦若按照分子性质分:气候、土壤、地形、人为、生物因子蒙恰德斯基按照生物适应性分类:初始周期性因子、派生因子、非周期因子。

盖尔分类方法4、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答:①生态因子的综合性②主导因子的作用③生态因子作用的阶段性或不等性(春化)④生态因子不可代替和可以调剂性⑤生态因子多变性:生态因子直接性和间接性6、太阳高度角对光强和光谱成分的影响;可见光与不可见光及其生理生态效应。

答:太阳高度角越高,光强越强,光谱成分中短波部分的比例增大。

可见光及其生理效应:红、橙光(760-620nm):叶绿素吸收,促进叶绿素形成,有利于碳水化合物的合成。

(生理有效光)蓝光(495-435nm) :植物叶绿素、胡萝卜素吸收,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

绿光:生理无效光不可见光:紫外光:在平流层被O3吸收,仅290-380 nm能到达地面。

在高山地带抑制植物茎的生长,古高山植物多为莲座状叶丛。

某些动物可以通过紫外光作用,将皮肤中的麦角固醇合成为维生素D。

红外线:有增温作用,波长越长,增热效应越大。

7、光饱和点、光补偿点、光周期现象;简述水体中的“日”比大气中的短。

答:光饱和点;在一定光强范围内,植物的光合速率随光照度的上升而增大,当光照强度上升到某一数值后,光合速率不再提高时的光照度值。

《生态学》复习题解析

《生态学》复习题解析

《生态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 生态因子2. 限制因子3. 基础生态位4.阿伦(Allen)规律5. 趋异适应6. 生活型7. 主导因子8.种群增长类型9. 生态位10. 生活史对策11. 邻接效应12. 遗传漂变13. 密度14. 重要值15. 优势种16. 先锋植物17. 构件生物18. 存活曲线19. 集合种群20. 复合种群21. 群落最小面积22. 逆行演替23.群落交错区24. 中度干扰理论25. 物质循环26. 生态平衡27. 林德曼效率28. 流通率29. 氨化作用30. 生态承载力二、简答题1.20 世纪,生态学界出现了四大著名生态学派,请写出学派的名称及其代表人物,以及他们的研究重点。

2.什么是耐受性定律?3.生态因子作用的特点有哪些?4.简述水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5.种群数理统计的常用方法有哪些?6.比较动态生命表与静态生命表的异同。

7.种群具有哪些不同于个体的基本特征?8.阐述自然种群数量波动的类型。

9.什么是植物种内竞争所表现的密度效应?10.种间竞争的实质是什么?写出Lotka-V olterra 的种间竞争模型,并说明各参数的生态学意义。

11.描述逻辑斯谛增长曲线的形成过程及各阶段的特征。

12.高斯假说的中心内容是什么?13.空间异质性是怎样影响群落结构的?14.简述植物群落的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一般特点及其异同。

15.层片具有哪些特征?16.生物群落的数量特征有哪些?17.陆地上呈大面积分布的地带性植物群落主要有哪几类?18.中国东北湿润区从南到北依次出现哪些植被?中国东部温带从东到西依次出现哪些植被?19.何谓群落交错区和边缘效应,它们在理论和实践上有什么意义?20.植物群落分布为什么具有"三向地带性"?21.试说明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和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22.捕食作用具有哪些生态意义?23.为什么生态恢复时要考虑群落的演替因素?三、论述题1.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范围。

【导学教程】2016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专题四-生态工程(选修3)课件分析

【导学教程】2016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专题四-生态工程(选修3)课件分析
件下,产生或容纳更多的 生物量 ,提高系统生产 力。
(3)协调与平衡原理: 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的 协调与平衡 ,需要考虑 环境承载力,如果生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承载力的 限度,就会引起系统的 失衡和破坏 。
(4)整体性原理: 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但要考虑到 __自__然__生__态__系__统__的规律,还要考虑到—经—济—和—社—会— 等系统的影响力。 (5)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 ①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在生态工程建设中, 需要利用此原理来改善和优化系统的结构,从而达到功 能改善的效果。 ②系统整体性原理:系统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 例关系,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完成能量、物质、信息等的 转换和流通,并且实现总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 即“1+1>2”。
项目 理论基础
意义
实例
物质循
可避免环境污染
环再生 物质循环 及其对系统稳定
原理
和发展的影响
无废弃物农业
物种多 样性原 理
生物多样性程度
生态系统 的稳定性
高,可提高系统 的抵抗力稳定性 ,提高系统的生
产力
“三北”防护林建 设中的问题,珊瑚 礁生态系统的生物 多样性问题
协调与平 衡原理
生物与环境 的协调与平 衡
解析 (1)生态工程中的生态农业是建立在物质 循环再生与物种多样性和整体性等原理基础上的, 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 和社会效益。(2)物质循环的特点是循环往复、分层 分级利用,从而达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即 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如果把“无机物—农田”这一 环节去掉,势必会造成物质循环受到破坏,土壤无 机物得不到及时补充,土壤肥力会下降。(3)能量沿 着食物链流动时,能量逐级递减,传递效率大约为
调与平衡原理、 同气候带、不同自然条件和

2016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精品资料专题10.5生态工程Word版含解析

2016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精品资料专题10.5生态工程Word版含解析

【考情解读】1.简述生态工程的原理(Ⅱ)。

2.生态工程的实例(Ⅰ)。

【重点知识梳理】一、生态工程与生态经济1.生态工程建设的根本目的: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2.生态工程的特点: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

3.生态经济:通过实行“循环经济”的原则,使一个系统产出的污染物,能够成为本系统或者另一个系统的生产原料,从而实现废物资源化。

二、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逐层分级利用。

(如无废弃物农业)2.物种多样性原理物种繁多而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

3.协调与平衡原理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需要考虑环境承载力。

4.整体性原理人类处于社会—经济—自然复合而成的巨大系统中。

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但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还要考虑到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

5.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包括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和系统整体性原理。

三、生态工程实例(连一连)四、生态工程的发展前景1.“生物圈2号”生态工程实验的启示:使我们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深化了我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

2.发展前景:我们需要走有中国特色的道路,即不但要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更要注重与经济、社会效益的结合。

【高频考点突破】考点一生态工程的原理例1.如图所示为农民采用的笼养蝇蛆法而形成的食物网。

说明:鸡粪中含有较多的营养物质未被消化,因此可再添加其他饲料养猪,以生态学的角度看,这是一个理想的生态系统。

请据图回答:(1)构成此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生物成分是________。

(2)猪粪经过________作用,可被农作物再利用;猪粪中的氨经过________(生物)的作用,形成NO-3和NO-2被农作物吸收。

若在该系统中增加一个沼气池,该池中要接种的菌种的新陈代谢类型是________。

(3)人在该食物网中位于多个营养级,在人采食的食物中有可能有转基因食物,说出在转基因生物或其产品研究中应遵循的科学研究中的一项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学原理一、名词解释生态平衡生态阈值1.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最小量(因子)定律(利比希定律)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就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最小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元素2.竞争排斥原理/最后产量法则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但最后产量法则: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一个种群的密度如何,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

3.趋同适应(生活型)/趋异适应(生态型)趋同适应(生活型):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表现出相似的适应性特征的现象趋异适应(生态型):亲缘关系相近的同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适应特征的现象4.生态位/生态幅生态位:每个物种的的功能,适应和分化的特征。

在群落中的空间和时间位置及其机能关系。

生态幅: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

5.他(化)感(异株克生)/自毒他(化)感作用(异株克生):植物微生物释放的化学物质对其他生物生长发育产生的影响。

如核桃对其他植物生长的抑制作用。

自毒作用:一种密度制约因素的反馈调节。

在种群密度过大时,会引起有些物种的以植物分泌,从而得以调节种群密度。

如桉树。

6.群落交错区/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又称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地带之间)的过渡区域。

如水生群落和陆地群落之间的湿地过渡带。

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

7.生态入侵/协同进化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的过程。

如紫茎泽兰、水葫芦。

种间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进化达到成熟会改变作用于与其它生物的选择压力,引起其他生物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变化,这种相互适应,相互作用的共同进化的关系。

二、简述题种间关系旱生植物特征及抗旱措施次生演替类型在生态建设上的意义1.树种的耐荫性及其特点,鉴别,在农林生产应用,举例说明。

树种的耐荫性:树种在弱光条件下能够正常生长发育和更新的能力。

耐荫性的鉴别:①林业上经常采用在林冠下能否完成更新过程和生长(种植实验)。

在林冠下不能更新或只有少量幼苗更新为阳性树种;在林冠下能生产大量幼苗和幼树进行更新为耐荫树种;在林冠下有适量的幼苗和幼树为中性树种。

②根据林内更新幼树上方的相对光照强度(环境条件)。

所需相对光照强度大(20%及以上)为阳性树种;所需相对光照强度小(3~7%左右)为耐荫树种;中性树种介于两者之间。

③根据形态进行鉴别。

树冠稠密,枝下高较低,生长较慢,开花结实晚,寿命长。

如冷杉、云杉④生理指示进行鉴别测得光饱和、补偿点低的植物耐荫落叶松、杨树、桦树、刺槐等属。

②耐荫树种耐荫树种(中性树种)如杉木、樟树、毛竹、水曲柳和红松等。

影响树种耐荫性的因素:①年龄幼期龄比较耐荫,耐荫性随年龄增加而减弱。

②环境(气候)适宜的环境条件树木耐荫性有所增强。

在不利环境条件下,树种耐荫能力有所削弱。

③土壤湿润肥沃土壤上,树种耐荫性较强2.生物种对环境的适应对策(K和R对策)的特征,并举例说明。

K对策和R对策的特征比较如下:例:对策种:对后代的投资不注重,更多的考虑其数量。

①山雀、虎皮鹦鹉等。

它们体型小,生育高,对幼鸟的抚育时间短。

②一年生植物如农田杂草、次生荒原的先锋草等。

对策种:对每个后代的投资巨大。

①鸟类中的鹰、信天翁等。

它们体型大,生育力低,对幼鸟有很好的保护。

②大多数的森林树种。

3.旱生植物的特征,并举例说明。

(1)生理特征①原生质的耐脱水能力和低水势②膨压的维持依赖渗透调节和具有高的组织弹性③细胞小(容积/表面积)、细胞水势低(液泡小、固体贮藏物质多)(2)形态特征①具有发达的根系。

如沙漠地区的骆驼刺地面部分只有几厘米,而地下部分可深达15m,扩展的范围达623m2。

(3)②叶面积小。

如仙人掌科的许多植物,叶化成刺形;松柏类植物的叶片呈针状或鳞片状,且气孔下陷。

(4)③具有发达的贮水组织。

如南美的瓶子树、西非的猴面包树,可贮水4t以上;美洲的仙人掌,高达15~20m,可贮水2t左右。

4.他感作用的生态学意义,举例说明。

他感作用的生态学意义:(1)对农林也生产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歇地现象:在农业上,有些农作物不宜连作,若连作则影响作物长势,降低产量。

如早稻是不宜连作的农作物,它的根系分泌的化学物质对早稻的幼苗起强烈的抑制作用。

(2)对植物群落中的种类组成有重要影响如核桃树,树皮和果实分泌核桃酮抑制其它植物生长,所以树下基本上没有草本植物。

银胶菊,其根系分泌反肉桂酸抑制自身及其它植物的生长。

(3)是引起植物群落的演替的重要内在因素之一如芳香性鼠尾草灌木和蒿的叶子分泌樟脑和桉树脑等萜类物质抑制其它草本植物的生长,在干旱季节,这些萜类物质聚集在土壤内,抑制了雨季时发芽的一年生植物,因此,在这些灌木周围形成1~2m2草包植物不能生长的裸地。

5.原生演替/次生演替;发生演替的的原因原生演替:开始于原生裸地上的植物群落的演替。

原生裸地指以前从来没有植物生长的地段或原来存在过植物,但被彻底消灭,甚至植被下的土壤条件也不复存在。

特点:原生演替均以原生裸地为起点。

演替的速度往往较慢。

次生演替:开始于次生裸地上的植物群落演替。

次生裸地指植物现已被消灭,土壤中仍保留原来群落中的植物繁殖体。

特点:由外部干扰引起,演替速度往往较快。

按演替的方向分为进展演替和逆行演替。

发生演替的原因:⑴内因:群落与环境发生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①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步和动物的活动性群落演替的先决条件。

②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群落中植物种群特别是优势种的发育导致群落内环境的改变,不适合该物种的生长,而适合其他物种的生长。

③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常见于尚未发育成熟的群落,当密度增加时,竞争能力弱的种群被排挤甚至淘汰。

⑵外因:①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常见如风,火等因子的干扰②人的活动常见的如人类的采伐三、论述题1.试述生态因子互相作用理论,在农林生产中的应用,举例说明。

生态因子的一般特征:(1)综合作用。

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子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任何一个单因子的变化,必将引起其它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及反作用。

例如光照强度增加,会引起气温和土温升高,空气相对湿度降低,水分和土壤蒸发加强,使整个生态环境趋向干热。

(2)主导因子作用。

一个生态因子起决定性作用。

主导因子发生变化引起其它因子也发生变化。

如以土壤为主导因子,可将植物分为多种生态类型,有喜钙植物、嫌钙植物、盐生植物、沙生植物等。

(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如环境中的地形因子,其起伏程度、坡向、坡度、海拔高度等对生物的作用不是直接的,但它们能影响光照、温度、水分等因子的分布,因而对生物产生间接作用,而这些光照、温度、水分等因子对生物的生长、分布起直接作用。

(4)阶段性作用。

由于生物生长发育不同阶段对生态因子的需求不同,因此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也具有阶段性。

如光照长短,在植物的春化阶段并不起作用,但在光周期阶段是必不可少的。

(5)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

总体来说,生态因子是不可代替的,但是局部是能补偿的。

如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若光照不足,可增加二氧化碳的量来补足。

生态因子的补偿作用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作部分的补偿,而不能以一个因子代替另一个因子,且因子间的补偿作用也不是经常存在的。

2.试述低温对植物的危害及如何防止植物受害和怎样提高植物抗寒性。

(必考)低温对植物的危害⑴冻害:温度降到冰点以下,植物组织发生冰冻而引起的危害。

原因:冰点以下,细胞间隙形成冰晶,导致细胞失水而死亡。

常发生的有果树冻害和经济林木冻害等。

冻害在中、高纬度地区发生较多。

成龄果树发生严重冻害的临界温度:柑橘为-79℃,葡萄为-1620℃。

影响因素:冻害的造成与降温速度、低温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低温出现前后和期间的天气状况、气温日较差等及各种气象要素之间的配合有关。

在植株组织处于旺盛分裂增殖时期,即使气温短时期下降,也会受害;相反,休眠时期的植物体则抗冻性强。

防御冻害:进入秋季减少施氮肥,少灌水,多施P、B肥,促进木质化。

各种形式的覆盖,如葡萄埋土、果树主干包草、柑橘苗覆盖草帘和风障等,也有良好的防冻效果。

⑵寒害(冷害):是指气温降至0℃以上植物所受到的伤害。

原因:低温造成植物代谢紊乱,膜性改变和根系吸收力的降低等。

冷害使作物生理活动受到障碍,严重时某些组织遭到破坏。

但由于冷害是在气温0℃以上,有时甚至是在接近20℃的条件下发生的,作物受害后,外观无明显变化。

冷害对作物生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①削弱光合作用。

②减少养分吸收。

③影响养分的运转。

防止寒害:放烟,阻止长波辐射,撒草木灰。

⑶霜害:是指空气温度突然下降,使植物体温降低到0℃以下而受到损害甚至死亡的农业气象灾害。

根据霜冻发生的原因,可分为平流霜、辐射霜。

平流霜冻是冷空气平流降温而发生,一般影响范围较广,持续时间较长。

辐射霜冻是在晴天微风的夜间由于辐射冷却而引起。

霜冻在秋、冬、春三季都会出现。

发生在春季的霜冻,称为春霜冻(晚霜冻);发生在秋季的霜冻,称为秋霜冻(早霜冻)。

⑷冻举:又称冻拔。

土壤反复冻融,使树苗被完全拔出土壤,造成植物根部裸露死亡。

是寒冷地区更新造林的危害之一。

多发生在土壤粘重、含水量高、地表温度容易剧变的立地。

防止冻举:整地做好排水工作,减少土壤结冰。

⑸生理干旱:冬季或早春土壤冻结时,树木根系不活动。

这时如果气温过暖,地上部分进行蒸腾,不断失水,而根系又不能加以补充,导致植物干枯死亡。

例如,土壤溶液浓度过高、土壤温度过低和土壤中严重缺氧等,都能使植物根系吸水的正常生理过程遭到破坏而致缺水受害。

冬季、早春空气干燥,植物失水较多,此时上壤尚未化冻,易使根系吸不上水,果树发生"抽条",小麦植株脱水。

预防措施:①注意掌握灌溉水温,灌水要适量、及时。

②适时整地,及时排除积水③多施P、B肥,促进木质化。

如何提高植物的抗寒性:提高植物自身抗寒性、改变植物生长小气候。

抗寒锻炼。

用人工或自然的方法,对萌动的种子或幼苗进行适度的低温处理,提高其抗寒性。

经过抗寒锻炼后,抗性增强。

(2) 化学控制生长延缓剂1618、多效唑广泛用于果树,使其矮化,促进花芽分化。

能抑制的合成,提高树木的抗寒性。

外源处理能在常温下使植物抗寒性提高,同时诱导多种低温诱导基因表达,产生低温诱导蛋白。

(3) 其它农业措施选育抗寒品种提高越冬和早春作物的土壤温度,保护植物抵御寒害,适时播种、培土、增施磷钾肥,特别是厩肥和绿肥压青。

在寒流霜冻来临之前,熏烟、冬灌、盖草等保护植物。

采用塑料薄膜苗床、地膜覆盖,保护春播作物抵御早春寒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