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废墟”在当代油画中的美学价值

合集下载

“废墟”中的价值

“废墟”中的价值

“废墟”中的价值作者:郭成来源:《投资与理财》2014年第09期“废墟:李纲水墨方程式的再解组”展览2014年4月13日于广州国际单位艺术中心隆重举办,艺术界的目光又聚焦到实验水墨上来。

随着2010年艺术品市场复苏,中国本土收藏家开始慢慢崛起,收藏趣味开始向本土文化回归。

当代水墨作品无疑成了市场的新宠。

作为当代水墨的一支,实验水墨作品在学术领域不断进行新的尝试和拓展,但基于对传统中国画的欣赏习惯和评判标准,实验水墨作品市场并没有跟着这股水墨的热潮蓬勃起来。

“废墟”的延伸以西方当代艺术思路展开创作的实验水墨作品,其观念和形式兼顾中西方创作方法,在全球化的现实中具有更加切合时代的意义。

我们大概可以将实验水墨作品分为三类:一类是从传统中国画材料入手,探索传统材料在图像上的可能性。

比如仇德树、魏青吉等艺术家,这类作品一般保有中国画的样式,形式感相对温和。

第二类作品抽离中国画精神实质,而以其他形式和材料表达“气韵”、“形神”等传统作品中的精神追求。

梁铨、张羽等艺术家是这个领域的代表。

第三类则为完全以当代艺术的思路进行创作,关注社会生活和文化现状。

水墨只是作为传达观念的一种方式。

徐冰、谷文达等艺术家的作品如此。

李纲来自广东,现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艺术拓展部主任。

他的作品用影像、装置、拓印等方式,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完整的现代“废墟”。

策展人杭春晓在文章中写到:人们在展厅中再次面对带有抽象因素的纸本作品时,那种习惯化的形式主义审视被展场整体所压抑。

而这,恰是李纲努力希望的结果。

从某种角度上看,李纲水墨“废墟”的改变,正是将水墨行为从既定的历史框架中释放出来——无论东方的古典幻景,还是西方的现代性幻景。

这种释放,表面上是水墨形式的视觉改变,实质却是水墨历史的认知改变,是一种认知通道的改变。

通常,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水墨作为媒材的表现结果,甚至表现主题,缺乏反观其发生过程的认知态度。

显然,后者意义并非作品最终物化结果所能涵盖,而是行为发生过程的“自我生产”。

城市化与当代水墨画艺术分析

城市化与当代水墨画艺术分析

城市化与当代水墨画艺术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城市化的进程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之一。

城市化带来了诸多变化,如城市空间的重构、社会文化的多元化、生活方式的改变等。

而这些变化也对当代水墨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方面,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城市空间的重构,城市建设成为了水墨画的创作主题之一。

近年来,许多水墨画家从城市景观中汲取灵感,以新颖的表现手法和独特的视角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如著名的水墨画家吴冠中曾以“城市肖像”为主题,搜集大量的城市素材,创作出融合了西方绘画表现技法的水墨画作品。

这些作品既反映了城市化进程中的现实问题,又表现出了艺术家对生活的真挚感受。

另一方面,城市的文化多元化也为水墨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城市的不同文化交融在一起,创造出了独特的艺术生态。

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家相互影响,创造出了更加多样化的水墨画作品。

如著名的湖南画派就以篆刻为特色,将湖南民间传统文化融入到绘画中,同时吸收了西方现代绘画的技法和思想,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总的来说,城市化进程对当代水墨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通过对城市空间的反映和对不同文化的融合,艺术家们创造了更加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展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融与共生。

未来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深入,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水
墨画家从城市中汲取灵感,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为中国的文化艺术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后工业景观:废墟美学的运用

后工业景观:废墟美学的运用

后工业景观:废墟美学的运用作者:庄稼来源:《公共艺术》2019年第05期摘要:废墟美学是一种针对现有自然或人工环境的环境设计理念,适用于低成本建设和运营,并能反映地区环境和人脉特色。

本文以澳大利亚悉尼鹦鹉岛为例,分析了废墟美学的理念与风格。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旧厂房改造;废墟美学;湿地;景观设计如今,部分地区度过了工业化时期,原本欣欣向荣的工厂关闭,地区的发展迎来后工业时代。

对于后工业时代的可持续发展议题,存在经济和环境可持续的双重意义。

对于已经长期废弃的工业建筑,尽管已经失去了其原本的功能价值,但它见证了过去存在的人类文明,具有无可替代的时间价值。

大自然在工业缺位的几年里会快速侵占生态位,形成新的可持续的生态循环。

“废墟美学”的意义在于利用大自然的自我恢复机制,以低成本、低干预的方式改造荒废的工业地区,放大旧厂房的时间价值,给地区带来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废墟美学的概念什么是废墟美学?废墟美学很难从功能上加以解释或定义。

它的出现并非是为了达成某种功能,而是放任野生动植物侵占废弃的人工环境,进而形成的一种重视感性的设计风格。

提姆·恩瑟在《工业废墟:空间、美学和物质性》(Industrkd Ruins:Space,Aesthetics and Materiality)中阐释了对废墟美学的理解。

他指出:大部分人对废墟的反应是出于一种感性的惆怅或惋惜。

当感性的体验超过残存的功能时,就很难从一个理性的角度去分析,从而找到保留这些废墟的理由。

即使找到一些能够推演的逻辑,其也会在情感的爆发前显得不那么重要。

废墟美学的出現伴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想,不难看出两者对功能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批判。

将废墟美学和后现代主义联系在一起的是反现代主义的核心。

弗兰克·盖里认为现代人与建筑之间的关系存在着很多问题:当人们从大楼中进进出出,他感到人们已经对自己生活工作的环境感到麻木,好像周围一切顺手的空间是理所当然的,但不知不觉中,现代人类被现代建筑圈养着,丝毫没有注意到要探索和发现。

艺术,让城市生活更美好——公共艺术与城市更新发展主题研讨会议综述

艺术,让城市生活更美好——公共艺术与城市更新发展主题研讨会议综述

广益
力和审美治理的文化性表征,为两者的关系提供了 宝贵的理论视角。江南大学教授王峰从城市形象塑 造的角度,以无锡、南京公共空间艺术介入的实例 揭示出公共艺术在当下城市发展中的使命。
在对“艺术空间”的本质性探讨上,上海社会 科学院文学所助理研究员朱恬骅通过考察“艺术空 间”的起源,揭示其“另类”本质 —即拒绝一种 预设的生活,为探索多元而各具特色的城市更新道 路提供了底层思路。《探索与争鸣》主编叶祝弟以上 海世博文化公园的“申园”为例,进一步指出反对 预设、反对简单复制的重要性,并指出要在发掘中 华传统文脉的基础上“激活城市想象力、活化城市 空间”才是迈向理想城市的发展路径。同济大学建 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谭峥指出城市大量的“消 极空间”与“无名场所”可以通过公共艺术的介入 更新而成为美好的公共空间。在具体的举措方面, 《新 民晚报》社文体中心主编朱光点出“戏剧节庆”具 有激发城市想象力的功能,通过故事性和叙事性造 就人,人再造就城市,形成正向的互动生态。尽管 公共艺术具有更新城市的功能,但其自身的艺术独 立性不应被忽视,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 院教授丁曦林指出,公共艺术表面上有时候很轻盈, 但是其原创性、独创性蕴含有形、无形的持久能量, 公共艺术应保持自身的独立价值与创造力,不断创 造新的审美平衡,彰显城市精神。
公共艺术的人民性实践
“人民城市”已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城市发展的建设目标,公共艺术如何回应“人民性” 问题,成为新的关注向度。主旨发言中,中国美术 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教授王犁以“宋韵今辉” 特展的成功举办为例,指出博物馆、美术馆等城市 公共文化空间如何回应人民城市的建设目标,已成 为当下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上海纽约大学互动媒 体与商学艺术助理教授袁雁悦聚焦“公共艺术创作 者与参与者是什么关系,我们的人民怎么样参与其 中”这一问题,分享了“跨代际共创工作法”及其 实践中的成果与面临的挑战,提出希望能够和社会 上更多的人士进行链接、共享,使参与者成为未来 的引领者,真正实现“社区共建”的人民性愿景。“文 化机构进社区”则提供了另一种实践思路 :上海财 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孙哲以社区美术馆为例,提出 公共艺术应形成完整的社区化机制。上海艺术研究 中心研究部副主任、助理研究员郭奕华以上海大学 博物馆参与社区实践为例,为博物馆如何满足社会 需求、发挥美育作用提出新思路。完备充实的艺术 教育设施也是人民陶冶精神、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 途径。上海戏剧学院创意学院教授董峰揭示当代剧 院功能的延展趋势特征,亦即商业演出与艺术教育

当代油画创作对都市题材的视觉表现

当代油画创作对都市题材的视觉表现

城 市 是 人 类 社 会 中 的物 质 组 成 部 分 之 一 , 它 的 发 展 好 坏 直 接 关 系着 人 的生 存质 量 。对 艺术 家来 说 ,城 市 作 为生存 环 境对 其 创 作 活动 同样 产 生 了 巨大 的影 响 ,都市 化题 材 作 为一 种 当代油 画 创作题 材 事 实上 的存 在 ,就 集 中体现 了出 了这 种影 响 。都 市化 题 材 有 两个 重要 倾 向 ,一个 表 现新 的视 觉经 验 ,特 别 是在 大 众文 化 迅 速 发展 的形 势 下 ,一个 表 现都 市 的生 活经 验 甚至 是 日常 生活 经 验 ,对于 后 者来 说 ,对人 生 活 的描绘 发 展 为对 生存 的表 现 ,会 从 直观 的记 录 转 向深层 的追 问与 探 究 。 城 市 与 乡 村至 少 自公元 前 3 纪 的文 学 作 品 中开 始作 为一 组 对立 词 汇 而存 在 。随着 工业 革 世 命 的来 临及近 代 城市 的演 化 , 由城 乡对 立所 表 现 出的 价值 冲突 也 变 得 愈加 强 烈 。 十九 世 纪初 期 ,当 时都 市 力 量 的兴 起 为 西方 现 实主 义者 所 察觉 ,画 家库 尔 贝等 在普 鲁 东 的鼓 励促 使 下创 作 出 了 些 与 当时 流行 的 “ 浅 ”、 “ 浮 不切 实 际 ”的 绘 画作 品所 不 同 的 艺术 作 品 ,这 是 一种 “ 截 了当 ” 的现 实再 现 。对 于 库 尔 贝 、 直 马奈 及更 年 轻 的画家 们来 说 , 巴黎 都市 的环 境 给他 们 提供 了一个 当代 绘 画题 材不 会枯 竭 的源 泉 ,与 此 同时 ,这 新 的都 市现 实 已 为 画家 们有 系 统地 开始 研究 并 表现 了,就 象德 加 的 画中 的街 道 、烟 筒 、工厂 、 酒吧 、歌 剧 院 、舞 女等 ,都 显现 着 他在 当 时看 来显 得 激 进 的绘 画面 貌 。主 题 当代 且视 点新 颖 。 马奈用 瞬 间 片段 般 的但 沉 稳 的构 图方 式 和对 形状 、 颜色 、形 象 的对 比创 造 出 当代 都市 的 生活 形象 , 15 年 以后 的艺 术 中 ,库 贝尔 、德 加等 人 的现 实主 义 80 艺术 完整 地表 达 了艺 术 的对 社会 的关注 。 “ 术 的任 务 ……在 于 艺 创 造 出适 合 于 每个 时 代 的理 念 与 规 范 的具 体形 象 ” ,对 于 当时 的艺术 家 来说 ,时代 性 的表 达形 式是 以一种 热诚 严 谨 的态 度及 一 种 新鲜 、贴切 的 意象 去面 对 当代 具体 经验 及 实 际面 貌 ,倾 向于 新 的都市 视觉 经验 是一 个有 效 的途径 。 现 实 主 义 到 达 一 个 高 潮 在 1 t 纪 8 年 代 后 期 , “ 当代 者 9 ̄ O 唯 方可 入 画 ”似 乎 不 再 一 如 五 、 六 十年 代 那 般 必 要 ,在 接 下 来 的 二十 世纪 里 ,艺 术家 4g 造 出 了大 量杰 出 的 、崭新 的 当代 油 画艺 1 ' "J J 术作 品 ,此 时的 都市 题材 更 倾 向于表 现 都市 的 生活 经验 乃 至 日常 生活 经验 ,对 人 生活 的描 绘 发展 为对 个 人 生存 的表 现 ,从 直观 的 记录 转 向深 层 的追 问与探 究 。如 英 国 画家 弗洛 伊 德 ,他重 复 以身 边 的亲人 、朋友 为题 材 ,近 乎 固执 地刻 画着 主 题看 似 平凡 无 奇 的 室 内 肖像 、人物 画 ,作 品 由最初 的心绪 不 安到 一 种沉 静和 对 完美 的 向往 ,他 的画 充满 一 种压 抑 与变 态 ,所 反映 的 也不 完全 是 客观 世界 ,形 象只 是 媒 介 ,本 质 上 是画 家 本 人 的精 神 记 录 。玛 兰 ・ 杜 马斯 这位 荷 兰最 具 国际 声誉 的 女艺 术家 。 《 色病 》 系列 是 她最 变 好 的作 品 ,她 的作 品使 人感 觉 到现 代社 会 中人 的 焦虑 状态 ,她深 刻 的表达 了她对 人 的生 存环 境 及现 实 社会 的严 肃 思考 和 反省 。在 二十 世 纪 中后 期 以来 ,我们 看 到 的变 化是 ,都 市 景观 继 续作 为 画 家们 表现 的主题 并 且倍 受关 注 ,但 不 同 的是 ,不 再象 二 十世 纪初 现实 主义 者 那般 对都 市 景观 和城 市 人 生活 做直 接 描绘 。艺 术 家们 不再 仅仅 沉 醉于 艺术 的语言 和 形式 中 ,而 是面 向社会 ,面 向公众 的 生活 ,他 们希 望 自己创作 活 动 能够最 大 程度 的和现 代人 的生 活 状态 和境 遇发 生联 系 。

浅析城市题材油画的精神内涵

浅析城市题材油画的精神内涵

浅析城市题材油画的精神内涵作者:林懿来源:《艺术科技》2015年第07期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城市题材的油画创作就已经开始进入到了油画家的视野。

关于城市题材的创作主要倾向于关注城市人群在当下社会文化氛围中的生存状态,作品反映的是画家立足本土文化对人们生活环境变迁的深度思考。

本文以城市文化为主要切入点,分析艺术家对都市空间为创作题材的艺术情怀。

关键词:城市文化;生存环境;城市情节现在的城市牛活,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疏远、冷漠、物质化、自我等现象,以城市牛活为背景的油画创作,把注意力从对农村风景和农民牛存状态的关注转移到了对现代城市人群的牛存状态的捕绘,把视角转向了对现实社会的关注,表达了艺术家对城市人群牛存现状和牛存环境的思考。

城市题材的油画创作只有通过对人性的思考才容易让人对这样的艺术产牛情感上的共鸣和精神的揭示。

对人性精神内涵的深刻认识才是现代艺术的应该追求的本质,这也是对人性思考的感悟。

以描绘城市人群物质牛活和精神体验为主体的艺术作品才是能揭示人性的,对人性思想和灵魂的思索。

l 自我内心的情感表达绘画作品是面家自身对内心情感的发泄与表达,它通过自我表现来体现面家的情感,费德勒说:“哲学家通过语言文字来表现他的精神思索,从而成为哲学思想;艺术家的精神,通过表现技巧和语言表现作品才有艺术价值。

”画家的情感是以绘画的画面内容和绘画语言表现出来的,这也是其他语言无法达到的视觉氛围,语言要素始终是绘画的最重要的元素,艺术作品中的灵魂才是绘画作品最为重要的。

作为一个画家应该具有丰富的情感,只有把情感通过艺术作品宣泄出来,那么作品才可能成为一件真真正正的艺术品。

不论画家采用的是什么绘画技术和技巧,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情感和思想内涵才是艺术品真正的价值。

很多的绘画艺术品在情感的表达中,不只是单一的一种情感表现,有时候是几种感情交织在一起,通过同一个面面传达出来的,这也是画家在充分利用精湛技艺时通过画面传达出的一种欲说还休的情感状态。

都市题材在中国当代油画创作中的情感体现-精品文档资料

都市题材在中国当代油画创作中的情感体现-精品文档资料

都市题材在中国当代油画创作中的情感体现中国当代油画家通过对都市生活和外貌景观的细致观察,从而绘画出融入个人对都市的感悟以及对都市生活的情感的油画作品,使观赏者透过油画浅浅淡淡的描述中感受到画家内心最真实的体验和情绪起伏。

每个油画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就如同不同厨师做饭一样,每个厨师即使使用相同的材料、相同的烹饪手法,也无法做出口味完全相同的菜肴,?也体现了“这个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的哲学思想。

通过不同油画家的不同艺术风格,体现了他们与众不同的审美价值,展现他们不同的人生历练以及对人生不同的感悟,也透露出他们对都市生活的深刻理解以及人性的思考。

一、都市题材在中国当代油画的应用基础以及应用现状自2000年以来,中国的城市化水平飞速提升,都市数量与日俱增,其中,都市化进程在中国的经济、教育、文化、艺术有着越来越显著的重要地位,并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现阶段,中国各大省市全面推进城市化进程,完善都市的固有体制,并不断推陈出新,促进传统企业的转型,实现了都市化水平全面性的提高,从而带动了都市题材在中国当代油画创作和运用。

随着都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城市数量的增加,城市人口也越来越多,为了符合大众审美价值取向和审美体验,油画家们将都市题材应用于油画创作中的艺术展现形式越来越广泛。

油画家通过对都市人物形象以及城市建筑面貌的描绘,展现了都市居民的精神面貌、生活习性、习惯方式以及审美价值等,通过油画的形式展现出城市生活的各种面貌和形态,再加上油画家不同的艺术风格,展现不同的情感主题,例如喜悦、温暖、批判、焦急、悲伤、痛苦以及憧憬等。

二、都市题材的概念以及发展历程(一)都市题材的定义及作用都市题材,顾名思义,是在都市大环境的影响下,逐渐衍生出的一种新的油画创作题材,取材于都市生活及都市面貌。

20世纪80年代是都市题材油画作品创作的萌芽阶段,部分油画家被大上海的繁荣景象所震惊,为了记录这一充满魅力的瞬间,便用画笔在纸上起起落落,摩擦,勾勒出城市面貌,从而诞生了都市题材油画这一体系。

水墨重组激活的现代城市“废墟”

水墨重组激活的现代城市“废墟”

热点HOT SPOT水墨重组激活的现代城市“废墟”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广州时代国际单位艺术中心举主办的“废墟——李纲水墨方式再解组”展览将于2014年4月13日在广州开幕。

此次展览融装置、水墨、影像于一体,李纲以“提、取、转、换”四个部分的水墨方式对现代城市废墟进行再解组。

他将常用的折叠、拓印与转印等手段,转化为一次关于“废墟”的具体方案,并通过实物、视频等众多媒材构建的展览空间,消除某种确定的意义预设,在水墨、废墟共生的结构中生成“隐喻”:水墨作为文化的废墟,不需要浪漫主义的美学怀古,而是要在祛除各种“视觉幻景”的过程中,发现其被遮蔽的视觉有效性,在重组中激活“废墟”的表意空间。

李纲的水墨“废墟”在表述上分为“提、取、转、换”四个部分。

所谓“提”,指李纲进入真实的废墟现场,选择残砖碎块,整个过程以一个固定机位、一个动态机位的录像记录。

这部分是作为艺术家介入真实世界的一个过程,它展现了艺术家与世界发生真实的交互关系。

它是艺术家进入这个世界并且去亲身触碰而产生的动作。

所谓“取”,是将所选择的废墟砖块,在一张宣纸上,以传统拓印方式取得砖块六个侧面的拓片,整个过程以俯视、固定机位拍摄。

我们可以看到现场的视频中,当艺术家从废墟中把这些砖挑选出来,其实是他自己一种面对现实的“自己”,相当于从自然物中进行“取”的一种转换。

所谓“转”,是将具有抽象感的砖块拓片装裱为镜框,与原砖并置。

“转”的状态,既与李纲之前的这种抽象水墨有关联,比如这种视觉呈现组成的关联。

同时它是对前面俩部分“提”和“取”,这种对真实世界的“转”的一种动作和结果。

在展厅中我们可以看到是由100件宣纸上水墨作品构建,这100幅作品与之前被展出的编号号码的实物砖之间发生关系,经过水墨的浸透,拓印,进而由抽象语言画面的形式呈现,如果一直关注李纲艺术的人可以看到其完整的创作脉络和他思索的转化和不断尝试。

所谓“换”,是将原砖铸模为纸浆雕塑,并一一编号与原砖统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废墟”在当代油画中的美学价值
时至今日,探索艺术的当代性不仅仅局限于各类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更多的是大多数人在过于物质化的社会中探寻一处精神栖居之地。

而我在这探寻中,对于这种自带记忆痕迹与鲜明当代性的城市废墟产生了极大的敏感。

时下,拆迁已经成为了城市生活中的常见部分,也是人们茶余饭后的热点话题。

在飞速发展的时代,永无休止的拆和迁是中国现代化与商业化必经之路,也是城市更新的必要条件。

对于大多数居民来说,拆迁无疑是要离开他们所熟悉的环境重新开始,这里的一切被挖掘机埋葬,不再属于原来的主人,唯独残留了对这座城市记忆的痕迹。

作为90后的艺术青年,对这日益发展的城市怀着美好的憧憬,如今的她变成“废墟”:荒凉的空地中满是残破不堪的房屋和一堆又一堆的垃圾,刹那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正是这样的社会现实与个人情感的碰撞,城市废墟成了我绘画创作的主体与方向。

在创作过程中,我反复尝试具象-意象-抽象的表现手法来传达我所看到的“废墟”,利用现当代的绘画语言来表现对当下的现实、对往昔的记忆与对明天的希望。

毕加索说过:“艺术本身不变,而是人的思想在变。

因此,艺术之所以变,正表明思想在变。

”这是艺术发展的原理。

基于自己思想在不停地转变,因此在探索过程中我找到了自己的精神情感与寄托,并逐渐明确了未来的绘画方向、风格与艺术创作的突破口:以这种介于具象与抽象、再现与表现之间的意象形式来表达我们这一代青年人对社会与人生、自然与生命的感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