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数据中心交换网络技术白皮书
数据中心技术白皮书_v1.0

数据中心技术白皮书1、数据中心技术概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GIS应用的领域越来越广泛。
GIS应用系统需要访问分布在多个数据源的异构数据,也需要整合诸如文档、数据库属性表等非空间数据。
如何在分布式异构环境下对空间数据及非空间数据进行有效的集成管理,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与此同时,GIS应用系统本身的构架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从处理来自多种数据库的异构数据,到使来自多种GIS平台的功能能够协同工作;从GIS空间分析,到复杂的领域业务逻辑的实施;从单机单应用程序到分布多服务器集群的运用等等;除此之外,用户的需求不断变动,系统地设计不断调整,使系统的开发与维护成为巨大的挑战,用户也未真正参与到系统的开发过程中,不能自发的对新的需求做出响应,需要通过需求变更、系统软件版本升级等软件过程才能解决那怕看似简单的功能调整。
另一方面,组件技术的日趋成熟、插件式开发的逐渐普遍、Web Service技术的日益盛行,使开发具备高可伸缩性,且满足分布式环境下的数据集成及应用程序集成的软件开发模式成为可能。
在这种形势下,数据中心技术应运而生。
数据中心是各种数据的集成与交换中心。
数据中心平台是集基础与应用为一体的综合应用平台。
数据中心技术的目标是。
建立数据中心的基本原则是。
数据中心是多种概念及思想的综合体,从不同的方面可以入手可以得到不同语义的数据中心实例。
数据中心是一种可扩展的程序设计思想,它定义了一系列的规范,可以使功能模块达到搭建级别的可复用,搭建级别的可复用是运行时级别的可复用,通常需要一种脚步语言对功能进行重组,这里主要通过工作流技术实现功能的重组。
数据中心是一种强兼容性的数据仓库,可以在同一个框架下,把来自不同生产厂商,不同格式,不同标准,分布在不同位置的数据统一在一个系统之下;既对分布式多源异构空间数据的管理能力。
数据中心是一个定义完备的功能仓库,支持以多种方式(组件、插件、流程、动态库、程序片断、脚本)提供的功能,并能对这些功能以一种一致的方式进行调用及执行。
数据中心交换机buffer需求分析白皮书

数据中心交换机 buffer 需求分析白皮书目录1引言 (3)1.1DC 的网络性能要求 (3)1.2国内OTT 厂商对设备Buffer 的困惑 (4)1.3白皮书的目标 (4)2Buffer 需求的经典理论 (5)2.11BDP 理论 (5)2.2Nick Mckeown 理论 (6)2.3经典理论的适用性 (6)3基于尾丢弃的buffer 需求 (9)3.1丢包的影响 (9)3.1.2丢包对带宽利用率的影响 (9)3.1.3丢包对FCT 的影响 (12)3.2大buffer 的作用 (13)3.2.1吸收突发,减少丢包,保护吞吐 (13)3.2.2带宽分配均匀 (14)3.2.3优化FCT (15)3.3DC 内哪需要大buffer (15)3.4需要多大buffer (17)3.5带宽升级后,buffer 需求的变化 (19)3.6 小结 (19)4基于ECN 的buffer 需求 (21)4.1ECN 的作用 (21)4.2ECN 水线设置 (23)4.3基于ECN 的buffer 需要多大 (24)5基于大小流区分调度的buffer 需求 (27)5.1大小流差异化调度 (27)5.2大小流差异化调度如何实现大buffer 相当甚至更优的性能 (27)5.3基于大小流差异化调度的buffer 需要多大 (28)6 总结 (28)7 缩略语 (29)1 引言1.1DC 的网络性能要求近几年,大数据、云计算、社交网络、物联网等应用和服务高速发展,DC 已经成为承载这些服务的重要基础设施。
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高,移动互联网产业快速发展,尤其是视频、网络直播、游戏等行业的爆发式增长,用户对访问体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云计算技术的广泛应用带动数据存储规模、计算能力以及网络流量的大幅增加;此外,物联网、智慧城市以及人工智能的发展也都对DC提出了更多的诉求。
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网络需求,DC 内的网络性能要求主要体现在:•低时延。
2023年中国数联网DSSN发展白皮书

2023年中国数联网 (DSSN) 白皮书DA T A SWITCHING SERVICE NETWORK WH I TE PAPER \\ \ 二---5二个、目录1.发展形势 (4)1.1.政策法规密集出台,指引数据要素发展方向 (4)1.2.产业市场积极探索,拓展数据要素发展领域 (4)1.3.关键技术快速发展,激发数据要素发展活力 (5)1.4.应用需求不断深化,推动要素市场规模发展 (6)2.核心理念 (7)2.1.发展定位 (7)2.2.发展目标 (7)2.3.功能架构 (8)3.应用场景 (9)3.1.数字政府协同治理 (10)3.2.交易机构数据交付 (11)3.3.行业客户数据流通 (12)4.技术体系 (14)4.1.技术框架 (14)4.2.关键技术 (15)4.2.1.数算网融合 (15)4.2.2.大规模分布式协同计算 (16)4.2.3.网络化可信隐私计算 (17)4.2.4.数据流通全链路管控 (18)5.产业发展倡议 (19)5.1.产业生态 (19)5.2.发展愿景 (20)1.发展形势数据已成为国家的战略性资源,数据推动不同产业的融合与创新,并催生出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是数字经济创新驱动能力的重要体现。
我国高度重视数据相关工作,将数据与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传统要素并列为要素之一,大力发展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
为充分发挥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重要作用,释放数据价值红利,国家加快推动数据的共享和流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加速相关制度的推进,繁荣数据应用,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发展成熟。
1.1.政策法规密集出台,指引数据要素发展方向2019年11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将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具有里程碑意义。
十九届四中全会以来,国家密集出台超过10余份涉及数据要素的重要文件,对数据要素相关工作作出部署。
2022年6月22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2022年1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该《意见》,从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方面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提出“数据二十条”政策举措,这是国家层面首次单独针对数据要素出台的文件,在数据要素价值释放的历程中具有里程碑式重大意义,为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建设起到“指南针”的作用。
5G网络技术白皮书

5G网络技术白皮书摘要本白皮书旨在介绍5G网络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场景和未来发展趋势。
首先,我们将介绍5G网络技术的背景和目标,然后深入探讨其关键技术和特点。
接下来,我们将讨论5G网络在物联网、智能交通、工业自动化等领域的应用,并展望未来5G网络的发展前景。
最后,我们将总结5G网络技术的优势和挑战,并提出一些建议,以促进5G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1. 引言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更高速、更可靠的无线通信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5G网络技术作为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重要代表,被广泛认为将引领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
本节将介绍5G网络技术的背景和目标。
2. 5G网络技术的背景和目标2.1 背景目前,移动通信技术已经进入了第四代(4G)时代,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4G网络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更高速、更可靠的无线通信的需求。
因此,推动第五代(5G)移动通信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共识。
2.2 目标5G网络技术的目标是实现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更低的延迟、更大的网络容量、更好的网络可靠性和安全性,以及更广泛的应用场景。
通过提供更高质量的无线通信服务,5G网络技术将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巨大的改变。
3. 5G网络技术的关键技术和特点3.1 关键技术3.1.1 大规模天线阵列(Massive MIMO)大规模天线阵列是5G网络技术的关键技术之一。
它通过增加基站的天线数量和天线阵列的规模,实现了更高的信号传输速率和更好的频谱效率。
3.1.2 毫米波通信(Millimeter Wave Communication)毫米波通信是5G网络技术的另一个关键技术。
它利用高频率的电磁波进行通信,可以提供更大的带宽和更高的传输速率,但也面临传输距离较短和穿透能力较差的挑战。
3.1.3 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ing)软件定义网络是一种新型的网络架构,可以实现网络资源的灵活配置和管理。
数据中心白皮书

数据中心白皮书摘要:本白皮书旨在探讨数据中心的重要性、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数据中心作为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核心基础设施,承载着海量数据的存储、处理和传输任务。
本文将从数据中心的定义、功能、技术要求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旨在为相关行业提供参考和指导。
1. 引言数据中心是指用于集中存储、管理和处理大规模数据的设施,它是信息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中心的需求和重要性日益突出。
2. 数据中心的功能数据中心的主要功能包括数据存储、数据处理和数据传输。
数据存储是指将大量的数据存储在数据中心的服务器和存储设备中,以实现数据的长期保存和备份。
数据处理是指对存储在数据中心的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和挖掘,提取有用的信息和知识。
数据传输是指将数据中心中的数据通过网络传输给用户或其他系统。
3. 数据中心的技术要求数据中心的技术要求主要包括可靠性、安全性、可扩展性和高效性。
可靠性是指数据中心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具有高可靠性和可用性,能够保证数据的连续性和可访问性。
安全性是指数据中心的数据和系统受到有效的保护,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数据泄露。
可扩展性是指数据中心能够根据需求进行灵活的扩展和升级,以适应不断增长的数据量和计算需求。
高效性是指数据中心的能源利用效率高,运行成本低,同时能够提供高性能和低延迟的服务。
4. 数据中心的现状当前,全球范围内的数据中心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数据中心的数量和规模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大型互联网企业和云服务提供商是数据中心建设的主要推动力量。
同时,数据中心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也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可持续发展成为了数据中心建设和运营的重要目标。
5. 数据中心的未来发展趋势未来数据中心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模块化设计、软件定义、绿色能源和边缘计算。
模块化设计可以提高数据中心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降低建设和运营成本。
软件定义可以实现数据中心的虚拟化和自动化,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运维效率。
华为数据中心网络安全技术白皮书

HUAWEI 数据中心网络安全技术白皮书目录1数据中心网络安全概述 (6)1.1“三大平面”安全能力与风险防御目标 (7)2网络安全威胁分析 (9)2.1拒绝服务 (9)2.2信息泄漏 (9)2.3破坏信息完整性 (9)2.4非授权访问 (10)2.5身份欺骗 (10)2.6重放攻击 (10)2.7计算机病毒 (10)2.8人员不慎 (11)2.9物理入侵 (11)3管理平面安全 (12)3.1接入控制 (12)3.1.1认证和授权 (12)3.1.2服务启停控制 (12)3.1.3服务端口变更 (12)3.1.4接入源指定 (13)3.1.5防暴力破解 (13)3.2安全管理 (13)3.2.1SSH (13)3.2.2SNMPv3 (14)3.3软件完整性保护 (14)3.4敏感信息保护 (14)3.5日志安全 (14)4控制平面安全 (16)4.1TCP/IP安全 (16)4.1.1畸形报文攻击防范 (16)4.1.2分片报文攻击防范 (17)4.1.3洪泛报文攻击防范 (17)4.2路由业务安全 (18)4.2.1邻居认证 (18)4.2.2GTSM (19)4.2.3路由过滤 (19)4.3交换业务安全 (20)4.3.1生成树协议安全 (20)4.3.2ARP攻击防御 (22)4.3.3DHCP Snooping (25)4.3.4MFF (27)5数据平面安全 (28)5.1应用层联动 (28)5.2URPF (28)5.3IP Source Gard (29)5.4CP-CAR (29)5.5流量抑制及风暴控制 (30)数据中心网络安全技术白皮书关键词:网络空间、网络安全、数据中心网络摘要:网络空间已经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方向,网络安全问题也随之衍生。
本文描述了数据中心网络产品具备的基础性网络安全能力。
缩略语清单:1 数据中心网络安全概述过去的几十年间,信息和网络技术的爆炸式发展给社会带来了一场深刻变革。
数据中心网络系统技术白皮书

数据中心网络系统技术白皮书数据中心网络系统技术白皮书1:引言1.1 背景1.2 目的1.3 范围2:数据中心概述2.1 定义2.2 架构2.3 功能模块2.4 主要特点3:数据中心网络设计3.1 网络拓扑3.2 网络规模3.3 网络配置3.4 网络性能3.5 安全性设计4:数据中心网络硬件设备 4.1 交换机4.2 路由器4.3 网络设备选型4.4 设备管理5:数据中心网络软件配置 5.1 路由协议5.2 虚拟化技术5.3 安全防护软件5.4 网络性能优化软件6:数据中心网络管理6.1 网络监控6.2 故障排除6.3 性能优化6.4 配置管理6.5 安全管理7:数据中心网络中的云计算7.1 云计算概述7.2 云计算与数据中心关系7.3 云计算在数据中心网络中的应用7.4 云计算安全性考虑8:数据中心网络的未来发展趋势8.1 软件定义网络(SDN)8.2 网络功能虚拟化(NFV)8.3 区块链技术在数据中心网络中的应用8.4 在数据中心网络中的应用9:附件附件1: 数据中心网络拓扑图附件2: 数据中心网络性能测试结果法律名词及注释:- GDPR: 欧洲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是欧洲联盟针对个人数据保护的一项法规。
它规定了个人数据的收集、处理、存储和保护的要求及相关责任和义务。
- CCPA: 加州消费者隐私法案(California Consumer Privacy Act),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针对个人数据保护的一项法规。
它要求企业必须透明披露个人数据的使用和共享方式,并为消费者提供对其个人数据的控制权。
全文结束。
数据中心白皮书(年)

数据中心电力与制冷方案
电力方案
采用多路供电、UPS和发电机等措施,确保稳定、不间断的电力供应。
制冷方案
根据数据中心所在地的气候条件,选择合适的冷却技术(如风冷、水冷)和 设备,确保服务器正常运行并保持良好的散热效果。
04
数据中心运维与管理
数据中心运维体系
运维策略
01
确保数据中心按照最佳实践进行设计和部署,提供稳定、高效
03
更加绿色化
未来数据中心将更加注重绿色化发展 ,采用更高效的能源解决方案,降低 碳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总结词
弹性扩展、资源池化、自动化管理
详细描述
该数据中心由云计算服务提供商建设,采用弹性扩展和资源池化 的方式,实现了自动化管理。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提高资源 利用率。
总结
该数据中心建设案例突出了弹性、效率和自动化方面的特点,为 云计算和其他数字服务行业提供了参考。
案例四:工业制造行业数据中心建设案例
利用闪存、分布式存储等技术提高存储性 能和容量。
冷却与节能技术
采用自然冷却、节能设备等绿色技术,降 低数据中心能耗。
数据中心网络与安全
1 2
网络架构
设计合理的网络架构,实现高效数据传输和管 理。
安全防护
采用防火墙、入侵检测、数据加密等技术保障 数据中心安全。
3
容灾与备份
建立容灾备份体系,确保数据安全和业务连续 性。
降低运营成本
通过共享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数 据中心可以帮助企业降低运营成本 。
促进信息化建设
数据中心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基础 设施,其建设和发展有助于推动企 业的信息化建设。
0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联网数据中心交换网络的设计1 引言互联网数据中心(internet data center,IDC)是指拥有包括高速宽带互联网接入、高性能局域网络、提供安全可靠的机房环境的设备系统、专业化管理和完善的应用级服务的服务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IDC服务商为企业、ISP、ICP和ASP等客户提供互联网基础平台服务以及各种增值服务。
作为业务承载与分发的基础网络系统,就成为IDC平台的动脉。
随着中国IDC产业不断发展和业务需求多样化,基础网络逐步发展出一套相对比较通用和开放的方案架构。
2 当前主要的IDC基础网络架构虽然各IDC机房各有度身定制的业务需求,网络设计也有各自的关于带宽、规模、安全和投资的考虑因素,但最基本的关注点仍然集中在高可靠、高性能、高安全和可扩展性上。
2.1 通用的IDC架构在整体设计上,层次化和模块化是IDC架构的特征,如图1,这种架构设计带来了整体网络安全和服务部署的灵活性,给上层应用系统的部署也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图1IDC层次化&模块化设计架构分区结构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方法,它将数据中心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用于部署不同的应用,使得整个数据中心的架构具备可伸缩性、灵活性和高可用性。
数据中心的服务器根据用户的访问特性和核心应用功能,分成不同组,并部署在不同的区域中。
由于整个数据中心的很多服务是统一提供的,例如数据备份和系统管理,因此为保持架构的统一性,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功能相似的服务将统一部署在特定的功能区域内,例如与管理相关的服务器将被部署在管理区。
分区结构另一个特点是以IDC的客户群为单位进行划分,将具体客户应用集中在一个物理或逻辑范围内,便于以区域模块为单位,提供管理和其它增值服务。
层次化是将IDC具体功能分布到相应网络层、计算层和存储层,分为数据中心前端网络和后端管理等。
网络本身根据不同的IDC规模,可以有接入层、汇聚层和核心层。
一般情况下,数据中心网络分成标准的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三层结构。
1)核心层:提供多个数据中心汇聚模块互联,并连接园区网核心;要求其具有高交换能力和突发流量适应能力;大型数据中心核心要求多汇聚模块扩展能力,中小型数据中心共用园区核心;当前以10G 接口为主,高性能的将要求4到8个10GE端口捆绑。
2)汇聚层:为服务器群(server farm)提供高带宽出口;要求提供大密度GE/10GE 端口,实现接入层互联;具有较多槽位数提供增值业务模块部署。
3)接入层:支持高密度千兆接入和万兆接入;接入总带宽和上行带宽存在收敛比和线速两种模式;基于机架考虑,1RU 更具灵活部署能力;支持堆叠,更具扩展能力;上行双链路冗余能力。
图2IDC整体架构图2注解:FW---fire wall 防火墙ASE---Application Speed-up Engine 应用加速引擎IPS---Intrusion Prevention System 入侵防御系统AFC---Anomaly Flow Cleaner 异常流量清洗层次化和模块化的方式较好地解决了IDC的灵活扩展要求,在整体设计上的关键节点采用双机冗余和链路冗余的方案,如图2,也可以极大提高系统可靠性。
冗余链路:在骨干网设备连接中,单一链路的连接很容易实现,但一个简单的故障就会造成网络的中断,因此在实际网络组建的过程中,为了保持网络的稳定性,在多台交换机组成的网络环境中,通常都使用一些备份连接,以提高网络的健壮性和稳定性。
备份连接也称为备份链路或者冗余链路.备份链路之间的交换机经常互相连接,形成一个环路,通过环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冗余。
此种设计对于IDC的增值服务带来了可操作性。
当前IDC增值业务发展迅速,包括安全防护、流量清洗、内容监控和应用计费等,具体实施部署则可依据主机单元和分区模块单元进行业务提供。
2.2 IDC内部的基础网络设计基本的网络模型是三层组网,通常情况下,以汇聚层为单位,划分IDC的区域和模块,安全防护地部署在每个分区模块内,按需部署。
图3 IDC单分区模块内部网络图3注解 LB---Load Balancer 负载均衡器常用的设计是以网络核心为全路由层,而各分区服务器的二层终结在汇聚层交换机上,汇聚层交换机与核心通过路由三层互联,因此在IDC各个模块内,以多生成树协议MSTP(Multiple Spanning Tree Protocol)+虚拟路由器冗余协议(virtual router redundancy protocol, VRRP)的方案,形成了服务器群的高可靠接入。
除了产品高可用设计外,H3C 作为领先的网络解决方案提供商,对数据中心高可用方案设计上进行了全面的验证,具体可分为服务器接入高可用设计,接入层到汇聚的高可用设计,汇聚层的高可用设计。
2.2.1 服务器接入高可用设计就是所谓的服务器多网卡接入。
为了实现接入高可用,服务器通常采用多链路上行,即服务器采用两块或两块以上的多网卡接入,服务器中的网络驱动程序将两块或者多块网卡捆绑成一个虚拟的网卡,如果一个网卡失效,另一个网卡会接管它的MAC 地址,两块网卡使用同一个IP 地址,而且必须位于同一广播域,即同一子网下。
服务器和接入交换机之间的连接方式有4种方式:网络可用性从右至左依次升高。
因此H3C 推荐采用第一种接入方式,这种连接方式的服务器采用交换机容错模式分别接入到两台机柜式交换机上,并且将VLAN Trunk 到两台设备上,实现服务器的高可靠接入。
2.2.2 接入到汇聚层高可用设计接入到汇聚层共有4种连接方式,分别为倒U 型接法、U 型接法、三角型接法和矩形接法,这里所谓不同类型的接法是以二层链路作为评判依据,比如说矩形接法,从接入到接入,接入到汇聚、汇聚到汇聚均为二层链路连接,因此形成了矩形的二层链路接法。
H3C 推荐三角型接法:因为1)链路冗余,路径冗余,故障收敛时间最短。
2)VLAN 可以跨汇聚层交换机,服务器部署灵活。
在实际部署中,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如下方案:1)H3C IRF(intelligent resilient framework),H3C IRF 能够实现分布式设备管理、分布式路由和跨设备链路聚合。
部署H3C IRF,除了提高网络的可用性,减少单点故障影响,还可以:①分布式处理二三层协议,极大提高网络高性能。
②多台交换机组成一个逻辑Fabric,配置管理更高效。
③堆叠组内设备软件版本同步升级容易。
④整个堆叠组的设备支持热插拔,灵活管理。
2)接入与汇聚采用MSTP+VRRP:提高可用性,还可以做到链路的负载均衡。
2.2.3 汇聚高可用性设计1)汇聚交换设备之间的VRRP;2)安全、应用优化设备之间的VRRP:可以内置或者旁挂到汇聚交换机上(推荐旁挂,而不是串连到网络中,消除性能瓶颈)。
利用HRP 协议实现在Master 和Backup 防火墙设备之间备份关键配置命令和会话表状态信息的备份。
HRP 协议承载在VGMP 报文上。
通过指定的负载均衡算法,对指向服务器的流量做负载均衡,保证服务器群能够尽最大努力向外提供服务,提升服务器的可用性,提升服务器群的处理性能。
2.3 当前网络架构的不足为了提高IDC基础网络适应性,各方案提供商针对STP/VRRP的快速收敛与可靠计算,不断进行技术优化,对于故障恢复速度不断加快。
但是本方案架构的不足也是明显的:2.3.1 设计复杂性对于大型IDC来说,每个汇聚模块下都将作MSTP的环路设计。
当实例数增多时,链路故障及切换计算分析的复杂性增加,网络设备为解决潜在的安全隐患需要增强的手段也要加强,除了服务器NIC(Network interface card) Teaming的兼容性设计,BFD(Bidirectional Forwarding Detection 双向转发检测) For VRRP、Root Guard、Loop Guard、BPDU(Bridge Protocol Data Unit 桥协议数据单元) Guard、Port fast、Uplink-fast、Backbone-fast、Dispute Mechanism、Bridge Assurance等诸多复杂特性将在网络配置。
额外的功能目标是为增强网络健壮性,但是它们相互耦合,使组网环境复杂化,并消耗各个网络设备自身的计算与通信资源;过多的状态机制、通信量与计算量,又引入了系统的不稳定因素。
由于局部设计已经带来IDC的架构复杂化,在当前IDC虚拟化趋势下,难以将服务器虚拟化后再将整个IDC资源的调配扩展到数据中心。
图4 复杂的接入与汇聚架构2.3.2 带宽利用不足在当前网络架构下,MSTP环路防止能力将使得接入交换机的上行链路只有一半处于工作状态,即双归属的其中一条链路被阻塞了,使链路利用率低下了;当活动链路的流量接近设计门限时,带宽升级成本是两倍关系,即对于双归属的两边需要同质地进行升级。
当前网络技术也部分支持在VRRP的两个网关上进行流量负载分担的架构设计,但是这同样使得设计复杂性,使 IDC故障定位引入了更复杂的网络环境,由于这与服务器群的流量有关系,负载分担的效果基本无法描述。
图5VRRP&MSTP负载分担的架构2.3.3 虚拟化支持有限为提升大量闲置服务器的资源利用率,计算虚拟化技术已经逐步在IDC进行应用。
形成计算池,并能在IDC范围内进行计算调配。
计算虚拟化能够极大提高IDC服务器利用率,大幅降低IDC能耗及TCO(Total cost of ownership 总体拥有成本)。
但MSTP&VRRP的架构对虚拟机的迁移,使之只能限制在一定的模块内,即模块级的虚拟化能力,在IDC虚拟化应用初期,具有一定空间。
但伴随模块内部计算密度的不断增强,业务流量不断增大,现有的架构仍将带来带宽利用率不充分的问题。
图6 服务器虚拟化要求虚拟机在二层连通网络迁移3 下一代IDC的架构设计3.1 关键的驱动力―――虚拟化当前IDC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规模越来越大,服务器数量不断增加,但是单台服务器利用率低下,总体IDC的计算资源利用不充分。
虚拟化技术面向IDC,将计算资源池化,按照IDC应用需要进行资源分配,使得服务器上闲置的计算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图7 计算虚拟化3.1.1 计算虚拟化的直接效果单位计算密度极大提升。
据统计,服务器利用率从虚拟化前平均15%可提升到50%-60%,甚至可以更高。
某些拥有主流虚拟化技术的厂家可达到的物理服务器整合比为8:1~20:1。
物理服务器吞吐量增加。
一台物理服务器被虚拟化成多台虚拟机(Virtual Machine VM)后,各VM对外吞吐量总和将比虚拟化前成数倍提升。
3.1.2 对基础网络的影响虚拟化后,相同网络单元接入的逻辑服务器密度增加,业务流量增加,相当于将一个原来大规模的网络业务,合并到一个较小的网络单元进行承载,网络本身的承载业务被扩展了,网络服务器密度大量增加,吞吐量极大增加,局部网络故障带来的业务影响也扩大了范围和增加了严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