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点拨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各题型梳理及答题技巧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各题型梳理及答题技巧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各题型梳理及答题技巧解析No.1实词释义(含实词辨析)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这类题不仅要靠积累,还需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

技巧一:直接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河北中考出现课外文言句“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列、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列”这个意思。

技巧四: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河北2015年真题中“而己有饥色”中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意思为“脸色”。

No.2虚词意义及用法辨析技巧一: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自称等;②结构助词,译作“的”;③助词,不译;④动词,译作“去”“往”“到”等。

然后一一代入相应句中进行理解和筛选。

如昆明中考9题B项“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跪而拾之以归”,前一个“之”是助词,不译;后一个“之”是代词,指撕碎的奏牍。

技巧二: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技巧三: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与方法有哪些

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与方法有哪些
联系实际与特性感悟考查的是学生对作品的阅读感受。主要考查方式有:领 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对作品的思想倾向 作出自己的评价和感悟;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精确、深刻地领悟作品的内容、思想和情感倾向; 其次,要从作品本身动身,紧扣题目所问进行感悟;再次,感悟肯定要联系实际, 尽量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动身,贴近生活,紧跟时代,有新意;最终,要言之有理, 言之有据,使观点经得起推敲,令人信服。
阅读文言文要依据文中的有关材料分析概括作者的基本观点。在分析时,可 以通过事务或人物的言行去窥探人物的思想品质,通过作者对人物、事务、情理 的褒贬好恶,去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或看法。此外,还应留意辨析作者表 明观点或看法的形式,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深化分析和体会,从而把握作者的观 点或看法。
考点三:联系实际与特性感悟。
三、学会正确的翻译方法。翻译文言文的原则是:忠实原作,字字敲定,直 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时应留意以下几点:补充省略的部分;调整语序;适当增 减。
四、反复诵读。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多诵读可以培育语感,达到 娴熟阅读其他古代作品的目的。此外,古文很讲究内在的韵律和节奏,反复诵读 可以充分领会作品的音乐美,提高学习爱好。
考点三: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与用法。
常见文言实词的考点主要有:精确地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常用义;辨别通假 字,并说明其意思;正确地理解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并比较其与今义的区分;精 确说明一词多义词在详细的语境中的意思;辨别词类活用现象,并结合详细语境 说明其意义和用法。
首先,要了解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这些文言现象;其 次,要留意分类搜集整理常见的文言实词,并对其在详细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正 确理解、坚固识记;最终,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要遵循“词不离句”的原则。

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点拨

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点拨

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点拨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点拨,考前复巩固!中考要求考生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6.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在阅读文言文时,断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技巧。

断句分为两种: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停顿和句子内部的停顿。

为了准确理解句意,我们需要结合上下文,理解越准确,断句也越准确。

翻译成现代汉语后,根据现代汉语的停顿,对应原句标出停顿之处。

朗读时,要注意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谓语中心词和XXX短语之间要停顿,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状语后也要停顿。

在表达转折意思的句子中,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朗读节奏。

在文言中,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称等的后面也要停顿。

文言虚词是文言文中的重要考点,常见的有14个,考生需要熟记每一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

文言实词的考查集中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几个考点,理解时必须结合具体语境。

实词解释的方法有扩词法、积累法和揣测法。

在复时,要对这些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进行归类整理并识记。

在翻译文言文时,我们需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文言句子六字翻译法是对、换、留、删、补、调。

在翻译时,要注意词语的搭配和语序的变化,理解句子的主干和修饰成分,从而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

总之,掌握好文言文阅读的技巧和方法,对于中考的成功至关重要。

考生需要通过反复练和巩固,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以取得更好的成绩。

1.对于文言文的翻译,可以采取逐字逐句的方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

2.可以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使翻译更易懂。

3.在翻译时可以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等。

中考文言文文言文阅读方法点拨

中考文言文文言文阅读方法点拨

中考文言文文言文阅读方法点拨《中考文言文阅读方法点拨》中考文言文阅读对于许多同学来说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部分,但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和技巧,就能够轻松应对。

下面就为大家详细点拨一下中考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一、积累文言词汇文言词汇是理解文言文的基础。

我们需要积累常见的实词、虚词和古今异义词等。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等,例如“尝”有“曾经”的意思,“走”在古代是“跑”的意思。

虚词如“之”“而”“以”等,其用法多样,“之”可以作代词、助词、动词等。

对于古今异义词,像“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在仅指配偶。

积累词汇的方法有很多,可以通过背诵文言文课文中的注释,也可以阅读一些经典的文言作品,如《论语》《孟子》等,并结合相关的工具书,整理出重点词汇进行记忆。

二、掌握文言语法了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对于准确理解文意至关重要。

特殊句式有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等。

判断句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标志。

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

“何陋之有”就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

词类活用包括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

“沛公军霸上”中,“军”本为名词,在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驻军”。

三、多读多练“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文言文可以培养语感。

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文言文篇章,反复诵读,体会其中的节奏和韵味。

同时,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通过做真题和模拟题,熟悉中考文言文的题型和命题规律。

在阅读时,要学会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

遇到不认识的字词,不要急于查字典,可以先结合语境去推断,这样有助于提高理解能力。

四、了解古代文化常识文言文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如官职、礼仪、历法等。

了解这些文化常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背景和含义。

例如,“拜”在古代表示授予官职,“迁”有时表示升职,有时表示降职。

对于古代的纪年法、科举制度等也需要有所了解。

五、注重文章的整体理解在阅读文言文时,不能只关注字词的解释,而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篇一:中考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一、题型梳理从近年出题形势看,多以选择、翻译、简答等形势呈现。

1、选择题:基本还是围绕字词基础知识展开,文言实词、虚词均有所涉及,特别对一些具有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文言现象的字词情有独钟,一般以选择与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下面哪一(两)组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等方式加以提问。

2、翻译题:即将文言句式翻译成现代汉语表达方式,一般选择文中包含重点实词含义,具有特殊句式,或在文本中处于重要位置的语句。

3、简答题多进入文本内里,关乎课文整体的把握,包括对语段内容的理解、内涵的分析,对人物形象、思想、情感的评论、艺术手法的剖析以及选文间的比较辨析及延伸拓展。

1二、应对技巧针对不同的题型,复习和应考也要采取不同的方法。

近年语文中考中,选择题仍以词义辨析为主,具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等文言现象的字词是重点。

这类题一方面仍倚赖同学平日积累,反复训练,触类旁通,以至对一些重点字词刻骨铭心,另一方面做此类题特别要注意审题,到底是选择正确的一项还是不正确的一项。

另外,做选择题除了扎实的认知基础外,还可讲究方法,用代入检验的方法将解释放入句子中,看是否符合语境,语句是否通畅;用排除确定项的方法将自己有把握的选项剔除出去,以缩小选择的范围,降低选择的难度;用对照选项的方法对选项词语进行意义、用法、语法位置的分析与判断。

翻译题今年将出现在课外文言文考查中,因此基本字词义的掌握程度及翻译技巧的把握将成为关键。

文言翻译不是个体字词简单的拼凑,它既考察学生对实词、虚词、句式、古代文化常识及句子间语意关系的掌握和领会,又考察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只是有时呈现出来的译句语言不够通顺,导致文意晦涩难懂。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原文的意思进行翻译,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变化,句式也会适当发生改变。

新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文言文练习题

新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文言文练习题

新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文言文练习题中考的文言文阅读,对于很多同学来说,就像是一座难以翻越的大山。

但别怕,今天咱们就一起来找找征服这座大山的秘诀!先来说说答题技巧。

读题很关键哟!千万别拿到题目就着急去读文章,得先把题目看清楚,搞明白题目问的是啥。

就像有一次我监考的时候,发现有个同学连题目要求都没看清,就开始一通乱写,结果自然是不太好啦。

然后呢,读文章的时候一定要逐字逐句地读,千万别跳读或者漏读。

遇到不懂的字词,先结合上下文猜猜意思,实在猜不出来也别慌。

比如说“而或长烟一空”中的“或”,咱们结合上下文就能猜到它大概是“有时”的意思。

翻译句子可是个重点。

要注意保留原文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等专有名词,同时要把特殊句式翻译出来。

像“何陋之有”,这是个宾语前置句,得翻译成“有什么简陋的呢”。

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也很重要。

这就需要我们细心体会文中的细节。

比如说作者描写景物的用词、对人物的评价等等。

接下来,咱们来做几道文言文练习题试试手。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岳阳楼记》(节选)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归纳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归纳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这类题不仅要靠积累,还需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

技巧一:直接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河北中考出现课外文言句“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列、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列”这个意思。

技巧四: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河北2015年真题中“而己有饥色”中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意思为“脸色”。

技巧一: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自称等;②结构助词,译作“的”;③助词,不译;④动词,译作“去”“往”“到”等。

然后一一代入相应句中进行理解和筛选。

如昆明中考9题B项“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跪而拾之以归”,前一个“之”是助词,不译;后一个“之”是代词,指撕碎的奏牍。

技巧二: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技巧三: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中考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方法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方法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方法解析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固定表述一、表示反问的固定句型1.“何……之有”表示反问,其中的“之”是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有”是动词,“何……”是其宾语。

提前宾语的作用在于强调宾语。

“何……之有”可译为“有何……”。

“何”并不是宾语,而是定语。

宾语是“……”所代替的名词性短语。

如:(1)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2)亦君之力,臣何力之有?(《韩非子?难二》)――也是国君的力量,臣子有什么力量呢?2.“不……乎”“不亦……乎”是较委婉的反问说法,即“不是吗”,或者“不也是吗”。

如:(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学习了又按时去复习它,不是很高兴(的事)吗?(2)阻而鼓之,不亦可乎?(《左传?子鱼论战》)――利用敌人受阻的机会进攻他们,不也可以吗?3.“何以……为”,“为”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作“为”的前置宾语;“以……”是介宾短语,作“为”的状语。

所以“何以……为”,等于介宾短语“以……”加动宾短语“为何”,相当于“用(要)……做什么”。

如:(1)然则又何以兵为?(《荀子?议兵》)――既然如此,那么用兵做什么?(2)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史记?淮阴侯列传》)――就要做真王了,要个假王的名义做什么?“何以……为”有时也作“奚以……为”“安……以为”。

如:(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要飞到九万里之外又向南飞干什么?(2)君长有齐,奚以薛为?(《战国策?齐策》)――您长久地据有齐国,要薛城做什么?4.“无乃……乎”,可译为“恐怕……吧”,用反问的形式,委婉地表示说话人肯定的看法。

如:(1)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私心刺谬乎?(《报任安书》)――现在您让我推荐贤士,恐怕与我的心意相违背吧?(2)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孔子说:“冉求,恐怕该责备你吧?”二、表示疑问的固定句型1.“如……何”“奈……何”“若……何”,相当于“对(把)……怎么样(怎么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点拨,考前复习巩固!
中考要求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何、焉、与、所、因)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6.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方法指导:断句分为二种:一是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停顿,二是句子内部的停顿。

1.结合上下文,理解句意,理解越准确,断句也越准确。

2.翻译成现代汉语,根据现代汉语的停顿,对应原句标出停顿之处。

3.朗读停顿与节奏划分的基本方法:
(1)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谓语中心词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2)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
(3)句首关联词语后要停顿;
(4)句首状语后要停顿;
(5)“古二今一”词语之间要停顿;
(6)表转折意思的句子中,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朗读节奏;
(7)有省略成分的地方要停顿;
(8)“也”“乎”等语气助词后要停顿;
(9)古人的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称等的后面要停顿。

方法指导:
1.文言虚词。

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4个,我们要熟记每一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根据这些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把握地完成虚词的相关考题。

2.文言实词。

实词的考查集中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几个考点,理解时必须结合具体语境。

实词解释的方法:
(1)扩词法。

这是最常用的方法,即给单个的文言字词组词,把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

注意扩词要结合具体的语境。

(2)积累法。

即把教材中所学的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字积累起来,以便自如地理解运用。

(3)揣测法。

有些文言字词,用扩词的方法理解不通,教材中也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只能联系上下文揣测其意义,用这种方法时切忌脱离文本,毫无根据地随意猜测。

课外文言文虽然考查的是对课外文言词语的理解,但是考点都在课内,它往往与已学过的课文中的文言词汇有联系,遵循的是“题在课外,答在课内”的原则。

所以,在复习时,要对这些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进行归类整理并识记。

方法指导:
1.文言文翻译的两个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文言句子六字翻译法:对、换、留、删、补、调。

(1)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

(2)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

(3)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

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以及古今意义不变的词语等。

(4)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的某些虚词。

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翻译,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

一些句首的发语词、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充音节或停顿的结构助词等,均可略去不译。

(5)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6)调,就是调整语序。

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在翻译时就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语法。

方法指导:
形式:第一,从原文摘取信息点;第二,用自己的话回答对个别语句的理解。

内容:第一,概括选文内容;第二,对文中人物形象的理解;第三,结合选文,借助文中的语句或词语提出问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解题方法:首先,读懂全文,弄清文章的意思;其次,理解文旨;最后,尽量从原文中寻找答案,可以直接摘抄原句,或找到相关的句子再进行翻译。

方法指导:
一般描写方法包括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

人物描写又包括: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这些描写都不难,关键是设身处地地把自己放到那个环境中去想象,再结合自己的写作功底,就不难写出。

要注意:文字简练,生动形象。

方法指导:
人物形象分析是文言文中的重要考点。

其中包括了对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形象意义的评价,还有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塑造人物的手法主要有:正面描写(通过描写主人公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表现其性格)、侧面描写(通过描写他人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表现主人公性格)、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对比衬托。

分析人物形象要全面、多角度,要把握两个基本点:一是不拔高,也就是不用套话,要从文章出发,不使用一些概念性的语言,这样才能保证对人物形象概括得准确;二是用语准确,符合人物所处的环境和时代特点。

方法指导:
对文言文比较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观点、事件、段意、人物形象等)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比较材料中作品的不同情感倾向,比较写作手法及艺术特色的异同等,以及用文言文比较阅读材料链接相关资料,在比较的基础上结合课内所学进行探究。

认真分析题目要求和比较的内容,反复阅读相关文字,逐项进行“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

“异中求同”是指通过比较阅读,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共同的特点,揭示一般规律。

“同中求异”则是从现象
入手,分析、剖析材料,弄清各自表达的内容,找出各自的个性,揭示个性特征。

(1)求异型,首先认准“同”的是哪个方面,然后同中求异,找出相应的内容;(2)求同型,先明确“求同”的指向,了解要答的是哪一方面的共同点,然后从“异曲”中感悟“同工”之妙;(3)互解型,先明确所要解释的对象,再弄清从哪里去寻找相应的解释;(4)综合型,前一题的答案往往是解答后一问题的先决条件,因此解题的关键是循序渐进。

联系全文,整体分析,按题目要求,将比较阅读的结果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答题时尽量用上语段原句。

习题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贞观二年,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珪曰:“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

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①。

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致灭亡。

炀帝失国,亦此之由。

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

古人云:‘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但使仓库可备凶年②,此外何烦储蓄!后嗣若贤,自能保其天下;如其不肖,多积仓库,徒益其奢侈,危亡之本也。


(节选《贞观政要》)【注释】①逐粮:自己寻找粮食。

②凶年:灾年,饥年。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限两处)
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乃令百姓逐粮
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B.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C.亦此之由
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D.自能保其天下
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致灭亡。

5.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反映了人民对安居乐业生活的追求。

请结合本文谈谈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答案:
1.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

2.A项中两个“乃”分别为:①副词,表转折,却;②副词,竟,竟然。

B项中两个“而”均表转折关系,译为“却”“可是”。

C项中两个“之”分别为:①音节助词,句中补足音节,可不译;②结构助词,的。

D项中两个“其”分别为:①代词,“他的”;②代词,代指“桃花源”。

3.(1)爱怜(2)等到(3)计算(4)只是
4.隋炀帝依仗着隋文帝留给他的富饶,因此奢华浪费、挥霍无度,导致国家灭亡。

5.示例:统治者要爱民,要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参考译文】贞观二年,唐太宗对黄门侍郎王珪说:“隋朝开皇十四年遇到大旱,百姓大多忍饥挨饿。

当时国家粮仓贮存甚丰,可是朝廷竟不肯用粮食赈济灾民,却下令让老百姓自己寻找粮食,隋文帝不爱惜百姓却吝惜粮食,到了隋朝末年,统计粮仓贮存的粮食,足够五六十年之需。

隋炀帝依仗着隋文帝留给他的富饶,因此奢华浪费、挥霍无度,导致国家灭亡。

隋炀帝亡国,也是因为这个缘故。

大凡治理国家的人,首要的任务在于涵养民生,不在于充实粮仓。

古人告诉(后人)说:‘老百姓不富足,国君又怎么能够富足呢?’只要仓库的储备足以对付灾年,贮存再多粮食又有什么用呢!国君的后代如果贤明,
他自然可以保住江山;如果他昏庸,即使粮食满仓,也只是助长他奢侈浪费的习气而已,这是国家危亡的祸根。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