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乡村教育的发展概况

合集下载

中国乡村教育发展史

中国乡村教育发展史

中国乡村教育发展史一、古代乡村教育(先秦 - 1840年鸦片战争前)1. 先秦时期- 西周时期还有乡学,按照地方行政区划设立,是地方学校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对乡村子弟的教育有一定的规范作用。

2. 秦汉时期- 秦朝实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政策,在乡村可能通过基层官吏向民众传播一些法律知识和基本的生产生活技能。

- 汉朝则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

在乡村有乡学,同时,私学也很发达。

一些经学大师在乡村讲学,传授儒家经典。

例如,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经典成为教育的核心内容,乡村教育也深受其影响,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逐渐深入乡村社会。

3. 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但私学仍然是乡村教育的重要形式。

由于战乱,许多世家大族重视家族内部子弟的教育,在乡村的家族聚居地开设家塾等教育场所,教授家族子弟文化知识和家族传承的技艺等。

同时,一些儒者也隐居乡村讲学,传承文化。

4.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兴起,对乡村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乡村教育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与科举考试相联系。

官学体系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地方有州县学等,但乡村子弟进入官学的机会相对有限,私学仍然是乡村教育的重要补充。

一些乡村私塾开始按照科举考试的要求,教授学生儒家经典、诗词歌赋等内容,为科举考试做准备。

5. 宋元时期- 宋朝的乡村教育较为发达。

书院兴起,虽然书院多集中在城市或名山胜地,但也对乡村教育有辐射作用。

乡村的私塾、义学等不断发展。

义学是一种免费的教育机构,多由地方乡绅或宗族出资兴办,主要面向本族或本地的贫困子弟,教授启蒙知识和儒家经典。

- 元朝统治者推行民族歧视政策,但在教育方面也重视对汉地文化的学习。

乡村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宋朝的传统,同时也受到元朝政策的影响,如在教材内容等方面可能会增加一些符合元朝统治需求的内容。

6. 明清时期- 清朝时期基本延续了明朝的乡村教育模式,并且随着人口的增长,乡村教育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师范为何下乡民国时期乡村师范教育的兴起

师范为何下乡民国时期乡村师范教育的兴起
改善乡村形象
乡村师范教育的实施,提高了乡村地区的文化品位和社会形象 ,使得乡村更加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
对乡村未来的影响
培养未来领袖
乡村师范教育为乡村地区培养了大量的未来领袖和优秀人才,为 乡村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推动经济发展
乡村师范教育的普及和推广,为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好 的条件和资源,推动了乡村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流互动,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
03
实施免费教育政策
民国政府实行了免费教育政策,让贫困家庭的孩子也能够接受教育。
这一政策对于提高乡村地区的入学率和教育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乡村师范教育的实施难点
师资力量不足
由于乡村地区生活条件艰苦,许多教师不愿意到农村工作。这导致乡村师范学校面临着师 资力量不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提供优厚的待遇和福 利,吸引教师到农村工作。
未来乡村师范教育将更加注重教育的创新和改 革,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提高教育 质量和效果。
THANK YOU.
04
民国时期乡村师范教育的影 响
对乡村教育的影响
提升教师素质
乡村师范教育的兴起,使得乡村教师队伍的素质得到了 显著提升,为乡村教育提供了更好的教学条件和资源。
完善教育体系
乡村师范教育不仅为乡村学校提供了优秀的教师,还为 乡村教育体系提供了更完善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推动了 乡村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培养人才
乡村师范教育为乡村地区培养了大量的教育人才,使得 乡村教育后继有人,为乡村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对乡村社会的影响
增强文化交流
乡村师范教育的实施,促进了城乡之间的文化交流,使得乡村 地区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接受城市文化和现代化。

民国时期乡村学校与村政现代化

民国时期乡村学校与村政现代化

2016.03一、乡村教育式微乡村是农业社会的根基,中国社会的稳固与繁荣关键在于中国乡村是否稳定。

清末民初,整个民族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之中。

为了挽救危亡,政府在教育方面实行了一系列举措,如兴办新式学堂、废除科举、毁庙兴学等,标志着代表国家政权的新式教育开始逐渐迈向乡村。

民国初年,北洋政府相继颁布《1912-1913壬子癸丑学制》、《1922年壬戌学制》等,但在中国乡村实行后出现了不可避免的弊端,乡村文化危机凸显:“我国兴学以来,最初仿效泰西,继而学习日本,民国四年取法德国,近年特生美国热,都非健全的,学来学去,总是三不像可见”【1】。

民国时期乡村社会日益衰败,社会无序化彰显得十分鲜明。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教育界知识分子对乡村社会颇为关注并身体力行躬耕于乡土社会,以教育为工具进行社会改造。

1927年至1930年,陶行知创办了实验乡村师范学院,从事乡村教育实践。

陶行知认为“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必须进行“根本改造”,因为这种乡村教育教人“看不起务农”,把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不会生产劳动,只想往城里跑,这是死路一条。

他认为应该“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教育要与农业携手为农民服务,要农民自立、自治、自卫,过幸福的生活”[2]。

1920年,晏阳初留美返国后到处进行平民教育实验,提出“除文盲,做新民”的思想,并于1924年在河北定县创办平民学校,推行平民教育。

晏阳初认为中国乡村的基本问题是农民“愚”、“穷”、“弱”、“私”四大病症。

由于这四大疾患的存在造成了民族衰老、堕落、涣散。

1933年平教会出版了《定县社会调查》,并针对四大病症提出了“四大教育”、“三大方式”的主张。

1.教育资源配置失衡,乡村教育日益衰败民国时期乡村学校与村政现代化涂三内容摘要: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以及分散的小农经济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封建国家权利无法触及中国传统的乡村社会基层,乡村社会为地方士绅所控制。

民国时期现代学校作为国家意志的体现得以凸显,学校作为现代国家的组织机构更深地嵌入到乡村民众的日常政治生活中,成为联系乡村与政府的重要媒介,深入探讨民国时期乡村学校与乡村政权的关系,必能更加清晰展现近代乡土社会的历史演进轨迹。

乡村教育改革者如何思考民国的经验

乡村教育改革者如何思考民国的经验

2023-11-04•引言•民国乡村教育的历史背景•乡村教育改革者的思考目录•民国经验对乡村教育的启示•结论01引言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农业模式逐渐向现代化农业转型,对农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乡村教育改革的背景农村经济转型城市化进程加速,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农村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城市化进程城乡教育差距较大,教育公平问题凸显,乡村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教育公平教育体系民国时期的乡村教育包括初等、中等和职业教育,以满足不同年龄段农民的需求。

教育宗旨民国时期的乡村教育旨在培养农民的公民意识和国家意识,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

教育模式民国时期的乡村教育模式多样化,包括夜校、季节性学校和全日制学校等,适应不同农民群体的需求。

民国时期的乡村教育概述02民国乡村教育的历史背景民国时期乡村社会结构以家族、宗族为单位,注重传统道德和礼仪。

乡村社会结构乡村经济发展乡村文化乡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生活贫困,但也有一些地区的经济开始逐渐活跃。

乡村文化注重传统习俗和地方信仰,但也受到外部文化的影响。

03民国时期的乡村社会0201起源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晚清时期,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倡导新式教育,以救亡图存为目的。

演变随着民国政府的成立,新式教育逐渐得到推广,乡村教育也得到了发展。

同时,一些民间组织和团体也开始参与乡村教育的发展。

乡村教育的起源与演变特点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的特点包括注重实用技能的培养、重视道德教育、教学方法相对简单等。

挑战乡村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资金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学生辍学率高等问题。

同时,由于社会动荡和政治不稳定,乡村教育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乡村教育的特点与挑战03乡村教育改革者的思考对民国乡村教育的反思民国乡村教育的特点总结民国乡村教育的特点,如注重实用、贴近生活、重视道德教育等,分析其优点和不足。

民国乡村教育的经验教训分析民国乡村教育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探讨其对于当前乡村教育改革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民国乡村教育的发展概况

民国乡村教育的发展概况

民国时期乡村教育述论摘要:民国乡村教育的发展阶段处在中国的大变革时期,民国乡村教育有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其道路坎坷而曲折。

以现代人的观点来看不免会出现许多的不足和缺陷,但是经过民国时期的发展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出现了许多的乡村教育名家和教育思想,他们在乡村教育的探索和实践值得我们去思考。

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国家政策都有许多富有成效的成果,因此值得我们去探索。

关键词:乡村教育;发展;经验教训一个大国的举起与持续发展不但需要强大的经济、军事、政治等作为强大支撑外,还需要强有力的教育发展作为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动力。

一个国家的教育应该是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共同协调发展。

只有重视教育的发展才能为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才能够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而一国教育的基础教育又要数初等教育,初等教育发展直接影响着中高等教育的教育质量甚至于一个国家的未来发展。

为了我国现代初等教育的更好发展就很有必要探讨历史上比较成功的乡村教育的发展经验和教训。

这其中民国时期的乡村教育取得了极大的成果,对我们的初等教育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民国乡村教育的发展阶段处在中国的大变革时期,民国乡村教育有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其道路坎坷而曲折。

以现代人的观点来看不免会出现许多的不足和缺陷,但是经过民国时期的发展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出现了许多的乡村教育名家和教育思想,他们在乡村教育的探索和实践值得我们去思考。

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国家政策都有许多富有成效的成果,因此值得我们去探索。

一民国刚刚推翻封建制度,国家百废待兴。

当时先进的有识之士纷纷寻求使国家发展和强大的方法,乡村运动即是有识之士寻求发展其中的一条道路,发展乡村教育是乡村建设运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当时的有识之士认为一个国家要发展必须有新国民、新教育,必须废除封建遗留下来的封建残余教育思想,“因此当时兴起的“废庙兴学”进入了一个高潮期,对推进乡村教育发挥了一定作用”[1] 。

民国时期山东的乡村师范教育活动研究(1930-1937)

民国时期山东的乡村师范教育活动研究(1930-1937)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 3 期民国时期山东的乡村师范教育活动研究(1930-1937)程功群1,王 倩2(1.盐城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2;2.盐城师范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2)摘 要:20世纪30年代,山东乡村及乡村教育处于危机之中。

为缓解这种危机,山东省政府兴办了富有成效与特色的乡村师范教育,逐步构建了辐射全省的乡村师范教育网络。

民国时期,山东省政府为促进乡村师范教育的发展,完善了乡村师范教育的制度保障,并对教学内容、课外活动以及乡村师范生实习活动等进行了改革,逐步建立了符合山东省情的乡村教师培养模式。

关键词:民国;山东;乡村师范;教育活动中图分类号:G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217(2019)03-0101-06收稿日期:2019-03-22基金项目:教育部2013年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13YJC880044):中国近现代教育史学家群体的学术与生活研究。

作者简介:1.程功群(1988-),男,山东兖州人,盐城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教育史博士;2.王 倩(1987-),女,山东无棣人,盐城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研究实习员。

“振兴教育,必先广储师范,师资不敷,学校何以兴盛。

”①师范教育是教育事业之根基,不仅为社会、教育的发展发挥着储备人才之作用,同时还为各级各类教育承担着培养师资之重任。

20世纪30年代,山东省政府以振兴教育为亟务,尤其是看到农村破产、民众贫苦的境况后,对乡村及乡村教育尤为重视,期冀以师范生来提高民智、团结民众。

山东省政府根据振兴山东、建设乡村的省情需求,注重发挥乡村师范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试图借重乡村师范教育及师范生来服务乡村、建设乡村,扭转社会风气。

此外,在普及义务教育的过程中,为配合义务教育的实施、缓解师资紧缺问题,山东省政府将乡村师范教育作为培养师资的重要途径。

为此,山东重视师范教育的发展,并遵照教育部指示,自1929年8月开始,逐渐在全省设立乡村师范学校,形成了辐射全省的乡村师范教育网络。

民国时期乡村师范教育发展中的教师队伍

民国时期乡村师范教育发展中的教师队伍

民国时期乡村师范教育发展中的教师队伍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尊师重教”一直是中国的文化传统,对于教师的尊重也是对于其知识学问的肯定,人们一直恪守“学高为师”的原则。

但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没有孕育出专门的师范教育。

对于教师的评价主要基于其知识储量,对于其专业技能并没有太多关注。

中国近代师范教育的发展是伴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脚步发展而来的。

民国时期乡村师范教育的发展历程是中国近代师范教育发展历史上的一段特殊历程。

一、民国时期乡村师范教育发展的背景乡村师范教育是一种以培养乡村教师为目的师范教育,主要在乡村地区培养。

乡村师范教育的兴起与发展与当时社会发展的宏观历史背景密不可分,同时与乡村社会和教育的具体现状紧密相连。

(一)近代内忧外患宏观背景下科举制度的废除对乡村社会的巨大冲击科举制度对于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它更多地是一种社会运转和人才流动的机制。

科举制度的废除使得中国传统社会的城乡分离,乡村社会中依靠读书入仕的学子没有了进入城市社会的途径。

而科举制度的废除导致这种流动途径的丧失。

近代西方新式教育的引进带来的是传统教育方式与观念的分崩离析。

新式教育中将耕与读分离,使得乡村精英阶层逐渐离乡,乡村社会控制与领导的精英阶层逐渐减少,乡村社会自然走向崩潰的边缘。

(二)新式教育的中国本土化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近代以来,为挽救民族危机、抵御外辱,不少有识之士掀起了教育救国的热潮。

他们彻底摒弃中国传统的教育体制,引进了建立在发达工业文明之上的新式教育。

然而,这些嫁接过来的新式教育并没有完全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机体上达成人们预想的目标,无法满足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作为基础教育的师范教育,由于缺乏与中国国情特质相契合的改变,对于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作用反而是消极的。

因此,许多教育界的精英开始反思和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师范教育发展之路。

20世纪30年代,中国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乡村教育运动,乡村师范教育也因此得以发展,乡村教育推动者在乡村教育师资的重要性达成共识,受到了乡村教育家的普遍重视。

民国时期乡村教师的生存状况_姜朝晖

民国时期乡村教师的生存状况_姜朝晖


中 国 近 现 代 史 社 会 与 文 化 研 究 537
原发期刊 - 史学月刊 2015 年第 4 期第 67 - 76 页
历 史 学 报 二 ○ 一 五 年 第 二 期
在乡村教育发展比较上轨道的 2 以山东省教育厅组织编印的《 基础教育》 月刊第一 0世纪3 0 年 代 ①, 卷( 上的 “ 乡村小学同仁信箱 ” 栏目资料为主 , 并辅之以同一时期其他相关资料 。 1 9 3 6 年) 一 乡村教师工作的艰苦 “ 民国乡村教师工作和生活的艰苦是大家都了解的 , 当时有人很形象地描述地处僻壤 、 单级独教 ”
中 国 近 现 代 史 社 会 与 文 化 研 究 538

从清末至民国北京政府时期 , 中国新教育的发展基本都停留 在 精 英 教 育 层 面 , 都市教育、 高 等 教 育 受 重 视, 而广大乡村则仍 然是旧式私塾教育占主导地位 。 这种状况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得到了改善 , 南京国民政府凭借政 府 权 威 向 基 层 社 会 大 力 推 进新式教育 , 义务教育进入实 质 性 阶 段 , 乡 村 教 育 也 得 到 一 定 的 改 观。根 据 南 京 国 民 政 府 教 育 部 的 统 计, 自1 9 2 9年度至 全国初等教育在学校数 、 学级数 、 儿童数 、 教职员数 、 岁出经费数 、 毕业儿童数等各方面都基本呈逐年递增的态 势 , 1 9 3 6 年度 , , 至1 人 9 3 6 年度各项数字都达到峰值 。 以教职员数来说 , 1 9 2 9 年度为 4 0 3 8 7 2 1 9 3 6 年度达到 7 0 0 2 2 4 人 。1 9 3 7 年度 以 后 因 《 , 受全面抗战爆发的影响 , 各项数字有所下降 [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 :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 第5辑第1编, 教育( 一) 。 所以 , 江苏古籍出版社 1 第6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至抗战爆发是中国乡村教育发展环境比较正常的时期 。 9 9 4 年版 , 7 4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国时期乡村教育述论摘要:民国乡村教育的发展阶段处在中国的大变革时期,民国乡村教育有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其道路坎坷而曲折。

以现代人的观点来看不免会出现许多的不足和缺陷,但是经过民国时期的发展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出现了许多的乡村教育名家和教育思想,他们在乡村教育的探索和实践值得我们去思考。

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国家政策都有许多富有成效的成果,因此值得我们去探索。

关键词:乡村教育;发展;经验教训一个大国的举起与持续发展不但需要强大的经济、军事、政治等作为强大支撑外,还需要强有力的教育发展作为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动力。

一个国家的教育应该是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共同协调发展。

只有重视教育的发展才能为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才能够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而一国教育的基础教育又要数初等教育,初等教育发展直接影响着中高等教育的教育质量甚至于一个国家的未来发展。

为了我国现代初等教育的更好发展就很有必要探讨历史上比较成功的乡村教育的发展经验和教训。

这其中民国时期的乡村教育取得了极大的成果,对我们的初等教育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民国乡村教育的发展阶段处在中国的大变革时期,民国乡村教育有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其道路坎坷而曲折。

以现代人的观点来看不免会出现许多的不足和缺陷,但是经过民国时期的发展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出现了许多的乡村教育名家和教育思想,他们在乡村教育的探索和实践值得我们去思考。

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国家政策都有许多富有成效的成果,因此值得我们去探索。

一民国刚刚推翻封建制度,国家百废待兴。

当时先进的有识之士纷纷寻求使国家发展和强大的方法,乡村运动即是有识之士寻求发展其中的一条道路,发展乡村教育是乡村建设运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当时的有识之士认为一个国家要发展必须有新国民、新教育,必须废除封建遗留下来的封建残余教育思想,“因此当时兴起的“废庙兴学”进入了一个高潮期,对推进乡村教育发挥了一定作用”[1] 。

当时的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黄炎培等积极探索乡村教育道路,努力提高乡村教育的办学质量以及实行乡村教育的理论实际。

国家政策的调整和支持也有利于当时乡村教育的发展,对乡村教育的发展规划以及对乡村教育提出了一定的经费支持,国家的提倡在乡村教育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清末民初,伴随着中国文化及乡村教育现代化的步伐,中国乡村社会曾兴起一股“废庙兴学”之风。

其最初只是一种有知之士个人在民间的自发行为;清末新政将其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全国广泛推行;最为重要的是“癸卯学制”的颁行,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施行的学制。

对当时之中国之教育影响深远,打破了原来的八股取仕、一切为八股考试服务延续了千年的教育制度。

使得学制后的教育有一个宽松的教育的社会环境,同时也为众多乡村孩子得以进入接近现代类得学校学习,接触到除四书五经之外的西洋知识。

这也解放了乡村一部分知识分子的视野,使他们更能投入到乡村教育改革的建设事业中的洪流之中去。

民国得以在此基础上对乡村教育的深入发展作出重大的调整,使得乡村教育从纵深发展。

民国初期乡村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当时的有识之士的积极的探索。

他们不断的检验自己的理论不断去适应社会实践发展的要求。

其中最具代表者的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黄炎培等。

陶行知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教育家,也是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的主要提倡者和实践者,是现代中国最早注意农民问题的教育家之一。

早在民国时期他不仅认识到中国农村问题的严重性,看到了中国农村教育的种种弊端,而且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种种出路。

他主张发展“生利”的乡村教育,要建设中国乡村的活教育。

[2]他主张“活的乡村教育,要教人生利。

他要黄山陈林,叫瘠地长五谷。

他要农民自立、自治、自卫。

他要叫乡村变成西天乐园,村民都变成快乐的活神仙。

”[3]他要乡村的人民实现自立、自卫、自强,一个健康的、文明的乡村人。

不但有强健的体魄更要有现代文化知识的现代人。

(把他们的实践活动简要阐述)梁漱溟主张的是贫民教育实验,他认为中国的积弱积贫的局面在于国民的愚笨,没有基本的文化知识。

梁漱溟的“乡农教育”思想是他乡村建设的集中体现,他提出改造社会主要还是从乡村着手,主张“乡治”。

在河南村治学院停办之后,他转往山东在邹平县办起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并以邹平及菏泽两县为实验县,研究乡村建设的理论和方案,设立研究部和训练部,以培养乡村建设运动的干部。

他认为“乡村工作者在探求方法时,只有归之于教育;教育者在寻找方向目标时,也只有归之于乡村建设。

”[4]因此他把教育看成是乡村建设运动的基础部分,把乡村运动向纵深发展的路径和方法就是搞好乡村教育。

晏阳初也是民国乡村教育的积极推行者,在晏阳初经过对乡村的调查取证后认为乡村愚、贫、弱、私在于乡村教育的落后,受封建思想毒害甚深。

拯救国民应该从乡村人民抓起。

因此他提出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就是教育,即培养知识力量来攻愚(文艺教育);培养生产力,来攻穷(生计教育);培养健康力来攻弱(卫生教育);培养团结力量来攻私(公民教育)。

要运用社会式、学校式、家庭式3种教育方式。

学校式即平民学校,被作为四大教育活动的中枢。

[5]晏阳初提出的三种教育在于通过系列的培育和引导,经过连锁式的进行教育,依靠教育、识字等方式提高农民的知识文化素养,从而解决乡村的四大顽症。

使乡村中的人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塑造社会的新型人才。

(实践活动呢?)民国时期还有许多的有识之士对乡村教育都提出过自己的主张和见解。

如胡适认为应“集合全国的人才智力,充分采用世界的科学知识与方法,一步一步地作自觉的改革,在自觉的指导下一点一滴地收不断的改革之全功”。

由此,他后来逐渐提出了人才救国的理论,认为中国政治之所以没有出路,在于领袖人才缺乏,而要培养领袖人才,就必须依靠教育,“只有咬定牙根来彻底整顿教育,稳定教育,提高教育的一条狭路可走”[6]还有鲁迅、黄炎培等都提出过自己乡村教育的主张,他们站在了时代前沿,同时也为当时的中国乡村建设大声呼喊。

并极其努力的去实践和检验自己的乡村建设理论。

在他们的努力下提出的这些对乡村建设的理论还是对农村的建设有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因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的大背景下限制了他们建设一个繁荣富强的乡村难以实现。

也难以使自身的理论能真正的运用于现实生活中。

当时民间个人对乡村教育的探索和社会实践是和国家对乡村建设运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民国初期百废待兴的背景下,国家需要从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以期达到改变国家贫穷、落后的局面。

国家不但对上层建筑进行了积极探索,同时也对乡村教育给予了一定的关注和探索。

二中华民国颁布宪法,孙中山立即强调在中国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明确规定:“初小、师范、高等师范免收学费。

”《教育宪法》规定:“边远及贫瘠地区之教育文化经费,由国库补助之。

其重要之教育文化事业,得由中央办理或补助之。

”“教育、科学、文化之经费,在中央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15%,在省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25%,在市、县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35%,其依法设置之教育文化基金及产业,应予保障。

”国家积极投入大批人力物力进入乡村教育事情业中。

其中教育经费中《教育宪法》规定:“边远及贫瘠地区之教育文化经费,由国库补助之。

其重要之教育文化事业,得由中央办理或补助之。

”“教育、科学、文化之经费,在中央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15%,在省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25%,在市、县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35%,其依法设置之教育文化基金及产业,应予保障。

”国家对教育投入的教育总金额占了国民收入的很大一部分,这足以说明教育对国民政府的重视。

地方的市、县不得少于预算总额的35%。

这些经费的投入大大加快了乡村文化建设的步伐,对乡村文化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这里的民国宪法指的是哪部宪法,概论要准确。

还有,《教育宪法》何时颁布,由哪届政府颁布,落实的情况怎样?要有论据,否则难以说明问题。

)三乡村教育发展是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土壤中发展起来的。

内有封建思想和科举制度的影响,外有帝国主义的强权干涉,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推翻封建社会和帝国主义的压迫,因此教育的重要性就会受其制约。

这决定了民国乡村教育道路的曲折性。

在刚推翻的封建制度的中华民国积贫积弱、百废待兴,虽然在国家预算中经济在国家、省、市、县的比例很高,但乡村教育的经费还是捉襟见肘。

对民国乡村教育的投资是远远不够的,“民国时期乡村小学教员的收入是极其微薄的,与城市教员相比有较大悬殊,甚至不及城市工人之平均工资和乡村私塾先生的实际收入。

可以说,清末民初乡村小学教员待遇之菲薄,乡村新式教育事业之举步唯艰,是历届政府普遍漠视乡村教育的必然结果。

” [7] 其次,乡村教育的探索道路是极其曲折的,这其中也遇到了很多困境,乡村教育的困境大致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

新式教育是西方近代工商业文明的产物,是与工商业生产和生活相适应的,不仅其教学内容与中国乡村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差距很大,教育制度、教学方法、教学节奏等方面,也与建立在小农生产基础上的中国乡村社会格格不入。

正如舒新城所言:“我国现行之教育制度与方法,完全是工商业社会生活的产物。

在国内的生产制度,仍以小农为本位,社会生产制度未变,即欲绝尘而奔,完全采用工商业社会之教育制度,格格不入,自系应有的结果。

”[8]这些固有的中国传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乡村文化建设的发展,使乡村文化建设运动步履维艰。

这不得不说都市的教育和乡村文化教育有其极大的不,。

?再次,在教学的实践中还存有诸多的问题,新式教育内容与模式与乡村实际不符。

“现在的农村小学课程,太觉深泛,不切实际生活,应教的不教,不要教的反而去死教。

”[9] ,在乡村教育的实践中可能会脱离当时的乡村实际。

以教师在都是中的所学所得而去教学生。

这就脱离了乡村社会生活。

从教学效果看,新式乡村教育与乡村需求相背离。

许多农村小学毕业生,差不多成为一些专消费不生产的下等游民。

既瞧不起农民,又不能写出一篇较清晰的文字,甚至连写春联、文契、便条俱不动手。

”[10] 这就使得教师的教学效果难以融入乡村教育的建设中去。

乡村小学教师的都市化特征使其难以融入乡村。

世纪初中国所建立的金字塔式的教育系统,将大学建立在省会,中等以上的学校建立在城市和县城,高等小学建在县城和城镇。

学生在接受了完全小学教育后,习惯了城市生活的方便,接触了新思想,再也不愿回到农村去,“中国教育,整个模仿日美。

然日本以工商立国,教育之设施,多趋重都市,而中国教育之设施,因交通便利,最初模仿者,当然为通商大埠之都市。

而农村教育,直接抄袭中国的都市,间接也舶来自外国,故农村教师,简直与都市同,而无什么区别”[11]在民国乡村教育的建设中可能会存在纵多的不足和缺陷,但是在中国的乡村教育史上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我们开展农村的现代化教育有极其宝贵的借鉴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