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宿州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含解析
【解析】安徽省A10联盟2018届高三开年考文综历史试题含解析

1. 进入春秋以后,郑国开垦了“蓬蒿藜藿”之地,晋国开垦了狐狸豺狼所居的“南鄙之田”,宋郑之间的“隙地”也由奴隶开垦出来。
导致上述现象的根源是A. 生产方式的重大革新B. 土地国有制度的瓦解C. 奴隶制度正日渐成熟D. 政府增加财政的需要【答案】A【解析】奴隶社会实行集体耕作的井田制,由于铁犁牛耕的出现,导致生产力大幅度提高,材料中介绍的是奴隶开垦公田之外的私田,这是这种现象的体现,故A项正确;此时土地制度仍然是井田制,并没有瓦解,B错误;材料中现象预示着奴隶制度走向瓦解,C错误;D项不是材料现象的根源,排除。
2. 下表是汉武帝(公元前141前87年在位)时期新设立的九个诸侯王国。
据此可以认定的基本史实是汉武帝下表A. 分封“同姓天”解决了王国问题B. 突出皇室的至尊地位C. 实行“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D. 开创家园一体的统治【答案】B【解析】表格显示汉武帝分封的诸侯除了武帝之子外,大多数是刘氏家族的后裔,说明分封王国突出了皇族的地位,B正确;分封制是导致王国问题的突出,A错误;表格没有显现出对于王国进行分解,C错误;家国一体开始于西周时期分封制,D错误。
3. 有日本学者认为:“十世纪到十一世纪后半叶北朱精盛时期是近代型高速经济增长与合理精神充相溢的东洋文艺复兴’”。
符合“东洋文艺复兴”内涵的是A. 儒家思想更具思辨性、世俗性B. 政府坚持“工商皆本”思想C. 四大发明的社会作用十分有限D. 儒学完成了信仰重建的任务【答案】A【解析】“十世纪到十一世纪后半叶”属于北宋至南宋时期,此时儒家思想吸收佛道思想形成理学思想,儒家思想哲学化倾向更加明显,故A项正确;古代封建社会注重重农抑商没有改变,故B项错误;四大发明在北宋时期成型和发明具有三项,社会作用十分明显,故C项错误;儒学完成了信仰重建的任务是明朝心学的形成,故D项错误。
4. 明太祖明令各府州县只能有一个大寺观,禁止四十岁以下妇女当尼姑,并严集寺院收童憎;二十岁以上的青年出家,须经父母申请,官府批准,三年后赴京考试,不合格者遣发为民。
安徽省宿州市历史高三上学期试题及解答参考(2024年)

2024年安徽省宿州市历史高三上学期复习试题(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列关于历史事件的描述,正确的是:A、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分封制。
B、唐朝时期,科举制度开始实行。
C、宋朝时期,建立了元朝。
D、明朝时期,开始实行海禁政策。
2、以下哪位历史人物被誉为“世界航海家之父”?A、哥伦布B、达伽马C、麦哲伦D、马可·波罗3、以下哪个朝代被誉为“唐朝之后的第一盛世”?A. 宋朝B. 元朝C. 明朝D. 清朝4、下列关于《红楼梦》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B. 《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C. 《红楼梦》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D. 《红楼梦》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衰落5、题干: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C、使中国走上了独立自主的道路,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D、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6、题干: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说法不正确的是()A、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B、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C、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D、标志着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7、中国古代哲学中,认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学派是:A. 儒家B. 道家C. 墨家D. 法家8、下列关于辛亥革命说法错误的是:A.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B.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C.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D. 辛亥革命后,中国立即进入了民主共和时期9、中国古代史上,以下哪位皇帝首次设立年号,标志着我国历史上皇帝使用年号制度的开始?A. 汉武帝B. 光武帝C. 唐太宗D. 宋太祖11、题干: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以下哪项不是其中之一?A. 铁腕政治,严刑峻法B. 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C. 汉字的统一,文字的规范D. 开凿灵渠,促进经济文化交流13、在下列历史事件中,不属于古希腊民主政治发展高峰的是:A. 梭伦改革B. 克利斯提尼改革C.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D. 雅典公民大会15、以下哪位历史学家被誉为“历史之父”?A. 希罗多德B. 荀子C. 柏拉图D. 亚里士多德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第一题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文综历史原创卷 03(参考答案)

2018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原创卷(新课标03)文综历史·参考答案41.【答案】(1)不同:秦朝作为基本国策布行天下,提高了农民的政治地位,依法保护土地私有制。
西汉实行宽舒政策,皇帝亲耕引导,重视水利兴修。
(4分)共同作用: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2 分)主张:认为农业和商业并重才能富国强兵,治国平天下;同时认为农业是百业之母。
(4 分)分析:这表明孙中山已经放弃了历代封建统治者固守的“重农抑商”“重本抑末”观念,体现了资本主义化的时代色彩;他对农业地位的认识已上升到“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理性高度。
(3 分)42.【答案】示例一论题:清代中国的衰落。
(2分)论证:经过康熙、雍正、乾隆几代的励精图治,清朝出现了“康乾盛世”,社会稳定,人口增长,疆域辽阔,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但乾隆末年开始逐渐衰落。
政治方面,清朝封建制度日趋衰落,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经济方面,中国封建土地私有制、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及重农抑商政策严重影响着商品经济及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的发展。
思想文化方面,文化专制及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禁锢了思想。
外交政策方面,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在文化科技等方面全面落后于世界。
综上所述,清代在转变时期没能及时革新,导致了中国的衰落。
(10分)示例二论题:英国的崛起。
(2分)论证:英国曾是地处边缘、不被欧洲大陆重视的岛国,但却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一步一步走向世界的中心。
政治方面,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过程与反封建求民主的进程结合在一起,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经济方面,18世纪的英国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获得发展资本主义的足够资金;“羊吃人”的“圈地运动”使农民与土地分离,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
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在世界工业中居垄断地位,有“世界工厂”之称,成为世界第一个工业强国。
思想文化方面,文艺复兴、启蒙运动都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高三试卷史地政-安徽省宿州一模史地政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3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科综合参考答案
121314151617181920212223
13
误,不具有社会互济性功能,社会保障具有风险分摊与责任共担的社会互济性功能,①②
22.【答案】C【解析】民主党和共和党作为资产阶级政党,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在具体利益上存在分
38.500
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39.①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我们党历经千锤百炼而朝气蓬勃,一个很
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了共识、增强了信心和力量。
承和发展的根本。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
4 3 2 1
2023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科综合
4共44
28共56
28
西北-东南走向;地势东部和中北部较高,南部和西部较低;海岸线、除中北部
2共8
2共6
2分,共8
2共6
2共4
4共8
2共6
2共4
2
共6
2共6
242526272829303132333435
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理论,这些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
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与。
安徽省宿州市历史高三上学期试卷与参考答案

安徽省宿州市历史高三上学期复习试卷与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列关于中国封建社会特点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实行剥削B、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C、科举制度选拔官员D、社会等级森严,士农工商地位固定答案:D解析:封建社会的特点包括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科举制度选拔官员等。
而社会等级森严,士农工商地位固定,这是封建社会的一种表现,但并不是其特点,因此选D。
2、下列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表述错误的是()A、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为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答案:D解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包括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而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因此选D。
3、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颁行“告缗令”,鼓励百姓告发隐匿财产、逃避赋税的人,结果“中家以上大抵皆遇告”。
材料反映了()A. 土地兼并日益严重B. 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实行C. 政府注重强化经济控制D. 政府以经济手段限制商业答案:C 解析:汉武帝实行“告缗令”,鼓励百姓告发隐匿财产、逃避赋税的人,实际上是政府对经济活动加强了监管,这是政府注重强化经济控制的表现,故C项正确;材料中的“隐匿财产、逃避赋税”并不仅限于土地,而且与土地兼并无直接关系,故A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开始于战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告缗令”是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强化经济控制,而不是经济手段,故D项错误。
4、在古代,中国社会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地方管理制度。
这些制度到元代时期已相对成熟。
元代为加强中央集权而实行的行政区划管理制度是A. 郡县制B. 分封制C. 行省制D. 刺史制度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元代为加强中央集权而实行的行政区划管理制度”,结合教材知识可知,元朝在地方管理上,设置了行省制度,即中书省直辖“腹里”,行中书省统辖其他地区,全国共划分为10个行省,另设两个特别的军政管区和一个中书省辖地,有效地加强了对全国的统治,C项正确;郡县制在秦朝开始全面推行,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A项;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是把王室子弟、功臣或古代帝王的后代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以拱卫王室,排除B项;刺史制度是汉武帝时期创设的监察制度,用来监察地方诸侯和高官,不是行政区划制度,排除D项。
安徽省宿州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数学(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宿州市2017~2018学年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参考答案13.13-14.78 15.316.1(41)3n - 16.【解析】∵当n 为奇数时,()g n n =,当n 为偶数时,()()2ng n g =, ∴(1)(2)(3)(4)(21)n n S g g g g g =+++++-[(1)(3)(5)(21)][(2)(4)(6)(22)]n n g g g g g g g g =++++-+++++- 1[135(21)][(1)(2)(3)(21)]n n g g g g -=++++-+++++-121111(2)[(1)(2)(3)(2)]44n n n n g g g g S ----=+++++=⨯+∴1114(2)4n n n S S n ---=⨯≥叠加得n S =1(41)3n-,当1n =时,上式也成立。
三、解答题:17. 【解析】(Ⅰ)在ABC ∆中,由4cos 5A =得3sin 5A =,3tan 4A = 由()1tan 3AB -=得()tan tan 1tan 1tan tan 3A B A B A B--==+,1tan 3B =, ………………3分 ∴sin B =………………………6分 (Ⅱ)由正弦定理得310sin sin b A a B ⨯===,………………………8分 又sin sin()sin cos cos sin C A B A B A B =+=+=10分 ∴11sin 107822ABC S ab C ∆==⨯=………………………12分 18. 【解析】(Ⅰ)抽取的男性市民为120人,持支持态度的为20075%150⨯=人,男性公民中持支持态度的为80人,列出22⨯列联表如下:………………………2分所以()222008010407010011.1110.82815050120809⨯⨯-⨯==≈>⨯⨯⨯κ,………………………5分所以在犯错误的概率不超过0.1%的前提下,可以认为性别与支持与否有关.………………………6分 (Ⅱ)抽取的5人中抽到的男性的人数为:405450⨯=,女性的人数为:105150⨯= ………………………7分记被抽取4名男性市民为A,B,C,D, 1名女性市民为e,从5人中抽取的2人的所有抽法有:AB,AC,AD,Ae,BC,BD,Be,CD,Ce,De,共有10种,………………………9分恰有1名女性的抽法有:Ae ,Be ,Ce ,De,共有4种, ………………………10分 由于每人被抽到是等可能的, 所以由古典概型得42105m p n === ………………………12分19. 【解析】 (Ⅰ)∵PA=PD ,AO=OD,∴PO ⊥AD , ………………………1分又∵底面ABCD 为菱形,∠BAD=60°,∴BO ⊥AD , ………………………2分 PO ∩BO=O ,∴AD ⊥平面POB ………………………3分 又AD ⊂平面PAD ,∴平面POB ⊥平面PAD ; ………………………6分 (Ⅱ)方法一∵平面PAD ⊥平面ABCD ,平面PAD ∩平面ABCD=AD ,PO ⊥AD ,∴PO ⊥平面ABCD , ………………………7分 ∵ OB ⊂平面ABCD∴PO ⊥OB∵PAD ∆为等边三角形, 2AD AB ==,∴PO =,∵底面ABCD 为菱形,∠BAD=60°,2AB =∴BO =∴113222POB S BO PO ∆=⨯⨯== ………………………9分 由(Ⅰ) AD ⊥平面POB ∴BC ⊥平面POB ∴221213223333323P OBM M POB C POB POB V V V S BC ---∆===⨯⨯=⨯⨯⨯= ………………………12分方法二∵平面PAD ⊥平面ABCD ,平面PAD ∩平面ABCD=AD ,PO ⊥AD ,∴PO ⊥平面ABCD , ………………………7分∵PAD ∆为等边三角形, 2AD AB ==,∴AO =, ∵底面ABCD 为菱形,∠BAD=60°,2AB = 由(Ⅰ)BO ⊥AD∴11222OBC S BC OB ∆=⨯⨯=⨯=10分 ∵PM=2MC∴22212123333333P OBM M POB C POB P OBC OBC V V V V S PO ----∆====⨯⨯=⨯= ………………………12分20. 【解析】(Ⅰ)由已知1221)BF F b b c S c ∆⎧=⎧=⎪⎪⎨⎨=⎪==⎩⎪⎩………………………2分 ∴2224a b c =+=.∴椭圆的标准方程为22143x y +=. ……………4分 (Ⅱ)设11()M x y ,,22()N x y ,,联立22 1.43y kx m x y =+⎧⎪⎨+=⎪⎩,得222(34)84(3)0k x mkx m +++-=,……………………5分2222226416(34)(3)0340m k k m k m ∆=-+->+->,即12221228344(3).34mk x x km x x k ⎧+=-⎪⎪+⎨-⎪=⎪+⎩, ……………6分 又22221212121223(4)()()()34m k y y kx m kx m k x x mk x x m k-=++=+++=+, 因为椭圆的右顶点为(20)A ,, ∴1MA NA k k =-,即1212122y yx x =--- ,…………………………………………7分 ∴1212122()40y y x x x x +-++=,∴2222223(4)4(3)1640343434m k m mkk k k --+++=+++, ∴2271640m mk k ++=.…………………………………………………………10分解得:12m k =-,227k m =-,且均满足22340k m +->, 当12m k =-时, l 的方程为(2)y k x =-,直线过定点(20),,与已知矛盾;……11分 当227k m =-时,l 的方程为27y k x ⎛⎫=- ⎪⎝⎭,直线过定点207⎛⎫⎪⎝⎭,. 所以,直线l 过定点,定点坐标为207⎛⎫ ⎪⎝⎭,.…………………………………………12分21. 【解析】(Ⅰ)2121'()21(0)ax x f x ax x x x++=++=> …………………………1分 当0≥a 时,)(,0)('x f x f >在),0(+∞上是增函数; …………………………2分当0<a 时,由0)('=x f,得14x a-=(取正根), …………………3分在区间1(0,4a -内,)(,0)('x f x f >是增函数;在区间1()4a-+∞内,,0)('<x f )(x f 是减函数.综上,当0≥a 时,)(x f 的增区间为),0(+∞,没有减区间;当0<a 时,)(x f的减区间是1()4a -+∞,增区间是1(0,4a-.…………………………………………5分(Ⅱ)当0=a 时,1()ln (0),()1f x x x x f x x'=+>=+, ………………………6分 1221221112212112()()ln ln 12()1122x x f x f x x x x x k f x x x x x x x x +-+--'>⇔>+⇔>++--+ 212121************ln ln ln ln 2()2211ln ln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2212112(1)ln1x x x x x x -⇔>+ …………………………………………7分设21x t x =,∵ 120x x <<,∴1t >∴12()2x x k f +'>2(1)ln (1)ln 22(1)ln 2201t t t t t t t t t -⇔>⇔+>-⇔+-+>+ …………………………………………8分设()(1)ln 22(1)g t t t t t =+-+>11()ln (1)2ln 1g t t t t t t'=++⨯-=+- …………………………………………9分设()()h t g t '=,则22111()t h t t t t-'=-=∴当1t >时,()0h t '>恒成立,∴当1t >时,()h t 为增函数,∴()(1)0h t h >=…………………………………………10分 ∴当1t >时,()0g t '>恒成立, ∴当1t >时,()g t 为增函数,∴当1t >时,()(1)0g t g >= …………………………………………11分 ∴12()2x x k f +'> …………………………………………12分 22. 【解析】(Ⅰ)1:3C x y +=,即:30x y +-=; ………………2分 222:sin 2cos C ρθρθ=,即:22y x = ………………5分 (Ⅱ)方法一:1C的参数方程为122x y t ⎧=⎪⎪⎨⎪=+⎪⎩代入22:2C y x =得240t ++=………………8分∴12t t +=-12||PA PB t t +=+=………………10分 方法二:把112:22x t C y t=+⎧⎪⎨=-⎪⎩代入22:2C y x =得22610t t -+=所以123t t +=………………7分所以12|PA PB t t +=+= ………………10分方法三:把1:3C x y +=代入22:2C y x =得2890x x -+=所以128x x +=,129x x = ………………7分所以12121|1|(|1||1|)PA PB x x x x +=--=-+-12(|11|)(|82|)x x =-+--= ……………10分23、解:(Ⅰ)当1a =时,121x x +--≤∴1121x x x <-⎧⎪⎨--+-≤⎪⎩, 或12121x x x -≤≤⎧⎪⎨++-≤⎪⎩,或2121x x x >⎧⎪⎨+-+≤⎪⎩, ………………3分 (,1)x ⇒∈-∞- 或[1,1]x ∈-或x φ∈综上知:解集为(,1]x ∈-∞. …………………………………5分 (Ⅱ)不等式()f x b ≤的解集为R max ()f x b ⇔≤222()()()2f x x a x a a x a x a a a a =+---+---=+≤…………………………………7分所以2max ()2f x a a b =+≤对任意11,3a ⎡⎤∈-⎢⎥⎣⎦恒成立设21()2,[1,]3g a a a a =+∈-,所以max ()1g a =,所以1b ≥.…………………………………………10分。
安徽省省城名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历史)word版 精品推荐

安徽省省城名校2018届高三段考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是安徽某地的古代建筑,与此相关联的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封国制2.下列机构的设置币利于巩州中央集权的是()A.废除行中书省,设市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B.议政王大臣会议的设立C.南书房D.军机处的设立3.“……太和殿内皇帝所用的‘御座’,安置在一个高约2米的基座上,使御座从平地升起,犹如须弥座托着太和殿的缩影。
”其中体现的政治思想是()A.天人合一B.皇权至上C.皇位世袭D.天人感应4.“学而优则仕”“鱼跃龙门”、“金榜题名”等术语反映的选官任官制度是()A.车功爵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5.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
“世俗理性的觉醒”是指()A.明末清初提出的“工商皆本”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D.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主张6.清史专家赵尔巽认为:“(洪)秀全以匹夫倡革命,中国危亡实兆于此。
”下列选项与此观点不一致的是()A.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姐妹之群……B.逆贼洪秀全…荼毒生灵数百余万,蹂躏州县五千余里,寸草不留C.太平革命是反对一切安乐的、富有的……血腥的‘十字军’D.洪秀全揭橥拜上帝教大旗后,就开始毁灭道观、寺庙……7.“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鸱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
”这是近代爱国诗人丘逢甲的一首诗,它充分表达了作者()A.对鸦片战争失败的痛心B.对俄罗斯侵占中国领土的不满C.对清政府割台的强烈不满D.对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歌颂8.我国古代史学家在研究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得出了“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模糊结论。
安徽省宿州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安徽省宿州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1. 学者李治安认为,元朝总是在直接掌据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
元行省侧中央集权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中纯的地方分权。
这说明该制度A. 行省是中央派出机构,非地方行政机构B. 地方缺乏自主性,不利地方政事推进C. 行省所辖地区广阔,并且拥有较大权力D. 符合历史趋势,适合国家治理的需要【答案】D【解析】“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等字眼足以证明材料中所说的制度行省制度既符合历史趋势,又适合国家治理的需要,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行省是地方行政机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缺乏自主性之类的信单息,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行省的权力并不大,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2. 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
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
至康照六年(1667年)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
这一现象反映了A. 明清两代统治者主动放弃了传统的经济政策B. 资金来源和产品投放的差异导致了经营的不同结果C. 江南商品经济发达的城市普遍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D. 苏州丝织业引领了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潮流【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私营机房和官营机房由于资金来源和产品投放的不同而导致了不同的经营结果,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明清两代统治者并未放弃传统的经济政策,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新的生产关系只是在个别城市产生而非普遍产生,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苏州丝织业属于资本主义萌芽,只是昙花一现,并未引领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潮流,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3.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清政府对赴台湾的移民实行禁止携着的政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学者李治安认为,元朝总是在直接掌据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
元行省侧中央集权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中纯的地方分权。
这说明该制度A. 行省是中央派出机构,非地方行政机构B. 地方缺乏自主性,不利地方政事推进C. 行省所辖地区广阔,并且拥有较大权力D. 符合历史趋势,适合国家治理的需要【答案】D【解析】“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等字眼足以证明材料中所说的制度行省制度既符合历史趋势,又适合国家治理的需要,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行省是地方行政机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缺乏自主性之类的信单息,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行省的权力并不大,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2. 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
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
至康照六年(1667年)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
这一现象反映了A. 明清两代统治者主动放弃了传统的经济政策B. 资金来源和产品投放的差异导致了经营的不同结果C. 江南商品经济发达的城市普遍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D. 苏州丝织业引领了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潮流【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私营机房和官营机房由于资金来源和产品投放的不同而导致了不同的经营结果,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明清两代统治者并未放弃传统的经济政策,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新的生产关系只是在个别城市产生而非普遍产生,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苏州丝织业属于资本主义萌芽,只是昙花一现,并未引领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潮流,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3.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清政府对赴台湾的移民实行禁止携着的政策。
官员蓝鼎元建议:“欲赴台耕种者必带有眷口,方给照载渡,编甲安插。
台民有家属在内地,愿搬取赴台完聚者,许县呈给照赴内地搬取,文武汛口不得留难。
”雍正九年(1731年),清廷实行凭照携眷入台政策。
清廷对台政策的变化A. 反映清廷全面解除了海禁政策B. 发挥者台湾地区的海防前哨作用C. 有利于中央政权对台湾的管控D. 传播了中原地区先进生产方式【答案】C【解析】“凭照”携眷入台政策等字眼是在强调中央对台湾的控制、管理在加强,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清廷一直未全面解除海禁政策,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根本就未涉及海防前哨作用之类的信息,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也未涉及先进生产方式的传播,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凭照”携眷入台必然会加强对台湾的管控。
4. 清代乾隆年间,画家李方膺在《题画梅》中写道,“挥毫落纸墨痕新,几点梅花最可人。
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尽成春”。
作者的创作A. 体现了当时写意画的艺术价值取向B. 寄托着画家的政治理想和人生抱负C. 反映了文人上大大变态的审美情趣D. 折射出当时士大大孤芳自赏的心态【答案】A【解析】“愿借天风吹得远”等字眼体现了作者创作的写意风格,也体现了写意画的艺术价值取向,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政治理想和人生抱负,所以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作者的创作属于正常的审美情趣,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家家”门巷尽成春等字眼足以证明并非孤芳自赏的心态,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5. 晚清光绪年间,官员周德润上书朝廷,指出“泰西诸国专尚机器,如织布、挖河等事,皆明以一器代数百人之工,暗以一器夺数百人之业,夺之不已,又穷其巧而为铁路,非外夷之垄断哉?“主张“留此余地以役吾民而养吾民”。
他的主张反映了A. 玩固势力抵制工业文明B. 经济结构变动导致社会阵痛C. 传统儒家思想影响深远D. 发展外资企业成为时代主流【答案】C【解析】“留此余地以役吾民而养吾民”等字眼反映的是传统儒家思想影响到了铁路的修建,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顽固势力抵制修铁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经济结构变动的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发展外资企业也未成为时代主流,选项D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6.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不久即被废止、袁世凯于1915年称帝、长勋于1917年拥清废帝溥仪复辟等事件,反映了“自由、平等、民主”的观念在当时并未成为人们内心的坚定信念。
这些留给后业的借鉴意义是A. 军阀割据是中国进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障碍B. 政治民主化的基础是经济的现代化C. 民众的皇权思想导致民主共和制度全面失败D. 民众启蒙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前提【答案】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的主旨——民众启蒙对的政治民主的重要性,所以选D。
7. 台湾学者张王法指出,在1860-1916年,社会领导阶层不仅来自新旧士绅,也来自新知识分子。
后者大约为前者的十倍。
1905年以前,社会领导阶层来自新知识分子者较少,到1912年民国建立以后,新知识分子逐渐取代了土绅而为社会的领导阶层。
这种现象在本质上反映了A. 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推手B. 阶层变动源于经济结构变化C. 政治制度变革制约社会演进D. 封建地主阶级退出历史舞台【答案】B【解析】经济结构变化导致阶层变动,而阶层变动导致了新知识分子逐渐取代了土绅而成为社会的领导阶层的现象,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根本就不涉及思想解放和政治制度变革的问题,所以选项A、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1860-1916年封建地主阶级并未退出历史舞台,选项D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8. 下表为新中国建立后某时期连续四年的经济建设情况,出现表中所示现象的原因可能是A. 自然灾害导致农业减产B. 社会主义制度的最终确立C. 国家经济政策的偏差性D. 新科技革命调整经济结构【答案】C【解析】从材料来看粮食产量整体上在减少,这是经济政策的偏差而导致的,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是经济政策导致农业减产而非自然灾害导致农业减产,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粮食减产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新科技革命均无直接的关联,所以选项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回答表格型问题的关键有三点,一是要注意表头,了解表格所涉及到的内容,以便结合具体的知识点,二是注意表格的横纵向,了解表格主要展示的项目,三是要注意对比分析数据以及其余内容的变化。
9. 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执政官梭伦声称,“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按照正义,人人各得其所”他将法律刻画在16块白色的牌子上并公之十众,同时要求所有公民与官员发誓遵守。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城邦法律是民主制度的重要基础B. 梭伦确立雅典居民平等公正原则C. 雅典法律提供了后世的立法规范D. 梭伦以立法形式确立了民主政治【答案】A10. 1902年,时任美国纽约州州长的查尔顿·修斯在一次演讲中感叹,“我们生活在宪法之下,但这个宪法是什么意思,却是法官们说了算”。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 三权分立之间的矛盾难以协调B. 最高法院居于宪政体制核心地位C. 地方政府与联邦政府的权力冲突D. 司法解释权存在着严重的局限性【答案】D【解析】“却是法官们说了算”等字眼意在强调美国司法解释权在于法官,这是存在弊端和局限的,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在材料中并没有明确的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美国是三权分立,不存在核心的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根本就不涉及地方政府与联邦政府冲突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却是“法官”们说了算意在强调司法解释权的局限。
11. 下图为苏联解体后讽刺斯大林时代工业化进程弊端的漫画。
作者意在说明A. 苏联农业与轻重工业比例失调B. 苏联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C. 苏联工业化时代经济文化落后D. 体制弊端导致后来苏联的解体【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了农业与轻重工业比例失调,所以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涉及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经济比例失调而非经济文化落后,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根本就未涉及到苏联的解体,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的主旨——经济比例失调。
12. 英国经济学家哈耶克说,“由于生产资料掌握在独立行动的人的手里,所以没有人有控制我们的全权。
如果生产资料都落到一个人手里,不管它是属于整个‘社会’的,还是属于独裁者的,谁行使这个管理权,谁就有全权控制我们。
”对于哈耶克的主张,下列分析合理的是A. 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理念一致B. 赞同罗斯福新政时期经济政策C. 在20世纪70年代后受到重视D. 捍卫民主政治并反对极权统治【答案】C【解析】“独立行动”等字眼足以证明哈耶克是反对干预经济的,这种经济思想的确在在20世纪70年代后受到了重视,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理念是相反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是不赞同罗斯福新政时期干预经济的经济政策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在材料中并没有明确的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2世纪西欧具备了自治城市形成的必要条件外,更多的行业集中到城市,这刺激了商业和贸易的繁荣。
工商业的发展造就了一个新的市民阶级,这使得争取人身自由开始成为城市斗争的主要内容。
许多已形成的城市通过举行起义、成立公社、谈判妥协,开始实行城市自治。
西欣的商人打破了封建等级依附关系的纽带,在城市中建立起全新的个人法律地位,逐步形成了与封建社会有很大反差的市民文化,它崇尚民主参与和自由平等,强调私有和尊重法律、注重契约和权利、关注世俗利益,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升华而形成,近代市民阶级精神,即现代法治精神。
——摘编自鲁蒙娜《中国与西欧城市发展影响因素浅析》材料二近代开埠通商,是政府对当时国内外形势的应对。
洋务运动和清米末新政时期,振兴实业和创办新式学堂等促进各地成镇手工业、工场和新式教育的发展,城市主要功能开始嬗变。
政府推行地方自治和设立城市管理机构等,从制度上规范了城市的发展,通商口岸与国际市场接轨后,进出口贸易迅速增加,大量商人聚集口岸城市,城市的集散功能得到较为充分的发挥。
近代工业从19世纪中叶开始在沿涛浩江城市兴起,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它改变了城市经济的结构,增强了城市的经济实力和经济职能。
市场与城市的互动,促使经济重心和布局的调整,也促使市场网络和城市体系的重构,聚集在城市的社会力量,主动参与城市的建设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