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隔离技术
第2章 医院感染的 隔离技术

未确诊、合并感染及危重,有强烈传染性疾病 者,应住单独隔离室
2.隔离区域的划分
(1)三区: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
清洁区:未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 (治疗室、更衣室、配餐室、库房、值班室)
半污染区:有可能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 (走廊、检验室、消毒室)
1 )紫外线或消毒液喷雾消毒病室空气,消 毒液擦拭病床及床旁桌椅,每天一次。
2)污染物品的消毒,先消毒后清洁处理然 后再消毒处理。
3)病人呕吐物、分泌物、排泄物及各种引 流液先消毒后排放。
(5)取得病人的配合。向病人及 探视者作宣教及解释工作。
(6)做好心理护理。
(7)传染性分泌物三次培养结果 阴性或已度过隔离期,医生开出 医嘱方可解除隔离。
要先消毒后排放
4.接触隔离(橙色标志):适用于
经体表或伤口直接或间接接触而 感染的疾病。 如破伤风、气性坏疽等
隔离措施:
(1)单人单间,不接触他人
(2)接触病人时,穿隔离衣、必要时戴手套, 手有破损时,不宜护理。
(3)病人接触的物品均先消毒再清洁消毒灭菌 (4)伤口分泌物污染的敷料要焚烧
5.血液-体液隔离(红色标志):用于
禁止探视
二.隔离消毒原则
(一)一般消毒隔离
(1)病室门前挂隔离标志、隔离衣、消 毒设备。
(2)隔离病人不得随意走动
(3)工作人员要求: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工作人员进入隔离单位的准备。
3)严格执行隔离技术,每接触一位病 人污染物品后必须消毒洗手。
(4)病室及病人接触过物品的要严 格消毒:
实施:
一 口罩帽子的使用
目的:口罩保护病人和工作人员,防止交叉感 染,防止污染无菌物品、伤口、清洁物; 帽子工作人员的头发或头屑散落或头发被 污染。
医院感染预防控制之隔离技术

空气隔离
总结词
空气隔离是一种通过控制空气流动来降低感染源在空气中传播风险的隔离方法。
详细描述
空气隔离主要应用于通过空气传播的感染病原体,如流感病毒、结核分枝杆菌等 。实施空气隔离时,需对患者采取严格的呼吸道防护措施,并对病房进行负压设 置,以减少空气中的病原体数量。
飞沫隔离
总结词
飞沫隔离是一种通过控制飞沫传播来降低感染风险的隔离方 法。
提高医疗质量
通过隔离技术,医院可以更好地管理感染患者,提高医疗质量和患 者满意度。
隔离技术的实施原则
01
02
03
04
科学性原则
隔离技术的实施应遵循科学规 律,根据不同疾病和传播途径
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个体化原则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要, 采取个性化的隔离措施,确保
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有效性原则
隔离技术的实施应确保有效控 制疾病的传播,减少交叉感染
详细描述
飞沫隔离主要应用于通过飞沫传播的感染病原体,如SARS冠 状病毒、肺炎链球菌等。实施飞沫隔离时,需对患者采取呼 吸道防护措施,并保持适当的社交距离,以减少飞沫传播的 风险。
其他隔离技术
总结词
除了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飞沫隔离外,还有一些其他隔离技术,如肠道隔离、血液隔 离等。
详细描述
这些隔离技术主要应用于不同类型的感染病原体,如肠道感染病原体、血液感染病原体 等。实施这些隔离技术时,需根据具体的感染病原体类型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以降低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6
隔离技术的效果评估与 改进
隔离技术的效果评估
隔离技术对医院感染率的影响
医院感染隔离技术

h
5
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病原体通过粘膜或皮肤的直接接触传播。 如血液或带血体液经粘膜或破损的皮肤进入人体 (主要见于病毒的传播);或直接接触含某种病原 体的分泌物引起传播,如疥疮。
间接接触:传染性病原体通过污染的物体或人传播。 肠道传染病的病原体多通过间接接触传播,医院内 多重耐药菌如MRSA(耐苯唑/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 球菌)、VRE(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 C.difficile(艰难梭菌)等可通过此途径传播。
如果证实或可能接触炭疽杆菌Bacillus anthracis,用普通 皂液或抗菌皂液加流动水洗手。由于酒精、CHG、碘伏 和其他皮肤消毒剂对芽孢的杀伤力很弱,所以建议在以 上情况下采用物理的方法洗手(Ⅱ)
h
16
个人防护用品
口罩 护目镜 面罩 帽子 防水围裙 防护服 手套
一次性的防护服 复用的防护服
医院感染隔离技术
h
1
隔离--isolation
将处于传染期内的病人,可疑传染病人和病 原携带者同其他病人分开,或将感染者置于 不能传染给他人的条件下,即称之为隔离 (isolation)。隔离的目的是切断感染链中的 传播途径,保护易感者,最终控制或消灭感 染源。因此,它是防止感染性疾病传播的重 要措施。
护理同一个病人,从污染部位到清洁部位,需要 更换手套
一次性手套只能使用一次,不能重复使用
h
19
个人防护用品
关于口罩
N95口罩:能过滤95%0.3um颗粒,对病毒有阻 隔作用。用于经空气传播的疾病如。
一次性外科医用口罩:标准的外科口罩分3层: 外层有阻水层,可防止飞沫进入口罩里面;中层 则有过滤层,可阻隔90%的5μm的颗粒;近口鼻 的内层用于吸湿。
第五章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隔离技术

接触隔离
(contact isolation)
适用于经体表或伤口 直接、间接接触 而感染的疾病 如破伤风 气性坏疽等 隔离的主要措施有
工作人员接触患 者时需戴口罩、 患者应住单间病 凡患者接触过 被患者污染的 帽子、手套,穿 的一切物品,如 室 敷料应装袋 隔离衣; 被单、衣物、换 不许接触他人 标记后送焚烧 药器械等均应先 工作人员的手或 处理。 灭菌,然后再进 皮肤有破损时应 行清洁、消毒、 避免接触患者, 灭菌。 必要时戴手套
5、穿隔离衣时,下列错误的是:
A.若有破洞不可使用 B.保持衣领清洁 C.穿隔离衣后不得进入清洁区 D.隔离衣应每周更换 E.污染的手不能接触衣服的内面 (D)
五、隔离技术操作法
手的消毒
穿、脱隔离衣 避污纸
1、手的消毒
避免感染和交叉感染 的发生 避免污染无菌物品和 清洁物品。
目的
刷手法:
(1)刷洗范围应超过被污染的范围
(2)刷手时身体勿近水池,以免隔离衣污染水池 或水溅身上 (3)流水洗手时,腕部要低于肘部,使污水从前 臂流向指尖
(4)操作中应保持水龙头清洁 (5)浸泡消毒时消毒液要浸没肘部及以下,擦洗 时间一定要足够
昆虫隔离 (insect isolation)
适用于以昆虫为媒介而传播的疾病 如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疟疾、 斑疹 伤寒等 根据昆虫类型来确定隔离措施
斑疹伤寒患者入院时 疟疾及乙型脑炎 主要由蚊子传播, 应经灭虱处理后 所以病室应有 才能住进同种病室。 蚊帐及其他防蚊设施;
保护性隔离
刷手法:
六步洗手法--1
掌 心 对 掌 心 搓 擦
六步洗手法--2
掌手 心指 对交 手错 背 搓 擦
医院感染预防控制之隔离技术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Y
医院感染预防控制之 隔离技术
目录
CONTENTS
• 隔离技术概述 • 隔离技术的种类与实施 • 隔离技术在医院感染预防控制中的应
用 • 隔离技术的效果评估与改进建议 • 隔离技术与其他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
施的协同作用 • 案例分析
REPORT
低交叉感染的风险。
具体包括:设置单间病房,对感染或疑 似感染患者进行隔离;实施床边隔离, 对易感患者进行保护;加强环境卫生学 监测,定期对空气、物体表面等进行消
毒等。
传染病房感染预防控制
传染病房收治的患者患有各种传染病,其排出的病原体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容易造成医院感 染爆发。
隔离技术应用于传染病房,主要是通过设置负压病房、实施严格的接触隔离等措施,来降低 交叉感染和传染的风险。
血液-体液隔离
总结词
血液-体液隔离是一种通过限制患者血液和体液与医务人员的接触来降低感染传播风险的隔离措施。
详细描述
血液-体液隔离主要应用于患有可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的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如艾滋病、乙肝等。实施 时需要对患者进行血液和体液隔离,如使用安全注射器、避免直接接触血液和体液等,同时要求医务 人员穿戴手套、隔离衣等个人防护装备。
具体包括:设置负压病房,对传染病患者进行隔离和治疗;实施严格的接触隔离,减少人员 和物品的流动;加强空气净化,对空气进行消毒等。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4
隔离技术的效果评估与 改进建议
隔离技术的效果评估
隔离技术对医院感染率的影响
01
通过对比实施隔离技术前后医院感染率的差异,评估隔离技术
医院感染隔离技术指南

医院感染隔离技术指南隔离技术是预防微生物在病人、医务人员及媒介物中播散的重要措施。
正确的隔离技术,对控制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宿主,起着重要作用。
隔离技术分为普通隔离和保护性隔离两种类型。
普通隔离一、标准预防: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标准预防既要防止血源性感染,也要防止非血源性感染传播;既要防止病人将疾病传播给医务人员,又要防止医务人员将疾病传播给病人,强调双向防护。
标准预防适用于所有病人的诊治、护理等操作的全过程,包括:1.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病人粘膜和非完整皮肤前时,应戴手套。
在接触同一病人污染部位后如需接触清洁部位,应更换手套。
脱手套后必须洗手;2.在上述物质有可能发生喷溅时应戴眼罩、口罩或面罩,穿防护衣;3.上述物质污染的医疗用品和仪器设备应及时消毒处理。
4. 避免可能会造成锐器损伤的操作,如用后的针头不可回套针帽。
二、特殊感染预防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需根据疾病传播类型增加基于传播方式的隔离预防措施1.多重耐药细菌(MRSA、VRE、艰难梭菌、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等)感染病人的隔离:尽可能单人单间、限制病人的活动范围、减少转运、专用的隔离标识、限制探视人员,详见“多重耐药菌隔离技术指南”2.空气传播疾病的隔离预防(结核、SARS)(1)对病人进行隔离➢病人应单间安置在病房(负压)内➢无条件时,相同病原微生物感染相同发病期病人可同住一室➢尽快转送市定点医院进行收治,并注意转运过程中医务人员的防护;运送过程中病人也应戴医用防护口罩➢限制传染病人的活动范围➢做好空气的通风消毒2.2 医务人员防护:在标准预防基础上添加医用防护口罩三、防护技术与用品的使用方法包括手卫生、口罩、手套、防护服等的使用。
1.手卫生:详见“手卫生技术指南”2.口罩:(1)外科口罩:标准的外科口罩分3层,外层有阻水作用,可防止飞沫进入口罩至里面,中层有过滤作用,可阻隔空气中5μm颗粒>9 0%,近口鼻的内层用以吸湿。
医院感染隔离技术操作规程

医院感染隔离技术操作规程隔离技术是预防微生物在患者、医务人员及媒介物中播散的重要措施。
正确的隔离技术指导,对控制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宿主,起着重要作用。
特制定以下操作规程,本规程适用于医院所有区域。
1.标准预防措施(1)预计会接触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的操作,要戴手套。
(2)接触不同患者时要换手套,脱手套后要洗手。
(3)进行任何有血液或体液溅出的操作时,要加穿不透水的隔离衣、戴口罩、护目镜或者面罩。
2.接触传播预防措施:主要用于预防通过接触传播的传染病以及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1)接到微生物实验室和/或医院感染管理科发现多重耐药菌报告或电话后,做好床头/病历夹/一览表接触隔离蓝色标识,床尾备快速手消毒剂,生活垃圾当感染性废物处理,实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的消毒隔离措施,对患者及家属的实施健康宣教,并记录。
(2)尽量选择单间隔离,条件不允许时,选择床旁隔离,尽可能靠近窗户,与非多重耐药菌患者床单元拉开距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做好接触隔离标识。
不宜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定植患者与留置各种管道、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隔离期间要定期监测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直至临床感染症状好转或连续2次培养阴性解除隔离。
(3)科室应有书面及口头交接班制度,及时告知全科医务人员和病人及家属。
(4)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应将高度疑似或确诊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
(5)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与病人或其环境如床栏杆有明显接触时,需要加穿隔离衣。
完成操作之后、离开病人房间或床旁时,脱去手套、隔离衣并应洗手。
(6)加强环境物表的清洁和消毒工作:1)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输液架等要专人专用,并及时消毒处理;不能专人专用的医疗器械、器具、仪器(如X光机、心电图机)及物品(如轮椅、担架)每次使用后及时用消毒湿巾纸、75%酒精或含有效氯进行擦拭消毒。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医院感染隔离技术规范隔离技术是预防微生物在患者、医务人员及媒介物中播散的重要措施;正确的隔离技术,对控制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宿主,起着重要作用;一、标准预防措施认为患者的血液、所有体液汗液除外、分泌物和排泄物都可能具有传染性,具体要求:1.预计会接触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的操作,要戴手套;2.接触不同患者时要换手套,脱手套后要洗手;3.进行任何有血液或体液溅出的操作时,要加穿不透水的隔离衣,戴口罩、护目镜或者面罩;二、接触传播预防措施主要用于预防多重耐药菌如MRSA、VRE、PDR-AB、艰难梭菌的传播,要求如下:1.房间或床旁挂蓝色“接触隔离”标志,病历夹贴蓝色隔离标志;2.尽量隔离于单间,同种病原菌感染或携带者可共居一室;3.进入隔离房间或接触该患者时须戴手套;4.预计与患者或其环境如床栏杆有明显接触时,需要加穿隔离衣或防护围裙;5.离开患者床旁或房间时,须把防护用品脱下;6.脱手套、隔离衣后,须用皂液洗手,或用速干手消毒剂擦手;7.一般医疗器械如听诊器、体温表或血压计等应专用;8.不能专用的物品如轮椅,在每次使用后须消毒;9.该患者周围物品、环境和医疗器械,须每天清洁消毒;10.该患者如去其他部门检查,应有工作人员陪同,并向接收方说明须使用接触传播预防措施,用后的器械设备需清洁消毒;11.尽量限制探视人群,并向探视者宣教手卫生制度和正确洗手方法;12.连续2次标本每次间隔>24h均未培养出多重耐药菌,方可解除隔离;13.患者出院后,应对隔离房间里所有物体表面进行彻底终末消毒;三、飞沫传播预防措施在接触隔离的基础上,做好以下措施:1.病历夹贴粉色“飞沫隔离”标志;2.隔离于单间,也可与相同病种、处于同病期的患者共居一室,室内空气必须直接排出室外;3.给患者佩戴外科口罩防止飞沫溅出;4.在患者的房门挂上警告牌;5.工作人员进入隔离房间,应戴手套和医用防护口罩;6.尽量限制探视人群,并嘱探视者戴口罩、洗手或手消毒制度;7.患者出院或转院后,应对房间里所有物体表面以及空气进行彻底终末消毒;四、空气传播预防控制措施在飞沫传播预防措施的基础上,做好以下几点:1.病历夹贴黄色“空气隔离”标志;2.有负压病房的应安置于负压病房;五、保护性隔离是保护易感人员如肿瘤化疗、烧伤、粒细胞缺乏等免疫功能严重受损患者免受感染的防护措施;1.患者安置在保护性房间内;注意口腔卫生,建议采用洗必泰漱口,每天至少4次;尽量不与其他无关人员接触;2.工作人员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正确穿戴口罩、帽子、隔离衣接触患者面为清洁面;患感染性疾病期间,不得进入隔离室;无关人员不得进入隔离室;治疗、护理应有计划地集中进行,减少进出次数;3.家属及访客尽量不进入隔离室内探视;必要时,应戴口罩、做好手卫生;疑患感染时,不得探视;不得携带鲜花、宠物入室;4.环境管理定期对室内环境进行消毒;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目的: 避免污染无菌物品、无菌区域及无菌伤口,防止感染或交叉感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拾垃圾,再用含氯消毒剂擦拭物体表面(无影灯、手术床、器械台 等)及地面,通风干燥后紫外线消毒1小时; 11、如果是产妇,产前、产后还涉及到母婴阻断抗病毒用药的问题; 12、术后,医生再与病人谈话、签字。
围裙; 离开患者床旁或房间时,须把防护用品脱下; 脱手套、隔离衣后,须用抗菌皂液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擦手; 一般医疗器械如听诊器、体温表或血压计等应专用; 不能专用的物品如轮椅,在每次使用后须消毒; 该患者周围物品、环境和医疗器械,须每天清洁消毒; 该患者如去其他部门检查,应有工作人员陪同,并向接收方说明须使
是针对所有医院中接受治疗的病人而采取的预防 措施 (不必考虑其诊断 )
目的在于尽最大可能来降低医务人员与病人之间、 病人与病人之间微生物传播的危险性 ,起到了双向 防护的作用
标准预防措施
认为患者的血液、所有体液(汗液除外)、分泌物和排 泄物都可能具有传染性,具体要求: 预计会接触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的 操作,要戴手套; 接触不同患者时要换手套,脱手套后要洗手; 进行任何有血液或体液溅出的操作时,要加穿不透水 的隔离衣、戴口罩、护目镜或者面罩。 上述物质污染的医疗用品和仪器设备应及时消毒处理; 避免可能会造成锐器损伤的操作,如用后的针头不可 回套针帽。
接触传播预防措施
主要用于预防多重耐药菌如甲氧西林耐 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万古霉素 耐药肠球菌(VRE)等的传播。
接触传播预防措施
“接触隔离”标志; 尽量隔离于单间,同种病原菌的感染或携带者可共居一室; 进入隔离房间或接触该患者时须戴手套; 预计与患者或其环境如床栏杆有明显接触时,需要加穿隔离衣或防护
保护性隔离
是保护易感人员如肿瘤化疗、烧伤、粒细 胞缺乏等免疫功能严重受损患者免受感染 的防护措施。
保护性隔离措施
患者 放置在正压病房内,如没有条件提供正压病房,予以单间隔离; 注意口腔卫生,建议采用洗必泰漱口,每天至少4次; 尽量不与其他无关人员接触。 工作人员 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正确穿戴口罩、帽子、隔离衣(接触患者面为清洁面); 患感染性疾病期间,不得进入隔离室; 无关人员不得进入隔离室; 治疗、护理应有计划的集中进行,减少出入室的次数。 家属及访客 尽量不进入隔离室内探视。必要时,应做好手卫生,并戴口罩; 疑患感染时,不得探视; 不得携带鲜花、宠物入室。 环境管理 保证隔离室内压力高于走廊; 定期对室内环境进行消毒。
血液、体液传播预防措施
主要用于预防HIV、HBV、HCV、梅毒、淋病等 的传播,按要求执行标准预防医生与病人谈话、签字; 2、手术、分娩安排在隔离手术间、隔离分娩间进行; 3、使用一次性的物品:腹包、产包等; 4、在目前条件下,器械使用后先浸泡消毒,再处理; 5、医护人员穿一次性手术衣、戴双层手套、戴护目镜、穿鞋套; 6、手术中传递器械应避免手对手直接传递,须使用弯盘等传递容器; 7、利器必须直接放入利器盒; 8、医疗垃圾放入双层黄色医疗垃圾袋,注明标签、扎紧袋口,送医
手卫生是预防医院感染最有效、最方便、 最经济的方法,但也是存在问题最多的医 院感染控制措施之一。
控制医院感染 最简单, 最有效, 最方便, 最经济方法
卫生手消毒(hand antisepsis)是指使用速干手消毒剂 (主要为酒精擦手液即ABHR,alcohol-based hand rubs)揉 搓手,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无需冲洗或干手设备。
外科手消毒(surgical hand antisepsis)是指术前医务人员 使用外科手消毒剂,清除或者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 常居菌的过程,应具备持久抗菌活性。
用; 用后的器械设备需清洁消毒; 尽量限制探视人群,并嘱探视者执行严格的洗手或手消毒制度; 患者出院后,应对隔离房间里所有物体表面进行彻底消毒。
飞沫传播预防措施
主要用于预防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麻疹、 手足口病等的传播,在接触隔离的基础上, 做好相应的措施。
飞沫传播预防措施
病历夹封面请贴黄色“飞沫隔离”标志; 隔离于单间,也可与相同病种、处于同病期的患者同
空气传播预防控制措施
主要用于预防结核、SARS等的传播,在飞沫 传播预防措施的基础上,做好相应措施。
空气传播预防控制措施
病历夹封面请贴蓝色“空气隔离”标志; 安置于负压病房; 建议接触严重开放性肺结核的医务人员首先要
进行结核感染的初步检查,在此之后3个月要 复查。对于结核菌试验由阴转阳的医务人员应 进行胸部X线检查,并进行预防治疗。
防护技术与用品的使用方法
包括手卫生、口罩、手 套、防护服等的使用。
手卫生(hand hygiene)
是指所有手部清洁行为的通称,包括洗手、卫 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
手卫生(hand hygiene)
洗手(handwashing)是指用普通或者抗菌肥皂(皂液) 和流动水洗手,清除手部皮肤污垢和暂居菌的过程。
医院感染隔离技术
医院感染管理科
医院感染流行三环节
病人 医务人员
宿主
传(感)染源
病人 医务人员
× 传播途径
空气、飞沫、接触
标准预防(Standard Precautions)
在 2 0世纪 90年代中期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 提出了“标准预防”的概念
它将普遍预防和体内物质隔离法的许多特点进行 综合
居一室,室内空气必须直接排出室外; 给患者佩戴外科口罩防止飞沫溅出; 在患者的房门挂上“止步”警告牌; 工作人员进入隔离房间,应戴手套和N95口罩; 尽量限制探视人群,并嘱探视者执行严格的戴口罩、
洗手或手消毒制度; 尽快将患者转诊至传染病院,同时通知转运车辆和接
收患者的医护人员该患者的初步诊断,以便接收方做 好事先的传染预防准备工作; 患者出院或转院后,应对房间里所有物体表面以及空 气进行彻底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