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中国服饰的发展变化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史服装发展史

中国近现代史服装发展史

男童装:
新中国成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服在具体形制上尽量避免欧美军服 的影响,侧重于苏联军服风格,军官戴大壳帽,士兵戴船形帽,军服领 式。武装带系扎等明显接近苏联军服款式。海军则是标准的国际型,因 为水兵服特别好看,于是童装中曾长时间模仿,并泛称位“海军服”。 其它陆、空军服基本上百姓不穿。三步曲
鸦片战争后旗袍
清早期旗袍
2019/12/22
民国后旗袍
旗袍走向世界
2019/12/22
第53届世界小姐大赛决赛
经 济 现 象 ?
2019/12/22
中山装的流行
1912年,民国政府 进行服制改革,把中山装 定为男子礼服之一,再加 上又亲自带头在各种场合 穿着,举国崇尚,蔚为风 尚。
服饰文化渗透在人们的 生活之中。一定时代的 服饰文化显示着一定时代物质生产和科学技 术的水准,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时代的社 会意识形态乃至整个社会风貌。真所谓“管 中窥豹”,从一个特定时代的服饰发展状况, 就能够看出这一时代的文明程度。
寻求人类服饰艺术发展既保持民族特色又相互影 响与相互融合的演变规律,由此更加有效地 推动人类文明又好又快地向前发展。
关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电影——青松岭
2019/12/22
青松岭讲述北方某山区青松岭生产大队,年轻姑娘 “秀梅”和几个年轻人热心学习赶车但遭遇重重困难, 并在大生产当中维护群众利益,反对投机倒把的故事。
但同时,这部电影也带着那个时代特有的偏见,比如 2019/12/22 犯罪分子是属于逃亡的富农分子
到了上世纪80年代,随着布料的 花色品种增多,“的确良”的缺点 也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如透气 性差、化纤品对人皮肤有刺激性等。 特别是随着现在一些彩棉布料、纳 米布料的出现,“的确良”更是渐 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中国近现代服饰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服饰的变迁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只剩下了 各种……军装 和人民的麻布 (有的人都没衣服穿呢……)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文革时期--------蓝灰色的海洋
列宁装,以军装和蓝、黑、灰、黄的单色调为主 流 本是男装上衣,却在当时的中国演变出女装,并 成为革命“时装” 在1960和1970年代,亿万中国成年男性大多穿 着中山装。 大为流行,一度成为中国男子最喜欢的标准服装 之一 (包括某些领导……)

文革时期--------蓝灰色的海洋
改革开放后
从灰蓝到五彩缤纷 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

中国“洋装”
土布:多采用全棉织造 而成,手工纺纱,稍显 粗糙 洋布:从国外进来的用 机器织的平纹布被称作 洋布 素业织土布, 自洋布盛行, 其利已薄

辛亥革命后
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受新派人士欢迎 二三十年代学生装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 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国旗袍风行了20多年

中国近现代服饰变迁的特点

中国近现代服饰变迁的特点

中国近现代服饰变迁的特点在近现代之前,中国的服饰以汉、唐、宋、明等朝代为主要代表,其特点是古典、庄重和装饰华丽。

然而,从19世纪开始,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动荡,中国的服饰开始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

第一阶段:19世纪至20世纪初在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中国,服饰变迁的主导特点是对西方服饰的模仿和融合。

由于西方列强势力的威胁,西方服饰迅速流行起来,尤其是男性服饰。

西装、衬衫和领带等西式服饰开始在中国市场上流行起来,并且被看作是现代化和进步的象征。

同时,这个时期的女性服饰也开始受到西方的影响,西式连衣裙和高跟鞋的引进使女性服饰发生革命性变化。

第二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在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中国,服饰变迁的特点是对传统元素的重新挖掘和复兴。

受到国民党政权和中国古典文化的影响,传统汉服的元素开始重新出现在服饰设计中。

对传统服饰元素的重新翻新和改造,使传统汉服在这个时期重新焕发生机。

同时,西方服饰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影响力,西服和旗袍等服饰在这个时期都广泛流行起来。

第三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中国,服饰变迁的特点是政治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这个时期,在文化大革命运动的背景下,服饰设计被严格规范化,并且主要以工作服和制服为主。

政府倡导的平民化、平等化的服饰设计理念,使得服饰变得非常简单和统一、同时,西方服饰的影响几乎被抑制,过去流行的西装等服饰几乎绝迹。

这个时期的服饰设计形式单一,缺乏个性和时尚的特点。

第四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在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中国,服饰变迁的特点是全球化和时尚多样化。

随着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对外开放,西方文化迅速渗透到中国社会中。

这个时期,中国开始崛起为制造业大国,带来了更多国际时尚品牌和设计师的进入。

人们对个性化和潮流的追求越来越强烈,服饰设计变得更加多元化和丰富。

同时,传统服饰元素的复兴也成为一个重要的趋势,中国传统元素在时尚设计中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和发展。

近现代中国服饰的变迁

近现代中国服饰的变迁

刚建国时期——新旧交替,革命特 色
• 新中国刚成立时,人们的服装上还保留着民国时期 的样式。城市市民一般穿侧面开襟扣扣的长袍,妇 女穿旗袍。农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 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有的还穿一条长裙。 中共干部通常穿中山装,夫人还是旗袍。 • 之后,穿衣打扮与革命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西装和 旗袍被看作资产阶级情调,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逐 渐消失了将近20年。中山装和列宁装成为人民的普 遍选择。
中国人对着装的追求已经转向个性化、多元化!
衣是人的生活必需,是艺术要求、美学追
索,是人的文明史,是人类史中的大篇章。 从中国百年的服装变迁看来,我们的祖国 经历了太多,我们的文明变化了太多。 从清初长衫马褂到如今的斓衣翩翩,中国的社 会性质、政治格局、经济状况、审美观念、生 活习惯改变了太多:
社会性质 政治格局 经济状况 审美观念 生活观念 半殖民地半封建 专制主义中央集 白银流失,举借 宽袍长袖以盖体 等级森严 社会 权封建王朝 外债,由列强控 制经济命脉 独立的社会主义 工人阶级领导的 经济逐渐恢复和 大方适体显美丽 民主平等 国家 以工农联盟为基 发展成为世界第 础的社会主义国 二大经济体 家
“毛式中山装”
新时代的“毛氏中山装”
60年代
(新中国历史上最艰苦的时期)

• 三年自然灾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减产, 棉布定量为每人21尺。 • 人们买服装、棉布和日用纺织品都要凭布票。 • 为了尽可能地节约,购买服装的标准是耐磨和耐赃, 灰、黑、蓝色成为街头流行色,千篇一样、季节不 分、男女不分的服装样式也更通行了。
读书组“绝不停蹄”!

政治领域的大变革渐渐蔓延到服装领域,中国 民众开始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中国近现代服装发展史

中国近现代服装发展史

中国近现代服‎饰发展史(1912年以‎来)近代辛亥革命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中华民族的服‎饰进入了新时‎代。

在此之前,改良主义者康‎有为于189‎4年、外交大臣伍廷‎芳于宣统初年‎,曾上书改革服‎制和服式;中国留学生也‎改穿西装。

随着中外交流‎的加强,五彩纷呈的服‎装终于冲垮了‎衣冠等级制度‎。

传统的袍、衫、袄、裤、裙越来越多地‎接受西方服饰‎影响,并被许多新品‎种新款式取而‎代之。

民国初年出现‎西装革履与长‎袍马褂并行不‎悖的局面。

穿着中西装都‎戴礼帽,被认为是最庄‎重的服饰。

孙中山提出自‎己的主张,他认为:“礼服在所必更‎,常赐听民自便‎。

”希望能有一种‎“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的服装式样。

于是,孙中山决心自‎己设制服装。

他经过缜密思‎考,精心设计,并征求意见,终于创制了一‎套具有我国民‎族特点的简便‎服装——中山装。

20年代前后‎出现中山装,逐渐在城市普‎及。

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兼具中西装之‎所长。

它是以广东便‎服为基样,在直领上加一‎翻领,如同将西装内‎衬衣的硬领“移植”过来。

这样使上衣就‎兼具了西装上‎衣、衬农和硬领的‎功用,穿起来显得很‎硬挺。

同时,又将便服或一‎般西装的三个‎暗袋改为四个‎明袋,如此“双双”、“对对”,颇具均衡对称‎之感,很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点。

又在上下左右‎四个衣袋上加‎上软盖,并各订扭扣一‎枚,既美观又安全‎,可防袋内物品‎遗失。

下面的两个明‎袋采用能缩涨‎自如,颇具弹性的“琴袋”式样,旨在便于放置‎书本、笔记本等必需‎品之用。

如此一小事,也足以证明一‎代伟人好学心‎切,随时不忘读书‎的美德。

孙中山开始设‎计上衣的钮扣‎有七个扣子后‎来为了方便起‎见,改成了五个。

这就是小翻领‎、四袋、五扣的中山装‎上衣。

孙中山还参照‎西装裤的式样‎亲自设计了中‎山装裤子:前面开缝,一律用暗扣;左右两侧各置‎一大暗袋;右前部分设一‎小暗袋,俗称表袋,也可藏用。

中国近现代服饰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服饰的变迁

三民主义: 民主、民 权、民生

清 代
国 时 期
旗 袍
改 良 的


五 十 年 代 列 宁 装 、 布 吉 拉
60年代的流行:绿军装
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成立 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特征:中西合璧, 新旧羼杂
女装:旗袍的改良
2.第二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清代男子服装主要有袍服、褂、袄、衫、裤等。袍褂是最主要的礼服。图为 清末的一张人物合影,照片中的服饰国的理念

共和理念: 平等、自 由、博爱

胸前五颗纽扣代 表行政、立法、 司法、考试、监
察五权分立。

袋盖为倒 笔架 寓意 以文治国
列宁装 绿军装
特征:政治性,保守性,朴素单一
3.第三阶段——改革开放后
特征:款式新颖,层出不穷,与国际接轨
①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社会结构变化, 西方文化和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
②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中国人开始追 求个性解放

中国近现代服饰的演变过程

中国近现代服饰的演变过程

中国近现代服饰的演变过程
中国服饰的演变可追溯到汉朝,2000多年来服饰革新的变化一直沿着历史的洪流,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水平的变化及近代穿衣史的演变中,中国的服饰以变化不断,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近现代服饰。

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汉朝的服饰形象以衣服为主,采用重衫和轻衫搭配。

其中,重衫用厚实的布料制成,轻衫则用薄薄的布料制成。

重衫有各种“衣”的称呼,如“腰衣”,“头衣”,“衣衫”,“大衣”,“袍子”等,而轻衫则有“衣裳”,“长袄”,“短袖”,“短衫”等。

此外,礼服还有“簪子”,“鹤凤簪”,“麒麟簪”,“凤毛簪”,“凤凰簪”,“龙凤簪”,“凤鸟簪”,“鹤凤簪”等,用来凸显衣着身份高贵的特性。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唐朝服装穿衣风格保留了汉朝的一些传统,但也有一些变化。

它的服饰以衣裳为主,采取两件上衣和双件下衣的搭配,其中,上衣有五件:大衣,腰衣,头衣,短衣,袖衣;下衣有双件:袍子和裤子。

此外,唐朝的服装还有一种袖子长衫,用来搭配袖子长裤,以凸显个人的高贵特性。

宋朝(公元960年-1279年):宋朝的服装风格大体上保留了唐朝的风格,但也有一些变化。

中国近代服饰

中国近代服饰

20世纪20年代梳妆女子
穿短袄套裙的妇女(传世图照)
民国男性服饰

民国男子服饰主要有马褂和长 衫。用作礼服的马褂、长衫, 其款式、质料、颜色及尺寸等 都有一定的各式。如马褂,一 般都用黑色丝麻棉毛制品为之, 对襟窄袖,下长至腹,前襟钉 钮扣五粒。长衫则用蓝色,其 形制为大襟右衽,长至踝上二 寸,袖长与马褂并齐。在下摆 左右两侧开衩。用作便服的马 褂、长衫,颜色可以不拘。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爆发,全国各地纷纷响应。 与清初强迫汉人剃发相比较, 辛亥革命也把头发看成是个 人的政治宣言,独立各省很 自然地把标志汉人臣服于满 清朝廷的辫子作为革命目标, “剪辫子”立刻成为“革新” 的标志。一时间,剪辫子成 了一股浪潮,这从当时坊间 流传一句笑谈可以窥得一二 一一“不剪发不算革命。并 且也不算时髦,走不进大衙 门去说话,走不进学堂去读 书。”中国人留辫子的历史 折腾了三百多年,到此终于 落下了帷幕。
中山装由于孙中山的提倡,也由于它的简便, 实用;自辛亥革命起便和西服一起开始流行。 1912年民国政府通令将中山装定为礼服,修改 中山装造型,并赋于了新的含义。立翻领,对 襟,前襟五粒扣,四个贴袋,袖口三粒扣。后 片不破缝。这些形制其实是有讲究的,根据易 经周代礼仪等内容寓以意义。
其一,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 义、廉、耻),袋盖为倒笔架,寓意为以 文治国。 其二,门襟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三权分 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 监察)。 其三,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 民权、民生)。 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 大义。 其五,衣领定为翻领封闭式,显示严谨治 国的理念。

旗袍走向经典的过程,可说在30年代已基 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黄金时代在时间上的 延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现代中国服饰的发展变化
泱泱华夏经历了五千多年的风霜洗礼,纵观中华文明的演变史我们不难看出在近现代时期,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准确的说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全民族的改变就这样开始了。

其实在中国的历史中,和异族之间的交往、融合就已经开始了。

但是,元朝一样有丞相、有尚书,清朝的室友一样有内阁;这些同样是和前朝一样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统治制度。

他们的统治方式和西方国家那样的殖民统治是两种概念,所以我才会说全民族的改变,是从鸦片战争之后开始的。

在众多发生改变的事项中,我决定把近现代中国服饰的变化拿出来说一说,因为这是最贴近人们生活的,也是最能反映社会状况的一项。

它承载着的是人们生活的变化还有历史的演变。

在清朝的统治时期,满清的服饰吸收了汉服的特点,并且通过衣着的不同体现了满清的等级制度,而且当时的衣服的装饰比较华丽,也体现了经济的相对繁荣。

到了清朝中后期,洋务派虽然提倡学习西方文化,但是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针并未有太大成效。

在辛亥革命时,国民剪去了辫子,穿上了西装。

在20世纪20年代,国父孙中山先生发明了中山装,旗袍也从上海走进了国人的视野。

后来袁世凯政府也颁布了《服制条例》也明确规定了国人的服装样式。

这时,中式与西式、传统与现代已经开始了融合。

这是由一些先进的中国人主动吸收西方文化并将其有机结合起来得产物,当然在其中也少不了政府的推动。

等到中国走进20世纪中叶,新中国在那时刚刚成立,服饰还保留了民国时期的样式,之后,人们的一举一动都被打上了“革命”的标签。

西装和旗袍也因为被看做资产阶级情调,消失了将近20年。

而中山装因为在开国大典时是毛主席的着装而幸免于难。

与此同时,列宁装也从国外传入,成为了中国女性最青睐的“时装”。

那些革命女干部则是比穿列宁装来显示自己的革命精神呢。

在之后的苏联领导人访华,令“布拉吉”这个色彩鲜艳的裙子在大中城市中流行。

但是在60年代的自然灾害的影响下,灰、黑、蓝成为服装的潮流色,一年四季、不论男女穿的都是一样的衣服。

在文革时期,一身军装、一个军旅挎包、一个胸章、一本《毛主席语录》、一个红袖标成为了每一个青年的理想。

我认为,从20世纪中叶开始,主导中国服装变化的除了自然灾害意外,最大的因素就是政治因素。

无论是对西装和旗袍的否认,还是军装成为青年人的理想,这些都是由当时的政治大环境所引发的产物,文革就是最鲜明的例子。

等到第十一次三中全会总结了党组织在文革中的错误之后,在1979年法国时装设计师皮尔·卡丹应邀来中国开展了一次时装秀,引起了全国性的轰动。

而在1983年底,“布票”也就此消失了,而中国衣着也迎来了全新的视野:80—90年代的西装热,90年代的文化衫、蝙蝠衫……这些都是中国社会变迁的见证。

也是当人们的思想解放以后、物质供应充足、国外文化融入所带来的。

从清初的长衫、马褂到如今多种多样的衣型款式,它融汇了中国这几百年来的经济发展、社会性质、政治格局、思想变化、审美观念等等。

可以说衣着承载了泱泱华夏几百年的时代变迁,可以说它是中华近现代历史的见证。

衣着是我们生活的必需品,同时它也是艺术、美学的追求和探索,更是历史变迁最细微的体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