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传统村落保护的探索与思考
关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一些思考

关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一些思考保护传统村落是保护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与城市化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息息相关。
传统村落是历史的见证,是人类文明和智慧的结晶,是民族和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很多传统村落面临着被拆除和重建的威胁,传统文化的衰败也是不可避免的。
保护传统村落,推动其合理利用成为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保护传统村落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力度。
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传统村落的保护范围和标准,对于违法拆除和破坏传统村落的行为要进行严厉的处罚。
要加强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确保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得到有效的执行。
要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意识和文化认同感。
传统村落是传承民族文化和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当地居民应该增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意识,积极参与到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中来。
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提升人们对传统村落的文化认同感,使其成为当地居民的精神家园。
要注重传统村落的功能性利用和经济价值的开发。
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并不是简单的静态保存,而是要求传统村落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
可以通过开发乡村旅游、特色手工艺品销售等方式,使传统村落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实现保护和利用的双赢。
要注重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要注重传统村落的长期管理和规划。
可以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或委员会,负责传统村落的管理和规划工作,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保障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保护传统村落是保护传统文化、保护历史记忆的重要任务。
我们要通过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意识和文化认同感、注重传统村落的功能性利用和经济价值开发、注重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等方式,保护传统村落,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保护和利用的双赢。
心得体会:传统村落保护的探索与思考(最新)

心得体会:传统村落保护的探索与思考(最新)传统村落保护不仅仅是修缮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古宅古建筑,而应该是将村庄社会治理、文化资源利用等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凝聚各方力量,把村庄的生活环境建设好,把村庄治理得更加和谐有序。
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不可再生的农耕文明遗产。
近年来,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特别是从2012年起,国家先后公布了5批共6799个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拟对这些村落进行重点保护。
但多数地区在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中更多的是从城市人(外来人)需求的视角,关注建筑和空间本身的建筑学或历史价值,而对生活在传统村落里的“人”的因素考虑较少;仅仅把当地的传统民俗、仪式等作为满足外来游客观光(猎奇)需求的“表演”,而忽视对传统民俗的进一步挖掘和发展。
这样,民俗、仪式等传统元素也就不断丧失其内在精神,越来越与当地人的生活疏离,使得传统村落徒具传统之形而难行传统之实。
一些地方甚至出现过度商业开发和“乱打造”现象,造成了对传统村落的破坏。
两村试点项目的创新价值2017年,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会同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等组建联合团队(以下简称:“联合团队”)在X省X县X村探索开展传统村落保护试点。
联合团队认为,无论是保护还是开发,传统村落中的人都应该成为主体,发挥好作为村庄所有者和文化传承者的村庄主体作用至关重要。
传统村落中的人如何使用这些建筑和空间,从来都应该是建筑和空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是灵魂。
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首先需要将建筑和空间这些物的因素放到村民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在村民生计、日常生活、社会交往、岁时节庆的大背景下考察建筑和空间的意义。
传统村落保护不仅仅是修缮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古宅古建筑,而应该是将村庄社会治理、文化资源利用等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凝聚各方力量,把村庄的生活环境建设好,把村庄治理得更加和谐有序。
基于这种理念,两村的试点项目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传统村落保护之路。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困境与思路探讨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困境与思路探讨【摘要】传统村落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村落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困境。
保护难题主要表现为资源匮乏、缺乏有效规划和管理等问题,发展难题则包括农村人口外流、产业单一等挑战。
为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平衡,需要合理规划与利益平衡,同时加强社会参与与政府支持。
可持续发展路径在于制定长期规划,强调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性,并加强政策支持与法制保障。
通过充分发挥传统村落的文化魅力,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才能实现传统村落的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关键词】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困境、思路、平衡、规划、利益、社会参与、政府支持、可持续发展、文化遗产传承、政策支持、法制保障1. 引言1.1 背景介绍传统村落是中国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人文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的冲击,传统村落面临着日益严峻的保护与发展问题。
一方面,人口外流、房屋老化、传统产业式微等因素导致传统村落保护的困境日益凸显;土地利用权、城乡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也给传统村落的发展带来了挑战。
如何在保护传统村落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围绕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困境展开探讨,探讨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难题,以及如何在合理规划和社会参与的基础上找到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平衡点,为可持续发展路径提供思路。
1.2 问题提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议题,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却面临着诸多困境与挑战。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迅速,许多传统村落面临着被拆迁、改造和商业开发的压力,传统文化和建筑遗产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消失的危险。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传统村落的保护需要维护其原有风貌和文化传统,但发展的需要又要求改善村落的基础设施和提升居民生活水平;二是规划与利益的冲突,村落保护需要制定合理的规划和政策,但各利益相关方之间存在利益分歧和冲突,导致保护工作难以有效推进;三是社会参与与政府支持的不足,传统村落保护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和政府支持,但在实际工作中,社会参与程度不高,政府支持不够到位。
关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一些思考

关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一些思考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如何保护好传统村落,使其在现代社会仍旧具有保留和利用的价值。
首先,我们需要尊重传统村落的文化积淀。
传统村落是一个社会文化的载体,是历史、文化和艺术的结晶。
如若我们不尊重和保护这些传统村落,就无法真正理解和欣赏这些丰富的文化遗产。
传统村落不仅仅是一堆房子和庭院,也承载着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习俗以及信仰等方面。
这些都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部分,需要保护和合理利用。
其次,我们需要制定规范的保护措施。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产生了很大的压力,很多传统村落已经在城市化的浪潮中消失了。
我们需要制定规范落实可行的保护措施,保护传统村落中的文化遗产。
这些保护措施不仅仅局限于房屋保护等硬件设施,也应该包括整个传统村落生态环境的保护、交通道路的规划以及旅游开发等方面。
这些措施不仅仅要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和加强,也应该考虑到其合理利用,让传统村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最后,我们需要促进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应该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不仅仅是为了保护它们的历史文化价值,也应该考虑到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传统村落的利用应该是多元化的,包括旅游、文化传承、商业开发等方面,以增加传统村落的经济贡献和发展动力。
在同时,传统村落的发展也需要考虑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建立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和模式。
综上所述,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不仅仅是一个文化保护问题,也应该是一个全面的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
我们需要坚决推动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工作,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中重获新生。
关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一些思考

关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一些思考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传统村落逐渐被遗忘,这些保存着精华的宝库也逐渐沉寂,它们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渐渐淡化。
但是,随着人们对于历史文化价值的认识提高,保护传统村落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
如何保护和利用好这些传统村落,让它们重新焕发出生命力和活力,成为古建筑文化中的重要存在?在此,我对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做一些思考。
首先,要尊重文化传承。
传统村落融合着传统文化,是世世代代留传下来的文化遗产。
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我们一定要在尊重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做出更多的努力。
对于传统村落的重要文化元素,如建筑风格、祭祀习俗、民俗文化等等,我们应该制定出详细的保护规划,落实保护措施,在保持其传统文化元素的同时注入新的生命力。
其次,要注重特色传承。
每个传统村落都具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这就要求我们在保护的同时,把重点放在特色传承上。
对于不同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规划和设计,注重体现其特色,让它们成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遗产,吸引更多人来到这里发现和感受其独特魅力。
再者,要注重当地经济发展。
保护传统村落不仅仅是为了保护文化遗产,更要注重利用其潜在的经济价值。
传统村落本身就是具有一定的旅游价值,可以通过开发合适的旅游资源,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此外,传统村落内的手工艺、农业等也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可以为当地农村经济带来更多财富。
最后,要加强宣传和教育。
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宣传和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要通过多种形式,向社会公众传递保护传统村落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公众对传统村落保护的认识和意识,并积极引导公众参与到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中来。
综上所述,传统村落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保护和利用传统村落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尊重文化传承,注重特色传承,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加强宣传和教育,从而让传统村落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困境与思路探讨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困境与思路探讨传统村落是我国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载体,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记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困境。
如何在保护传统村落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城市化进程对传统村落的侵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传统村落面临着被拆迁、改造和环境污染的压力,传统建筑和文化遗产受到了严重损坏和破坏。
二是人口外流导致传统村落人口减少。
在城市化进程的带动下,许多农村人口外流到城市工作和生活,导致了传统村落的人口减少,村落面临着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和留守儿童问题。
三是经济活力不足。
由于传统村落的农业生产和传统产业发展水平较低,难以满足村民生活和发展需求,村落经济活力不足,导致了传统村落的发展困境。
四是文化传承和保护的问题。
传统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但是在现代社会,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面临着重重困难,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和侵蚀。
一是加强政策支持和保护力度。
政府应当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保护传统建筑和文化遗产,制定相关规划和措施,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管理。
二是发展特色产业和旅游业。
传统村落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可以发展特色产业和旅游业,吸引游客和资金,增加村落的经济收入,增强村落的经济活力。
三是加强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
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当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加强青少年和村民的文化教育和培训,培养一批爱护传统文化的人才,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四是优化生活环境和公共服务。
政府应当加大对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加强对村落生活环境和公共服务的改善,提高村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困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专家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形成合力,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实现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和传承。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困境与思路探讨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困境与思路探讨传统村落是中国乡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中国丰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积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外流,传统村落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困境。
本文将围绕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问题展开讨论,探寻解决困境的思路。
一、传统村落保护的困境1. 城市化进程加速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不断涌入,造成了资源的过度集中。
这种城市化的进程加速了传统村落的生存压力,部分村落因为缺少劳动力而面临着逐渐荒废的命运。
2. 人口外流很多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或者到城市定居,导致了传统村落人口老龄化和空心化。
村落里普遍存在缺乏年轻有活力的劳动力,而且年轻人对传统村落不感兴趣,导致传统村落发展的动力不足。
3. 缺乏有效的保护和管理机制受限于传统村落的规模和管理体系,很难形成有效的保护和管理机制。
地方政府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也存在不足,缺乏相关的政策和资金支持,难以实现真正的保护和更新。
二、传统村落发展的思路探讨1. 加强法律保护与政策支持建立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完善专门的法规和政策的制定,为传统村落的保护提供有力的保障。
地方政府应该加大对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资金投入,制定专项资金和政策,鼓励开发建筑、旅游业等相关产业,提升传统村落的综合经济实力。
2. 引导年轻人回归加强对传统村落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增加年轻人对传统村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加他们对传统村落的兴趣。
可以引导适龄青年通过创业就业扶持政策等措施,回归乡村发展,共同参与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
3.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根据传统村落的资源禀赋和文化传统,发展产业,提高村落整体经济实力。
可以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特色农业等方式,推动传统村落的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村落的吸引力和综合实力。
4. 引进专业力量和技术支持针对传统村落的规划、设计、保护等问题,可以引入专业的力量和技术支持。
通过与有关高校、专业机构合作,引进专业技术和人才,提升传统村落的管理水平和保护能力。
关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一些思考

关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一些思考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传统村落逐渐走向消失,只有少数得以保存下来。
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已成为一件愈发重要的事情。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利用传统村落呢?首先,应该尊重传统村落原有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传统村落不仅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场所。
因此,在守护传统村落时,我们一定要注重其历史和文化价值的保护,尽可能地保持其原有面貌,展示其历史传承和文化底蕴。
在进行文化遗产保护时,应该注重其真实性和原创性。
其次,需要保护传统村落的环境生态。
传统村落周围往往有着非常珍贵的自然风景,如山水林泉等,它们共同构成着传统村落的环境。
对于这些自然景观,我们应该注重环境保护,尽力保护生态平衡,创造健康的环境,以使传统村落的生态环境能得到持久的保护。
第三,运用现代化技术和管理手段,实现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现代化。
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不能固守于传统方式,需要利用现代化技术和管理手段进行现代化的拓展和创新,如借助信息化手段保障传统村落的文化、社会与经济发展,完善财政投入机制,发挥区域性文化组织和专业文化机构的支持作用等。
第四,需要注重传统村落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传统村落之所以有其文化价值,是因为其具有独特的文化、风貌和生活方式等特征。
因此,在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上,应该注重其自身的特点和特征差异,搞好文化仿真、重现和重塑,强化其文化品位和文化氛围。
最后,需要加强传统村落的教育和宣传。
传统村落的包容性和灵性是其文化遗产的重要特色,同时也是其文化价值的核心。
在保护利用传统村落的过程中,需要加强教育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将传统文化从实践中推广到社会上,促进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
总之,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是一项综合性工作。
只有全面考虑其文化、生态、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问题,才能使传统村落得以持久的保护,实现其文化价值开发利用的长期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得体会:传统村落保护的探索与思考(最新)传统村落保护不仅仅是修缮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古宅古建筑,而应该是将村庄社会治理、文化资源利用等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凝聚各方力量,把村庄的生活环境建设好,把村庄治理得更加和谐有序。
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不可再生的农耕文明遗产。
近年来,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特别是从2012年起,国家先后公布了5批共6799个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拟对这些村落进行重点保护。
但多数地区在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中更多的是从城市人(外来人)需求的视角,关注建筑和空间本身的建筑学或历史价值,而对生活在传统村落里的“人”的因素考虑较少;仅仅把当地的传统民俗、仪式等作为满足外来游客观光(猎奇)需求的“表演”,而忽视对传统民俗的进一步挖掘和发展。
这样,民俗、仪式等传统元素也就不断丧失其内在精神,越来越与当地人的生活疏离,使得传统村落徒具传统之形而难行传统之实。
一些地方甚至出现过度商业开发和“乱打造”现象,造成了对传统村落的破坏。
两村试点项目的创新价值2017年,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会同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等组建联合团队(以下简称:“联合团队”)在X省X县X村探索开展传统村落保护试点。
联合团队认为,无论是保护还是开发,传统村落中的人都应该成为主体,发挥好作为村庄所有者和文化传承者的村庄主体作用至关重要。
传统村落中的人如何使用这些建筑和空间,从来都应该是建筑和空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是灵魂。
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首先需要将建筑和空间这些物的因素放到村民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在村民生计、日常生活、社会交往、岁时节庆的大背景下考察建筑和空间的意义。
传统村落保护不仅仅是修缮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古宅古建筑,而应该是将村庄社会治理、文化资源利用等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凝聚各方力量,把村庄的生活环境建设好,把村庄治理得更加和谐有序。
基于这种理念,两村的试点项目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传统村落保护之路。
这两个村庄都是国家级传统村落,X村村落整体形态完整,保存清代老屋50余栋,独立祠堂6座;X村保留着400多年历史的杨家老屋、杨家祠堂、杨家花屋等古建筑。
从人口和经济的角度看,这两个村如全国大多数村庄一样,“空心化”程度比较高,青壮年大量进城,村庄更多扮演的是家属区的角色,平日里安静冷清,缺乏生机,只有在清明、春节等重要节庆日,村庄才会热闹起来。
这表明传统村落在“空心化”表象背后,因血缘和地缘而结成的社会关系从来就没有消失。
动员村民参与传统村落保护。
只有充分调动常住村民和离家村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主动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保护工作才能可持续发展下去。
为此,联合团队在两村探索建立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经济合作社,作为村落保护和产业培育的实施主体。
截至2018年12月,X村有133位村民加入合作社,并吸引多位村民回乡创业。
X村成立了“回味乡愁”传统村落经济合作社,有81户以现金入股、42户以房屋入股到合作社,流转了土地30余亩。
为了规范和指导合作社发展,X村德高望重的长者、自然村小组长等成立了X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经济合作社管理委员会,指导和协调村落保护工作。
为充分尊重和吸收村民意见,两个村分别安排一位驻村工作人员,与村民长期共处和沟通,了解村民真实的需求、愿望并反馈给规划师与建筑师,同时将规划师的设计、想法传递给村民,让村民从宏观层面对于村落的发展有更多的理解。
联合团队全程指导规划的具体落实,尽可能使古建筑不被拆除、损毁或买卖,让村民享受村庄的保护成果,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
传统村落保护必须和产业培育结合起来,否则难以激发村民保护热情。
为此,两村充分挖掘村落的物质和文化资源,推动特色手工艺等产业发展。
为了将X村传承千百年的民间手艺保护下来,各种各样的手工作坊利用老屋被建立起来,为传统手工艺提供展演的舞台,既让村民传承了技艺、增加了收入,同时又提升了游客的现场体验感。
停办多年的板凳龙表演恢复,大大提高了村民的参与感、认同感,增加了村民的旅游收入。
在改造老屋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坍塌废弃场地上的黏土青砖、老小青瓦、石头、未辅修的木料等建筑材料铺设墙面、地面,用当地特产的竹子搭建顶棚,设计幽篁里公共活动中心,举办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
X村的“回味乡愁”经济合作社,通过流转土地种植金丝黄菊,以产业发展的效益来反哺传统村落保护工作。
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合力。
传统村落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住房和城乡建设、乡村规划、文物保护、乡村产业培育等多个部门,只有当地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组织协调各部门分工负责、各司其职、相互配合,才能做好这项工作。
地方党委和政府支持是保护传统村落的重要推动力量。
两村试点坚持“四主”原则,即“政府主导、村干主抓、村民主体、合作社主营”,让各方力量都参与这项工作。
潜山市成立多部门联合的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协调小组,由市委常委、市政府党组成员、天柱山管委会副主任任组长,两名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直相关单位及龙潭乡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
潜山市成立建设和融资平台,设立拯救老屋专项资金对现存老屋进行抢救性保护。
同时,潜山市以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工作。
明确50万以下村落环境整治项目不需招投标,村委或村民理事会可直接根据要求组织村民自行施工,政府先行垫付部分资金,验收合格以后发放所有资金。
鼓励村民成立村级施工队,鼓励老匠人参与古建筑维修工作。
两村均筹集建设资金600多万元,其中,国家级传统村落保护资金300万元,X省保护维修经费160万元,县级财政投入100多万元,中规院投入项目资金70万元。
注重引导乡村传统治理资源。
早在1913年,X村九姓共同设立了以粮济贫为宗旨的民间组织一一积谷会,采取以姓氏人口实力摊股出谷和九姓以股享权共管的议事方式。
X村人采取全村粮食统筹的办法,确保所有村民不因饥饿贫困而影响社会稳定。
尽管100多年过去了,积谷会也曾停止过活动,但其精神仍然在传承。
2014年, X村恢复了积谷会的活动。
积谷会几位核心成员在村民中的威望高,号召力强,他们自己出钱出力,组织村民上山修路、保护村庄环境。
积谷会已成为保护传统村落的中坚力量,通过积谷会组织带动村民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大大降低了管理成本。
关于传统村落保护的若干思考和启示对于农民来说,村庄是生计所在,是生活家园,也是寄寓人生意义的最重要的社会空间。
与普通村落相比,传统村落往往保留了更多更丰富的传统元素,如比较严格的家族组织和家族活动,比较完整的岁时节令民俗。
但与普通村落一样,在市场经济和城镇化浪潮的冲击下,传统村落中保存的传统元素也正在走向碎片化和衰落,保护传统村落刻不容缓。
借鉴皖南传统村落保护案例,我们认为做好这项工作,不仅需要物质投入,更需要创新理念和机制。
规划先行,精准施策。
传统村落保护是涉及方方面面的复杂工作,做好这项工作不能操之过急。
传统村落保护无法离开村民生活而独立存在,首先要在深入调研并与村民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制订村庄保护规划,指导村庄的保护和利用工作。
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不仅仅是修房子,而是要在尊重村落文化的基础上,把规划师的设计理念引入乡村,制定系统、全面的规划,包括古建筑修缮、文化传承保护、产业开发、人居环境改善等各个方面。
不仅要修房子,更要让房子妥善使用,要让传统村落的各类要素真正活起来,在活态中实现可持续的保护,把传统村落打造成一个安全、友善、富有生命力和充满生活气息的空间。
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因村施策,不宜简单地将传统村落的资源整体出让给企业经营。
对于历史文化价值高、区位优势明显的村落,可以鼓励其适度发展旅游和康养等产业;对于历史文化价值高、意义特殊、区位条件不太好的村庄,可以由国家和地方政府兜底保护;对于历史文化价值高、条件可以适当改善的村落,可以引入多方主体共同参与村庄保护和建设。
目前,国家公布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只有6799个村庄,建议与脱贫攻坚为贫困户建档立卡一样,对这部分村庄建档立卡,综合评估其区域和资源情况,发挥其优势,制订让传统村落村民都能接受的、合理的保护规划。
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传统村落的保护最终需要人,为了防止出现“见物不见人”的情况,在推进传统村落保护过程中,要关注村庄发展中各类人群的需求,调动村民的积极性。
首先要满足村民的生产和生活需求,其次也要满足从村庄走出去的人的需求,他们希望家乡既要建设好,也要留得住乡愁。
从X村和X村的案例看,很多在外创业的人有浓郁的乡土情结,他们虽然不在村庄居住,但对保护村落、改造家乡充满热情,只要有畅通的渠道和机制,他们普遍愿意为村落保护工作建言献策、筹资筹劳。
留在村里的大都是老年人和妇女,不能把他们当作村落保护的包袱,他们守的是传统村落的“根”和“魂”。
在建设过程中,要发挥当地老年人熟悉家乡、了解发展历史的优势,做到在房屋和公共场所的改造和修建过程中修旧如旧;发挥村民勤劳、善良的优势,带动大家参与到村庄的公益事业中去;重视在外工作人员关心家乡发展的热情,在村庄的改造中及时听取他们的意见,尽可能让所有的人在传统村落保护的过程中都能参与和受益。
加大各方支持力度。
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当地农民、村集体和地方财政难以负担,需要上级财政和各类社会力量共同参与。
调研中了解到,被列为国家级的传统村落有一些中央财政资金扶持,被列为市县级的传统村落通常地方财政也会有一些投入,最尴尬的是被列为省级的传统村落,既没有资金支持,地方政府也没有配套政策,成为传统村落保护最为薄弱的部分,同时这部分村落的数量也是比较大的。
建议统筹现有专项资金,集中支持传统村落保护,特别是要加强省级财政资金统筹力度。
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制定相关政策来引导社会各界人士参与传统村落的保护,鼓励各地的爱心企业家、社会资本、艺术家等成为传统村落保护的参与方。
另外,由于传统村落保护建设需要熟悉当地情况的工匠,每个民房的建筑风格都不太一样,项目建设公开招标成本高,建议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来推进传统村落建筑保护任务的落实利用好传统文化资源。
传统村落保留的多样民族文化,是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根基。
作为活着的传统精神载体和表现形式,传统村落的建筑和村民的生活方式具有不可复制的灵魂厚度。
嵌入传统村落的传统手工艺、民俗及价值理念是极其重要的文化资源,承载着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村落的魂魄。
要充分挖掘传统村落的特色文化元素,发挥独有优势,把活的文化融入保护和利用全过程。
要注重打造公共空间,提升村民和游客的参与感、体验感;注重保护特色文化元素,唤醒村民的共同记忆;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