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期中必修一知识点

高一地理期中必修一知识点地理知识点一: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是一个椭球体,不完全是一个正圆球体。地球的直径约为12742千米,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使得地球的赤道半径大于极半径,所以造成了地球的扁球状。

地球由内向外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层结构。地核是地球的内部区域,包括外核和内核。外核主要由液态铁和镍组成,而内核则由固态铁和镍构成。地幔是地核和地壳之间的层,由上地幔和下地幔两部分组成,主要由硅、镁、铁等元素组成的固体岩石构成。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部分,分为陆壳和海壳两部分,主要由氧、硅、铝等元素构成。

地理知识点二:地球的行星运动和地球的时间计量

地球有两种运动: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向旋转,一个自转周期为24小时。地球的自转使得我们经历了日夜的交替。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旋转,一个公转周期为365.25天,也就是一年的长度。

时间计量方面,地球的自转周期决定了我们的日历中的一天。

为了统一世界的时间计量,设立了全球标准时间(GMT),通常

以格林威治天文台的当地时间为准。而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使

用的是各个时区的标准时间,比如北京时间(GMT+8)。

地理知识点三:地球的表层地理现象

地球的表层地理现象包括陆地、海洋和大气三个部分,它们相

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地球的各种自然现象。

陆地是地球表面的干燥的部分,包括大陆和岛屿。大陆是陆地

的主要组成部分,占地球表面的30%左右。不同大陆之间的地形、气候和植被都有所差异。岛屿是大陆周围的小片陆地,通常被水

体包围。

海洋是地球表面的大水域,占地球表面的70%左右。主要有四

大洋: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和南极洲洋。海洋对调节地球的

气候、储存水分和供应食物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大气是地球表面的气体层,主要由氮气、氧气、水蒸气等组成。大气对地球表面的温度、气候和天气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地理知识点四:地球的板块构造与地震地貌

地球的板块构造理论是解释地球上地壳运动和地震活动的重要

理论。根据这一理论,地球的地壳被分为多个大块,称之为地壳

板块,这些板块位于地球的上地幔上,可以互相移动。板块边界

的相互碰撞和滑动会引发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现象。

地震地貌是地震活动造成的地形变化。当地壳板块发生断裂和

位移时,会引发地震。地震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造成地形变化,如地震断裂、洼地、上升地形等。

地理知识点五:人口与城市化

人口是地球上居住的人的总数。人口数量受到出生率、死亡率、迁徙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全球人口的分布不均衡,不同地区的

人口密度存在很大的差异。

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集聚的过程。随着城市化的进行,城市的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加。城市化对资源的需求、环境的冲击、社会经济的发展等都带来了巨大影响。

总结:

通过对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的介绍,我们了解到了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球的行星运动和时间计量、地球的表层地理现象、地球的板块构造与地震地貌,以及人口与城市化等内容。这些知识点是我们理解地球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基础,对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都有重要意义。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5篇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 5 篇 高中阶段学习难度、强度、容量加大,学习负担及压力明显加重,不能再依赖初中时期老师“填鸭式”的授课,“看管式”的自习,“命令式”的作业,要逐步培养自己主动获取知识、 巩固知识的能力,制定学习计划,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下面就是我给大 家带来的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1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 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 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 焦/cm2. 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 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

层 2 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 年)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2 天体: 概念: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类型: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 2.天体系统概念:宇宙中的天体恒星、星云,形成天体系统层次:地 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宇宙太阳: 1.太阳系中心天体:太阳质量占太阳系99.86%,在其吸引下其他天体绕 太 阳运动 2.太阳辐射: 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对地球影响: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与变化,是人 类活动和生产活动的能量源泉 3.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结构:自内向外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太阳活动类型:①光球层: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 年 ②色球层:耀斑 对地球影响:引起电离层扰动,使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产生“磁暴”

高一地理必修一期中必考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一期中必考知识点(一) l 地震波: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层受到强烈的冲击会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即地震波。 特性: 纵波:速度快,可通过固液气传播 横波:能量大,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l 地震波在地下传播速度会发生变化,而某些地区一定深度处,地震波有明显的突变,这种波速发生突变处的层面叫不连续面。 Ø 莫霍界面 Ø 古登堡界面 l 地壳: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部分,由岩石组成。大陆部分的平均厚度为 33KM l 地幔:莫霍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在上地幔的上部,有一个物质呈融熔状态的软流层,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和地震的发源地。 l 岩石圈:软流层以上部分,物质由岩石组成。包含地壳。 l 地核:外核部分呈液态(因为横波不能通过),内核为固态。 l 大气圈:气体和悬浮物 l 水圈: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循环运动 l 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生存环境的总称。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高一地理必修一期中必考知识点(二) l 地球运动的两种形式:自转和公转 l 地轴的方向: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l 自转的方向、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l 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

太阳日24小时 l 自转角速度:除两极,角速度相同,15度每小时。两极点角速度为0。 l 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两极点为0。 l 公转的轨道(近日点和远日点、快慢): 地球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使地球绕日公转中出现近日和远日现象。地球位于近日点及附近时,公转速度快,位于远日点及附近,公转速度慢。 l 公转周期:1年,也称为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l 晨昏线(圈):晨昏线平分地球,太阳光线垂直于晨昏线 l 地方时:经度相差1度,地方时相差4分钟,东加。正午时,太阳高度角为一天中的最大值,地方时为12点 l 区时: 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度个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本区的区时。相连的时区区时相差1小时,东加西减。 国际日界线:基本沿东经180度。由西向东跨过国际日界线,日期减一天;由东向西跨过国际日界线日期加一天。 日期变更:0时区和国际日界线把全球日期分为今天和昨天。当0时区和中时区重合时,今天的日期和昨天的日期相等。 时区=经度/15,十分位四舍五入 l 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东经120度地方时 l 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地方时 高一地理必修一期中必考知识点(三) 1.天体: 概念: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类型: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5篇分享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分享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5篇分享 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它可以提升我们发现问题的能力,为此我们要做好回顾,写好总结。总结怎么写才不会流于形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5篇分享,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5篇分享1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 (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9、太阳辐射的影响: 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 意义:①昼夜更替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③水准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5篇分享2 (一)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地面间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水平气压差是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高空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风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近地面风:受摩擦力影响,风向斜穿等压线,指向低气压。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在风向右侧,南半球在左侧),只改变风向,不影响风速。摩擦力:与风向方向相反,既减小风速,又改变风向(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夹角越大)风力(风速):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风(力)速越大 (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名称与位置,注意各风带的风向,气压带成因(热力或动力原因)。 (四)气压和风带的移动: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 四、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由于海陆间热力性质的差异,破坏了气压带风带的连续分布,使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全)

必修一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第二节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3°26′S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汇总15篇】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汇总15篇】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篇1 【大气环境保护】 1.全球性的大气问题: 全球变暖、臭氧层的破坏、酸雨 2.温室气体:能够吸收和释放热红外辐射的气体成分。 地球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水汽(H2O)、二氧化碳(CO2)、氧化亚氮(N2O)、甲烷(CH4)和臭氧(O3)。 人类活动排放:氯氟甲烷(HFCs)、氢氟化物、全氟化物(PFCs)、硫氟化物(SF6)等 3.全球气候变暖 自然原因:太阳活动、大气环流、火山活动、地壳运动等 人为原因:燃烧矿物燃料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毁林 技巧1:全球变暖带来问题: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影响。 (1)全球变暖会引起海平面上升,从而对沿海低地国家及地区构成直接威胁 (2)全球变暖会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技巧2:缓解全球变暖的措施

(1)研究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 (2)采用新能源 (3)努力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4)植树造林,保护植被 4.平流层臭氧量减少的原因: 自然原因:受太阳活动等自然因子的影响 人为原因:主要表现为对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生产、消费和排放 5.平流层臭氧量减少的危害: (1)直接危害人体健康(近年来皮肤癌、白内障患者增多);(2)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技巧3:保护臭氧层的措施 (1)全球合作保护臭氧层 (2)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 (3)积极研制新的制冷系统 6.酸雨:一般把pH小于的雨水 产生原因:燃烧矿物燃料和汽车尾气的排放,使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等酸性气体增多 技巧4:我国酸雨类型:主要是硫酸型酸雨 我国酸雨分布:《20__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__年我

2020新高一 地理 必修一 期中考试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1.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着的 物质 世界。 2.天体 (1)概念: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最基本的天体是 恒星 和 星云 。 (2)常见的天体及其特征 特别提醒:天体可分为自然天体(如恒星、行星等)和人造天体(如在太空中运行的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等)。 3.天体系统 (1)概念:天体之间相互 吸引 、相互 绕转 ,构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2)层次:常见天体系统分为四级。 (3)天体系统及层次结构 天体系统 组成 特别说明 地月系 地球和月球 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 太阳系 太阳、地球及其他围绕太阳公转的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 地球是距离太阳较近的一颗行星,日地平均距离约为1.5亿千米 银河系 太阳和其他恒星以及各种各样的天体 太阳系与银河系中心的距离大约为 3万光年 河外星系 银河系之外与银河系相类似的天体系统 数以亿计 总星系 银河系与河外星系 目前所认识的最高级别的天体系统 宇宙物质 组成(举例) 特点 恒星 炽热气体 质量 庞大,自身能发出光和热 星云 气体和尘埃 云雾状,密度小,体积和质量都很大 行星 金星、地球等 绕恒星公转,质量小,不发光 卫星 月球 绕行星公转,本身不发光 流星体 尘粒、固体块 与大气摩擦生热而燃烧发光,形成流星现象 彗星 冰物质 绕太阳呈周期性运行,体积大,密度很小,具有 云雾 状的外表;背向太阳的一面有一条扫帚状的彗尾 地月 银河

4.八大行星(地球的普通性) (1)结构特征 (2)运动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5.地球的特殊性 (1)地球是目前能探测到的宇宙中唯一有生命的天体 条件原因影响 外部 条件 安全的 宇宙环境 太阳系中,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 干扰太阳系中八大行星都可能 存在生命 稳定的 太阳光照 自生命诞生以来,太阳光照条件没有明 显的变化 自身 条件 适宜的 温度 日地距离适中,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周期 适当 只有地球有生命存在适合生物 呼吸的 大气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地球原始大气 的演化 有液态 的水 内部温度升高→产生水汽→形成海洋

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一期中必备知识点大全-教学文档

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一期中必备知识点大全 地理是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查字典地理网为大家推荐了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一期中必备知识点,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1.天体: 概念: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类型: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2.天体系统 概念:宇宙中的天体恒星、星云,形成天体系统 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宇宙 太阳: 1.太阳系中心天体:太阳质量占太阳系99.86%,在其吸引下其他天体绕太阳运动 2.太阳辐射: 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对地球影响: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与变化,是人类活动和生产活动的能量源泉 3.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结构:自内向外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太阳活动类型:①光球层: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 ②色球层:耀斑

对地球影响:引起电离层扰动,使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影响气候 地球: 1.地球的普通性: 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 据结构特征可以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2.地球的特殊性:有生命存在 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处于安全宇宙环境中,太阳光照稳定 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使地表有适宜的温度,使液态水能存在: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自转公转周期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幅度变化小,利于生物生长发育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太阳地轴 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平均1o/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 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

高一地理必修一必考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必考知识点总结高一地理必修一必考知识点总结「篇一」 常见的天气系统 (1)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图2.19,2.20) 冷锋暖锋 概念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天气特征过境前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单一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过境时阴天、雨雪、刮风、降温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下降,天气晴朗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好降水的分布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前 大气举例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大风,寒潮,沙尘暴 (2)低压、高压系统—气旋和反气旋(以北半球为例,图2.21) 气旋反气旋 气压低气压(中心低,四周高)高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水平运动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 垂直运动上升下沉 天气多阴雨天气多晴朗、干燥天气 举例台风长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气爽”天气 高一地理必修一必考知识点总结「篇二」 城市功能分区 1、功能分区组成区位特点

中心商务区大商场、公司、大银行(例上海外滩和浦东陆家嘴)一般位于市中心: ①建筑密集,高楼林立 ②交通便捷,通信发达 ③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 ④内部存在明显分区 商业区商业街、百货商店、金融中心: ①市中心 ②CB外侧 ③街道两侧 ①交通便捷,多层大厦 ②人口密度、流量大 ③人口昼夜差异大 ④土地利用最集约 工业区同类工厂: ①城市边缘 ②交通干线两侧 ①厂房巨大,烟囱高耸 ②交通便利,多有污染 住宅区成片住宅楼和配套服务设施: ①企业单位职工住宅 ②市政统一规划住宅 ①环境不好 ②商品房,环境好

行政中心区行政机构: ①单独区域 ②与其他功能区混杂人口昼夜差异大 文化区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图书馆距工业区远,交通便利,通信发达,自然环境好 郊区卫星城、农业区、住宅城市外围为城市服务: ①占有空间的是住宅区 ②最主要的三种是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 ③城市功能区没有明显界线,某一功能区内也有其他功能用地,只是以某一种功能为主。 ④住宅区分类:高级住宅区:面积大,独立庭院,位于城市边缘,多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低级住宅区:面积。 小,拥挤,与低地、工业区联系,拥挤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 2、形成原因 (1)历史因素,功能延续:东京江户高级住宅区(武士住宅的延续) 功能改变:北京故宫,原为行政中心,现为文化游览区。 (2)经济因素(最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经济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距市中心远近,通达性高低。 (3)社会因素:主要影响住宅区的分化。 社会地位:高级、低级住宅区 生活方式:美国纽约唐人街、山东村 宗教信仰:济南回民小区 (4)行政因素:行政规划,例北京方庄住宅小区 3、一般的,城市规模越大,地域结构的分化越明显。 中心地理论:

高一必修一地理知识点归纳(精选3篇)

高一必修一地理知识点归纳 高一必修一地理知识点归纳(精选3篇) 很多人都学过,在中学学习的几门课当中,地理更是重中之重,在文综中占有的分数还是有一定的比例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必修一地理知识点归纳,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一必修一地理知识点归纳【篇1】 1.哪些内容应成为学习的重点内容 (1)地理基本概念。 ①能说明某种特点地理现象的特定概念。如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低气压、高气压、地球的自转、公转等; ②反映某种地理事物类别的特定概念(对这类概念特别要注意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分析)。 (2)地理基本规律与基本原理。地理事物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分析。 (3)地理基本技能。如等值线的分析应用、各类经济图表的绘制与判读、各种地理示意图的绘制与判读、图文转换与图图转换能力等等。 (4)地理内容的文字逻辑表达能力。 (5)收集、整理地理资料的能力。 2.怎样高效地掌握上述学习重点内容 (1)用理科思维的方法学习自然地理。 ①充分运用图解法,从三维空间的角度理解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 ②用跨学科的知识解决地理问题。 (2)注重各类地理图表的表达功能及其相互之间的转换关系。 (3)用文科思维方法学习人文地理。所谓人文地理主要指下册的内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与自然地理的学习有较大的差异,它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社会生产活动,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各社会生产部门是怎样发展起来的,为什么会沿着这样的轨迹发展,人类目前面临的怎样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从经济的角度多因素的分析各社会生产部门布局的合

理性、科学性,这部分可能与政治课的内容有较多的联系,同学们应该把政治课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地理学习上来。 高一必修一地理知识点归纳【篇2】 陆地水和水循环 (1)陆地水体类型: 目前人类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地表水:江河水、湖泊水、冰川 地下水:潜水、承压水 静态水资源:冰川、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 动态水资源:地表水、浅层地下水 目前,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体,分布于两极与高山地区,直接利用少;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体,但主要为深层地下水,开发难度较大;动态水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其中以河流水最为重要。 (2)陆地水的相互关系 水源补给类型补给时间补给特点我国分布地区 雨水夏秋季节水量变化大东部和南部 冰川融水主要在夏季补给有时间性,水量稳定西北地区 湖泊水全年有调节性,水量稳定东部 地下水全年水量稳定,与河流有互补关系普遍 (3)水循环 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 类型:海陆间大循环(蒸发(包括植物的蒸腾),水汽输送,下渗,地表和地下径流四个环节,陆地循环,海洋循环。 高一必修一地理知识点归纳【篇3】 地球上的大气 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1)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a)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反射作用,散射作用b)对地面的保温效应:大气逆辐射

新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地球的圈层结构

新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内部的结构的研究由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自对地震波的研究。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1)由于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地震波在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就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科学家正是利用了地震波的上述性质,通过对地震波的精确测量,“透视”了地球内部的结构。 (2)从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这种速度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 (3)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在这个不连续面以下,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是奥地利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首先发现的,所以叫莫霍面。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深处,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这个不连续面是德国地震学家古登堡最早研究的,所以叫古登堡面。 (4)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面,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所以地球的内部圈层是依据地震波传播的突然变化的两个不连续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划分的。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各外部圈层的概况比较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同步练习题】 (2018 莱芜期中)在不同媒介中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学家就是利用这一原理,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探知地球内部结构的。阅读上述材料,完成1~2题。 1根据地震波的探测,地球最外层平均厚度约100千米的范围是带有弹性的坚硬岩石层,称为岩石圈,其范围是指() A地壳 B地壳和软流层 C地壳和上地幔 D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2根据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有关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正确叙述是() A划分地壳和地核的界面是古登堡面 B地核部分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较小 C在莫霍面上,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 D在莫霍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解析】第1题,岩石圈由岩石组成,包括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与地壳。第2题,根据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特点即可回答。 【答案】1D 2D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地图专题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扩展资料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第二单元地球运动专题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9、太阳辐射的影响: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11、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 12、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夏至、冬至 13、时间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区时差+途中时间 14、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则四舍五入)区时差=时区差 15、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 16、日期分割: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180°)为地球上的“今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重点)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 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 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如下图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 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 23°26′ 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 =24小时 ★㈡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 很多小伙伴不知道高一地理必修一有哪些知识点,想要了解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的小伙伴,赶紧来瞧瞧吧!下面由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本文仅供参考,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资讯!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 一、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2)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3、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二、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岩石分三大类: 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 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 ③变质岩(变质作用)。 2、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

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3、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4、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锋面气旋。 三、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 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 四、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可从形态上反映出来:平原地区,地形比较完整、开阔、平坦,聚落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规模较大;山区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 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公路选线避开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区的交通线网密度较大(造价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区的密度较小(造价高、工程量大)。 拓展阅读:高一地理学习方法有哪些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你初中地理学得不好,那也不要紧,但你肯定要费劲了。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你喜欢它,照样会学好。兴趣的培养有时是因为他有用非学好不可,有时是靠一次次努力而取得进步,有时是靠“亲其师,信其道”。 2.死记硬背再也行不通了 如果说在初中死记硬背还可以的话,但是在高中这是万万行不通的。一是高中课程从内容上讲比初中多了许多,背是背不过的。二是现在无论哪一科在高考中命题都以能力立意为主,死记住的知识不会应用是没用的。对记忆来讲,一是要理解,二是记知识框架,三是靠

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科学,对于我们了解世界、认识自然环境有着 重要的作用。在高中地理必修一这门课程中,有许多重要的知识点需 要我们掌握和理解。下面就让我们来对其中的几个重点进行归纳。 首先是关于地球与地理坐标的知识。地球作为我们生活的家园,有 着丰富的地理环境。我们需要了解地球的形状以及地理坐标系统。地 球是一个近乎球形的椭球体,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离心力会造成赤道 部分稍微膨胀,所以地球的形状更接近于椭球体。而地理坐标系统是 以经纬度来确定地球上任何一个点的位置,经度表示一个点相对于本 初子午线的偏东或偏西,纬度表示一个点相对于赤道的北或南。 其次是关于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板块构造理论。地球的内部结构主要 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是地球上最薄的一层,分为洲壳和海洋壳。地幔位于地壳之下,是地球最大的一层,主要由固态岩石组成。 地核是地球的最内部部分,主要由铁和镍组成。而板块构造理论则是 描述地球上地壳的运动和地球板块的形成与演化的理论。根据这一理论,地球上的地壳被分为几块板块,它们以不断移动、碰撞和互相拉 开的方式影响着地球上的地理环境。 另外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是地球的气候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气候 是指一个地区长期统计的天气状况。人类活动对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例如,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进而引起全球变暖,气候变化的加剧已经给地球上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因

此,我们要认识到人类的活动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提倡绿色低碳的 生活方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保护地球的生态平衡。 最后,地理必修一中还介绍了许多关于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相 互作用的知识。例如,城市化进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农业与农业问 题等。城市化进程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空气污染、水资源匮乏等问题。农业是人类最主要的经济活动之一,但过度的农 业开发和不合理的耕种方式会导致土地的退化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因此,我们需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可 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高一地理必修一涵盖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从地球的形 状到地球的内部结构,从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到人类活动与地理环 境的相互作用。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地球,认识 自然环境,为未来的科学学习和生活提供重要的基础。因此,我们要 重视这门课程,努力掌握其中的知识点,提升自己的地理素养。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积极参与环保行动,共 同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高一必修一地理期中必备知识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

高一必修一地理期中必备知识点:地理环境的整 体性和区域差异 地理是文理兼并的一门大科学~查字典地理网为大家推荐了高一必修一地理期中必备知识点,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 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化为现在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又创造了现在的环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环境的生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的塑造者 (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举例:我国西北内陆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

质含量少。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例如:中纬度地区(特别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带。举例:赤道附近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自然带。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高一必修一地理期中必备知识点,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地理高一必修一植被知识点归纳

地理高一必修一植被知识点归纳植被是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它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 和人类生存发展。在高中地理必修一中,我们学习了一些与植被 相关的知识,下面就来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植被的定义 植被是指一定地域内,在一定时间内,由植物构成的植物群落。它包括植物种类、分布范围以及植物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等。 二、世界植被分布与特点 1. 热带雨林:位于赤道附近,气候湿热,年均降雨量充沛。植 物种类多样,树木高大、茂密,有良好的自然保护功能。 2. 热带草原和稀树草原:位于赤道向北、向南分布的地区。气 候干燥,降水量较少,植被以草本植物为主。 3. 温带落叶林:位于温带地区,四季分明,气候湿润,树木叶 片宽大,秋季落叶现象明显。 4. 高山植被:位于高山地区,气候寒冷,氧气稀薄。植物适应 能力强,常见的有高山杜鹃、高山松等。

5. 极地植被:位于北极、南极地区,气候极度寒冷,无树木, 以苔藓植物和地衣为主。 三、我国植被分布 1. 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海南岛、台湾和云南南部等地区,植 物种类繁多,森林生态系统十分丰富。 2. 华北平原草原:主要分布在河北、山西等地,气候适宜,植 被以草原为主。 3. 长江中下游湿地:夏季湿润,冬季干燥,适宜水生植物生长,湿地资源丰富。 4. 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地势高、气候寒冷,植物矮小,以草本 植物为主。 5. 西北干旱草原:气候干燥,降水少,植物以耐旱性较强的草 本植物为主。 四、植被对环境的影响 1. 保护土壤:植被的根系可以固定土壤,减少水土流失,保持 地表的稳定性。

2. 调节气候: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改 善空气质量,调节气温和湿度。 3. 保护水源:植被能够吸收大量降水,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 下水补给。 4. 维护生态平衡:植被提供食物和栖息地,维持生物多样性, 促进物种的繁衍和演化。 五、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 1. 植被破坏:过度砍伐、乱砍滥伐、过度放牧等人类活动导致 植被破坏,引发土地退化和生态失衡问题。 2. 人工植被:人们通过种植树木、草坪等人工植被来美化环境,改善空气质量。 3. 植被保护:人们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采取合理的农业耕作 方法等措施来保护植被资源。 通过学习和理解植被的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地球,了解 植物的生态特点,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希望同学 们能够通过对植被的学习,增加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并积极参 与植被保护和环境建设的工作。让我们共同为美丽的地球家园贡 献一份力量!

高中地理必修一常考知识点梳理(精选3篇)

高中地理必修一常考知识点梳理(精选3篇) 高中地理必修一常考学问点梳理(精选篇1) 地表形态的塑造 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气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结果使地表变得凹凸不平。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水平运动,形成褶皱山系,如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垂直运动,引起地表凹凸不平和海陆变迁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外力作用对地表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积累四种方式,结果使地表趋向平坦。 (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岩浆→岩浆岩: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岩浆冷却凝固而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沉积岩:在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后,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变质岩:经变质作用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地幔深处)被高温熔化成为新的岩浆。 2、山地的形成 (1)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a)褶皱山褶皱:岩层的一系列波状弯曲。形成的缘由:地壳运动、内力作用。背斜,一

般是岩层向上拱起,成为山岭,不少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成为谷地,不少向斜受挤压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b)断块山断层:岩层断裂后发生明显位移,形成的缘由:地壳运动,压力、张力作用。上升岩体形成地垒,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下降岩体形成地堑,如我国的渭河谷地、吐鲁番盆地。断层处往往形成沟谷、河流,缘由断层处岩石破裂,易受侵蚀作用。c)火山岩浆沿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形成熔岩高原;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形成火山。 (2)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修建成本高,工程难度大。 a)运输线路结构:以大路为主,铁路为辅。b)线路分布格局: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c)线路延长方向:迂回前进,线路弯曲程度和总长度一般大于相应的平原和丘陵地区。 3、河流地貌的发育 (1)河流侵蚀地貌与积累地貌a)河流侵蚀地貌:溯源侵蚀,下蚀,侧蚀。(以河谷为例)b)河流积累地貌:洪积—冲积平原(山前),河漫滩平原(中下游),三角洲(河口)。(以冲积平原为例) (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河流的冲积平原为聚落分布供应了有利的条件:a)充分的生产、生活用水b)便捷的`对外联系和运输c)因地势低平,土壤肥沃,利于耕作,供应了丰富的农副产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