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记经络穴位数(十分钟教你终生不忘》

合集下载

经络穴位趣味记法

经络穴位趣味记法

针灸穴位趣记人体内脏分为五脏属阴:心、肝、脾、肺、肾。

六腑属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人体分三阴、三阳十二经络走向。

1.手三阴,手三阳,手三阴从胸部走向手部,手三阳从手部向头部。

2.足三阴,足三阳,足三阴从足部走向胸部,足三阳从头部走向足部。

3.手三阴经络走向,手三阳经络走向,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

4.手三阳经络走向,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

5.足三阴经络走向,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6.足三阳经络走向,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十二经脉主要病症歌肺经主要病候歌咳喘咳血咽喉痛,胸痛外感肺经病。

大肠经主要病候歌腹痛肠鸣秘泻痢,咽肿齿痛鼻鼽衄,本经循行部疼痛,热肿寒痛症亦治。

胃经主要病候歌腹胀肠鸣胃腹痛,水肿善饥吐渴泻,齿目鼻咽与面瘫,热病发狂经脉病。

脾经主要病候歌胃痛嗳气食则呕,腹胀溏疸舌根强,下肢内肿身无力,亦治脾经厥冷病。

心经主要病候歌心痛咽干渴目黄,胁痛臂痛手心热。

小肠经主要病候歌小肠经病须牢记,少腹腰脊痛引睾,耳聋目黄颊咽肿,肩臂外侧后缘痛。

膀胱经主要病候歌疟疾遗尿溺不通,见风流泪目痛衄,癫狂热病鼻塞涕,经脉所行部位痛。

肾经主要病候歌肾经主症有水肿,咳血气喘与腰痛,舌干咽肿便秘泻,亦主经脉之病痛。

心包经主要病候歌心烦悸痛胸闷狂,腋肿臂挛掌心热。

三焦经主要病候歌三焦经病范围广,腹胀肿遗溺不利,咽颊目肿耳鸣聋,耳后肩肘外侧痛。

胆经主要病候歌口苦目眩和疟疾,经脉所行之病变。

肝经主要病候歌腰痛胸满便不利,呃遗疝气少腹肿一、巧记经络穴位数传统针灸学的核心理论为“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是“经络”和“腧穴”理论。

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是经络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不是全部)。

经穴是指分布于十二经脉及任、督两脉上的腧穴,共有361个。

尽管我一再反复向大家灌输我的“ 人身无处是穴,人身处处是穴”观念,但我认为一个从事针灸的人若能记住传统针灸里每一个腧穴所在的经脉、其所处的位置、作用等等,对我们肯定是大有好处的,至少你不会找错地方。

《黄帝内经》经络穴位疗法口诀速记歌诀

《黄帝内经》经络穴位疗法口诀速记歌诀

《黄帝内经》经络穴位疗法口诀速记歌诀全身穴位治疗口诀头痛左右太阳穴,风池风府一样攻,连捏带按十余次,须臾头上即觉轻。

双目昏暗视不明,按觅睛明运目框。

鼻塞无闻香与臭,通利鼻窍按迎香。

耳聋浑沌不闻声,耳旁各穴均能听。

口眼歪斜而不正,面部诸穴皆可用。

肩臂痿痹不能举,肩禺按之效无疑。

两肘挛痛动艰难,按罢曲池将肘牵。

头面手足诸般症,合谷一按可收功。

按定人迎有动脉,二七呼吸臂上通。

锁骨窝内按缺盆,呼吸二七臂上行。

云门肩头巨骨下,按定动脉在内生。

此乃要摧肺中气,二十一度气要行。

极泉腋窝心脉始,按定此穴心窍清。

乳旁期门是肝脉,重按腹内亦有声。

大包穴在乳筋内,此是脾经脉络通,斜按能调五脏气,心胸之病往下冲。

两手齐拢胸膈骨,大指深按巨阙中,指下气动即是病,随手重切向下攻。

上中下脘俱按到,呼吸二七把手松,两腿宛如火来烤,热气走到两脚中。

左右有动石关穴,此是积聚在内横,一样按法往下送,淤气下降病觉轻。

肓俞穴动肾气走,抬手热气散如风,一样按摩三五次,腹中轻快病无踪,是寒是火随气降,七疝原来是肾经。

盘脐有块聚是气,按住犹如石块形,重按轻揉在指下,朝夕按摩要费功,按来按去气血散,脏腑调和病不生。

脐下二指名气海,按之有动气脉横,丹田不通生百病,体衰身懈气力空。

小腹不宜按摩法,曲骨动脉明气冲,一连按动数十次,小腹淤气往下行。

阴股动脉通五里,伸手摩脉抓大筋,能调五脏阴阳气,疼痛难忍方为真。

阴陵穴在麦辅骨,手指振动筋有声,正面按摩通到底,肚腹之中气自通。

胸腹按摩手法尽,再从背後一程行,君若试探劳心记,胸腹疾病定扫清。

平肩大筋真气聚,捏此开通气血行,脊骨旁边一寸五,此是太阳膀胱经,两条大筋伸手捏,上下抓著筋有声,内连五脏与六腑,风寒暑湿尽皆通。

伸手抓到肾俞穴,按之大痛穴为真,此穴善治下寒病,腰痛之病立见功。

若要不痛拿至痛,此乃仙术定非轻,肾旁左右名带脉,大筋揪起痛更憎,能降胁下阴阳气,六脉调和甚分明。

胞肓脊骨第十九,去脊三寸在两旁,伸手连揉数十次,背气相通到腿上。

教大家口诀记忆十二经络

教大家口诀记忆十二经络

教大家口诀记忆十二经络
教大家口诀记忆十二经络
这是我在以前在一本书上看到的,拿出来分享,通过这两句可知什么时候流注什么经络,可分表里,分脏腑,呵呵,就两句,六条经络一句,每条经络2小时,计十二小时:
肺大
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
胆肝详。

(相信每个字代表什么经络大家都很清楚了)
多念几遍就熟悉了,反复快速读个几十上百遍就应该会背了!
算时间:我的方法是2n+1,n指句子中的第n条经络,如肺经和膀胱经是2*1+1=3点和2*7+1=15(下午2*1+1=3点,两句一句六个,可独立算)点开始的两个小时内,以此类推
句子中相邻的两个,一阴一阳(阴-阳-阳-阴),一表一里(表里里表),一脏一腑(脏腑腑脏),便可以分清楚了。

十四经络穴位歌诀,值得收藏!

十四经络穴位歌诀,值得收藏!

十四经络穴位歌诀,值得收藏!中医现在已经是大多数基层医生必须具备的一项技术,开展针灸、推拿等中医适宜技术,就必须掌握穴位的基础知识。

学习经络,配合图谱和歌诀能够强化记忆,下面是十四经络穴位口决,值得收藏!1、手太阴肺经经穴手太阴肺十一穴,中府云门天府诀,侠白尺泽孔最存,列缺经渠太渊涉,鱼际拇指白肉际,抵指少商如韭叶。

2、手阳明大肠经二十大肠起商阳,二间三间合谷藏,阳溪偏历温溜济,下廉上廉三里长,曲池肘髎五里近,臂臑肩髃巨骨当,天鼎扶突禾髎接,鼻旁五寸迎香列。

3、足阳明胃经经穴四十五穴足阳明,承泣四白巨髎经,地仓大迎下颊车,下关头维对人迎,水突气舍连缺盆,气户库房屋翳寻,膺窗乳中下乳根,不容乘满与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存,水道归来气冲饮,髀关伏兔走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连条口行,下巨虚下有丰隆,解溪冲阳陷谷同,内庭厉兑阳明穴,大指次指之端终。

4、足太阴脾经经穴二十一穴脾中州,隐白在足大趾头,大都太白公孙盛,商丘直上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前,府舍腹结大横上,腹哀食窦天溪候,胸乡周容大包上,从足经腹向胸走。

5、手少阴心经经穴九穴心经手少阴,极泉青灵少海深,灵道通里阴郄邃,神门少府少冲寻。

6、手太阳小肠经经穴手太阳经小肠穴,少泽先行小指末,前谷后溪腕骨间,阳谷须同养老列,支正小海上肩贞,臑俞天宗秉风合,曲垣肩外复肩中,天窗循次上天容,此经穴数一十九,还有颧髎入听宫。

7、足太阳膀胱经经穴六十七穴足太阳,晴明目内红肉藏,攒竹眉冲于曲差,五处一五上承光,通天络却下玉枕,天柱发际大筋上,大杼风门肺厥阴,心俞督俞膈俞当,肝胆脾胃具挨次,三焦肾俞海大肠,关元小肠到膀胱,中膂白环寸半量,上次中下四髎穴,一空一空骶孔藏,会阳尾骨外边取,附分脊背第二行,魄户膏肓神堂寓,譩譆膈关魂门详,阳纲意舍胃仓随,肓门志室至胞肓,二十一椎秩边是,承扶臀股纹中央,殷门浮郄委阳至,委中合阳承筋量,承山飞扬跗阳继,昆仑仆参申脉堂,金门京骨束骨跟,通谷至阴小趾旁。

中医针灸学背诵口诀

中医针灸学背诵口诀

中医针灸学背诵口诀以下是为您生成的十个适用于小学生的中医针灸学背诵口诀:1. 《穴位分布口诀》一背头面五官穴,睛明攒竹丝竹空。

二记上肢手上穴,合谷曲池肩髃中。

三想下肢脚上穴,足三里和三阴通。

四忆胸腹穴位多,膻中中脘气海逢。

五思腰背穴位密,肾俞命门大肠俞。

六念四肢关节处,环跳阳陵阴陵谷。

七记特殊穴位妙,人中涌泉百会好。

八背经络走向线,手三阴来手三阳。

九记穴位功效奇,止痛安神与调气。

十要反复多温习,针灸知识心中记。

2. 《针灸手法口诀》一针轻刺像蚊虫,慢慢推进不疼痛。

二提微微向上抽,感觉针下轻且松。

三捻左右旋转动,如同螺丝慢慢攻。

四插深深往里送,谨慎小心莫匆匆。

五捣如同鸡啄米,快速轻点有作用。

六刮针柄轻轻划,好似竹枝把风刮。

七弹针尾轻轻弹,微微震动经络欢。

八摇针体左右摆,好似小船水中来。

九飞进出针速度快,眨眼之间穴位在。

十留留针时间要恰当,病情不同细思量。

3. 《经络走向口诀》一手太阴肺经走,从胸走向手外头。

二手阳明大肠经,从手行至头面中。

三足阳明胃经忙,头面一直到足旁。

四足太阴脾经行,从足走向腹内停。

五手少阴心经连,从胸走向手下端。

六手太阳小肠经,从手通往头侧迎。

七足太阳膀胱经,从头到足经脉成。

八足少阴肾经通,从足行至胸当中。

九手厥阴心包经,从胸到手路途定。

十手少阳三焦经,从手行至头侧情。

4. 《穴位定位口诀》一找眉间印堂穴,两眉之间很明确。

二寻鼻翼外迎香,鼻旁五分记心房。

三定耳屏前听宫,张口凹陷在其中。

四察手腕太渊处,桡侧横纹脉搏抚。

五测膝盖外犊鼻,屈膝就能找得齐。

六量外踝尖申脉,轻松定位不费猜。

七探肚脐下关元,四指距离正中边。

八寻肘横纹曲池,屈肘骨头外凸起。

九观背部大椎突,低头最高骨节处。

十认内踝尖照海,凹陷之中把它待。

5. 《常见病症针灸口诀》一遇感冒针灸帮,风池大椎合谷良。

二有头痛寻太阳,印堂百会效果强。

三患咳嗽肺俞用,列缺膻中止咳功。

四逢胃痛选中脘,足三里穴疼痛缓。

五遇失眠针神门,三阴交和安眠寻。

十二经络快速记忆的方法口诀

十二经络快速记忆的方法口诀

十二经络快速记忆的方法口诀经络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十二经络是人体经络系统中的主要经络。

学习十二经络的名称和走向确实需要一些时间和努力。

下面是一个记忆口诀,帮助您快速记忆十二经络的名称和走向。

首先,我们先介绍一下每个经络的名称和位置:1.手太阴肺经:起于胸部(肺经藏于肺脏之中),经三焦,至手厥阴心包经。

2.手阳明大肠经:起于指端,经手阳明大肠经合谷,至鼻孔处。

3.足阳明胃经:起于鼻孔孔内,至足阳明胃经合谷。

4.足太阴脾经:起于足阳明胃经合谷,经胸部,至足太阴脾经合谷。

5.手少阴心经:起于心包经合谷,经心中,至手少阴心经少冲。

6.手太阳小肠经:起于手太阴心经少冲,经手太阳小肠经少泽,至手太阳小肠经天池。

7.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经足太阳膀胱经率谷,至足太阳膀胱经承山。

8.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太阳膀胱经承山,经足少阴肾经涌泉,至足少阴肾经然谷。

9.手厥阴心包经:起于手少阴心经然谷,经手厥阴心包经间使,至手厥阴心包经青灵。

10.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手厥阴心包经青灵,经手少阳三焦经營门,至手少阳三焦经渊液。

11.足少阳胆经:起眉毛间,经足少阳胆经环跳,至足少阳胆经丘墟。

12.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少阳胆经丘墟,经足厥阴肝经行间,至足厥阴肝经大敦。

接下来,我们可以使用以下的记忆口诀来帮助记忆:太阳、阳明、太阴肺,肺经藏于脏中间。

手太阴的位置还得记,经过三焦到手心。

从手心到指末端,手阳明大肠经怎么走?经过合谷再到鼻,千万别记反脚。

鼻孔处起足阳明胃,合谷之后继续记。

胃经连至足太阴,合谷在胸部停。

接着到脾经处,再找足太阴。

经着胸、臂再到脚,走到脚趾再见。

心包经过手少阴,心中穿行心火旺。

记住心经少冲是那儿,手太阳小肠经细数。

经络穿越手臂线,到了手太阳小肠经天池。

最后串联脚上的膀胱,到睛目内眦见起。

脚上的膀胱经过率谷,到脚跟再忆心头。

绕过肾经的地方,到脚心然谷入。

手心抵达间使间,到青灵结束心包舞。

少阳三焦从青灵起,營门燃烧缓慢移。

十二经络速记口诀,绝对经典

十二经络速记口诀,绝对经典

⼗⼆经络速记⼝诀,绝对经典经脉者,所以决⽣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者也!作为中医养⽣保健,最重要的不是学会艾灸,⽽是了解⾃⼰的经络⽳位,哪个器官不舒服了,你敲敲跟这个器官相关的经络⽳位就会舒服。

你某个部位痛,⼀定是这个部位的经络⽳位瘀阻了,你或按或敲或针或灸⽕拔罐或刮痧.......到不痛为⽌!⼗⼆经脉循⾏图及解说⼗⼆经脉之⼿太阴肺经脉⼿太阴肺经:从中焦胃部开始,向下络于⼤肠,之后沿着胃上⼝,经过膈肌,为肺脏。

从肺系--⽓管、喉咙部横出腋下,下循上臂内侧,经⼿少阴,⼿厥阴经之前,下向肘中,顺着臂内侧桡⾻边缘,到达⼨⼝--桡动脉搏动处,上向⼤鱼际部,顺着边际,到⼤指的末端。

⼗⼆经脉之⼿阳明⼤肠经⼿阳明⼤肠经:开始于⾷指末端,顺着⾷指桡侧缘,通过第⼀、⼆掌⾻间,到达两筋之间,顺着前臂桡侧,到达肘外侧,通过上臂的外侧前边,上肩,出肩峰部前边,向上交会颈部,下⼊缺盆,络于肺,经过横膈,为⼤肠。

⼗⼆经脉之⾜阳明胃经⾜阳明胃经:起始于⿐旁,到⿐根中交汇,经过会⾜太阳经,向下沿⿐外侧,到达上齿槽中,之后回经夹⼝旁环绕⼝唇,向下交会于颏唇沟;倒回来沿下颌出⾯动脉部,再沿下颌⾓,上⽿前,经颧⼸上,沿发际,到达额颅中部。

⼗⼆经脉之⾜太阴脾经⾜太阴脾经:起始于⼤趾末端,顺着⼤趾内侧⾚⽩⾁际,通过核⾻,上向内踝前边,上⼩腿内侧,顺着胫⾻,到达⾜厥阴肝经之前,上膝股内侧前边,到达腹部,经过膈肌,夹⾷管旁,连⾆根,散布⾆下。

⼗⼆经脉之⼿少阴⼼经⼿少阴⼼经:起始于⼼中,之后属于⼼脏与它脏相连的系带,下经膈肌,络⼩肠。

⼗⼆经脉之⼿太阳⼩肠经⼿太阳⼩肠经:起始于⼩指外侧末端,顺着⼿掌尺侧,上向腕部,出尺⾻⼩头部,顺沿尺⾻下边,出于肘内侧当肱⾻内上髁和尺⾻鹰嘴之间,向上沿上臂外后侧,出肩关节部,绕肩胛,交会肩上,到达缺盆,络于⼼,沿⾷管,经过膈肌,到胃,为⼩肠。

⼗⼆经脉之⾜太阳膀胱经⾜太阳膀胱经:起始于内眼⾓,上⾏额部,在头顶交汇。

十二经络快速记忆法

十二经络快速记忆法

十二经络快速记忆法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十二经络快速记忆法》的内容,具体内容:人体的学位很多,穴位名词之间看起来又毫无关联,如果靠强背硬记来记忆,没几天可能又忘记了。

下面由我给你带来关于,希望对你有帮助!1、经络穴位数传统针灸学的核心理论为督脉的穴位更好记,你联想一下天上的二十八星宿,故督脉有28个穴;这样的话:任脉有:24个穴;督脉有:28个穴。

现在我们来看看手上的六条经脉:手三阴经为: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太阴肺经。

其中两个和心有关的经脉的穴位数是个位数里最大的一个数,也是古时的至尊数,就是9。

另一个是手太阴肺经的穴位数为20-9=11。

这样的话:手少阴心经有: 9个穴;手厥阴心包经有:9个穴;手太阴肺经有:11个穴。

手三阳经为: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

其中大肠经有20个穴位;小肠是大肠的弟弟,少一个,就是19个;三焦经既然有一个"三"字,就是23个穴位。

这样的话:手阳明大肠经有: 20个穴;手太阳小肠经有: 19个穴;手少阳三焦经有:23个穴。

再来看看足上的六条经脉:足三阳经为: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

你只要记住4567就行了。

也就是说胃经有45个穴位; 膀胱经有67个穴位(最多的);本来胆应是大的,但由于是少阳经(这里强调说是少阳经,另一方面是为以后的文章埋下伏笔),有一个少,故是这三条经里最少的一个,比胃经少一个,为44个穴位。

这样的话:足阳明胃经有: 45个穴;足太阳膀胱经有: 67个穴;足少阳胆经经有:44个穴。

足三阴经为: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

你只要记住三组数:37;27;27。

即:第一组里,3X7=21(你也可以这样想:我发起脾气来可是不管3721的,就是脾经的穴位数为21);第二组的27不动;第三组里,2X7=14。

这样的话:足太阴脾经有: 21个穴;足少阴肾经有: 27个穴;足厥阴肝经有: 14个穴 2、十二经脉走向速记歌肺大胃脾心小肠胱肾包焦胆肝连手起太阴走阳明两阳相连续两阴诸阳汇头阴胸腹阴阳交接手足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巧记经络穴位数(十分钟教你终生不忘》作者/xx建华很惭愧的,作为一个针灸专业的学生,我从来没有记过每条经上的穴位数,杜老师的联想记忆法让我想起新东方老俞的红宝书,真是的,单词都背了还差这几个经络穴位数吗?一起背起来吧,小伙伴们!巧记经络穴位数传统针灸学的核心理论为“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是“经络”和“腧穴”理论。

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是经络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不是全部)。

经穴是指分布于十二经脉及任、督两脉上的腧穴,共有361个。

尽管我一再反复向大家灌输我的“人身无处是穴,人身处处是穴”观念,但我认为一个从事针灸的人若能记住传统针灸里每一个腧穴所在的经脉、其所处的位置、作用等等,对我们肯定是大有好处的,至少你不会找错地方。

遗憾的是,无论是大学里还是民间的很多针灸人,不仅无法记住这些,甚至于连这十四条经上各自有多少个穴的数也记不住。

但我深信,假如你看过此文后,不消十分钟,对每一条经上的穴位数你一定会终生不忘。

请先记住人有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也就是二十(20)的概念。

任脉的穴位很好记,一年有十二个月,二十四个节气,任脉有24个穴;督脉的穴位更好记,你联想一下天上的二十八星宿,故督脉有28个穴;这样的话:任脉有:24个穴;督脉有:28个穴。

现在我们来看看手上的六条经脉:手三阴经为: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太阴肺经。

其中两个和心有关的经脉的穴位数是个位数里最大的一个数,也是古时的至尊数,就是9。

另一个是手太阴肺经的穴位数为20-9=11。

这样的话:手少阴心经有:9个穴;手厥阴心包经有:9个穴;手xx肺经有:11个穴。

手三阳经为: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

其中大肠经有20个穴位;小肠是大肠的弟弟,少一个,就是19个;三焦经既然有一个“三”字,就是23个穴位。

这样的话:手xx大肠经有:20个穴;手xx小肠经有:19个穴;手少阳三焦经有:23个穴。

再来看看足上的六条经脉:足三阳经为: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

你只要记住4567就行了。

也就是说胃经有45个穴位;膀胱经有67个穴位(最多的);本来胆应是大的,但由于是少阳经(这里强调说是少阳经,另一方面是为以后的文章埋下伏笔),有一个少,故是这三条经里最少的一个,比胃经少一个,为44个穴位。

这样的话:足xx经有:45个穴;足xx膀胱经有:67个穴;足少xx经有:44个穴。

足三阴经为: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

你只要记住三组数:37;27;27。

即:第一组里,3X7=21(你也可以这样想:我发起脾气来可是不管3721的,就是脾经的穴位数为21);第二组的27不动;第三组里,2X7=14。

这样的话:足xx脾经有:21个穴;足少阴肾经有:27个穴;足厥阴肝经有:14个穴。

这种361个穴位数的记忆方法,我相信任何一所学校或学院里还没人讲过,完全是我自己个人的总结。

我还把这361个穴位编成了361个脍炙人口的小故事。

我的病人喜欢我,并不仅仅是因我的医术,很多时候他们从我讲的故事里知道了这个穴位的位置、功能和性格脾气;了解了中医;领略了针灸的神奇,当然他们也更能理解我为何写“我和我那三百多个情人的故事”了。

上次教咱们巧计经络穴位数《巧记经络穴位数(十分钟教你终生不忘)》的杜老师,这次又教了咱们一个临床上非常有用的“八字治疗法”,不独针灸可用,没有针时按摩也非常有效,真真是打开人体奥秘的钥匙。

杜老师本文仍是手把手地教,并有图示参照,大家再来好好学习一下。

我对穴位的认识自从宋代翰林医官王惟一制造了针灸铜人后,"针入水出"成了针灸基本功。

表面上看确实无可非议,找准穴位没有错呀。

可在我看来,这恰恰是针灸没落的开端,因为活生生的穴位在他们手里全变成死的东西了。

人是活的,患病的人当然也是活的,可你治病时却找死穴位,这对吗?我们都知道“不能执死方治活人”,可“守死穴治活人”不也是“五十步笑一百步”吗?这就像打靶一样,明明是活动靶,你却“以不变应万变”,你能应得过来吗?哪怕你第一枪是十环,只要靶在动,你的枪不动,后面你只能枪枪落空或射中率明显下降。

穴位在我的眼里绝对不是一个死的、固定了的点,而是具有生命力的、充满灵性的、能给病患带来健康和快乐的点(区)。

真正有效的穴位应该是随病人病的变化而变,具有四维特性的治疗点(区)。

其实真正明白了“病穴相应”理论的人是不难理解“穴位”的。

明白了“病穴相应”的理论,也就知道不存在所谓的“正经”或“奇经”之说;同样,也不存在所谓的“正穴”或“奇穴”之别。

我不同意那种认为奇穴仅仅是对正穴的补充一说,我的理解是:奇穴恰恰是对所谓正穴的突破。

更确切地讲本就不应该有正穴与奇穴之分!我曾经多次说过“学习和临床应用针灸的三个层次: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不同的人,理解就不同。

换句话说:看穴位是穴位;看穴位不是穴位;看穴位还是穴位。

请仔细品一品,千万别以为我是在玩文字游戏。

当医生在给人治病时,你若把穴位看成是一个固定了的、死的点时,由于病人是活的,病也是随时、随你的治疗而变化的,也就是活的,那你就有可能永远找不准这个特效治疗点(区),治病时自然就会束手无策,治好治不好都是稀里糊涂的。

反之,若你能遵循“病穴相应”的理论,把穴位看成是活的,并且你能按我所述的方法去做的话,那你一定能找到、找对、找准那个特效治疗点(区)。

病变,你的治疗点(区)也变,且你能找到它变化的规律,那么这个所谓活的点(区),最后不仅没有让你一筹莫展,反而成了一个相对固定了的、很容易找到的治疗点(区),治病的疗效就会提高很多。

这个特效治疗点(区)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穴位。

当你把它(穴位)看成是“死的或称之为固定的点”时,在治病过程中它就一定是“活”的,你就无法或难以把握它;反之你把它看成是”活的“,并能知道它的活动规律的话,则在治病过程中,它是可把握的,也就是“死的或固定的”点或区。

这也就是《黄帝内经》中为何要反复强调揣穴的道理所在。

认识上的差别就这么一点点,但治病的疗效却会相差甚远,这是针灸的秘诀之一。

就“病穴相应”这一理论而言,其最基本的内容应包含以下几点:1)人身无处是穴、人身处处是穴;2)无病无穴反应,有病就一定能找到所对应的穴;3)病变穴移;4)病愈穴消;5)“以骨为准,以痛为腧”6)病性定穴性,穴性呈病性当然病穴相应的内涵和外延远比这几点丰富得多!要真正理解“以骨为准,以痛为腧” (我这里所指的“痛”不仅仅单指压痛,还应包括肤色变化、条索、结节甚至包括特殊情况下的钙化点等各类反应点,是广义的痛,并且一般来说这里所指的”痛“主要也不是指病灶处的痛)。

在长期的教学和临床实践中我发现很多人学习或者从事了一辈子针灸,却始终处在死记穴位的极为尴尬境地,遇到疑难杂症不知从何下手,且临床疗效不尽如人意。

我们从一个病案来看看“病穴相应”理论的威力:病人是一位老太太,一天她牵着她家的小狗在溜达,忽遇一条大狗扑来,老太太跌倒后左边腘窝即有一个大的肿块。

老太太先后找多伦多的几个中医看过,针灸、膏药均用过,但效不佳,疼痛和肿块改善不大。

她儿子陪她找我治疗时,我就在其右肘处按“病穴相应”的理论方法摸到了一个很小的类似于肿块的东西,并扎了一针(刃针,透过这个小肿块刺到骨膜),当时病人就说腘窝处不疼了(但她很奇怪我为什么没有像别的医生那样扎她的膝盖或腿)。

第二天,左边腘窝处的那个肿块基本消除了。

自此,老太太成了我的粉丝,并介绍了不少病人给我。

从这个病案我们可以得到很多的启示,在临床上我特别会注意病灶点(区)与对应治疗点(区)的关系问题(也就是“病穴相应”的关系)。

在这里我们不仅仅要注意根据“阴阳、相对、平衡、反应”的空间找点原则,还应该特别注意“病”与反应点在其性质上的关系问题。

比如,病灶是一个肿块的话,一般对应治疗点也会是一个肿块(但往往要比病灶处的肿块小很多)。

那么我们在对应治疗点扎针的话,就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因此,穴位不仅仅是灵活的,而且是可以掌握的,临床的疗效也会得到提高。

一旦理解了“病穴相应“的理论,不仅仅临床疗效得到显著提高,对一些针灸理论和观点的理解也会清晰很多,比如大家所熟知的”阿是穴“问题。

1)阿是穴的定义和由来一般教材里是这样定义阿是穴的:阿是穴,穴位分类名,又名不定穴、天应穴、压痛点。

这类穴位一般都随病而定,多位于病变的附近,也可在与其距离较远的部位。

它们是既无具体名称(所有的穴点都称阿是穴),又无固定位置(无论何处的穴点均称阿是),主治功用也不十分明确。

大家可以看出教材基本上把阿是穴定义为“三无产品”----无具体名称、无固定位置、无明确主治功能。

对此,我唯有感慨万千:本是人身之特效穴,埋没千百年,旷世之奇冤。

就阿是穴的由来,教材通常有两个讲法:相传在古时有中医为病人治病,但一直不得其法。

有一次无意中按到病者某处,病者的痛症得到舒缓。

医者於是在该处周围摸索,病者呼喊“啊...是这里,是这里了。

”医者加以针灸,果然使病情转好。

於是把这一个特别的穴位命名为“阿是穴”。

根据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里提及:“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成痛处,即云阿是。

灸刺借验,故云阿是穴也。

”也就是说,用针之时未必一定要扎在穴位上。

若有效的话,扎在合适的地方,如果能够达到效果的话就可以。

这些特殊的痛点就称之为“阿是穴”。

很明显,这里把“阿是穴”剔除出了所谓正统的穴位。

2)“反阿是穴”论点的提出近些年来,有学者提出了“反阿是穴”的论点,并据此撰写了《反阿是穴疗法》一书。

我无意在这里进一步展开对“反阿是穴”论点的讨论,因为在我看来,其实所谓的“反阿是穴”本质上就是“阿是穴”的一种特殊情况。

3)我对阿是穴的认识依照“病穴相应”的理论,其实所谓的“阿是穴”就是穴位的一种,并且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针对具体疾病的特效穴!把这一类真正能治疗疾病的特效穴无辜剔除出穴位大家庭是毫无道理的,也是十分不公平的。

网球肘难治吗?有些难,可你试过在其对侧的膝盖附近找到所谓的“阿是穴”吗?一旦你找对了,你还会说难治吗?为了帮助大家进一步理解“病穴相应“的理论,我再举一个治疗足跟痛的例子。

足跟痛是一种常见病,通常是由于足跟的骨质、关节、滑囊、筋膜等处病变引起的疾病。

在中医众多治疗足跟痛的方法中,以针灸治疗简单、快捷、效佳。

其中扎对侧大陵穴在临床上被反复验证为一种较好的方法,有些港台的针灸书则让人扎手掌的某点(见下图左边图中所圈的点)。

就扎大陵穴而言,国内的书籍或教学中有人知道是扎对侧的大陵穴,有人不知道,干脆两个都扎。

疗效确实是有的,但为什么不稳定?常常时好时坏。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患者足跟痛的具体部位有时是不相同的,仅仅死守扎大陵穴就一定能取得好疗效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故在治疗足跟痛时,穴位一定要随着病灶位的不同而调整,不能死守大陵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