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课时作业26: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课时作业2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课时作业2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烛之武退秦师一、知识积累与语言文字运用1.以下每对词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氾.南/侵犯辞..别/城池坠..落/缒.城而下B.城阙./蕨.类肆.意/肄.业戍.守/数.典忘祖C.赏赐./驱驰.卑劣/凋敝.闲暇./瑕.不掩瑜D.执.事/明智陪..伴/赔.偿既.然/亟.待解决2.以下各项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是寡人之.过也微夫人之.力不及此B.敢以.烦执事阙秦以.利晋C.以其.无礼于晋吾其.还也D.假设舍郑以为.东道主且君尝为.晋君赐矣3.以下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例句:越国以鄙远.A.秦伯说,与郑人盟. B.既东.封郑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D.共其乏困..4.以下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为哪一项〔〕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朝济而夕设版焉C.秦伯说,与郑人盟 D.失其所与,不知5.以下各句中,与“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句式相同的一句是〔〕A.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B.假设亡郑而有益于君C.夫晋,何厌之有 D.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6.烛之武的说辞充分表现了他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请参考例如,从给出的三句话中任选两句进行点评。

例如: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点评:站在秦国的立场说话,引起秦伯好感,为进一步打动秦伯提供可能。

〔1〕邻之厚,君之薄也。

〔2〕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3〕假设不阙秦,将焉取之?第句。

点评:第句。

点评:第句。

点评: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假设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假设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2.4烛之武退秦师(课时1)(课后练习) Word版含答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2.4烛之武退秦师(课时1)(课后练习) Word版含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课时1)课后练习【基础过关】1.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氾南/侵犯辞别/城池坠落/缒城而下B.城阙/蕨类肆意/肄业戍守/数典忘祖C.赏赐/驱驰卑鄙/凋敝闲暇/瑕不掩瑜D.执事/明智陪伴/赔偿既然/亟待解决2.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A.公从之。

B.烛之武退秦师。

C.夫晋,何厌之有。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3.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若不阙秦,将焉取之B.越国以鄙远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D.既东封郑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传”是我国对典籍的传统注释形式之一。

B.《左传》主要记载了从西周到战国末期的史实,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

C.《左传》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为注解鲁国编年史《春秋》所作。

原名《左氏春秋》,西汉后期改称《春秋左氏传》。

D.《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中的名篇。

记叙了郑国大夫烛之武临危受命,以雄辩的口才说服秦穆公放弃攻郑,并且与郑国订立盟约的史实。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秦军氾南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C.既东封郑D.夜缒而出【阅读拓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新人教版必修1_高中语文2.4.1烛之武退秦师作业与测评含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1_高中语文2.4.1烛之武退秦师作业与测评含解析

烛之武退秦师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并疏通文意,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①(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晋军.②(驻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假设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③(如今情况紧急了才求助于您,这是我的过错啊)。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④(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假设亡.⑤(使……灭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⑥(增加)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假设舍郑以为东道主...⑦(古义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⑩(形容词用作名词,缺少的..⑧(古义为出使的人)之往来,共.⑨(通“供〞,供应)其乏困东西),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⑪(渡河)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⑫(晋国,怎么会满足呢)?既东封郑,又欲肆.⑬(延伸,扩张)其西封,假设不阙.⑭(侵损,削减)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⑮(通“悦〞,快乐),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⑯(那人,指秦穆公)之力不及此。

因.⑰(依靠)人之力而敝.⑱(损害)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⑲(通“智〞,明智);以乱易.⑳(替代)整,不武。

21(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还也。

〞亦去.○22(离开)之。

吾其.○1.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

对于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作者是怎样展开故事情节的?请填写下表。

答案2.以下说法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为哪一项( )A.烛之武在壮年时,不被重用,到年老时却被委以重任,他心存不满,但迫于国君的压力,勉强应允。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课时作业: 4烛之武退秦师 Word版含答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课时作业: 4烛之武退秦师 Word版含答案

课时作业 4[基础演练]1.下列加点字的音、形、义有误的一组是()A.氾.南(fàn)缒.(zhuì)鄙.(把……当做边邑)B.佚.之狐(yì) 不知.(知道)共.其乏困(gōng,供给)C.瑕.(xiá) 何厌.之有(满足)逢.孙(páng)D.阙.(quē,侵损、削减) 行李..(出使的人)失其所与.(结交)解析:B项,“知”,通“智”,明智。

答案:B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B.秦伯说,与郑人盟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D.无能为也已解析:本题考查文言中通假字现象。

B项,“说”通“悦”;C 项,“共”通“供”;D项,“已”通“矣”。

答案:A3.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①敢以烦执事..②以乱易.整③且君尝为.晋君赐矣A.①对对方的敬称②替代③替B.①执掌事务②交换③被C.①对对方的敬称②替代③给予D.①管理事务②交换③是答案:C4.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且贰.于楚(从属二主)越国以鄙.远(把……当做边邑)B.晋军.函陵(驻军)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C.行李..之往来(出使的人)朝济.而夕设版焉(渡河)D.秦伯说.(言,道)又欲肆.其西封(延伸、扩张)解析:本题考查实词的意义和通假字等知识。

D项中“说”通“悦”。

答案:D5.下列加点的“以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B.或以为..死,或以为亡C.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D.自以为..得之矣解析:本题考查“以为”的意义和用法。

A项,是“以之为”,“把它当做”的意思。

其余各项是“认为”的意思。

答案:A6.下列带“之”字的各句均选自本课,若按用法把“之”字分类,哪一项正确()①公从之②臣之壮也③是寡人之过也④许之⑤邻之厚,君之薄也⑥行李之往来⑦君之所知也⑧夫晋,何厌之有⑨将焉取之⑩唯君图之A.①②④⑥/③⑤⑦/⑨⑩/⑧B.①④⑨⑩/②⑥⑦/③⑤/⑧C.②④⑧⑨/③⑤⑦/①⑥/⑩D.②③⑤⑦/⑧⑨/①④⑥/⑩解析:①④⑨⑩是代词;②⑥⑦用于主谓之间,取独;③⑤是结构助词;⑧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高中语文4烛之武退秦师课后习题新人教版必修1-含答案

高中语文4烛之武退秦师课后习题新人教版必修1-含答案

4 烛之武退秦师一、语基落实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氾.南/侵犯.辞.别/城池.坠.落/缒.城而下B.城阙./蕨.类肆.意/肄.业戍.守/数.典忘祖C.赏赐./驱驰.卑鄙./比.较闲暇./瑕.不掩瑜D.执.事/明智.陪.伴/赔.偿既.然/亟.待解决项,分别读fán/fàn,cí/chí,zhuì/zhuì;B项,分别读què/jué, sì/yì,shù/shǔ;C 项,分别读cì/chí,bǐ/bǐ,xiá/xiá;D项,分别读zhí/zhì,péi/péi,jì/jí。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不能早用子.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B.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执事: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

D.焉用亡郑以陪.邻陪:陪伴。

项,“陪”,增加。

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而”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②夜缒而.出,见秦伯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④朝济而.夕设版焉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A.①与③都是顺承连词。

B.②是连词,表修饰关系。

C.①②③④都不必翻译。

D.④和⑤都是转折连词。

,是顺承连词;⑤是转折连词,可译为“却”。

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导学号53650007)①公从之.②臣之.壮也③是寡人之.过也④唯君图之.⑤邻之.厚,君之薄也⑥行李之.往来⑦夫晋,何厌之.有⑧将焉取之.⑨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A.①④⑧⑨/②⑤/③⑥/⑦B.①④⑧⑨/②⑤⑥/③/⑦C.①④⑧⑨/②⑤/③/⑥⑦D.①/④⑧⑨/②⑤⑥/③/⑦;②⑤⑥都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③助词,的;⑦宾语前置的标志。

精编(人教版必修一)(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第4课_烛之武退秦师(有配套答案)

精编(人教版必修一)(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第4课_烛之武退秦师(有配套答案)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第1课时 导学与探究1.字音(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氾.南( ) ②佚.之狐( ) ③烛.之武( ) ④缒.( ) ⑤阙.秦( ) ⑥秦伯说.( ) ⑦杞.子( ) ⑧逢.孙( ) ⑨共.其乏困( ) ⑩敝.之( ) (2)给多音字注音①伯⎩⎪⎨⎪⎧伯.父( )大伯.子( ) ②薄⎩⎪⎨⎪⎧日薄.西山( )薄.荷片( )薄.脆( ) ③济⎩⎪⎨⎪⎧同舟共济.( )济.济一堂( )④与 ⎩⎪⎨⎪⎧参与.( )与.日俱增( )2.辨形组词①⎩⎪⎨⎪⎧犯 ( )氾 ( ) ②⎩⎪⎨⎪⎧戌 ( )戊 ( )戍 ( )③⎩⎪⎨⎪⎧瑕 ( )暇 ( )遐 ( )④⎩⎪⎨⎪⎧敝 ( )蔽 ( )弊 ( )3.词语释义①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东道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行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⑦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⑧夫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名句填空(1)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9-2020学年人教版语文必修1课时作业:4烛之武退秦师 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人教版语文必修1课时作业:4烛之武退秦师 Word版含解析

姓名,年级:时间:第二单元 4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今老矣,无能为也已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C.因人之力而敝之D.失其所与,不知【答案】C【解析】A。

“已"同“矣".B。

“共”通“供".D。

“知”通“智”。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公从之。

辞.曰辞:推辞B.许.之许:答应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赏赐D.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答案】C【解析】赐:恩惠。

这里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的事。

3.对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组是()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②是寡人之.过也③邻之.厚,君之薄也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A.①③④/②⑥/⑤B.①②/③⑥/④⑤C.①④/②③⑥/⑤D.①⑤/②⑥/③④【答案】A【解析】①③④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⑥结构助词,的;⑤代词,这件事,指秦、晋围郑这件事。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B.行李..之往来C.若亡郑而有益..之力不及此..于君D.微夫人【答案】C【解析】A.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B。

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C。

都是“有帮助,有好处"的意思。

D。

古义:那人,指秦穆公;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5.下列文言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B.且贰于楚也C.夫晋,何厌之有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答案】C【解析】C。

宾语前置句,A、B、D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

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师说15至16语文(人教版)必修1课时作业2.4烛之武退秦师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师说15至16语文(人教版)必修1课时作业2.4烛之武退秦师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基础巩固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B .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救助 C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侵损,削减 D .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解析】 B 项,“济”,渡河。

【答案】 B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没有 B .越国以.鄙远 以:把 C .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 D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辞:推辞 【解析】 B 项,以:目的连词,相当于“而”。

【答案】 B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是寡人之.过也B.⎩⎨⎧以其无礼于.晋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C.⎩⎨⎧ 以.其无礼于晋以.乱易整,不武 D.⎩⎨⎧以其.无礼于晋吾其.还也 【解析】 B 项,均为介词,对;A 项,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C 项,介词,因为/介词,用;D 项,代词,郑国/语气助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答案】 B4.下列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秦伯说,与郑人盟.A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B .晋军.函陵 C .夜.缒而出 D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解析】 B 项与例句均为名词作动词;A 项,名词作状语;C 项,名词作状语;D 项,动词作名词。

【答案】 B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C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D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解析】 A 项,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物品。

B 项,古义,在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C 项,古今同义。

D 项,古义,此句中代秦穆公;今义,尊称男人的妻子。

【答案】 C6.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 .夫晋,何厌之有B .以其无礼于晋C .佚之狐言于郑伯D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解析】 A 项为宾语前置句,B 、C 、D 三项为介词结构后置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Ⅰ 必备知识巩固训练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失其所与,不知B.若不阙秦,将焉取之C.秦伯说,与郑人盟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答案★★ B解析 A 项“知”通“智”,明智。

C 项“说”通“悦”,高兴。

D 项“共”通“供”,供给。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若:如果以乱易.整,不武 易:替代 B.⎩⎪⎨⎪⎧ 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 C.⎩⎪⎨⎪⎧ 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D.⎩⎪⎨⎪⎧夫晋,何厌.之有 厌:厌烦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略微 ★★答案★★ D解析 厌:通“餍”,满足。

微:没有。

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以.乱易整 B.⎩⎪⎨⎪⎧ 行李之.往来夫晋,何厌之.有 C.⎩⎪⎨⎪⎧ 以其.无礼于晋吾其.还也 D.⎩⎪⎨⎪⎧朝济而.夕设版焉人不知而.不愠★★答案★★D解析D项都是连词,表转折。

A项连词,因为/介词,拿,用。

B项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C项代词,指郑国/语气副词,还是。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C.吾不能..早用子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答案★★C解析A项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B项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D项古义:那人,此指秦穆公。

今义:古代诸侯的妻子称夫人,明清时一二品官的妻子封夫人,后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5.从词类活用的角度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若不阙.秦B.与郑人盟.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D.烛之武退.秦师★★答案★★B解析B项盟:名词用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

A项阙: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削减。

C项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D项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撤兵)。

6.下列各句的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夫晋,何厌之有?A.无礼于晋B.敢以烦执事C.以乱易整,不武D.时人莫之许也★★答案★★D解析D项和例句均为宾语前置句。

7.下列对文本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优秀的历史散文著作。

B.侯、伯: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从而可见,齐桓公的位次高于晋侯。

C.东道主原意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因当时郑国在秦国之东,接待秦国出使东方的使节,故称“东道主”。

后以“东道主”指称接待或宴客的主人,或指请客的人。

现在,“东道主”也可以指某项赛事的主办国家、主办城市或主办单位等。

D.执事指办事的官吏。

不直接称对方,而称执事,表示尊敬对方,可译为“您”。

★★答案★★A解析“《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错,应该是“第一部叙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体历史著作”。

8.翻译下列句子。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秦国出使的人往来经过,郑国可以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这对您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2)现在它已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3)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烛之武退秦师》中,大敌当前,内忧外患,表现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1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左传》虽不是文学著作,但从广义上看,仍应该说是中国第一部大规模的叙事性作品。

比较以前任何一部著作,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许多头绪纷杂、变化多端的历史大事件,都能处理得有条不紊,繁而不乱。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尤其为后人所称道。

写得最为出色的,便是春秋时期著名的五大战役。

作者善于将每一次战役放在大国争霸的背景下展开,对于战争的远因近因,各国关系的组合变化,战前策划,交锋过程,战争影响,以简练而不乏文采的文笔一一交代清楚。

这种叙事能力,无论是对后来的历史著作还是文学著作,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①它的叙事能力表现出惊人的进步②其中关于战争的描写③都具有极重要的意义解析这段文字围绕《左传》的叙事能力展开叙述。

第①处将《左传》与以前的著作相比,由“有条不紊,繁而不乱”可知,该处应填“它的叙事能力表现出惊人的进步”之类的内容。

“写得最为出色的,便是春秋时期著名的五大战役”是第②处补写的最佳提示,因此此处应填“关于战争的描写”之类的内容。

前面将《左传》的关于战争的叙事能力作了充分阐述,那么它对后世的历史或文学著作应该产生积极而重要的影响,由此可知第③处应填的内容。

11.结合下面有关烛之武的补充内容以及烛之武的精神,为他写一则颁奖辞。

(不超过100字)补充内容——历史上对烛之武的记载:(1)《史记》里有这样简单的几句:“郑使人言穆公”“乃使人私于秦”“乃间令使谓秦穆公。

”“人”“使”二字使烛之武成了无名英雄。

(2)《东周列国志》里说他“须发尽白,佝偻其身,踌躇其步”,以至到了朝堂之上,“左右莫不含笑”。

(3)佚之狐对他的评价是“口悬河汉,舌摇山岳”。

从其后来的表现看,此言不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烛之武,须发尽白,仍心怀天下;其貌不扬,却机智聪慧。

能了然恩怨,善洞察人心。

以退为进,步步深入,呈抱负于交锋,息蜗争于顷刻。

小人物,大英雄!Ⅱ关键能力突破训练——重点实词、词类活用一、重点实词——鄙解释下列句中“鄙”的含义和用法。

(1)越国以鄙.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蜀之鄙.有二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孔子鄙.其小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做边邑(2)名词,边远的地方(3)形容词,鄙陋(4)动词,轻视(5)形容词,轻贱点拨“鄙”的原义为“边邑”,边境自然环境“鄙陋”,故有“鄙陋”之义,“鄙陋”自然会受到“轻视”;后也常用作自谦之词,如“鄙人”。

对接高考一词多义,即一个词具有多种含义,乃至属于不同词类。

文言文中,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这些义项之间往往有比喻、引申、假借等关系。

重要实词虽然有许多义项,但在具体句子中只能有一个义项切合。

因此,要学会利用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来确定该实词的准确义项。

在语境中确定多义词的义项,特别要注意一词中几个相近而又易混的义项。

如“爱”字,义项“爱护”“爱怜”“爱惜”较难区分;“坐”字,义项“犯罪”与“判罪”易混;“治”字,何时作“治理”,何时作“治理得好、天下太平”等。

不管多么易混,只要真正到了语境中,就只有一个义项是最恰当的。

这时,也只有细辨语境,代入检验来确定了。

记住:只要把词放在句中理解,把句放在段(篇)中读,一切问题皆可解决。

即时对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治官如治家治官如治家,古人常有是训.矣。

盖一家之事,无缓急巨细,皆所当知.。

有所不知,则有所不治也。

况牧民之长,百责所丛,若庠序,若传置,若仓廥,若囹圄,若沟洫,若桥障,凡所司者甚众也。

相.时度力,敝者葺之,污者洁之,堙者疏之,缺者补之,旧所无有者经营之。

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

前辈谓公家之务,一毫不尽其心,即为苟禄.,获罪于天。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治官如治家,古人常有是训.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无缓急巨细,皆所当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相.时度力,敝者葺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即为苟禄.,获罪于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名词,教导(2)动词,知道(3)动词,观察(4)享受俸禄解析(1)分析句子结构可以看出,“训”的前面为代词“是(这样)”,“是训”共同构成“有”的宾语,“训”应当解释为名词“教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