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透皮吸收贴剂穴位贴敷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穴位敷贴治疗贴治疗颈椎病

穴位敷贴治疗贴治疗颈椎病、急性腰扭伤、肩周炎的临床观察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分院骨伤科陆明初颈椎病、急性腰扭伤和肩周炎是临床比较常见的骨伤科疾病。
我科应用穴位敷贴治疗贴(云南思茅金利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治疗患者137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病例系龙华分院的门诊患者,将收治的137例患者随机分成穴位敷贴组和针刺(针灸)组。
穴位敷贴组70例,其中男36例,女34例,年龄25~75岁,颈椎病28例,急性腰扭伤14例,肩周炎28例;针刺(针灸)组67例,其中男34例,女33例,年龄25~73岁,颈椎病27例,急性腰扭伤15例,肩周炎25例。
病程最短1天,最长25余年。
1.2 治疗方法穴位敷贴组,颈椎病选取新设、外关、大椎及阿是穴;急性腰扭伤选取委中、后溪及阿是穴;肩周炎取肩髃、肩髎、肩贞、秉风、曲垣、阿是穴。
使用方法为清洁皮肤,贴准穴位,24小时后更换一次。
针刺(针灸)组,颈椎病选取新设、外关、绝骨、后溪、大杼、天柱、天井、合谷、风府等穴;急性腰扭伤选取阿是穴、肾俞、命门、大肠俞、委中、承山穴等穴位;肩周炎取阿是穴、肩髃、肩髎、肩贞、天宗、曲池、秉风等。
颈椎病、肩周炎7次为一疗程。
急性腰扭伤3次为一疗程。
嘱患者进行适当运动。
1.3 疗效标准治疗两个疗程后,进行各类病证的临床比较。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颈椎病治愈:原有各型症状消失,颈及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
好转:原有各型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
未愈:症状无改善。
急性腰扭伤治愈:腰部疼痛消失,脊柱活动正常。
好转:腰部疼痛减轻,脊柱活动基本正常。
未愈:症状无改善。
肩周炎治愈:肩部症状及疼痛消失,活动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活动。
好转:肩部症状及疼痛减轻,活动基本正常。
未愈:症状无改善。
2 结果2.1 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穴位敷贴治疗和针刺对三种疾病的治疗都是有效的。
三种疾病穴位敷贴组和针刺组相比,两组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
中医特色治疗之穴位贴敷疗法在临床中的应用ppt

五、基本操作方法
3.刺激性大的药物,如蒜泥、白芥子等,应视患者的反应和发泡程度 确定贴敷时间,约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多在1-3小时);如需再贴敷, 应待局部皮肤基本恢复正常后再敷药,或改用其他有效腧穴交替贴 敷。 4.冬病夏治贴敷从每年夏日的初伏到末伏,一般每7-10天贴1次,每 次贴3-6小时,连续三年为一疗程。 2024年7月15 初伏 2024年7月25 中伏 2024年8月14 末伏
加热熟熬金滴水成珠,加入铃粉或广丹收膏,摊贴穴位。硬膏易子保存且 作用持久,用法简便。
软膏是将药物粉碎为末过筛后,加入醋或酒,入锅加热熬成膏状,按 时摊贴穴位,定时换药,也可将适量药末加入葱汁、姜汁、蜜、凡一林等 调成软膏,摊贴穴位。软膏渗透性较强,药物作用迅速,有黏着性和扩展 性。
四、常用制剂类型
九、常见病症的穴位贴敷疗法
1.口疮、咽喉肿痛,降压;缓解腹痛止泻 治法:导热下行,引火归元; 药物:吴茱萸 取穴:涌泉穴;神阙穴 方法:药研细末,陈醋或白醋适量调为糊状。敷于涌泉穴,具有降压作用和治疗 口疮、咽喉肿痛;敷于神阙穴,具有缓解腹痛止泻作用。
九、常见病症的穴位贴敷疗法
2.便秘、大便秘结 治法:泻下导泻、凉血解毒 药物:生大黄粉 取穴:神阙穴 方法:药研细末,开塞露适量调为糊状,敷于神阙穴,具 有润肠通便作用。
2.敷贴法选药规律(药物组方): 气味俱厚的选药特点 (1)药物多选气味俱厚之品,有时甚至选用力猛有毒的药物。补法可用血肉有情之品。 在此基础上适当配伍通经走窜、芳香开窍、活血通络之品,以促进药物吸收,如冰 片、麝香、沉香、丁香、檀香、菖蒲、花椒、白芥子、姜、肉桂等。一则易透入皮 肤起到由外达内之效,二则气味俱厚之品经皮透入,对穴位局部起到针灸样刺激作 用,三是所含若香性物质,能促进药物的透应吸收,也即起到皮肤渗透促进剂的作 用。
中药穴位贴敷治疗颈椎病98例疗效观察

现代医学理论认为,中药穴位贴敷可以刺激局部的皮肤感受器,产生 非特异性炎症反应,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缓解疼痛和其他不适 症状。
中药穴位贴敷的优势
简便易行
中药穴位贴敷操作简便易行, 不需要特殊的医疗设备和技能 ,患者可以在家中自行贴敷,
方便快捷。
疗效显著
中药穴位贴敷的疗效较为显著, 对于颈椎病等疼痛性疾病可以迅 速缓解疼痛和其他不适症状,提 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状况,适当调整中药材的种类和用量,以达到个体化的治疗效 果。同时,治疗过程中需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情况,如有过敏反应或其他不适症状应及时调整治疗方 案。
03
研究结果
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
患者症状完全消失,颈椎活动度恢 复正常,颈椎生理曲度恢复,随访3 个月无复发。
显效
患者症状明显减轻,颈椎活动度改 善,颈椎生理曲度部分恢复。
研究目的
探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比较不同年龄、性别、病程患者的疗效差异,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研究意义
为中药穴位贴敷治疗颈椎病提供科学依据,提高颈椎病的 治愈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推动传统中医治疗方法在颈椎病治疗中的应用和发展,为 其他疾病的治疗提供借鉴。
02
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
研究贡献
总结词
该研究为中药穴位贴敷治疗颈椎病提供了科 学依据,丰富了中医药治疗颈椎病的方法和 理论,为临床治疗颈椎病提供了新的选择。
详细描述
本研究通过对中药穴位贴敷治疗颈椎病的疗 效进行观察和分析,证实了该疗法的有效性 和安全性。同时,该研究也为中药穴位贴敷 治疗颈椎病的机制提供了新的解释,有助于
06
如何治疗颈椎病

颈椎病自我治疗方法颈椎病由于长期慢性劳损,成为名副其实的白领职业病。
亡羊补牢永远比不上未雨绸缪,与其等到颈椎受伤,再去接受长期繁琐的治疗,还不如先发制人,主动出击,让颈椎受到我们的精心照顾,不发生事故。
颈椎病自我治疗体操中医治疗中医认为,颈椎病为风寒湿邪所致,瘀邪交结、凝而不散,治疗颈椎病是以祛风散寒、活血化淤为目的,遵循中医通则不痛的原理,所以效果彻底。
还要注意防寒保暖。
颈椎病自我治疗体操牵引法通过牵引力和反牵引力之间的相互平衡,使头颈部相对固定于生理曲线状态,从而使颈椎曲线不正的现象逐渐改变,但其疗效有限,仅适于轻症患者;且在急性期禁止做牵引,防止局部炎症、水肿加重;牵引期活动受限。
颈椎病自我治疗体操理疗法理疗法是物理疗法的简称。
其原理就是应用自然界和人工的各种物理因子,如声、光、电、热、磁等作用于人体,以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磁场频率与人体本身的磁场能产生协调一致,不但不会引起人体本身磁场的紊乱,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人体生物电磁能增强,推动人体经气运行,从而达到通经活络有效止痛的作用。
颈椎病自我治疗体操推拿法推拿法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治疗时不用吃药和打针,仅凭推拿医生的双手和简单器械在身体的一定部位或穴位,沿经络循行的路线,气血运行的方向,施以不同的手法,达到治疗目的。
但在急性期或急性发作期禁止推拿,否则会使神经根部炎症、水肿加重,疼痛加剧。
颈椎病伴有骨折、骨关节结构紊乱、骨关节炎、严重的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等,推拿可使骨质破坏,感染扩散,应禁此疗法。
颈椎病自我治疗体操膏药贴敷法穴位贴敷疗法通过药物直接刺激穴位,并通过透皮吸收,使局部药物浓度明显高于其他部位,作用较为直接,其适应证遍及临床各科,“可与内治并行,而能补内治之不及”,对许多沉疴痼疾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显著功效。
穴位贴敷疗法不经胃肠给药,无损伤脾胃之弊,治上不犯下,治颈椎舒展器下不犯上,治中不犯上下。
即使在临床应用时出现皮肤过敏或水泡,亦可及时中止治疗,给予对症处理,症状很快就可消失,并可继续使用。
项痹(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中医临床路径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项痹(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针灸二科一、基本情况项痹(神经根型颈椎病)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优势病种之一,从2017年01月到2017年12月,应用情况期间接受临床路径管理的住院患者共有91例,完成91例,平均住院日11天。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针灸、推拿、穴位贴敷、火针、辨证口服中药汤剂、耳针、中药离子导入、拔罐等。
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一)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91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如下:针灸使用率100%,中药汤剂或免煎剂使用率42.9%,穴位贴敷疗法使用率49. 5%,特色疗法使用率100%,辨证施治率100%。
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针灸91例(100%)>推拿59例(64.3%)、辨证口服中药汤剂39例(42. 9%)、穴位贴敷45例(49. 5%)、火针疗法15例(16. 5%)、颈部理疗者47例(51.6%),,说明这些治疗方法适应症较广泛,也是临床常用方法。
(二)应用情况分析按照应用比例将依从性分为三个层次:好(>75%),中等(25%—75%)和差(<75%),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的依从性均为好或中等。
具体而言,临床应用较好、接受度较高的为针刺;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有穴位贴敷、辨证口服中药汤剂、颈部理疗,而其他疗法应用较少。
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分析其原因,具有以下特点:1.针刺治疗为个体化治疗,通过辩证论治解决主症的同时也可兼顾解决兼症,且方便,痛苦小,已广泛被患者及其家属所认可,因此患者及其家属的依从性好。
2.治疗方法操作简便、作用持久,痛苦较小,患者接受度和依从性较好,能广泛被患者乃至民众所认可,无论是急性期还是恢复期均得到很好的实施。
3、治疗方法的疗效有循证医学证据,被纳入到正规教材以及正式发布的指南中,因此临床医生的依从性好,如针法、灸法治疗痹症的疗效比较肯定,应用较好4.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治疗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案例一:治疗颈椎病 案例二: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案例三: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案例四:治疗肩周炎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的药理作用机制 研究进展
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研 究
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及其机制研 究
药物对经络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研 究
药物相互作用:与其他药物同时使 用可能产生不良反应,应咨询医生 意见。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药物过量:可能出现头晕、恶心等 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寻求医 生帮助。
特殊人群:孕妇、哺乳期妇女、儿 童等特殊人群使用前应咨询医生意 见。
孕妇禁用
添加标题
糖尿病患者慎用
添加标题
皮肤破损者慎用
添加标题
汇报人:
发展历程:从传统膏药到现代穴 位贴敷疗法
现代研究进展:对穴位贴敷疗法 的科学解释和临床应用
发展趋势:结合现代科技,提高 疗效和安全性
优势:安全、无 创、无痛、便捷
治疗效果:缓解 疼痛、改善睡眠、
增强免疫力等
适用范围:内科、 外科、妇科、儿
科等多种疾病
临床应用:广泛 应用于各种疾病 的治疗和康复中
咳嗽:适用于急性支气 管炎、慢性支气管炎等
汇报人:
中药穴位贴敷疗 法:通过将中药 敷于特定穴位, 达到治疗疾病的 目的。
原理:利用中药 的药效和穴位的 刺激作用,调节 人体气血运行, 达到治疗效果。
穴位:人体特定 部位,具有不同 的生理功能和治 疗作用。
中药:具有不同 药效的中草药, 通过配伍使用, 达到治疗效果。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的起源:古代 中医学中的外治法
中药凝胶贴膏的临床应用研究概况

3 讨论失眠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虽不属于危重疾病,但常妨碍人们正常生活、工作、学习和健康,并能加重或诱发心悸、胸痹、眩晕、头痛、中风病等病证。
失眠在《内经》中称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病后及年迈,禀赋不足,心虚胆怯等病因,引起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从而导致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11〕。
已有研究证实,艾滋病群体的失眠症较普通人群明显偏高,主要原因可能与长期患病的心理压力、药物本身不良反应以及饮食情志等方面影响。
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可发现,艾滋病患者在接受HAART治疗后发生严重机会性感染的几率已大大下降,艾滋病已成为一种可长期带病毒生存的可控性慢性化疾病。
尽管如此,艾滋病的生存质量仍然受到一些相关因素的影响,比如临床中HAART带来的不良反应,对该群体患者造成了较大困扰,不少患者在服用EFV后可出现头晕,发热感,睡眠障碍等,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12〕。
本研究针对含EFV方案辩证分型归属心血亏虚型艾滋病失眠患者进行了干预研究,观察组采用枣仁安神胶囊治疗,对照组予以艾司唑仑治疗,发现枣仁安神胶囊的总有效率非劣于艾司唑仑组,同时ISI及中医症状分级量化标准表总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提示枣仁安神胶囊在症状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
不良反应发生方面,两组在诊治过程中未发生血常规,肝肾功能的异常,但发生嗜睡、疲乏、头晕、口干等不良反应观察组总发生率为4 8%,对照组为26 2%,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提示枣仁安神胶囊在使用过程中的副作用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较好的安全适应性。
通过上述研究可知,枣仁安神胶囊在针对含依非韦伦方案心血亏虚型艾滋病失眠患者的治疗中具有较好的疗效,并且副反应明显低于常用的苯二氮类镇静催眠药物,价格低廉,不具有依赖成瘾性。
枣仁安神胶囊由炒酸枣仁、丹参、醋五味子组成,具有补心养肝,安神益智,镇静催眠的功效。
主要用于身体出现的心肝血虚,神经衰弱引起的失眠健忘、头晕、头痛的临床表现症状。
中药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_马晓辉

透皮给药系统, 也称经皮治疗系统(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 TTS;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 TDDS), 是指经皮给药的新制剂。
透皮给药系统具有疗效好、药物毒副作用小、无肝首过效应、有效血药浓度恒定、给药次数少、给药时间长、临床应用方便等优点。
随着新制剂研究的深入和促渗技术的涌现, 透皮给药系统逐渐发展成为继口服、注射给药系统之后最有发展潜力的给药系统之一。
近年来, 许多研究者采用现代制剂技术对中药的透皮给药新剂型和促渗透技术进行了实验研究, 推动了中药透皮给药制剂的发展。
作者对近年来中药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情况进行了综述。
现报告如下。
1 中药促渗透技术的研究1. 1 透皮吸收促进剂 目前常用的透皮吸收促进剂主要有化学合成透皮促进剂和天然透皮促进剂两大类。
化学合成促进剂有月桂氮卓酮及其同系物类、有机酸类及其酯类化合物、表面活性剂类、有机溶剂类等, 其中月桂氮卓酮及其同系物类应用最多。
化学合成促进剂毒性大, 长时间应用对皮肤伤害大, 选择相对安全的透皮吸收促进剂是目前中药透皮给药的研究热点。
天然透皮促进剂因具有促渗作用强、起效快、不良反应小等特点而得到广泛应用。
常用的天然透皮促进剂主要是天然植物的提取物, 其主要促渗活性成分多为单萜和倍半萜类化合物, 如薄荷醇、丁香油、香芹酮、苦橙油醇、柠檬油精、肉桂醛、肉桂醇、肉豆蔻酸异丙酯等, 以及文献报道的中药提取物如薄荷油、桉油、丁香油、蛇床子油、当归挥发油、川芎挥发油等[1]。
从动物体内也得到了一些新的中药渗透促进剂, 如各类胆酸盐和动物脂肪酸。
选用酶抑制剂是促进肽和蛋白质类药物透皮吸收的有效方法。
李智勇等[2]采用Frans 扩散池法进行体外透皮吸收试验,以单位面积累积释放量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1%冰片(BO)、1.5%氮酮(AZ)、5%丙二醇(PG)及1%薄荷脑(MT)对痹痛巴布剂中桂皮醛体外经皮渗透的影响;以透皮速率、外观及初黏力的综合评分为指标,通过U7(74)均匀设计法优化MCPE 的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