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十大游戏酒令
中国古代的酒令

中国古代的酒令中国古代的酒令酒令,是酒席上的一种助兴游戏,一般是指席间推举一人为令官,余者听令轮流说诗词、联语或其他类似游戏,违令者或负者罚饮,所以又称"行令饮酒"。
作为古代专门监督饮酒仪式的酒官,最早出现于西周后期。
《诗经·宴之初筵席》:"凡此饮酒,或醉或否。
既立之监,又立之史。
"所谓酒监、酒史就是酒官。
酒令成俗盛于唐代的士大夫间。
在唐代诗文中酒令频繁出现。
宋代不但沿袭了酒令习俗,而且还丰富发展了酒令文化。
单就记载介绍各种酒令的书就有《酒令丛钞》、《酒杜刍言》、《醉乡律令》、《嘉宾心令》、《小酒令》、《安雅堂酒令》、《西厢酒令》、《饮中八仙令》等。
酒令是中国酒文化的一枝色彩卓异的奇葩。
我国的酒令五花八门,见于史籍的酒令有雅令、四书令,花枝令、诗令、谜语令、改字令、典故令、牙牌令、人名令、快乐令、对字令、筹令、彩云令等。
始见于唐代的雅令,是文人学子在酒宴上使用的酒令。
唐代奇《申屠澄》记载了一则关于雅令的动人故事。
布衣秀才申屠澄赴任县尉,风雪阻途,夜投茅屋。
好客的主人烫酒备席,围炉飨客。
风流才子申屠澄举杯行令:"厌厌夜饮,不醉不归",引用《诗经》句行雅令。
不料话音刚落,坐在对面的主人之女就咯咯笑了起来,说:"这样的风雪之夜,你还能到哪里去呢》"说完,少女多情地看了申屠澄一眼,脱口出令:"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申屠澄听后,惊叹万分。
他知道少女是用《诗经·郑风·风雨》里的诗句,隐去"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后两句,说明少女已含蓄而巧妙地向他表达了爱慕之意。
于是,申屠澄向少女的父母求婚,喜结良缘。
四书令,是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的句子组合而成的一种酒令,在明清两代的文人宴上,四书令大行其时,用以检测文人的学识与机敏程度。
花枝令,是一种击鼓传花或彩球等物行令饮酒的方式。
有哪些酒令-

有哪些酒令?卜箕子令(原注:先取花一枝)然花行令,口唱其词,逐句指点,举动稍误,即予罚酒……我有一枝花(指自身复指花),斟我紫儿酒(指自令斟酒),唯愿花似我心(指花指自心头),几岁长相守(放下花枝叉手),满满泛金杯(指酒盏),我把花来嗅(把花以鼻嗅),不愿花枝在我旁(把花向下座人),付与他人手(把花付下座人去)。
浪淘沙令今日一玳筵中(指席上),酒侣相逢(指同饮人),大家满满泛金钟(指众宾指酒盏),自起自酌还自饮(自起自酌举盏),一笑春风(止可一笑),传语主人翁(持盏向主人),两目口侬(指主人指自身),侬今沉醉眼蒙眬(指自身复拭目),可怜舞伴饮(指酒),付与诸公(指酒付邻座)。
调笑令花酒(指花指酒)满筵有(指席上),酒满金杯花在手(指酒指花),头上戴花方饮酒(以花插头举杯饮),饮罢了(放下杯),高叉手(叉手),琵琶发尽相思调(作弹琵琶手势),更向当筵口舞袖(起身举两袖舞)。
花酒令(词律甘)花酒(左手把花右指酒)是我平生结为亲朋友(指自身及众宾),十朵五枝花(以手伸五指反复成十朵又将五指应五枝,乃指花),三杯两盏酒(伸三指又伸二指应三杯,盏数指酒),休问南辰共北斗(伸手作休闲状指南北),任他从鸟飞兔走(以手发退作任从状又作飞走状),酒樽金杯花在手(指酒樽、指酒盏指花),且戴花饮酒(左手插花右手持酒饮)。
细读此词,并其原注,诸样表演情态极为细腻有趣,丰富多彩。
此类手打令如何演变为今人之猜拳类酒酒令令,尚有待考证。
但古今酒令,趣味相异,一目了然。
(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作为古代专门监督饮酒仪式的酒官,最早出现于西周后期。
《诗经·宴之初筵席》:凡此饮酒,或醉或否。
既立之监,又立之史。
所谓酒监、酒史就是酒官。
汉代有了“觞政”,就是在酒宴上执行觞令,对不饮尽杯中酒的人实行某种处罚。
总的来说,酒令是用来罚酒。
但实行酒令最主要的目的是活跃饮酒时的气氛。
何况酒席上有时坐的都是客人,互不认识是很常见的,行令就象催化剂,顿使酒席上的气氛就活跃起来。
中国酒文化的民俗节庆过年必备的酒令与酒谚语

中国酒文化的民俗节庆过年必备的酒令与酒谚语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千百年来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中国的民俗节庆中,酒文化更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无论是春节、中秋节还是其他节庆,酒令与酒谚语是人们热烈欢庆的必备元素。
本文将介绍中国酒文化的民俗节庆中常见的酒令和酒谚语。
一、酒令1. 四声连鸣这是一种热闹非凡的酒令,要求参与者依次念出“一二三四”的数字,每个数字前加上酒杯数,例如:“一杯~二杯~三杯~四杯!”最后一杯喝下时,所有人齐声喊出“连鸣!”,并一饮而尽,气氛瞬间达到高潮。
2. 杯中追击这是一种有趣的酒令,要求参与者在杯中倒满白酒,然后迅速喝光。
随后,一位参与者说出“一杯”并举杯,其他人跟随着说出“二杯”、“三杯”,以此类推。
当有人喊出“杀杯”的时候,所有参与者要一饮而尽,这是一个考验眼力和反应的酒令。
3. 敬爱长者这是一种以尊敬长辈为出发点的酒令。
在敬酒环节中,年轻人起身举杯敬长辈,并说出“长者您老,我们敬您”等祝福语,表达对长辈的敬意和祝福。
这是传统酒桌上常见的酒令,将敬老尊贤的价值观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酒谚语1. 酒逢知己千杯少这是一句经典的酒谚语,意味着当两个知己喝酒时,千杯也不过短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酒是交流感情、拉近友谊的重要媒介。
这句谚语表达了酒能够让真正的知己更加亲近的含义。
2. 酒肉朋友这是形容关系疏远的朋友,只在酒席上才会相聚的意味。
酒肉朋友是指那些平时没有太多交集,却因喜欢饮酒而在酒桌上聚集的人。
这句谚语用一种夸张的方式揭示了酒文化在社交圈中的特殊作用。
3. 酒香不怕巷子深这是一句通过比喻表达出真才实学不怕被深藏起来的意思。
无论在哪个行业,只要有真才实学,有迷人的魅力,都能够在人群中脱颖而出。
这句谚语告诉我们,真正的能力和才华不需要靠外在的炫耀。
总结:中国酒文化在民俗节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酒令和酒谚语是其中的亮点。
通过参与各种酒令,人们能够在热闹欢庆中更好地表达情感和展示个性。
古代娱乐酒令

古代娱乐酒令酒令的简介酒令,是酒席上的一种助兴游戏,一般是指席间推举一人为令官,余者听令轮流说诗词、联语或其他类似游戏,违令者或负者罚饮,所以又称"行令饮酒"。
酒令历史来源作为古代专门监督饮酒仪式的酒官,最早出现于西周后期。
《诗经· 宴之初筵席》:"凡此饮酒,或醉或否。
既立之监,又立之史。
"所谓酒监、酒史就是酒官。
汉代有了“觞政”,就是在酒宴上执行觞令,对不饮尽杯中酒的人实行某种处罚。
总的说来,酒令是用来罚酒。
但实行酒令最主要的目的是活跃饮酒时的气氛。
何况酒席上有时坐的都是客人,互不认识是很常见的,行令就象催化剂,顿使酒席上的气氛就活跃起来。
饮酒行令,是中国人在饮酒时助兴的一种特有方式。
酒令由来已久,开始时可能是为了维持酒席上的秩序而设立“监”。
汉代有了“觞政”,就是在酒宴上执行觞令,对不饮尽杯中酒的人实行某种处罚。
在远古时代就有了射礼,为宴饮而设的称为"燕射"。
即通过射箭,决定胜负。
负者饮酒。
古人还有一种被称为投壶的饮酒习俗,源于西周时期的射礼。
酒宴上设一壶,宾客依次将箭向壶内投去,以投入壶内多者为胜,负者受罚饮酒。
酒令成俗盛于唐代的士大夫间。
在唐代诗文中酒令频繁出现。
饮酒行令在士大夫中特别风行,他们还常常赋诗撰文予以赞颂。
白居易诗曰:“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当酒筹。
”后汉贾逵并撰写《酒令》一书。
宋代不但沿袭了酒令习俗,而且还丰富发展了酒令文化。
单就记载介绍各种酒令的书就有《酒令丛钞》、《酒杜刍言》、《醉乡律令》、《嘉宾心令》、《小酒令》、《安雅堂酒令》、《西厢酒令》、《饮中八仙令》等。
酒令是中国酒文化的一枝色彩卓异的奇葩。
宋蔡宽夫诗话云:"唐人饮酒必为令,以佐欢乐。
"从地下发掘的考古材料也证明,唐代是一个喝酒成风,酒令盛行的时代。
如1982年在镇江丹徒丁卯村一座唐代银器窑中,发现了"论语玉烛"酒筹筒和五十根酒令筹,这是十分宝贵的唐代酒令资料。
中国古代十大行酒令

中国古代十大行酒令1、骰令。
骰(亦称“色子”)令是古人常用的酒令之一。
有时用一格骰子,最多可达六枚,依令限数,因人、因时而定。
此令简单快捷,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不需要什么技巧,全凭运气,特别受豪饮者欢迎。
骰令各目繁多,主要有猜点令、六顺令、卖酒令等。
2、猜物。
把某物藏起来,使在席之人猜测其所茂之处。
猜中者胜,猜错者饮。
主要有茂钩、猜枚(又称猜拳)、猜花等。
3、指掌令。
以指为戏,故称指掌令,主要有五行生克令、一官搬家讼、抬桥令、石头令剪子布令(此为日本拳)、大小葫芦令、拳(又称猜拳、拇戏)、打更放炮令等。
4、击鼓传花令。
令官拿花枝在手,使人于屏后击鼓,客依次传递花枝,鼓声止而花枝在手者饮。
5、虎棒鸡虫令。
二人相对,以筷子相声,同时或喊虎、喊棒、喊鸡、喊虫,以棒打虎、虎吃鸡、鸡吃虫、虫嗑棒论胜负,负者饮。
若棒兴鸡、或虫兴虎同时出现,则不分胜负,继续喊。
6、汤匙令。
着一汤匙于盘中心,用于拨动匙柄使其转动,转动停止时匙柄所指之人饮酒。
7、地方戏名令。
行令者每人说一种地方戏各,并指出一个名演员的说不上者饮两杯,说出一半者饮一杯。
8、拍七令。
从一数起,下数不限,明七(如七、十七、二十七等)拍桌上,暗七(即七倍数,如十四、二十一、二十八)拍桌下,误拍者饮。
9、投壹。
设特制之壹。
宾主依次投矢其中,中多者胜,负者饮。
10、揭彩令。
令官将一张写有数字的纸条用杯子扣在桌子上。
合席之人除令官外均不知此数字,但要求这个数字必须在6—36之间。
令官饮完,口中说出“6”字后再送给席间的任何一人,依次类推。
如果所加数字之和刚好兴杯中所扣数字相等,叫做得彩,则该人饮一杯酒。
倘若又轮到令官而数字又未超过杯中之数,则令官只许加“1”再送给他人,如果累计已超过杯中数,那么该人与接者猜拳,过几个数猜几拳,输者饮酒。
行酒令游戏大全

行酒令游戏大全酒令,中国民间风俗之一。
是酒席上的一种助兴游戏,一般是指席间推举一人为令官,余者听令轮流说诗词、联语或其他类似游戏,违令者或负者罚饮,所以又称"行令饮酒"。
整理了行酒令游戏大全,第一个大家都比较熟悉,但是具体怎么玩呢,请往下看。
1、行酒令游戏-划拳。
划拳分为打通锅、拳打胜家。
打通锅:一桌子人进行打通锅,一个人和桌上的每个人分别划拳,划完一圈叫做一个通锅。
拳打胜家:几个人轮流,输的喝酒,赢的和下一个人划拳。
喝酒的时候,又分为三拳两胜和凿疙瘩(一拳分输赢)划拳只支持同事两个人玩,不分男女、大小都可以划拳。
如果大辈和小辈之间,开始要称“爷俩好”(男人之间)或“捏俩好”(男女、女女之间);如果是平辈之间,开始要称“哥俩好”或“姐俩好”。
划拳开始后,两个人同事出拳,同时说出一个数字。
如果两人出的指头数之和和某一个人说出的数字完全吻合,则这个人赢。
如果两个人都说的一个数字,不分输赢,重新来过。
其实最好玩的是划拳说出的数字,一般不是直接说数字,而是说一句代称,总结一下如下:0----对宝拳即两个人都没有伸出指头。
1----点上赢,一点点即指头之和为1.一般出点上赢,都是出大拇指,不能出其他指头。
2----二驾好,哥俩好(姐俩好),爷俩好(娘俩好)3----三星照4----四喜财,四季发财5----五魁首6----六六顺7----七巧七,七个巧8----八仙寿,八匹马9----快喝酒,你喝酒10---十全到,全来了划拳出的指头出法,以不单独出中指、小指为宜。
2、行酒令游戏-老虎、杠子、鸡、虫老虎杠子鸡,就是两个人用筷子打老虎,一个人说出其中的一种,如果相同,则从来,如果不同,则能分出胜负。
老虎吃鸡,鸡吃虫,虫克杠子,杠子打老虎,如此循环,也非常热闹。
3、行酒令游戏-猜火柴棍如果以上两种玩法你都不会,可以进行此游戏,猜火柴棍(或者硬币),有两种玩法,一种猜有没有,一种猜在左手还是右手。
中国酒桌传统酒令大集锦

中国酒桌传统酒令⼤集锦⼈们为了在饮酒时劝酒助兴,烘托渲染欢乐⽓氛,促成宾主、亲朋增进友谊,尽兴畅饮,产⽣了专司饮酒的游戏——酒令。
酒令历史悠久。
春秋战国时期,⼠⼈饮酒时,⽤赋诗联句,引经据典、吟唱和韵等⽂学艺术形式,增强娱乐性,于是以⽂学形式为主的酒令逐步产⽣。
酒令既然是“饮酒之令”,⾃然效法军令,带有⼀定的强制性。
酒令从形成到逐步丰富和发展,经历了⼀个漫长的演进过程。
酒令分通令、雅令、筹令、古令四⼤类。
⼀、通令(共23个)通令,顾名思义,即通俗、通⾏的酒令。
猜拳和各种骰⼦令是主要的通令。
另外,如说笑话、唱歌、讲故事、耍游戏的酒令亦属通令。
1、猜拳猜拳是通令中简便易⾏的基本形式。
在宴会上饮酒时,推举令官(河套地区俗称酒司令)⼀⼈,监督⾏令的双⽅并判决胜负。
猜拳由两⼈进⾏,负者饮酒。
猜拳时各地的叫法名⽬繁多,五花⼋门,叫数可即时约定,任意选择运⽤。
如:零:宝、宝⼀个,宝对对、⼤元宝,没了⼀:⼀定⾼升、⼀条龙、⼀枝花、⼀枝春、⼀⼼敬你、⼀点点;⼆:哥俩好、两家有喜、⼆⼈台、⼆⼈转、并蒂莲、鸳鸯对、夫妻好、咱俩不错;三:三星照、三星⾼照、三碗过岗、三阳开泰;四:四喜、四喜财、四业鸿禧、四季、四季来财、四季发财;五:五魁⾸、五经魁⾸、五花马、五⼦登科、五⾕丰登;六:六六⼤顺、六和顺、六位⾼升、六亲和顺;七:七个巧、巧个个、七仙⼥、七姐妹、七仙⼥下凡;⼋:⼋仙⼿、⼋仙长寿、⼋⼤仙、⼋仙过海、⼋⾯威风、⼋个马马跑、⼋⽅呼应;九:快快快、快发财、九连珠、九连环、九重天、数九寒天;⼗:全来倒、满堂、⼗满堂、满堂红、⼗全其美、⼗⾯埋伏;内蒙古河套地区在猜拳(⼜名划拳)时,为了放慢饮酒速度,增强感情交流效果,带有随着唱词做动作的“副歌”。
如划拳双⽅共唱:“拳是个拳,三桃园,五经魁⾸陆和年,双⼗梅,⽉⼉圆,咱们两个不错划上⼏拳……”唱“副歌”时,如果划拳帮错了动作,必须判其饮酒。
⼏个主要动作是:“拳是个拳”——出⼿即可;“三桃园”——伸出⼆、三、四三个指头;“五经魁⾸”——伸出满把⼿;“陆和年”——伸出⼤拇指和五指;“双⼗梅”——伸出双⼿⼗指;“⽉⼉圆”——⽤双⼿的拇指和⾷指构成⼀个圆⽉的形状;“咱俩两个不错”——双⽅各伸拇指凑成“哥俩好”。
文人雅士,把酒言欢,一文带你了解古代十大游戏酒令

文人雅士,把酒言欢,一文带你了解古代十大游戏酒令酒的魅力,其实并不完全在于酒本身,还在于酒文化的丰富内涵和附加的娱乐功能。
谈起酒桌游戏,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什么划拳、摇色子、数7……,张口就能说来。
酒桌游戏作为活跃酒桌气氛的利器,可谓是聚会饮酒不可缺少之物。
酒桌游戏,在古代有一个很好听的雅称——行酒令,即饮酒行令,是酒席上的一种助兴游戏。
接下来,就与大家一同走进古人的酒令天地。
射覆在早期的射击游戏中,主要的玩法是猜谜语和猜,以及用锅碗事先藏东西,让人猜。
后来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一个间接曲折的射击游戏,游戏中用连词隐藏事物,让人猜测。
如果射手猜不到或猜错,而复读机误判了射手的猜测,他将被罚款。
清俞敦培《酒令丛钞·古令》云:“然今酒座所谓射覆,又名射雕覆者,殊不类此。
法以上一字为雕,下一字为覆,设注意‘酒’字,则言‘春’字、‘浆’字使人射之,盖春酒、酒浆也,射者言某字,彼此会意。
”这基本上说明了射覆酒令游戏的耍法原理。
投壶甩锅是古代士大夫在宴席上玩的一种甩锅游戏,也是古代宴席上的一种仪式。
方法大概是在酒席上立一个专用的壶,以壶嘴为目标。
宾主各持四支箭,依次掷入壶中决出胜负,输者饮美酒。
今天,在河南南阳卧龙岗中国画博物馆里有一尊栩栩如生的扔锅石雕。
投壶之壶口广腹大、颈细长,内盛小豆因圆滑且极富弹性,使所投之矢往往弹出。
矢的形态为一头齐一头尖,长度以“扶”(汉制,约相当于四寸)为单位,分五、七、九扶,光线愈暗距离愈远,则所用之矢愈长。
投壶开始地,司射(酒司令)确实壶之位置,然后演示告知“胜饮不胜者”,即胜方罚输方饮酒,并奏“狸首”乐。
拇战拇指斗,俗称击剑,也是中国传统的饮酒游戏方式,相当古老。
喝酒的时候,两个人各自伸出手指,叫出号码,伸出手的食指加在一起。
符合被叫号码的赢,输的罚喝酒。
明清小说中多有关于拇战的描写。
《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彼此有了三分酒,便猜拳赢唱小曲儿。
”《水浒传》第一百零九回:“猜拳豁指头,大碗价吃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的十大游戏酒令(一)(2007-02-12 02:52:23)转载▼分类:酒令游戏从古到今,流传着许多游戏形式的酒令。
这些游戏分别都有其相应的令具,都有其具体的玩法、原理和过程,大多数都要利用人的智慧能力和语言、文学功力。
这些游戏酒令的设计使用,使酒席筵前出现了动作和声响,使酒席上非常热闹、活跃。
用作行酒令的这些游戏,是民间游戏的一个方面,这些游戏大量的是专门为行酒令而设计创造的,也有一些是把民间其他方面的游戏形式用于行酒令了。
这些酒令游戏在各地民间存在量很大,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也多有出现,择其主要的十大游戏介绍给大家。
五代北人会宴图(局部)1.射覆射覆是较早的酒令游戏,据有关史书记载,三国魏管辂、晋郭璞都有射覆事。
唐李商隐《李义山诗集·无题二首》诗有“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句。
清沈复《浮生六记》卷一闺房记乐有“芸不善饮,强之可三杯,教以射覆为令”句,又有“船头不张灯火,待月快酌,射覆为令”句。
射覆,射者,猜度也;覆者,遮盖隐藏也。
射覆游戏早期的玩法主要是制谜猜谜和用盆盂碗等把某物件事先隐藏遮盖起来,让人猜度。
这两种耍法都是比较直接的。
后来,在此基础上又产生了一种间接曲折的语言文字形式的射覆游戏,其法是用相连字句隐寓事物,令人猜度,若射者猜不出或猜错以及覆者误判射者的猜度时,都要罚酒。
清俞敦培《酒令丛钞·古令》云:“然今酒座所谓射覆,又名射雕覆者,殊不类此。
法以上一字为雕,下一字为覆,设注意‘酒’字,则言‘春’字、‘浆’字使人射之,盖春酒、酒浆也,射者言某字,彼此会意。
”这基本上说明了射覆酒令游戏的耍法原理。
《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中描写的射覆酒令即与此同,覆者先用诗文、成语和典故因隐寓某一事物,射者猜度,用隐寓该事物的另一诗文、成语和典故等揭谜底。
比如,宝钗和探春掷骰对了点子后,探春便覆了个“人”字,宝钗说“人”字泛的很,探春又覆了一个“窗”字,两覆一射。
宝钗见席上有鸡,便射着探春用的是“鸡窗”、“鸡人”二典,即覆的“鸡”字,因而射了一个“埘”字。
探春一听,知他射着,用了“鸡栖于埘”的典,二人一笑,相互会意,各饮了一口门杯。
再如,李纨和岫烟对了点后,李纨便覆了一个“瓢”字,概用了“瓢樽空挂壁”的典,即覆的“樽”字,岫烟射着,说了—个“绿”字,概用了诗句“愁向绿樽生”的典。
二人才会意,各饮一口。
2.投壶投壶也是较早的酒令游戏之一。
其法大概是在酒席上设特制之壶,以壶口为目标,宾主每人持矢四支,依次投入壶中,以投中多少决定胜负,负者饮罚酒。
本博此前有博文《源于射礼的酒令文化·投壶》(/u/492033ba01000959)已经对投壶有了更详细的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3.猜枚猜枚酒令游戏,源于射覆。
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之三十三娱老即云:“猜枚乃藏阄射覆之遗制。
”其法,宴会饮酒时,取若干小物件,如钱币、棋子、瓜籽、松籽、莲籽和小果粒等,一人先藏手在背,将小物件握于拳中后伸出,供人猜测有无、单双、个数和颜色等,猜中者为胜,不饮,猜不中者为负,饮罚酒。
也有时,三射而后以射中多少决定胜负,负者饮罚酒。
唐人诗有云:“城头击鼓传花枝,席上抟拳握松子。
”可见,酒席上猜枚酒令游戏,其史颇久。
《红楼梦》第十九回云:“只顾猜枚行令。
”第七十五回有云:“一溜坐下,猜枚划拳。
”《水浒全传》第一百零二回有云:“当下猜枚行令。
清沈复《浮生六记》卷一闺房记乐有云:“筵中以猜枚赢吟输饮为令。
”猜枚酒令游戏也称猜拳。
元姚文奂《竹枝词》有句云:“剥将莲肉猜拳子,玉手双开各赌空。
”即见。
清翟颢《通俗编》有《俳优·猜拳》篇,所言亦为猜枚事。
猜枚酒令游戏,涉及具物简单随便,又颇小巧有趣,人们对之十分喜爱,世代相沿,所以一直流传至今。
4.拇战拇战俗称划拳,也是我国酒令游戏中的一种传统方式,颇为古老。
明代王征福有《拇战谱》,专记划拳令辞。
清代江藩《汉学师承记·朱笥河先生》有云:“拇战分曹,杂以谐笑。
”清沈复《浮生六记》有句云:“拇战辄北,大醉而卧”拇战也称作拇阵,概因拇指相搏,互争胜负,有如战阵而得名。
清赵翼诗有:,“老拳轰拇阵,谜语斗阄戏”句。
拇战还称作豁拳、豁指头、猜拳等。
、明李日华《六研斋笔记》载云:“俗饮,以手指屈伸相搏,谓之豁拳,又名豁指头。
盖以目遥觇人为己伸缩之数,隐机斗捷,余颇厌其呶号。
”《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写云:“彼此有了三分酒,便猜拳赢唱小曲儿。
”《水浒全传》第一百零九回云:“猜拳豁指头,大碗价吃酒。
”等等。
广州南越王赵昧墓出土白玉觥5.击鼓传花击鼓传花也是我国古老的一种酒令游戏。
唐人诗有“城头击鼓传花枝”。
宋代范成大《上元记吴中节物》诗有“酒垆先迭鼓,灯市早投琼。
”明末抱瓮老人《今古奇观》第十五卷有云:“卢楠正与宾客在花下击鼓催花,豪歌狂饮。
”清代沈复著《浮生六记》卷四浪游记快有云:“始则折桂催花,继则每人一令,二鼓始罢。
”近代王韬著《淞隐漫录》中《李四娘》篇云:“猜拳交杯,击鼓传花。
”可见这个酒令游戏出入诗文,在当时社会上颇有影响,也颇有历史了。
评书《金镯玉环记》中有一段击鼓传花行令的描写,说桂莲和桂梅从对诗答文中发现茶童像是雷宝童,因父母在座不好问知真实。
于是,叫丫环春红在门外击鼓,他们和老爷夫人传花喝酒,私嘱春红舔破窗纸,看见花到老爷夫人手中则住鼓,让老爷夫人喝酒。
结果,一会把老爷夫人哄醉扶回睡了。
二位小姐把茶童请入座中,对诗答令,终于知道了茶童原来就是遇难流落到贾府的雷宝童。
《红楼梦》中有好几回写到击鼓传花行令。
第五十四回写道“凤姐儿因见贾母十分高兴,便笑道:‘趁着女先儿们在这里,不如叫他们击鼓,咱们传梅,行一个春喜上眉梢的令如何?’贾母笑道:‘这是个好令,正对时对景。
’”所谓“春喜上眉梢”是“击鼓传梅”的雅称。
“梅”、“眉”谐音,将“传梅”说成“春喜上眉(梅)梢”是讨吉利的口彩。
写到响鼓后的情景时云:“那女先儿们皆是惯的,或紧或慢,或如残漏之滴,或如迸豆之疾,或如惊马之乱驰,或如疾电之光而忽暗。
其鼓声慢,传梅亦慢,鼓声疾,传梅亦疾。
恰恰至贾母手中,鼓声忽住。
”绘声绘色,使人如临其境,击鼓传花之法大势已见。
根据有关记载和描写,可见击鼓传花酒令游戏的玩法是,专门设置一个击鼓,采取一枝花,酒席上随着鼓声和节奏速度,依次循环相传这枝花,鼓声住后,花枝落到谁手里,谁喝罚酒一杯,有的还说些令语。
专设的击鼓之人,一般在旧社会多是用盲艺人和下人,用下人一般要在门外或屏风背后。
《红楼梦》第七十五回击鼓传桂行令,就是“命一媳妇(下人)在屏后击鼓”。
下人就在席前,则要用布条把眼缠住。
总之,击鼓的不能看见见花枝的传送情况,鼓声的快慢、停止都是由他自己随便掌握,住鼓罚酒一般说来是偶然的。
行此令所用之鼓,在古代也多是特制的。
《红楼梦》第五十四回击鼓传梅行令就是用的“一面黑漆铜钉花腔令鼓”。
据某些些载述,行此令也有用锣代鼓的。
击鼓传花酒令的特点是场面大,声响大,宜乎人多,随机性强,住鼓灵活,罚酒偶然,因此令内之人多有提心吊胆之感,促动花枝急急相传,易于活跃场面气氛。
试想,鼓声连响,花枝频传,语笑喧哗,杯盏交错,何等壮观有趣。
6.牙牌令牙牌令即利用牙牌所行的酒令。
牙牌为民间牌类游戏用具,多用于赌博,耍法颇多,相传为宋代宣和二年设计制造,用象牙制成,所以叫牙牌。
后来也用兽骨制造,于是也叫骨牌。
至明代又用硬纸制造,便叫纸牌。
这种耍牌长二寸许,宽约半寸,长方形状。
一面刻印着以不同方式排列的不同颜色的点数,一般从一到六,上下两重,每张牌上分别有二到十二个点子,分红绿或红白两种颜色。
每副牌三十二张,每张都根据牌上的点数叫有名称。
上下两重都是—点、二点、三点、四点、五点和六点的牌,分别叫做长幺、长二、长三、长四、长五和长六,统称为长牌。
其中“长幺”牌也叫“地牌”,“长四”牌也叫“人牌”,长六”牌也叫“天牌”。
其他牌都分别按点数有名称,诸如幺六、五六、二五、五点、花九、杂七等不尽列之。
古代这种耍牌除了象牙、兽骨、硬纸制造的外,也有用竹子和乌木制造的。
牙牌参禅图谱用牙牌行酒令,一般是用两张或三张牙牌的色点配付子,列说牙牌花色。
关于牙牌酒令,现代红学家邓云乡在其所著《红楼识小录·酒令》中言其曾购得过一本关于“牙牌酒令”的书。
书中内容三分之二是牙牌副子,这些牙牌副子三张一副,一副牙牌配一句唐诗,极为形象,颇见慧见。
有几副是:左边一张“幺五”,中间一张四五“花九”,右面又是一张“幺五”,这样下面一排都是白色五点,上面一排都是朱红点子,右上角题唐诗云:“林花着雨胭脂湿。
”十分神似,颇见匠心。
左边一张“人牌”,中间一张二三“五点”,右边一张“长三”。
“长三”斜看很像一条船,角上题杜诗云:“野航恰受两三人。
”十分巧妙。
并列两张“长三”,再加一张三六“花九”,一共五排斜列着的三点,好像一根链条,边上六点像是坠着一个重物,题诗云:“千寻链索沉江底。
”确是形象。
中间一张“人牌”,左右两边各一张“锦屏”(此牌上四下六共十点,上红下绿形似彩色屏风,故名曰“锦屏”),上面一排三张都是四个红点,显得很华丽左右象征两扇屏风,好像是一个贵妇人坐在中间,右上题诗云:“只似人间富贵家。
”真是再形象不过了。
行令列说这些牙牌花色副子时,一般是令官配好付子后,分张举说,最后合而言之,道出副子名称,令席上宾客依次即兴接口比上一句令语。
其令语大部分是根据牌上色点所说的象形性的,也有的是根据牌名和副子名称谐音凑韵的。
试析几例看之。
《红楼梦》第四十回金鸳鸯三宣牙牌令时,鸳鸯道:“有了一副了。
左边是张‘天’”,贾母道:“头上有青天。
”这便是凑韵而已。
鸳鸯道:“当中是个‘五与六’。
”贾母道:“六桥梅花香彻骨。
”这张牌上五下六共十一点,一头的五点像一朵梅花,一头的六点用六桥代之,这句即属象形。
鸳鸯道:“剩得一张‘六与幺’。
”贾母道:“一轮红日出云霄。
”这张“幺六”,牌,上下共七点,“一轮红日”指红色的幺点,“云霄”指代绿色的六点,这句也是象形。
最后鸳鸯道:“凑成便是个‘蓬头鬼’。
”贾母道:“这鬼抱住钟旭腿。
”“蓬头鬼”是长六、五六和幺六这副牌的名称。
贾母所说的这句属借事发挥凑韵而已。
其他再如鸳鸯说:“有了一副。
左边是个‘大长五’”,薛姨妈道:“梅花朵朵风前舞。
”这句也是象形,因为这张“七五”牌,上下由两个梅花形的五点组成,所以说“梅花朵朵”。
再如鸳鸯说:“左边一个‘天’。
”黛玉说:“良辰美景奈何天。
”这便纯属即兴凑韵了。
另外,鸳鸯把一副三张合起来说的牙牌副子名称,也大部分是象形之语。
如与湘云说的左边“长幺”,右边“长幺”,中间“幺四”的这副牌,鸳鸯说:“凑成一个‘樱桃九熟’。
”因为全副三张牌九点皆红色,所以用九颗熟透的樱桃作比,颇为形象。
再如与薛姨妈说的长五、二五、长五这副牌,鸳鸯道:“凑成‘二郎游五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