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集体)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设计(集体)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设计(集体)
2.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填写下表)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分数
-(分数线)
导学案
二次备课




一、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
1.大屏幕出示: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顺利升空。在太空中,执行此次任务的航天员杨利伟在飞船里向人们展示了联合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出示国旗)
教学反思
教研组长签字
集体备课组长签字
教务主任签字
英买里镇库尔玛小学6年级数学上册电子教案
学段:小学学科:数学年级册
课题
第二课时比的应用
主备人
授课教师
热合曼·司马依
备课组
成员
全镇6年级的数学教师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授课时间
学习内容
课本第54页的例2,完成“做一做”的题目和练习十二相应练习。
二次备课
教学
课题
第一课时比的基本性质
主备人
授课教师
热合曼·司马依
备课组
成员
全镇6年级的数学教师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授课时间
学习内容
课本第50-51页的例1,完成“做一做”题和练习十一的第2~6题。
二次备课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类比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会运用这个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观察、类比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合作学习
1、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1)小组讨论:比与除法到底有什么关系?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比和分数又有什么关系?

新课标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集体备课)圆的面积(二)

新课标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集体备课)圆的面积(二)
教学难点:怎样计算环形的面积。
教具
准备
环形的有关课件及一小段钢管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口算:
3242528292202
2π 3π 6π 10π 7π 5π
2、思考:
(1)圆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怎样计算?二者有何区别?
(2)求圆的面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3)知道圆的周长能够求它的面积吗?
3.14×623.14×22
=3.14×36 =3.14×4
=113.04(平方厘米) =12.56(平方厘米)
113.04-12.56=100.48 (平方厘米)
第二种解法:3.14×(62-22)=100.48(平方厘米)
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S=πR2-πr2或 S=π×(R2-r2)
教学反思:
=3.14×36 =3.14×4
=113.04(平方厘米) =12.56(平方厘米)
113.04-12.56=100.48 (平方厘米)
第二种解法:3.14×(62-22)=100.48(平方厘米)
(2)小结: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S=πR2-πr2或 S=π×(R2-r2)
(3)完成做一做: 一个圆形环岛的直径是50m,中间是一个直径为10m的圆形花坛,其他地方是草坪。草坪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小学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课题
圆的面积 例2
课型
新授
主备单位、教师
使用单位、教师




1、使学生学会已知圆的周长求圆的面积的解题思路与方法,理解并学会环形面积。
2、培养学生灵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第1课时《比的意义》集体备课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第1课时《比的意义》集体备课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第1课时《比的意义》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比的意义》是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意义,并能够正确地写出比,求比值。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比,理解比的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比例的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在求比值方面,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求比值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意义。

2.培养学生能够正确地写出比,求比值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意义,能够正确地写出比,求比值。

2.教学难点:求比值的方法,以及如何运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比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

2.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主动探索比的概念和求比值的方法。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PPT、教学卡片、练习题等。

2.准备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用于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小明身高1.5米,小红身高1.2米”,引导学生认识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教学卡片,展示一些比的例子,如“2:3”、“4:5”,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总结比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教师让学生进行一些比的练习,如写出相应的比,求出比的比值等。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巩固对比的理解。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比的概念进行解答,如“一辆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60公里,另一辆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80公里,两辆汽车的速度比是多少?”等问题。

人教版上册六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人教版上册六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这是什么图形?什么是正方形的周长?怎样计算?这个正方形周长与边长有什么关系? C=4a
2、什么是圆的周长?
让学生上前比划圆的周长在那?那部分是圆的周长?
得出定义: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
二、圆周长的公式推导。
1、探索学习。
(1)你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一个圆的周长是多少?
(2)学生各抒己见,分别讨论说出自己的方法:
3、你能求出两种各多少ml吗?怎样求?(引导学生进行解题)
4、如何检验解答是否正确呢?说明:检验的方法:把求得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相加,看是不是等于稀释液的总体积。
四、当堂训练。
1、学生试做:练习:做一做第1题。
2、练习十二的第1、3题。
教学反思:
课 堂 教 学 设 计 方 案
第五单元 第一课时 主备人: 投放日期 2020年10月15日
板书设计
比的意义
比的意义: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求两个数的比值,就是用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
a : b = a ÷ b = (b≠0)
教学反思:
课 堂 教 学 设 计 方 案
第四单元 第二课时 主备人: 投放日期 2020年10月15日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课题: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类比,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会运用这个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已知:c=3.77m 求:d=?
2、做一做。用一根1.2米长的铁条弯成一个圆形铁环,它的半径是多少?(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第二单元 主备人: 投放日期 2020 年 9 月30日
2、使学生认识到圆是轴对称图形,且对称轴有无数条。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操作中加深对所学平面图形的对称轴的认识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第四单元比个人初备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会求比值、化简比,能解答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理解比的意义、探索比与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以及比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体会类比法、推理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知识之间内在的联系,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

4、使学生经历用比描述生活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措施:1、联系已学知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让学生感悟相关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

第四单元《比》第一课时:比的意义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8—49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认识比各个部分名称,理解比、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会正确读,写任意相关联的两个量的比,掌握求比值的方法,能正确求比值。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比、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个性化调整步化简。

3、完成练习十一第4、5、6题。

4、那杯水更酸?男:我调制一杯柠檬水,柠檬用了30ml,水用了240ml。

女:我调制的柠檬水,用了2杯柠檬和16杯水.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如何判断哪杯水更酸,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调动学生应用知识的积极性。

第三课时:<<比的应用>>教学内容:教材第55页比的应用。

教学目标:1、在自主探索中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结构特点以及解题方法,能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问题。

3、培养优化意识和平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理解按一定比例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求出各部分量。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1.口头列式并解答。

(1)200kg的1/4是多少千克?[200×1/4=50(kg)](2)男生18人,女生14人,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多少?(18∶14=9∶7)(3)学校体育组买来了三种球,其中篮球5个,足球4个,排球8个。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4单元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4单元教案

第四单元圆
单元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理解圆
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3、独立自学,使学生初步认识弧、圆心角和扇形。

4、使学生认识思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的含义,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5、通过介绍圆周率的史料,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单元重点:
1、认识圆和轴对称图形;
2、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单元难点:
理解圆周率“π”;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以及画具有定半径或直径的圆。

课时计划
课时计划
课时计划
课时计划
课时计划
课时计划
课时计划
课时计划
课时计划。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比的应用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比的应用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比的应用人教版教学目标1.理解比的意义,能够运用比来描述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关系。

2.学会化简比的方法,掌握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3.能够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比的意义。

2.学会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3.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比的概念的引入和理解。

2.比的化简方法。

3.比的应用。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教学道具3.学生练习题教学过程一、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分数和除法,提问:你们知道分数和除法之间有什么关系吗?二、新课1.比的意义(1)教师通过示例,如身高与体重的比例、路程与时间的比例等,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意义。

(2)学生举例说明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比的化简(1)教师通过示例,如2:4、3:6等,引导学生发现比可以化简。

3.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分数和除法的关系,提问:分数和除法可以相互转化,那么比和分数、除法之间有什么关系呢?(2)学生举例说明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4.比的应用(1)教师通过示例,如配料比例、速度比例等,引导学生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

(2)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三、课堂练习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疑问。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疑问。

3.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强调比的概念和应用。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比的知识。

2.举例说明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际问题的引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比的概念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思考,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比的知识。

但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学生在化简比的过程中仍存在困难,需要在课后加强辅导。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过程导入:1.教师拿出两根长度不同的绳子,问:“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这两根绳子有什么关系吗?”2.学生可能会回答“一根长,一根短”或“一根是另一根的两倍”等。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单元教案-第四单元 比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单元教案-第四单元 比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单元教案-第四单元比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的内容包括比的含义、比值的求法、比的化简、比例的性质等。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继小学阶段初步学习了分数、小数和百分数之后的进一步拓展,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等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在比的方面,可能还存在一些理解上的困难,如对比值的理解、对比例的性质的掌握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比的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比的应用价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比的含义,掌握求比值的方法,会化简比,理解比例的性质,能应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及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比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比的含义、比值的求法、比的化简、比例的性质。

2.难点:比例的性质及其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比的概念,感受比的应用价值。

2.运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图片等引导学生形象地理解比的概念。

3.采用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利用练习法,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实物、图片等教学素材。

2.设计好教学课件,展示比的含义、比值的求法、比的化简、比例的性质等内容。

3.准备相关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和家庭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发现比的存在,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如:比较两把尺子的长度、两块橡皮的质量等。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比的含义、比值的求法、比的化简、比例的性质等内容。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理解比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练习,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求比值、化简比、应用比例解决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计划
英买里镇库尔玛小学6年级数学上册电子教案学段:小学学科:数学年级册
英买里镇库尔玛小学6年级数学上册电子教案学段:小学学科:数学年级册
英买里镇库尔玛小学6年级数学上册电子教案学段:小学学科:数学年级册
英买里镇库尔玛小学6年级数学上册电子教案学段:小学学科:数学年级册
扩展备课甲乙两个同学分别调制了一杯水如下:甲调制时用了30毫升的蜂蜜,270毫升水。

乙调制时用了4小杯蜂蜜,36小杯水。

问:哪杯蜜水更甜?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研组长签字集体备课组长签字教务主任签字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