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专题研究共16页文档

合集下载

五四精神继往开来青年节班会主题研讨

五四精神继往开来青年节班会主题研讨

五四精神继往开来青年节班会主题研讨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聚集在这里举行青年节班会主题研讨,共同探讨五四精神的继往开来。

五四精神是中国近现代重要的革命文化精神,激发了一代代中国青年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

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时刻,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传承并发扬这一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回顾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标志,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潮流。

这场运动充分展现了当时中国青年一反封建传统,敢于反抗外来侵略势力的精神风貌。

在这场运动中,学生们坚定地走上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道路。

五四运动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也对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五四精神的核心价值五四精神的核心价值在于爱国主义、民主主义、科学精神和集体主义。

爱国主义激励我们把个人的梦想融入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民主主义鼓励我们积极参与社会和政治事务,为社会公平正义发声。

科学精神引导我们以理性和开放的态度面对事物,注重科学的探索和创新。

集体主义教导我们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维护集体的利益。

三、五四精神的当代价值五四精神不仅是历史的遗产,更是我们当代青年的宝贵财富。

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青年一代应当挑起时代赋予的责任。

五四精神告诉我们,我们要坚守初心,勇往直前。

我们应当牢记自己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为国家的繁荣稳定贡献力量。

我们要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学习,紧跟时代潮流,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四、如何传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五四精神,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 加强意识形态教育,深入学习五四运动的历史和精神,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意识。

2. 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关注社会问题,通过实际行动践行五四精神。

3. 加强学科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培养团队合作意识,通过与他人合作和沟通交流共同进步。

5. 提高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社会进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社会实践调研报告五四运动

社会实践调研报告五四运动

社会实践调研报告五四运动一、引言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一次群众性爱国运动,其影响力不仅仅局限在当时,也对中国的后续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次调研旨在通过对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了解,分析当时社会环境和人民群众的心理状态,探讨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为当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调研目的1. 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及影响;2. 分析当时社会环境和人民群众的心理状态;3. 探讨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4. 提出对当代社会的借鉴和启示。

三、调研方法1. 文献调研:搜集并分析相关历史文献,包括书籍、期刊、报纸等;2. 采访调研:对相关研究人员、历史学者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五四运动的研究成果和看法;3. 实地调研:前往历史博物馆、纪念馆等地,实地了解五四运动的相关史料和文物。

四、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民族危机和社会动荡的时期。

一战结束后,由于《凡尔赛和约》的签署,使中国的山海关、鸦片湾、九龙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以及庙山、热河、辽宁南部、长白山、抚远之东长春、新疆西北部东界以东地方及其附庸,无偿从德国割让给日本。

这应该说是有一个说明。

因为如果在一个苦国的境况中,还要大大地增加这许多的负担,那末从此,我们的贫农、富农、地主、资本家,这个罪恶的行刑队,更要得到目的。

“鹰会逐行”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国家面临着极大的危机。

而且,在民族主义思潮的推动下,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呼吁振兴国家,走向独立和富强。

在这种背景下,五四运动迎来了参与者众多,影响深远的历史时刻。

五、五四运动的发展过程五四运动的爆发,主要是源于对《凡尔赛和约》的强烈不满。

五月四日,北京的学生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活动,踏着民族解放的脚步开始了任民族自决与国际主义,是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与苏维埃联合战斗的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五四运动调查报告

五四运动调查报告

“五四运动”问卷调查报告一.背景90年前爆发了一场以一批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五四运动,这也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

对于一个人来说,九十岁意味着进入了耄耄之年,这是一个饱经风霜、步履蹒跚的年龄。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九十年内经历了许多重大事件,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又地覆天翻的变化,这些事件、这种变化都是五四运动中那些敢于俯视一切、踔厉奋发的先人们没有也不可能料到的。

民主和科学是五四运动的两大旗帜,为了扫除封建旧礼教、旧文化,唤起国民的民主和科学精神,“五四”的先锋们为之呐喊呼号、宣传批判不遗余力。

我们相去“五四运动”时期已有90年,但对于“五四精神”的传承当生生不息。

经过革命、改革和建设,今日的中国已远非五四时期的中国可比;但从另一方面看,由于种种原因,五四时期提出的一些重要任务直到世纪之交还未完成。

我们面临的国际环境特别是周边处境仍不乐观,强国爱国还任重道远。

正因为五四运动提出的任务还没有完成,所以九十年来人们才一直对“五四”情有独钟,“五四”情结越来越浓,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五四”的精神旗帜还需要高举。

进入21世纪,这种期盼可以说呼之欲出了。

站在新世纪之初思考上个世纪发生的“五四”运动,不仅仅是感到对一些问题必须重新反思,而且深深感到“五四”对现实的压力,“五四”对未来的挑战。

“五四”作为一个运动早已结束,运动的志士们早已长眠于地下,但“五四”的旗帜还需要高举。

继续“五四”的事业,仍然是摆在全体国民尤其是我们当代大学生面前的任务。

中国革命先驱李大钊曾大声疾呼: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民族。

青年的命运只有与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个人的需要只有与祖国的需要有机结合才会展现生命的辉煌与灿烂。

而青年节是“五四运动”的不朽果实,过青年节就是在传承“五四精神”。

二.基本情况本组同学通过网上调查和对周围同学的询问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对五四运动和五四精神的了解越来越少,情况堪忧,于是做出如下调查:(1)调查安排调查时间:2010年5月13日—5月20日调查地点:南阳理工学院调查形式:随机不记名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南阳理工学院部分院系学生参与人员:096412班第一组全体同学调查内容:五四运动的基本知识、五四精神和五四精神带来的社会责任。

五四运动调查报告论文

五四运动调查报告论文

五四运动调查报告论文一、引言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不仅对中国的民主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本文将对五四运动进行调查与研究,通过对历史文献和相关资料的梳理和分析,总结五四运动的背景、原因、影响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意义。

二、五四运动的背景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各国签署了《凡尔赛和约》,中国的山东问题没有得到满足,结果引起了学生们的强烈不满和抗议。

此外,中国当时社会经济状况差、政权腐败、民族危机四伏等原因,也为五四运动的爆发提供了土壤。

三、五四运动的原因五四运动的爆发与近代中国的种种问题密切相关。

一方面,学生们对于国家利益的损害和领土问题的束缚感到非常愤怒,他们要求政府严正对待国家利益。

另一方面,文化和思想的变革也是五四运动的推动力之一,学生们受到西方科学、民主和自由的思想影响,呼吁传统文化和社会秩序。

四、五四运动的影响五四运动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激起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呼声和抗议溢出了大学校园,扩大到了整个社会。

新文化运动成为了五四运动的延续和强化,倡导科学、民主、独立、自由的思想,对传统价值观进行了彻底的颠覆。

这对中国思想文化的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

2.促进了国共合作:五四运动是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的重要契机。

学生们的呼声和运动激发了许多年轻人的革命热情,促使了两党的理念融合,为中国的反帝国主义与反封建主义斗争奠定了基础。

3.培育了新一代领导者:五四运动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才孵化器,培养了一大批有革命精神、有追求真理的先进青年,他们在中国革命史上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

五、对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意义五四运动不仅仅是一场运动,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它标志着中国青年学生在抵制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中崭露头角,奠定了中国青年学生在未来革命中的领导地位。

同时,五四运动也是中国社会进步和思想解放的重要标志,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近代史五四运动PPT课件

近代史五四运动PPT课件
第18页/共25页
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 时间:1920年8月 • 地点:上海(后在武汉、北京、长沙) • 创建人:陈独秀、李大钊 • 影响: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准备了条件。
第19页/共25页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 一、历史条件: • (1)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在
中国的传播; • (2)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及工人运
动的发展; • (3)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第20页/共25页
二、概况
• 时间:1921年7月23日 • 地点:上海 • 主要代表人:毛泽东、董必武、何叔衡、陈潭
秋、李达、王尽美、邓恩铭等。
第21页/共25页
三、大会内容
• 1、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党纲; • 2、确定了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 • 3、选举了陈独秀担任中央局书记。
的主使人。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因同情学生而被迫辞职出走。
5月19日,北京各校学生同时宣告罢课。 清华学生焚烧日货现场
6月3北日大,师北生京欢各迎校被学生捕分学组生出返发校到街头演讲。
第11页/共25页
五上四海运国民动大第会 二阶段:
上海市民示威游行
6月3日,上海各界举行民众大会,号召全国罢工罢市来援助学生。
参加,大会提出四条办法:

(一)联合各界一致力争;

(二)通电巴黎专使,坚持北不大在学和生讨约大上罢签课字;
(三)通电全国各省市于5月7日国卖 国耻纪念日举行群众游行示威运动;
(四)定于5月4日(星期日)齐集贼天安门举行学界大示威。 五

5月4日,北京十三所学校的三千多名学生,汇集于北京天安门前,举行游行示威运, “五四运动”就此爆发。游行队伍来到赵家楼胡同卖国贼曹汝霖的住宅,曹宅被烧动爆毁,

五四调研报告

五四调研报告

五四调研报告五四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五四调研是为了了解当前大学生对青年节的认知、对五四运动的了解情况以及他们对五四精神的看法和态度。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共发放了3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共计270份,回收率为90%。

三、调研结果1. 青年节的认知情况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有80%的大学生知道5月4日是青年节。

另外,还有10%的大学生对青年节有所听说,但不清楚具体日期。

只有10%的大学生表示完全不知道青年节是什么。

2. 对五四运动的了解情况调查显示,仅有30%的大学生对五四运动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大部分大学生(60%)对五四运动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只知道五四运动是一次爱国主义运动,但具体细节不清楚。

另外,还有10%的大学生对五四运动几乎一无所知。

3. 对五四精神的看法和态度在对五四精神的认知方面,有近70%的大学生认为五四精神是引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是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创新。

另外,有20%的大学生认为五四精神是爱国主义的表现,是中国青年的精神寄托。

另外,还有10%的大学生对五四精神表示不太感兴趣。

四、调研分析根据调研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分析:1. 大部分大学生对青年节的认知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虽然80%的大学生知道5月4日是青年节,但还有10%的大学生不知道具体日期,还有10%的大学生对青年节一无所知。

这需要加强对青年节的宣传和教育。

2. 大部分大学生对五四运动的了解还较为有限。

只有30%的大学生对五四运动有较为全面的了解,这表明五四运动的教育和传承还有待加强。

3. 对于五四精神,虽然近70%的大学生认为五四精神是引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标志,但仍有一部分大学生对五四精神不太感兴趣。

这需要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对五四精神的热情和认同。

五、建议措施根据上述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措施:1. 加强对青年节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大学生对青年节的认知水平。

可以通过校园宣传、举办座谈会等形式,加深大学生对青年节的理解和重要性。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探究五四运动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探究五四运动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探究五四运动
在中国的近代史上,五四运动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对中国
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五四运动进行探究,以帮
助读者对该事件有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由于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失败,引起了学生和知识分子的不满情绪而爆发。

这场运动起初是一场反
对帝国主义和统治者不公的抗议,但很快转变为一场要求彻底改革
的运动。

五四运动的主要诉求是民主与科学,追求民主政治和科学知识
的发展。

学生和知识分子开始呼吁废除儒家思想的束缚,提倡新思想,包括民主、人权、平等和科学。

这些理念对中国整个社会产生
了深刻的冲击,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

五四运动还对中国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

运动期间,中国的成
立为中国政治的未来奠定了基础。

中国始终与五四运动联系在一起,并且成为了中国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此外,五四运动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和艺术运动的重要标志。


动后,中国文学开始追求新的形式和内容,注重表达个体内心世界
和现实社会的困境。

许多杰出的作家和艺术家在这一时期涌现出来,为中国文化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它促进了中国
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向现代国家的转型。


也引发了对民主、科学和人权的讨论,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结起来,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对中国社会
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这场运动标志着中国社会逐渐走向现代化,并为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变革奠定了基础。

五四运动背景研究报告范文

五四运动背景研究报告范文

五四运动背景研究报告范文【五四运动背景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启蒙和社会革命运动。

它爆发于1919年5月4日,以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为主要目标,提出民主、科学、国族独立等口号,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学生运动和爱国运动的集中表现。

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旧民主革命与新文化运动的结合,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的进程。

二、研究目的本报告旨在通过对五四运动背景的研究,揭示其爆发的原因和影响,进一步了解这次运动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三、资料来源本报告主要基于以下资料来源:1. 历史文献:《中国近现代史资料选编》、《中国古代史资料全书》等。

2. 学术研究成果:相关学者关于五四运动的研究论文、专著等。

四、研究方法本报告采用资料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分析研究对象的历史文献和学术研究成果,比较五四运动前后社会、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五、研究内容1. 社会背景:五四运动爆发前,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况下,帝国主义侵略、封建思想束缚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 政治背景:五四运动发生在北洋政府任期内,政府腐败、法西斯独裁等问题严重,国内外压力不断增加。

3. 思想文化背景:五四运动前,中国传统封建思想体系在崩溃,新思潮涌动,启蒙思想家如胡适、陈独秀等提出了新文化主张。

4. 其他因素:五四运动前,新知识分子大量涌现,学生运动兴起,新文化运动开展,这些因素为五四运动的发生提供了社会基础和组织动力。

六、研究结论通过研究五四运动的背景,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五四运动爆发是中国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以及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加剧了社会矛盾的紧张。

2.五四运动的背景为中国社会的后续变革提供了条件和动力,标志着中国旧民主革命与新文化运动的结合。

3.五四运动在中国社会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并对中国近现代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对新文化的推动、对旧儒学的否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等方面表现出显著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没有别的主人。我们生存着是为了传播
它的光明,捍卫它的光明,把人类一切迷途 的人们集合在它周围。
——罗曼.罗兰:《精神独立宣言》
没有暴风雨,将会是一个多么污浊的天空!
——齐美尔
优秀网络资源链接
五四:救赎中国—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
五四运动面面观—不同的声音
五四后知识分子的选择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对中国人产生影响怎样?
五四运动的界定
时间、内容、性质
广义:1915年《青年杂志》创刊到1921年中共成 立前;包括新文化运动、白话文运动、五四事件、 东西方文化论争、马克思主义传播等,这是一场思 想解放运动(正统史学意义上,思想解放运动二十 世纪共有三次,此其一)
狭义:1919年5月4日爱国运动爆发到6月28日中 国拒签巴黎和约为止。包括北京高校率先发起的游 行请愿;上海的工人罢工、商人罢市;运动向全国 大中城市的波及;北京政府对事件作出的回应;是 一场彻底地不妥协地爱国运动。
轻于签字之理。详审商榷,只得不往签字。”
―北洋政府外交部编:《巴黎会议关于胶澳问题交涉纪要》
文献与问题
1、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专使有哪几位?在专 使的选派上有什么特点?
2、文献上说“学界最为激烈”的表现有哪些? 3、文献中的“左右掣肘”是指什么? 4、简要谈山东问题的由来。 5、文献中的“外人论调”又是指什么? 6、“巴黎和会”的结果反映的实质是什么?
2、特点:高学历、留学经历、外交经验丰富;表 示北京政府对参加此会的重视。
山东问题由来
1914年8月,日本对德宣战,由龙口登陆山东,先后占济南、 青岛;
1915年1月,在事实占领山东的情况下,提出二十一条,第一 号条款中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让与日本;
1915年5月,中日之间有民四条约(包括关于山东条约,山东 事项之换文等,实际上由于中国民众的抗议,并未真正履行;
对五四运动的认识
积极的一面:
1、分水岭和划时代的标志(新旧民主革命、现代 化的全面启动,辛亥革命的补课)
2、人的觉悟和思想解放(文化与政治的互动关系, 知识分子成为救国的急先锋)
3、五四精神(当前学界认同的观点:爱国主义是 精神源泉,民主与科学是其中的核心,勇于创新、 解放思想、实行变革是民主与科学提出和实现的途 径,理解精神、个性解放、反帝反封建是民主与科 学的内容 ;亲历者的认识:学生的牺牲精神、社 会裁判精神、民族自决精神)
五四后知识分子的选择
知识分子选择的分类:
1、主张科学救国的一类(如王光祈、李四光) 2、主张文化教育救国的一类(如胡适、傅斯年、
罗家伦等) 3、实践上受挫最终改信共产主义的一类(如毛泽
东、周恩来、蔡和森等) 4、对待工农群众态度转变的一类(如周恩来、邓
小平、朱德、陈毅、李立三、李富春、 李维汉等)
对五四运动的认识
反思与批判(文化热―国学热―反思五四) 1、强烈的政治倾向(救国、救人的次序问
题)
2、富强为标准的功利主义(富强才能不被 宰割)
3、以科学民主排斥其他文化价值的信念 结论:文化激进到政治激进,导致中国文化
的“断裂现象”(道德传统沦丧,人文精神 失落)
精神呐喊
起来!让我们把精神从这些妥协、这些可耻 的联盟以及这些变相的奴役中解放出来!精 神不是任何人的仆从。我们才是精神的仆从。
对五四运动的认识
五四对社会的影响: 1、国民的觉悟(社会各阶层通过游行示威、宣言通电、
派请愿团,组织各种团等方式表达他们爱国、救国的 意志) 2、社会团体的大量涌现 (名目多,数量大,活动方 式灵活) 3、青年人个性解放的发露(表现为青年人主动地走出 家庭,摆脱宗族、家族的压力,到学校,到各种团体 中求得新知和训练;读书会,研究会,互助团体大量 出现,办报纸,办刊物,进行各种社会活动,发展自 己的兴趣和个性,北大就有20多个自动组织起来的团 体) 4、移风易俗的新气象(婚丧礼俗的突破)
文献与问题
对德和约中国专使拒绝签字之情形:
“自专使来电,对德草约于交还胶澳一层未能列入,全国议论沸腾, 愤懑达于极点,各界合词请愿政府对于和约毋得签字。府院两处, 接各团体来电日数十起,而尤以学界最为激烈。始而中学以上全体
罢课,渐至联合商界,终至津、沪各处相继罢市……政府以民意所 在,既不敢轻为签字之主张,而国际地位所关,又不敢轻下不签字
1917~1918年,段祺瑞执行武力统一政策参战并向日本借西 原借款,日本以此附加担保条件,肯定民四条约对山东的侵略要 求
1918年3月,中日签订《中日防敌军事协定》并换文,属于秘 密协定
1、各地出现了一大批宣传马克思的热门前 沿刊物(200种,有数十种影响较大)
2、宣传和研究主义著作被翻译出版(人物、 著作名称)
4、涌现出了一批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 子(李大钊、陈独秀等)
五四后知识分子的选择
二、知识分子为何会接受马克思主义?
之断语,左右掣肘,而地位日臻困难矣。”
“和约签字,我国对于山东问题,会中宣言维持保留,未达目
的……最初主张注入约内不允,改附约后又不允,改在约外又不允, 改为仅用声明不用保留字又不允,不得已改为临时分函声明,不能 因签字而有妨将来之提请重议云云,又完全被拒。此事于我国领土 完全及前途安固关系至巨,即征诸外人论调,亦群为中国决无可以
1、选择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向西方 探索救国真理历史发展的结果(资产阶级建国方案 的失败;民族危机的时代背景;俄国十月革命的影 响及苏俄向中国的示好)
2、五四前后工人阶级的壮大及其斗争为中国选择 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要求(人数及斗 争方式的变化)
3、先进的知识分子对“一战”和十月革命的分析 与传播(由原来学西方变成了学苏俄)
问题解答
1、陆征祥(专使团团长、北洋政府外交总长,曾任 荷兰、俄国大使,精通俄文)、顾维钧(驻美公使, 哥伦比亚大学专攻国际法和外交,博士学位)、施肇 基(驻英公使,美国康奈尔大学文学硕士、哲学博 士)、魏宸组(驻比公使,早年留学比利时)、王正 廷(南方军政府外交总长,毕业于耶鲁大学法律系, 文学硕士学位、法学博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