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百年经典的当代解读_方卫平
《南方文坛》2012年目录索引

2.42
新世纪文学经典化危机及其建构途径/张丽军
2.48
从“事件的历史”到“述说的历史”
—— —关于重新发现中国儿童文学的一点思考
/方卫平
3.44
重评童话集《稻草人》
—— —兼论叶圣陶何以中断1922年的童话创作
/刘绪源
3.47
儿童文学:重新发现的难度与限度/赵霞
3.50
大地上的禾苗/周立民
5.35
王元化与卢梭《社会契约论》在当代中国的回响/夏中义 4.11
“中国问题”的深切触摸与思考
—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小说主题的一个侧面
/王春林
4.17
“从一个人看一个世界”:个人生命体验中的历史反思
— ——读钱理群《我的回顾与反思:在北大的最后一门课》
/陈俊
4.21
“当代文学”与“新疆当代文学”/程光炜
5.49
当代小说如何讲述文革历史起源/沈杏培 姜瑜
5.53
抗拒失语—— —当代女性小说的梦呓化表达及其性别策略
/李萱
5.58
流动、衍生的文学“乡土”
—— —关于《新世纪中国乡土文学大系》/李丹梦 6.53
康拉德小说的人类学解读/王晓燕
6.58
现代性文化逻辑与80后怀旧的意义生产/滕翠钦
6.62
赛博空间:反思“第二媒介时代”的身份认同/李盼君 6.68
5.26
杨光祖:文学守门人/杨显惠
5.32
《玉梨魂》与《金锁记》的互文解读/刘铁群
6.26
建构独到精准的文学理论批评视角
—— —论刘铁群文学研究及其批评特点/张利群 6.31
铁群印象/黄伟林
6.36
批评论坛
文学批评的语境与伦理
读后感的作文600字【优秀10篇】

读后感的作文600字【优秀10篇】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
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10篇读后感的作文600字,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牛牛范文给您的好友哦。
读后感的作文600字篇一放假前,马老师给我们推荐了许多有趣的书,这不,前几天,我刚到新华书店买了一本《再被狐狸骗一次》,今天下午空闲时,这本书像磁铁一般吸引了我的眼球,我便抱起书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那篇关于红狐清窝的故事。
这则故事主要讲了一个原本幸福和睦的家庭在一次外出觅食时被一只巨蜥搞得两死一伤,只剩下一只瞎眼母狐和一只小公狐。
在这样只能相依为命生活的情况下,母狐却狠心地把小公狐赶出了家。
它宁愿自己白白等死,也不接受小公狐的帮助,最终,它饿死了。
也许,大家都认为红狐清窝是自私残忍的,但这篇故事却告诉了我们,“凡没被清过窝的小狐都智力低下,交际能力低下,猎食技艺低下,长大后很难找到配偶就算生儿育女,后代的存活率也极低。
”成年狐之所以用这样残暴的方法把小狐驱赶出家,其实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好。
最令我震撼的就是那只母狐临死的时候,它的面前堆着四只小仓鼠,这是小公狐辛辛苦苦捉来给母亲吃的,可它到死也没有动。
读到这里,我禁不住想要流泪。
我既体会到了小公狐的孝顺,又感受到了母亲的执着。
它为了让小公狐明白无论如何也不能回家,宁愿拒食,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
多么伟大的母亲!多么伟大的母爱!是啊,世上最爱我们的就是父母,为了我们,他们宁愿付出一切,甚至是生命。
连动物都是这样。
所以,我们要学会理解父母,替父母分担。
而且,这篇故事也让我更深刻的懂得了,父母不能过分溺爱孩子,那样只能对孩子造成伤害,应该向这些红狐一样,在一定的时候,要能够“忍痛割爱”。
读后感篇二嗨!朋友,世界上真的有女巫吗?那还用问吗,用脚丫子想一想都知道一定有的啦!重要的不是有没有,而是·我们应该学会识别她们,然后把她们干掉!因为如果不干掉女巫,她们就会杀死小孩子。
论一个可能的儿童文学学派-方卫平

集。至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该学科先后汇聚了韦苇、黄云生、吴其南、周晓
波、楼飞甫、方卫平、章轲等中青年研究者。他们在儿童文学研究的各个领
域开拓耕耘、镇守把关,逐渐修炼、磨合,形成了一个既有研究分工,又有学
术合作的儿童文学研究群体。到了21世纪初,在新一代学术带头人的努力
学派的时候,该学科近30年来的学术沉淀和学科积累,无疑成了关于这一议
题和思考的最有力的事实基础和历史支撑。
1978年10月,国家出版局、教育部、文化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全
国文联、全国科协在江西庐山联合召开了“全国少年儿童读物出版工作座谈
会”。会后,国家出版局等七家单位联合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加强少年儿
了中国高校第一份综合性的儿童文化研究丛刊《中国儿童文化》(2004),成
立了中国高校第一个国际儿童文学馆和台湾儿童读物资料中心(2007),建
立了第一个中国儿童文化研究网(2007),使浙江师大的儿童文学学科建设
在整体上保持了良好的推进态势。
在中国当代的学术制度安排中,儿童文学学科通常都被勉强地归置于
同和支持。1979年,浙江师院中文系恢复儿童文学选修课,成立了儿童文学
研究室,并开始招收儿童文学方向硕士研究生……一所高校与儿童文学的
学术情缘,就这样开始了。
其实,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蒋风就发表过一些儿童文学研究论著,
但是对于浙江师范大学的儿童文学学科建设来说,1979年所发生的一切,仍
如此之多的儿童文学研究者,这种情景,为全国高校所仅见。
在长期的共事和学术研究活动中,浙江师范大学的儿童文学研究者们
张扬着生命力的当代儿童文学教材——评方卫平教授《儿童文学教程》

张扬着生命力的当代儿童文学教材——评方卫平教授《儿童文学教程》《儿童文学教程》是方卫平教授于2013年独立撰写的当代儿童文学教材。
该书是全国学前教育专业(新课程标准)“十二五”规划教材,出版后引起巨大反响。
以往已有不少学者从该教材的经典性、系统性、创新性、实践性等方面阐述了它的独到之处。
本文将焦点固定在该教材体现的“生命力”上,以期从这一个小窗口,看到另外一片风景。
富有生命力的教材编写语言教材编写语言往往是难以把控的,如果过于严肃,则不免让读者觉得艰深,如果过于轻松,又不免显得随便。
《儿童文学教程》的编写语言在严肃与轻松之间自由收缩,可谓是极富生命力。
其一,教材编写语言的生命力在于与读者的亲切互动。
当一本教材的知识性过强时,读者会产生一种压迫感。
在这种情况下,知识的获取往往是被动而又乏味的。
但是,方卫平在编写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教师的亲切,同时兼顾学者的威严。
他将自己的教学经验融合入教材中,在编写时结合实际发问。
这令读者感到置身于课堂的亲切,而又有深入的思考体验。
他试图将自己的体验与读者的体验达成共鸣,通过“我们”这个称呼,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其二,教材编写语言的生命力在于灵活运用各学科知识。
知识的组合是死板又机械的,读者往往不容易接受,而将各类知识融会贯通达到聚合的状态是更为高明的。
方卫平知识渊博,涉猎学科广泛,古今中外的诸多领域均有涉足。
但是,他并没有用艰涩的语言把各个抽象的概念一齐抛给读者,而是将各类知识通过自己通俗易懂的语言加工后呈现给读者。
因此,《儿童文学教程》既做到了“把自己的论断建立在比较可靠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基础之上”[1],又做到了有趣易懂,富有活力。
富有生命力的儿童文学观宗白华先生曾指出:“艺术为生命的表现,艺术家用以来表现生命,而给予欣赏家以生命的印象。
”[2]文学作为艺术的一部分是有生命的,毋庸置疑,儿童文学也是有生命力的。
方卫平在教材中反复强调儿童文学中的“生命”、“生命力”,这与他的儿童文学观密切相关。
向世界介绍中国儿童文学四十年

向世界介绍中国儿童文学四十年作者:孙雨林王湛来源:《文化交流》2018年第06期2018年的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童书展,中国是主宾国。
今年的书展上,儿童文学学者,浙江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方卫平,带着他新出版的《中国儿童文学四十年》,与中外读者见面。
该书由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简称:中少总社)以中文、英文双语对照形式出版。
作者以亲历者的体验,向人们讲述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历程。
博洛尼亚国际童书展距今已有54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专业童书展。
方卫平,1987年浙师大研究生毕业并留校工作,此后一直从事儿童文学、童年文化的教学研究工作。
《中国儿童文学四十年》一书是他对中国儿童文学自1977年至2017年这40年发展历程的系统性梳理。
“2014年秋天,中少总社总编辑张晓楠女士找我,希望我能写一本书,向国外介绍中国儿童文学的历史与现状。
同时,近十几年来,中国在国际儿童文学界、童书界越来越活跃,国外的许多儿童文学作家、学者、出版人、爱好者,都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国儿童文学。
”方卫平说,“我们希望走向世界、了解世界;而世界也希望了解我们。
”从2015年到2017年,方卫平花了近三年时间,终于完成了这一本帮助国外读者了解中国儿童文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的学术著作——《中国儿童文学四十年》。
“整本书中英双语出版,因此不能太长;虽然本书面向的主要读者对象是国外对中国儿童文学有兴趣的专业读者,但同时也希望能吸引大众读者,需要通俗易懂。
”方卫平说。
全书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从拨乱反正后“复出”的作家雄心勃勃地亮相,到青年作家带有“先锋”意味的探寻和实验;第二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从在市场化探索中坚持精英式写作姿态的儿童文学作家对商业化写作行为的质疑,到市场意识下“成人化写作”倾向向童年美学的回归;第三阶段为新世纪,从童书产业的迅猛发展以及伴随而来的唯市场化出版乱象,到坚守艺术品质的儿童文学作家更为自由、大胆的艺术创造,童书创作、出版逆势而上。
2012年度中国儿童文学研究述评

2 0 1 2 年, 还有更多年轻学人 的专著面世。侯 颖的《 论儿童文学的教育性》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 、 何卫青的《 澳大利亚儿童文学导论》 ( 湖南少 年儿童出版社 ) 以及胡丽娜的《 大众传媒视 阈下 中国当代儿童文学转型研究》 ( 中国社会科学 出 版社) 等著作 , 同样 呈现 了新一代儿童文学研究
Hale Waihona Puke 学重构》 , 引发 了学术 界关 于学 术规 范 、 评 奖机 制、 教育体制等 问题 的讨论。虽然儿童文学界对 此抱 以沉默的态度 , 但谭旭东事件给 中国儿童文
学研 究 者带来 的 冲击 是 毋 庸 置 疑 的 , 它 使 我 们 不 得不 面对 有关 学 术操 守和 学术 能力 的双重拷 问 。
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的《 2 0世纪 中国 儿童文学的文化阐释》 是吴其南主持 的国家社会
科 学基 金项 目的最终 研究 成果 , 作 者将 2 O世 纪作
“ 轴心” , ——这类似大树体内最核心的那一 圈圈
年轮 , 这 些 内在 的年 轮持 续 为大树 提 供 营养 、 连 接 天 地 。“ 儿 童本 位 ” 其 深 意在此 。
童文学研究的过程 中, 我们便 可以看到研究者们
在理 论话 语 上 的 突 围和 推 进 , 由此 呈 示 出 中 国儿 童文 学研 究 的未 来发 展 可能 。
评、 对话等文字 , 与作者之前 出版的《 儿童文学的 当代思考》 、 《 逃逸与守望》 、 《 无边的魅力》 等论文
9
集 形成 了写 作 、 发 表 时 间上 的 承 接关 系 。从 这 本 论 文集 我们 可 以看 出 , 方卫 平 将 学 术 热量 播 撒 到 了更 多领域 , 除 了儿童 文学理 论和学 科建 设 以外 , 在原创 儿 童文学 、 儿 童 阅读 推广 等 方 面 投注 了更 多心 力 。这种将 儿童 文学理 论 与创作 、 出版 、 教育 相结 合 的实践 拓展 , 在很 大 程 度 上增 强 了儿 童文
论红色经典的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

论"红色经典"的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研究生:于海娟指导教师:王卫平学科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内容摘要:在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红色经典"在中国革命文化领导权的建构中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主体内容得到了最为广泛而有力的传播。
它对整个民族的审美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巨大影响是其它文学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由于社会转型时期价值体系重建的艰辛与情感结构中怀旧色彩的彰显,以及商业意识、大众文化、消费文化一浪接一浪的冲击,"红色经典"开始被加以改编,也因此得以逐渐重返文化舞台。
尽管"红色经典"存在着难以弥补的局限,但在当下,它仍然成为多元文化构建中备受青睐的亮点, 再度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尊崇。
针对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本文将从"红色经典"的历史价值、关于"红色经典"的�1�7�1�7编、"红色经典"的当代意义与局限这样三个方面来进行探折,力图进一步推进对于"红色经典"的研究。
本文第一部分主要对"红色经典"在五六十年代的影响力和所发挥的作用进行概括,并分析它产生强烈社会影响的原因。
第二部分对"红色经典"的改编情况进行系统的分析,评价其得失。
第三部分探讨"红色经典" 在当下还有着怎样的价值和意义,并清晰地指出其存在的局限。
关键词: "红色经典" 历史价值改编当代意义引言进入上世纪90年代,随着"红太阳"歌曲专辑在音乐市场上的出现和流行,创作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历史和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为题材,高举革命理想主义旗帜的无产阶级文学作品,突然又从沉睡中焕发了活力,占领了一片广阔的出版和阅读市场,这些重新热起来的作品被称为"红色�1�7�1�7典",随着这些作品不断地被改编、搬上荧屏,文艺评论界相关的文艺争论也逐渐升温。
守望儿童文学的艺术疆土_论方卫平的儿童文学理论研究

2010年3月第10卷第1期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Journal of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Comprehensive Edition )Mar.2010Vol .10No .1●文学研究摘要:方卫平是当代儿童文学理论研究和批评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他的儿童文学理论研究在儿童文学理论研究和评论界引起广泛关注。
方卫平从儿童文学的学理角度出发,形成了自己的儿童观和儿童文学观,从本质、创作、构成、接受、批评等多维度阐释和把握了儿童文学的内涵;从中外儿童文学史论的角度着眼,修成了《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史》和《法国儿童文学导论》两部重要的理论著作,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关键词:方卫平;儿童文学;理论研究中图分类号:I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573(2010)01-0055-05收稿日期:2009-12-28作者简介:王亚玲(1985-),女,回族,新疆和硕人,兰州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
守望儿童文学的艺术疆土———论方卫平的儿童文学理论研究王亚玲(兰州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00)“从事儿童文学研究和写作已经有25个年头了。
儿童文学研究这个职业,给了我的人生和整个生活太多的馈赠和赐予,而我也在这条路上倾注了自己的生命和热情。
如果说中年有一个人生驿站的话,那我希望这个驿站只是又一次出发前的一个小小的歇息场所。
对于儿童文学,对于儿童文学的研究,我的学术之梦还没有止息。
”———方卫平随着我国儿童文学事业的发展,儿童文学批评也初具规模。
然而,当今批评的主要关注点在作家作品的批评,对儿童文学研究者的批评———“批评的批评”研究则少有涉及。
方卫平是当代儿童文学理论研究和批评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他的儿童文学理论研究及批评实践在儿童文学理论研究和评论界引起广泛关注。
一、方卫平儿童文学研究概述方卫平1961年8月出生于浙江省温州市,祖籍湖南省湘潭县,现工作于浙江师范大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6月/2日/第013版
域外
一部百年经典的当代解读
——近年来西方儿童文学界对《绿山墙的安妮》的研究
方卫平赵霞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1908年,当加拿大女作家露西・莫德,蒙格玛利出版她的小说《绿山墙的安妮》时,她或许没有想到,这部最初并非有意以儿童为读者对象创作的小说,会在几十年后成为一部享有国际声誉的儿童文学经典作品。
马克・吐温认为,小说中的安妮是继卡洛尔笔下的爱丽丝之后“最令人感动、最受人喜爱的儿童形象”。
这部被誉为“世界上最甜蜜的少女成长故事”的小说被译成近40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总印数已超过五千万册,并先后十余次被改编成不同的戏剧、音乐剧、电影和电视剧在国内外上映。
问世百年后的研究热潮
2008年,时值《绿山墙的安妮》诞辰一百周年,西方儿童文学界乘势推出了一批以蒙格玛利和这部作品为对象的新的研究论著。
除了重新编写、出版蒙格玛利的传记外,由加拿大学者吉恩,密歇利主编的第七届蒙格玛利国际研讨会论文集《风暴与异音:L.M.蒙格玛利与矛盾的冲突》于该年年初出版;同年秋季,《加拿大儿童文学》杂志刊发了“《绿山墙的安妮》百年纪念专栏”。
此后,研究热潮并未消退。
2009年,随着美国研究者霍莉・布莱克福德主编的《百年安妮:<绿山墙的安妮>百年纪念研究》与加拿大作家、学者伊丽莎白,沃特斯通所著的《魔法岛屿:L.M.蒙格玛利的小说研究》这两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研究著作的出版,关于《绿山墙的安妮》的单篇研究论文继续出现在各种儿童文学研究杂志上。
而2010年《狮子与独角兽》第2期推出的“《绿山墙的安妮》研究专栏”,则将对这一经典作品的当代解读再次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多学科视角创新儿童文学批评
21世纪初,关于蒙格玛利的“安妮系列”的研究几乎已经涉及所有可用的文学批评理论资源,因此,仅仅挪用既有的批评理论及其模式已不能满足研究需求,于是,面对一个“说不尽”的经典作品,“如何说”的批评创新成为了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
2010年《狮子与独角兽》第2期上的“《绿山墙的安妮》研究专栏”共刊发了7篇研究论文。
有心的读者很容易看出,这7篇论文并非随意组合,它们分别展示了针对这部著名儿童小说的多个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视角,其中还包括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审美批评与文化批评等不同的批评角度。
可以说,这7篇论文以不同侧面展示了当代西方儿童文学文本的理论和批评研究所取得的进展。
特别是当我们把它们与此前“百年纪念”时发表的大量研究论文,尤其是2008年的《风暴与异音:L.M.蒙格玛利与矛盾的冲突》、2009年的《百年安妮:<绿山墙的安妮>百年纪念研究》中所收录的34篇研究论文放在一起考察时,会发现集中于这样一位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的研究,充分反映了西方当代儿童文学批评理论界对于经典解读的深入与丰饶。
这些研究既涉及从作家生平到作品写作背景、从小说创作过程到其翻译影响研究、从作品内容到作品形式分析、从作品所来自的文学传统到其文化传统的研究以及从文学文本到文化文本研究等方面的内容,也涉及传统诗学、叙事学、符号学、精神分析、原型批评、接受美学、社会文化批评、性别批评、生态批评、后殖民批评等多种批评理论在儿童文学文本分析中的运用。
新视角切入女性主义批评
从2010年《狮子与独角兽》第2期专栏收入的论文来看,一些文章的立论显示出研究者的
独特切入视角与深透分析能力。
美国研究者凯思琳・米勒的论文《简,奥斯汀、夏洛蒂・勃朗特和蒙格玛利女性成长小说中的哥特式想像》,抛开了通常将《绿山墙的安妮》归为家庭小说、感伤小说或某种区域性写作的批评视角,而是别出心裁地将它放置于哥特式文学的传统中,并通过文本的比较细读,将蒙格玛利的儿童小说创作导入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和夏洛蒂・勃朗特作品中的女性哥特式成长小说传统,从而为这部百年经典的当代解读提供了一个新颖的角度。
美国研究者艾米莉,科密尔的《(绿山墙的安妮)与变动中的乡村女性》,援引女性主义批评的相关理论探讨《绿山墙的安妮》中的女性田园生活与同一时代加拿大乡村女性生存境况变迁之间的关联。
她认为,小说女主人公安妮对自然的热爱和最后选择田园生活的决定并不是对传统女性角色模式的屈从,在19、20世纪之交的特殊经济背景下,它恰恰反映了加拿大乡村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
这一批评即便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语境中,也具有独特的价值。
很显然,这些研究和解读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批评富有创意,既深化了相关理论资源在其文本批评实践中的运用,也通过不同理论资源之间富于创意的借鉴与融合,使得对于一部百年经典的再解读仍然充满了批评的吸引力。
经典再解读批评回归作品本身
经典是解读不尽的,这种解读,一方面需要理论的武器,另一方面也需要批评的智慧和勇气。
西方批评界对于蒙格玛利和她的《绿山墙的安妮》所展开的研究之所以给人以理论丰富、批评深入的印象,除了它所取用的理论资源的多样性外,研究者对于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及其直言不讳的批评勇气,也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加拿大研究者莫妮卡・希尔德的《蒙养的伦理:蒙格玛利<绿山墙的安妮>中的归化性再解读》一文回应了常见的针对这部小说的女性主义指责,通过对书中马修这一男性形象的分析,指出了这部儿童小说中隐现的男权问题。
而美国研究者克里斯蒂娜・莎拉的《“安妮系列”中作为精神成长之路的食物意象》一文则从一个特别的分析视角,提出了与希尔德不同的看法,认为小说结尾安妮朝向家庭生活的“归化”,恰恰反映了她对于生活的主导。
这种对于作品的率直批判与争论不仅是经典文本研究的一个特点,也常见于西方当代儿童文学作品的研究中。
然而,批评的自由并不意味着理论的空投。
在“《绿山墙的安妮》研究专栏”的“导言”中,美国研究者米雪儿・阿贝特曾引用小说主人公安妮的话,开门见山地指出这样一部经典作品可能带给我们的无法穷尽的新的批评发现。
而在结尾处,她同样借用安妮的话写道,关于作品的各种研究使我们发现了它的不同面貌,但与此同时,它们又始终属于同一个作品,属于那部“我们大家熟识、青睐和爱慕已久的小说”。
对于儿童文学作品的批评,不论在理论阐发上走得多远,归根结底仍然要回到作品本身。
从这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中,我们不仅可以读出当代西方儿童文学界对于一部传世经典的敬意与缅怀,看到一部名著对后世深刻的文化和学术塑形,同时我们还会发现,来自当代批评界的阐释与解读,最终也可以为经典注入一种新的审美和思想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