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胆囊息肉要切除
怎样消除胆囊息肉呢?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怎样消除胆囊息肉呢?
导语:现在有很多人都已经明白息肉的危害性了,尤其是长在内脏中的一些息肉,严重的话还会出现癌变的可能,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的话,有的人可能因
现在有很多人都已经明白息肉的危害性了,尤其是长在内脏中的一些息肉,严重的话还会出现癌变的可能,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的话,有的人可能因为虚荣而丧失了性命,尤其是一些胆囊息肉的患者,那么如何消除胆囊息肉呢?下面就让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手术治疗:
胆囊的假瘤又称为非肿瘤性病变,主要包括息肉、增生性病变和组织异位病等,其中胆囊息肉最多见。
胆囊息肉分为胆固醇息肉和炎性息肉两种,其中胆固醇息肉占67%。
胆固醇息肉是胆固醇代谢紊乱的局部表现,此类息肉并非真性息肉,而是胆固醇结晶粘附在胆囊壁上形成类似息肉样的表现,可发生在胆囊任何部位(少数病例可能有胆囊结石)。
其外观呈黄色分叶状或呈桑椹样,柔软而易脱落。
息肉大小不等,一般为3~5毫米,绝大多数直径小于10毫米。
炎性息肉可单发,也可多发,直径约3~5毫米,常伴有胆囊的慢性炎症。
临床对真性息肉(腺瘤)或假性息肉(胆固醇性)的诊断并不困难,有经验的医师根据B超、CT等影像学资料可以做出准确的判断。
一般认为,息肉的直径大于10毫米时(特别是单发的息肉),患者可接受手术治疗,因为切除病变胆囊是目前唯一有效预防胆囊癌发生的措施。
对于那些小于10毫米、又无明显临床症状的多发病变,可暂不手术,但要定期做B超观察随访。
如果认定是胆固醇性的息肉,可服用有利于胆固醇代谢,有利于胆囊排空的药物,如肝得健、普拉固、益肝灵、熊去氧胆酸(优思弗)等,可能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同时,。
胆囊息肉切除注意事项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胆囊息肉切除注意事项
导语:胆囊息肉是很多人不熟悉的,自身一旦有这样疾病的时候,需要及时的进行治疗,否则胆囊息肉严重后,对患者生命会有严重威胁,常见治疗胆囊息
胆囊息肉是很多人不熟悉的,自身一旦有这样疾病的时候,需要及时的进行治疗,否则胆囊息肉严重后,对患者生命会有严重威胁,常见治疗胆囊息肉手术是最佳选择,这样的治疗方式,在控制胆囊息肉上效果非常不错,那胆囊息肉切除后注意事项都有什么呢,是很多人不清楚的。
胆囊息肉切除注意事项;
通常只有恶性息肉,或有潜在恶变可能的息肉才需要采取胆囊切除术治疗,临床上胆囊切除术的手术适应症为:
(1)合并有胆囊结石、胆囊炎,并有明显症状的;
(2)息肉直径在1cm以上的单发息肉或位于胆囊颈部的息肉;
(3)息肉直径在1cm以下,无症状的单发息肉,随访观察,定期B超复查,如病变增大的应该采取手术,在观察期间可以服用中药治疗。
胆囊切除术需区别对待
治疗上胆囊假性息肉可以保留胆囊,而真性息肉要预防性切除胆囊,息肉样癌要行胆囊根治性切除。
然而,目前的医学检查不能准确确定息肉的性质,故将怀疑真性息肉的胆囊一律切除以绝后患,这样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半数以上的胆囊被冤枉切除,所以胆囊息肉患者做手术前一定要考虑好采取哪种治疗方法。
目前医学发展很快,很多医院已经开展微创手术,可以在保留胆囊的基础上将息肉取出。
在对胆囊息肉切除注意事项认识后,进行胆囊息肉切除后,都是要对这些进行了解,而且要注意的是,患者手术后饮食上,都是不能随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什么是胆囊息肉哪些胆囊息肉需要做手术

智汇大家·诊疗Family life guide -143-蒋立洋(德阳市罗江区人民医院)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饮食习惯以及生活作息也随着发生了变化,而人们患上疾病的几率也在不断地增大,胆囊息肉就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
那么什么是胆囊息肉呢?胆囊息肉是如何引起的呢?有哪些症状表现呢?哪些胆囊息肉需要手术治疗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什么是胆囊息肉?胆囊位于我们肝脏的右下方,是一种中空器官,其主要的功能就是储存、浓缩胆汁。
而胆囊息肉就是胆囊壁向腔内突出、隆起的息肉样病变,虽然是息肉样病变,但大家无需过于担心,因为大部分的胆囊息肉都是良性的。
如炎性息肉、胆固醇息肉、腺肌性增生等都是非常行家的良性、非肿瘤性胆囊息肉,而常见的肿瘤性胆囊息肉病变则为:腺瘤、血管瘤、腺癌以及平滑肌瘤等。
胆囊息肉之所以需要大家重视,是因为有些胆囊息肉是会发生癌变的。
目前临床认为当胆囊息肉大于10毫米时,癌变的概率便会增加;不过也有研究数据显示,部分恶性胆囊息肉也可以小于10毫米,所以,我们应当了解胆囊息肉的相关知识,并在发生时积极采取治疗手段。
胆囊息肉的病因及症状导致胆囊上长息肉的原因较为复杂,且目前尚未明确,不过通过诸多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其诱发因素可能与胆固醇代谢紊乱、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等有关。
而肝硬化、肥胖、高脂血症、吸烟、上消化道及胆道的解剖异常等是胆囊息肉的好发因素。
多数的胆囊息肉患者都是在体检时偶然发生,其无任何不适症状,只有少数患者会出现上腹部闷胀不适,并在进食脂肪类食物或饱食后发生,多可忍受。
如果胆囊息肉位于胆囊颈部,特别是带蒂息肉,那么则会阻塞胆囊管,从而影响胆囊胆汁排空,多在餐后出现上腹绞痛、疼痛,如果是合并慢性胆囊炎或胆囊结石的患者,则更加容易发生腹部疼痛。
由于大多数的胆囊息肉患者并没有明显自觉症状,而部分患者会出现反复的右上腹不适的感觉,比如进食后出现腹胀、消化不良等现象,所以,如有上述类似症状,建议患者及时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胆囊息肉最佳治疗方法

胆囊息肉最佳治疗方法胆囊息肉是指胆囊黏膜上的良性肿瘤样病变,一般情况下是无症状的。
在进行胆囊超声检查时,偶然发现胆囊息肉是比较常见的情况。
然而,由于一部分胆囊息肉长大后可能会发展为恶性病变,治疗仍然是必要的。
下面是关于胆囊息肉最佳治疗方法的一些讨论。
目前对胆囊息肉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保守观察和手术切除两种选择。
保守观察是指对没有症状且息肉直径较小的患者进行随访,以观察其是否出现恶性变化。
一般来说,如果息肉直径小于10mm且没有明显增大的趋势,那么保守观察是可以接受的。
患者需要每6-12个月进行一次超声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进一步的增大或恶性转化的迹象。
然而,保守观察并不适用于所有患者,特别是那些年龄较大或存在其他高风险因素的患者。
对于那些直径较大的胆囊息肉或存在恶性变化的患者,手术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手术切除可以通过腹腔镜辅助下胆囊切除术(LC)或开腹手术进行。
近年来,腹腔镜辅助下胆囊切除术已经取代了开腹手术成为首选的手术方法。
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而且对于胆囊息肉的切除也相对简单。
此外,对于高风险的患者,例如年龄较大、相关系统性疾病、胆囊息肉直径较大(大于1cm)或出现恶性变化的患者,术前可以行胆囊功能检查和肝功能检查,以确定手术适应症和术前准备的内容。
特别是对于胆囊息肉直径大于2cm的患者,应该更加警惕恶性变化的可能性,并及时进行手术切除。
总的来说,对于没有症状且直径较小的胆囊息肉,保守观察是合理的治疗选择。
而对于直径较大、存在高风险因素或有恶性变化的患者,手术切除是必要的。
在选择手术方法时,腹腔镜辅助下胆囊切除术是优选的。
无论是哪种治疗方法,都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决策。
最后,提醒患者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定期体检,以及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体检发现胆囊息肉,管还是不管?

体检发现胆囊息肉,管还是不管?近年,随着人们健康意识不断提高,每年体检逐渐普及大众。
或许有一天,你拿到的体检报告结果中赫然写着“胆囊息肉”,是不是有点蒙?自己从来没有上腹疼痛、恶心呕吐,吃饭也好好的,这胆囊息肉怎么长出来的呢?需不需要管他呢?本文将向大家普及胆囊息肉的发生原因、处理措施以及防治方法等知识。
1、什么是胆囊息肉?胆囊息肉,又称为胆囊隆起样病变,主要是指胆囊壁向囊腔内呈息肉状凸起生长的一类病变统称,一般是在进行超声检查时发现胆囊内存有非结石性异常回声。
在临床上,胆囊息肉可分为假性息肉与真性息肉。
其中,假性息肉为临床较常见的一种息肉类型,多是由于胆汁代谢异常而导致胆固醇有结晶析出,并逐渐积聚增多,黏附于胆囊壁上形成黄色颗粒,属于良性病变,患者只会偶尔感到上腹部不适。
此外,假性息肉也有可能是由于反复多次胆囊炎症作用于胆囊壁上导致局部纤维组织增生而引起的炎性隆起,故其又称为炎性息肉,也属于良性病变,患者一般有右上腹部钝痛感。
真性息肉包括腺瘤、腺癌等,是真正从胆囊壁上长出的“一块肉”,虽为良性病变,但在一定条件下可导致癌变。
若超声检查报告息肉直径≥1.0cm,或息肉带蒂,且呈宽基底的,其恶变的可能性较大,应引起重视,到医院专科进一步检查确诊。
一般情况,通过进行超声检查观察病灶回声强度就可以鉴别诊断出假性息肉与真性息肉,假性息肉回声相对较强,真性息肉反之。
若超声检查鉴别不清,可以进行增强磁共振检查。
2、为什么会长胆囊息肉?胆囊息肉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但比较清楚的有以下三个方面:①胆固醇性息肉主要是由于胆汁中脂质代谢异常析出胆固醇结晶而形成息肉;②胆囊长期受慢性炎症所刺激,致使胆囊壁粘膜受损而形成纤维组织瘢痕增生;③胆囊腔内有胆汁长期淤滞,胆汁内的水分被胆囊吸收浓缩析出结晶而形成息肉。
3、发现胆囊息肉怎么办?第一步:看真假当发现有胆囊息肉时,首先需要判断息肉的真性与假性,假性息肉(如局灶性腺肌症、胆固醇性息肉、炎性假性息肉)基本不会癌变,无需处理;而真性胆囊息肉(腺瘤、腺癌)极易发生癌变,需引起重视,采取相关措施定期监测或手术切除处理。
胆囊息肉的治疗指南和临床实践建议

胆囊息肉的治疗指南和临床实践建议胆囊息肉是指在胆囊黏膜上生长的息肉状肿块,它是胆囊最常见的肿瘤性病变之一。
这一疾病常常没有明显的症状,但在一些情况下,它可能会引发胆囊炎、胆囊结石以及恶性变化等严重并发症。
因此,对胆囊息肉进行系统治疗和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胆囊息肉的治疗指南和临床实践建议进行探讨。
一、胆囊息肉的分类与评估胆囊息肉根据其形态特征和大小,可分为以下几类:0.5cm以下的微小息肉、0.5-1cm的小息肉、1-2cm的中等大小息肉以及超过2cm的巨大息肉。
需要注意的是,直径超过1cm的大、巨大息肉具有更高的癌变风险。
因此,准确地评估息肉的形态、大小以及癌变风险非常重要。
二、胆囊息肉的治疗策略1.观察性治疗:对于直径小于1cm的微小息肉,观察和随访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治疗策略。
患者需要定期进行B超等影像学检查,以及临床检查,以便及时发现是否有癌变的迹象。
2.手术治疗:对于直径超过1cm的息肉,特别是具有癌变迹象的大、巨大息肉,手术治疗是首选的治疗方式。
常见的手术方法有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以及开放手术。
在手术前,应该完善的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以及手术适应症。
三、临床实践建议1.胆囊息肉的定期筛查:对于高危人群,如女性、年龄大于50岁、胆囊结石患者等,建议定期进行胆囊B超,以便及早发现胆囊息肉。
2.个体化治疗:对于不同类型的胆囊息肉,应该根据患者的年龄、病史以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个体化治疗。
微小息肉可以选择观察,而大、巨大息肉则需要手术治疗。
3.术前评估与手术选择:对于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在手术前应该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心肺功能以及术后康复能力等因素,以便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
4.术后随访:手术后,患者需要密切随访,以评估手术效果以及及时发现并发症。
定期复查胆囊B超、肝功能、血液学等指标对于患者的预后和康复非常重要。
结语通过对胆囊息肉治疗指南和临床实践建议的分析和讨论,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对于微小息肉可以选择观察治疗,而大、巨大息肉则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胆息肉有几种手术

胆息肉有几种手术胆息肉有几种手术?一般来讲,大多胆息肉是良性的,而且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并不太大,因此很多人平时都不能感觉到它的存在。
而你知道胆息肉有几种手术呢?小编来告诉你。
文章目录一、胆息肉有几种手术二、胆息肉的预防方法有哪些三、胆息肉患者适合吃什么食物胆息肉有几种手术1、胆息肉有几种手术1.1、传统手术:医学界普遍认为创伤大、恢复慢,目前使用得比较少。
1.2、腹腔镜手术:是在病人的腹壁上做四个小切口,然后放入穿刺器械,通过从肚脐放入的腹腔镜可以观察得一目了然,可以进行很好的切除工作。
如果在有经验的医生操作下,则创伤小、恢复快。
1.3、保胆手术:胆囊有消化和储藏胆汁的作用,一部分患者觉得切了可惜,可以采用保胆囊取息肉的方法,保胆手术在皮肤上打个小口,用纤维胆道镜进入胆囊,找到病理的部位。
2、胆息肉什么情况时应考虑手术治疗2.1、息肉直径超过1.0厘米以上。
2.2、息肉合并胆囊结石。
2.3、息肉伴有临床症状。
对于息肉直径小于1.0厘米而无临床症状者,则可采用中医药物保守治疗,如息肉在短期内明显增大或其附着的胆囊壁有局限性增厚等变化时,则需要行胆囊切除术。
3、胆息肉手术时机选择3.1、单发病变、直径大于10mm、广基结节或蒂粗大者、位于胆囊颈部、年龄大于50岁。
从统计学的角度看,同时具备以上5点者要及早手术切除,不要等到一切都水落石出再去手术。
3.2、多发病变,伴有胆囊结石,即使有症状,年龄大于50岁,应当积极治疗胆结石,同时定期观察,不必急于手术。
3.3、单发病变,小于10mm,无症状,年龄小于50岁,允许观察、随访。
3.4、直径5mm以上息肉影,多普勒彩超检查病变部位有丰富血供提示为恶性新生物,要早期王术。
不应等到10mm以上。
胆息肉的预防方法有哪些1、禁酒及酒精饮料酒精在体内主要通过肝脏分解、解毒,所以,酒精可直接损伤肝功能,引起肝胆功能失调,使胆汁的分泌、排出过程紊乱,从而刺激胆囊形成新的息肉或使原来的息肉增长、变大,增加胆囊息肉的癌变系数。
胆囊息肉真的需要切除胆囊吗?

胆囊息肉真的需要切除胆囊吗?
胆囊息肉是可能会癌变的,所以往往患病的病人就会变得很害怕。
但是胆囊息肉最开始发现的时候往往是良性的肿瘤,只要及时的进行治疗,是不存在癌变的可能的。
很多人以为胆囊息肉治疗的时候需要切除胆囊就可以完全不用害怕了。
那么胆囊息肉真的需要切除胆囊吗?
胆囊息肉在医学上归总为胆囊息肉样病变可分为假性息肉
与真性息肉。
假性息肉也称非肿瘤性病变,约占明胆囊息肉病人中82%,多为胆汁代谢异常引起的胆固醇结晶析出,属良性病变,这是最常见的胆囊息肉,另一种假性息肉称为炎性息肉,是由于反复多次的胆囊炎症,在胆囊壁局部纤维组织增生导致的炎性隆起。
真性息肉主要包括胆囊腺瘤、腺肌瘤、腺瘤样增生,其中腺瘤是公认的癌前病变,癌变率在10%左右,腺肌增生症也有潜在癌变危险。
由于而胆囊癌总的手术疗效极差,它对放疗、化疗均
不敏感,胆囊癌的手术疗效较好的也局限于早期,唯一提高治疗效果的方法就是早期发现,早期切除胆囊。
B超检查是目前最常用的检查胆囊息肉的方法,一般多发性息肉多为假性息肉,而单发性息肉真性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如果B超提示息肉有血液供应,则表明其为真性息肉。
治疗方法的选择:
多发息肉,如果没有任何不适感,并且息肉小于1cm,可以每隔半年复查一次B超,同时可口服一些消炎利胆的药。
如果经常有右上腹部不适、钝痛,又没有反酸等胃病表现,说明胆囊息肉已引起症状,应该考虑手术治疗。
综上所述,根据不同的情况,治疗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
如果胆囊的囊肿很大,那么切除胆囊是可以治疗的。
但是如果病情并不是很严重,那么就不需要切除胆囊,可以直接切除囊肿或者是进行药物和中药的调理就可以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样的胆囊息肉要切除
发表时间:2020-04-10T11:15:11.407Z 来源:《健康世界》2020年4期作者:周善强
[导读] 其实并不是,总的来说并不是所有的胆囊息肉患者都会出现临床症状
前几日,市民王女士因出现反复腹部疼痛并伴有腹胀、消化不良症状前往医院检查,医生经过询问得知王女士的症状以持续大约一年的时间,由于平日里工作比较繁忙所以没有重视,最后在丈夫的坚持下才来医院检查。
超声检查结果显示王女士的胆囊内有个息肉,大约有8毫米,最让王女士困惑的是,咨询了很多个医生可是说法却不一样,有些说要切掉胆囊,有些说可以继续留观。
这又是为什么呢?得了胆囊息肉到底要不要切除呢?
胆囊息肉在临床上属于高危害性的疾病,而且相关数据表示,近年来恶性胆囊息肉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可是在大多数人的观念中,仍然以为胆囊息肉可理可不理,甚至有些人误认为胆囊息肉是个无关痛痒的小东西。
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如果发现胆囊息肉后没有及时治疗任由其自由发展,极有可能发生恶变,最终危及生命。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是不是所有的胆囊息肉都需要手术切除呢?其实也不能一概而论,到底要不要切除还是需要结合息肉的数量、大小、有无症状,同时也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定夺。
下面就来说说有关于胆囊息肉的那些事儿。
是不是胆囊出现毛病就要切除?
其实并不是,总的来说并不是所有的胆囊息肉患者都会出现临床症状,而且症状也不是最需要考虑的问题,最让人担心的是胆囊息肉属于良性还是恶性,或者说是否有恶变的可能,因为息肉属于赘生物的一种,而赘生物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它的性质。
胆囊在人体中隶属于消化系统,而且只是一个附属器官,就像是阑尾一样。
所以大多数患者对它的处理都是斩草除根,其实也并非没有道理。
为什么只要这个胆囊长息肉,别的胆囊就不长呢?主要是受个人生活习惯和体质等因素的影响,如果仅仅是把息肉切除而将胆囊保留,那么岂不是会给复发埋下隐患么。
这样做患者今后的生活用水深火热来形容也不为过,因为会一直担心会不会复发,还需要患者反复折腾,饱受折磨。
所以就要像阑尾炎手术一样,能一次搞定就不要让它反复发作。
以往并不是没有出现过保胆手术,但是这类手术需要医生将患者的胆囊切开,然后将息肉切除或是将结石取出,最后再将胆囊缝合,可以说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而且以往无数惨痛的失败教训告诉我们,保胆手术并不具有优势,而且还容易复发、耗费精力,因为种种原因让保胆手术成为了过去式。
胆囊切除以后身体会有影响吗?
在大多数人的观念中,认为“存在即有意义”,这也是很多人不愿意接受胆囊切除术的原因。
但是我认为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就比如胆囊,如果它已经受损无法修复了,你认为它还有存在的必要么?而且胆囊在人体中的作用是储存胆汁,机体肝脏分泌出来的胆汁会不断被胆囊所收集并加以浓缩,最后在进食时将其释放达到消化的目的。
它就像是一条河流的侧支湖泊,主要作用是调节水流量,即便没有它也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
同理在人体上,胆囊切除以后胆汁也能够继续发挥消化功能。
什么样的胆囊息肉需要切除?
临床医生一致认为,息肉在单发情况下而且超过十毫米则需要切除。
一些小于5毫米而且数量较多的息肉大多数医生认为不需要切除。
但是对于一些立场并不明确的胆囊息肉,应不应该切除,不同的医院医生会给出不同的建议。
对于这些具有争议性的胆囊息肉,临床众多医生一致认为应该以高质量的医学指南为标准,这句话的依据不是某位医学专家所说,而是在客观的临床调查和统计之后由医学领域内多为专家商讨后达成的共识,因此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欧洲胃肠和腹部放射学会、国际消化外科欧盟学会、欧洲胃肠内镜学会以及欧洲内镜外科协会和其他技术介入共同认为下面的这个医学指南可以在临床中加以实施。
如果胆囊息肉大于10毫米且具有恶变倾向,只要保证患者可以耐受手术则应将胆囊切除术作为首选治疗方式。
如果患者出现的症状与胆囊有关,找不到其他原因,而且患者可以接受手术同样推荐行胆囊切除术。
如果患者不具有上述可以切除的指征,是继续观察还是切除应该根据患者胆囊恶变的危险因素来决定。
临床公认胆囊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年龄高于五十岁,具有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病史以及无蒂息肉,也就是厚度超过四毫米的局限性胆囊壁增厚。
若患者的胆囊息肉在六毫米至九毫米之间,则要考虑是否存有胆囊恶性肿瘤风险因素,如果有建议立即行胆囊切除术,如果没有,患者可以在半年后和一年后做一次随访检查,之后可以每隔一年回院做一次检查,最后可以每五年检查一次。
患者的胆囊息肉小于五毫米,同样需要观察是否有恶变肿瘤的风险因素,如果有需要半年、一年、每年直至每五年做一次随访超声检查。
如果没有,则不需要密切检查,只需要在第一年、第三年和第五年做随访超声检查即可。
但是在复查过程中需要患者注意,如果检查结果表示胆囊息肉的大小增加超过两毫米,则应接受胆囊切除术。
而且复查中发现胆囊息肉生长到十毫米也需要行胆囊切除术。
相反,如果复查结果显示胆囊息肉正在缩小或已经消失则表明皆大欢喜,患者无需继续担忧。
另外,医学指南中强调,胆囊息肉多采用腹部超声进行检查,一般不建议使用其他影像学检查。
但是在检查结果无法明确的时候可以采用CT、磁共振等辅助诊断。
本文仅提供参考建议,具体实施方法应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