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和地球仪》活动型教学设计(第3课时)
湘教版(2024)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含三课时)

第二章认识地球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一地球在宇宙中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地球仪【教学目标】1.运用图片、影视资料,以及数字技术等手段,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认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2.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3.会用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培养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重点)4.通过制作地球仪,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5.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史的教育,激发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促进科学态度的形成。
(难点)【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法。
【教具准备】地球仪、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步骤结论【情境导入】导入一联系生活经验导入:盛夏的夜晚,当我们在院子里或者广场上纳凉的时候,仰望星空,我们都会看到些什么呢?教师:那么大家知道它们都由什么组成?具有什么特点吗?学生:月球、流星、恒星、星云等等(教师在黑板激发兴趣和探索欲望,明确学习内容。
通过观看视频,为学生认识地球的形状提供感性素材。
上板书这些学生看到的天体)导入二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它到底有多大?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播放《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视频,学生观看并思考。
导入三教师展示儿歌:“太阳大,地球小,地球绕着太阳跑。
地球大,月球小,月球绕着地球跑。
”教师:还记得这首儿歌吗?他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教师:至少我们可以知道两点,一是天体之间不是孤立的,有相互绕转关系;二是在宇宙中,质量决定谁是中心。
师生交流地球在宇宙中多媒体展示星云、恒星、行星、卫星等图片,介绍这些天体的相关知识。
展示:天体系统图(教师引导学生读图2-2、图2-3)请学生阅读教材第19页“地心说”与“日心说”。
运动着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是有层次和结构的,最低级别的是地月系,最高级别的是总星系,同时人们认识宇宙是先小后大,先近后远的。
通过探讨,训练学生质疑精神和表达能力,并感受古人对大自然探索的细心和执着。
1.2.3 地球和地球仪(第3课时)(教学设计)-七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2024)

1.认知经纬网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形成经纬网。
地球表面任一地点的经纬度位置,就是某条经线和某条纬线的交点。
2.经纬网判读四步走①区分经线与纬线②确定南北纬③确定东西经④书写坐标具体方法指导:①区分经线与纬线横纬竖经②确定南北纬1)以赤道为界,以北为北纬,以南为南纬;2)依据递变规律,向北增加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③确定东西经1)以本初子午线为界,以东为东经,以西为西经;2)依据递变规律,向东增加为东经,向西增大为西经。
④书写坐标1)先写纬度,再写经度2)先写数值(加°),后写符号3.练习经纬网变式1.经线的不同表示方式2.纬线的不同表示方式3.经纬网的不同表示方法4.小练习经纬网的应用为了精确地表明各地在地球上的位置,人们给地球表面假设了一个坐标系,这就是经纬线。
利用经纬线的经度和纬度,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上各地点、各地区和各种的地理位置。
它在军事、航空、航海等方面很有用处。
无论到了什么地方,人们都可以使用仪器精确地测定出它的经纬度,从而确定其位置。
小活动每天世界都会发生一些大事件,这些事件都发生在一定的地点。
可以利用经纬网,通过经纬度在地球仪上确定这些地点的位置。
1.在地球仪上,利用经纬网查找城市,填入表1.6。
生:拓展:了解中国的北斗系统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简称BDS)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也是继GPS、GLONASS之后的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和美国GPS、俄罗斯GLONASS、欧盟GALILEO,是联合国卫星导航委员会已认定的供应商。
拓展:北斗的应用。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3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3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3课时,主要介绍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经纬度的划分以及如何使用地球仪。
本节课内容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地理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但对地球形状、地球仪等概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经纬度的应用较少,对地球仪的使用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地球形状、地球仪概念的理解,以及运用经纬度进行定位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形状,掌握地球仪的概念及其作用。
–掌握经纬度的划分,学会使用地球仪进行定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地球形状、地球仪的认识。
–运用地球仪进行定位练习,提高学生运用经纬度进行定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空间观念。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及其作用。
•经纬度的划分,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地球仪的使用,经纬度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模型等直观教具,引发学生对地球形状、地球仪的兴趣。
2.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3.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地球仪,提高学生运用经纬度进行定位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地球仪模型:用于展示地球形状、经纬度划分及使用方法。
2.PPT课件:展示地球形状、地球仪图片等资料。
3.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地球仪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的形状。
–提问: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地球仪是什么?2.呈现(10分钟)–讲解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及其作用。
–展示地球仪的经纬度划分,讲解经纬度的含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3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地球和地球仪》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的第一课,主要介绍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及其制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知道地球仪的构造和制作过程,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样式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地球仪的制作过程和地球形状的认识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拓展他们的知识面。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地球的形状,掌握地球仪的概念及其制作过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及其制作过程。
2.教学难点:地球仪的制作过程,地球的形状。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直观教学法:利用地球仪、图片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制作。
3.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地球仪、图片、PPT等。
2.学具:笔记本、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球仪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地球仪的概念,呈现地球仪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仪的样式。
接着,教师介绍地球仪的制作过程,包括选材、绘制、剪裁、组装等步骤。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制作一个地球仪。
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地球仪,其他学生观察、评价,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三课时)

2.在自制地球仪上画出东经90°、西经90°和西经180°这几条经线。
教师引导:看看在你们找出的东经30°和西经150°、西经30°和东经150°这两组经线都有什么特点?它们是不是分别构成了经线圈?任何一条经线都可以找出与之相对应的一条经线和其构成一个经线圈。每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为两个均等的半球,同学们想想看哪条经线圈最适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教师引导:与纬线相比,经线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
2.特点:①指示南北方向(与赤道垂直)
②每条经线都是半个圆
③经线的长度全部相等
知道了经线的定义及的特点后,请问同学们:在你们自制的地球仪上可以画出多少条经线(无数条),为了区别这些经线,我们给他们确定了不同的度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经度。
教师引导:按照我们学习纬度的方法,首先我们找到0°经线,同学们找找看0°经线在哪里?
松山湖南方外国语学校集体备课通案主备人:高丽娟
七年级地理科课题: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3课时)(2)周(2)课时审核人:袁伟鹏
学习目标(任务)
1.知道经线的定义和特点。
2.知道经度的变化规律。
学习重、难点
知道经线和经度的特点。
主要设想、措施
(学法、教法)
讲授法、读图法
课时安排及其它
第三课时
导
学
(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以西经20°和东经160°这两条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因为这个经线圈大部分通过的是海洋,这样就避免了把非洲、欧洲等一些国家分在不同的半球上给带来的不便。
教师提问:1.北纬一定在北半球,南纬一定在南半球,是否正确?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共三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目的1、让学生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2、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径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本初子午线。
3、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确定地球上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径线和径度。
2、纬线和纬度三、教具地球仪和活动小黑板。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五、教学设计(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下面同学们思考:1、地球的形状是什么样的?2、地球的极半径、赤道半径、平均半径和赤道周长分别是多少?(同学回答,老师总结)好,下面我们接着来学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板书)二、地球的模型(板书)人们要认识地球,研究地球,最好是进行实地考察,但是地球太大了,人们很难看到它的全貌,于是就依照地球的形状,并按照一定的此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模型——地球仪(板书)同学们现在看老师手里拿的就是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在地球仪上用颜色,文字,符号,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流,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
(指图讲解)我们看用蓝色表示河流湖泊,用黄色表示山脉,文字表示名称,用符号表示国界,铁路等。
大家看(转动地球仪)地球每天自西向东的转动,是绕着一根轴在旋转,这根轴就代表地球的旋转轴——地轴(板书)事实上,大家想一想,地球里会不会真有一根轴呢?不是的,地轴只是人们假想的地球旋转轴。
地轴穿过球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同学们看,指向北方的一点,叫北极(板书),指向南方的一点叫南极,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三个问题。
三、地轴和两极(板书)同学们再看,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我们把它叫做纬线,而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我们就叫它经线,好,下面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纬线和经线,(配合地球仪来讲)四、纬线和经线(板书)(用移动小黑板列表格对比纬线和经线。
)首先我们来看纬线和经线的定义,(填写表格)接下来同学们再观察,看一看:(1)所有的经线长度是否相等?所有的纬线长度是否相等?(2)我们从地球仪上可以看出,纬线自成纬线圈,那么经线如何组成经线圈呢?(3)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同学回答,老师填表格)好,这个表格填完了,那么同学们应该明确,纬线和经线是不同的,纬线是圆,经线是半圆,经线圈是由两条相对应的经线组成的。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含义
教师板书
经纬网
作用
学生自学
让学生翻开课本P8,阅读课文和观察图1.4“经纬网”,了解经纬网的含义,知道经纬网的作用.
多媒体画面17
阅读下面两幅经纬网图和甲、乙两地的有关信息,完成下列问题.
甲:2001年3月23日,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安全坠入44.4°S、150°W.
乙:今天20时,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已经移至28°N、125.3°E,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
1.甲地的位置在_________________(A、B),应该如何表述?
2.乙地的位置在___________纬___________度、________经_________度.
3.A、B分别属于哪个半球?
A:_________________半球、_________________半球.
B:_________________半球、_________________半球.
引导分析
在学生议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甲地所在的两条经纬线,用手指住交点,教师指住图上的B点说明:B点的地理位置在44.4°S和150°W的交点上.强调要用两个数值来表述.如A的地理位置在28°N、125.3°E.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判断半球位置的问题.A点→28°N→北半球;B点→44.4°S→南半球.概括为南北半球看纬度——“北北”“南南”.A点→125.3°E→东半球;B点→150°W→西半球,概括为东西半球看经度——在20°W→160°E范围内为东半球,在160°→20°W范围内为西半球.
学生活动
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查找、填表,并引导学生观察城市这类地理事物在地球仪或地图上表示出来是点.
教师点拨
评价学生完成的情况后,点击出表中括号内的正确答案,并强调对于点状地理事物,如城市、山峰等的位置,必须要用所在的纬度和经度两个数值来共同确定.对于面状事物,如国家、平原等的范围,须用两条纬线和两条经线及其度数四个数值来确定.教师可用学校所在省或地区的范围作实例,给学生说明其表示的方法.
地球和地球仪第3课时 教案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第3课时
【学习目标】
1.熟练运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2.经纬网定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用途。
【重点难点】
熟练运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地理位置。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
决难题。
2.展示交流自学成果。
3.疑难汇总。
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精讲点拨,突破疑点1、经纬度如何书写
以15°N 20°E为例
经纬度坐标书写方法如下:经度数+东或西经字母
纬度数+南或北纬字母
2、引导学生分析经纬度变化特点,总结方向符号添加方法:
向东增大为东经,加字母“E”,向西增大为西经,加字母“W”,
向南变大为南纬,加字母“S”,向北变大为北纬,加字母“N”
3、根据经纬度定位
根据经纬度在图中标出A、B两
点的位置
A:北纬15°东经20°
B:南纬15°西经20°
教师讲授并总结经纬度定方法:首先找出该地纬度所在纬线,
然后再找出该地经度所在的经线,它们的交点就是该地所在的
位置。
4、判定经纬度坐标
写出右图中A点的经纬度
A
教师逐步讲授做题的步骤。
5、写出右图中B点的经纬度
B
学生思考、回
答用心听并记
忆。
本节知
识点较
难,通过
教师的
精讲点
拨,使学
生对知
识掌握
的更牢
固,理解
更加透
彻。
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三课时)
一、课标
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经度的划分。
二、重点、难点
经线的特点,经度的划分及特点
三、学情分析
(一)预测本班级学生可能达到的程度
1、经线的形状、指示方向、长度:95%学生能够掌握
2、经线的特点,经度的度数范围、东西经度划分:85%学生能够掌握
3、东西经度的判定及东西半球的划分:60%学生能够掌握
(二)普遍性问题:
经度的划分与特点
四、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图1.9归纳总结经线的特征。
2、通过观察分析图1.9及板图,掌握经度的划分及其分布规律。
3、通过观察分析图1.11明确东西半球划分的界线。
4、通过对经线、经度的学习,让学生形成严谨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积极
的学习观念。
让学生意识到认真、积极、刻苦对学习的重要性。
五、教学过程
【构建动场】
展示地球仪提问:纬线的形状、指示方向、长度的变化规律
承转:在地球仪上除了有纬线还有经线。
【讲授新课】
活动一:认识经线
活动目的:对应教学目标1
活动程序:自主学习—展示交流—归纳提升
1、自主学习
通过观察分析图1.9,并结合地球仪自主完成下列问题:
(1)仔细观察图示,看一看经线是什么形状的?它们相交吗?如果相交,相较于哪里?
(2)仔细看图,如果我把经线拉直,在纸上应该画成什么样子?请试着画一画。
(3)经线的长度相等吗?
(4)根据我们学过的辨别方向的一般方法,你能判断它们指示什么方向吗?
2、展示交流
主要通过让学生完成表格的形式来进行展示
3、归纳提升
每一条经线都是一个半圆,且所有经线长度相等,指示南北方向,经线有无数条。
活动策略:学生根据问题进行分析交流,并阅读课本第7页第1段并结合插图,完成下表。
采取自主学习、教师讲解相结合的策略。
活动评价:通过让学生读图文资料,分析研究,小组合作交流、课堂展示,学生补充完善,教师指导小结等方式,使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说出经线的特
征并在图中指出经线。
使学困生能在图中指出纬线。
活动二:认识经度
活动目的:对应教学目标2、3、4。
活动程序: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展示交流—归纳提升
1、自主学习
观察课本图1.9,以及课本7页文字部分,完成下面表格。
2、小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相同度数的经线有几条?谁除外?
(2)什么样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经线圈?每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成两个相等的半球,我们规定把哪个经线圈作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在图中找出来,并用红笔描出来。
(3)把180度和0度组成的经线圈在图中找出,并用蓝笔描出。
与东西半球划分的界限比较
(4)仔细分析,想一想,你能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判断东西半球呢?看谁判断的又准又快。
展示图片
3、展示交流
主要以小组展示为主
4、归纳提升
教师与学生一起板图进行验证并做巩固性说明:
经度度数值的变化规律,根据规律判断东西经度
教师板图并通过8页活动二,讲解东西半球的划分。
0°
变大变大
东经
西经
180°
180°
活动策略: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小组内的分析与研讨,采取自主学习、教师讲解相结合的策略。
活动评价:通过让学生先读图文资料,分析研究,小组合作交流、课堂展示,学生补充,教师板图巩固说明及指导小结等方式,使绝大多数学生能够
说出经度的划分、变化规律、表示方法。
【综合建模】
经线和经度:
1、经线的特点:形状、指示方向、长度的变化规律、条数
2、经度的起始线、标度范围、度数的变化规律、东西经度的区分、东西半球的
划分
【教学评价】
1、下列关于经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00经线与1800经线不等长
B、经线的形状是圆圈
C、200E、1600W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D、00经线是东西经度的分界线
2、下列有关经度的说法下确的是()
A、东、西经度分别用W、E代号区分
B、经度标度范围00-900
C、自00经线向东增加是东经,向西增加是西经
D、东、西经度最大分别是1800
E、1800 W
3、写出图中A、B、C三点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