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仁里的仁——读《里仁篇第四》随感
里仁第四读后感

里仁第四读后感
《里仁第四》这篇文章让我深受触动。
文章以对自然的描述为主线,通过对树木、湖泊、花海等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示了大自然的壮丽与神奇。
读到这些描写时,仿佛能够亲身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美丽与力量,让我不禁陶醉其中。
同时,作者也逐渐把自然与人类的关系引入文章。
他提到,在每个生物的内心深处,其实都有一种善良和人性存在。
这种善良可以让它们和其他生物相互合作,共同促进大自然的和谐与发展。
这样的描述让我对自然和人类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文章最后,作者以古人的智慧来总结了自然与人类相互依存的道理。
他引用了孔子的名言:“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真正的学到有用的知识。
通过这种与自然的亲密接触,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宇宙的奥秘和人类的智慧。
读完这篇文章,我对自然的美丽与价值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
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大自然,因为它不仅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我们获取智慧和灵感的源泉。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人加入到保护自然的行动中,让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
论语第四章里仁读后感600字

论语第四章里仁读后感600字论语第四章里仁读后感600字【篇1】读完《论语》,坐着发呆,迷茫中,《庄子. 秋水》中的一句话,浮上心头。
“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
非谓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莫能害之也。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角色是什么?是一位在文化封冻的河流上用肩膀奋力拉船的纤夫,是一名在“人治”与“专制”之间撑船的摆渡人。
一个自由的思想家,却因为世事的束缚、统治的变迁或被哄抬或被蜚斥,终己一生在困境中追求着不得志的“仁”的理想。
好心人一直在呼吁同情弱者,却又总是将至德者归入强者之列,似乎天生不属于同情范围。
其实,世间多数出色者都因为众人的分享、争抢和排挤而成了最弱的弱者。
孔子就是最好的例证。
在谈论理想时,那浅浅的一句:“吾与点也!”(“莫春者,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所包含的已然淡漠的不得志,又怎能不引人喟叹?《论语》中并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而是质朴的道理和,以身作则。
细想身边常有这些品格的展露,而习惯于淡漠的我们却很少如此清晰地看待。
也许华夏的血脉里,正有“君子“的影子,只是经过孔子等至德者的吐纳,将它凝固住了,现之以墨字,代代相传。
或许至德者从不抱怨,透过字里行间,只能隐约看见孔子影影绰绰的无奈。
记得有人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拥有一整部《论语》的孔子,留下的却只有无奈的隐忍。
论语第四章里仁读后感600字【篇2】《论语》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对流水的感叹,融进了他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的感叹。
用逝水象征时光的流逝――一种促人及时行动的紧迫感,一种生命价值只有在奋斗中才会实现的历史责任感,都在一声叹息中流露出来,带给人无尽的思考。
时间――是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东西。
一步步、一程程,已经走了多远,永不停留,走过秒、分、时、日,又积成日、月、年代。
《论语.里仁篇》第四章的读后感1000字

《论语.里仁篇》第四章的读后感1000字《论语.里仁篇》第四章的读后感1000字第四章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第三章孔子说仁者能好人恶人。
那么,如果自己仁的还不圆满的话,自己会有什么后果呢?如果这个语境还原可以肯定的话,那就是说孔子认为即使自己的仁不圆满,但是如果志于仁,则做事为人就不会作恶了。
什么是志呢?根据《汉语字典》,志作名词,属于形声结构。
从心,士声。
战国时“志”从心、之,之亦声。
意思是心之所往。
其本义为志气、意愿,亦谓心之所向,未表露出来的长远而且大的打算。
《说文解字》解释“至,意也”;《国语·晋语》释志为“德义之府也”。
《论语·学而》说“父在观其志”。
《孟子》则曰:“夫志,气之帅也。
《荀子·解蔽》说》“志者,臧也”。
《毛诗序》又说:“在心为志。
”志作为动词,意思是有决心、有意志于什么,专心于什么。
《论语·为政》就有“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此处志于仁与志于学属于同一用法。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一个人决心以仁为本,把仁道作为处事做人的根本,那么,就不会做恶事了。
”什么是恶呢?《说文解字》说“恶,过也。
”《周易·象传》有“君子之遏恶扬善”语;《荀子·王制》则说:“元恶不待教而诛”。
古代有十恶不赦之罪。
仔细体悟孔子“苟志于仁矣,无恶也”的思想,其意义就应该是:“如果一个人有决心行仁道,则不可能犯什么大恶之罪了。
”其实,生活中行仁道、做仁事才可能是整个社会和谐安康幸福,否则的话,人人无仁道可行,仁事可做,世弊就会丛生。
正因为没有十全十美的'社会,正因为有多元价值存在的可能,甚至现实中有各式各样的生活样态,所以儒家不求人家报德,以直报直即可,人人行仁道,生活中可能因无知而有过,却不至于主观生恶、戕害生命。
如果说某高校大学生药某开车撞人致伤是过,但是拔刀杀人就是恶,无论药某说什么,都不足以抵命。
甚至药某的某些同学还联名保药某,足见这些人多么麻木不仁,多么不义,违背社会公正的大义试图维护个体的江湖义气即是不义,何有仁在?正因为药某寡仁少义才使得类似“他爸是李刚”的悲剧一再上演。
论语里仁第四心得体会 论语里仁第四原文诵读

论语里仁第四心得体会论语里仁第四原文诵读接着来。
1.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孔子说:“君子这样对待天下的人和事,就是不会对人厚此薄彼,也不会对物重好轻坏,而是单纯地遵照“义”的要求去做。
”(这里说的“义”,也是仁德的一个方面,包括平等对物,公平待人,也是修身的一个基本的要求)2.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说:“君子心怀着的是道德,小人心怀着的是财富;君子心怀着的是法制,小人心怀着的是私利。
”(孔子指出,君子与小人在很多方面都有明显的不同,君子考虑的是国家的稳定发展,小人考虑的则是自身的利益和生计,也反向说明君子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更说明儒家所推崇的君子治国的合理性)3.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孔子说:“如果每件事都按照有利益或无利益的标准去做,那就会招来很多怨恨。
”(这句话有很多理解,我觉得这句话应该跟上面一句话结合起来说。
上面说君子心怀着道德而不会怀着私利,这句话就接着来讲,如果像小人一样都怀着私利做事,肯定会招来很多怨恨)4.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孔子说:“能不能用礼让的原则来治理国家呢?这有什么难的呢?如果不能用礼让的原则来治理国家,那还要礼有什么用呢?”(孔子把“礼”上升为治理国家的重要原则,这是理论推导的结果。
但根据历史演变的现实来看,“礼”显然不是治国唯一的原则)5.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孔子说:“我们不应该忧虑有没有官位,而应该忧虑自己有没有符合这个官位的能力;我们也不应该忧虑有没有人能够知道自己,而应该不断地提升让自己成为被人们知道的人。
”(打铁还需自身硬,出名先有真本领)6.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说:“参(学生曾参)啊,我的学说其实只是用一个中心思想贯穿的。
”学生曾参说:“老师说的极是。
读《里仁第四》有感800字

读《里仁第四》有感800字前不久,我把论语的里仁第四熟读并背了下来,感悟很多很多,觉得这这里面有很多句是儒家之精髓所在,所以我觉得十分有用。
里仁篇包括26章,主要内容涉及到“仁”,也就是个人的道德修养、义与利的关系、孝敬父母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个重要的方面、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很大影响。
比如里仁的第一句:“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这句话的意思是: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
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既是个人自身的事情,又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息息相关。
重视居住的环境,重视对朋友的选择,这是儒家一贯注重的问题。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会受到仁德者的影响;反之,就不大可能养成“仁”的情操。
而“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的意思是: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本领。
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
后面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意思是:见到道德高尚、有才能的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反之,就应该自我反省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实际上这就是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同时又以别人的过失为鉴,不重蹈别人的覆辙,这种态度在今天仍不失其精辟之见。
而儒家为什么这么讲仁义呢?仁义的好处又是什么呢?儒家之所以讲究仁,因为他悟到了人的本性,也悟到了事情的根本。
秦朝之所以从一个强大的帝国很快崩溃,就是因为他没有听取儒家所讲究的“仁义”,而过分迷信法家。
认为秦朝属于水性,水又属于阴性,只有用刑法来治理国家才行。
结果,秦朝貌似不可一世的“暴政”仅仅存在了十五年就灭亡了,这就是否定了儒家“仁政”思想的必然结果。
大家以后千万不能再做出像秦朝那样的事情,要相信仁义可以做成任何事情,但千万不要像宋襄公那样举着仁义大旗明知战机不可失,但还是很天真很天真认为什么都不做光举个“仁义”大旗就ok,这是不行的哦!多去看看论语,对自己有很大帮助!。
论语第四章《里仁篇》读后感

论语第四章《里仁篇》读后感导读: 论语第四章《里仁篇》读后感文/范滋财《里仁篇》是《论语》的第四章,是论语核心思想"仁"的重点阐述,在《论语》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其阐述了仁的最基本的存在范围,如何去做一个有仁德的人,君子与小人之别,都是围绕"仁"这一是非辨别标准进行的。
开篇,孔子便提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孔子说:"住的地方,要有仁德这才好。
选择住处,没有仁德,怎么能是聪明呢?"里,为动词,居住也。
仁,并非只能存在大道理中,也是存在生活琐事之中的。
居住的地方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居住地人们的修养,都可以上升为仁。
人与人之间形成社会,社会之风气来自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这便是仁最本初意思。
因而,要提升到仁的地位,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氛围。
这让我想起了,我学院所组织的学风建设月活动,创造优良的学风,首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是不能长期安于贫困的,也不能长期处在安乐之中。
有仁德的人安心在生活中,处处讲究实行仁德之道,聪明的人知道实行仁道对己对人对社会都有好处。
"没有仁德修养的人,在逆境中只会失意忘形,在顺境中得意忘形。
而有仁德修养的人则会安贫乐道,富贵不淫。
真正的智慧,修养达到"仁"的境界,无论处于贫富之际,得意失意之间,都会乐天知命,安之若素。
此种仁的修养,是要成为坚持不懈的信念才可达成。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说:"君子关心道德,小人关心田地;君子关心刑律法制,小人贪图财利实惠。
"君子是对于违背道德事情坚决反对,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而小人对于物质利益可以不择手段,不考虑法律的制裁。
这也可以联系到个人修养,对于眼界的问题,也是对自制力的一种沉淀。
里仁第四读后感

里仁第四读后感《里仁第四》读后感。
《里仁第四》这本书是一部非常有思想深度的作品,作者通过对人性、道德、社会等方面的思考,展现了他对人类命运的关切和对人类未来的期许。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作者通过书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在书中,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思想,有的善良、正直,有的阴险、自私。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人性是如此丰富多彩,无法简单地用善恶来划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生存方式,我们应该尊重并理解彼此,而不是轻易去评判和排斥。
其次,书中对于道德和伦理的探讨也让我深有感触。
在现代社会,道德沦丧、伦理缺失的现象屡见不鲜,人们往往只顾自己的利益,而忽视了他人的感受和权益。
而在《里仁第四》中,作者通过人物的命运和行为,呼吁人们要重视道德和伦理,要有爱心、宽容和奉献精神。
只有这样,社会才能更加和谐,人与人之间才能更加和睦。
最后,书中对于社会问题的反思也给了我很大的触动。
在书中,作者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描绘,揭示了社会中存在的不公平和不公正。
贫富差距、权力斗争、人性的扭曲等问题无不反映了社会的种种矛盾和问题。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和奉献,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社会的公平正义贡献自己的力量,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通过阅读《里仁第四》,我对人生、道德、社会等方面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思想的精华。
它让我明白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让我明白了道德和伦理的重要性,更让我明白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需要每个人的努力和奉献。
我相信,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会不断思考、不断进步,为自己、为他人、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里仁篇》是《论语》的第四章,是论语核心思想“仁”的重点阐述,分享了论语里仁篇的读后感,一起了看看吧!论语里仁篇读后感1《里仁篇》是《论语》的第四章,是论语核心思想“仁”的重点阐述,在《论语》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其阐述了仁的最基本的存在范围,如何去做一个有仁德的人,君子与小人之别,都是围绕“仁”这一是非辨别标准进行的。
开篇,孔子便提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孔子说:“住的地方,要有仁德这才好。
选择住处,没有仁德,怎么能是聪明呢?”里,为动词,居住也。
仁,并非只能存在大道理中,也是存在生活琐事之中的。
居住的地方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居住地人们的修养,都可以上升为仁。
人与人之间形成社会,社会之风气来自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这便是仁最本初意思。
因而,要提升到仁的地位,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氛围。
这让我想起了,我学院所组织的学风建设月活动,创造优良的学风,首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是不能长期安于贫困的,也不能长期处在安乐之中。
有仁德的人安心在生活中,处处讲究实行仁德之道,聪明的人知道实行仁道对己对人对社会都有好处。
”没有仁德修养的人,在逆境中只会失意忘形,在顺境中得意忘形。
而有仁德修养的人则会安贫乐道,富贵不淫。
真正的智慧,修养达到“仁”的境界,无论处于贫富之际,得意失意之间,都会乐天知命,安之若素。
此种仁的修养,是要成为坚持不懈的信念才可达成。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说:“君子关心道德,小人关心田地;君子关心刑律法制,小人贪图财利实惠。
”君子是对于违背道德事情坚决反对,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而小人对于物质利益可以不择手段,不考虑法律的制裁。
这也可以联系到个人修养,对于眼界的问题,也是对自制力的一种沉淀。
很多人犯罪,并非不担心法律惩罚的后果,而是被利益所蒙蔽双眼,看不到。
其实小事也是如此,学生虽然知道旷课,无节制的玩游戏不利于身心,但是无法自拔于眼前的快乐,也只能接受自身前途的坎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里仁里的仁
——读《里仁篇第四》随感
兴化市第二实验小学顾兴乾
顾名思义,《里仁篇》中,仁是贯穿始终的一个字眼,也是儒家思想的精神内核。
开篇的第一句“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孔子就给我们透露了他对于“仁”的意义的理解,在他看来,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才是美好的。
如果不选择有仁德的住处,哪能算得上是明智呢?想到现如今,我们批判社会盛行的择校热,择高档小区热的时候,是不是也有考虑其存在的合理性。
当然我要强调的是,孔子的言论并不是为了他们洗白而来的,也不应该被拿来和这些观点相提并论。
只是我个人觉得如果出发点是让自己的孩子离“仁”近一些,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何乐而不为呢?因为美好的外在环境、氛围对人成长的影响至关重要。
这一点,我颇有发言权,我曾经就有过换小区念头。
我居住的地方是本世纪新建的小区,环境设施可以说是很不错,绿化覆盖率也很高,居住的也都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先行者,谈不上非富即贵,至少也算是入流……整体的配备也算是不错的。
但不幸的是,我家附近的两栋似乎和大形势格格不入。
楼下有一家开烧烤店的,结果脏乱的包装纸盒随处可见,废旧的饭店用具填满了楼道,布满油污的烧烤厨具把电动车道堵得严严实实……最可气的是原本的花圃现在也被改造成了菜地,这两天天冷还特地加盖了一层塑料纸作为大棚,不同方阵还用红红的钻头围了起来,一副各家各有小山头的意味。
如果说,这小股势力还不成气候、不足为患的话,我们就低估环境对人的改造力了。
在这股风气的催使下,旁边的几块绿化也被渐渐发掘出来,草皮很快被各式的蔬菜代替。
相比较西区人们纷纷把自己的花培植到花圃里百花争艳的雅致相比,我们这儿相形见绌了许多。
连四岁的儿子现在看到路边的绿化也有踩一脚的冲动,我问他为什么,他总义正辞严地回答朱奶奶说的改成菜地多实在,长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不知道有什么用……
对于读书意义的理解,我很难用一种精确化的语言来定义,是不是只有不停涉猎新的书籍才可以使源头不停有活水涌来。
其实不然,在《论语》的整本书的阅读中,我渐渐发现,对原有的名著的重读也可以是一种对原有体系全新的建构,虽然也是在读同一篇文章,但认知的境界却随着年龄和境遇的变化循序渐进、潜移默化。
就拿对孔子的仁的理解来说,之前更多地认为孔子的仁是有定义的,即爱人,像是一种平面化的表达。
而经过新一轮的阅读之后,我似乎觉得孔子的仁并不局限于此而是有新的内涵,它更像是一种修养,一种不断提升的境界,偏像是一种立体化的表达。
这让我联想到孔子周游列国时,他是想把自己的仁让天下人受用的,可现实却让他处处碰壁,遇到了不少困惑。
我想这困惑比我面对小区楼下的满地鸡毛要大得多得多,但他没有选择逃避社会,而是选择坦然接受,并用开办私学的形式,把这星星的“仁”之火,燎成原野之势。
作为老师,作为教育篇章的书写者,作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我们能否先点亮自己心中的灯塔,来给孩子们照明呢?或许,我考虑的不是换一个小区,而是要考虑告诉孩子:花草和蔬菜本身是没有孰优孰劣的,只要让这一块土地上有一抹绿色,何尝不是一种美?
2020.04.01于新世纪嘉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