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台知识之页

合集下载

翰墨阁砚台介绍

翰墨阁砚台介绍

翰墨阁砚台介绍翰墨阁砚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文房用品之一,也被称为“文房四宝”中的砚台。

它是用于买卖、摩擦和干磨墨块的器皿,常见的材质有石料、陶土、瓷器等。

翰墨阁砚台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寄托了人们对文化传统的热爱和追求。

翰墨阁砚台的历史可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商周时期,起初被称为“瓠砚”,后来发展演变成为翰墨阁砚台。

翰墨阁砚台是由石料制成的,最早使用的石料是自然形成的河床石,并逐渐演变为人工开凿的石料。

石料砚台因其独特的材质和纹理,被誉为“天然的艺术品”,深受书画家和文人雅士的喜爱和追捧。

翰墨阁砚台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需要经过多个步骤才能完成。

首先,选择合适的石料材质,如玉石、青石等;然后进行原材料的切割、雕刻、抛光等工艺,使砚台达到完美的外观和功能;最后进行加工、烧制等步骤,使得砚台具备稳定性和不易破损的特点。

翰墨阁砚台有着不同的形状和样式,常见的有方形、圆形、杂形等。

除了实用功能之外,砚台还承载着一定的文化内涵。

例如,有的砚台上雕刻着四季花卉、山水人物等图案,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观念和审美情趣;有的砚台上刻有文人雅士的名言警句,寓意深远,具有一定的教育和启迪作用。

在中国古代文人雅士中,翰墨阁砚台是非常重要的文化象征和身份象征。

它代表了文人的高雅情趣、精湛技艺和丰富知识,是文人雅士展示自己文化修养和品位的重要工具之一。

因此,翰墨阁砚台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非常高的地位和重要性,被誉为“砚台滋养文明,滴水成汪洋”。

然而,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翰墨阁砚台的使用范围和方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使用便捷、快速的书写工具,如钢笔、毛笔等,而翰墨阁砚台则逐渐被边缘化。

然而,翰墨阁砚台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对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之,翰墨阁砚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无论它是否在现代社会中被广泛使用,都不改变它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和地位。

中国十大名砚

中国十大名砚

中国十大名砚(附砚台的种类、价格、鉴别方法及砚台保养知识)启明按: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砚台方面的知识,主要包括砚台的种类、砚台的价格、砚台的鉴别方法以及砚台的保养知识。

之所以要整理砚台方面的知识,是因为之前因为自己的需要,整理了关于毛笔牌子以及宣纸牌子的文章,后来又因为有前辈留言让我整理一些关于墨汁的文章资料,所以在十一国庆五台山穿越回来后趁着闲暇,我又对墨汁的一些常识也做了整理,晚上浏览自己的博客时,心想干脆把砚台的一些知识也做个整理,这样文房四宝的基本知识就全了。

虽然自己平时用的就是普通的砚台(当时报书法班的时候老师赠送的圆形的带盖砚台,后来问了才知道他们是在北京砚田书院买的。

),但是今后可能也需要这方面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全文如下:中国十大名砚——砚台的种类通常我们说起“文房四宝”时脱口而出便是“笔墨纸砚”,砚在这里是排最后的,但是这似乎丝毫不影响砚台作为文房四宝之一在书法以及收藏界的地位。

砚台是中国毛笔书法的必备用具,由于其性质坚固,传百世而不朽,被历代文人作为珍玩藏品。

砚台的材料除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石、红丝石、砣矶石、菊花石外,还有玉砚、玉杂石砚、瓦砚、漆沙砚、铁砚、瓷砚等几十种。

我国的许多地方都产石砚,但自唐代起,广东端溪的端砚、安徽歙(shè)县的歙砚、甘肃南部的洮(táo)砚和河南洛阳的澄泥砚(属陶)被并称为“四大名砚”,但中国书法界公认的十大名砚是:1.广东端砚:用端溪砚石制作,产自广东省肇庆市东郊斧柯山端溪之烂河山。

端砚的特点在于它石质细腻、幼嫩,发墨不损笔毫,呵一口气即可研墨。

端石天然生成的花纹构成端石的“石品”,如蕉叶白、鱼脑冻、天青、火捺、猪肝冻、金星点、冰纹、石眼等。

端砚的制作工艺非常讲究,以古雅、朴实、精美、自然闻名于世,有“群砚之首”、“天下第一砚”、“文房四宝中的宝中之宝”的美誉。

因其“体重而轻,质刚而柔,摸之寂寞无纤响”,自唐代问世以来,便受文人学士青睐。

砚台

砚台

书法爱好话砚台砚用于研墨,是书写毛笔字磨墨的文具。

砚台平坦的地方磨墨,凹陷的地方盛放墨汁,斜边掭笔。

汉代刘熙在《释名》中解释:“砚者研也,可研墨使之濡也。

”唐皮日休、张贲等《药名联句》:“鸓(lěi)鼠啼书户,蜗牛上砚台。

”元姚燧《阳春曲》:“墨磨北海乌龙角,笔蘸南山紫兔毫。

花笺铺展砚台高,诗气豪,凭换紫罗袍!”一、种类砚台与笔、墨、纸称之为文房四宝,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

砚台性质坚固,历传百世而不朽,被历代文人作为珍玩藏品之选。

砚台质材丰富多样,除用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石、松花石、红丝石、砣矶石、菊花石制作名砚外,还有玉砚、玉杂石砚、瓦砚、漆沙砚、铁砚、瓷砚等砚存世。

砚台是伴随着笔和墨的发展而发展的,最早出现是石砚。

由于汉代发明了直接在砚上研磨的人工制墨,于是开始出现铜、陶、银、木胎漆砂等砚台,六朝至隋朝出现瓷砚;唐代是砚台发展的鼎盛时期,发掘了端石和歙石两大砚材;明清时期制砚的材质更加丰富,创新制作瓦、铁、锡、玉、竹、象牙等砚。

木砚始于何时至今尚无定论,但清代居多。

木材因其属性不宜制作砚台,但文人的浪漫将这种大胆的尝试与工匠的巧思融合在一起,仍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颇为精美的文房陈设品。

除石砚以外,我国还生产过一些用其他原料制作的墨砚。

汉代有瓦、陶、玉、铁和漆砚,晋代有木、瓷、和铜砚,唐代有泥砚,宋代有水晶、石泥、砖瓦和天然砚,明代有化石砚,清代有纸砚,当今有橡皮砚。

由此可见,砚台早已不再是单纯的文具,而成为集雕刻、绘画于一身的工艺精品和文人墨客观赏的收藏珍品。

二、起源砚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人类打造工具的研磨器。

中国历代文人对砚台的珍爱,可以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把刻砚、赏砚、藏砚作为一种时尚。

砚台随着社会历史的演变,浓缩了中国历朝历代文化、经济乃至审美意识的各种信息。

对现代人来说,古砚已完成了由实用品到艺术品的转化,造就了它特有的观赏和收藏价值。

三、名砚端砚。

端砚取材于广东肇庆高要县东南端溪之斧柯山即现烂河山,具有“体重而轻,质刚而柔,摸之寂寞无纤响,按之如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不损笔毫、发墨快速的特点。

描写藏书楼的诗句

描写藏书楼的诗句

描写藏书楼的诗句
古老而神秘的藏书楼,宛如一座沉睡的宫殿,沉甸甸地承载着无数古代文明的智慧。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描写藏书楼的诗句,感受这宁静而壮美的场景。

1.窗外云卷云舒,藏书楼内岁月流。

书香飘溢心安然,智慧灌溉花开伦。

2.石阶踏过古来人,千卷经典留心间。

藏书楼宛如智慧海,涤荡心灵尘埃烦。

3.青瓦古楼蕴智慧,卷卷经文铸文明。

岁月如梭书香在,藏书楼永不凋零。

4.琳琅满目藏书香,徜徉其中心扉狂。

书架间萦绕古韵,古今交汇智慧长。

5.砚台墨痕藏书楼,书声琴韵共繁华。

墨香扑鼻思如海,文化沉淀心牢牢。

6.藏书楼宛如静谧湖,书卷云集如繁星。

书海深处藏真意,思绪飘逸心回旋。

7.阅尽人生藏书楼,智慧之光照天下。

秘籍载满文明史,传承千年永不老。

8.古书叠影藏书楼,尘封岁月如诗流。

翻开一页感智慧,悠然心境如水舟。

9.摇曳书页藏书楼,瑰丽文化在其中。

古人笔下流淌的墨,触动心弦梦成真。

10.藏书楼静享书香浓,一卷经典一段情。

掌握智慧飞天地,照亮未来点滴光。

这些诗句描绘了藏书楼的壮美与宁静,以及蕴含其中的智慧与韵味。

藏书楼的存在让我们与古人的思想对话,感受到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无论是寻找知识的喜悦,还是享受阅读带来的宁静,藏书楼都是我们心灵的港湾。

让我们保护和珍惜这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智慧的火炬在藏书楼中永不熄灭。

砚台的讲究知识点总结

砚台的讲究知识点总结

砚台的讲究知识点总结一、砚台的历史及分类砚台源自古代的石砚,始于商周时期,兴于汉唐时代。

砚台的发展历程非常漫长,已经成为了中国书法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而根据砚台的材质不同,可以分为石砚、陶砚、玉砚等几种。

其中,以石砚最为常见,也最为珍贵。

二、砚台的选择1.材质选择石砚多取材于天然石料,如大理石、青石、花岗石等。

选石时要考虑砚面的坚硬程度,砚胚的质地,颜色和质地是选择石砚时需要注意的重要因素。

2.形状选择砚台的形状多样,有圆形、方形、八角形等。

圆形的砚台一般适合放置在文台上使用,而方形和八角形的砚台则更多用于摆件或收藏。

三、砚台的使用1.使用前处理新购得的砚台需要先用清水浸泡,然后磨砚,也就是在砚面上揩上少许水,用墨块或墨片在砚台上摩擦,以磨去表面的滑腻、打磨石砚本身的纲颗等杂质,让砚台更加适合书法写意的需求。

2.使用时注意使用砚台时要注重砚台与笔、墨的搭配,另外还要注意水的用量与添加的方式,保持砚台的湿度恰到好处,让砚墨搭配的效果更加出色。

四、砚台的保养1.使用后清洁使用完毕后,要将砚台上的水倒掉,然后用干布擦干净砚台表面的水渍。

2.定期清洁砚台长时间不用时,也要注意定期清洁,防止砚台长时间受潮发霉。

可以用清水反复冲洗砚面,然后晾干。

在存放砚台时,最好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不要长时间密封。

五、砚台的收藏1.保存环境砚台做为古玩收藏,也是需要注意环境的,要尽量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环境。

2.收藏价值古砚在收藏价值上和其品相和器物的历史特点有很大的关联。

一般来说,纹饰清晰,用料考究的古砚收藏价值较高。

总之,砚台作为一种书法文房用具,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使用砚台时要注重选择、使用和保养,同时也要注意砚台的收藏价值和保管方式。

希望以上内容能对砚台的相关知识有所帮助。

端砚知识100问答

端砚知识100问答

四宝之首——端砚知识100问答1问:砚在我国存在了多年?为什么说砚是“四宝之首”?砚台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如果商殷时代用瓦片或石片作研墨的工具,也可以称为砚台的话,那么就是3000年的历史了。

以端砚而言,始于初唐,也有1300多年的历史,同时它又与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甚至可以说,从某一个角度、某一范围内反映我国某一历史时期的文化生活、艺术水平。

自唐以来,我国出现了端、歙、洮、红丝四大名砚。

以后,澄泥代替了红丝。

四大名砚之所以为人们称誉,当然有它各自的特征和优点,有它各自的地方特色和雕刻风格。

砚在我国的文明史上,和纸、笔、墨一样对传播文化艺术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砚也是综合性的工艺品,在文房四宝中最富有收藏价值。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它是“四宝之首”。

2问:端砚起源于何时?关于端砚的源起和传说,专家考证认为端砚自唐朝初年就开始生产了。

据史料记载,在1300多年前的唐代,勤劳的肇庆人民就开始生产端砚,1952年湖南长沙705墓出土的唐代端溪箕形砚和1965年广州动物公园唐墓中出土的一方唐代端溪箕形砚(现藏广州博物馆),正好印正了端砚问世的历史。

3问:端砚在一开始时是什么样子的,是从什么时候人们开始在砚上进行雕饰的?自唐朝初年就开始了端砚的生产。

不过,当年的端砚纯粹是文人墨客书写的实用工具,石面上无任何图案花纹装饰,显得粗,陋、简朴,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云:“内邱瓷瓯,端州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后来到了唐朝中叶,一天一老砚工路经端溪时,看见有两只仙鹤飞落溪水之中,久而不起,于是心生疑窦,张网捞捕,但捞起的却是一块石头!不过,这块石头十分奇异,上有裂缝,不时发出鹤鸣声响,老砚工顺着裂缝把奇石撬开,奇石竟一分为二,化作两只砚台,砚边各有一只仙鹤伫立在苍松之上。

消息传开,砚工们纷纷仿制,或各展其艺,在砚台上雕以各种图案花纹。

这大概就是端砚从实用品变为实用工艺品之始。

玩砚的入门知识——上篇:历代砚台的形制浅谈(收藏知识分享)

玩砚的入门知识——上篇:历代砚台的形制浅谈(收藏知识分享)

玩砚的入门知识——上篇:历代砚台的形制浅谈(收藏知识分享)老杨在上篇图文中,给各位看官介绍了名石名砚的为什么名贵,算是玩砚种草了。

本期就来讲讲砚台藏玩必须学习与了解的知识之一,历代砚台的形制。

砚台的使用历史,传承了数千年。

至今仍然有不少书法爱好者与国画爱好者,在使用砚台来研墨创作。

藏玩砚,先了解砚的历史,而砚历史,应该先从最表象的形制聊起。

老杨也不磨叽,先进入正题:砚的各部位名称首次说说砚的俗称,砚台,从字面上来理解,应该是置砚之台,但是并非如此。

砚台,就是指整个完成的砚。

非要称为台,应该叫墨台,至墨之台(老杨玩笑)。

很多看官可能不太了解,所以老杨就来具体的科普一下。

砚的各部位名称砚堂:又称为墨堂、或墨道、砚心,是指砚的中心研墨区域。

这是一方砚的核心部位,石质的好坏,使用价值的高低,乃至石品花纹的观赏,都主要集中在这个区域。

大部分古代名砚,都把名贵的石品,金星等,在设计和刻制的时候,尽可能的保留在这一部分。

砚冈:指砚堂中间稍高的部分。

砚冈向四周渐渐低下去,在研墨的过程中间,墨汁可以流向四周低洼之处,与水充分的融合。

贮存起来。

砚池:又称砚湖、砚沼、砚海、墨海、墨池、砚泓。

是指砚的贮存墨汁的低洼处,一般的砚池都设计砚堂的前段,或是周围。

砚唇:又称砚缘。

砚堂周围微高的边缘。

形成砚的轮廓,犹如一圈堤坝。

将墨汁控制在砚堂之中。

砚额:又称砚头、池头。

砚额部分较其他三边砚唇更款,主要的工艺雕刻和纹饰部分,都在于砚额部分的创作。

砚额通常位于砚的上方,包围砚池。

也有设计在左右的作品。

砚面:砚面就比较好理解,指砚的整个表面,上面,正面。

也就是图中展现的,是整个砚面。

砚阴:又称作砚背、砚底、砚下、砚后。

指砚的背面,或者说砚面相对的底面。

古人经常在砚阴镌刻铭记款识或者诗句,也就是放座右铭的地方。

砚旁:又称作砚侧,既指砚的四周侧面,砚旁也会镌铭文字,或者边款。

了解了砚的各部分名称,就可以好的去欣赏一方砚了。

简单的说,先看砚面的整体构图。

砚台使用知识点总结

砚台使用知识点总结

砚台使用知识点总结1. 砚台的种类砚台根据材质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石砚台、陶砚台和竹砚台。

石砚台多用云石、砚石、玉石等加工而成,质地坚硬,耐磨损,常用于制作墨迹。

陶砚台则是用陶瓷制成,外观精美,常用于描金镶嵌的文房四宝。

竹砚台则是使用竹子进行制作,轻便易携带,常用于旅行时书法作品的制作。

不同种类的砚台在使用时需要注意适当的保养和保存。

2. 砚台的使用方法砚台的使用方法主要分为揣墨和摩墨两种。

揣墨是将少量墨丸放入砚台的凹槽中,加入适量的清水后,用砚座上的砚蘸或直接用毛笔搅拌墨汁。

摩墨则是将墨条放在砚台的凹槽上,用水滴湿墨条,然后用砚座上的砚蘸或直接用毛笔在墨汁上摩擦,直至墨汁变得浓稠。

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用水的量和砚台的摩擦力度,以便调配出适合自己书法作品的墨汁。

3. 砚台的保养砚台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保养,以延长其使用寿命。

首先,要保持砚台的清洁,用水冲洗后擦干净。

其次,要避免将砚台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以防材质老化。

再次,要注意温度的变化,避免将砚台放在过于潮湿或干燥的环境中。

最后,要定期给砚台上薄薄的一层墨迹,避免干裂。

4. 砚台的保存砚台在不用的时候需要妥善保存,以防受潮或受损。

首先,要将砚台放在阴凉干燥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

其次,要用清水冲洗干净并擦干,然后将砚台放在通风处晾干。

再次,要避免将其他金属制品放在砚台上,以防刮伤砚台的表面。

最后,可以放一些除湿剂在砚台周围,以防潮湿。

总的来说,砚台是中国传统文房四宝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用时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砚台种类,掌握准确的使用方法,做好砚台的保养和保存工作。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砚台在书法、绘画等方面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砚台知识之页一、砚台简史“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照此说法,砚在“笔墨纸砚”的排次中位居殿军,但从实际上来说,它却居领衔地位,因此才有了“文房四宝砚为首”的说法。

砚之所以在实际上成了文房四宝之首,主要是由于它质地坚实,能传之百代的缘故。

古代并没有特制的砚,凡是可以研墨的东西,如石块、蚌壳、瓦片、砖头之类都可以作砚使用。

后来有了石制的砚,所以砚字从“石”旁。

又因砚是从“研”的意义生出来的,字音相同,所以用“见”作音符。

汉刘熙《释名》解释“砚”字,说:“砚,研也,研墨以和儒也。

”许慎《说文》说:“砚,石滑也。

”“滑”字训作“利”字意,亦与研、磨同义。

清人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里进一步清楚地解说道:“字之本义,谓石滑不涩。

今人研磨者曰:砚。

”可见中国自古以来,就把砚解释为研磨的工具。

砚又叫砚瓦,现在北方有的地方还保留这种叫法,可能是因其形凹下像瓦,也可能是因为有的是陶制得名。

北京人叫砚台,是因为形状像台。

现在“砚台”已成了砚在全国的通称。

砚究竟起于何时,仍无无明确的结论。

“砚与文字同兴,予黄帝之代也”。

《文房四谱》上说:“从前黄帝得玉一纽,将其治成墨海,并在其上篆文曰:‘帝鸿氏之砚’。

”这也许就是最早的砚和它的铭。

又有人根据山东曲阜孔庙的石砚,说是孔子用过的,甚至说孔子是砚的创始人。

从考古发掘材料来看,远在新石器时期,原始氏族社会已有彩绘陶器,利用黑红两色或其它色彩,绘出多种多样的花纹,颜料颜色已经极为细腻。

以理推之,说明那时已有研磨颜料的工具。

西安半坡出土的“彩绘研磨器”,多数学者认为是砚的起始,至今当有六千年历史了。

不过,这种“砚”只不过是砚的雏形罢了。

从殷墟发现的甲骨刻辞来看,除刻字以外,还有用毛笔朱书或墨书的。

有的甲骨上还残留着朱书、墨书的痕迹。

那么朱和墨的研磨也是一定有工具的。

大概在殷商初期,笔墨砚始粗见雏形。

刚开始时以笔直接蘸石墨写字,后来因为不方便,无法写大字,人类便想到了可先在坚硬东西上研磨成汁。

殷商时青铜器已十分发达,且陶石随手可得,砚乃随着墨的使用而遂渐成形了。

目前所见最早的古砚是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一方战国墨砚。

砚和研墨石都是用鹅卵石的原形打磨制成的。

砚和研石上面都有使用的痕迹和墨迹。

不过,那时的墨为天然矿石,因而砚还需用研棒辅助,才能将墨磨至细。

这段时期内,我们的先祖对砚的形制、品质进行了不懈的改进,除一般石砚外,还出现了陶砚、铜砚、漆砚等。

目前所知,直到汉代发明了以松烟为主的人工手捏墨,可以直接在砚上研磨,故不需再借助磨杵或研石研磨天然或半天然墨了。

如此看来,磨杵或研石经过史前及夏商周共三千多年的漫长跋涉,才逐渐消隐,尽管今天已不为所用,但其为传播文化立下的功绩仍不可没。

解放以后,各地不断发现汉代的砚,说明汉代已普遍使用砚了。

1955年在洛阳一汉墓中发现汉石砚,为圆形三足,同时并发现一研石放在砚上。

1956年安徽太和县多处发现汉圆形三足石砚。

而此种圆形石砚,亦见于汉墓壁画中。

由此可以得一概念,西汉末至东汉石砚,多为圆形、三足、平面、有盖,并有简单的刻划花纹。

汉代的砚,大多以石制成,也有陶制的。

石砚用圆而扁、或长而方的石料磨制而成,都附有研墨的石。

有些石砚三足,有盖,刻有花纹。

陶砚有圆形、三足、带盖的,有山形和龟形的。

东汉有一种兽形鎏(音留)金的铜砚盒,砚盖作兽身形,砚面部分为石片镶成,兽身通体鎏金,还镶嵌着各种宝石、红珊瑚等,制作精巧,极为美观,为汉砚中的珍品。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除继承汉代石砚、陶砚外,由于瓷业的渐兴,故多制瓷砚。

有一种青瓷三熊足砚,圆形,内周有水槽,砚心平坦,砚上有盖,砚盘下以三熊足支撑。

到了隋唐,砚的取材种类及形状更为多样化。

石砚、陶砚多为箕形,后部有二足,此二足有安在后部两角者,有与两角有一定的距离者。

砚面呈箕形,与米芾《砚史》所说“有如风字两足者”正相合。

此种陶砚在隋唐之际乃为通行的砚台。

陶瓷砚除三足圆形外,尚有多足的辟雍砚,圆拱如壁,四周有水槽可以盛水,取教化流行之意。

这一时期,瓷砚的胎土变成了白色,出现了涂有灰、黄、绿、三彩釉的瓷砚。

五代南唐时宫廷对制砚特别重视,命人采掘歙州石,用以制作南唐官砚。

还专在歙州设置制砚官,提高了制砚的地位。

自此始,歙砚名扬天下。

石砚的发展于唐宋时代达到一个高峰。

唐代石砚,已经开始讲究石材。

山东青州的红丝石,广东高要县的端石,江西婺源县的歙石和甘肃卓尼县的洮河石,已被用来制砚,生产了著名的红丝砚、端砚、歙砚、洮河砚。

柳公权《论砚》中说:“蓄砚以青州为第一,绛州次之,后始重端、歙、临洮,及好事者用未央宫铜雀台瓦,然皆不及端,而歙次之。

”此外,澄泥砚在唐代也开始制作,最初出于山西绛州。

据说用绢袋装上汾水河泥加以漂洗淘澄得出细泥烧制而成。

唐三彩砚也开始烧制,多为小型,制作精美。

有人以为或系官闺画眉之用。

宋代,士人更重石砚,尤其对端砚、歙砚爱之。

宋代书法家蔡襄及诗人梅圣俞等也都写过《咏龙尾砚诗》》。

达官贵人、文人学土尤讲求端、歙、洮等石,当时石砚的主要式样为“抄手砚”,将砚背部分挖空,便于挪移,既轻且稳。

陶砚逐渐被石砚所替代,但澄泥砚仍有发展。

宋砚朴素大方,实用雅观。

宋米芾所作《砚史》,实即为砚石谱。

其中仅有二三处讲到陶砚,可见此时箕形灰陶砚已日趋没落,而端歙两地所产砚石之美,凡文豪和书画名家无不喜爱。

宋代使用的石砚,多是就地取材,雕工亦不甚讲求,形式多种多样。

石材制成的砚,己为诗人所珍视。

米芾《砚史》备列晋砚、唐砚以至宋砚的各种形制,而于端、歙两石记载尤详。

芾本善书,凡石之优劣,皆亲自试验,故所论都很精确。

这时的砚台以实用为主,形状多为“凤”字形及“箕”形。

元代以蒙古族入主中国,本不重文事,惟对于砚石一事亦知所宝,于端歙各处设把总一员,守兵若干专司守坑,律盗坑石比窃盗论罪,故砚在元代未有多大发展,但客观上却保护了砚石资源没有受到大的毁损。

元代雕砚风格比较粗犷、浑朴自然。

明初时开砚禁,定制未周,且以宦官当权,贿赂成风。

开采时,质量之佳者、纹理之美者尽流入阉寺权要之手。

禁采时,居民竞相盗采。

端溪石中唐代开采的龙岩,宋代开采的上、中、下岩已不可用,又在水岩开采,分为大西洞、小西洞、正洞和东洞四个洞。

由于在水下,非冬季浅水时不能开采。

来时先抽水,洞小水寒,工人裸身在水内凿石,虽是盗采,亦至为辛苦。

明末盗掘之风更甚,民盗不已,又继以官盗。

明代的砚端庄厚重,纹饰也较古朴。

除仍以端、歙石砚为人所宝重外,澄泥砚、瓷砚、漆砚、铜砚也有制作。

另外,还有用木、铁作砚的。

并且在砚上雕刻诗句、铭文,成为风气。

这些砚的制作,逐渐出现了脱离实用,走向工艺美术品的趋势。

由此,砚台分为实用砚和赏玩砚。

当然,也有一部分砚台既可使用又可把玩。

明清时,端、歙更加讲求石质,雕刻花纹、造型式样等日渐丰富,并在砚上镌刻名人诗词、题识,同时也追求外装砚匣的装璜考究和华丽美观。

当时还出现了许多制砚名手,有顾二娘、王岫筠、汪复庆等。

雕刻艺术上追求自然,出现了随形砚式,因材制砚,形式多样,至使明代砚从使用价值转化为艺术价值,达官贵人的附庸风雅、收藏砚台的风气大为流行。

文人、士大夫、艺术家的直接参与,亲自选材,亲自设计和制作,也大大提高了砚石的质地与装饰。

清初三藩作乱,砚坑禁驰,易采之石均为当地百姓剥取殆尽。

乾隆朝重新整理,并大肆开伐,凡以前不易得、不能得之端石,均设法加以挖掘出来。

故乾隆朝所产的端砚质地、花纹,均优于以前任何一朝。

清末张之洞总督两广,又行采取,所获既多,且为大件。

清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砚台的材料更加丰富多样,有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红丝石、砣矶石、菊花石,此外还有玉砚、玉杂石砚、漆沙砚、铁砚、瓷砚等,不下几十种材质。

由于清代统治者重视始祖发祥地东北,所以在这时又大力推崇产于东北混同江的“松花石砚”,将其定为御砚。

清代砚的制作极注重雕刻,方法、题材同石雕、牙雕、玉雕也很类似。

制砚工艺更为发达,砚材的品种,雕刻的技术,形式的精巧,以及砚匣的装璜,都有许多考究。

但清代砚台同明代一样,有重美观而不问实用的倾向,成了供欣赏的装饰品。

特别是用一些不太发墨的材料如玉石、翡翠、水晶来制砚,美观性増强了,但实用性却大为降低。

在古代,由于砚台历来受文人雅士的喜爱,因而也就有了"石虚中"、"即墨侯"、" 万石君"、"石乡侯"、"铁面尚书"等别号。

民国时期,由于战乱频仍,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砚台的生产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不论规模和工艺水平,与明清颠峰时期相比都难以望其项背。

上世纪50年代,毛笔最终退出了它作为主要书写用具的历史舞台。

受其影响,砚台的生产和收藏继续呈现低迷状态。

文革之后,特别是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人民大众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砚台的生产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

传统的工艺得以恢复和发展,各地诸多名坑重新开挖,新的坑口也陆续被发现,生产的规模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

但是,滥挖乱采、竭泽而渔的风气也一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所幸的是,由于很多有识之士的呼吁和有些开明官员的重视,加上有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出台,近年来这种状况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

从以上简略的叙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砚台的历史是悠久的,它从最初的研磨工具,逐步变为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宝”,因此可以说砚台的历史,也是我们历史文化生活中的一种反映,它与每一时代风尚和生活、生产情况,都有关联。

简单地了解一下砚的发展历史,可以使我们增长有关知识,更加喜欢这一文房宝物,加入爱砚、藏砚、玩砚的队伍,从而陶冶情怀,益智健身,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加快走向富裕、民主、文明的步伐多做贡献。

二、四大名砚在当代,人们所说的四大名砚是指端砚、歙(shâ)砚、洮(táo)河砚和澄(chãng)泥砚。

(一)端砚端石产于广东省肇庆市东南斧柯山西麓端溪一带。

因肇庆古称端州,所以此处石料制成的砚台称为“端砚”。

端砚石是在唐代武德年间发现的,由于端砚石质优良、细腻嫩爽、滋润、所以它自宋朝后期被推为四大名砚之首,其霸主地位至今难以撼动。

1、端砚的坑口一个地方砚台的石料,一般并不是从一个石头坑中挖出来的。

所谓砚的坑口,就是说砚台是从哪个坑里开出来的。

端石有多个坑口,以品质而论可以分为两个档次。

第一档次:三大名坑:老坑、坑仔岩、麻子坑。

(1)老坑端砚优质石产区位于肇庆市郊羚羊峡南岸端溪水以东,各名坑星罗此间,有老坑、坑仔岩、麻子坑、古塔岩、宣德岩、朝天岩、青点岩、冚罗蕉等。

产区分三个矿层,老坑属第一含矿层,位于含矿段的最下部,这个层面上仅有老坑,别无他洞。

老坑砚石外观上看,青灰中微带紫蓝色,石纹细腻而幼滑、娇嫩、致密而坚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