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 第一讲种群和群落
生物知识点总结种群群落

生物知识点总结种群群落一、种群的定义和特点1. 定义:种群是指在特定地区内同一种类个体的集合。
这些个体在遗传上互相关联,并且能够相互繁殖,形成新的后代。
种群是生态学中研究的一个基本单位。
2. 特点:种群具有以下特点(1)个体间遗传关联:种群中的个体之间具有很强的遗传关联,它们共享相似的基因组成。
(2)繁殖关联:种群中的个体之间能够进行交配和繁殖,形成新的后代。
(3)空间关联:种群中的个体通常分布在同一地区内,占据特定的生境。
(4)种群大小:种群的大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
二、群落的定义和特点1. 定义:群落是指在特定地区内多种不同种类的生物的集合。
这些不同种类的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2. 特点:群落具有以下特点(1)多样性:群落中包含多种不同种类的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2)相互依赖:群落中的不同生物种类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它们通过食物链、共生关系等方式相互联系。
(3)稳定性:群落通常是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其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状态。
三、种群和群落的相互关系1. 种群与群落的关系种群和群落是生态系统中不同层次的组成部分,在生态系统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种群是群落的组成单位,同时也受到群落环境的影响;群落由多个种群组成,种群的变化会影响到群落的稳定性和多样性。
2. 种群对群落的影响种群对群落有以下影响(1)形成群落的基础:群落由多个不同种类的种群组成,种群的数量和分布会影响到群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2)供给能量:种群通过生物体内物质的新陈代谢,向周围环境输入能量和物质,成为群落能量的来源。
(3)形成食物链:种群间的掠食和食物链关系,形成了群落食物链的基础,维持了群落的生态平衡。
3. 群落对种群的影响群落对种群有以下影响(1)生境条件:群落提供了种群生存和繁殖的环境条件,包括食物、栖息地、水源等。
种群和群落-文ppt课件

第2节 种群的数量变化
1s=20min
y=2n
一、建构种群增长的模式
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
数学形式。 如:曲线图、数学方程式
一般步骤 ①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 ②做出合理假设; ③根据实验数据,用数学形式表达; ④检验或修正。
y=2n
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自然界的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状态下种群数 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 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 型。
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特别 森林阶段
灌木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
提醒
种群演替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
通常是“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
讨论:
1.为什么先在裸岩上定居的是地衣而不是苔藓或草本植物? 2.地衣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什么条件?为什么苔藓能够取代地衣? 3.在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吗?
A.种内互助 B.种内斗争 C.互利共生 D.竞争
四、群落的
1、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
植物:光照、温度 决定因素
动物:食物、空间/栖息地
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不同生物分布于不
同地段,呈镶嵌分布的现象。
决定因素:地形的变化、光照的强度、土壤 的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等环境因素影响。
2、狼以兔为食,兔以草为食。捕食
种 群
个
➢下列生物的关系是共生还是寄生?
体 数
1、蚂蝗吸食动物血液 寄生
2、白蚁与它肠内的鞭毛虫 共生
时间
竞争
3、菟丝子与大豆 寄生 4、噬菌体和细菌 寄生 5、鸟与羽虱 寄生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一、种群的概念种群是指在某一地域内所有同一物种的个体的总和,种群的概念是生物学家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个概念。
种群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基本单元,它是通过生殖隔离与进化而与其他种群区分开来的一个群体。
种群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同一物种的个体总和。
种群是由同种个体组成的总和,这些个体属于同一物种,可以在某个特定的地理范围内进行交配和繁殖。
2、空间和时间上的联系。
种群的个体之间通常存在一定的空间关系,它们可能生活在同一地区内,如森林、草原、湖泊等特定的生态环境中;同时,种群也有一定的时间联系,可以通过繁殖将其后代代代传承下去。
3、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种群数量会随着环境变化而产生波动,这可能受到食物、栖息地、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可以直接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
二、群落的概念群落是指在某一地区内由多种不同种群组成的生物社区,它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群落的概念是生态学家们对不同种群在相同地域内相互作用的总和。
群落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多样性。
群落内通常包含多种不同的物种,它们之间可能是竞争关系、捕食关系、共生关系等各种相互作用。
2、相互依赖。
群落内的不同物种通常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
它们通过食物链、食物网、种间关系等不同的关系方式相互联系在一起。
3、稳定性和动态性。
群落内的种群数量和种类组成是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
这种动态性使得群落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三、种群与群落的关系种群和群落是生态系统中密切相关的两个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关系。
种群和群落之间的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相互作用关系。
种群和群落之间存在着多种不同的相互作用关系,包括种间相互作用、种内相互作用、种间竞争、捕食关系等。
这些相互作用关系使得种群和群落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
2、资源利用和能量传递。
种群和群落之间通过资源的利用和能量的传递来维系自身的生存和繁衍。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种群是以物种为单位的物种组合,是物种和它们之间的环境的统一实体,它们在某一地区或环境中相互作用时形成的复杂互动系统,其动态结构及过程。
群落是一种由非人类活动形成的种群组成的超大系统,它是一种多种类的自然群体,包括其他物种、种子和动、植物的组合。
当他们在一个地区的环境中形成结构时,就会形成一个群落。
种群和群落是生物学中比较重要的概念,它们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有环境,主要是生存条件(如气候、土壤、水分等),另外还有某物种的优势和劣势、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威胁、保护和恢复物种的人类活动等因素。
首先,环境是对物种结构和多样性影响最大的因素,它不仅影响种群的大小、结构和分布,而且影响群落的形成。
环境所提供的恒定条件也是物种存活和计划进化的重要场所,因此,种群和群落在不同环境中会有所不同。
其次,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种群和群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一般来说,两个物种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包括竞争、协同、协作和食物链等,其中,竞争是指两个或多个物种为获得有限的资源而相互争斗的过程,可以使种群和群落的物种组成发生改变,而协同、协作和食物链则可以促进物种的多样性。
此外,还有物种的优势和劣势,也会影响种群和群落的组成。
物种的优势与劣势指其在某类环境中所具有的相对优势或劣势,如生存技能、生物量、适应等,优势物种可以把资源充分利用,但是劣势物种的数量可能会不断减少,除非有一定的保护措施,否则可能会被淘汰。
最后,人类活动也会影响种群和群落的变化。
人类活动可以分为威胁性活动和保护性活动。
威胁性活动指人类活动带来的危害,如森林砍伐、捕杀和污染等,会直接影响种群和群落的结构,造成物种灭绝和种群衰退,而保护性活动指人类对野生物进行保护,以保护野生物的多样性,抑制物种的灭绝和促进物种的重建和复苏。
总之,种群和群落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会构成复杂的动态系统,所以,种群和群落的变化以及各因素的作用至关重要,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种群和群落课件.ppt

• 血球计数板被用以对人体内红、白血球进行显微计数之 用,也常用于计算一些细菌、真菌、酵母等微生物的数 量,是一种常见的生物学工具
• 血球计数板是一块特制的厚型载玻片,每个半边上面各刻有一小方格 网,每个方格网共分九个大方格,中央的一大方格作为计数用,称为 计数区。计数区的刻度有两种:一种是计数区分为16个中方格(大方 格用三线隔开),而每个中方格又分成25个小方格;另一种是一个计 数区分成25个中方格(中方格之间用双线分开),而每个中方格又分 成16个小方格。但是不管计数区是哪一种构造,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 点,即计数区都由400个小方格组成。 计数区边长为1mm,则计数区 的面积为lmm2,每个小方格的面积为1/400mm2。盖上盖玻片后,计数 区的高度为0.1mm,所以每个计数区的体积为0.1mm3,每个小方格的 体积为1/4000mm3。
(0.1mm3) ×稀释倍数
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取相 邻两边及顶角计数。
试管 编号
A B
C
培养液 /mL 10 10
—
无菌水 /mL — —
10
酵母菌母 液/mL 0.1 0.1
0.1
温度 (℃)
28 5
28
• 12.(2014·江苏高考)蓝藻、绿藻和硅藻是湖泊中常见藻类。某课题组研究了不同pH对3种藻类的生长及光合 作用的影响,实验结果见图1、图2。请回答下列问题:
和B组试管,用另一支10ml刻度吸管吸取10ml无菌水到C组试管,每 组个8支试管,待分装完毕,每支试管加塞后把试管扎成捆后,然 后用记号笔注明培养基的名称、组别、日期。 • (3)用高压蒸汽锅对培养基灭菌。 • (4)接种菌种。待冷却后,用灭菌干净的1ml刻度吸管每次吸取 0.1ml酵母菌母液,往每支试管中加入。 • (5)培养。将A、C试管置于28℃的恒温箱中培养。将B试管置于 5℃的恒温箱中培养. • (6)计数和观察。每天取样时间一致,每次每组按照序号取一支 试管。计数过程中一定要遵守无菌操作规范,取样的吸管要干净且 分开使用,每次取样前要将试管震荡摇匀。显微镜下进行细胞进行 计数,然后立即将数据填到记录表格中。
5.1 种群和群落(34张PPT)

单独存在
个体
一个 物种
一定的空 间内集合
种群
多个组合
群落
群落的主 要类型
水生生物群落
陆生生物群落
热带雨林 常绿阔叶林 针叶林 草原 荒漠 沼泽
赤麻鸭个体 短 尾 猴 个 体
睡莲个体
一个物种可以以个体 形式存在,也可以在 一定空间内集合在一 起,形成种群。 占有 一定的地域和空间.
种群
种群:在一定的地域或空间内,同一物 种的个体集合叫种群。(即在一定的地域或 空间内,同种生物的总和。)
种群密度 (1)概念: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种群密度
种群的个体数量
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
种群密度很高
种群密度较高
种群密度一般
2、性别比例――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 1、雌雄相当型 • 2、雌多雄少型 • 3、雌少雄多型
的动物。
这种类型多见于高等动物
蜜蜂、象海豹等群体动物
这种类型较为罕见。如家白蚁等营社会性生活
• 3、年龄组成: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所占比例。一般分为幼 年(尚无生殖能力)、成年(有生殖能力)和老年(丧失生殖能 力)三个阶段。 年龄组成一般分三种类型:
老年 成年
幼年 稳定型年龄组成
⑵稳定型:特点是各年 龄期的个体数比例适中。在 一定时期内出生的新个体数 接近衰老死亡的个体数。种 群中个体数目保持相对稳定。
生物中的种群与群落

生物中的种群与群落在生物学中,种群与群落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种群是指同一物种在某一特定地理区域内的所有个体的总和,而群落则是指不同物种在同一地理区域内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群体。
种群和群落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
一、种群种群是指生态环境中同一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一个种群通常由许多个体组成,它们具有相同的物种属性和遗传特征。
在种群中,个体之间存在着相互竞争、繁殖、遗传和演化等基本生态过程。
在种群中,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数量的动态变化非常重要。
种群的数量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的,包括环境因素、食物供应、天敌压力、生殖能力等。
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通常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如周期性循环、指数增长等。
种群还具有空间分布特点。
在一个特定地理区域内,种群的个体分布通常不是均匀的,而是呈现出一定的聚集性。
聚集性的形成和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个体聚集在一起有助于资源的利用和交流,并提高了个体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
二、群落群落是由多个物种在同一地理区域内共同生活,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群体。
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群落的结构和特征,包括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生态位等。
在群落中,物种之间存在着各种相互作用,如竞争、捕食、共生等。
这些相互作用对于群落的稳定性和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通过相互作用,不同物种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网络,共同维持着群落的生态功能和结构。
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物种多样性反映了群落中物种的数量和丰富度,越高的物种多样性意味着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越强。
三、种群与群落的关系种群和群落是生物学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一方面,种群是构成群落的基本单位,不同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群落的结构和功能。
种群数量和分布的动态变化直接影响着群落的稳定性和抵抗力。
另一方面,群落提供了种群生存繁衍的生态环境。
种群和群落 知识点

种群和群落种群和群落是生态学中重要的概念,用于描述不同生物个体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种群是指属于同一物种的个体在特定地区内的总体,而群落则是不同物种在一个特定地区内的生态共同体。
在生物学中,种群是研究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基本单元。
种群的形成和演化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因素、遗传变异和个体间的相互作用。
种群的数量和密度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有重要影响。
在一个种群中,个体之间可能存在竞争和合作的关系。
竞争是指个体之间为了获取有限的资源而进行的争夺,例如食物、栖息地和配偶。
竞争可以导致种群中个体数量的调节和资源的分配。
合作是指个体之间为了共同利益而进行的相互协作,例如群居动物之间的社会行为和协作繁殖。
群落是由多个不同物种组成的生态共同体。
在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可能存在竞争、捕食和共生等相互作用。
竞争是指不同物种之间为了获取有限的资源而进行的争夺,例如食物和栖息地。
捕食是指一个物种以另一个物种为食的关系,例如食物链和食物网。
共生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相互依赖和共同生活的关系,例如共生菌和植物根系之间的关系。
种群和群落的研究对于理解生物多样性、物种演化和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种群和群落的数量、密度、结构和相互作用,可以揭示生物个体和物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性和适应能力。
这对于生物保护和环境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总结起来,种群和群落是生态学中重要的概念,用于描述生物个体和物种在特定地区内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种群和群落的研究对于理解生物多样性、物种演化和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种群和群落,可以揭示生物个体和物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性和适应能力。
这对于生物保护和环境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群落的两种结构
项目 现象
垂直结构 分层现象
水平结构 常呈镶嵌分布
决定因素
植物:阳光 动物:栖息空间 和食物条件
环境因素: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 异及光照强度; 生物因素: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不同,以及人和 动物的影响
易错提醒 垂直分布≠垂直结构 高山上植被的垂直分布:由于随海拔高度升高,温度下降明显,从而导致不同海拔 高度植被(群落)分布不同。如:阔叶林—针叶林—高原草甸—苔原属于四个不同的群 落垂直分布。
123456
4.如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平均值)随时间(单位:年)的变 化关系。经调查在第5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为200只。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由图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其种群数量一 直呈“J”型增长
√B.理论上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400只
C.由于天敌、有限的生活空间和资源等,导致第5年 到第9年种群数量减少
10.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 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
的垂直结构( × )
考点二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要点整合
1.四种种间关系辨析 (1)寄生与互利共生,看对一方 有利还是双方有利。 (2)竞争与捕食,看最后结果, 若一种生物死亡灭绝则为竞争。 (3)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一般数 量先增加的为被捕食者。
D.如果该种群为东方田鼠,则将其数量控制在200只 左右可有效防治鼠患
123456
5.(2019·全国Ⅲ,31)回答下列与种群数量有关的问题: (1)将某种单细胞菌接种到装有10 mL液体培养基(培养基M)的试管中,培养并定时取 样进行计数。计数后发现,试管中该种菌的总数达到a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由此 可知,该种群增长曲线为__S__型,且种群数量为_a_/_2_时,种群增长最快。
(6)群落的演替不是一个无休止的过程:任何环境下的演替都要最终达到一个成熟阶 段,这时候群落和周围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此时物种与环境之间高度协 调,能量和物质的利用率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也高。 (7)群落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 “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虽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 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
123456
6.“植物A→动物B→动物C”是某草原的一条食物链,生态学家对该草原生态系统进 行以下几方面的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动物B的种群密度:在1 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72只,标记并放归;几天后 第二次捕获了60只,其中有9只带有标记,则该种群密度是_4_8_0_只/hm2。若被标记的 动物更容易被天敌捕食,则动物B种群密度估算值比种群密度实际值偏大____(填“大” 或“小”)。 (2)研究人员调查并绘制动物C种群的年龄组成如图甲。2016年 6月C种群的年龄组成是_增__长___型。可以预测,2017年6月后C 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最可能是 _下__降___,直接原因是种群的 _出__生__率__小__于__死__亡__率__。
易错辨析
1.用样方法调查估算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而且应以所有
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种群密度估计值( √ ) 2.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破坏的是种群的年龄组成( × )
3.从理论上讲,第二次捕捉时动物躲避捕捉的能力增强,所以调查的种群数量比实际
数量要偏小( × ) 4.环境条件适宜时,物种入侵后的初期,种群数量增长方式类似于“J”型增长( √ )
123456
(3)研究人员监测了C种群几年间的数量变化并绘制出数量变化曲线,如图乙。监测 过程中为控制C种群的数量,引入了以C为食的种群D。据图分析,D最可能是在图 中_____点对应的时间引入,该时间点_____b_(填“是”或“不是”)控制C种群数量 增长的最佳不时是期。
123456
1.(2018·海口高二检测)下图是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模型,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123456
2.利用稻田养鲤鱼,既可获得鲤鱼,又可利用鲤鱼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排泄粪 便肥田,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下列有关稻田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决定了鲤鱼的种群密度
√B.若稻田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过多地流入害虫等消费者体内,则该生态系统不能
处于稳态 C.该生态系统中,物质可被循环利用,而不依赖于系统外的供应 D.利用鲤鱼吃掉杂草,可以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使人们获得更多能量
C.“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可设计数据收集和统计表,分析所搜集的数据 D.密闭培养瓶中酵母菌的数量会呈“S”型增长,最终长期稳定在K值附近
危险,图b中物种2也有灭绝危险 D.两图中物种间的种间竞争激烈程度
相等
7 8 9 10 11
考向二 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的调查分析 9.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研究方法的分析,正确的是 A.单子叶植物、蚜虫、跳蝻等生物的种群密度都不适合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B.经过一次捕捉的动物更难被重捕到,会导致标志重捕法计算出的结果偏小
(3)标志重捕法误差分析 ①调查值比实际值偏高 原因一:标记个体不易被重捕。 原因二:标志物在调查期间脱落。 ②调查值比实际值偏低 原因一:标志物对个体会产生伤害,导致个体易被重捕。 原因二:标志物过分醒目,导致个体易被重捕。
3.种群的增长规律及其应用 (1)图示
(2)K值与K/2值的分析与应用 ①K值与K/2值的分析
专题五 生物与环境
第1讲 种群和群落
考纲要求
1.种群的特征(Ⅰ)。 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3.群落的结构特征(Ⅰ)。 4.群落的演替(Ⅰ)。
网络构建
“S” 次生
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物种组成(丰富度) 水平结构
基础必备
1.种群 (1)判断种群的三要素 a.同一地点:个体间不存在地理隔离。 b.同种生物:个体间没有生殖隔离。 以上两个要素保证了种群内个体间能进行基因交流,具有同一个基因库。 c.全部个体:具有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特征。 (2)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3)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 比例、年龄组成等)和空间特征(集群型分布、随机型分布和均匀型分布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科学思维 不同曲线模型中的“K值”与“K/2值”
图中A、B、C、D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A′、C′、D′时间所对应的种群 数量为K/2值。
考向设计
考向一 种群的特征及相互关系辨析 1.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B.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异较大 C.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之一
123456
考向二 种群的数量的变化分析 3.(2018·全国Ⅰ,5)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 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
√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2)若将该种菌接种在5 mL培养基M中,培养条件同上,则与上述实验结果相比,该 种菌的环境容纳量(K值)_减__小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若在5 mL培养基M 中 接 种 该 菌 的 量 增 加 一 倍 , 则 与 增 加 前 相 比 , K 值 _不__变___( 填 “ 增 大 ”“ 不 变 ” 或 “减小”),原因是_K_值__是__由__环__境__资__源__量__决__定__的__,__与__接__种__量__无__关___。
种群实际数量有可能超过K值,只不过是超过K值后,在环境承载量的限制下,种群 数量会再降下来,最终在K值上下波动,处于动态平衡中。
②K值与K/2值的应用
减小环境阻力→K值增大→保护野生生物资源 K值 增大环境阻力→K值降低→防治有害生物
草原最大载畜量不超过K值→确定合理载畜量
K/2值
渔业捕捞后的种群数量要在K/2值处 K/2值前防治有害生物,严防达到K/2值处
(4)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多种,对于数量少的种群可以采取直接计数法,对于数量 很多的种群可以采取估算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都是估算法,得出的不是真实值。 (5)不是所有种群都有全部的五大数量特征,如:没有性别分化的生物种群不具有性 别比例特征;封闭的海岛上的生物种群不具有迁入(出)率特征。 (6)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和下降等多种形式,其中种群数量的增长模型包 括不受密度制约的“J”型增长和受密度制约的“S”型增长。
3.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
4.几种调查方法的比较
考向设计
考向一 生物的种间关系辨析 7.蛞蝓既取食牧草A也取食牧草B。为 研究牧草间的竞争和蛞蝓的捕食对牧 草A存活的影响,生态学家在牧场内选 择多个样方进行实验,实验处理及结 果如右图所示。据此作出的分析,下 列说法合理的是 A.该牧场的群落仅包括牧草A、B和蛞蝓三种生物 B.应选取牧草生长状况差异较大的不同样方进行实验 C.没有蛞蝓捕食条件下,竞争对牧草A存活影响显著
解析 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受食物、空间、天敌等的影响,会发生变化,A项错误; 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异较大,如同一区域的大象和蚂蚁等,B项正确; 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一般可分为幼年个体、成年个体、 老年个体的比例,C项正确;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之一,D项正确。
5.“J”型增长中,种群的年龄组成都是增长型,在“S”型增长中,当种群数量达到
K值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 ) 6.一个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了这个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 × ) 7.单位面积或体积中某物种的个体数量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