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PPT课件

知识结构
解放区的 土地改革
•联系旧知 •巩固练习
原因 内容
以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 已不能满足农民的要求
《中国土地法大纲》 土地改革总路线
结果
解放区一亿多无地或少 地的农民分到土地
意义
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 的积极性,保证了解放
战争迅速取得胜利。
返回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疑难解析 影像资料 能力测试 拓宽视野
•
25、牵念,轻捻着如风的时光,无奈捣碎着凌乱的思想,这样一个微凉的夜,心,为谁妖娆,为谁感伤。
•
26、悲伤逆流成河我为谁而不顾一切。
•
27、因为你,我懂得了什么是遗憾。
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总路线。
返回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疑难解析 影像资料 能力测试 拓宽视野
能力测试 选 择 题 材料解析题 问 答 题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
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 域,在外线大量歼敌,……我军第二年作战的部分任 务是:以一部分主力和部分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 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疑难解析 影像资料 能力测试 拓宽视野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疑难解析 影像资料 能力测试
•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 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 战略决战的胜利
链接…… 链接…… 链接……
拓宽视野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疑难解析 影像资料 能力测试 拓宽视野
知识结构
战略决战 的胜利
•疑难解析 •音像资料 •巩固练习
背景 过程 意义 原因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1、 三大战役是在什么形势下发动的? 2、三大战役的胜利有什么重要义?
首战目标的选择
张 家口 北平 天津 锦州
长春
沈阳
淮海战役 碾庄
双 堆集
辽沈战役
(1948.9.12--1948.11.2)
长春
各个击破
沈阳
锦州
关门打狗
淮海战役
(1948.11.7 -- 1949.1.10)
海州
商丘
徐州
280 万 365 万 优于 敌军 主 动 被 动
1948年7月
装 备
大为 改善
后 方
巩 固
士 气
高 昂
低 落
不足
略占 危机 优势 四伏
第三节 伟大战略决战的胜利
二、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 1、战略反攻主攻方向的确定 2、战略反攻的展开及其意义
三、战略决战的胜利
1、战略决战时机的成熟 2、辽沈、淮海、平津战役
中原
陈官庄
徐州
华东
碾庄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双堆集
淮海战役 解放长江以北中下游 地区,歼敌55万多
激 励 永 远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 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 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 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 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 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 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 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肢解敌军 各个击破
先打两头 后取中间
平 1948年11月 津 ─ 49年1月
基本解放 华北全境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
主力打到外线去,交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在外线大量歼 敌,彻底破坏国民党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进一步破坏和消 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使我不能持久的反革命战略方针。我军 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以一部分主力和广大地方部队继续 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 ———毛泽东《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
中国近现代史问答题答案

中国近现代史问答题答案一、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是怎样探索出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的?结合中国近代社会的有关情况分析说明为什么必须走这条道路。
1、大革命失败后,中共毅然领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揭开了建立红军、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序幕。
2、中共中央召开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3、1927年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4、毛泽东及时总结了井冈山斗争德望经验,相继写出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三篇文章,从理论上说明了中国采取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
中国近代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广大农村敌人政治力量薄弱;农民占人口大多数,并深受封建地主压迫剥削,是工人阶级的可靠同盟军;中国反动统治阶级勾结帝国主义,用反革命暴力残酷统治人民。
因此,中国革命的重心应转移到农村,实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二:简述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原因,并说明蒋介石集团和中国共产党面对日本制造的侵华事变各采取什么态度,为什么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态度?答案:原因:1日本对中国领土垂涎已久;2、日本为摆脱经济危机;3、乘蒋介石全力围剿红军之机;4欧美列强忙于内部事务。
态度: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奉行不抵抗政策。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立即发表宣言,提出“发动群众斗争,-------直接给日本帝国主义以打击”的号召。
原因:蒋介石集团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为了本阶级的利益,不惜牺牲全民族的利益。
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他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还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
三、红军为什么进行长征?有什么历史意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答案:原因:王明的“左”倾错误导致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进展》是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三章《人民解放战争》中的第三节内容,要紧讲述人民解放战争第二年、第三年的作战通过与历史意义。
本节教材不管在本章还是整个中国近现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的深远的历史地位与历史意义,解放军的战略反攻与战略决战的胜利,是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一个转折点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的一个重要的基础。
2、说重难点:(1)重点:三大战役的胜利及历史意义①分析:随着解放战争进程的进展,敌我双方军事力量对比发生很大变化。
同时,国统区民主运动高涨,国民党政治上十分孤立,后方不稳;而解放区基本完成土改,政权巩固,人民支授解放战争,因此决战时机己经到来。
中国共产党抓住时机,展开三大战役,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学习这一内容既有利于学生把握历史进展基本线索,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突破策略:(1)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三大战役路线图(f1ash版),边展示边讲解。
(2)思考讨论:为什么战略决战首先选在东北战场?在淮海战役中,解放军采取了如何的作战方式?为什么北平能够得到与平解放?(2)难点:难点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解放战争进程的关系是本节难点。
①分析: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
广大农民是否能够真正调动起来,投身于革命战争、支援革命战争,是关系解放区民主政权能否巩固,工农联盟能否巩固与解放战争能否取得胜利的关键。
因解放战争的胜利进展又有效地保证了土改的进行,保卫了土地改革的成果。
要引导学生体会经济与政治的关系,体会民主革命中农民阶级的作用,从而深刻懂得人民群众的支持是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②突破策略:引导学生回忆中共在不一致时期制定了不一致的土地政策的内容及取得的意义,分析为什么中共会在不一致的时期制定不一致的土地政策的原因?对此你有何认识?难点二、战略反攻主攻方向的选择①分析:在第二年的战略反攻阶段,中共将中原地区作为反攻的主攻方向,是有其深刻的原因:A中原地区敌军力量薄弱;B能够直接威胁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区;C能够得到人民的有力支持。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2)淮海战役 指挥官: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 震林 参战部队:中原、华东解放军 1948.11—1949.1 歼敌55万,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 人民群众积极参军,踊跃支前,巩固后方, 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
粟裕 邓小平 刘伯承 陈毅 谭震林
(3)平津战役 指挥官: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参战部队:东北、华北解放军 1948.11—1949.1 歼敌52万,解放华北。 3.三大战役的意义 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万人,国 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 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进程。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知识结构
一.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进程 (一)土地改革 1.背景 2.概况(1)时间(2)总路线(3)土地改革运动 3.意义(1)(2) (二)战略反攻(外线作战):1.概况:时间 过程 2.意义 (三)战略决战——三大战役 1.决战的条件 2.三大战役(1)辽沈战役(2)淮海战役(3)平津战役 3.三大战役的意义 (四)七届二中全会召开:1.时间 地点 2.内容(1)(2)(3)3.意义 (五)渡江作战:时间、概况 二.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五)渡江作战 1949.4.23.占领南京,国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府垮台。
二.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一)国民党方面:国民政府腐败反动,失尽民心。 (二)中国共产党方面: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赢得民心。
思考题 一.单选题 1.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的是( ) A.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 B.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边区的重点进攻 C.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挺进大别山 D.发动了三大战役 2.1948年冬,陈毅赋诗《淮海前线见闻》:“几十万,民工走不通。骏马 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 A.人民解放军以徐州为中心同国民党主力决战 B.人民群众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C.华东与东北解放军合力进行了淮海战役 D.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黄河以南各省的基础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3.内容①1947年中共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②土地改革总路线(学生归纳总结)
4.结果:农民获得土地,他们踊跃参军参战,支持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二、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三.伟大的战略决战——三大战役的胜利
1.条件
从兵力、实力、后方三方面对比分析得出结论――战略决战的时机成熟。于是从1948.9-1949.1连续发动了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
1.三大战役概况
三大战役简表
时间
名称
指挥员
战况
战果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意义
1949
年
9月
1949
年1月
辽沈战役
林彪
罗荣桓
攻占锦州,断敌退路
长春守敌起义和投降,攻占沈阳
2.胜利原因
1中共有正确的军事和政治方针的指导。
2中国共产党的正义战争,得道多助。
3蒋介石集团卖国、溃败,失去民心。
4解放区土地改革得到广大农民支持成为胜利保证。
5国民党统治区中共地下工作者和革命群众的配合。
历史意义:历时4个月零19天,歼敌(起义、改编)154万,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主力。东北、华北、华东连成一片,为解放江南地区奠定了基础。
1.条件
从1946年7月-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经过一年的作战歼敌100多万,使敌我力量发生了有利于解放军的变化,为人民解放军转入反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思考回答解放区土改的原因、目的、内容、意义。
(从兵力、后方、人心所向比较得出结论)
长沙市中(小)学教师统一备课纸
总之,国民党的优势减弱,共产党的劣势开始向优势转化。
人民解放战争的发展和胜利PPT课件 人教版

重点精讲
1.解放区为什么要进行土地改革? (1)抗战胜利后,以减租减息为主要内容的土地政策 已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要求,他们迫切希望获得土地。 (2)人民解放战争要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必须满足 他们对土地的需求,随着解放战争的发展需要进行土地 改革。
2.中共为何把中原地区作为战略反攻的主攻方向? (1)该地区国民党兵力空虚。当时国民党正重点进攻 陕北、山东,兵力分散。 (2)该地区战略地位重要。进攻中原,可直接威胁国 民党的统治中心,迫使进攻山东、陕北的部队回援。这 个计划一旦实现,就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战局。 (3)便于战略反攻的开展。有利于其他解放区转入战 略反攻,构成全国规模的战略反攻的总形势。 (4)大别山是一个老根据地,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易 于立足。
6.为什么说1949年国民党提出的和谈是一个骗局? (1)从阶级本质上看,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 级利益,其反共反人民的本性不会改变,不会放弃其独 裁专制政策,更不会交出政权。 (2)从结果上看,双方举行了北平谈判,通过了《国 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但国民政府拒绝签字。
命题视角
视角一 追踪社会热点 《建国大业》受热评
3.战略决战首选东北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1)全国各大战场中,只有东北战场的兵力对比解放 军占优势。 (2)东北敌军孤立分散,补给困难,敌军是撤是守, 举棋不定。 (3)东北经过土地改革,解放军后方巩固,支援战争 的物资力量雄厚。 (4)歼灭东北敌军,既能粉碎敌人战略收缩的企图, 又可挥师入关,配合其他战场作战。
(2)土地改革总路线:在土地改革中,中国共产党贯 彻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 封建性剥削 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 土地改革总 路线。 (3)土改的意义:使解放区农民分到了土地,极大地 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和 支前,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细节点拨“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中“挖蒋根”, 就是指土地改革中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 制度。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重点:土地改革、战略反攻、大决战[结构图示]:辽沈 → 第三年 淮海 第一年 第二年人民解放战争:“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问题设计]:1、1947年,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各个时期我党制定土地政策的依据是什么?探究: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运动的区别 观点1:二者没有根本区别理由:二者都是由于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种特殊国情而产生的。
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始终是农民问题,而土地问题是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为了调动农民革命的积极性,必须解决好农民的土地问题,所以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通过一系列的土地革命和改革,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从政治上、经济上打倒地主阶级,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
观点2:二者的内涵和外延存在着诸多区别2、全国性反攻的条件是什么?——⑴敌我力量对比发生显著变化⑵国统区人民民主运动不断高涨,形成第二条战线⑶一些民主党派与蒋介石集团决裂,使蒋在政治上更加孤立⑷国统区经济处于崩溃边缘,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后方巩固。
3、“三军配合,两翼牵制”三军:刘邓大军——大别山;陈谢兵团——豫陕鄂;陈粟兵团——豫皖苏两翼:西——彭、贺收复延安;东——⑴华北:聂解放石家庄⑵东北:林、罗发动攻势,使敌孤立⑶山东:谭、许胶东战役,改变局面4、三大战役为何首战东北?第一,若先打华北,我华北解放军会受到华北、东北两地敌军的夹击;若首战华东,则会促使敌人下决心撤退东北军队,实现战略收缩。
第二,首战东北有必胜把握。
东北卫立煌集团仅48万人,且被我军分割于长春、沈阳、锦州为中心的三个孤立的据点,或战或守正举棋不定。
东北我军有70万人,加上地方武装30万人,总计有百万之众,占有数量上优势,且土地改革完成,后方巩固。
第三,首战东北胜利,会改变敌我力量对比,获得东北大后方,有利于推动全国战争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是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三章《人民解放战争》中的第三节内容,主要讲述人民解放战争第二年、第三年的作战经过和历史意义。
本节教材无论在本章还是整个中国近现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的深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的胜利,是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一个转折点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的一个重要的基础。
2、说重难点:
(1)重点:三大战役的胜利及历史意义
①分析:随着解放战争进程的发展,敌我双方军事力量对比发生很大变化。
同时,国统区民主运动高涨,国民党政治上十分孤立,后方不稳;而解放区基本完成土改,政权巩固,人民支授解放战争,因此决战时机已经到来。
中国共产党抓住时机,展开三大战役,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学习这一内容既有利于学生把握历史发展基本线索,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突破策略:
(1)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三大战役路线图(flash版),边展示边讲解。
(2)思考讨论:为什么战略决战首先选在东北战场?
在淮海战役中,解放军采取了怎样的作战方式?
为什么北平能够得到和平解放?
(2)难点:
难点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解放战争进程的关系是本节难点。
①分析: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
广大农民是否能够真正调动起来,投身于革命战争、支援革命战争,是关系解放区民主政权能否巩固,工农联盟能否巩固以及解放战争能否取得胜利的关键。
因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又有效地保证了土改的进行,保卫了土地改革的成果。
要引导学生体会经济与政治的关系,体会民主革命中农民阶级的作用,从而深刻理解人民群众的支持是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②突破策略:
引导学生回忆中共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土地政策的内容及取得的意义,分析为什么中共会在不同的时期制定不同的土地政策的原
因?对此你有何认识?
难点二、战略反攻主攻方向的选择
①分析:在第二年的战略反攻阶段,中共将中原地区作为反攻的主攻方向,是有其深刻的原因:A中原地区敌军力量薄弱;B能够直接威胁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区;C能够得到人民的有力支持。
②突破策略:
1、引导学生回忆解放战争第一年的作战情况和国民党的重点进攻方向。
2、播放战略进攻前国共双方实力对比的视频影片。
3、播放战略进攻形势示意图(flash版),边展示边讲解,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
3、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②《中国土地法大纲》;
③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④刘邓大军等反攻方向;
⑤战略决战的胜利;
⑥三大战役的胜利及意义。
(2)、德育目标:
①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废除了封建制度的土地改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
②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胜利是整个解放战争走向历史胜利的转折点。
③三大战役在中国战争史上是空前的,三大战役的胜利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三大战争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
(3)、能力目标:
①过对民主革命时期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②过对解放战争进程的教学,培养学生对战争进程的分析、归纳和概括能力。
③过解放战争中敌我力量变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用辩证的方法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说教法:
有关解放战争的知识,学生并不生疏,因此要注重教学上的情景设置和参与性:
1、采用“学生阅读—教师设问—讨论回答—思考补充—教师总结—认知练习”的教学模式,遵循“感性认识—实践应用—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如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教学就可以这样尝试。
2、采用“阅读看图—画图讲图—提出问题—讨论回答”的方式,对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进行教学,加强学生动手动眼动脑能力,活跃课堂气氛,体现“三个整合”的教育理念。
3、教学设备:多媒体平台、音频视频材料、地图等。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首先学生已具备相当水平的文科知识和自学能力,对人民解放战争的内容在小学初中有所学习,感性认识较强,但发散思维、知识连贯性、学科迁移能力不够。
其次今年的高一年学生是随着新课程一起成长起来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调动,
让学生能够在探究、合作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避免一言堂的出现。
2、学法指导:
(1)课前指导: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准备地图;整理学过听过的有关解放战争的文章和故事。
(2)课堂指导:要求学生读文看图、画图讲图,学会以图代文,图文转换。
指导学生运用政党政治常识和地理知识结合历史知识展开思考讨论问题。
(3)课后指导:指导学生观看有关解放战争的影视或阅读有关文章书籍;做相关的练习,加强对本课的理解和掌握。
四、说过程:
[导入新课] 回忆解放战争第一年的作战形势和国民党的重点进攻的方向。
[展开教学]
一、解放区的土改
时间:1947年
内容:略
意义:一亿多农民获得土地;调动了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