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低碳贝氏体(ULCB)钢的研究

合集下载

低碳贝氏体钢的组织性能研究

低碳贝氏体钢的组织性能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了Q550D与SM570-H的光学显微金相组织,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其微观组织并利用能谱分析其夹杂物的成分。

得到了两种钢的组织精细结构以及非金属夹杂物的形貌及成分,分析了这些夹杂物对低碳贝氏体钢性能的影响。

通过在显微镜下观察到Q550D组织为板条状的上贝氏体组织,在大致平行的铁素体板条中镶嵌着很多细小的不易辨认的渗碳体。

而SM570-D的组织属于粒状贝氏体组织,在板条状的铁素体基体上弥散分布着由残余奥氏体和马氏体组成的小岛(也称M/A 岛),从微观组织上观察,SM570-H的组织比Q550D更为细小。

通过扫描电镜图,可以观察到在两种钢中都含有非金属夹杂物,这些非金属夹杂物大多都分布在奥氏体晶界处,主要是一些复杂的钙铝酸盐和硫化物,其导致组织的不均匀,从而使得钢的性能出现不均匀,除了钙铝酸盐和硫化物之外,组织中也有一些细小的颗粒,这些颗粒主要是合金元素通过过饱和固溶体的时效处理而沉淀出来,从而提高钢的强度。

钢中其它的一些微量元素如钛、铝等,这些元素的第二相弥散分布在铁基体中,形成弥散强化。

低碳贝氏体钢的性能还与轧制工艺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控制终轧温度能够明显改善低碳贝氏体钢的组织,一般把低碳贝氏体钢的终轧温度降低到1000℃左右能够明显提高低碳贝氏体钢的强韧性。

研究发现低碳贝氏体钢由于贝氏体组织结构精细,分布均匀,且碳当量小,因而贝氏体钢具有良好强韧性和焊接性能。

关键词:贝氏体组织, 金相组织,贝氏体转变,非金属夹杂Research on the Microstructure Property of Low-carbon Bainite SteelAbstractThe microstructure of Q550-D and SM570-H were studied by optical microscope and electron microscope in this paper, and the compositions was analyzed by energy spectrum. The microstructures of the two steels and the compositions of nonmetallic inclusions were obtained, also the effections of nonmetallic inclusions for the steels’ property was analyzed.Through observation by microscopy we can get that there are parallel bainite-ferrite strip distributed in microstructure of Q550-D. And more fine cementites are inlayed in the bainite-ferrite strip, It’s uneasy to identify. It belongs to upper bainite. the microstructure of SM570-H belongs to granular bainite, the sand island consisted of retained austenite and martensite distributed in the lath-like ferrites,observing in the microstructure, The microstructure of SM570-H is finer than Q550D.We can observed there were more nonmetallic inclusions in the Bainitic steels, and these nonmetallic inclusions always distributed in austenite grain boundary and always some calcium-aluminate and sulfides. These nonmetallic inclusions can decrease the strength of steels because of uneven microstructure. besides the calcium-aluminate, there were some partical of alloys in the microstructure, these micro alloying elements can improve the s trength of alloys because of solid solution strengthening and dispersion strengthening., such as Ti, Al. the second phase of these elements distributed in the lath-like ferrites.The property of low-carbon Bainitie steel is in association with Rolling Technology Parameters.especially in the finishing temperature. The property is more superior If the finishing temperature is controlled about 1000℃.The microstructure of the low-carbon Bainite steel is very fine, and well-distributed, and carbon equivalent is lower, so low-carbon Bainite steels have excellent strength and toughness and good welding properties.Key Words:Bainitie microstructure,metallographic structureBainite transformation,nonmetallic inclusions目录摘要 (1)Abstract (2)引言 (1)1文献综述 (3)1.1国内外低碳贝氏体钢的研究现状 (3)1.1.1国外低碳贝氏体钢的研究现状 (3)1.1.2国内低碳贝氏体钢的研究现状 (4)1.2低碳贝氏体钢的发展前景 (6)1.2.1市场需求前景 (6)1.2.2低碳贝氏体钢的品种发展方向 (7)1.2.3低碳贝氏体钢的研发方向 (7)2研究贝氏体组织的意义与分类 (8)2.1贝氏体组织的定义 (8)2.2 研究贝氏体组织的意义 (9)2.3贝氏体组织的分类 (11)2.3.1上贝氏体 (11)2.3.2 下贝氏体 (12)2.3.3粒状贝氏体 (13)2.4 低碳贝氏体钢的强化机制 (14)2.4.1 细晶强化 (14)2.4.2 析出强化 (15)2.4.3 固溶强化 (15)2.4.4 位错和亚晶强化 (16)2.4.5 相变强化 (16)2.5 钢中各种元素的作用 (17)2.5.1 C含量的控制范围 (17)2.5.2 B在低碳贝氏体钢中的作用 (17)2.5.3 Mn在低碳贝氏体钢中的作用 (17)2.5.4 Cu在低碳贝氏体钢中的作用 (18)2.5.5 Nb、Ti在低碳贝氏体钢中的作用 (18)2.6 低碳贝氏体钢的控制轧制 (19)2.6.1 控制轧制的概念 (19)2.6.2 低碳贝氏体钢终轧温度的控制 (20)2.6.3 轧后控冷对组织的影响 (20)2.6.4 加热温度对控轧效果的影响 (21)3 研究内容与方案 (21)3.1 研究内容 (21)3.2 试验内容及研究步骤 (22)3.2.1试验设备 (22)3.2.2取样说明 (22)3.2.3实验步骤 (22)3.3 金相组织分析 (24)3.4 非夹杂物形貌分析 (29)3.5贝氏体中的碳化物 (33)结论: (33)参考文献 (34)附录A (37)附录B原文 (38)附录C译文 (43)致谢 (51)引言材料是现代文明的支柱,人类文明的每一个脚印都与材料科学的进步密不可分。

以TPCP工艺开发690MPa级超低碳贝氏体钢

以TPCP工艺开发690MPa级超低碳贝氏体钢

2003年4月April 2003钢 铁 研 究Research on Iron &S teel第2期(总第131期)N o.2 (Sum131)以TPCP 工艺开发690MPa 级超低碳贝氏体钢姚连登 王文亮 王培玉 王九清 田 苗 崔 强(舞阳钢铁有限责任公司)摘 要 采用Mn -Ni -Cu -B 系合金,在4200mm 轧机上实行Ⅲ型控轧,以ACC 装置进行轧后冷却,开发出超低碳贝氏体钢(U LC B )50mm 厚板。

其抗拉强度达到70kg 级,低温冲击性能优良。

这为开发80kg 级U LC B 钢打下了基础。

关键词 超低碳贝体钢 控冷控轧 TPCPDEVE LOPMENT OF 690MP a U LCB STEE L B Y USING TPCPY ao Liandeng Wang Wenliang Wang Peiyu Wang Jiuqing T ian M iao Cui Qiang (Wuyang Iron and S teel C o.Ltd.)Synopsis U LC B heavy plate with maximum thickness of 50mm was developed by applying of Mn -Ni -Cu -B alloy ,Ⅲcontrolled rolling and cooling in 4200mm plate mill by ACC equip 2ment.The steel had a high strength of 70K g and low tem perature im pact toughness.The develop 2ment of 70kg U LC B steel has lied a s olid foundation to develop 80kg U LC B steels.K eyw ords U LC B steel controlled rolling and cooling TPCP联系人:姚连登,高级工程师,舞阳市(462500)舞阳钢铁公司科研开发处1 前 言以微合金化结合控轧、控冷工艺生产非调质高强度钢的工艺方法,在近二十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超低碳贝氏体高强度钢的腐蚀性能研究

超低碳贝氏体高强度钢的腐蚀性能研究

第31卷第2期武汉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31,No.22008年4月J.of Wuhan U ni.of Sci.&T ech.(Natur al Science Edition)Apr.2008收稿日期:2007 11 27作者简介:董杰吉(1963 ),男,莱芜钢铁集团公司高级工程师.E mail:dongjieji@超低碳贝氏体高强度钢的腐蚀性能研究董杰吉1,张思勋1,王慧玉2,韩文习1,刘春明3(1.莱芜钢铁集团公司技术研发中心,山东莱芜,271104;2.莱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棒材厂,山东莱芜,271106;3.东北大学材料各向异性与织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辽宁沈阳,110004)摘要:为了对超低碳贝氏体高强度钢(U L CB)在海洋环境下的腐蚀性能进行研究,模拟海洋全浸带的环境,通过加速腐蚀试验,对U L CB 钢的腐蚀性能和另外两种耐海洋腐蚀钢样进行了耐蚀性能对比。

在对SEM ,XR D 和极化曲线分析后发现,三种耐蚀钢在海水全浸带中的腐蚀主要是点蚀的发生。

微观组织是影响钢耐蚀性能的重要因素:铁素体+珠光体组织加速钢的点蚀发生;U L CB 钢板条状贝氏体组织细密而均匀,没有明显的晶界,因而钢中微电池的数量大大减少,使其耐蚀性能提高。

关键词:U L CB;全浸腐蚀;耐蚀性能中图分类号:T G 11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 3090(2008)02 0127 05超低碳贝氏体高强度钢(ULCB)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钢种。

U LCB 钢的强韧性能主要是钢中微量的铌、钼、铜等微合金化元素,通过细晶强化、析出强化和位错强化全面提高钢的组织性能,由于其良好的强韧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于大型机械、船舶、海洋石油平台等设施[1]。

ULCB 钢中合金元素添加量远小于其他海洋用钢,使其成本降低,但焊接性能却随之提高。

ULCB 钢的性能已成为21世纪钢铁工作者的研究重点,其耐蚀性能研究鲜有介绍。

超低碳贝氏体(ULCB)焊接材料的研究进展

超低碳贝氏体(ULCB)焊接材料的研究进展

超低碳贝氏体(ULCB)焊接材料的研究进展 薛小怀, 钱百年, 国旭明, 于少飞*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 110016)摘 要: 介绍了超低碳贝氏体(U LCB)焊接材料产生的背景、超低碳贝氏体焊缝强韧化机制和冶金理论,还介绍了影响超低碳贝氏体焊缝性能的因素、以及使用该焊接材料时需要解决的问题。

文中指出,虽然U LCB焊接材料具有优异的性能,但是焊接方法的选取和保护气氛的选择,对焊缝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

焊缝组织和硬度对冷却速率不敏感。

最后指出U LCB焊接材料的广泛应用必须解决生产效率问题,通过控制夹杂物大小和消除柱状晶进一步改善焊缝的韧性。

关键词: 超低碳贝氏体(U LC B);焊接材料;强韧化机制中图分类号:T G4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360X(2001)04-93-04薛小怀0 序 言超低碳贝氏体焊缝金属由于对热输入和冷却速率不敏感,在很宽的t8/5冷却时间范围内仍保持有相当高的强韧性配合,从而受到焊接研究者的普遍关注,超低碳贝氏体焊接材料的研制也就成为发展新一代钢铁材料相关技术的热点问题。

本文从超低碳贝氏体焊接材料出现的背景、冶金特点、强韧化机制、以及对焊缝金属性能影响的因素几个方面介绍了国外在该热点问题上的研究进展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希望对我国焊接材料的研制有所裨益。

1 超低碳贝氏体焊接材料出现的背景高屈服强度(Hig h Yield Streng th简称H Y系列)用钢包括HY-80、HY-100、HY-130钢,从1946年研制成功以来在美国海军用钢中得到广泛的应用[1,2]。

该系列钢的强度和韧性是通过形成淬火和回火马氏体得到的。

由于采用形成弥散细小的碳化物的强化机理,所以碳在该钢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也因快速冷却时形成的未回火马氏体组织损害了韧性。

同时这些不利于韧性的组织也增加了氢致裂纹的敏感性。

因此焊接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焊接热输入、预热温度、层间温度以保证得到满意的组织和力学性能。

低碳贝氏体钢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

低碳贝氏体钢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

低碳贝氏体钢地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1 西北工业大学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72;2邯郸钢铁集团公司技术中心,邯郸056000>摘要:综述了低碳贝氏体钢地国内外研究现状,指出低碳贝氏体钢性能优良且成本低廉.并结合低碳贝氏体钢地市场需求和邯钢品种钢地研发方向,展望了低碳贝氏体钢地发展前景,提出低碳贝氏体钢产品品种地开发及其控轧控冷工艺地研制是其研究方向.关键词:低碳贝氏体钢贝氏体组织控轧控冷项目机械制造、架设桥梁、造船、车辆制造、航空等领域广泛地使用着各种规格地钢板.因为服役条件及焊接工艺地限制,这类用途地钢板不仅要求材料具有足够地强度和塑性,而且还要求具备一定地低温韧性和优良地焊接性能,以适应野外作业和制造工艺地要求.坚持科学地发展观,从资源和成本核算考虑,用户普遍要求使用高性能、低成本地金属材料.低碳贝氏体钢正是为满足这一需求而研发地,已广泛应用于桥梁、建筑、车辆、水轮机壳体、舰船、飞机构件及其它紧固件、轴类件等方面,超高强度地低碳贝氏体钢还将满足这些构件地减重要求.20世纪20年代末,Robertson首次在钢中发现后来被命名为贝氏体地中温转变产物.后来研究人员又进一步发现了上贝氏体、下贝氏体、粒状贝氏体、无碳化物贝氏体、柱状贝氏体、反常贝氏体、块状贝氏体、低碳低合金贝氏体、准贝氏体等组织形态,形成了比较完整地贝氏体相变理论.近几十年来,贝氏体理论地应用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贝氏体钢地研究开发已经引起学术界和项目界地高度重视,在工业生产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1低碳贝氏体钢低碳贝氏体钢是以钼钢或钼硼钢为基础,同时加入锰、铬、镍以及其他微合金化元素(铌、钛、钒>,从而开发出一系列低碳贝氏体钢种.这类钢地含碳量多数控制在0.16%以下,最多不应超过0.120%[3].因为低碳贝氏体组织钢比相同含碳量地铁素体-珠光体钢具有更高地强度,因此,低碳贝氏体钢种地研发将成为发展屈服强度为450~800MPa级别钢种地主要途径.低碳贝氏体钢中主要添加地合金元素及其作用如下:(1>碳元素是强间隙固溶强化元素,可提高强度,但不能依靠其提高强度.尽量降低含碳量,即保持一定地韧性,也为了获得良好地焊接性.(2>钼元素能够使钢在空冷条件下获得贝氏体组织.钼元素使钢地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中地铁素体析出出现明显右移,但并不明显推移贝氏体转变,所以过冷奥氏体得以直接向贝氏体转变,而在此前没有或者只有部分先共析铁素体析出,这样也就不再发生珠光体转变,如图1所示.(3>利用微量硼元素,使钢地淬透性明显增加.钼硼复合作用使过冷奥氏体向铁素体地等温转变曲线进一步右移,使贝氏体转变开始线明显突出.为了在空冷条件下得到全部低碳贝氏体组织,钼硼复合作用十分有效,如图1所示.(4> 硅元素是固溶强化元素,使贝氏体转变发生在更低地温度,并使贝氏体转变C 曲线右移.(5> 加入其它能够增大钢过冷能力地元素,如锰、铬、镍等,以进一步增大钢地淬透性,促使贝氏体转变发生在更低地温度,目地是获得下贝氏体组织,增加其强度.(6> 加入强碳化物形成元素,即微合金化,以保证进一步细化晶粒.同时,微合金化也可以产生沉淀强化效果.奥氏体化地钢过冷到Bs (约550 ℃> 至Ms 温度范围等温,将产生贝氏体转变,也称中温转变.它是介于扩散性珠光体转变和非扩散性马氏体转变之间地一种中间转变.在贝氏体转变区域没有铁原子地扩散,而是依靠切变进行奥氏体向铁素体地点阵重构,并通过碳原子地扩散进行碳化物地沉淀析出.一般贝氏体转变会形成3 种贝氏体组织:上贝氏体、下贝氏体、粒状贝氏体.上贝氏体地形成温度较高,呈羽毛状,性能较差。

低碳贝氏体钢的开发

低碳贝氏体钢的开发

02
低碳贝氏体钢的制造工艺
冶炼工艺
低碳贝氏体钢的冶炼工艺主要包括电弧炉熔炼和炉外精炼等 。电弧炉熔炼是低碳贝氏体钢的主要冶炼方法,通过加入适 量的合金元素,控制钢的化学成分,以满足后续轧制和热处 理工艺的要求。
炉外精炼是提高钢的纯净度和均匀性的重要手段,通过真空 处理、脱气、合金元素调整等手段,进一步优化钢的化学成 分和显微组织。
低碳贝氏体钢的开发
• 引言 • 低碳贝氏体钢的制造工艺 • 低碳贝氏体钢的性能研究 • 低碳贝氏体钢的开发前景与挑战 • 低碳贝氏体钢的应用案例 • 结论
目录
01
引言
低碳贝氏体钢的定义
低碳贝氏体钢是一种低碳含量的钢材 ,其碳含量一般在0.2%以下。
低碳贝氏体钢是通过控制轧制和冷却 工艺,使钢中贝氏体组织占主导地位 的钢材。
低碳贝氏体钢的应用领域
船舶制造
低碳贝氏域。
压力容器
在压力容器制造中,低碳贝氏体 钢由于其优良的耐腐蚀性能和较 高的强度,被用作重要的结构材 料。
桥梁工程
在桥梁工程中,低碳贝氏体钢由 于其高强度和良好的韧性,被用 于制造桥梁结构件和重要连接件。
感谢观看
THANKS
低碳贝氏体钢具有较好的耐腐蚀性能, 能够适应各种腐蚀环境。
VS
详细描述
通过降低钢中的碳含量,减少夹杂物和显 微组织中的缺陷,低碳贝氏体钢的耐腐蚀 性能得到提高。此外,适当的合金元素添 加也可以增强其耐腐蚀性能,使其在海洋 环境、化工设备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 景。
焊接性能
要点一
总结词
低碳贝氏体钢具有良好的焊接性能,易于加工成型。
低碳贝氏体钢的特性
高强度
低碳贝氏体钢具有较高的强度,其抗拉强度一般在800MPa以上, 同时具有较好的韧性。

低碳贝氏体非调质钢的试验研究

低碳贝氏体非调质钢的试验研究

・试验研究・低碳贝氏体非调质钢的试验研究安航航 李太全(北京科技大学)摘 要 以开发与研究高品质低碳贝氏体非调质汽车用钢为目标,设计了适应要求的低成本的合金成分;采用锻造和空冷工艺使材料的组织和性能基本接近开发目标;利用SE M和E DS对钢中夹杂物进行观察分析,进一步提高钢的洁净度,开发钢完全满足汽车用钢的要求。

关键词 汽车用非调质钢 粒状贝氏体 组织和性能Study on Non-Quenched and Low Carbon Ba i n iti c SteelAn Hanghang and L i Taiquan(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 ogy Beijing)Abstract A t the devel opment and study of the high quality non-quenched and l ow carbon bainitic steel for au2 t omobile,l ow cost all oy compositi on satisfying the require ments of high quality non-quenched and l ow carbon steel f or aut omobile has been designed thr ough rati onal all oy compositi on design;By means of f orging and air cooling p r ocess, the m icr ostructure and p r operties of the material are basically app r oaching the target of devel opment;By observing and analyzing the inclusi ons in the steel with SE M and E DS methods,cleanliness of the steel has been further i m p r oved, which can fully meeting the require ments of the aut omobile steel.Keywords Non-quenched steel f or aut omobile,Granular bainite,M icr ostructure and p r operties0 前言高品质汽车用非调质钢除了要求具备良好强度、塑性和韧性之外,还要求具备优良抗疲劳破坏性能,因此对钢的纯净度,特别是总氧含量和钢中非金属夹杂物控制非常严格[1]。

低碳贝氏体钢的书

低碳贝氏体钢的书

低碳贝氏体钢的书摘要:I.低碳贝氏体钢的概述- 低碳贝氏体钢的定义- 低碳贝氏体钢的特点II.低碳贝氏体钢的制备方法- 低碳贝氏体钢的化学成分- 低碳贝氏体钢的冶炼方法- 低碳贝氏体钢的热处理过程III.低碳贝氏体钢的性能与应用- 低碳贝氏体钢的力学性能- 低碳贝氏体钢的物理性能- 低碳贝氏体钢的主要应用领域IV.低碳贝氏体钢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低碳贝氏体钢在未来的发展前景- 低碳贝氏体钢的潜在应用领域正文:低碳贝氏体钢是一种高强度、高韧性的钢材,因其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良好的焊接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工程结构中。

本文将介绍低碳贝氏体钢的概述、制备方法、性能与应用以及发展趋势与展望。

一、低碳贝氏体钢的概述低碳贝氏体钢是一种在低碳钢的基础上,通过特定的热处理工艺形成的贝氏体组织。

这种钢具有低碳钢的优点,如良好的焊接性能和可锻性,同时还具有高强度和良好的韧性。

低碳贝氏体钢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结构材料,广泛应用于建筑、汽车、船舶、机械等领域。

二、低碳贝氏体钢的制备方法1.低碳贝氏体钢的化学成分低碳贝氏体钢的主要化学成分包括铁、碳、锰、硅、铬等元素。

其中,碳含量一般在0.1%~0.3%之间,锰和硅的含量分别为1%~2%和0.5%~1.5%。

此外,为了提高钢的强度和韧性,还可以加入适量的钒、铌、钼等合金元素。

2.低碳贝氏体钢的冶炼方法低碳贝氏体钢通常采用电弧炉、平炉或转炉等冶炼方法。

冶炼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钢的化学成分和温度,以保证钢的组织和性能。

3.低碳贝氏体钢的热处理过程低碳贝氏体钢的热处理过程主要包括淬火和回火。

淬火是将钢加热到某一温度,然后迅速冷却,使其组织转变为马氏体。

回火是将淬火后的钢重新加热到某一温度,保温一段时间,然后冷却,以消除淬火应力和改善钢的性能。

三、低碳贝氏体钢的性能与应用1.低碳贝氏体钢的力学性能低碳贝氏体钢具有高强度和良好的韧性。

抗拉强度一般在700MPa~1200MPa之间,屈服强度在300MPa~700MPa之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低碳贝氏体(ULCB)钢的研究
众所周知,具有低的C含量的贝氏体钢可以获得优良的强韧综合性能,主要原因是极低的C含量能降低或消除了贝氏铁素基体中的渗C体,因此钢的韧性能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为了保证贝氏体转变的淬透性良好,而马氏体转变的淬透性相对较低,应该适量添加其它合金元素。

大量的研究推进了这种认识,并导致了所谓的ULCB钢的发展。

该类钢具有优良的韧性,强度和焊接等综合性能,并已经应用于极地和海底环境的高强管线。

ULCB钢起源于“强可焊性钢”,在瑞典的实验室得到发展。

最初这类钢的典型成分是0.10~0.16C,0.6Mn,0.4Si,0.35~0.60Mo和0.0013~0.0035B(%)。

少量的Mo和B抑制了多边形铁素体的形成,但对贝氏体转变动力学有一定的影响。

结果对“强可焊性钢”来说在较宽的冷速范围内可获得完全贝氏体组织。

1957年Irvine和Pickering的研究表明,这些钢的强度与其奥氏体转变成贝氏体的温度是相关联的,而且可以通过添加合金元素来阻止贝氏体的转变开始温度得到控制。

研究还表明这些低C贝氏体钢可得到600~1200N/mm的抗拉强度,或是450~900N/mm的屈服应力。

然而这类钢的主要缺点在焊接后体现出来了。

因为它们的C含量太高,焊后部分热影响区变成了一种脆性组织。

这些钢的进一步发展依赖于获得较低C含量的钢产品的技术进展。

Mcevity等人发表了研究ULCB钢的第一篇报道,他的研究表明一种成分为003C-0.7Mn-3Ni-3Mo-0.3Si-0.05Nb(%)的钢具有显著的综合性能,其屈服强度可达到700N/mm和具有-75℃韧脆转变温度的优良韧性,因为其成分中加入了昂贵的合金元素,所以很难用于做商业开发。

第一个被用于商业性的ULCB钢仅加入
了3~4Mn(%),并且具有理想的性能。

Blom的研究表明,成分为
0.03C-4.5Mn-0.1Nb(%)轧制状态的钢可得到屈服应力730N/mm,且具有比-40℃更低的脆性转变温度。

其后在Climax钼公司的Cryderman等人开发了添加Mo 元素的低Mn钢。

这些钢称之为Climax钢,在全世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其典型成分为0.04C-2.0Mn-0.4Mo-0.05Nb(%),通常在控轧状态下添加了少量的Ni、Ti 和B。

由Nippon钢公司最近开发的控轧ULCB钢采用了B、Ti、N微合金化,它们的基本成分为0.01-0.03C、1.5-2.0Mn、0.04Nb、0.015Ti和0.001B(%)。

这些钢已投入实际应用,并由Nippon钢公司作为ULCB钢将其市场化。

因为其优良的强韧性和焊接性能,这类钢已引起更多的关注。

ULCB钢的组织形态
典型的ULCB钢贝氏体晶粒是由具有细小亚结构的贝氏铁素体组成的,上面均匀分布着少量的富C二次相。

这些二次相处于贝氏铁素体板条束中,基本上都是由M/A组元组成。

由于束状结构内贝氏铁素体亚结构的边界是小角度晶界,在光学显微镜下几乎或根本看不到到铁素体边界。

因此其光学组织形貌特征是二次相粒子散布在单个的铁素体晶粒内。

但是,事实上,这些二次相是由位向基本一致的铁素体晶粒之间的残余奥氏体和马氏体组成的。

低倍光学显微镜下,ULCB 钢组织的显著特征是原始奥氏体晶界沿轧制方向平行排列,呈直线条纹状,这是因为精轧保留了最终未再结晶奥氏体的扁平形状。

为了改善ULCB钢的韧性,原始奥氏体晶粒细小化是很重要的,因为贝氏铁素体断裂的有效晶粒尺寸受到奥氏体晶粒尺寸的显著影响。

最新发展的控轧工艺对细化奥氏体晶粒尺寸和进一步改善低温韧性有明显的影响。

这些采用Nb、Ti 和B微合金化的控轧ULCB钢具有典型的超低C含量(范围从0.01%~0.03%),TiN
和NbC被认为是这些钢的基本组成,它们在控制轧制的操作过程中对阻碍奥氏体晶粒的长大起着重要的作用。

合金元素的作用
C含量控制到0.01%~0.03%保证了ULCB钢的成功开发。

低的C含量应该能够确保不会由于贝氏体相变不完全而形成马氏体的前提下,又足以与微合金元素Nb发生反应形成NbC。

有研究表明,由于C含量降低造成的马氏体体积分数的减少而改善了钢材的韧性,而不会造成强度大的损失。

然而,应该注意到C含量不应当低于0.01%,否则将形不成足够的NbC,致使韧性恶化。

由于C含量的大幅降低,最新开发的ULCB钢都采用了Nb、Ti和B复合微合金化。

研究表明,单独加入B时,通常会在轧后奥氏体晶界沉淀析出Fe23(CB)6,从而显著降低B的强化效果,造成γ→α的转变不能得到有效抑制,因此钢中加入Nb来阻止Fe23(CB)6的形成,因为Nb更易与C结合,随着溶解的Nb含量的增加,形成贝氏体的倾向也大大增加了。

Nb的适量溶解可以稳定奥氏体并表现出和B复合添加促进贝氏体转变的效果。

Nb和B的联合作用机理可以这样描述:首先,Nb可以有效地阻碍变形γ的再结晶,如此通过阻止由于再结晶而形成新的晶界来使γ晶界稳定,这就使得B有足够的时间扩散到γ晶界附近,从而增加了γ的淬透性。

其次,Nb能够降低C在γ中扩散率及活度,因此,γ中溶解的Nb可以保护B,而不至于形成B 的C化物,如Fe23(CB)6。

第三是γ中溶解Nb本身对于抑制γ→α转变有相当大的影响。

显然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阐明其精确机理,由于Nb在γ中的溶解极限是0.03%,故典型的ULCB钢中Nb含量通常高于0.04%。

另一方面,ULCB钢中加入Ti的作用是固定钢中溶解的N,否则N将与B结合导致B失效。

研究表明,要想完全固定N,Ti的浓度应大约是N浓度的3.4倍。

但是,过量的Ti会导致韧性下降。

因为ULCB钢的C含量较低,故1.5%~2.0%Mn的加入量水平取决于钢板的厚度和要求的强度水平。

Ni和Mo的加入量也取决于钢板的强度和厚度。

最佳的B含量大约是0.001%。

在ULCB钢中,Ti完全固定了钢中的N,因此,所有加入的B在轧制前的加热中得到了溶解。

随着B含量的增加,强度得到提高,结果组织中的贝氏体分数增加,而且,当B含量超过0.002%时的抗拉强度指标趋于稳定。

但是,随着B 含量超过0.001%时,低温韧性急剧恶化。

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被推断是由于随着B含量的增加引起了在γ晶粒边界和γ晶粒内的B偏析造成的。

在添加
0.003%B的钢中可以观察到Fe23(CB)6的沉淀析出。

因此,可以认为当加入B含量超过0.003%时是无效的。

工艺参数的作用
控轧和快冷的工艺参数包括板坯加热温度、终轧温度、总变形量、(板坯总压缩比)和快冷速率。

为了获得具有极好的韧性、强度和焊接综合性能的最佳组织,应对上述工艺参数进行细致的控制。

高的板坯加热温度可以获得在γ中NbC更多的溶解。

研究表明,当加热温度超过NbC的完全溶解温度时,可以得到较高的贝氏体含量。

另一方面,当加热温度低于此温度时,基体组织中的大部分是多边形铁素体,而不是贝氏铁素体。

不同的加热温度得到的转变前的γ晶粒尺寸也不相同,并且加热中Nb的固溶量不同,得到的显微组织构成也不相同。

研究表明,控轧过程中,在γ区域的终轧温度对成品钢材中固溶的Nb 有很大的影响,随着终轧温度的降低、Nb在成品钢材中的固溶量也相应减少,因为其有更大的应变诱导沉淀析出发生,这个在溶解Nb方面的变化似乎对显微组织的演变有重大的影响。

研究表明,强度受总变形量的影响(板坯总压缩比)较小。

可能是因为钢板越厚;轧制变形的总压下量越小。

因此,前期γ晶粒越大,变形γ中NbC 应变诱导析出越小。

结果可以获得更大的淬透性,从而弥补了钢板越厚,冷却速率越慢的影响。

相反,随着总变形量的减少,韧性降低了,可能是因为粗大的原始γ晶粒,相应地形变破碎后的γ晶粒尺寸也较大所致。

如果和同样钢种采用空冷处理相比,因为轧后采用快冷处理,ULCB钢可以获得更多体积分数的贝氏体含量。

此外,在快冷的情况下,可以获得更精细的具有高密度位错的贝氏铁素体亚结构。

而且在贝氏铁素体基体上M/A组元的尺寸变得更精细,其分布也更均匀。

这些显微组织特征解释了为什么在快速冷却的情况下,强度和韧性能得到显著改善。

结语
有关合金元素和热机械工艺选择的研究已经应用于ULCB钢的设计中,而且对这类钢的显微组织细节做了阐述。

加入合金元素和工艺参数对组织和机械性能的影响也进行了讨论,旨在改善贝氏体的淬透性和增加其韧性的目的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