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文学中的镜子意象

合集下载

杜甫带镜字的诗句

杜甫带镜字的诗句

杜甫带镜字的诗句引言杜甫,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以豪放、慷慨、悲凉而著称。

杜甫常常用镜子作为修辞手法,表达自己对时代和人生的观察和思考。

本文将探讨杜甫带镜字的诗句,从不同角度剖析杜甫诗歌中的镜子意象,以及这些诗句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杜甫诗歌中的镜子意象杜甫的诗歌中常常出现镜子的形象,它在诗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既象征着现实社会的映照,又体现了杜甫自身的内心世界。

对现实社会的映照1.《悲陈陶词》中的“镜参虚白日”一句,通过镜子反射阳光的形象,折射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这句诗描绘了镜子对外界的映射,象征着作者对现实社会的真实观察和批判。

2.《九日登高诗十二首·其六》中的“霭霭春云底,迤逦夜月峰。

山焉如顶盖,水焉如银镜。

”这句诗通过山水与银镜的对比,展示了杜甫对山水景色的那种感悟的境界,用银镜比喻山水的平静美好,象征山水美景对诗人内心的照耀。

杜甫的内心世界1.《望岳》中的“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这句诗语带有内心的独白,揭示了诗人的自省人生观。

杜甫用岱宗山与自己的心情相比,折射出自己的失意和彷徨,镜子在这里成为诗人心灵的照妆器。

2.《望高平台送李判官》中的“将舆对楚山,将雨洗兵象”这句诗中描绘了水天相接的奇景,同时也写了战争中的惨状,诗人通过写实的方式,在描写壮丽景色的同时,折射出他的痛苦和沧桑。

杜甫带镜字的诗句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通过镜子这一意象,杜甫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体现了出来,表达了对时代和人生的观念和感慨。

对时代的观察1.《咏怀古迹五首·其四》中的“金城烟尘气象新,汉家宫阙依然存。

”这句诗运用镜子的映射,折射出诗人对新朝代的期待和对旧朝代的怀念。

诗人希冀新皇朝能延续旧朝的美好,用镜子作比喻,形象生动。

2.《悲陈陶词》中的“神怡减无遗,岁晏结秋实。

”这句诗写诗人对陶渊明的怀念和对时光的流逝的感慨。

借镜子反射阳光之意寓涵深远,描绘出自然环境对诗人情感的映照。

对人生的思考1.《阳关三迳行》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现代派”的“镜子”——从镜子意象看“现代派”的诗学面相

“现代派”的“镜子”——从镜子意象看“现代派”的诗学面相

收 稿 日期 : 0 6 2 O 2 0 —0 —2
作 者 简介 ; 慧 (98 )男 ( 族 )辽 宁辽 阳人 , 华 大学 中文 系 中国现 当代 文学 研究 专业 20 杨 17 一 , 满 , 清 0 5级 博 士 生 ; 欣 芮 (9 9 )女 , 宁沈 阳人 , 宁 大 学 文 化 传 播 学 院 文 艺 学 专 业 2 0 级 硕 士 研 究 生 。 1 7一 , 辽 辽 03 作 为 重 要 的 诗 学 术 语 ,意 象 ” 中 西 方 文 化 语 “ 在 境 中 有 不 同 的 理 解 , 如 果 将 其 放 到 语 言 哲 学 层 面 但
和 思 维 能 力 提 升 的 标 志 之 一 , 同 时 意 象 也 反 对 逻 但 各 斯 主 义 的 生 硬 干 瘪 , 保 留 了 人 们 思 想 深 处 的 对 它 诗 性 的 守 望 , 也 总是 与 科学 语 体 和政 论 体 绝 缘 。 它 意 象 天 然 带 有 “ 学 性 ” 质 , 必 然 是 一 种 智 性 的 文 气 它 运 恩 、 感 的 节 制 。 在 中 国 古 典 诗 歌 , 别 是 唐 诗 情 这 特
《 星 空 》 望 。
那 只 是 在 特 定 时 间 和 空 间 说 明 某 一 问 题 ; 果 在 某 如
系 辞 》上 ) 言 :圣 人 立 象 以 尽 意 , 卦 以 尽 情 伪 , ( 有 “ 设 系 辞焉 以尽其 言 ”这 应该 是对 意 象最 早 的 阐释 吧 。 ,
如 果不 妄粗 鄙 , 们 可 以将 意 象 理 解 为对 直 白 、 我 浅
近 , 泄 的 拒 绝 , 的 出 现 本 身 就 是 人 类 文 化 水 平 宣 它
“ ” 代 派 的诗 学 面 相 。 看 现

浅谈卞之琳早期诗歌中的意象

浅谈卞之琳早期诗歌中的意象

作于
1935年的《旧元夜遐思》中写
到:
灯前的窗玻璃是一面镜子,
莫掀我帏望远吧,如不想自鉴。
可是远窗是更深的镜子:
一星灯火里看是谁的愁眼?
元宵佳节的热闹过后,深夜回到斗
室,如果窗玻璃前是灯火,后面是一片漆
黑,那么玻璃旧就变成一面镜子了,那么
深夜不寐怀人的“你”掀帏望远,就恰如
人的影子投射在夕阳之下的古墙上。
“我”想跟他们说说话,可是“我们却一声
不响”,只是跟影子踟躇而行。作者似在
问影子,影子不会作答,当然在问影子的
主人,但这何尝不是一种自我怀疑呢?
一个老朋友,他是在一所
更古老的城里,这时候怎么样了?淡淡的影子?
5月,收入
《雕虫纪历(1930--1958)增订版》人民
文学出版社
[2]《西长安街》,作于
1937年
9月,
收入《雕虫纪历(1930--1958)增订版》
人民文学出版社
[3]《雕虫纪历·序言》,人民文学出
版社
之琳认为:
“文学具有民族风格才具有世
界意义”,因此,他主张在“化欧”的同时
也“化古”,并将二者很好的融合起来,脱
去了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主义诗歌的
晦涩,同时又不失其内涵丰富的意象特
征,使中国诗歌在继承与创新的道路上
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妆台》,作于
1937年
时也是第二个境况里的宾。就如镜外之
人与镜中之影的互相映照。
卞之琳曾说自己作诗:
“小处敏感,
大处茫然”,诗“规格不大”,自己偏又“喜

论红楼梦中的镜子文化

论红楼梦中的镜子文化

论<<红楼梦>>中的镜子文化摘要镜子在中西方文学中都是一项常用的意象。

西方文学曾以如镜子般准确反应事物为最高写作标准的模仿论崇尚对外界的忠诚,开现实主义先河,“莎士比亚的戏剧是生活的镜子”曾被认为是最高评价。

至于我国,以镜子为意象的文学作品更是具有多样性,从唐太宗“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的自省,到李白“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壮阔;乃至李商隐“玉匣清光不复持,菱花散乱月轮亏”的朦胧。

镜都承担了多样的意象。

及至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红楼梦》,镜子的内涵更加趋向广阔。

引文镜子在《红楼梦》中出现了多次,或作为室内装饰,或作为一种小道具,或作为诗词中的意象。

《红楼梦》曾一度被命名为风月宝鉴,镜子在《红楼梦》中不能仅被解释为一种理性的存在,它寄托遥深,贯穿了整部作品,连贯着主旨,发人深思。

论<<红楼梦>>中的镜子文化在古代人类以己感物思维方式的映照下,镜子——一个普通的生活用品也被赋予了神秘的奥义。

它的反射性、它易导致的形逝影碎,都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被反复运用,成为了一个典型地文学意象。

王度<<古镜记>>以古镜为线索记怪异故事,古镜导致的悲喜使镜子本身具备了主人公的意味,强烈的传奇色彩开唐传奇先河。

又如<<聊斋志异>>中凤女狐仙悬于丈夫床头的镜子,凤仙于镜内不是静止的影像,而是一个可喜可悲的生命体,亦真亦幻。

志怪之余,镜子还成为了激励主人公的正面载体。

镜在诗词中也多次出现,"不辞镜里朱颜瘦",“君心匣中镜,一破不复全”,镜子是爱情的象征,也是闺中女子闲愁的寄托。

无疑,镜又被染上了花间的香气旖旎。

镜可正衣冠,可寄闲愁,是中国古代文人的特有情结。

在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红楼梦》中,镜子更是成为了具有多样性的文学意象。

在一定意义上,增添了作品的艺术张力,丰富了作品的艺术想象,成为了一个象征性极强的美学载体。

毕业论文苍凉之域中的水月镜花—张爱玲小说意象之分析

毕业论文苍凉之域中的水月镜花—张爱玲小说意象之分析
Key Words:Zhang Ailing;the moon;Glass;Flower;Imago
一.绪论
(一)概念的辨析
“意象”即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 象。其实关于意象的命题早在《周易》和《庄子》中就已经出现了。意象的初始 源头可以追溯到中国的神话,郭璞的《注山海经叙》中就有“游魂灵怪,触象而 构。”但是神话解体后,中国人意识觉醒,使得人神分离。商代巫祝卜史成为人 神沟通的媒介。后来周人将前人卜筮之术和自己的筮卜结合,融会贯通铸成《易 经》。《易经》中卜者针对欲决的疑难,因数定象,观象系辞,玩其象辞而判其 吉凶以数象辞的符号整体充当沟通天人的媒介。其中“象”就是圣人“观物取象”, “立象尽意”。而《易经》早在春秋时就有《易象》这一别名。
首先就其题材而言,傅雷说到:“我不责备作者的题材只限于男女问题,但 除了男女之外,世界究竟还辽阔的很。”①他认为张爱玲的小说仅仅局限于写男 女问题,视野并不宽广。这是从现实主义创作角度对其进行的评价,不免立论偏 颇。与傅雷相比较唐文标则更客观:“张爱玲是一个活在新时代中的租界上海的 旧作家”是“这个没落的‘上海世界’的最好和最后的代言人。”②这是说她的 题材大多都写上海的没落贵族的生活,所反映的世界便是没落的上海。其次在艺 术风格上,傅雷说《金锁记》:“颇有《狂人日记》中某些故事的风味”③胡兰 成则站在青春的视角研究张爱玲的创作个性:“读她的作品,如同在一架钢琴上 行走,每一步都发出音乐。”④再次说到作品地位,傅雷曾说《金锁记》:“截 至目前为止的最完美之作”是“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⑤他对张爱玲高超 技巧的推崇,更为后人开启了一个最有活力的话题。夏志清说:“张爱玲在《传 奇》里所描写的世界,上起清末,下迄中日战争;这世界里面的房屋,家具,服 饰等等,都整齐而完备。她的视觉的想象有时候可以达到济慈那样华丽的程 度......自从《红楼梦》以来,中国小说恐怕还没有一部对闺阁下过这样的功夫。” [1]这是对张爱玲的作品特色不同于其他人之处的肯定及赞扬。最后就其作品的 创新性而言,刘峰杰说:“张爱玲代表了 20 世纪中国文学的一次成功的转型, 从‘个性的解放’到‘个人化的写作’”⑥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一、名词解释1、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三个分支之一,它是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2、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像空间,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3、审美形象:由文学的文本结构所呈现的富于意义的审美感性形态,它是文学的特有存在方式。

审美形象既具有感性特征,同时又渗透想象、虚构或情感等精神过程。

4、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5、创作动机: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对整个创作过程起支配作用的隐的或显的意图或意念,它是作家所有文学活动能否实现的枢纽,也是每一具体的文学创造过程能否完成的关键.6、艺术发现:是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主体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7、艺术真实: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意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

8、文学意象:即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的审美意象,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9、净化:就是读者通过阅读作品而达到的一种“杂念去除,趋向崇高”的自我教育效果,它是文学作品审美价值得以实现的另一重要标志,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的又一表现。

10、有我之境:是指那种感情比较直露、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

无我之境:指那种情感比较含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

11、共鸣: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重要标志。

12、文学创造的客体:文学创造的客体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客体即“自然说",另一种是客体即“情感”说。

柏尔修斯之镜:小说写作中的几种镜面隐喻

柏尔修斯之镜:小说写作中的几种镜面隐喻
喻建构起来的,我们可以说 《红楼梦》 展现的现实
是沉重的,但它的整体美学风格是轻盈的,读完整
部小说,我们也恍惚是做了一场梦,一场内蕴沉重
而呈现为轻逸的梦。
当我们思考柏尔修斯之镜下诸多相异的隐喻何
以能共同指向轻逸的美学时,我们想到了镜子与外
部世界的距离。这也暗含着卡尔维诺所说的从侧面
观察世界的方法,从侧面观察,写作者与审美对象
经过作家的内化后,会由实体的镜子转化为作家内
心的镜面隐喻,这面内化的镜子能让作品更为有效
地飞翔起来。
值得注意的是,卡尔维诺在提出拒绝正面观察
时,完整表达是“柏尔修斯的力量在于,始终拒绝
正面观察,而不是拒绝与妖魔相处” 。“而不是拒
绝与妖魔相处”,这显然是警醒着飞得太远的写作:
完全脱离现实。为此,卡尔维诺专门指出“庄重的
统 。在小说 《特隆、乌克巴尔、奥比斯·特蒂乌
斯》 中,博尔赫斯开篇就写道:“我靠一面镜子和一
部百科全书的帮助发现了乌克巴尔。” 他接着写
道:“镜子和男女交媾是可憎的,因为它们使人的数
目倍增。” 通过镜子,我们能更加具体地理解博尔
赫斯的艺术世界。《环形废墟》 中魔法师在梦中创造
了少年,最后在大火中发现自己不过也是别人梦境
中的一个幻影,这个小说世界如同两面相对的镜
子,搭建出一座博尔赫斯式的无限的幻境迷宫,生
发出无穷的“幻影的幻影”,镜像在这种观照中终将
发觉自我的虚幻。在 《阿莱夫》 中,神秘的阿莱夫
直接成为镜子的意象隐喻,“我看见一个小小的明亮
的圆球,发出几乎无法忍受的光”“这个阿莱夫的直
世界非常沉重,发现它具有惰性和不透明性。如果
作家找不到克服这个矛盾的办法,外部世界的这些

《红楼梦》中的意象与象征解读

《红楼梦》中的意象与象征解读

红楼梦中的意象与象征解读《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古典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曹雪芹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给予作品更深层次的内涵和意义。

本文将对其中一些重要的意象和象征进行解读。

1. 花朵花朵在《红楼梦》中被频繁地运用,并且具有多重意义。

例如,草莓花代表着贾府中未有生活过的女性;黄菊是黛玉死后所种的花,象征着黛玉的美丽与坚强;红藕香残玉矶泪,是一个形容林黛玉身世变迁以及命运不幸的典故。

2. 水水是《红楼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意象,在整个故事中起到了许多象征作用。

水可以代表着进取、流动与变化。

例如贾宝玉在湖边结识林黛玉时闯入水中,预示着他们两人注定有着特殊的联系。

水同时也象征着世事的无常和人生的坎坷,如林黛玉唱的那句"葬花吟"中所表达的。

3. 镜子镜子是一种重要的象征,在《红楼梦》中经常被用来反映人物内心的状况。

通过镜子可以看到一个人内心深处真实的自我。

例如,贾宝玉曾在镜子中看到了他未来命运中不可逆转的事情,这也暗示了他对命运感到无奈与悲伤。

4. 石头在《红楼梦》中,石头是一个重要的意象和隐喻。

整个故事发生在贾府这个巨大的石头上。

这块石头既象征着庞大而复杂的社会结构,也代表着家族潦倒衰败之象。

石头还寓意着一种永恒与固执,无论外部世界如何变化,它始终保持不变。

5. 女性形象《红楼梦》中塑造了许多极具代表性的女性角色。

她们各具特点,并通过不同的象征手法来展现。

林黛玉被描绘为一个卓越而悲凉的形象,象征着矛盾和纷扰的世界中艺术家欲求与命运双重束缚。

宝钗则是一个聪明、理智和善于利用家族关系的女性形象,她代表着权力与智慧。

以上只是《红楼梦》中部分意象和象征的解读,这些意象给予了小说更深层次的内涵和丰富性。

通过对这些意象的理解,读者可以更好地领略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镜子”意象:肝胆诚难隐,妍媸信易穷
——论中国文学中的镜子意象
我国古代的青铜器铸造技艺可谓精湛之至,历代咏镜诗也因之奇巧争胜。

文人骚客总是用镜子来比喻人心,强调其纯正无偏和作者心灵的虚静。

白居易“皎皎青铜镜,斑斑白丝鬓。

”(《照镜》)的悲伤无奈,李白“大国置衡镜,准平天地心”(《送杨少府赴选》)的浩然正直,李商隐“玉匣清光不复持,菱花散乱月轮亏”(《破镜》)的朦胧隐晦……无不凝聚着诗人的情感经历和生命体验。

中国文学中,镜子不仅仅是用于整理容妆的一个普通物件,更是通脱淡泊的一种文化象征。

“镜子”意象负载着深厚的文化内蕴,流转在诗人广阔的心灵空间。

镜子,蕴含着君子赞美之情。

唐代李益《府试古镜》:“旧是秦时镜,今藏古匣中。

龙盘初挂月,凤舞欲生风。

石黛曾留殿,朱光适在宫。

应祥知道泰,鉴物觉神通。

肝胆诚难隐,妍媸信易穷。

幸居君子室,长愿免尘蒙。

”“君子”明指放置古镜的匣子珍贵高洁,实指古镜本身。

古镜肝胆难隐,对事物的反映实事求是,不隐瞒,不欺骗,确实有君子作风。

李益这首诗以镜喻人,表达对君子的崇尚赞美之情。

镜子,发引着愁人悲叹之情。

镜可鉴人,立于镜前,顾影深思,前尘往事似乎能够穿越时空,冲击着满面愁容的伤感之人那备受打击的心灵。

李益《立秋前一日览镜》:“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

唯将满鬓雪,明日对秋风。

”诗人看见自己两鬓花白如雪,已经苍老。

但那毕竟是过去的了,活着,身外一切往事都可以一笔勾销,可以留在镜子里。

但是明日立秋,秋风一起,万物凋零,自己的命运也会如此,不容超脱,无从选择,只有在此华发之年,怀着一颗被失望凉却的心,去面对肃杀的秋风,接受凋零的前途。

这自觉的无望,使他从悲哀而淡漠,变得异常冷静而清醒,虽未绝望,却趋无谓,置一生辛酸于身外,有无限苦涩在言表。

此诗以镜显现满腹辛酸的坎坷生涯,表达自己对人生际遇的感慨和悲叹之情。

镜子,寄托着离人悠悠别情。

完整的镜子破了难再圆,音书断绝声讯不通之时,借破镜比离情就成为诗人怀人的一种独特方式。

杜牧《破镜》:“佳人失手镜初分,何日团圆再会君?今朝万里秋风起,山北山南一片云。

”佳人失手,破镜难圆,秋风乍起,愁云飘荡。

诗人将自己的分离之情寄与镜子。

这两句诗一说心宝镜初分之意外,一说夫妻离别之愁思,一说企盼团圆之热望。

本来无情的镜子,竟承载了那么多的情感。

此诗以镜喻夫妻因征战分离,从而引起的绵绵相思。

镜子,见证着情侣绵绵恋情。

新镜如水,平滑通透,光可鉴人,亦能鉴心。

妆台上铜镜,是观察见证天下有情之人的中介,双方情感通过一面铜镜交融,镜子从心理上拉近了恋人的距离,促成了恋人间的亲密。

长孙佐辅《对镜吟》:“忆昔逢君新纳娉,青铜铸出千年镜。

意怜光彩固无瑕,又比恩情永相映。

每将鉴面兼鉴心,鉴来不辍情愈深。

”为成婚而铸的千年镜,是美娇娘梳妆打扮的好物件,同时也见证着夫妻二人爱情的欢愉,它不仅可以用来照看面容,也能用来鉴别情人的真心。

夫妻二人心意互通,更加情深意笃,恩爱非常。

此诗以镜衬夫妻深情,“千年镜”象征爱情长久,忠贞不渝。

镜子,投射着友人浓浓深情。

白居易《以镜赠别》:“人言似明月,我道胜明月。

明月非不明,一年十二缺。

岂如玉匣里,如水常澄澈。

月破天暗时,圆明独不歇。

我惭貌丑老,绕鬓斑斑雪。

不如赠少年,回照青丝发。

因君千里去,持此将为别。

”大家都说镜子跟明亮的月亮非常相似,照我说来镜子胜过天上的月亮。

月亮并非比不上镜子的明亮,只是天上的月亮一年有十二次的圆缺怎么比得上收藏在玉匣里的镜子,就像水一样一年到头都澄澈。

“玉匣里”,镜置于玉匣里,故这里指代匣中镜。

“我”已经又丑又老了,可是朋友还年轻俊美,所以把澄澈的镜子送给当配之人,也是作为一种纪念。

此诗以镜喻友情万古长青,可见情真意切。

置身于中国古典诗坛上的镜子是多情的。

她是一种道具、一种背景、一种气氛,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情感媒介、一种审美意趣。

她的光可鉴人、澄澈高洁的品性,为复杂情感增色,引无数诗人折腰。

于是,镜子意象无处不在地渗入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铸为作品的血脉和灵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