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 [唐]郑谷》《野人饷菊有感》比较阅读及答案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及练习题解析(24)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及练习题解析(24)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及练习题解析(24)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归王官次年作司空图乱后烧残数架书,峰前犹自恋吾庐。

忘机渐喜逢人少,览镜空怜待鹤疏。

孤屿池痕春涨满,小栏花韵午晴初。

酣歌自适逃名久,不必门多长者车。

【注释】王官,即王官谷,在今山西省永济县东南的中条山上,是司空图的故乡。

鹤疏,书体名,古时用于招纳贤士的诏书。

逃名,《汉书•逸民传》载:东汉人法真恬静寡欲,朝廷四次征辟皆不就,遁形远世,世人谓之逃名。

长者车,达官贵人的车。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上句写诗人故居在兵燹之后受到的严重毁弃:“乱”指战乱,“烧”让人想到大火熊熊的情景,“烧残”点明故居经过火烧,已洗劫一空,只剩下几架残破不全的书了。

B.首联下句表现诗人对故乡执着的热爱:“犹自”充满着人世沧桑之感,“恋吾庐”表明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希望社会不要再有战乱发生。

C.颔联上句表现诗人归隐后在旧居中屏绝尘嚣、泊然宁静的心境:“忘机”是不用机心、不计较一切贵贱荣辱,点明诗人归隐故乡的真正原因。

D.尾联通过用典,委婉但却坚决地表明,自己要像法真那样做逃迹的隐士,与扰攘争夺的政治绝缘,深隐故居,悠然自适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2)请简要赏析诗歌颈联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异同。

2.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观夜潮(清)吴锡麟高楼极目大江宽,为待潮生夜倚阑。

隔岸忽沉灯数点,如山涌到雪千盘。

鱼龙卷地秋风壮,星斗摇天海气寒。

明月渐低声已歇,一枝塔影卧微澜。

【注】钱江潮为自然奇观,曾有不少文人墨客以诗文记之。

此诗为夜间观潮之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点明观潮的时间、地点。

楼髙方能极目,江宽才有大潮到来的壮阔恢弘。

首联平平而起为后文做好铺垫。

B.颔联,“如山涌到雪千盘”,正面写大潮初来时的形象,潮水如山,如盘中之雪,化动为静,有声有色。

菊的阅读练习及答案

菊的阅读练习及答案

Tears are salty and sweat is salty, but I prefer sweat.精品模板助您成功!(页眉可删)菊的阅读练习及答案菊的阅读练习及答案1①我爱秋天,是因为有菊的缘故。

秋天,有着嶙峋风骨的落叶乔木,把冷灰的天空撑得格外高远。

视野开阔了,心情舒畅了,再加上芦白枫红,以及一簇簇、一丛丛艳艳菊黄,简单明净的色彩,让人眼睛不觉为之灿亮。

②篱下的小雏菊,早在秋风刚起的时候就已开了。

那一篱丝瓜,在夏天时繁盛茂密的黄花阔叶,已经枯干败落,萎萎瑟瑟地披垂着,还没来得及除下来,小雏菊已经迫不及待地在枯枝败叶间探出头,浅笑盈盈地迎风招展了。

③暮春时节种下一畦黄菊,一畦白菊,整整齐齐地各成两路纵队排过去,都已绽蓄含苞,将来开放了,必然会有一番“沙场秋点兵”的豪壮气派。

很多人种菊,都喜欢把它养成盆植,一定要把多余的枝梗蓓蕾摘去,一株只留三五朵,育成之后,高低有致,硕大饱满,必需竹枝铁线支撑,恰像被固定了姿态的模特儿,看着总有太多的不自然不舒坦,菊的孤傲之气拔俗之姿,也显得千篇一律了。

④其实,若不以一己的偏见来界说,菊花真是宜瘦宜肥。

尤其难得的是花与叶都让人喜欢。

一幅古意盎然的菊图,我最爱的便是那些疏密有致的枝叶。

浓淡的墨色,写出了菊的高逸,流露出隐士一般超然隽冷的气质。

⑤菊的确是群芳中的隐士,只合开放在山野舍间。

如果要围住一园高逸,最好是木栅短篱,在篱阴树影下,在竹篱茅舍旁,益显菊花的隐逸高洁。

而不宜矗立起水泥柱,堆砌起洋灰墙,否则一园清趣,都要减色了。

世人爱菊,虽不分今古,但是感觉古人要心痴些。

骚人墨客艺菊赏菊,写菊咏菊,重阳的菊酒菊宴,以菊瓣酿酒和菜而食,是渴盼涤洗心胸,让卑浊的臭皮囊,多少也能有一些菊的冰姿吧?今人爱菊,把“不随百草出,能后百花荣”的菊花,看做秋天寂寂花市里的宠儿,送礼馈赠,人情往来,甚至庆生送死,竟也要菊花折节以就,渊明有知,岂能不悲?⑥虽然菊事不再匆匆一秋,俯仰即过,一年四季均有菊可赏,但是我总觉得在春色撩人的春天,或溽暑袭人的夏季,绝没有那种闲情逸趣来品赏菊花。

新人教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含解析解析

新人教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含解析解析

新人教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含解析解析一、诗歌鉴赏1.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咏梅【宋】王安石颇怪梅花不肯开,岂知有意待春来。

灯前玉面披香出,雪后春容取胜回。

触拨清诗成走笔,淋漓红袖趣传杯。

望尘俗眼那知此,只买夭桃艳杏栽。

(1)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借对梅花迟迟不肯开放的不解,突显梅花“有意待春来”的志向。

B.颔联用拟人手法写梅花的高洁幽香和不畏严寒傲雪独放的品格与神韵。

C.颈联写梅花触发作者诗兴,笔走龙蛇,唤酒畅饮而弄湿了自己的衣袖。

D.该首诗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借物言志,意味深远。

(2)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醉落魄①范成大栖鸟飞绝,绛河②绿雾星明灭。

烧香曳簟眠清樾③。

花影吹笙,满地淡黄月。

好风碎竹声如雪,昭华④三弄临风咽。

鬓丝撩乱纶巾折。

凉满北窗,休共软红⑤说。

【注释】①此词写于作者归隐石湖后。

②绛河:天河。

③樾:交相掩映的树木。

④昭华:古管乐器名,此处指笙。

⑤软红:红尘,指热衷于功名利禄的人。

(1)下列对本词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第一句以飞鸟归林栖息暗示时间已是深夜,此时天河中的星光在雾霭中时隐时现,闪烁不定。

B.“烧香曳簟眠清樾”句写出了词人于清荫之下点燃香炉、展开竹席,独自享受夜晚的宁谧清凉的情景。

C.词中的花影、月色与音乐相应相衬,眼前景、耳边乐与词人的心中情相契合,可谓情景交融,意蕴悠长。

D.“昭华三弄临风咽”中“弄”有两层意思,一指玩耍,把玩;又一指一曲为一弄。

“咽”,谓箫声幽咽,如泣如诉。

(2)“好风碎竹声如雪”一句历来被人们所称道。

请赏析此句的妙处。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田园作(唐)孟浩然弊庐隔尘喧,惟先养恬素。

卜邻近三径①,植果盈千树。

粤余任推迁,三十犹未遇。

书剑时将晚,丘园日已暮。

晨兴自多怀,昼坐常寡悟。

冲天羡鸿鹄,争食羞鸡鹜。

望断金马门②,劳歌采樵路。

乡曲无知己,朝端乏亲故。

菊阅读答案

菊阅读答案

阅读《菊》回答问题。

(4分)

铁骨霜姿有傲衷,不逢彭泽志徒雄。

夭桃枉自多含妒,争奈黄花耐晚风!
7.诗中提及一位文化名人,请写出他的名字。

诗中提及这个人用意何在?(2分)
答:
8.从整首诗来看,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菊花?作者描写菊花的目的是什么?(3分)答:
参考答案:
7.“彭泽”即彭泽令,代晋代以爱菊而闻名的陶渊明。

8.第一问:拟人的方法。

将菊花和天桃人格化。

(或对比的方法,用天桃的妒忌来反衬菊花的铁骨雄姿)。

(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1分)
笫二问:托物言志,(1分)表现诗人坚强、孤傲、不怕风雨,敢于斗争的精神。

(1分)。

菊花古诗阅读答案

菊花古诗阅读答案
菊花古诗阅读答案
【篇一:两首咏菊诗阅读答案】
丛绕舍似陶①家,遍绕篱边日渐
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郑谷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②枝枝近鬓毛③。露
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④高。【注释】①陶:指东晋陶渊明。②九日:重阳佳节。③鬓
毛:鬓边。④瓦松:生于瓦楞之间既无观赏何时何地又无实用何时何地的植物。9.这两首诗
《题菊花》唐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裁,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咏菊》唐黄巢(三首)
(一)
孤高不合压群芳,枉把香魂贮入霜。
一季寒姿难妩媚,半篱瘦骨太苍凉。
拈来漉酒调诗韵,插罢临风怨夕阳。
何必索居标别格,也和泥土共枯黄。
(二)
孤标不与百花同,浅淡芳香是性空。
酒亦闲温还寂寞,风因错拂自朦胧。
歌咏菊花,共同表现了菊花怎样的品质?(2分)10.《菊花》一诗中,用“”一
词真切地表现出诗人赏菊入迷的情景。《菊》诗不着一菊字,却又句句不离菊,诗人主要运用的手法来刻画菊,表达诗人对菊的赞美之情。(2分)参考答案:9.坚贞不屈,高洁傲岸10.遍
绕对比
【篇二:菊花古诗词集锦】
酒》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金盖复牙半,何为心独愁。
《菊》晋袁松
灵菊值幽崖,擢颖凌寒飙。
春露不染色,秋霜不改条。
咏菊唐白居易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重阳夕上赋白菊》唐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菊花》唐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二)
过了登高菊尚新,酒徒诗客断知闻。恰如退士垂车后,势力父亲不到门。

郑谷《菊》译文及鉴赏《菊》赏析答案

郑谷《菊》译文及鉴赏《菊》赏析答案

郑谷《菊》译文及鉴赏《菊》赏析答案《菊》唐代:郑谷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菊》译文公子贵族莫把菊苗看成普通野生草,重阳佳节,插菊在鬓发,朵朵争俏。

露水阳光让菊花更丰润,香满池岸绿满池岸,因此它从来不用羡慕寄生的瓦松是不是很高。

《菊》注释菊:此处暗指品德高尚的人。

王孙:公子哥。

比:看作。

蓬蒿:野生草。

九日:重阳节。

秋香:菊花。

由来:因此从来。

瓦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

《菊》赏析题为菊,但通篇不用一个菊字,但句句写菊。

“王孙莫把比蓬蒿”,蓬蒿是一种野生草,个头较高,从外形看,与菊苗太大的差别,养尊处优的公子王孙们,是很容易把菊苗当作蓬蒿的。

作者直抒胸臆,直截了当地训斥王孙公子“菊草不分”。

其实这是鄙视他们不识人才。

下一句就更能看出作者的用意了。

“九日枝枝近鬓毛”,每年阴历九月九日,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重阳节,这一天,我们的先人登高、赏菊、饮酒,佩茱萸囊,把菊花插戴于鬓上。

这第二句是说,菊苗到了重阳节,就会开出美丽的花朵,这与蓬蒿有了本质的区别。

你看,一枝又一枝的菊花插在大家的鬓发间。

请问:有乱插蓬蒿的吗?哈哈没有。

这第二句,作者作为菊花是多么自豪啊,人们终于认识到它的价值。

三、四两句是全诗的着重处,集中地写了菊的高洁气质和高尚品格。

“露湿秋香满池岸”,寥寥七字,写秋天早晨景象:太阳初升,丛丛秀菊,饱含露水,湿润晶莹,明艳可爱;缕缕幽香,飘满池岸,令人心旷神怡,菊花独具的神韵风采,跃然纸上。

在这里,“湿”字很有讲究,让人想见那片片花瓣缀满露珠,分外滋润,分外明丽。

“满”字形象贴切,表现出那清香是如何沁人心脾,不绝如缕。

从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菊花特有的形象,也感受到了菊花和那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氛围交织融合所产生的魅力。

诗人在描写了菊的气质以后,很自然地归结到咏菊的主旨:“由来不羡瓦松高”。

瓦松,是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

古诗鉴赏练习及参考答案

菊 (郑谷)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⑴这首诗歌中“湿”、“满”用得很好,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3分)⑵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对本诗主旨的理解。

(4分)过苏州苏舜钦东出盘门刮眼明,萧萧疏雨更阴晴。

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

万物盛衰天意在,一身羁苦俗人轻。

无穷好景无缘住,旅棹区区①暮亦行。

【注】①区区:即“仆仆”,形容旅途劳累困顿。

(1)简析“东出盘门刮眼明”中的“刮”字的妙处。

(3分)(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4分)杂诗沈佺期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1)这首诗表现了哪些思想感情?请写出其中两种。

(4分)(2)颔联如何借月抒怀?(3分)喜雨杨万里欲知一雨惬群情,听取溪流动地声。

风乱万畴青锦褥,云摩千嶂翠瑶屏。

行人隔水遥相语,立鹭摧枝忽自惊。

岁岁只愁炊与酿,今愁无甑更无瓶。

⑴第三联“遥”“忽”二字富有情趣,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4分)⑵诗题为“喜雨”,尾联却写“愁”情,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自湘东驿遵陆至芦溪①査慎行(清)黄花古渡接芦溪,行过萍乡路渐低。

吠犬鸣鸡村远近,乳鹅新鸭岸东西。

丝缫②细雨沾衣润,刀剪良苗出水齐。

犹与湖南风土近,春深无处不耕犁。

注释:①“湘东驿”,即是湖南东部的黄花渡。

“芦溪”,清朝时的一个镇子,位于江西萍乡东部。

②缫,煮茧抽丝。

丝缫,即蚕丝。

(1)本诗颔联的写景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3分)(2)全诗写出了芦溪什么样的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10.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7分)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唐)高适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①。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②上秋帆远,白帝城③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注:①谪居:贬官的地方。

②青枫江,指浏水,在长沙与湘江汇合;③白帝城,为西汉公孙述所筑,在夔州,当三峡之口。

题菊花 阅读答案附赏析

题菊花阅读答案附赏析题菊唐黄巢①飒飒西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②,报与桃花一处开。

【注】①黄巢:唐末农民起义领袖。

②青帝:司春之神,主管时令的神。

1.下列对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首句极言菊多,勾画出了孤高绝俗的菊花形象。

B.第二句写菊花凌寒盛放,散发清香,却得不到欣赏。

C.第三、四句运用想象手法,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D.本诗起句平实,结语豪壮,给人以不同凡俗之感。

菊唐郑谷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注高。

【注】瓦松是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

2.黄巢的《题菊花》和郑谷的《菊》同是咏菊诗,但表达的情感有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4分)参考答案1.A ()2.黄巢的咏菊诗,由菊花虽美却开于寒秋得不到欣赏的命运生发感慨(1分),表明自己一旦成为青帝(春神)就要让菊花与桃花在大好春光中开放,表达了改变自身命运的雄心壮志(1分)。

郑谷的咏菊诗,写菊处身低微、不求高位、馨香四溢、在重阳节得人欣赏的特点(与瓦松的虽踞高位却毫无用处的特点形成对比)(1分),赞美了道德高尚者不慕荣利的思想境界(1分)【解析】1.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仔细研读各选项内容。

题中,A句错误在于,首句只是写菊多,没有写出孤高绝俗的菊花形象。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应结合黄巢的身份和两诗的内容分析。

黄巢是农民起义领袖,他的咏菊诗,由菊花虽美却开于寒秋得不到欣赏的命运生发感慨,表明自己一旦成为青帝后就要让菊花与桃花在大好春光中开放,表达了改变自身命运的雄心壮志。

而郑谷的咏菊诗,写菊花处身低微、不求高位、馨香四溢的特点,赞美了菊花道德高尚、不慕荣利的品格。

考点:评价。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野菊》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野菊》含答案解析[咏物诗/2023洛平许济质量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6题。

(9分)野菊杨万里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③,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

②政:同“正”。

③东篱族:庭院中人们种的菊花。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A.第一、二句写野菊不给骚人做干粮,意指它没有获得骚人的赏识,只是在重阳节得到俗人的喜爱。

B.第三、四句写野菊生长在野外,显得清幽淡雅,它默默无闻,不因无人欣赏而消减自己的芳香。

C.第五、六句中“碧”“黄”运用借代手法,“半山碧”“一枝黄”相互映衬,色彩鲜明,画面优美。

D.尽管天色已晚,旅途匆忙,但野菊的幽色、清香和品性让诗人心动,诗人于是折取一枝来观赏。

解题思路A项,“只是在重阳节得到俗人的喜爱”错误。

首联中“况随流俗作重阳”一句写的是野菊更不屑追随流俗,在重阳节讨取俗人的喜爱。

6.(对点题/分析意象的作用)诗的尾联写“东篱族”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6分)①“东篱族”指人们种的家菊,表明诗人对邀宠求荣的家菊的不齿和嘲笑。

②诗人将“野菊”与“东篱族”进行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甘于淡泊且不改美好品质的野菊的喜爱和赞美。

(每点3分)解题思路首先明确“东篱族”的含义,由注释可知,其指庭院中人们种的菊花,即家菊。

再看诗人在尾联中对其的态度,由“应冷笑”和“犹向陶翁觅宠光”两处可知,诗人认为家菊在向人邀宠求荣,表达了对家菊的不齿与嘲笑。

本诗所咏对象为野菊,家菊邀宠求荣的形象与清幽淡雅、不随流俗的野菊形成了对比,诗人以此反衬了野菊甘于淡泊且不改美好品质的高雅之姿,表达了对野菊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郑谷《菊》译文及鉴赏《菊》赏析答案

郑谷《菊》译文及鉴赏《菊》赏析答案《菊》是由郑谷所创作的,咏物诗不能没有物,但亦不能为写物而写物。

纯粹写物,即使逼真,也不过是“袭貌遗神”,毫无生气。

此诗句句切合一菊字,又句句都寄寓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菊,简直就是诗人自己的象征。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菊》唐代:郑谷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菊》译文公子贵族莫把菊苗看成普通野生草,重阳佳节,插菊在鬓发,朵朵争俏。

露水阳光让菊花更丰润,香满池岸绿满池岸,因此它从来不用羡慕寄生的瓦松是不是很高。

《菊》注释菊:此处暗指品德高尚的人。

王孙:公子哥。

比:看作。

蓬蒿:野生草。

九日:重阳节。

秋香:菊花。

由来:因此从来。

瓦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

《菊》赏析题为菊,但通篇不用一个菊字,但句句写菊。

“王孙莫把比蓬蒿”,蓬蒿是一种野生草,个头较高,从外形看,与菊苗太大的差别,养尊处优的公子王孙们,是很容易把菊苗当作蓬蒿的。

作者直抒胸臆,直截了当地训斥王孙公子“菊草不分”。

其实这是鄙视他们不识人才。

下一句就更能看出作者的用意了。

“九日枝枝近鬓毛”,每年阴历九月九日,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重阳节,这一天,我们的先人登高、赏菊、饮酒,佩茱萸囊,把菊花插戴于鬓上。

这第二句是说,菊苗到了重阳节,就会开出美丽的花朵,这与蓬蒿有了本质的区别。

你看,一枝又一枝的菊花插在大家的鬓发间。

请问:有乱插蓬蒿的吗?哈哈没有。

这第二句,作者作为菊花是多么自豪啊,人们终于认识到它的价值。

三、四两句是全诗的着重处,集中地写了菊的高洁气质和高尚品格。

“露湿秋香满池岸”,寥寥七字,写秋天早晨景象:太阳初升,丛丛秀菊,饱含露水,湿润晶莹,明艳可爱;缕缕幽香,飘满池岸,令人心旷神怡,菊花独具的神韵风采,跃然纸上。

在这里,“湿”字很有讲究,让人想见那片片花瓣缀满露珠,分外滋润,分外明丽。

“满”字形象贴切,表现出那清香是如何沁人心脾,不绝如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4~15题。


[唐]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①高。

野人饷菊有感
[明]张煌言②
战罢秋风笑物华,野人偏自献黄花。

已看铁骨经霜老,莫遣金心③带雨斜。

【注】①瓦松:寄生在高屋瓦檐上的植物,“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

②张煌言:明末抗清英雄,他率众坚持抗清达十九年。

③金心:菊的花朵。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谷诗题为“菊”,虽通篇不着一个“菊”字,却每一句均不离菊花。

B.郑诗第三句的“满”字,形象表现出菊花的清香沁人心脾,绵绵不绝。

C.张诗第二句写居于乡野的百姓出于对诗人品格的敬佩,而赠予他菊花。

D.张诗的前两句直抒胸臆,后两句托物言志,全诗既是写菊,又是写人。

15.同样是写菊,但两首诗的思想感情却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阅读答案:
14.D(张诗的前两句是叙事,不是直抒胸臆)
15.①郑诗把池岸边的菊化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写出菊花的高洁、清幽,表现了自己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高尚品格。

②张诗写菊花的枝茎虽饱经风霜,但仍像铁骨那样坚硬,支撑花朵不受风雨侵袭而偏斜,表达了自已抗清爱国的坚贞志气。

(共6分,每点3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