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锁下的思考——解读张爱玲的《封锁》
张爱玲封锁读后感

张爱玲封锁读后感张爱玲是20世纪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她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闻名于世。
其中,她的代表作之一《封锁》更是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以其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深刻的人物刻画,深深地触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封锁》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描绘了一个混乱而充满挑战的时代背景下,女主人公梁思成的一段凄美而又坎坷的爱情经历。
小说以梁思成与两位男子之间的感情纠葛为主线,通过对她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现了她对爱情的执着、对生活的追求以及对命运的无奈。
小说以其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深刻的人物刻画,深深地触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在小说中,梁思成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女性形象,她既渴望得到爱情的滋润,又不愿意被束缚于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之下。
她在感情和生活中追求自由和独立,却又无法逃脱命运的安排和社会的束缚。
她对爱情的执着和对生活的追求,让人感到心疼和感动。
她的坚强和脆弱,她的渴望和无奈,都让人对她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和共鸣。
小说的情节紧凑,情感真挚,语言优美,给人以深深的感染力。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梁思成内心的挣扎和矛盾,展现了她对爱情的执着和对自由的追求。
小说中的男主人公们也各具特色,他们与梁思成之间的情感纠葛,让人感到心痛和心酸。
作者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刻画,展现了他们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命运和情感的纠葛,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沧桑和变迁。
《封锁》不仅仅是一部描写爱情的小说,更是一部描写人性的作品。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梁思成的内心世界的描写,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她对爱情的执着和对自由的追求,让人感到心疼和感动。
她的坚强和脆弱,她的渴望和无奈,都让人对她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和共鸣。
小说中的男主人公们也各具特色,他们与梁思成之间的情感纠葛,让人感到心痛和心酸。
作者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刻画,展现了他们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命运和情感的纠葛,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沧桑和变迁。
张爱玲封锁800字读后感

张爱玲封锁800字读后感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备受尊敬的作家,她的作品以其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深刻的人物刻画而著称。
《封锁》是张爱玲的一部短篇小说,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描绘,展现了作者对生活和爱情的独特见解。
读完《封锁》,我深受触动,对小说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王小明的年轻男子,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遇见了一个名叫王小丽的女孩。
王小丽是一个出身富裕家庭的女孩,她的美丽和高贵深深吸引了王小明。
两人很快陷入了热烈的恋情,然而,王小丽的家庭对他们的感情进行了强烈的反对,最终导致了两人的分离。
小说以王小丽的死亡告终,王小明对她的爱却永远留在了心中。
通过对王小明和王小丽的爱情故事的描写,张爱玲展现了对爱情的深刻理解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小说中的王小明是一个充满热情和渴望的年轻人,他对王小丽的爱情是真挚而深刻的。
然而,他的爱情却受到了现实的阻碍和压迫,最终导致了他们的分离。
在这个过程中,王小明对爱情的执着和对生活的追求被深刻地展现出来,他的内心世界充满了矛盾和挣扎。
这种对爱情和生活的理解,使得小说充满了深刻的思考和情感。
在小说中,王小丽的死亡成为了两人爱情的终结,然而,王小明对她的爱情却永远留在了心中。
这种对爱情的执着和对生活的追求,使得小说充满了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张爱玲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现了对爱情和生活的独特见解,使得小说充满了深刻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阅读《封锁》,我深刻感受到了张爱玲对爱情和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小说中的王小明和王小丽的爱情故事充满了热情和渴望,然而,现实的阻碍和压迫却使得他们的爱情最终无法实现。
这种对爱情和生活的理解,使得小说充满了对人性和生活的深刻思考。
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张爱玲展现了对爱情和生活的独特见解,使得小说充满了深刻的情感和思想。
总之,《封锁》是一部充满了深刻思考和情感的小说,通过对爱情和生活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人性和生活的独特见解。
2023年《封锁》张爱玲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2023年《封锁》张爱玲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封锁》张爱玲读后感1张爱玲用一篇《封锁》,抓住了胡兰成的心。
尽管《封锁》在她的众多作品中,并不是最为人所称道的,但它却在不算长的行里,用其一贯尖刻和冷漠的笔调,直戳要害,揭示出男女在面对畸形之爱时的异同——男人的薄情和女人的深情。
在写给胡兰成的分手信里,张爱玲说:"你死了,我的故事就结束了。
而我死了,你的故事还很长。
"这句话是典型的张爱玲氏的口吻,可以借她笔下任何一个女人的口说出,虽有几分艺腔,却比那股无病呻吟的腔调要高级得多。
‘"我"和"你"以及"我们的故事",这三者原本毫不相关,但是有了情爱作为入口,不相关的个体再看彼此时,消解了观望海市蜃楼时的无心,取而代之的是像关照自己的喜怒哀乐那般,关照对方。
在《封锁》这个故事里,主人公宗帧和翠远相识在一辆电车上。
此刻正赶上道路封锁,电车像一条被骄阳烤熟的鱼,动弹不得。
焦躁的空气从躁动到逐渐寂静,阳光开始打盹,城市也是。
有人被这乍然的无声恫吓,噤在原地。
有人绝然打破这安宁,要在零零落落的声息里,把控住话语权。
如果将这一幕幕透过电影镜头展现,应该是昏黄的慵懒的,闹也不十分闹,闹中总夹杂着凄清和困顿。
先是悠长,伸向远方的铁轨,而后是缓缓驶,似泊船一样停滞路边的电车,和电车外或静或动的人群,最后扫过形形色色的面孔,定格在车内一隅,一个叫吕宗桢的男人,他此时正在挑逗近旁叫翠远的女人。
宗帧本不想打扰这个陌生人,却不料自家亲戚也恰好在同辆车里。
此人实在不受欢迎,属于那类无论如何也不想有交情的熟人。
无奈情急之下为了脱身,宗帧只好化身成阿波罗,挑逗起近在眼前的达芙妮——翠远。
翠远长着一张难以形容的脸,那副神态该怎么形容呢?既不会给她带危险,也不会将她的美貌埋没。
面对突如其的试好,女人都是敏感的,尤其是自不相干的男人的调情,接不接受是一方面,能不能感受到是另一方面。
张爱玲封锁读后感

张爱玲封锁读后感《封锁》是张爱玲的一部短篇小说,通过对上海滩上的一段爱情故事的描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爱情的无奈。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语言简练、质朴,却又充满了深刻的内涵。
在读完《封锁》后,我深深被张爱玲的文字所打动,对小说中的情感和人物命运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小说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滩。
男主人公是一个年轻有为的作家,女主人公则是一个美丽而富有魅力的女人。
两人在上海这个繁华的都市相遇,彼此陷入了爱情的漩涡。
然而,由于各自的家庭和社会地位的不同,两人的爱情并不被外界所认可,最终以分手告终。
小说以男主人公的回忆和感慨展开,让读者在文字中感受到了爱情的无奈和悲哀。
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是一个典型的文艺青年,他对爱情充满了幻想和执着。
他对女主人公的深情款款,让人感到心酸和感动。
而女主人公则是一个充满魅力和神秘的女人,她的出现让男主人公的生活焕然一新,却也给他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煎熬。
两人的爱情并不被外界所认可,他们的爱情被社会的封锁所束缚,最终只能以分手告终。
小说中对爱情的描写充满了对现实的无奈和对命运的抱怨,让人深深为两个主人公的遭遇而感到心痛。
在小说中,张爱玲通过对爱情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无情。
爱情是一种美好的情感,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受到了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
小说中的男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让人感到心酸和感动。
而女主人公则是一个充满魅力和神秘的女人,她的出现让男主人公的生活焕然一新,却也给他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煎熬。
小说中对爱情的描写充满了对现实的无奈和对命运的抱怨,让人深深为两个主人公的遭遇而感到心痛。
通过对《封锁》的阅读,我深刻感受到了张爱玲对爱情和人性的深刻洞察。
她通过对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爱情的无奈。
小说中的情感和命运的交织,让人深深为两个主人公的遭遇而感到心痛。
张爱玲的文字简练、质朴,却又充满了深刻的内涵,让人感受到了爱情的无奈和悲哀。
通过对小说的阅读,我对爱情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张爱玲的文学才华和情感表达能力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封锁下的思考——解读张爱玲的《封锁》

封锁下的思考——解读张爱玲的《封锁》第一篇:封锁下的思考——解读张爱玲的《封锁》封锁下的思考——解读张爱玲的《封锁》张爱玲是成名于20世纪40年代上海的一位女作家,她的成名作是《传奇》和《流言》。
提起张爱玲,我们这一代人中可能会有很多人会对她的《金锁记》《倾城之恋》《沉香屑》《半生缘》等如数家珍,却很少有人提及她的一篇六千余字的短篇小说《封锁》,但其实《封锁》也是《传奇》中的一篇出色之作。
《封锁》通过写对文明与人性的冲突、好人与真人对立的发掘,无疑显示了现代小说内容的深化,显示了中国文学现代化道路上的新收获,而其技巧圆熟老到,也40年代的不多的短篇创作领域提供了一篇优秀的作品。
《封锁》写的是一九四三年八月,旧上海的某一天,一辆电车在封锁后的短暂故事。
在封锁期间,整个上海都凝固了,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
故事的男主人公,一个已婚人士,某银行的会计师吕宗桢正细心地反读黏在热包子上的报纸。
女主人公吴翠远,是某大学的年轻助教,也正一心一意地批改学生的作业。
他们本是陌生人,虽坐同一辆电车,但却是两条不相交的平行线。
要不是吕宗桢一抬头一看见他那个讨厌的侄子他们是不会有机会认识的,为了躲避一心想找个好岳家而向上爬的侄子的纠缠,吕宗桢有意坐到吴翠远的旁边去了,“不声不响地宣布了他的调情计划”。
他们越谈就越投机,并且相爱了,甚至还谈到了婚姻大事。
在吴翠远留下电话号码后,封锁解除了。
“宗桢突然站起身来,挤到人丛中,不见了,他走了…….电车上点上了灯,她一眼就望见他遥遥地坐在他原先的位置上了。
她震了一震——原来他并没有下车去!她明白他的意思了:封锁期间的一切,等于没有发生。
整个上海打了个盹,做了一个不近情理的梦”。
在小说中,吕宗桢是有家庭、有事业的人,但是他并不快乐,他连每天为什么要离家去上班,下班后要回家也不明白,他更不敢去想生活的意义,甚至拒绝去想。
而吴翠远是一个严肃过头的、平淡无趣的女性,“看上去像一个教会派的少奶奶,但是还没结婚”。
张爱玲封锁读后感

张爱玲封锁读后感《封锁》是张爱玲的一部长篇小说,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情感描写而闻名。
小说以抗战时期的上海为背景,讲述了一对男女主角在战乱中的爱情故事。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情节曲折离奇,引人入胜,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说以男主角方鸿渐的视角展开,通过他的眼睛,我们看到了上海这个充满了战争烽烟的城市。
方鸿渐是一个文艺青年,他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和憧憬,但在战争的洪流中,他的生活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的爱情生活也是一波三折,他与女主角满文军之间的感情经历了种种波折,最终以悲剧收场。
小说中描写了方鸿渐对满文军的深情,以及他对战争和生活的迷茫和挣扎,读来让人感到无比心酸。
而女主角满文军则是一个充满了复杂情感的人物。
她在小说中的形象既坚强又脆弱,既冷漠又热情。
她的爱情观和生活态度都让人感到深深地触动。
她在战乱中的坚韧和不屈,以及对方鸿渐的爱恋和痛苦,都让人感到无比心疼。
小说中的情节曲折离奇,充满了戏剧性和张力。
作者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的独特性格和命运,他们在战乱中的生活和情感经历让人感到无比震撼。
作者通过对人物的细腻描写,将他们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到无比真实和动人。
小说中的语言优美动人,充满了诗意和哲理。
作者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对情感的抒发,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她对爱情和生活的思考和表达,让人感到无比感动和震撼。
小说中的每一个情节都充满了张爱玲独特的风格和魅力,让人读来流连忘返。
总的来说,张爱玲的《封锁》是一部充满了情感和思想深度的作品。
作者通过对战乱时期上海的生活和爱情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情节曲折离奇,语言优美动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更是一部对人性和生活的深刻思考,让人感到无比震撼和感动。
阅读这部小说,让人不仅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更感受到了爱情的伟大和坚韧。
张爱玲《封锁》赏析

张爱玲《封锁》赏析-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张爱玲作品《封锁》赏析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11-3班赵禹承谈到张爱玲的作品《封锁》,真的是在熟悉不过了。
这部作品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接触过了,在读了这部作品之后,给我带来了非同一般的感觉。
也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张爱玲是20世纪40年代上海沦陷时期一位行走在边缘的、关注小市民平凡人生和痛苦灵魂的女性作家。
她以独特的女性视角来阐释当时上海的社会生活和人生百态。
她的作品以深厚的语言功底、细腻的个人感怀叙述了一个个关于家庭和婚姻的故事,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尤其是那些被忽视的女性,这使得她成为当代文坛上一面与众不同的旗帜。
《封锁》是她在1943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以当时上海最为普通的一辆电车为背景,用平实的语言娓娓讲述了在封锁时期发生在电车上的一个虽然不轰轰烈烈,却让人忍不住为之同情的一对普通男女的爱情故事,揭示了在那种特殊的环境下,懦弱、奴性、不觉醒的知识分子在不幸的婚姻和家庭中的无力反抗与痛苦的心灵,揭露了在世俗中挣扎的小人物的悲凉人生。
张爱玲在《封锁》中刻画了两个“五四”以后的普通的都市知识分子的形象,一个是被世俗生活束缚,失去了自我,没有思想,甘于平庸生活,无力挣扎的男主人公——吕宗桢;另一个是接受了高等教育却拥有一个女奴的灵魂的职业女性——吴翠远。
这两个人物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他们在同一个“没有思想的”城市里虚伪平庸地生活着;在自我封闭的世界里,他们如同两只孤独的蜗牛。
是一次封锁成就了他们的偶然相遇,使他们在这个舞台——电车上以真实的面目示人,大胆地向对方吐露心迹,表达了各自对生活和婚姻的不满,对爱情的渴望,从空虚平淡的生活中获得了片刻解放,在情感上产生了片刻的交汇。
然而,短暂的理想被无情的现实阻隔,这段感情最终以“整个上海打了个盹,做了个不近情理的梦”结束。
这样看似一个不起眼的小插曲,让我们看到了在世俗生活掩饰下的小人物的悲哀命运。
张爱玲《封锁》赏析

张爱玲作品《封锁》赏析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11-3班赵禹承谈到张爱玲的作品《封锁》,真的是在熟悉不过了。
这部作品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接触过了,在读了这部作品之后,给我带来了非同一般的感觉。
也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张爱玲是20世纪40年代上海沦陷时期一位行走在边缘的、关注小市民平凡人生和痛苦灵魂的女性作家。
她以独特的女性视角来阐释当时上海的社会生活和人生百态。
她的作品以深厚的语言功底、细腻的个人感怀叙述了一个个关于家庭和婚姻的故事,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尤其是那些被忽视的女性,这使得她成为当代文坛上一面与众不同的旗帜。
《封锁》是她在1943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以当时上海最为普通的一辆电车为背景,用平实的语言娓娓讲述了在封锁时期发生在电车上的一个虽然不轰轰烈烈,却让人忍不住为之同情的一对普通男女的爱情故事,揭示了在那种特殊的环境下,懦弱、奴性、不觉醒的知识分子在不幸的婚姻和家庭中的无力反抗与痛苦的心灵,揭露了在世俗中挣扎的小人物的悲凉人生。
张爱玲在《封锁》中刻画了两个“五四”以后的普通的都市知识分子的形象,一个是被世俗生活束缚,失去了自我,没有思想,甘于平庸生活,无力挣扎的男主人公——吕宗桢;另一个是接受了高等教育却拥有一个女奴的灵魂的职业女性——吴翠远。
这两个人物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他们在同一个“没有思想的”城市里虚伪平庸地生活着;在自我封闭的世界里,他们如同两只孤独的蜗牛。
是一次封锁成就了他们的偶然相遇,使他们在这个舞台——电车上以真实的面目示人,大胆地向对方吐露心迹,表达了各自对生活和婚姻的不满,对爱情的渴望,从空虚平淡的生活中获得了片刻解放,在情感上产生了片刻的交汇。
然而,短暂的理想被无情的现实阻隔,这段感情最终以“整个上海打了个盹,做了个不近情理的梦”结束。
这样看似一个不起眼的小插曲,让我们看到了在世俗生活掩饰下的小人物的悲哀命运。
35岁的吕宗桢是上海华茂银行的一个会计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封锁下的思考——解读张爱玲的《封锁》
张爱玲是成名于20世纪40年代上海的一位女作家,她的成名作是《传奇》和《流言》。
提起张爱玲,我们这一代人中可能会有很多人会对她的《金锁记》《倾城之恋》《沉香屑》《半生缘》等如数家珍,却很少有人提及她的一篇六千余字的短篇小说《封锁》,但其实《封锁》也是《传奇》中的一篇出色之作。
《封锁》通过写对文明与人性的冲突、好人与真人对立的发掘,无疑显示了现代小说内容的深化,显示了中国文学现代化道路上的新收获,而其技巧圆熟老到,也40年代的不多的短篇创作领域提供了一篇优秀的作品。
《封锁》写的是一九四三年八月,旧上海的某一天,一辆电车在封锁后的短暂故事。
在封锁期间,整个上海都凝固了,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
故事的男主人公,一个已婚人士,某银行的会计师吕宗桢正细心地反读黏在热包子上的报纸。
女主人公吴翠远,是某大学的年轻助教,也正一心一意地批改学生的作业。
他们本是陌生人,虽坐同一辆电车,但却是两条不相交的平行线。
要不是吕宗桢一抬头一看见他那个讨厌的侄子他们是不会有机会认识的,为了躲避一心想找个好岳家而向上爬的侄子的纠缠,吕宗桢有意坐到吴翠远的旁边去了,“不声不响地宣布了他的调情计划”。
他们越谈就越投机,并且相爱了,甚至还谈到了婚姻大事。
在吴翠远留下电话号码后,封锁解除了。
“宗桢突然站起身来,挤到人丛中,不见了,他走了…….电车上点上了灯,她一眼就望见他遥遥地坐在他原先的位置上了。
她震了一震——原来他并没有下车去!她明白他的意思了:封锁期间的一切,等于没有发生。
整个上海打了个盹,做了一个不近情理的梦”。
在小说中,吕宗桢是有家庭、有事业的人,但是他并不快乐,他连每天为什么要离家去上班,下班后要回家也不明白,他更不敢去想生活的意义,甚至拒绝去想。
而吴翠远是一个严肃过头的、平淡无趣的女性,“看上去像一个教会派的少奶奶,但是还没结婚”。
我们通常以为浪漫的,偶然的邂逅是属于那些轻佻的或热情大方的女子与男子之间的事,不会发生在吴翠远身上(也不会发生在我们一般人的身上),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为对外表现的非常得体,非常好的男女,通常都是非常严格的要求自己,有着世人认可的一套行为标准,因而当他们在一个相对隔绝的环境中,从没有浪漫过的他们可能就会迸发出激烈的火花,不能自已,一浪漫起来就会很快进入情节,这也是两个陌生人为什么能很快相爱的原因。
所以在封锁期间,男女主人公就完全放开了,单纯地为了爱情而爱情。
然而一旦封锁结束,他们又不得不回到尘世中,做回那个规规矩矩的人,那纯洁的爱情就像昙花一现那样的短暂和飘渺。
作者通过封锁期间与封锁后的时空变化,描绘了两种不同的情景。
而他们两个人在封锁期间的短暂的、纯洁的爱情也反映出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人其实都是有着两种不同的人格,自我与本我的矛盾,一个为了遵循社会的生存规则,一个则是属于自己内在的真实呼喊,而我们通常都是隐藏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按照尘世的标准来规范自己。
在小说中,女主人公多次提到好人与真人,在这里,好人与真人是对立的。
“好人”是社会塑造出来的形象。
家庭、环境、道德、习俗、教育一起联合完成
了这个塑造工作。
这个“好”是尘世的标准,对人的行为规则有着许多的约束,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扼杀着人的真情实意,也扼杀了人的生命力,就好比如古代得三纲五常对妇女的思想的扼杀,虽然程度上没有那么严重,但也相差不远了。
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好人”并不完全等于真人,而我们的人类的发展速度是在不断的加快的,但人类的文化似乎还没有来得及跟上发展的速度,这是一对值得我们去探讨的矛盾。
张爱玲的小说表现了这种对立,这是一种难得可贵的智慧和敏锐,因而她的小说也就具有别人没有的前沿性,也往往能引起我们读者的深深地共鸣。
吴翠远是个好人,她的父母、她的学生都将视为好人,她也一直扮演着好人的角色。
但她的父母却为好女儿嫁不出而发愁,学生们也不敢在好老师面前说一句真话,她是一个不快乐的好人,因而她在电车上才会有了那么多奇异的行为与思想,她甚至想违反大家对她的好人的看法,想做出一些令人震惊的事,想成为一个真人,尽管那个真人是坏的一面,她也在所不惜想做一次真人,但是男主人公吕宗桢却没有翠远那样的高尚了。
而在小说中,作者张爱玲还借女主人公之口对女子教育发表了一番惊人之论:“其实,女子教育也不过是那么一回事”!这种对女子教育的怀疑态度,是基于作者对好人教育的轻视,在作者看来,女子教育不但没有改变女子的基本需求,也没有帮助女子处理和解决情感问题,更没有改变世人对女子的看法,反而使女子失去了生命的气息,失去了前进的方向。
翠远的这句话,道出了女子教育的悲哀,所谓的女子教育最终也还是为了要找个好归属,成为了女子更大的束缚。
翠远接受了好人教育,成为了好人,却以自己的经历否定了这种教育,使我们读者更能感受到女子教育以致好人教育的悲哀,也借以警醒我们急需解决“文明及其不满”这个高难课题。
这篇六千余字的小说,讲述了一个传奇的故事,不仅包孕了对一些根本问题的思考,也达到了张爱玲写传奇的宣示:“在传奇中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
”的确是一篇值得细读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