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第四章_变化的地形(绝对经典)

合集下载

七年级地理 海陆变迁

七年级地理 海陆变迁
……
大陆漂移的过程
大陆为什么会漂移?
读图分析:
1、 地球表层可以分成几大板块? 2、除什么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外,其他板块包
括大陆,也包括海洋?
世界六大板块
图中 “→←”表示什么?
碰撞挤压
“←→”表示什么? 张裂拉伸 板块内部与板块外部 比较有什么区别?
内部比较稳定, 板块和板块的交界处, 地壳比较活跃。
3、东非大裂谷不断扩张形成海洋;
4、地中海的面积不断缩小,最终消亡;
从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讨论:仔细观察非洲和南美洲的轮廓之间有什么联系?
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 大西洋两岸明显的对应性
海陆变迁
大陆漂移的证据
动物的相似性
古地层的相似性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
证据:1.两块大陆上的古地层分布相似
2.两块大陆上的古生物化石相似
板块发生碰撞挤压时
隆起成为高山,
板块发生张裂时
形成裂谷、海洋
地中海-喜马拉雅 火山地震带
环太平洋火 山地震带
地中海—喜马拉雅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和 火山地震带 世界的两大火山地震带是: 。
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火山与地震
环太 平洋 火山 地震 带 地中海—— 喜马拉雅山 火山地震带
1、世界火山和地震主要分布在哪里?
2、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关系如何?
海陆变迁
用板块运动理论解释下列现象:
1、 阿尔卑斯山脉和 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2、东非大裂谷的形成


第四节 海陆变迁
一、地表形态是在不断变化的 二、大陆漂移学说 三、板块运动学说 1. 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 2. 板块在不断地运动 3. 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的交界处比较活跃

华东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变化的地形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华东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变化的地形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III Hill Hill III II Hill Hill Illi I III Hill lllll Illi Illi III I III III Hill lllll II III Sllll Illi I III Hill Hill Hill III II Hill Hill II III Hill II III Illi III I Illi IIIID Hill Hill III II Dlllll Hill Illi I III I III I Hill III I Illi Illi Hill II III Hill Hill II III Hill Illi I III I I IIII lllll lllll III II lllll Illi Illi I III lllll lllll Illi Illi III I III III lllll lllll II III lllll Illi I III lllll lllll lllll III II lllll lllll II III lllll lllll Illi III I Illi lllll lllll lllll lllll Dlllll lllll Illi I III lllll lllll III I Illi Illi III I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大陆飘移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1、观察现象2、寻找证据3、提出假设4、调查实验5、形成结论6、如果不能支持假设,再继续探究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1、了解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依据,体验科学家大胆创新、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模拟科学家的辩论:赞同一方的理由反对一方的理由魏格纳的“最后的发言”是如何表达一个科学家在遭到反对的情况下,是怎样体现出立志追求真理、不怕艰难险阻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的。

b5E2RGbCAP2、20世纪50年代的海洋探测技术的发展,以及古地磁测定技术、岩层年龄测定技术、大地测量技术和深海钻探技术的发展应用,促进了“海底扩张学说”的形成。

华师版科学七上第四章_变化的地形知识点复习 课外知识

华师版科学七上第四章_变化的地形知识点复习 课外知识

华师版科学七上第四章_变化的地形知识点复习课外知识第四章变化的地形【概念与规律】一、火山与地震1、地形及其变化(1)地形:即地球表面的各种形态。

有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等。

①山地: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也较大,坡度较陡,峰峦高耸,沟谷幽深。

②丘陵:相对高度较小(一般不超过200米),地势起伏较小,坡度较缓。

③平原: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④高原:高原特点是海拔高,内部相对高度小,范围比较大,周围常有明显陡坡。

⑤盆地:周围高,间低,周围是山地或高原,间是平原或丘陵。

(2)地形的变化:地壳是运动和变化着的,因而地表形态也是不断变化的。

所谓“沧海桑田”的成语,正是人们对自然界地形变化的生动描述和感叹。

(3)地形变化的原因:引起地形变化的原因有来自地球内部的内力作用和来自地球外部作用力二个方面。

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是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岩浆活动和地震等。

外力作用有:风化作用、流水作用、风、海浪、冰川作用等,其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

另外,生物和人的作用也会引起地形变化。

(4)地形变化的速度:地质作用有些非常激烈,地形会发生剧变,如火山喷发、地震、山崩、泥石流等。

有的地形变化却非常缓慢,不易被人们觉察,但年长日久仍会显露出“沧海桑田”的明显变化。

2、火山(1)火山喷发:是由于地壳内部灼热的岩浆从地壳裂口处或地壳脆弱的地方猛裂冲出地面造成。

其现象常常是惊心动魄,十分壮观的。

图4-1表示火山的构造。

(2)火山喷出物:有气态、液态和固态物质三类。

气态物以水蒸汽为主,还有氢气、二氧化硫等。

液态物是从火山口溢出的高温岩浆。

图4-1固态物有火山弹、火山砂和火山灰等。

(3)火山的分类:一般将火山分为三类。

①活火山:是指目前正在喷发或经常喷发的火山。

世界上现有500多座活火山。

②死火山:是指在人类历史以前爆发过的火山。

③休眠火山:是指在人类历史上曾经爆发过,以后长期处于平静,但仍可能爆发的火山。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知识点归纳第一节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1. 大气环境对人类的影响1.1 大气的组成和结构大气是由氮气、氧气、水蒸气、稀有气体等组成的,不同层次的大气对地球上的环境和人类活动产生直接影响。

1.2 大气层的温度变化及原因地球大气层温度随高度不同而变化,主要原因是太阳辐射和地球自身特性。

1.3 大气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大气环境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包括气温、湿度、行星辐射等都对人类有很大影响。

2. 水资源对人类的影响2.1 水资源的构成及分布地球表面水资源丰富,但分布极不均衡,对不同地区的人类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2.2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3. 地球运动与时间3.1 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是地球一天的起始和结束,对人类日常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3.2 地球的公转地球公转导致了四季交替和昼夜变化,影响着农业和人类的生活习惯。

第二节我国的自然环境1. 我国的大气环境1.1 我国的大气环境特点我国的大气环境受地形和气候的影响,形成了多种气候类型。

1.2 大气污染和防治我国的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相关的防治措施不可忽视。

2. 我国的水资源2.1 我国的水资源分布我国水资源不均衡分布,南水北调工程等水资源调配工程对我国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有重要意义。

2.2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我国水资源利用与保护面临着日益加大的压力,有效保护水资源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3. 我国的气候3.1 我国的气候分布我国的气候分布多样,从而影响了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人类的生存方式。

3.2 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和城市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和有效应对。

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1. 工业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1.1 工业活动产生的大气污染工业活动排放的废气对大气环境产生了严重污染。

1.2 减少大气污染的措施各种技术手段和政策措施对减少工业大气污染具有重要作用。

初一上地理第四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一上地理第四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一上地理第四章知识点归纳总结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通过研究地球的自然和人文现象,来揭示地球上的各种规律和现象。

初中地理课程的学习,不仅是为了了解地球的构造和地理现象,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素养。

在初一上学期的地理课中,我们学习了第四章的内容,主要包括地球的运动和季节、地球的组成与结构以及地球的大气环境。

下面对这些知识点进行一个归纳总结。

一、地球的运动和季节1. 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它自身西自转一周的运动。

地球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它使得太阳的东升西落变成了昼夜的交替。

2. 地球的公转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轨迹。

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年,它导致了地球上不同季节的产生。

3. 季节的变化季节的变化是由于地球公转轨道呈椭圆形,使得地球与太阳之间距离的变化导致的。

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决定了地球上的季节变化。

4. 地区季节的差异由于地球是一个球体,地球不同地区在同一时间处于不同的季节,这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同时影响的结果。

例如,南半球的夏季和北半球的冬季是同时进行的。

二、地球的组成与结构1.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近乎等径的椭球体,它的赤道稍扁,两极稍尖。

地球的形状对地球自转和对地理现象的发生具有一定影响。

2. 地壳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主要由岩石和土壤组成。

地壳是人类生活和活动的基础,也是地球上各种地理现象发生的地方。

3. 地幔和地核地幔是地壳和地核之间的一层,主要由固态岩石构成。

地核是地球最内部的一层,分为外核和内核,主要由金属铁和镍构成。

地幔和地核的作用对地球的结构和地球内部的热力学过程产生重要影响。

三、地球的大气环境1. 大气的构成和特征大气是包围地球的气体层,主要由氮气、氧气、水汽、稀有气体和杂质组成。

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不同层次的大气特征和气象现象存在差异。

2. 大气循环和气象要素大气循环是指大气中的气体和能量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和流动。

大气循环是各种气象要素的结果,例如气温、降水、风力、湿度等。

2019-2020年七年级科学上册第四章第3节地形的缓慢变化教案华东师版

2019-2020年七年级科学上册第四章第3节地形的缓慢变化教案华东师版

2019-2020年七年级科学上册第四章第3节地形的缓慢变化教案华东师版一、教学目标①过程、方法与能力目标:用多幅照片揭示由于流水、风力、海洋、生物等外力作用导致地形变化的结果,同时人为作用改变地形的种种表现,引导学生认识人类改造自然必须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原则。

②知识技能目标:知道地形还在不断地发生着缓慢的变化,并知道气温变化、流水、风力、海洋和生物都会使地形发生缓慢变化,懂得人类在经济建设中改变地形要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关注由于流水和风力的影响造成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如水土流失和沙尘暴等。

人类活动也在越来越深刻的改变着地形,更需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要导致自然界对人类破坏性活动的报复,所以要让学生树立改善我国西部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运动和变化是自然界的普通规律,地形变化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形式,而且这种运动和变化是无时无刻都存在着的。

三、教学准备收集照片,资料四、教学方法分析、归纳、讲述、提问、讨论、启发五、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胜山有其它的名称吗?讲述胜山一开始形成时称为悬泥山。

后来,在明代时由于倭寇经常袭击我国沿海一带,朝廷派戚继光去打击,在悬泥山上达了胜仗,才把悬泥山改为胜山。

那么胜山为什么称为悬泥山呢?这跟它的形成有关,是大海改变沿海的地形——地形的缓慢变化。

(二)创设问题情景教师用挂图,出示卵石,岩石碎屑等,并问:1、坚硬的岩石如何会分解为碎屑或细颗粒的?2、谁把岩石碎屑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呢?3、近年来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经常遭受严重沙尘暴的影响,说明风的力量很巨大,那么风力能改变地形吗?4、讨论举例说明除了以上自然界的外力作用改变地形外,人和生物对地形有没有影响?(三)师生互动,分析归纳1、地形的变化首先从岩石的风化开始2、流水作用是导致岩石风化和地形变化的重要力量3、风力也在改变着地形4、除了流水、风力等作用外,生物作用也是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地形5、人为力量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自然地形(四)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1、解释杭州“瑶林仙境”怎样形成?2、风蚀蘑菇是怎样形成的?3、在现在经济社会中,在陡坡筑梯田、填湖造地、开矿采石等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这样做合理吗?为什么?(五)课堂小结由学生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六)布置作业作业本 A P31-32地形的缓慢变化(二)一、教学目标①过程、方法与能力目标:通过地形与等高线之间联系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制作模型和画等高线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华东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变化的地形第三节地形的缓慢变化教学设计

华东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变化的地形第三节地形的缓慢变化教学设计

III Hill Hill III II Hill Hill Illi I III Hill lllll Illi Illi III I III III Hill lllll II III Sllll Illi I III Hill Hill Hill III II Hill Hill II III Hill II III Illi III I Illi IIIID Hill Hill III II Dlllll Hill Illi I III I III I Hill III I Illi Illi Hill II III Hill Hill II III Hill Illi I III I I IIII lllll lllll III II lllll Illi Illi I III lllll lllll Illi Illi III I III III lllll lllll II III lllll Illi I III lllll lllll lllll III II lllll lllll II III lllll lllll Illi III I Illi lllll lllll lllll lllll Dlllll lllll Illi I III lllll lllll III I Illi Illi III I第三节地形的缓慢变化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内力作用火山地震剧烈的变化外力作用朋塌滑坡内力作用气温缓慢的变化外力作用风力流水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生物人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可以开展以下活动:1、说一说家乡的地形特点。

2、说一说你去过的旅游地的地形特点。

3、到野外考察和辨认有没有岩石风化的现象,有没有地形变化的痕迹?4、了解当地的经济建设有没有改变地形,会不会造成不利的影响?辩认地形等高线图1、海拔与相对高度2、等高线的基本规定3、制作地形模型(用各种材料)4、画地形等高线图一一“旅游者之岛”,要求:(1 )海岸线尽量弯曲,港湾应在凹向陆地的部位。

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

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
锦绣河山
嵩山 武当山
襄阳岘山
黄山 泰 襄
山 阳 万 山
等高线地形图
(第一课时)
宜城市小河镇砖庙中学 赵凤鸣
开 门 见 山
说说珠穆朗玛峰和青藏高原相对高度大约是多少?
珠穆朗玛峰
海拔
8844米
青藏高 原
4000米 以上
相 对 高 度
海平面
逢山开路
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 标清.flv 等高线地形图.exe
c
A或C
读图,回答问题。 (1)右图中C点的海拔高度大约 是________m ,a点的海拔 200 高度大约是________m , 400 B和a之间的相对高度 200 是________m 。 (2)图上C点大约位于D点 西北 方向,A点位于C点 的________ 的_________ 西南 方向。 (3)如果要爬上山顶D,从路线CD或路线BD中选择一条坡度比较小的 路线,应选择________ 。 BD (4)A到D点的地形属于( B ) A、山峰;B、山脊;C、山谷;D、鞍部;
等高线地形图之歌 等高线,海拔出, 山峰之处有标注; 陡坡密,缓坡疏, 两山之间是鞍部; 低弯脊,高弯谷, 陡崖就在重叠处。
a • • • • • • • b
读下面四幅等高线图,回答1~2题。
c
d
1.图中的数字表示地形的部位,下列选项中,地形部位名称排列与图序相符 的是( ) A.①山峰 ②山谷 ③山脊 ④盆地 B.①山峰 ②山脊 ③鞍部 ④山谷 C.①盆地 ②山脊 ③鞍部 ④山峰 D.①盆地 ②山脊 ③山谷 ④山峰 2.上图四幅地图中的虚线部位,可能发育成河流的是( ) A.a B.b C.③ D.d
【小试牛刀】 请把你的手握成拳头,将它看成是一个地 形区,画一幅等高线地形图将该地形区表示 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变化的地形一、火山与地震1、地形及其变化(1)地形:即地球表面的各种形态。

有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等。

①山地: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也较大,坡度较陡,峰峦高耸,沟谷幽深。

②丘陵:相对高度较小(一般不超过200米),地势起伏较小,坡度较缓。

③平原: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④高原:高原特点是海拔高,内部相对高度小,范围比较大,周围常有明显陡坡。

⑤盆地:周围高,中间低,周围是山地或高原,中间是平原或丘陵。

(2)地形的变化:地壳是运动和变化着的,因而地表形态也是不断变化的。

所谓“沧海桑田”的成语,正是人们对自然界地形变化的生动描述和感叹。

(3)地形变化的原因:引起地形变化的原因有来自地球内部的内力作用和来自地球外部作用力二个方面。

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是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岩浆活动和地震等。

外力作用有:风化作用、流水作用、风、海浪、冰川作用等,其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

另外,生物和人的作用也会引起地形变化。

(4)地形变化的速度:地质作用有些非常激烈,地形会发生剧变,如火山喷发、地震、山崩、泥石流等。

有的地形变化却非常缓慢,不易被人们觉察,但年长日久仍会显露出“沧海桑田”的明显变化。

2、火山(1)火山喷发:是由于地壳内部灼热的岩浆从地壳裂口处或地壳脆弱的地方猛裂冲出地面造成。

其现象常常是惊心动魄,十分壮观的。

图4-1表示火山的构造。

(2)火山喷出物:有气态、液态和固态物质三类。

气态物以水蒸汽为主,还有氢气、二氧化硫等。

液态物是从火山口溢出的高温岩浆。

图4-1固态物有火山弹、火山砂和火山灰等。

(3)火山的分类:一般将火山分为三类。

①活火山:是指目前正在喷发或经常喷发的火山。

世界上现有500多座活火山。

②死火山:是指在人类历史以前爆发过的火山。

③休眠火山:是指在人类历史上曾经爆发过,以后长期处于平静,但仍可能爆发的火山。

(4)火山的利与弊:强烈的火山喷发会造成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和局部气候变化,有很大危害性。

但另一方面,火山喷发也可能带来新的矿产和地热资源,为我们所利用。

3、地震(1)地震:地震是指地壳的突然震动。

地震是常见而对人类威胁最大的一种地质灾害。

地球上每年约有500多万次地震发生,其中能被感觉到的地震约有5万多次。

造成严重破坏的地震平均每年约十多次。

(2)地震原因:产生地震主要原因是来自地壳内部力量,使地壳坚硬的岩石产生断裂和移动而引起。

另外,某些人类活动如修大型水库、爆炸等也会引发局部地震。

(3)地震时现象和造成的灾害:大地震发生时,在震中(地震中心)附近,大地会发生上下颠簸和左右摇晃。

也会造成山体滑坡和岩石崩落、地面褶皱、开裂、塌陷或隆起,还会引起海啸。

地震会使房屋倒塌、桥梁断裂,交通、水电中断,还会引起火灾,使人民生命和财产蒙受重大损失。

如1976年我国唐山大地震使1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顷刻化为废墟,有24万人丧生。

(4)地震程度的表述:①震级:震级表示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震级每增加1级,释放能量约增加33倍。

1级最小。

3级以上地震能被人感觉到。

5级以上均属于破坏性地震,且随震级增大破坏性也增大。

76年唐山大地震震级达7.8级。

②烈度:烈度是指地震对地面的影响和破坏程度,通常分为12级。

一般地说,烈度大小与震级大小、该地与震中距离和震源深浅等有关。

震级大、与震中距离近、震源浅则烈度就大。

烈度达3度时人能察觉,6度以上则会造成较大破坏,达到11、12度时,将使大批房屋倒塌、地面严重变形,造成巨大自然灾害。

(5)地震预报:地震发生前,大地、天气、水文、地磁及一些动物的行为常有异常变化,根据这些预兆,预报地震的发生,称为地震预报。

正确的预报可大大减轻地震给人类造成的损失,但因地震成因复杂,目前还不能正确预报所有地震。

下面一些现象与地震有很大的关联,常作为地震发生的预兆。

①地下水变化:如发生井水冒泡、水位突然上升或下降,地下水中氡气含量增加等异常。

这是因为地震前,在地应力作用下,含水层会受到挤压或拉伸发生变形,地下水所处条件发生改变而引起地下水位异常变化。

②地温变化:地震前常有地温明显增高,天气有异常闷热的感觉。

因为一般情况下,地下深处温度(地温)变化是很小的,但地震前,由于深处岩石结构复杂的变化会产生大量热能,引起地温的升高。

③地电变化:地下土壤岩石天然存在电场,称为地电,可用电表测量它的存在和数值。

地震前,岩石发生变形,地电也有异常的变化。

④地磁变化:地球本身是一个大磁体,地球周围空间存在的磁场叫地磁场。

地震发生前,该处地磁场也常有异常变化,可用仪器测量它的变化。

⑤地形微小变化:地震前,由于岩层受内力作用发生变形,使地形也发生微小变化,这需要借助仪器才能测量出。

⑥一些动物行为失常:不少动物的某些感觉器官有特别灵敏的功能,能感觉到地震发生之前自然环境的微小变化,出于生物的本能会表现出一系列异常的反应。

所以地震前常有老鼠出洞、蚂蚁搬家、鸡犬不宁等异常情况出现。

(6)发生地震时应对措施:发生地震时,必须冷静迅速作出正确的应对措施,以使生命财产损失尽可能减小。

其核心是保护生命安全,防止灾害扩大,减小财产损失。

课文中的几条如:迅速关闭煤气、灭火断电,人员迅速跑到室外空旷处且远离高压线和陡坡,在室内则应躲在厨房卫生间等狭小空间或牢固物下面,以及不要误听谣传等都应记住。

(7)地震和火山的分布:世界上地震与火山集中分布在两个地带:①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

②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火山带。

这与地壳的板块分布有关,这两个地震火山带均处于板块与板块之间。

我国处在这二个地震火山带交界处,是个多地震国家,普及地震有关知识对减小地震造成的损失具有很大意义。

二、海陆的变迁1、海陆变迁(1)海陆变迁的事例:①喜马拉雅山是当今世界上最高峻山脉,但在几千万年前,那里还是茫茫的海洋。

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许多海洋生命的化石,证明这里曾经是大海。

②台湾海峡过去曾经是陆地,后来变成了浅海。

据考证,在台湾海峡的底部,至今还保留着古河道的痕迹。

③大连市的星海广场是一处新的旅游景点,但原来该地是一个海湾,并没有广场陆地。

由于移土填海,人工造田,才使原来的海湾变成了现在的陆地。

(2)海陆变迁的原因:海陆变迁是地形变化中的一类,促使海陆变迁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地球内部,如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另一方面来自地球外部,如风和流水等的侵蚀作用,生物和人类的活动等。

2.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1)魏格纳在地图上的发现:人类对地形变化原因的探索从未间断过,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就是一个为科学献身的典型。

他在观察世界地图时发现,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大陆的轮廓非常相似,几乎可以拼合起来。

其他大陆之间也有类似现象,又发现美洲和非洲的动物之间存在着一定亲缘关系,于是大胆地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2)大陆漂移假说:这是魏格纳在1912年提出来的,认为地球上的大陆原来是连在一块的,周围是海洋;后来大陆分裂成几块,向各个方向移动。

目前的海陆分布格局是大陆在海洋上漂移分离造成的。

3、板块构造学说(1)板块学说的建立:20世纪60年代,在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和后来的“海底扩张说”基础上,经过许多科学家研究,发展形成了“板块构造学说”理论。

(2)板块学说主要内容:①地壳的岩石圈被分裂成六大板块。

板块“漂浮”在软流圈上。

②软流圈的物质运动使板块移动,板块上面的大陆和海洋随着发生漂移,六大板块的运动目前还在缓慢地进行。

③板块之间是地震火山容易发生的地方。

(3)板块学说的作用:板块学说能较好地解释高山、大洋的地形变化和火山、地震的发生以及地下矿藏形成的原因,还可以预测世界海陆分布变化的趋势。

如因为板块运动,地壳岩石的碰撞会造成褶皱和断层,从而造成新的山脉和深沟。

实际上,喜马拉雅山就是这样从海洋变成了高山,而且目前还在“长高”。

板块学说也还有一些未能解决的问题,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

三、地形的缓慢变化1、来自地球外部作用对地形的影响(1)岩石的风化:“风化作用”就是岩石在“热胀冷缩”和冰、水以及生物的共同长期作用下,使巨大的岩石崩裂破碎。

(2)流水的作用:流水作用是导致岩石风化和地形变化的重要力量。

流水对地表岩石和土壤的侵蚀使岩石碎屑和土壤颗粒随流水从高处流向低处,使地形趋于平坦,流水的冲积常使江河入海口形成三角洲。

含有二氧化碳等酸性水能溶解石灰岩,从而形成溶洞。

海浪对岩石的拍打和冲击会侵蚀海岸,能造成怪石嶙峋的礁石。

(3)风的作用:大风能使大砾石滚动和撞击,也能使沙丘搬家,风的作用也改变着地形。

(4)冰川作用:巨大冰川的移动,使岩石和土壤随之“搬家”,改变了原来的地形。

(5)生物作用:苔藓、地衣等生物能腐蚀石块。

珊瑚虫能形成岛礁,许多生物的长期作用也能改变地形。

(6)人的作用:人类活动如筑坝拦河,移山填海,开挖运河,围海造田等会使局部地形发生明显变化。

人们在改造自然地形时必须科学合理,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好自然。

2、等高线地形图(1)绝对高度:我们把某一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绝对高度,又称“海拔”。

(2)相对高度:某一地点与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称为两地间的相对高度。

(3)等高线:地图中的“等高线”就是经过实地测量各点的高度,然后用平滑曲线把高度相同的点连结起来而成的。

同一条等高线上的点高度均相等。

(4)等高线地形图:是一种描有等高线的地图,它可以反映出各地的地形高低情况。

等高线地形图一般以绝对高度来描绘。

(5)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①每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高度均相等;②每两条相邻的等高级之间高度差相等;③不同高度的等高线不会交叉;④等高线密集处地形陡峭,等高线疏稀处地形平缓。

【启迪与拓展】例1我国宋代科学家沈括在太行山的崖壁中看到一条条含有螺蚌壳和鹅卵石的条带状岩层,这能说明()A、螺蚌等生物原来是生活在山崖上的B、地形也是在变化的,海陆也会发生变迁C、地形是稳定不变的D、地形发生改变都是很剧烈的分析:沈括当时认为:“此乃昔之海滨,今距海已近千里”,并推断整个华北平原“皆浊泥所湮耳”,即是河流带来的泥沙冲积而成平原。

事实上,螺蚌等是生活在水中的生物,鹅卵石也是在水中的,现今这带螺蚌壳的山崖原来应是在水下,由于漫长岁月中,地形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而成了现在情形。

所以答案应选B。

例2 公元前780年,我国陕西地区发生了一次大的自然灾害,古籍《诗经》上有这样的记录:“烨烨震电,不宁不令。

百川沸腾,山冢卒崩。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这是发生了()A、地震B、火山喷发C、泥石流D、洪涝分析:上述文字的意思是:“大地在震动,有闪闪的地光和隆隆的地声,煞那间,山崩地裂。

河水在上下翻滚,原来的高山倾刻间变成了深谷,而过去的深沟如今却变成了隆起的丘陵。

”这是典型的地震情况描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