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月夜忆舍弟》赏析
月夜忆舍弟古诗鉴赏

月夜忆舍弟古诗鉴赏
《月夜忆舍弟》是唐代诗人张若虚创作的一首七绝诗,描写了在月光照耀下怀念远方的故友的情景,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之情。
下面是这首诗的原文和翻译,供您鉴赏。
原文: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翻译:守卫城墙的鼓声中断了行人的步伐,边疆的秋天,只听到一声野鸭的呼唤。
今夜的露水清冷,明月照耀着我的故乡。
我的兄弟都四散在外,流落到不同的地方,不知道他们生死如何。
寄出的书信总是得不到回应,更何况战争还没有结束呢。
这首诗的篇幅不长,却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故友的怀念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读来感到诗情画意。
整首诗在细节上处理得非常巧妙,比如用“一声野鸭的呼唤”来形容寂静的夜晚,用“无家问死生”来描写兄弟分散无依的悲苦,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专题04《月夜忆舍弟》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原卷版)

一、理解性默写
1、《月夜忆舍弟》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
2、《月夜忆舍弟》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的诗句是:,。
3、《月夜忆舍弟》中写弟兄离散,天各一方;家已不存,生死难卜的诗句是:,。
4.“,”进一步抒发自己内心的忧虑和惆怅之情,同时含蓄地表现出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深化主题。
二、目标
1、借助注释,独立学习,正确理解本首诗的意思。
2、通过层层诵读方法的指导,初步感受诗人望月思弟的情感。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三、原文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可怜无定河③边骨,犹是深闺④梦里人。
【注释】①陇西行:古代曲名。②貂锦:这里指装备精良的战士。③无定河:在陕西北部。④深闺:这里指战死者的妻子。
19.首句表现了将士的______,第二句表现战争的______。
20.本诗中的“可怜”与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可怜”表达情感有何不同?
(2)理解诗歌尾联的意思及表达的情感。
(二)读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完成1-3题。【经典诗歌鉴赏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服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1.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奉为。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诗。
2.从诗中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
⑤本诗通篇对偶,不仅每一联的上下两句成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首联前一句“天”对“风”,“高”对“急”,读来富有节奏感。( )
《月夜忆舍弟》原文及翻译赏析

《月夜忆舍弟》原文及翻译赏析《月夜忆舍弟》原文及翻译赏析1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韵译】戌楼响过更鼓,路上断了行人形影;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
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远方兄弟;望月怀思,觉得故乡月儿更圆更明。
可怜有兄弟,却各自东西海角天涯;有家若无,是死是生我何处去打听?平时寄去书信,常常总是无法到达;更何况烽火连天,叛乱还没有治平。
【赏析】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
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月夜忆舍弟》古诗原文及赏析

《月夜忆舍弟》古诗原文及赏析【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出处】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译注1】露水从今夜变白,月亮虽很明亮,但总觉得没有往日在故乡时那样明亮。
露从今夜白:适逢白露节,故觉露水变白。
白露,二十四节气之一此联的意思是:白露节的夜晚清露满地,使人顿生寒意,孤身在外的游子愈加感到故乡的月是最亮的。
后用来表达在异乡的游子月夜怀乡、思亲之情。
【译注2】从白露这一夜起,清露就变成寒凉的白露了;在异乡望明月,觉得还是故乡的月儿明亮啊。
语出唐·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用以表达月夜游子怀乡思亲之情,或单用“月是故乡明”表达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和赞颂。
◇多年没回家乡了,看着那圆圆的月亮,真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之感。
(谌容《真真假假》)【译注3】【鉴赏】今晚是白露节,月亮却是故乡的最亮。
“露从今夜白”一句中,“白露”原为节令,却被诗人拆开讲,情致顿显。
“月是故乡明”一句中,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感情融入所写之景中:普天之下共有一轮明月,本无差别,诗人却说故乡的月亮最明。
这种写作手法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两句诗歌正常语序应为“今夜露白”,“故乡月明”。
诗人将词序调换,使得诗歌意趣横生。
后人常引此句表达思乡之情。
【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故乡的月夜清凉宜人,月光明亮。
[例]“露是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当故乡的“凉月子”照着东海边的渔村农家,照着我家竹篱边那棵桂花树时,在淡淡的.桂子香气里,母亲的那辆纺车,也许又在“嘤嘤嘤”地吟唱,摇出一圈又一圈白花花的海浪吧。
(秦文玉《西海情》)二、用以形容月夜的思乡之情。
[例]特别是中秋节,素来称为团圆节,这是最易引起人们思乡之情的一天。
他和妻子王承书,总要默默地在月下坐到夜半,望着天宇上,云纱笼罩着银盘般的皎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诗句油然注上心头。
(韩静霆《祖国呵,在你的怀抱里》)【全诗】[唐].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部编版 语文 九年级 上 课外古诗词《月夜忆舍弟》《长沙过贾谊宅》 诗词解读赏析

月夜忆舍弟【作者】杜甫【朝代】唐译文对照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注释】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长:一直,老是。
达: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赏析】意境赏析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月夜忆舍弟》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

月夜忆舍弟[唐] 杜甫戍sh ù鼓ɡǔ断du àn 人r én 行x ín ɡ,边bi ān 秋qi ū一y ì雁y àn 声sh ēn ɡ。
露l ù从c ón ɡ今j īn 夜y è白b ái ,月yu è是sh ì故ɡù乡xi ān ɡ明m ín ɡ。
有y ǒu 弟d ì皆ji ē分f ēn 散s àn ,无w ú家ji ā问w èn 死s ǐ生sh ēn ɡ。
寄j ì书sh ū长zh ǎn ɡ不b ù达d á,况ku àn ɡ乃n ǎi 未w èi 休xi ū兵b īn ɡ。
诗词注释:1、戌鼓:戌楼上的更鼓。
2、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境。
3、长:一直,老是。
诗词译文:戌楼响过更鼓,路上断了行人形影,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
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远方兄弟,望月怀思,觉得故乡月儿更圆更明。
可怜有兄弟,却各自东西海角天涯,有家若无,是死是生我何处去打听?平时寄去书信,常常总是无法到达,更何况烽火连天,叛乱还没有治平。
诗词赏析:诗作于乾元二年(759),这时安史之乱尚未治平,作教师于战乱中,颠沛流离,历尽国难家忧,心中满腔悲愤。
望秋月而思念手足兄弟,寄托萦怀家国之情。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结构严密,环环相扣,句句转承,一气呵成。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句,可见造句,的神奇矫健。
在思乡人的眼里,故乡的月色格外明亮;兄弟们因离乱也久已没有得到他们的音讯,连想要写卦信去都没办法,怀念之情一层一层递进。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月夜忆舍弟杜甫古诗

月夜忆舍弟杜甫古诗导言月夜忆舍弟,是杜甫的一首古诗,诗中描绘了作者在月夜下怀念已故的亲弟弟的情景。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解读,探讨诗中表达的情感、意境以及作者的思想。
诗歌背景杜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以独特的笔法和深刻的人性洞察力,在诗坛上享有盛誉。
《月夜忆舍弟》是杜甫在长安时期创作的一首诗,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已故亲弟弟的深切思念之情。
诗歌主题杜甫以月夜为背景,通过怀念亲弟弟的方式,表达了他对亲情、友情以及人世间无常的思考。
诗中展现了作者对兄弟之间深厚情感的怀念之情,同时折射出诗人对现实生活困境的无奈和痛惜。
诗歌分析一、情感表达作者通过诗中细腻的描写和动情的词语,展现了他对弟弟的思念之情。
他在诗中写道:“被如山乏人道,卧病无孱亲。
”这句诗揭示了作者和弟弟生活贫困并倍受病痛折磨的困境,以及他们在困境中相互扶持的兄弟情深。
通过这种情感的抒发,杜甫向读者展现了亲情的珍贵和深远。
二、意境描写诗的开头写到:“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这一句诗把读者带入到一个月色清冷的夜晚,同时也给人一种孤寂和边塞的感觉。
通过描绘月夜的寂静和孤独,杜甫在读者心中勾起了对往事的思念和对亲人的怀念。
整首诗以唱和的方式,通过描述自然景物来营造意境,塑造出一种凄美风情。
三、对现实的思考通过对弟弟的怀念和对人生的思考,杜甫在诗中表达了对现实困境的无奈和痛惜之情。
他在诗中写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句诗表明了诗人对社会动荡和人生无常的深切体悟。
通过对生死和人生价值的思考,杜甫呼唤着人们要保持信念,坚定追求真理和正义。
诗歌影响《月夜忆舍弟》这首诗以其真挚的情感和扎实的艺术表达,深深地触动了后人的心灵。
这首诗成为了杜甫成名的代表作之一,也被广泛流传于后世。
它直触人心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月夜忆舍弟》是杜甫为怀念亲弟弟创作的一首诗,通过对情感、意境和现实的描写和思考,展现了作者对亲情、友情以及人生无常的思考。
古诗词赏析之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古诗词赏析之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作品以真实反映社会现实、深邃思考人生为特点,被誉为"诗圣"。
杜甫为人孤高悲凉,对生活的磨难和社会的不公心存忧虑,诗作多写忧国忧民的主题。
其中,他的《月夜忆舍弟》一诗以凄婉的笔触,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本文将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月夜忆舍弟》是杜甫一首挺拔悲壮的长诗,共五十七句。
诗中作者以月光为背景,述说着与已故的弟弟分别时的失落和思念之情。
在整首诗中,杜甫通过真挚的感情和积极的情感表达,将读者带入那个寂静的夜晚,感受亡弟的无尽思念。
诗的开篇,杜甫用“戍鼓断人行”一句,形象地描绘了月夜的寂静和冷清。
这句话对整首诗的氛围和主题定下了基调。
紧接着,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凸显了亡弟在边陲战场上的牺牲和对国家的忠诚。
通过这两句诗,杜甫既表达了对兄弟的思念之情,又融入了对国家的关怀和忧虑。
在诗的第二、三段中,杜甫表现出对兄弟的深深思念和无尽痛苦。
诗人用“红颜弟弟”、“别离”等形容词,表达了兄弟间的深厚感情。
他提到在逝去的十年间,自己前往长安求官,听闻弟弟战死沙场的消息,心灵受到巨大的打击。
这段描写,深情中流露出了作者对亲人的深深眷恋和无尽的痛苦。
然而,在诗的后半部分,杜甫通过以自然景物作为表情符号,将情感升华到更高的层次。
他用“白发悲花落”的形象来比拟人的衰老和去世,衬托出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而“六军不发无奈何”这句寥寥数语则表达了作者对时局动荡的忧虑和对文人没有作用的无奈。
通过这些景物的描写,表达了杜甫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社会和时局的关注。
诗的结尾,杜甫运用对比手法,将个体的生命与宏大的历史背景相对立。
他写道,“十四为君妇,义无反顾后”,通过君妇的形象反衬兄弟对家国的忠诚和牺牲。
同时,杜甫以历史的长河作为背景,表达了生命短暂、历史久远的哲理。
整首诗以对兄弟的思念为主线,通过表达对国家和时局的关注,将个体经历与历史相联系,有力地抒发了作者对兄弟、对国家的深深思念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文《月夜忆舍弟》赏析
月夜忆舍弟
唐朝: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月夜忆舍弟译文及注释
【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注释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5.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长:一直,老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
10.】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月夜忆舍弟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
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
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
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月夜忆舍弟历史评价
梁启超在“诗圣杜甫”一文里曾这么写道:“我以为工部最少可以当得起情圣的徽号,因为他的情感的内容,是极丰富的,极真实的,极深刻的。
他的表情方法又极熟练,能鞭辟到深处,能将他全部反映不走样子,能像电气一般一振一荡的打到别人的心弦上。
中国文学界写情圣手,没有人比得上,他所以我叫他做情圣”。
从这样的角度来看杜甫,其实也没什么错,他是多情,但他的多情却是极宽广、极深厚的那种,是「人民爱物」的人道精神,所以,他的诗篇能写的好,能像电气一样的振荡人心不无道理。
而这首《月夜忆舍弟》所给人的感动和冲击,正是如上所说的那样。
月夜忆舍弟赏析
【意境赏析】
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
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
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
”(《麈史》)读者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凡为神奇的本领。
以上四句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
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
所以是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
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
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
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
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
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
读了这首诗,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
深刻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源泉。
【结构分析】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
“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思想感情】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
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