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第三册 《雨霖铃》教学实录
《雨霖铃》课堂实录

《雨霖铃》课堂实录一、导语。
人生匆匆,聚散不定,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生命总在演绎着一曲曲的悲欢与离合。
当我们不经意间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会发现许多哀怨的故事正向我们走来。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循着这条幽幽古道,去探访柳永的《雨霖铃》吧!二、整体感知。
当我们与这位伟大词人同行的时候,努力地去品味语言,用心跟随他有感情的诵读,体会并把握其情感。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通过品味语言来体会作者悲伤哀怨的情感。
学习诗词,很讲究诵读,我们知道,词又是一种极具音乐性的文体。
我已经迫不及待的想好好读一读《雨霖铃》了,要不我们谁也别落下,来齐读一遍这首词。
其实朗读正如我们唱歌一样,我们不能把《满江红》唱得欣喜若狂,不能把《健康歌》唱得悲悲切切。
所以,确定我们所诵读的作品的感情基调就很重要了!那么,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呢?大家能不能用一个词来说明?生:悲伤、凄凉……师:非常棒!那么在这一首词中最能说明作者情感的是那一句?生: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师:我找一位同学,试着用你理解的感情来读一下这句话。
生:读。
①在这两句中,有三个字点明了这首词的主旨,是哪三个字?生:伤离别。
师:在“伤离别”的前面作者又用了“自古”二字,为什么?生:是为了说明伤离惜别,并非我始,自古皆然。
师:为什么古人如此看重离别?生:离别在古代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所谓“生离死别”主要原因是交通的不发达,远行多半走水路,行程往往成年累月,以及诸多难以预见的阻隔因素,从而让分别之人产生前路迢迢、山重水复、归期难料的纷繁情绪。
加上离人多半因为被贬、流放,或为生活所迫,或因战争离乱或男女情缘,这就特别惹起人的万端感慨。
师:难怪江淹就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是不是所有的离别都是悲伤难过的那?举个例子:大家在校期间,假如我们菏泽市市长来看望你,在他离开时,你会不会伤心?(不会)。
那如果你的父母来看望你,在他们离开时,我想大家肯定会伤心,这是为什么?生:有感情。
《雨霖铃》课堂教学实录与点评

诗词 时 , 是 不可 缺少 的环 节 , 读 下
( 评 : 师 点 评 学 生 的 回答 点 教
阕。 只一 段 的 叫 永 。 宋 面 就 让 我 们 一 起 来 朗 读 这 首 词 。 柳 北
叠 。 的别称有 诗余 、 短 句 、 、 词 人 , 名 三 变 , 改 名 为 永 , 词 长 曲 原 后 字
( 媒 体投 影课 题 , 示开放 唐 太 宗 时教 坊 大 曲 名 ,后 用 为 词 多 展
多 少? )
性 问题 一 :词 的 一般 常识 你 了解 调 。 霖 , 作 “ ” 王 灼 《 鸡 漫 标 准 就 要 抑 扬 顿 挫 , 情 要 充 沛 。 一 淋 。 碧 感
志 》 五 《 霖 铃 》 : 《明 皇 杂 卷 雨 条 “
( 声 中 , 试 唱 《 关人 》 掌 生 虞 几 现 离情 的 方 法 , 读 成 诵 。 力 目 士 , 送 别 的是 位 红 颜 知 己 , 词 熟 能 他 此
句 , 生喝彩 。 ) 众
一
话 文教 学通讯 2 1 4A 0 1 ,
欢 迎 与 追 捧 ,今 天 有 喜 欢 它 的 女 情 , 时 分 别 更 易 感 到 伤 感 。 “ 于 景 。 ) 此 骤 生 吗 ? 有 的 话 就 大 胆 读 出 你 的 喜 雨 初 歇 ” 自然 界 的 骤 雨 虽 已 歇 ,
生 2: 再 补 充 一 点 , 首 词 七 、 屯 田 、 郎 中 。 一 生 创 作 了 渴 望 被 赏 识 , 到 目前 为 止 老 师 没 我 每 柳 柳 可 以 没 有 标 题 但 一 定 会 有 词 牌 , 大 量 慢 词 , 多描 绘 城 市 风 光 和 歌 有 点 名 让 学 生 回 答 , 都 是 学 生 主 阋牌 表 示 词 的 不 同 曲调 。
雨霖铃公开课实录 人教课标版

《雨霖铃》公开课实录(附导学案)学习目标.了解柳永及其词作的特点。
.反复吟咏,品味语言,理解意境;学习作者融情入景、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
. 准确把握作者笔下的离别之情。
教学重难点:、通过鉴赏,体会词中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品味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鉴赏、背诵、改写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长亭送别》渲染气氛。
千百年来,别离之情不知拨动了多少人的心弦,相关的诗词曲赋也不胜枚举。
(展示):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江淹《别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李煜《相见欢》)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长亭送别》)(学生齐读)正如大家所吟咏的那样,“黯然销魂”的是离愁,“剪不断,理还乱”的是离愁,“断人肠”的是离愁,“催人老”的也是离愁。
今天我就共同来学习一首关于离别的词《雨霖铃》,一起去感受柳永笔下的离愁别绪。
(板书题目作者)(反馈课前预习小组完成情况)二、作家作品简介: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他的词曾传唱一时,甚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深受当时市民的欢迎。
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在浙江的桐庐、定海等处做过几任小官。
晚年死于润州(江苏镇江县)。
他精通音律,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
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
柳永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二、鉴赏全词、齐读《雨霖铃》把握字音、节奏、语调(指导诵读)①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②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③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④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⑤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2、学生自由诵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分钟)3、学生课堂展示(教师点评)4、学生齐读。
优秀语文课堂《雨霖铃》教学实录

优秀语文课堂《雨霖铃》教学实录优秀语文课堂《雨霖铃》教学实录《雨霖铃》是柳永的一首词,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怎么展开教学呢?以下是店铺精心准备的优秀语文课堂《雨霖铃》教学实录,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柳永、婉约词派的特征。
2.初步掌握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并背诵课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诵读、感悟诗词,结合创作背景,运用想象和讨论法,领悟其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词中的意境、离别之情,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教学重点1.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2.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教学难点1.名句的鉴赏方法2.学会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二、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宋词作为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在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上一节的《望海潮》中,柳永带我们一起领略了钱江潮的壮观,西湖的美景,杭州市区的富庶繁华,那这一节,让我们继续随着柳永去感受他那凄美的离愁,请同学们翻到课本的35页,今天我们来学习柳永的《雨霖铃》。
(二)词人、写作背景、词牌简介师:学习新课文呢,首先我们来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才能更好的理解作品。
在上一节《望海潮》中呢我们已经了解了作者柳永,那现在就来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
这首词就是描写了作者离开汴京时和他心爱的歌人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景。
师:柳永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其长于书写羁旅行役之情。
柳词在当时流传很广,叶梦得《避暑录话》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师:同学们知道“雨霖铃”这一词牌的由来吗?生:不知道。
师:那老师就给大家说说。
也写作“雨淋铃”,词牌名。
来源于唐明皇李隆基与其爱妃杨玉环的爱情故事。
唐明皇在南下逃亡的途中,迫于当时的形势,不得已在马嵬坡缢死杨贵妃。
后唐玄宗入蜀,霖雨连日,耳闻铃声,勾起了往事,于是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
后来,人们使用这支曲子来表达离愁别恨,“雨霖铃”也就成了离愁别恨的象征。
全国赛课一等奖-- 王之涣《雨霖铃》教学实录

全国赛课一等奖-- 王之涣《雨霖鈴》教学实录引言:本文记录了我在全国赛课比赛中使用王之涣的《雨霖鈴》进行教学的实际过程和经验。
通过这次教学实录,我希望能向其他教师分享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技巧。
1. 教学目标:本课以王之涣的《雨霖鈴》为教材,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古文诗,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具体的教学目标包括:-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结构和意义;- 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审美感受和欣赏能力;-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 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诗歌的背景介绍、诗句的分析和理解、以及诗歌的情感表达。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通过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建立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情感和画面;- 导读诗歌:对诗歌进行逐句解读,引导学生理解每个词句的含义和作用;- 听读互动:采用整齐的朗读和齐诵的方式,帮助学生感知诗歌的韵律和音乐感;- 讨论分享: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体验,促进互动与思考;- 创作阅读: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的创作和赏析,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3. 教学实录:- 第一步:导入课题,介绍王之涣和《雨霖鈴》的背景;- 第二步: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其韵律和情感;- 第三步:解读诗句,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 第四步:讨论分享,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情感;- 第五步:诗歌创作,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第六步:诗歌赏析,鉴赏学生的创作,并给予肯定和建议。
4. 教学效果与总结: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和讨论反馈,我发现学生对《雨霖鈴》这首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欣赏。
他们能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表达自己的见解,并通过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这次教学实录不仅使学生的文学素养得到提升,也激发了他们对诗歌的兴趣和创作热情。
5. 经验总结与展望:通过这次教学实录,我深刻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的重要性。
《雨霖铃》教学实录

雨霖铃教学实录简介《雨霖铃》是唐朝诗人柳永所作的一首七绝,讲述的是作者在秋夜听雨之时所感慨的人生与情感。
它被誉为古代文学的珍品之一,曾被多次谱曲并被传唱至今。
作为学习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雨霖铃》的意境和诗歌技巧就成了众多中国古诗文爱好者的必修课之一。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将一步一步地教授初学者如何学习《雨霖铃》。
诗歌分析作为一首唐诗,想要学习《雨霖铃》首先需要进行诗歌分析。
在这里,我们就来一探究竟。
诗歌格式《雨霖铃》是一首七绝,全诗总共有28个字,每句由七个字组成,可以分为四句。
从字数和句数上来看,它是符合七绝格式的。
内容和意境通过读诗,我们可以发现,这首诗的主题是“离别”,通过雨的形象来表达作者内心情感的转换和变化,在诗中,作者将自己的情感与大自然连通起来,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体现了“物我两忘”的意境。
接下来,我们进一步分析每一句的含义:•一句:“寒蝉凄切。
” 雨夜中,间或传来一阵阵寒蝉的声音。
这既突出了夜晚静谧的氛围,又象征了季节的变迁和人生的短暂。
•二句:“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 在这句里,作者通过描写一座长亭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待在长亭内,等待雨势逐渐减小。
•三句:“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 在这句里,“都门”指的是京都门外,在这里,作者留恋不舍,无心饮酒,却已经要离开了。
这里“兰舟催发”又通过舟的形象,将作品情感贯穿。
•四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 最后一句,是整首诗最能让人感同身受的句子,作者困顿不堪,手紧紧握着伴侣的手,两人凝视看着,既无法言表又感慨万千。
教学方法为了让大家能更好地学习《雨霖铃》,接下来我们将介绍一些教学方法。
对诗歌的解析在学习一首诗歌时,首先要对它进行解析。
针对《雨霖铃》这首诗歌,读者需要认真理解它的意境和诗歌技巧,包括诗歌格式、内容和意境等等。
每个标点的分析在诗歌分析的过程中,还需要将注意力放到每个标点上去。
对于学习《雨霖铃》的人来说,追踪每个标点,分析每个标点背后的情感,就能更好地理解整篇诗歌,并为学习奠定基础。
雨霖铃教师课堂实录(8篇)

雨霖铃教师课堂实录(8篇)[重点]感受词人在词中流露出的浓浓离别之愁;领悟全词情景交融的写法(这也是难点)(为了突破学习重难点,我将通过以下五个方法来实现,从而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积极思维,热忱参加,并学会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背诵(在完成课文分析的根底上,我将组织学生背诵此时,音乐再次响起,学生借助幻灯片(或导学案)中给出的不完整诗句试着背诵全文篇二设计意图:古语道:“腹有诗书语自华”背诵肯定数量的优秀作品对学生语文力量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这一环节的设置,就提高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实现当堂任务当堂完成)简介篇三柳永,原名三变,少年时去汴京应试,常常跟歌伎们一道生活,狂放不羁。
由于擅长词曲,他还经常替歌伎们填词作曲。
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听了他的名字,批了四个字:“且去填词”。
以后,他就在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流浪了一个时期,到五十多岁才改名柳永,并考取进士。
他曾在浙江等地做过几任小官。
柳永晚年穷困潦倒,死后由歌伎们集资才得以安葬。
柳永的词比拟缠绵婉约,《雨霖铃》不仅是他的代表作,也是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作。
词人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非常压抑,无可奈何地离开京都,但想到从今不能再和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就更加苦痛。
《雨霖铃》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为衬托,抒发了词人因仕途失意和情场伤神以至飘落四海的感伤,基调非常消沉。
课后作业篇四教是为了到达不需要教,一个务实的语文教师应当把学习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外大量的历练来到达“不需要教”的目的这节课,我将给学生布置一道赏析作业(导学案)请任选一角度,对《雨霖铃》进展赏析,写出自己的独特见解200字左右重点与难点:篇五把握古典诗歌传统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教学方法:篇六以学生活动为主,点拨启发,引导争论,朗读背诵,检查落实教学过程设计(说过程,说亮点篇七首先(一)导入课文,营造气氛播放《送别》FLASH并诵读导入语,将学生带到一种悲凉的气氛之中,为后面朗读作铺垫我设计的导入语如下: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布满了别离的苦痛。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雨霖铃》课堂教学实录

4、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实践 应用
除了在学术领域的研究之外,杜威的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实践应用中也得到了 广泛的应用。许多学校和教育机构开始采用杜威的教育理念来改革自己的教育模 式。例如,有的学校开始推行“生活化教育”,将教育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 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知识和技能;还有的教育机构开始注重学生的兴趣和 需求,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其次,诗歌的开头就以“别情依依”来表达离别的情感。诗人通过描写“杨 柳依依”、“雨雪霏霏”等自然景象,将离别的情感与自然界的哀愁相结合,形 成了诗歌独特的氛围和情感。这种通过自然景象来表达情感的手法,是李煜诗歌 中常用的手法之一。
在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用“寸心万绪”来形容离别的痛苦和烦恼,用“若 重阳”来表达相思的煎熬和等待。这些诗句虽然简洁明了,但却深刻地表达了离 别的痛苦和相思的煎熬。
师:“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词人为 什么要用“去去”两字来形容男子远离故乡的情景?这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内容
首先,这首诗歌的标题《写尽缠绵与柔情行行重行行》就暗示了诗歌的主题 和情感。行行重行行的反复表述,暗示了离别的痛苦和难舍难分,而“写尽缠绵 与柔情”则点明了诗歌所描绘的爱情的深情和缠绵。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雨霖铃》 课堂教学实录
01 一、导入
目录
02
(背景音乐《雨霖 铃》)
03 二、作家、作品简介
04 三、内容研讨
05 参考内容
一、导入
(背景音乐《雨霖铃》)
师:有一首词,古人谓之“雨霖铃”,宋人称之为“雨霖铃慢”,说的是离 别。有谁能吟出这首词?(生沉默)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柳永的《雨霖铃》, 去体会别离的伤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霖铃》教学实录
一.导入: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可这苦痛倒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
我们透过这些诗行,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涯的哀怨,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我们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外一篇抒写离别之情的名作,来自北宋柳永的《雨霖铃》。
二.学习诗歌,很讲究诵读。
况且《雨霖铃》又是一首词作。
我们知道,词是一种极具音乐性的诗体。
那么好,首先,让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这首词。
学生齐读(第一次朗读,感情投入不够,学生大多读得直白,缺少感染力,这将和后面学生能比较有感情地朗诵本词形成鲜明的对照)。
三.大家不要以为我们只能通过逐字逐句的推敲分析才能深刻地体会得到一篇文学作品的精妙之处。
我一直在考虑,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评判我们是否真正地把握了一篇文学作品。
我觉得大家可以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在读文学作品的时候,我的心是不是和作者的心以同一个频率在跳动,我是否被感动了。
如果你感动了,你又不妨用声音把它表达出来。
实际上,在很多时候我们不防用我们的声音来表达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情思,那个时候,你将会惊喜地发现,你获得了一种另辟蹊径的愉悦和享受。
基于这种考虑,我想这样来确定我们这堂课的主题:声请并茂地品读《雨霖铃》。
下面,我就想来试一下,我想用我的声音来诠释我所理解的《雨霖铃》。
可是我又不知道应该选用什么样的背景音乐。
今天,我带来了三段音乐,请同学们帮我选择一个和《雨霖铃》的意境相匹配的配乐。
教师范读。
(在教师范读的感染下,学生初步体味到本词的意境,教师见学生听得颇有感触,趁机提出让他们利用他们此时此刻对本词的感悟来朗诵本词)
你们想不想试一试?
学生个读。
四、诵读不是比谁的肺壮气长,不是看谁更适合练狮吼功。
诵读有一定的艺术性要求。
我们应当以一种和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情绪相协调的感情来掌控和润饰好我们的声音。
正如我们不能把《满江红》唱得欣喜若狂,不能把《健康歌》唱得悲悲切切。
所以,确定我们所诵读的作品的感情基调就很重要了。
那么,《雨霖铃》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根据大屏幕上的提示信息来解决这个问题(提示学生抓住有效信息,为后面的教学任务埋下伏笔)。
学生发言讨论,互相补充印证。
教师提示学生结合本词的具体内容解说为什么要这样来定基调的原因,防止学生架空泛泛而谈。
综合大家的意见,我们可以这样来确定《雨霖铃》的感情基调:悲戚低沉。
好,请同学们酝酿一下情绪,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来朗诵一下这首词。
学生齐诵。
五、我们还可以把这首词处理得更细腻一些。
要想用声音更细腻地处理这首词,有个前提,那就是得深刻地理解这首词。
让我们一起进入到这首词的血肉和肌理中去。
我们先把上阕一起来读一下。
学生齐读。
解读第一句话“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
这句话,一眼看过去,就是一句写景的文字。
就这句话,我的一个朋友曾经打了一个很有趣的比方,他说,这句话就好比是一篇日记的开头,仅仅是为了交代时间、地点、天气状况,所以我们应当以一种平和的叙述语气来读这句话(师用“叙述语气”范读),这样来处理好不好?
生答:不好。
师问:为什么?
学生发言指出此句话虽明写景,却暗含情,环境氛围多悲戚之意。
教师明确:这句话作者以凄凉的环境来暗寓他凄凉的离愁。
所以,此句起调应起得低沉伤郁,句与句之间应做稍长的停顿,要读出“悲”、“凉”的味道来。
解读“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零噎。
”
随便抽一个同学。
(让他想象)现在,你马上要和你的一个最要好的朋友分别,你到机场或车站去送他,两个人彼此握着对方的手,眼泪无声地落下,想开口安慰一下对方,可这一开口,到化成了一片哽咽唏嘘之声。
让学生深入到这种情景中去,并试着用此种感情来读:“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零噎。
”
(进一步引导学生得出)此处写离别之情,当属离别之情的高潮。
所以读这一句,语调应该来得更凄切一些。
我想,这一句话由感情细腻的女生来读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女生朗读。
解读“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
我想这样来读这句话,大家看行不行。
师以一种极有气势的,昂扬爽朗的语调朗读。
(学生对此反映极强烈,议论纷纷,均表示这样来读这句话不妥。
)
在你们陈述你们的意见之前,我先来说一说我这样来处理的原因。
此句景象阔大。
大凡阔大之象,即有气势。
我这样来处理就是为了表现一种气势。
我读出这种气势没有?
生答:读出来了。
那么这样处理好不好呢?
生答:不好。
我读出这句话的味道没有?
生答:没有。
那我们这里该读出什么味道来?
学生举手发言,他们认为老师的朗读处理方式违背了本词的基调,且这句话所写之景象仍是饱含愁绪的。
继续问:这里仅仅只有因与心爱的人分别而造成的离愁吗?还有没有可能由其他什么原因引起其他什么愁绪?(提示结合前面看到的提示信息来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讨论,并举手作答,得出结论:还有此去前途未卜,前途渺茫的身世之叹,失意之愁。
教师总结,并提示读这一句的时候在凄切的基调上应加上苍茫厚重之感。
这句话由男生来读比较合适。
全体男生读此句。
好了,上阕我们分析得比较熟透了。
现在,我们酝酿一下情绪,然后带着刚才大家一起分析品味出来的微妙细腻的情绪把上阕来一次完美的表现。
生齐读。
下一阕,我把它交给大家。
你们喜欢那一句或那几句就去读那一句或那几句,不过你得告诉我你为什么要这样来读它,你要表达什么样的情绪?
分组讨论,每组选派两个同学代表发言。
一个同学负责朗读,一个同学负责解说他们这样来朗读的原因,他们要表达什么样的情绪。
学生讨论。
学生发言,教师相机点拨。
学生皆动情朗诵,课堂气氛热烈。
尾声:学生此时对本词的情感体验和理性认知都已入佳境,趁此熟机,教师放背景音乐,提示学生全体诵读。
在幽怨的配乐声中,学生忘我投入,齐声诵唱。
结束语:送大家一句话:学会声情并茂地品读文学作品,学会声情并茂地品读生活,你定会收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