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人揭秘中国空间站:长啥样怎么建(下)
中国“天宫”系列太空实验室——组建中国第一个宇宙空间站(图)来自网络

“天宫”系列太空实验室——组建中国第一个宇宙空间站工程总投资:150亿元左右工程期限:2000年——2020年按照我国载人航天计划,中国最终将建设一个永久性的宇宙空间站,并着手实现载人登月。
据中国工程院院士、神舟飞船原总设计师戚发轫介绍,中国航天的目标分为三大步,第一步是把人送上太空,这个目标在神五顺利升空时即已达成。
第二步是继续突破载人航天的基本技术:多人多天飞行、航天员出舱在太空行走、完成飞船与空间舱的交会对接。
第三步就是建立永久性的空间试验室,进行科学试验。
神七升空,意味着三步曲中的第二音阶已然奏响,随后的神八到神十飞船将相继升空,以奇丽的太空之舞构筑起中国自己的“天宫”系列太空实验室。
2010年至2015年间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天宫”二号、“天宫”三号两个空间实验室,还将分别发射2艘无人飞船进行无人对接试验,然后再发射5艘飞船进行载人对接试验和载人驻留试验,预计在7年内连续发射7艘太空飞船。
在神五和神六的时候,大家看到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只有七大系统,实际上是八大系统,只是正在研制中的空间实验室系统,没有参与此前的‘神舟’系列。
关于“天宫”太空实验室的研制,早在神舟六号飞行期间就已经展开,仍在紧张研制。
在实现“太空行走”和交会对接技术之后,以空间实验室为平台的空间应用系统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有了自己的空间实验室甚至空间站,也就有了更多用于空间科学试验的空间,空间应用系统在载人航天工程中的比重也将随之增大。
外太空处于真空和失重状态,而且没有大气的阻隔,太空中还有太阳电磁辐射和高能粒子辐射,这样的环境不适合人类居住,但却为人类提供了独特的试验环境。
太空生命科学试验不仅可以进行植物育种、发明新的药物,而且在半导体、特种材料、天文学、对地观测等方面的好处更是不一而足。
神舟七号飞船将进行固体润滑材料的外太空暴露试验,试验数据有助于改善润滑剂效能,应用于汽车还能达到节能减排的作用。
因此,以神七为起点的空间站建设,将为科学研究带来更大的舞台。
介绍空间站200字左右

介绍空间站200字左右空间站是人类在宇宙中建立的一种特殊的科研和生活工作基地。
它是由多个舱段组成的巨大空间飞行器,通常位于地球轨道上,用于进行各种宇宙实验和观测,也提供了一个长期居住的环境。
空间站的建设和运营需要高度的技术和合作精神,它不仅是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里程碑,也是实现深空探索的重要一步。
空间站的建设始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苏联的“和平号”空间站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站。
之后,苏联和美国陆续推出了一系列空间站项目,如米尔、和平、和国际空间站等。
这些空间站提供了宇航员长时间在太空中居住、工作和进行科学实验的能力,推动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
空间站的建设和运营是一项复杂而又危险的任务。
它需要考虑到航天器的设计、供氧、供水、供电等方面的问题,还需要解决宇航员在长期太空居住中可能面临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问题。
为了保证宇航员的安全,空间站必须配备适当的生命支持系统和应急设备。
此外,空间站还需要与地面控制中心进行良好的通信,以及与其他航天器进行交会对接。
空间站的科研和实验内容多种多样。
宇航员可以利用微重力环境进行生物学、医学、物理学、化学等方面的实验。
他们还可以观测地球的气候变化、地质活动以及太阳活动等。
此外,空间站还承担着探索太空的任务,为未来深空任务提供技术支持和经验积累。
国际空间站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运营中的空间站,它是由美国、俄罗斯、欧洲、加拿大和日本等国家合作建设的。
国际空间站于1998年开始建设,已经成为了人类在太空中的家园。
它为各国宇航员提供了一个共同的平台,促进了太空研究与合作。
国际空间站的运营将继续到2024年,届时可能会有新的空间站项目出现。
总之,空间站是人类科技发展的重要成果,也是人类进军宇宙的基础设施。
它为人们提供了在太空中生活和工作的条件,推动了太空科学研究的进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相信未来空间站的建设和运营会变得更加安全和便捷,为人类探索宇宙的奥秘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支持。
专题10 中国空间站(课件)2024年高考地理热点例析(全国通用)

专题10 中国空间站
热点解密 6、科普科研:
(3)业余无线电载荷:中国空间站搭载业余 无线电载荷(CSARC),是由中国无线电业余爱 好者俱乐部(CRAC)、上海航天系统工程研究 院(ASES)和哈尔滨工业大学(HIT)提出。有 效载荷将为世界各地的无线电爱好者提供资源, 以便与航天员进行联系或相互交流。它还将成为 一项规则,激励学生追求科学、技术、工程和数 学方面的兴趣和职业,并鼓励更多人对业余无线 电感兴趣 。
专题10 中国空间站
热点解密 6、科普科研:
(2)植物生长实验:2022年7月28日,载 有实验样品拟南芥种子和水稻种子的实验单元, 由航天员安装至问天实验舱的生命生态通用实验 模块中,并于7月29日启动实验。已成功启动了 拟南芥和水稻的种子萌发,拟南芥幼苗已长出叶 子,高杆水稻幼苗已长至30厘米左右高,矮杆水 稻也有5-6厘米高,生长状态良好,后续将完成 拟南芥和水稻在空间站从种子到种子全生命周期 的实验,并在实验过程中由航天员采集样品、冷 冻保存,最终随航天员返回地面进行分析。
核心舱前端设两个对接口,接纳载人太空船对接和停靠;后端设后向对接口,用于 货运飞船停靠补给。站上设气闸舱用于太空人出舱,配置机械臂用于辅助对接、补给、 出舱和科学实验。
热点解密
专题10 中国空间站
4、系统组成:
中国空间站包括天和核心舱、梦天实验舱、问天实验舱、载人飞船(即已经命名 的“神舟”号飞船)和货运飞船(天舟飞船)五个模块组成。各飞行器既是独立的飞行 器,具备独立的飞行能力,又可以与核心舱组合成多种形态的空间组合体,在核心舱统 一调度下协同工作,完成空间站承担的各项任务。
(1)空间科学研究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比如空间生物学研究应用方面,可以为 培育优良物种、探索疾病机理、研发生物药物、改进人类健康而服务;微重力流体与燃 烧研究应用方面,可以促进新型清洁能源开发、改善地球环境;空间材料研究应用方面 ,开展空间材料加工、先进材料制备等研究,探索和揭示材料物理和化学过程规律,可 以改进地面材料加工与生产工艺,研发与生产先进材料,推动工业技术进步。
一文读懂中国空间站建设全过程!2阶段11步,完成3舱2船发射任务

中国空间站近期就建成这样!牛了,我的国天和核心舱、天舟货运飞船、神舟飞船像下饺子一样,接连发射成功,好消息一个接着一个,让条友们赏心悦目、兴奋不已。
有条友就好奇:我国的空间站要建成什么样?总共要发射多少次才能建成?能不能 来个行云流水般的简单总结 ,让条友们 一次就能看明白。
为了满足大家对我国载人航天任务和空间站建设的热情关注和好奇心, @工程师天张决定试一试。
废话不说,这叫 三舱T型 构型,也就是 问天实验舱 (实验舱I)、 梦天实验舱(实验舱II)组成T型那一横, 天和核心舱组成T型那一竖。
但是别忘了,还有2艘 神舟号 载人飞船和1艘 天舟号 货运飞船。
这样就能保证我国的空间站具备6名航天员长期在轨的能力,而这些需要多次发射、对接、撤回等任务有序协调好,才能实现,主要分成两大阶段—— 关键技术验证阶段和 建造 阶段,细分为11次发射任务。
接下来,跟着 @工程师天张 ,用简单的图片把问题说清楚,让您一次听明白。
【一】关键技术验证阶段发射天和核心舱想建设空间站,就跟盖房子一样,先得打地基,天和核心舱就是这个地基。
由于个子大,占地方,只能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俗称胖五)在文昌基地发射。
然后天和就在太空轨道中先自己玩一段时间。
发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发射天舟二号,带着给养,与已经在轨等待的 天和核心舱 后部 对接口对接,然后一起作伴,在轨飞行,从此天和不再寂寞。
发射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的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球型节点舱的前端接口对接,这个过程是轴向交会对接,也就是在同一轨道线上,你追我赶地碰头握手。
请注意:动图与上面的示意图标识方向相反中国空间站一字构型神舟十二号乘组在太空工作生活3个月后,开始准备撤离回到地球。
但是,在回来前任务也很重。
先是与天和 暂时和平 分手,然后绕到天和身后,再绕到天和底下,进行径向交会对接验证。
这一步相对轴向交会对接还是难度比较大的,也是为后面的神舟十三号、神舟十四号径向交会对接(分别在第05、07步讲到),提前趟趟路。
揭秘中国空间站

揭秘中国空间站作者:余建斌刘诗瑶来源:《科学导报》2020年第29期2020年5月5日,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首次发射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成功将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和柔性充气式货物返回舱试验舱送入太空轨道。
5月8日,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成功着陆返回,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这也是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阶段的第一次飞行任务,期盼已久的中国空间站建造大幕终于拉开。
20世纪90年代开始启动的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规划了“三步走”戰略。
从发射载人飞船将中国航天员送入太空,到太空出舱、发射空间实验室,如今已走到第三步,即“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随着空间站工程全面展开,中国正式迈入了“空间站时代”。
按规划,空间站将在2022年前后建成。
届时,它将运行在高度340~450公里的近地轨道,在轨飞行可达10年以上,支持开展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技术试验和空间应用等活动。
而且,通过太空维修可以延长使用寿命,也可以扩展其规模。
整体呈T字构型,有三个舱段。
如果把神舟飞船比作一辆轿车,天宫一号和天宫二号相当于一室一厅,空间站则像是三室两厅还带储藏。
中国空间站的名字颇具中国特色,命名为“天宫”,一般情况下驻留3人,在航天员轮换时最多可达6人,建成后将成为我国长期在轨稳定运行的国家太空实验室。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介绍,空间站基本构型有3个舱段,1个核心舱,2个实验舱。
每个舱都是20吨级,三舱组合体质量约66吨。
空间站整体呈T字构型,核心舱居中,实验舱Ⅰ和实验舱Ⅱ分别连接于两侧。
其中,核心舱用来控制整个空间站组合体,两个实验舱分别用于生物、材料、微重力流体、基础物理等方面的科学实验。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系统副总设计师朱光辰形象地比喻:“如果神舟飞船是一辆轿车,那么天宫一号和天宫二号相当于是一室一厅的房子,空间站则像是三室两厅还带储藏间。
”核心舱命名为“天和”,全长16.6米,最大直径4.2米,发射质量22.5吨,可支持3名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是我国目前研制的最大航天器。
中国空间站最终效果图

中国空间站最终效果图
中国空间站最终效果图如下:
中国空间站概括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计划中的一个空间站系统。
2019年6月12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和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在维也纳联合宣布,17国9个项目入选中国空间站首批科学实验。
中国载人空间站,简称中国空间站或天宫空间站,是一个在轨组装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空间实验室系统。
建造计划预计于2020年至2025年间进行,预计在2022年前后建成。
空间站轨道高度为400~450公里,倾角42~43度,设计寿命为10年,长期驻留3人,总重量可达90吨,以进行较大规模的空间应用。
中国空间站结构图

天和核心舱
梦天实验舱天舟货运飞船
2023.11(下旬) 总第393期
专家委员会(按姓氏笔画排序)
吴 岩 张厚英 葛永良
韩国军 焦国力 潘习哲
出 版 人 马玉秀 主 编 杨丽萍
执行主编 刘长鸿 责任编辑 门艳杰
美术编辑 刘峙岩 责任校对 潘晶雪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3-7349
国内统一刊号:CN 12-1428/N
主管: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出版:新蕾出版社(天津)有限公司
编辑:《百科探秘》编辑部
地址:天津市和平区西康路35号1316室
邮编: 300051
编辑部电话: (022)23332673 23332418
投稿邮箱: ***************
印刷:天津新华印务有限公司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订阅处:全国各地邮局 邮发代号:6-5
出版日期: 11月25日 定价: 12.00元
书刊营销中心电话: (022)23332362 23332677 23332679
广告经营许可证: 120101000026158
本刊作品版权归新蕾出版社(天津 )有限公司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
新蕾出版社期刊中心优秀期刊群
《百科探秘》 《作文通讯》
《小学生作文》《童话王国》
《艺术启蒙》《奇妙博物馆》
详见新蕾出版社网站
8 空中加油站(上)
13 在400千米高空俯瞰地球
16 大兵老师的神奇小屋
——土星探索
21 太空科学课(十八)
——会调头的扳手
24 网球拍的花式旋转
26 守望家园(上)
4 “天宫”迎来新工种
中国空间站结构图。
天宫空间站简介50字

天宫空间站简介50字
天宫空间站简介:中国空间站又称天宫空间站,是中国于2022年建成的空间站系统,也是继国际空间站之后,人类正在轨运行的第二座空间站。
中国空间站主要由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和货物运输系统组成。
空间站轨道高度为400到450公里,倾角42至43度,设计寿命不小于10年,总重量180吨,提供3个对接口,支持载人飞船、货运飞船及其他来访飞行器的对接和停靠。
额定乘员3人,乘员轮换期间短期可达6人。
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的完成,也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三步的任务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航天人揭秘中国空间站:长啥样怎么建(下)
空间站怎么建?
根据飞行任务规划,空间站工程分为关键技术验证、建造和运营3个阶段实施。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介绍,为完成空间站建造,共规划了12次飞行任务。
在长五B首飞后,将先后发射“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进行空间站基本构型的在轨组装建造,也规划了发射4艘神舟载人飞船和4艘天舟货运飞船,进行航天员乘组轮换和货物补给。
“未来的11次任务是高密度的发射任务,充满了大量的新技术和新挑战,发射频率和任务复杂性都大幅提升。
”周建平接受采访时说。
这也将是一段非常辉煌的试验历程。
11次任务的完成,将意味着中国空间站正式建成。
空间站的试验核心舱计划在2021年前后发射,目的在于验证空间站关键技术。
完成验证以后,将陆续发射两个实验舱与之对接,空间站随之也将从建造阶段转入运营阶段。
从核心舱阶段开始,航天员也将开始实际参与建造空间站,承担不少任务。
例如,他们要多次进行复杂的出舱活动。
届时,航天员可以利用机械臂协同完成载荷的在轨安装、调试、升级等工作。
实际上,在近地轨道建设空间站,就意味着需要掌握大型空间设施的建造技术和运营管理技术,具备强大的维护维修升级能力。
航天员出舱和利用机械臂,都是重要的手段。
“一名航天员在舱内操作机械臂,一名航天员在舱外太空行走。
无论是舱段转位、大设备的移动,还是航天员自身的移动,都可以通过机械臂完成。
”周建平说,“空间站设计有两类机械臂,人机配合,让空间站建造维修成为可能。
”
“往太空运送物资的成本非常高,进行物资循环利用并提高物资循环利用率,是世界载人航天关注的重大技术问题。
”周建平说。
通过新的技术支持,中国航天员在空间站的补给将得到更好保障。
此前我
国航天员在轨飞行的最高纪录是33天,航天员生存所必需的水和氧气由航天器直接带入太空。
为了让航天员实现更久的在轨停留,空间站设计了完整的可再生生命保障系统。
电解制氧时产生的氢气与航天员呼出的二氧化碳,将通过化学反应生成氧气,这也能够降低氧气的补给需求。
空间站有何用?
空间站建成后,将是航天员的“太空之家”,也是科学研究的“太空实验室”。
一流的太空实验平台,将为科学家们取得世界级的重大突破提供有力保障。
按规划,空间站将在轨运行10年以上。
围绕地球运行期间,将面向前沿科学探索、人类生存和太空活动,支持开展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技术试验和空间应用等活动。
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专家说,中国的空间站既是为中国科学家,也是为全球科学家提供的科学探索平台,通过空间站这个平台,有望涌现出更多科学成果,揭示宇宙的诸多奥秘。
空间站资源十分宝贵,经过科学且慎重的遴选,空间站上将搭载安装包括生物学、材料科学、基础物理、微重力、流体等类别相关的科学研究实验设施。
包括与空间站共轨飞行的巡天望远镜在内,空间站规划部署了密封舱内的十多个科学实验柜、舱外暴露实验平台。
这些科学实验柜,每一个都可看成是一个小型的太空实验室,支持一个或多个方向的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
具体来说,在人类生存方面,空间站将围绕人类长期太空生存和提高地面生活质量方面开展研究与应用。
在太空活动方面,空间站支持开展遥科学技术、在轨组装与维修维护、人机联合作业等应用技术试验验证,增强人类的太空活动能力和在轨服务能力,拓展人类的活动范围。
在空间站中,航天员既是空间站的居民,同时也是被研究对象。
例如,迄今有11名中国航天员出色地完成了6次载人飞行任务,同时也有效验证了航天员选拔训练技术以及健康、生活和工作三大驻留保障技术,为未来空间站长期飞行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空间站时代,围绕航天员的科学与技术研究将继续
开展。
“我们的目标是建设并运营国家级太空实验室,为空间科学研究与应用提供全面支持,推动我国空间科学研究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并不断将取得的先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主任高铭说。
空间站谁来住?
目前,执行空間站建造阶段四次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已经选定,正在开展任务训练。
我国第三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也将于今年7月前后完成。
在空间站的常态化运行中,有3名航天员作为一个乘组长期飞行,乘组定期轮换。
轮换期间,最多可有6名航天员同时在空间站工作,完成交接后,前一个乘组乘坐载人飞船返回地球。
相比于此前我国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约两年一次,空间站建造和运营期间每年有多次发射,需要航天员的类型、人数会更多。
我国的航天员都是从现役空军飞行员中选拔,他们主要是航天驾驶员。
空间站将开展太空科学实验,除了良好的身体素质这个共性要求外,未来需要不同类型的航天员,如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科学家)。
飞行工程师执行对空间站的建造、维护维修等任务,科学家也就是载荷专家,可以在空间站这个太空实验室中做实验。
根据空间站的实验项目,选择相关专业背景的科学家进行训练,也是航天员选拔与训练的一个主要方向。
首位进入太空的中国航天员杨利伟介绍,我国从2021年开始选拔第三批航天员,这次选拔在数量、种类、范围上都有所变化。
不单单从空军飞行员当中选拔,还要面向社会的相关领域进行选拔,比如相关工业部门和科研院所、大学。
空间站任务对航天员的能力也要求更多。
未来,航天员在轨驻留的时间大大延长。
目前中国航天员的最长纪录是在太空驻留1个月,将来会是3个月、6个月甚至更久。
航天员的技术技能将发生很大变化。
过去航天员在太空做的大部分是舱内实验,将来空间站建造阶段,航天员大量的工作要在舱外空间进行。
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黄伟芬进一步解释,在空间
站任务中,空间站舱段多、运行时间长,航天员每天需要把大量的时间用于站内维护和管理方面,还必须参与空间站组装、建造,进行空间站维护、维修和设备更换。
同样,空间站任务中,航天员必须完成大量的空间科学实验、技术试验以及有效载荷操作,学科专业众多,跨度极大,对航天员的专业知识储备和科学素养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执行过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的航天员陈冬说,空间站任务在轨飞行时间长,实验项目会更多,希望自己通过加强学习,成为科研型航天员,可以独立设计实验,“将来在太空再去亲手完成,感觉一定非常奇妙。
”
据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