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故事

合集下载

陶渊明故事

陶渊明故事

陶渊明的故事公元265年8月,司马炎继父亲司马昭任晋王、魏相国。

同年12月,司马炎逼魏帝曹奂让位,自己临朝称帝,改魏为晋,这就是西晋开国皇帝晋武帝。

司马炎即位后,消灭了南方的吴政权,统一了全国。

用强制兼鼓励的方式使农民努力耕作,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统治后期,司马炎自满享乐,奢靡之风泛滥。

晚年错立太子司马衷。

司马衷缺心眼,他称帝后曾闹过两个笑话。

一个是他听到华林园里的蛤蟆叫,居然问左右蛤蟆叫是为官还是为私。

另一则是天下饥荒百姓多有饿死时,他却糊涂地问:“百姓为什么不喝肉粥”。

司马炎晚年还广封宗室希望以此求得晋王朝的长治久安。

事与愿违,客观上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权夺利,很快使国家陷入战乱状态。

西晋的历史从公元265年至公元316年。

东晋的历史从公元317年至公元420年。

公元420年刘裕逼晋恭帝退位,自己临朝称帝,建立南北朝时期的宋朝,或称刘宋王朝。

刘宋王朝统治59年,即公元420年至公元479年。

陶渊明主要时间生活在东晋,晚年生活在刘宋王朝。

他一生生活在战乱的更朝换代的年代。

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

刘裕篡晋建立刘宋王朝后,他更名陶潜。

他自认为自己是晋朝的臣民,随着东晋的灭亡,陶渊明也不存在了。

陶渊明死于公元427年,证据是很确凿的。

但他的生年有七八种说法,有的说陶渊明活了五十几岁,有的说他活了六十几岁,本文按李蒙先生的《陶渊明》传记的说法,认定陶渊明活了76岁,即出生于公元352年,卒于公元427年。

他在东晋生活了69年,在刘宋王朝生活了7年。

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是东晋的大司马,长沙公,他一生的主要功绩,是在平定王敦、苏峻两次叛乱中,战功显赫,以他为盟首,平定了战乱,保住了东晋的半壁江山,他对东晋王朝忠心耿耿。

魏晋时代的门伐制度非常森严,父爵子袭,代代相传。

出身低贱的人很难当上大官。

而陶侃就是一个出身贫寒的平民,完全是靠他人格的魅力,靠他的武功,英勇善战,身先士卒,为国家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晋书》上有一段文字“非此母不生此子”,记载陶侃少年丧父,靠母亲湛氏纺纱织布,供陶侃读书交友。

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小朋友们,今天我给你们讲一个特别厉害的人的故事,他叫陶渊明。

陶渊明呀,是个很有才华的人。

他本来在一个地方当官,可是那里的官老爷很坏。

有一天,那个坏官老爷让陶渊明去迎接一个很讨厌的人。

陶渊明不愿意,他觉得这是不对的。

而且呀,陶渊明当这个官,一年的俸禄才五斗米。

他想,为了这么一点点米,就要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太不值得啦。

于是,陶渊明就决定不干这个官了,他要回家去过自己喜欢的生活。

小朋友们,陶渊明是不是很勇敢呀?《说说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小朋友们,咱们来说说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事儿。

陶渊明这个人可棒啦!他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

他当官的时候,那个上司总是让他做不好的事情。

就像有一次,上司非要他去讨好一个他不喜欢的人。

陶渊明心里想:“哼,我才不干呢!”虽然当这个官能有五斗米,可是为了这一点点米就得违背自己的心意,太不划算啦。

所以呀,陶渊明一甩袖子,不干啦,回家去种地写诗,过得可开心啦!小朋友们,你们觉得陶渊明做得对不对呀?《讲讲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小朋友们,今天来讲讲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陶渊明是个很有骨气的人。

他在官府里工作,本来想着能为老百姓做点好事。

可是呢,那个当官的头头总是欺负他,让他做一些坏事情。

有一回,头头让他去给一个很坏的人鞠躬行礼。

陶渊明气坏啦,他说:“我才不要呢!”想想一年就那么五斗米,还要受这种气,不值得。

然后呀,陶渊明就离开官府,回到自己的小村子里。

他种种地,写写诗,虽然日子过得简单,但是心里特别舒服。

小朋友们,我们也要像陶渊明一样,有骨气,不做不对的事哦!。

陶渊明的故事大全_名人故事

陶渊明的故事大全_名人故事

陶渊明的故事大全_名人故事导语:陶渊明是我国的大诗人,那么潇洒一生的他有什么事迹?下面为小编整理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陶渊明的故事大全_名人故事陶渊明的故事陶渊明二十九岁那年,曾做过江州祭酒的小官,因为当时官场黑暗,陶渊明看不惯,决心去职归隐。

此后一直隐居,可是陶渊明种菊花还可以,种田的本事却不佳,加上好酒,到中年后连饭都吃不上了,迫于生计,陶渊明再次复出,先后担任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务。

在做彭泽令时,他看不惯当时督邮的作派,很干脆的来了一句“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之后愤然辞官归隐,结束了仕途生活,再也没有复出过。

相传,陶渊明弃官后隐居于庐山下,每日自耕自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地而食,凿井而饮。

过着悠闲的田园生活。

这个时候陶渊明新娶了夫人翟氏,翟氏种田是把好手,粮食年年丰收,因此陶渊明又有酒可喝了,每到闲暇时,他就和一帮朋友到两里外的庐山南麓虎爪崖下饮酒作乐。

崖下有一条名为醒泉的溪涧,涧中横卧着一块巨大的黑褐色花岗岩石,高约3米,长约6米,宽约4米,石面平滑,是一个天然的大酒桌。

陶渊明和朋友们每次都坐在这里饮酒作诗,一同取乐。

他每饮必醉,每醉必赋诗文,醉倒后便挥手对同伴说:“我醉欲眠,卿且去!”说完就睡倒在石上。

日复一日,这块石头的中间竟然凹了下去,留下了枕痕。

于是,这块石头就被命名为醉石。

陶渊明的这个故事和马克思把图书馆踩出脚印的故事差不多,但是马克思可能每次都坐在图书馆的同一个地方,难道陶渊明每次也都坐在石头的同一个地方?最大的可能是石头上本来就有枕痕,陶渊明喝酒不带枕头,每次往有坑的地方一躺就睡,天长地久,这个坑越来越深,于是醉石就形成了。

陶渊明与酒公元416年,刘裕调集全国的兵力,从东向西,分五路讨伐后秦。

首发攻克了洛阳,西晋故都得到光复。

第二年又攻克长安。

长安经过百年沧桑,终于被晋军收复。

消息传到江南,东晋朝野一片欢腾。

刘裕通过北伐,极大的扩大了他个人的权利。

朝廷为了讨好刘裕,下诏书封刘裕为相国,总管朝政,又封他为宋公,食邑十个郡,加九锡,位在各诸侯之上,刘裕故作推辞。

陶渊明的故事

陶渊明的故事

陶渊明的故事(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计划方案、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制度大全、好词好句、演讲主持、标语口号、读后感、观后感、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articles and letters, system encyclopedias,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lecture hosts, slogans, post-reading impressions, post-viewing impressions, teaching materials ,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tay tuned!陶渊明的故事陶渊明的故事10篇陶渊明的故事(一):五柳先生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做过东晋朝廷的大官,祖父也当过太守。

陶渊明三仕三隐事件概括

陶渊明三仕三隐事件概括

陶渊明三仕三隐事件概括陶渊明,这个名字大家一定不陌生。

说起他,真是个传奇人物。

你看,三次仕官,又三次选择隐居,简直就是“隐士界”的网红。

这其中的故事,听着就让人忍不住想笑,也让人感叹人生啊,真是一个奇妙的旅程。

咱先说说他第一次上任。

陶渊明年轻时,满腔热血,想为国家做点什么。

于是就被推荐到地方当个小官,心里想着“我终于可以实现我的报负了”。

可是谁知道,当他走进那个官场,看到那些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场景,顿时有种“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的感觉。

他想要的是“田园风光,田园诗歌”,结果却发现自己卷入了复杂的政务。

好吧,干脆一拍屁股,扔下官帽,回家种田去了。

真是个明白人,知道什么才是自己真正的追求。

说到他隐居的日子,嘿,那可真是悠闲自在。

早晨阳光洒在田野上,他就拿着锄头,唱着歌,心里想着“谁说隐士就不能享受生活呢?”大自然给了他无限的灵感,他开始写诗,描绘那一幅幅美丽的田园画面。

什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哎呀,听了都让人心里一阵向往,真是太写意了。

可这隐居的日子,虽然自在,但总归不是长久之计。

岁月不饶人,生活的压力还是让他忍不住想再出去看看。

于是,陶渊明又一次走上了仕途。

这次,他的身份稍微高一点,似乎是对官场的又一次挑战。

他心里想着“这回我知道怎么玩了”,但现实还是给了他重重一击。

他发现自己又一次陷入了无休止的争斗中。

那些个官员,个个都是心机深重,搞得他真是心累。

每当他看到那些笑里藏刀的同事,心里就默默叹气:“这世道,真是让人无奈啊。

”他又决定,还是回去种田,得了,玩不起就不玩了。

回归田园的日子,陶渊明越过越自在。

那种惬意,真是无可替代。

他写的诗越来越多,每一首都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官场的鄙视。

想想他那句“我言秋日胜春朝”,真是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真谛。

可是,生活总是像个调皮的孩子,偏偏在他最享受的时候,又来了个转折。

他的家乡遭遇了战乱,生活再次陷入困境。

这时候,他心里又开始盘算,是不是该再去试试官场呢?于是,陶渊明第三次踏上了仕途,想以此来解决家里的困境。

陶渊明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

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陶渊明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希望对大家有帮助!陶渊明生性淡泊,在他生活的年代,朝政日益腐败,官场黑暗,人民生活非常困苦。

虽然他是官四代,有“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但家境相对贫困。

年幼时,家庭衰微。

九岁(373年)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

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

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

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旁若无人”。

而陶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所以他的个性、修养,都有外祖父的遗风。

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

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

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陶渊明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不过,家庭生活在入不敷出的情况下,陶渊明仍然坚持读书作诗。

使得陶渊明关心百姓疾苦,怀有“大济苍生”的愿望。

东晋末年,朝廷曾请他做著作郎的官,他没有去,因此人们又称他为陶徵士、陶徵君。

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29岁的陶渊明才出任江州祭酒。

30岁那年,陶渊明的前妻生了一个儿子便去世了,他便辞官回家。

继娶翟氏后,江州刺史召他去作主簿,他辞谢了。

安帝隆安四年(400年),36岁已有四个儿子的陶渊明,可能是为了家累,他到江陵,投入桓玄门下做属吏。

当时,桓玄在做荆州和江州两州的刺史,驻扎在江陵,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伺着篡夺东晋政权的时机,陶渊明当然不肯与桓玄同流合污,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

于是在隆安五年冬天,37岁已有5个儿子的陶渊明,遂借庶母奔丧辞职回家守孝。

陶渊明轶事三则

陶渊明轶事三则

陶淵明軼事三則
 (一)
 江州刺史王弘想认识陶渊明,陶渊明却认为没有和他结识的必要。

 王弘没办法,只好求渊明的老朋友庞遇之周旋。

庞氏探知渊明要去庐山,便準备酒食,在半途栗里的地方等待他。

庞氏见渊明果然来了,便从容请他下奕共饮,渊明欣然就饮。

不久,王弘俟机而至,渊明正喝得酒酣耳热,也就对王弘不加婉拒了,王弘始得结织渊明。

 (二)
 陶渊明结识的朋友不分贵贱,但人格卑下的人是他所不齿的。

 有一天,江州刺史檀道济前往见他,这时,陶渊明正好已偃卧床上饿了好几天了。

 道济对他说:「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仕。

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古如此?」
 陶渊明回答道「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道济临去时馈以梁肉,陶渊明一手把它挥落地下。

东晋政治混乱,且文帝废少帝自立,人民生活疾苦,道济竟云文明之世,以乱为治,其人格可知,渊明因此对他赠送的东西挥而去之。

 (三)
 东晋时,慧远法师在庐山建造白莲社。

慧远德学极高,为时人所景仰,当建白莲社时,谢灵运想参加,并愿出资建造,但为慧远法师所拒。

可是慧远却主动邀请渊明入社,渊明说:「贵社禁酒,如允饮酒,则入社。

」慧远破例。

关于陶渊明的故事

关于陶渊明的故事

关于陶渊明的故事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
靖节先生。

他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以下是陶渊明的相关
故事:
1. 葛巾漉酒:陶渊明正在酿酒。

郡将前来探望。

适值酒熟,陶渊明顺手取下
头上葛巾漉酒,漉完之后,仍将葛巾罩在头上,然后接待他。

2. 无弦琴:陶渊明有一张不加装饰的琴,这琴没有琴弦,每逢饮酒聚会的时候,
便抚弄一番,来表达其中意趣。

3. 白衣送酒:王弘做江州刺史的时候,重阳节这天,陶渊明没有酒喝,就在东
篱采了一把菊花,又坐在东篱旁边。

过了一会,陶渊明望见一个穿白衣的人过来了,原来是刺史王弘给他送酒来了。

渊明当即小酌一番,大醉而归。

陶渊明的作品类型以五言诗为主,文章以辞赋、散文为主。

他的作品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被誉为“田园诗派之鼻祖”。

陶渊明的一生经历了许多坎坷和挫折,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仰和理想,以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的诗歌作品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文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渊明是东晋后期的大诗人,也是名人之后(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

但陶渊明生性淡泊,在家境破落,入不敷出的情况下仍然沉醉于读书作诗。

为了生存,陶渊明也去做过州里的小官,可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便辞职回家了。

后来,他还陆续做过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

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

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

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

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

”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

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

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

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参加农业劳动。

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家境越来越恶化。

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受禄,甚至连江州刺使送来的米和肉也坚拒不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