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化理论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简介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简介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是以批判的特点而著称,他的结构化理论最初萌芽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是在与功能主义的抗衡中诞生的。
它的发展与完善经历了很长的时间,1984年出版的《社会的结构》是该理论最成熟、最系统的著述。
吉登斯的《社会的构成》可以看成是他的结构化理论的一次总结性描述。
这也是吉登斯最重要的理论成果之一。
在书中,吉登斯主要论说了社会结构和个人能动性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和自己的一些独特见解,这也是社会学家们一直想解决的问题。
他通过对各相关学派思想的批判性总结和创造性论述,表达了自己的“结构化理论”,一种建立在结构二重性基础上的理论。
该理论通过对社会学理论传统的反思,树立了自己的理论目标,即超越传统理论的二元分裂的局面,确立自己的研究对象。
他提出社会学所探求的社会结构,只有经过结构化过程才能得到说明。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内容结构化理论是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探究个人的社会行动及其能动性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的理论。
他反对社会学理论传统上的将宏观与微观、个人与社会、行动与结构、主观与客观视为彼此独立存在的两极, 要么强调“社会结构的物化观”, 将社会结构视为独立于个人行动的象“物”一样外在于个人的实践的东西; 要么强调微观的个人行动、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互动和个人的意义建构, 将宏观现象还原为微观现象来解释的二元论观点, 认为宏观与微观、个人与社会、行动与结构、主观与客观双方都是相互包含的, 并不构成各自分立的客观现实。
他的这一辩证观点全面地体现在《社会的构成》一书中所阐述的结构化理论之核心——行动与结构的二重性原理中。
吉登斯将“结构”理解为不断地卷入到社会系统的再生产过程之中的规则和资源: 结构具有二重性,即社会结构不仅对人的行动具有制约作用, 而且也是行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和中介, 它使行动成为可能;行动者的行动既维持着结构, 又改变着结构。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

因此,社会研究必然涉及两重解释:一方面社会研 究的对象必然包含社会行动者自己对社会现象的解释, 另一方面社会研究也正在为被研究的对象提供另一重 科学的解释。这两重解释的相互关系是动态的。
“双重解释学”视野里的社会科学的基本 性质和任务
双重解释学认为,社会科学的基本性质在于它的 “实践性”,而不是自然科学的“技术性”;社会科 学的任务在于批判常识和内部自我批判。
第十五章: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 创建结构化理论的路径 “双重解释学”与结构化理论
现代性和全球化分析
吉登斯(Anthony Giddens, 1938-),当代英国著名的社会理论家 和社会学家。1976年在剑桥大学获得 博士学位,曾任伦敦经济学院院长,他 穿梭于世界各地讲学。
“以整理起步,以综合见长的理论家”。
(二)结构化理论
结构与能动的关系是社会学应该认真考虑 的问题。
结构与能动、个人与社会、主体与客体之间 并不是二元对立,结构化理论试图用结构二重 性(duality of structure)来代替行动-结构 二元论(agency-structure dualism)。
行动与反思性
行动是一种不间断的行动流,行动包含了对行动的 反思性监控、理性化和动机激发这三个过程,或者说, 这三个过程复合在一起,构成了人的有意图的行动。
首先是对经典社会学思想进行整理。代表作:《资本主 义与现代社会理论》(1971);《涂尔干》(1972)。
一、吉登斯创建结构化理论的路 径
构建结构化理论体系。代表作:《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 (1976);《社会理论的中心问题》(1979);《社会 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1984)。 运用结构化理论分析现代性和全球化的相关问题。代表 作:《权力、所有权与国家》;《民族国家与暴力》; 《现代性之后果》;《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私密关系 的转变》等。
安东尼·吉登斯及其社会学理论

一、结构化理论结构化理论是吉登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如前所述,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的提出具有明确的针对性。
1、结构化理论提出的主旨。
总体上看,结构化理论的提出具有明确的针对性主旨和目的。
(1)试图超越帕森斯,寻求宏观与微观的整合。
毫无疑问,在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中,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影响非常大,但吉登斯认为,我们却不能过高估计帕森斯的地位,他说:“在二战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整个世界的社会学都为美国社会学所主宰,社会理论里深深地刻下帕森斯的印迹,现在回头看来,帕森斯思想享有的声望未免太高,因为他那种抽象含混的风格引起许多人的厌烦,也理所当然地招徕许多批评与贬毁。
”帕森斯“抽象含混”理论的原因就在于,他追求普遍适用的模式解释社会。
吉登斯认为不能仅仅停留于宏观分析和宏观概括,而且也要进行微观分析,所以,在吉登斯著作中,我们看到了社会结构化、社会转型、现代性等宏观理论,也有关于个体心理结构,自我认同和情趣体验等微观层面的分析。
(2)试图超越客体主义和主体主义的对立,寻求两者的有机整合。
迪尔凯姆是社会学客体主义主要代表,吉登斯认为过分强调“社会事实”的客观性、片面地用物理学、生物学原则去观察和分析社会也是错误的。
同时韦伯强调社会学的理解性,吉登斯认为也不全面,正确的方法应当是在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中把握社会问题。
这一点与马克思走得很近。
(3)也超越了冲突论、阶级论以及福利国家主义,试图超越左和右,寻求“第三条道路”。
吉登斯认为,当代资本主义出现了新情,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和冲突理论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同时,福利国家主义的思想在实践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问题。
必须寻求新的“第三条”道路。
2、结构化理论内容(1)结构化理论的基础:吉登斯认为,应当用结构的“duality ”取代哲学上的主客二元性理论。
在他看来,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既有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制约性,更有人的主观能动性。
一方面,社会本身存在着结构,这种社会结构通过制度关系及规则限制来制约着人们的社会行动,另一方面,人们在自己的社会行动中将不断产生新的需求并以此来影响、规范和调整人们的行为规则以及社会制度,进而使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

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深入研究行动者与社会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行动者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以及行动者如何通过自身的行为和选择改变社会 结构。
关注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变迁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化越来越快,对于未来的研究需要更加关注全球化对社会结构和行动者的影响 。
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吉登斯认为,结构化理论中的结构是 指行动者在互动过程中所使用的规则 和资源,这些规则和资源在行动者的 互动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并影响着行 动者的行为和互动结果。
结构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结构的双重性质
吉登斯认为,结构具有双重性质,即结构既制约行动者的行为,又 是行动者所使用的工具。
行动与结构的互动
吉登斯认为,行动与结构是相互依存的,行动者在行动过程中不断 地再生产着结构,而结构又反过来制约着行动者的行为。
01
忽视个体能动性
批评者认为结构化理论过于强调 结构的决定性,忽视了行动者的 个体能动性。
02
缺乏对权力的系统 分析
批评者认为结构化理论对权力的 分析不够系统,未能全面揭示权 力在社会结构中的作用。
03
理论应用范围有限
批评者认为结构化理论主要适用 于解释宏观社会现象,对于微观 层面的解释力有限。
对结构化理论的反思与展望
社会学系教授。
学术成就
03
吉登斯在学术界享有盛誉,被誉为结构化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
之一。
学术背景与贡献
学术背景
吉登斯在学术研究中深受结构功 能主义和符号互动论的影响,形 成了自己独特的结构化理论。
理论贡献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强调社会结 构与个体行动之间的相互影响, 对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等领 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试论吉登斯结构化理论

试论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一、概述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是社会学领域中的一种重要理论,它试图解释个人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复杂关系。
吉登斯,作为一位杰出的社会学家,对于结构化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的理论主张,个人与社会结构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嵌入、相互影响的关系。
结构化理论强调,个人的行动和决策是在特定的社会结构背景下进行的,而社会结构也是由个人的行动和决策所塑造的。
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使得个人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而动态。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在多个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它为我们理解个人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通过将个人与社会结构视为相互嵌入的关系,结构化理论突破了传统的个人主义与结构主义的对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加全面的理解方式。
结构化理论也为我们研究社会现象提供了新的方法。
通过对个人与社会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的本质和动力机制。
结构化理论还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它提醒我们,在处理社会问题时,需要综合考虑个人和社会结构的影响,以寻求更加全面和有效的解决方案。
1. 简要介绍吉登斯及其结构化理论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是当代英国社会学的杰出代表,以其结构化理论在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结构化理论试图在个体行动与社会结构之间寻找一个动态的平衡,强调社会行动与社会结构是相互构成、相互依赖的。
吉登斯认为,社会结构并不是外在于个体的客观存在,而是由个体的行动不断塑造和重构的。
同时,个体的行动也不是孤立无依的,它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结构中进行,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在吉登斯看来,结构化理论的核心在于“结构化二重性”原则。
这一原则指出,社会行动和社会结构在本质上是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
一方面,社会结构是行动者行动的媒介,它为行动者提供了行动的背景和框架另一方面,行动者的行动也在不断地改变和重塑着社会结构。
这种双向的互动关系使得社会行动和社会结构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中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

象征符号symbolic tokens:一套抽象的中介 系统,典型是货币.
专家系统expert systems:技术职能或专业性 的专家评价体系.
2.抽离化机制
抽离化机制最本质的特征就是抽象. 抽离化机制也具有重构时空或重构社会关系
的功能.
现代性 的制度 特征
书写的作用
书写经历了从最简单的行政列表到写作文本、 制定法律条文的发展过程,书写对传统国家 社会监控或行政控制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以 下作用:
1扩大行政控制的效力范围; 2付诸现实; 3行为规范.
2.绝对专制主义国家
1政治力量的集中和扩张; 2新的法律机构的发展; A.法律开始向更具普遍性的方向发展; B.法律开始承认并保护私有财产; C.刑法和国家机器所用的制裁方式的变化. 3受军事冲突刺激,国家加强了中央财政管理,
四、结构二重性与制度多重性
1.结构化
社会生活是一个通过社会实践而不断实现结 构化的过程.
社会行动与社会制度同时存在,二者不可分 离地在结构化中交织在一起,结构化成为制 度制约行动和行动创造制度的行动方式.
2.制度与规则
吉登斯把制度和规则都放在实践过程中理解, 反对把两者理解为脱离实践的稳定对象.
二、结构化理论的方法原则
1.社会理论 吉登斯认为自己的结构化理论,既不是哲学,
也不同于社会学.社会理论是关于社会行动、 自我、交互行动、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定性研 究,要在各种矛盾关系中揭示问题的实质.
2.结构的二重性原则
在社会实践中,人们不仅以自觉性认识原有 社会结构、调整自己的行为,而且按照自己 在行动中不断产生的新要求来调整行为规则 和社会制度,进而使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社会 结构从客观上的制约地位转入主观的创造过 程.因此,社会结构具有客观制约性和主观创 造性两种品格.
结构化理论(二)

分清原因
对症下药
总结反思
基本原则
工作为先 适度阳光 坚持原则
关系处理
同事
关心 成长 沟通 指导 合作 沟通
家长
4.你有同学的孩子在你的班级,让你照顾,你怎么办?
方法总结
教学环境突变: 1.假如你正在用电子课件上课的时候停电了,你会怎么做? 2.上课时天花板突然掉落东西,学生混乱,你怎么办? 3.你正在跟学生谈话,突然领导找你有事。此时,你怎么办?
常用思路
恢复秩序
分清原因
对症下药
总结反思
常用方法
适当假设
多方联动
联系理论
1.你正在上课过程中,突然两名学生开始打架,作为班主任,你 怎么办?
2. 上课的过程中,学生问了一道你也不会做的题目,你会怎么办?
3.你正在上课过程中,有学生在下面说悄悄话,你怎么办?
4.你是一位小学语文老师,但在课堂上有学生发现你读错字,你 怎么办?
5.假如你正在用电子课件上课的时候停电了,你会怎么做?
方法总结
人际关系
人际沟通常用思路(非唯一思路)
教师资格面试理论—结新班主任,组织班干竞选,有很多同学报名,大多 数想当班长,你怎么办 ?
应急应变
教师行为失当: 1.上课的过程中,学生问了一道你也不会做的题目,你会怎么办? 2.你是一位小学语文老师,但在课堂上学生发现你读错字,你怎 么办? 3.在一次公开课上,你在板书的时候写错了一个字,被学生当场 指出,此时你怎么办? 4.上课时你把同学名字中一个字读错了,全班大笑,你怎么办?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

1979年,吉登斯出版了《社会理论的核心问题》, 该书围绕着前一本书所提出的基本原则,系统建 立起独具吉登斯特色的“结构化理论”。
1990年,吉登斯出版了《现代性的后果》一书,本书 承前启后,一方面承接了《民族国家与暴力》的研 究话题,另一方面又预示了吉登斯在新的历史阶段 的研究重点。《现代性的后果》提纲挈领式地阐述 了吉登斯对于高度现代性世界的关注以及他对现代 性的基本主张。
1994年,他又出版了《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一书,
本书是前一著作的系统展开,全面阐述了现代性对
1984年,他又出版了《社会的构成》一书,对结 构化理论的基本原则进行了提纲挈领式的总结。
B
9
第三,历史社会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在系统建 立起结构化理论体系之后,吉登斯开始了重建 社会学理论体系的过程。这一阶段的突出成果 体现在1985年出版的《民族国家与暴力》一书 上。
本书被誉为“历史唯物主义三部曲”的第二部, 也是吉登斯理论体系中最富历史社会学色彩的 一部著作。
《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录》新华出版社 2001
《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历史唯物主义三部曲",即《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 批判》,《民主-国家与暴力》与《超越左与右》。
B
7
二、吉登斯思想历程概述
第一,对经典思想家著作的反思。上世纪60年代 末到70年代,吉登斯对以马克思、涂尔干、韦伯 等为代表的经典社会学家的著作进行了长达10年 的反思,考察了现代社会理论的各种起源和内在 不足,形成了两大著名的理论成果:《资本主义 与现代社会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 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本书出版背景
吉登斯学术发展本身(1)
通过对经典思想家的反思,对社会学三大传 统有了较深的理解
社 会 学 名 著 导 读
吉登斯学术发展本身(2)
通过对社会学三大思潮的反思,对社会学研究方法 中存在的非此即彼思想有了较深的认识
吉登斯学术发展本身(3)
通过《社会学方法的新准则》、《社会理论的核心问题 》等著作的出版
《社会的构成》
第一章:结构化理论要点
第二章:意识、自我与日常社会接触
社 会 学 名 著 导 读
第三章:时间、空间与区域化 第四章:结构、系统与社会再生产 第五章:变迁、进化与权力 第六章:结构化理论、经验研究和社会批判
主讲人:舒浪
本讲主要内容
1
社 会 学 名 著 导 读 导论:生平、思想体系
内 容 提 纲
现实政治的参与 现代性的反思 社会学理论方法的重构 对经典著作的反思
社 会 学 名 著 导 读
•《现代性的后果》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 •《反思性现代化》 •《社会学方法的新准则》
•《社会理论的核心问题》
•《社会的构成》„„ •《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 •《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学理论》 •《埃米尔·涂尔干 》„„
社 会 学 名 著 导 读
人类能动行为的领 域是受到限制的; 但 不能简单的认为结构 是对人类能动性的限 制, 它实际上也是对 人类能动性的促进。
结构二重性
结构二重性:就是结构既作为自身反 复不断地组织起来的行为的中介, 又是 这种行为的结果。
四、结构化理论:总结
吉登斯创造出结构化的概念试图将结构与行动合
社 会 学 名 著 导 读
结构 (模态) 互动
表意
支配
合法性
解释图示
工具
规范
沟通
权力
约束
三、结构二重性
结构二重性不仅肯 定了结构对社会行动 者及其行动具有的强 制性与某种程度上的 不可选择性, 也强调 主体及主体的能动性 对结构的促进作用。 结构二重性的提出 为超越二元性提供了 基本元素支持。
三、结构解析
的结 特构 性是 ,蕴 就含 是在 制社 度会 中系 反统 复中 采的 用规 的则 规与 则资 与源 资结 源构 。最 重 要 合法化
表意
社 会 学 名 著 导 读
结构
资源
表 意 性 符 码
配 置 性 资 源
支配
规则
行 为 规 范
权 威 性 资 源
意我 、们 支可 配以 与区 合分 法开 化社 。会 (系 第统 在 页结 )构 方 面 的 三 种 维 度 : 表
社 会 学 名 著 导 读
二为一, 强调结构里含有行动, 行动也能产生结 构, 进而破除两者间的二元对立。 吉登斯认为, 结构化是指涉社会系统结构之所以 存在的动态历程, 研究结构化即是研究社会系统 维续、变迁或解体的各种条件状况。( P120121)
从当时的学术背景来看
社会学研究方法在主体与客体、共时与历时、宏 观与微观等基本问题上已经走上了绝路,必须予 以解决。
二、本书核心思想
我之所以要提出结构化理论,其基本目标之一 就在于宣告这些建立霸主体制的努力的破产。 (61页)
社 会 学 名 著 导 读
客体 主义
社会的构成
主体 主义
批判与反思
批判与反思
社 会 学 名 著 导 读
2007年应中大教授郭忠华邀请来华 广州市社科院做题为“全球时代的民族国家”演讲
一、导论:思想体系
对经典思想家 著作的反思 社 会 学 社会学理论 名 方法的重建 著 导 读
吉登斯 社会学思想体系
现实政治的参与
现代性的反思
一、导论:代表著作
•《超越左与右》 •《第三条道路》 •《全球时代的欧洲》
2
本书出版背景及核心思想
3
行动理论、结构二重性
4
结构化理论:总结与讨论
一、导论:作者生平
1.1938年1月18日出生于埃德蒙顿 2.1956年,进入赫尔大学心理学系 3.1959年,进入伦敦经济政治学院,社 会学专业 4.1961-1970,莱斯特大学社会学系讲 师 5.1966-1969,加拿大弗雷泽大学、美 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任短斯教职 6.1970-1997,剑桥大学讲师、副教授、 教授 7.1976,获博士学位 8.1997-2003,伦敦经济学院院长 9.1998年,莱思讲座 10.2004年,被授予爵士头衔 11.2005年,伦敦经济学院安东尼·吉登 斯讲座教授
行动与结构 二重化的产物
结构化理论
三、行动理论
对客体主义和主体主义“行动”概念的批判
社 会 学 名 著 导 读 行 动 及 行 动 者 • 批判1:强结构而弱行动 • 批判2:强行动而弱结构
吉登斯建构的“行动”概念
• 持续绵延的行动流 • 能动作用
吉登斯理解的“行动者”
• 运用资源的能力 (认知能力) • 介入或干预这个世界
三、行动理论
行动者分层与行动类型
社 会 学 名 著 导 读
三、行动理论
1 2 3
社 会 学 名 著 导 读
在对行动 、 行动者 进行 重新解释的基 础上, 吉登斯 提出了以实践 为基础的行动 理论:
即行动作为 人主体的活动 , 总是对世界 进程的介入, 行动因此具有 实践品格;
行动者又总 能选择别样的 行动; 由行动 建构的世界因 此并非一劳永 逸的被决定的。
三、行动与结构关系
授权
社 会 学 名 著 导 读
积极支配
诱使
强制
消极支配
限制
三、行动与结构关系
Hale Waihona Puke 社 会 学 名 著 导 读
行动的反 思性监控
结构性特征 中介/转换
结构性原则 各种制度领域
结构二重性
三、结构二重性
• 结构二重性:就是结构既作为自身反复不断地组织起来的行为的中 介, 又是这种行为的结果; 社会系统的结构性特征并不外在于行动 , 而是反复不断地卷入行动的生产与再生产。
(2)结构的模态
表意结构是指行动者在互动过程中通过理解及知识能力来进行沟通, 并遵守理解规则( 如政治、经济和法律制度) 的限制。 支配结构则涉及行动者操控外在环境的能力, 通过各种手段来运用资 源达成预订目标。 合法性结构是有关道德规范与社会限制的运作, 是通过特定权利与义 务的规定, 并遵守规范性规则的约束。
96
三、结构解析
(1)结构的含义
社 会 学 名 著 导 读
规则是行动者在各种环境下面理解和使用的“可归纳的程序”。其实 就是一套方法论或技术。规则表现为行为规范(如各种制度)和表意性符 码(如各种符号)。 # 资源是调节社会关系的工具,包括权威性资源和分配性资源。前者 是指在权力实施过程中的非物质性资源,后者是指在权力实施过程中的物 质性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