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互联网_时代的新型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构建研究_董兆伟
基层电大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构建性思考

随着基 层 电 大 的 学 生 规模 、 各类 服 务 主 体 人 数、 服务人员 的服务 意识 、 务 能力 等 各个 相 关 因 服
() 1 建立 健 全有 效 的学 术性 服 务机 制 , 障服 保 务工作的有 效实施 。就 目前来讲 , 开放教 育 尚处在
总体上讲 , 它主要 包含 了学术性支持 服务 体系和非
学术支持 服务 体系两 种 。这 就要 求 体 系各 构成 要 素 内部 的多层 级构件之 间 , 以及各个 支 体系之 间相
收 稿 日期 :0 7—1 20 2一
作 者 简 介 : 浩 勋 (9 5一)男 , 州 市 番 禺广 播 电视 大 学 校 长 , 要 从 事开 放 教 育 的 管 理 和 研究 。 何 16 , 广 主
J n. 0,2 0 a 2 08
基层 电大学 习支持服务体 系的构建性思考
何 浩 勋
( 禺广 播 电视 大学 , 东 广 州 番 广
摘
5 10 ) 1 4 0
要 : 于 开放 教 育 学 习支 持 服 务 体 系 的研 究 , 对 多数 还 只 是 停 留在 宏 观 层 次 上 , 乏 更 具 体 和 微 观 层 次 缺
支持人 员和学生管理与 咨询服务人 员 ; 务途径 与 服
保 障主要指为学生提供 多种形式 的服务 , 有相应 的
服务保 障制 度 、 馈及 时有 效 , 有详 细 的服 务记 反 并 录; 服务环 境主要包 括服务平 台以及社 会 、 经济 、 人
体特征 、 基层 电大学习支持服务体 系的构建性 思考 以及在体 系构建 中亟 待解决 的问题 等三个 方 面 出 发, 对基层 电大学习支持服务体 系的构建 问题 进行
5G时代的新一代智慧校园建设

㊀第35卷第2期2021年4月㊀㊀中㊀国㊀医㊀学㊀教㊀育㊀技㊀术㊀㊀C H I N A M E D I C A LE D U C 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V o l .35N o .2A pr .2021 理论探索与实践基金项目:教育部 十四五 规划研究课题 5G 时代教育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研究 (S S W 202018);2018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 一带一路 国家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协同推进战略研究 (2018S J Z D I 176)研究成果.收稿日期:2020G03G15作者简介:王运武(1980G),男,山东东阿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教育信息化㊁智慧教育㊁智慧校园㊁综合素质评价㊁学习科学与技术㊁战略规划㊁教育机器人等.5G 时代的新一代智慧校园建设王运武1,庄榕霞2,陈祎雯1,王藤藤11.江苏师范大学智慧教育学院,江苏㊀徐州㊀221116;2.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北京㊀100875ʌ摘要ɔ:2020年被誉为5G 元年和W i F i 6普及的元年,人类社会步入了5G 时代.5G 作为第七次信息革命的基础,将加速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智慧校园发展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校园网㊁校园信息化㊁数字校园(数字化校园)㊁智慧校园(智能校园)㊁新一代智慧校园(OMO 智慧校园).随着5G ㊁W i F i 6㊁A I o T 等多网融合的推进,智能互联将开启新一代智慧校园建设.当前,5G+W i F i 6超高速网络渐成规模,为新一代智慧校园建设奠定了基础.智慧校园向新一代智慧校园转型发展的趋势日益增强.新一代智慧校园将会呈现八大特征:高度智慧化㊁高体验感和高满意度㊁智能互联(智慧互联)㊁超高速网络㊁智能分析㊁智慧决策㊁教育系统性变革㊁创新引领.未来基于5G+W i F i 6+A I o t 多网融合的新一代智慧校园建设具有广阔的前景.ʌ关键词ɔ:5G 时代;W i F i 6;A I o T ;多网融合;智能互联;新一代智慧校园ʌ中图分类号ɔ:G 40G057㊀ʌ文献标志码ɔ:A㊀ʌ文章编号ɔ:1004G5287(2021)02G0143G07ʌD O I ɔ:10.13566/j .c n k i .c m e t .c n 61G1317/g4.202102001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 n e w g e n e r a t i o no f s m a r t c a m pu s i n 5Ge r a W a n g Y u n w u 1,Z h u a n g R o n g x i a 2,C h e nY i w e n 1,W a n g T e n g t e n g 11.S c h o o l o f W i s d o m E d u c a t i o n ,J i a n g s u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X u z h o u 221116;2.S m a r tL e a r n i n g I n s t i t u t e ,B e i j i n g 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B e i j i n g 100875,C h i n a ʌA b s t r a c t ɔ:I n2020,k n o w n a s t h e f i r s t y e a r o f 5Ga n d t h e f i r s t y e a r o fW i F i 6p o p u l a r i z a t i o n ,h u m a ns o c i e t y ha s e n t e r e d t h e 5Ge r a .5G ,a s t h e f o u n d a t i o no f t h e s e v e n t h i n f o r m a t i o nr e v o l u Gt i o n ,w i l l a c c e l e r a t e t h e i n t e g r a t i o no f n e w g e n e r a t i o n i n f o r m 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T h ed e v e l o pm e n t o f s m a r t c a m p u s c a nb ed i v i d e d i n t o f i v e s t a g e s :c a m p u sn e t w o r k ,c a m p u s i n f o r m a t i z a t i o n ,d i gi t a l c a m p u s ,s m a r t c a m p u s (i n t e l l i g e n t c a m p u s )a n dn e w g e n e r a t i o no f s m a r t c a m p u s (OMOs m a r t c a m p u s ).W i t h t h e p r o m o t i o n o f 5G ,W i F i 6,A I o t a n d o t h e rm u l t i Gn e t w o r k i n t e g r a t i o n ,i n t e l l i ge n t i n t e r c o n n e c t i o nw i l l s t a r t 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of a n e wg e n e r a t i o n o f s m a r t c a m p u s .A t pr e s e n t ,5G+W i F i 6u l t r a h i g h Gs p e e d n e t w o r kh a s g r a d u a l l yf o r m e d s c a l e ,w h i c hh a s l a i d t h e f o u n d a t i o n f o r 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 an e wg e n e r a t i o no f s m a r t c a m p u s .Th e t r e n do f s m a r t c a m p u s t r a n s f o r m a ti o n t o n e w g e n e r a t i o no f s m a r t c a m p u s i s i n c r e a s i n g .T h e n e w g e n e r a t i o n o fw i s d o mc a m p u sw i l l pr e s e n t e i g h t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h i g h i n t e l l i g e n c e ,h i g h s e n s e o f e x p e r i e n c e a n dh i g h s a t i s f a c t i o n ,i n t e l l i ge n t i n t e r c o n n e c t i o n (i n t e l l i g e n t i n t e r c o n n e c t i o n ),u l t r a h i g h Gs p e e d n e t w o r k ,i n t e l l i g e n t a n a l ys i s ,s m a r t d e c i s i o n Gm a k i n g ,s y s t e m a t i c r e f o r mo f e d u c a t i o n a sw e l l a s gu i d a n c e o f i n n o v a t i o n .I n t h e f u t u r e ,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n e w g e n e r a t i o no fs m a r tc a m p u sb a s e do n5G+W i F i6+A I o t m u l t i Gn e t w o r k i n t e g r a t i o nh a s b r o a d p r o s pe c t s .ʌK e y w o r d s ɔ:5Ge r a ;W i F i 6;A I o T ;M u l t i Gn e t w o r kc o n v e r g e n c e ;I n t e l l i g e n t i n t e r c o n n e c Gt i o n ;N e w g e n e r a t i o nof s m a r t c a m pu s㊀㊀㊀㊀㊀中㊀国㊀医㊀学㊀教㊀育㊀技㊀术第35卷第2期㊀㊀近十年来,我国加快了从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的转型发展[1],高校和中小学大力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智慧校园成为智慧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2020年被誉为5G元年和W i F i6普及的元年,人类社会步入了5G 时代.5G时代的来临,为教育的未来发展带来了新挑战㊁新机遇,加速了重塑智慧教育新生态[2].智慧校园作为智慧教育的重要实践场域,必将迎来颠覆性冲击.5G作为第七次信息革命的基础,将会加快促进W i F i 6㊁人工智能㊁技能互联网㊁触觉互联网㊁物联网㊁区块链㊁视频社交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由此推动智慧校园未来发展发生深刻变革.1㊀智慧校园发展历程回眸1.1㊀智慧校园术语的变迁及使用趋势在教育信息化实践和研究领域,经常使用数字校园㊁数字化校园㊁智慧校园㊁智慧化校园㊁智能校园等术语.术语使用的多样化不利于相关政策研制与实施㊁学术交流㊁实践活动等.根据C N K I的统计分析,在教育信息化学术研究史上,相继涌现校园网(1993年)㊁智能型校园(1993年)㊁智能校园(1998年)㊁校园信息化(1999年)㊁未来校园(1999年)㊁数字化校园(1999年)㊁数字校园(2000年)㊁智慧校园(2010年)㊁智慧化校园(2014年)等术语,由此构成了智慧校园相关术语发展的逻辑主线.据C N K I查询统计,截至2021年1月15日学术成果篇名中智慧校园相关术语使用总频次排序依次为:校园网(10799次)㊁数字化校园(2970次)㊁智慧校园(2921次)㊁数字校园(1448次)㊁校园信息化(374次)㊁智能校园(113次)㊁智慧化校园(42次)㊁未来校园(11次)㊁智能型校园(7次).由此可见,人们对数字化校园㊁智慧校园㊁数字校园这三个术语的认同程度较高,对智能校园㊁智慧化校园㊁未来校园㊁智能型校园的认同程度较低.从术语的使用频次趋势看,校园网的术语起源于1993年,到2009年使用频次达到最高峰(844次),随后逐渐下降.2010年以来,智慧校园术语的认可程度逐年上升,2016年超过了数字化校园,迅速成为认可度最高的学术词汇.可以预见,在未来数年,智慧校园仍将成为学术领域和业界广泛使用的学术词汇.1.2㊀智慧校园五个发展阶段智慧校园建设最早可以追溯至20世纪90年代的校园网建设.通过对智慧校园30年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可以发现40个关键事件在推动智慧校园建设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图1所示.这些关键性事件涉及社会化信息化㊁基础设施建设㊁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㊁战略规划与管理㊁标准与规范等.图1㊀智慧校园发展历程中的40个关键事件㊀㊀从智慧校园实践看,驱动智慧校园发展主要有八大动力:理论(理念)驱动㊁技术驱动㊁问题驱动㊁需求驱动㊁业务驱动㊁应用驱动㊁数据驱动㊁创新驱动;从影响因素看,智慧校园发展受社会信息化发展水平㊁教育441㊀第35卷第2期㊀㊀㊀㊀㊀㊀王运武等.5G时代的新一代智慧校园建设信息化政策㊁建设理念㊁支撑技术㊁教育媒体㊁资源形态㊁教育形态等多重因素影响,其中,支撑技术㊁解决问题㊁教育形态作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决定着不同历史时期智慧校园的主要建设内容,以及智慧校园提供的服务水平.根据智慧校园术语的变迁㊁研究和建设情况,结合智慧校园发展历程中的关键事件㊁驱动因素㊁拟解决的关键问题㊁教育形态的变迁㊁服务水平等,可以将智慧校园发展历程划分为五个阶段:校园网㊁校园信息化㊁数字校园(数字化校园)㊁智慧校园(智能校园)㊁新一代智慧校园(O M O智慧校园),如图2所示.图2㊀智慧校园发展的五个阶段㊀㊀第一阶段:校园网(20世纪90年代初至2001年).传统校园融入了互联网元素,校园通过互联网打通了与外界的联系.标志性事件是1992年清华大学首次采用T C P/I P体系结构建成校园网㊁1994年国际专线正式接入因特网等,由此拉开了全国建设校园网的序幕.尤其是2000年中小学实施 校校通 工程和普及信息技术,全面推动了校园网的建设与应用.这个阶段主要表现为:少数学校建成校园局域网㊁计算机机房㊁校园电台㊁校园电视台,运用计算机㊁C A I课件等开展计算机辅助教育.第二阶段:校园信息化阶段(2002 2005年).随着教育信息化1.0时代的来临,学校信息化发展从校园网跨越到校园信息化阶段.标志性事件是出台了全国首个以 教育信息化 命名的发展规划«教育信息化十五 发展规划(纲要)»,大力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全面实施 金教工程 等.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以系统工程视角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产业逐渐成熟.这个阶段主要表现为: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广播电视从模拟走向数字,信息化与学校业务逐渐融合,各类应用系统逐渐增多,信息化教学资源逐渐丰富,信息化教学和信息化管理逐渐常态化;信息化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发展迅速,并在扩大教育规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阶段:数字校园/数字化校园(2006 2011年).标志性事件是2006发布了全国首个中长期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 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8年全面实施 金教工程 等.这个阶段主要表现为:数字校园学术研究显著增多,意识领先的省市区大力推进数字校园示范校建设,校园网速显著提升,无线校园逐渐推广,打通孤立应用系统促进数据共享的诉求日益增强,信息技术与课程从整合走向融合,A P P教育类软件逐渐增多等.第四阶段:智慧校园/智能校园(2012 2018年).标志性事件是出台了全国首个教育信息化中长期规541㊀㊀㊀㊀㊀中㊀国㊀医㊀学㊀教㊀育㊀技㊀术第35卷第2期划«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 2020)年»,出台了«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试行)»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出台了«智慧校园总体框架(G B/T36342G2018)»«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大力推进 三通两平台 建设,启动 互联网+ 行动计划和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等.这个阶段主要表现为:信息化基础设施㊁应用系统㊁资源建设㊁应用与管理等达到较高水平,校园智慧化水平显著提升,大力推进宽带校园网建设,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转型发展的呼声逐渐增强[3G4],智慧校园和智慧教室建设逐渐成为教育信息化领域热点话题等.第五阶段:新一代智慧校园/O M O(O n l i n eGM e r g eGO f f l i n e)智慧校园(2019年以后).标志性事件是出台全国首个教育现代化中长期规划«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启动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发布«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等.这个阶段将表现为:互联网(智能全光网㊁W i F i6)㊁电信网(5G㊁6G)㊁广播电视网(卫星宽带)㊁智能电网(电力载波通信)㊁物联网等多网融合,将会加快推进校园网进入超高速信息通信时代;智慧校园在推动教育系统整体性变革㊁教育治理现代化㊁培养创新人才和智慧人才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增强;智慧校园的智慧化水平将会显著提升,能够为师生提供高体验感㊁高满意度的智慧教育服务;未来将呈现智慧教育㊁未来教育㊁线上线下混合(o nGl i n eGm e r g eGo f f l i n e,O M O)教育㊁移动在线教育㊁短视频+直播教育等多种教育形态.总体来说,从校园网到校园信息化㊁数字校园,再到智慧校园㊁新一代智慧校园,智慧化水平和教育服务水平逐渐提升,尤其是高体验感㊁高满意度的智慧教育服务将成为新趋势.智慧校园建设内容逐渐丰富,支撑技术逐渐智能化㊁融合化.智慧校园不仅关注技术问题,而且关注教育问题.解决问题从基础设施建设到业务融合㊁应用系统整合㊁应用能力提升,更加关注教育系统整体性变革㊁教育治理现代化㊁创新人才培养等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教育形态逐渐呈现多样化㊁智慧化㊁线上线下融合趋势.2㊀5G时代智能互联开启新一代智慧校园建设2.1㊀智能互联时代的来临随着 三网融合 (互联网㊁电信网㊁广播电视网)㊁ 四网融合 ( 三网融合 +智能电网)的推进,以及技能互联网㊁触觉互联网㊁物联网㊁人工智能㊁大数据㊁云计算㊁区块链㊁5G㊁W i F i6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人类逐渐进入智能互联时代,迈向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早在2016年的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联想集团董事长杨元庆提出 智能互联网 的理念,由此引发了业界的热议.传统互联网逐渐过渡到移动互联网㊁智能互联网阶段.传统互联网以固定的网络为基础,计算机为重要终端,主要实现网络教育㊁在线教育;移动互联网以移动通信㊁W i F i无线网络为基础,以智能手机㊁平板电脑等移动媒体为终端,主要实现移动在线教育㊁线上线下混合(o n l i n eGm e r g eGo f f l i n e,O M O)教育.智能互联网以 三网融合 ㊁物联网㊁技能互联网㊁触觉互联网等为基础,融合多种业务功能的智能移动媒体为终端,实现全媒体㊁跨业务㊁跨平台㊁跨资源的移动在线教育㊁线上线下混合教育.2.2㊀智能互联提升教育智慧化水平2014年以来,北京市㊁上海市㊁江苏省等省市大力推进智慧教育,尤其是随着20个智慧教育示范区(含2个培育)创建项目的实施,掀起智慧教育发展新的浪潮.当前,智慧教育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为人们营造了灵活㊁便捷㊁舒适的智慧学习环境,但是也存在很多困惑,诸如:困扰教育信息化领域20年的 信息孤岛 仍然存在,智慧教育究竟如何体现 智慧 ,城乡如何共享智慧教育建设成果㊁实现融合发展等.智慧校园既是实现智慧教育的必由之路,又是智慧教育示范区的重要建设内容[5].新一代智慧校园既要突破 信息孤岛 ㊁提升 智慧 ,又要提升智慧教育服务质量,促进城乡教育融合,推动教育均衡而有质量的发展.智能互联既指网络互联,又指媒体㊁技术㊁平台互联,还指资源㊁数据㊁人和物的互联等.智能互联打破了网络㊁媒体㊁技术㊁平台㊁资源㊁数据㊁人和物的边界,有利于打破 信息孤岛 数据孤岛 业务孤岛 应用孤岛 服务孤岛 ,促进数据和资源共享,提升教育智慧化水平,让用户获得智慧教育服务的高体验感和高满意度.智慧教育的 智慧 主要体现为显性智慧(基础设施智能化㊁系统平台智能互联等)㊁隐性智慧(理念㊁方法㊁应用的智慧化)和创新智慧(教育系统整体性变革㊁创新引领教育发展㊁教育治理现代化㊁创新人才培养等)三个层次.智能互联既有利于提升教育的显性智慧,又有利于提升教育的隐性智慧和创新智慧.智能互联融合了互联网(技能互联网㊁触觉互联网)㊁电信641㊀第35卷第2期㊀㊀㊀㊀㊀㊀王运武等.5G时代的新一代智慧校园建设网㊁广播电视网㊁智能电网㊁物联网等多网络,实现了从 三网融合 四网融合 向多网融合发展.智能互联融合5G㊁W i F i6㊁区块链㊁人工智能㊁物联网㊁大数据㊁云计算㊁数字孪生等多种技术,有助于推进技术融合发展.智能互联打通了智能手机㊁智能电视㊁计算机㊁平板电脑等媒体,促进了广播㊁电视㊁电影㊁出版㊁报纸㊁杂志㊁网站㊁直播平台等媒介形态的融合.智能互联加快了全媒体发展,促进了业务功能的融合,例如:当今的手机具有通话㊁听广播㊁看电视㊁看电影㊁移动在线学习㊁远程监控㊁在线办公㊁健康管理等多种业务功能.智能互联打通了校内外资源,打通了城乡资源㊁区域资源和校际资源,将人与物联系在一起,拉近了教师㊁学生和家长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增强移动在线教育的临场感.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已经进入到教育信息化2.0阶段,教育信息化2.0将具体呈现体验㊁开放㊁融合㊁数据㊁连接㊁服务㊁创新㊁引领㊁变革㊁智慧十大特征[6].智能互联既是互联网发展到智能互联网阶段的主要特征,又是引领教育信息化从1.0向2.0转型升级,促进教育系统整体性变革的重要抓手.智能互联在破解 信息孤岛 ㊁提升教育智慧化水平㊁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具有极大的潜力.智能互联是智慧教育发展到较高水平的典型特征之一,未来亟待加快推进智能互联在教育教学中的深入应用.智能互联有利于构建强交互性智慧学习环境,更有利于教育系统各个业务流程的应用创新[7].2020年被誉为5G元年和W i F i6普及的元年,人类社会即将步入5G时代.超高速网络的来临,将会使智能互联如虎添翼,开启超高速智能互联新时代,将会加快升级新一代智慧校园建设,重塑课程资源形态,引发课程内容生产形态的革命,超高清晰实时互动资源(短视频+直播)将可能成为课程内容生产的主流形态.智能互联在智慧教育示范区㊁智慧校园㊁智慧教室㊁智慧场馆㊁智慧课堂等实践场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有利于提升教育智慧化水平.3㊀新一代智慧校园建设与研究现状3.1㊀5G+W i F i6超高速网络建设互联网(智能全光网㊁W i F i6)㊁电信网(5G㊁6G)㊁广播电视网(卫星宽带)㊁智能电网(电力载波通信)㊁物联网等多网融合逐渐成为新趋势.从 三网融合 到 四网融合 ,再到 多网融合 ,超高速网络正在逐渐改变着信息交流工具和传递方式.据工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开通5G基站超过71.8万个,实现所有地级以上城市5G网络全覆盖,5G终端连接数超过2亿,5G手机累计出货量达到1.63亿部[8]. 双千兆 (千兆5G+千兆带宽)㊁ 三千兆 (千兆5G+千兆宽带+千兆W iGF i)㊁ 全千兆 (千兆5G+千兆宽带+千兆W iGF i+千兆应用+千兆服务)正在成为新一代的超高速网络解决方案.当前,具有代表性的5G多网融合解决方案主要有六种:①5G+W i F i6M I F I(M o b i l eW i F i)方案,通过这个移动式W i F i热点,智能手机㊁平板电脑㊁笔记本电脑等设备可以连接5G网络[9].②5G+W i F i6u C P E (u n i v e r s a l c u s t o m e r p r e m i s e e q u i p m e n t),这个客户终端设备可以将接收的5G信号转化为W i F i信号.③5GD o n g l e是一个可以接入U S B的5G无线设备,让台式机㊁笔记本等连接5G网络.④5G+W i F i6+M u l t iGp a t h多链路5G组网方案[10],该方案采用 5G+光纤 双链路通信模式,双链路自动负载,既可以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又可以降低5G流量成本.⑤W iGF i6+A I o T智能天线,这款小米A I o T路由器能够实现小米设备一键联网.A I o T(人工智能物联网)=A I (人工智能)+I o T(物联网).智能物联网的概念兴起于2018年,具有通过各种信息传感器实时采集各类信息,并在终端设备㊁边缘域或云中心通过机器学习对数据进行智能化分析的功能[11].借助智能物联网可以实现万物智慧互联,尤其是 四网融合 的支持下,将会构筑超高速智能互联网络.⑥基于广电5G+W i F i6+L o R a融合的移动物联专网[12].L o R a指远距离无线电(l o n g r a n g e r a d i o),是一种线性调频扩频的调制技术.L o R a具有功耗低㊁传输距离远㊁组网灵活等特性,在智慧社区㊁智慧家居㊁智慧校园等场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3.2㊀新一代智慧校园建设现状当前,仅有少数意识领先的学校开始建设新一代智慧校园,绝大多数学校正处于从智慧校园向新一代智慧校园的过渡时期.智慧校园市场规模巨大,受到业界高度关注.三大运营商和信息化企业纷纷致力于打造5G+智慧校园.早在2019年6月,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启动了5G智慧校园示范应用项目,运用5G直播了一座虚拟的中药学电子标本馆,让观众体验到了虚拟现实的投影效果.此外,还建成了5G+V R/A R沉浸式教学和5G+远程直播教学示范应用[13].2019年741㊀㊀㊀㊀㊀中㊀国㊀医㊀学㊀教㊀育㊀技㊀术第35卷第2期12月,济宁市技师学院启动5G+智慧校园建设,成为山东省首个5G覆盖校园的职业院校[14].2020年,西安交通大学㊁苏州大学㊁江西软件大学等也启动了5G +智慧校园建设[15],5G㊁W i F i6㊁A I等在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应用潜能正在逐步释放.总体来说,随着地级市以上城市5G网络的全覆盖,全国相当多的高校和中小学进入了5G时代,为加速推进5G与校园业务的融合奠定了超高速网络基础.目前,5G在智慧校园中的应用主要有5G远程全息投影教学㊁5G智慧双师课堂㊁5G云A R沉浸式互动学习㊁5G短视频+直播教学㊁5G平安校园等,尚处于探索和推广阶段,还没有形成大规模应用.5G时代直播教育蓄势待发㊁潜能巨大,主要有六种直播教育模式:5G+8K超高清大规模互动直播教育㊁5G+8K超高清慢直播教育㊁5G+8K超高清 三个课堂 直播教育㊁5G +3D+A I合成主播直播教育㊁5G+V R/A R/M R全景实时直播教育㊁5G+全息互动直播教育[16].3.3㊀新一代智慧校园研究现状据C N K I统计,截至2021年3月4日,以 5G+智慧校园 为篇名进行检索,仅有39篇论文㊁宣传报道.当前,关于智慧校园的研究成果已经较为丰富;但是,新一代智慧校园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内容主要涉及5G智慧校园专网建设[17]㊁5G技术特性在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应用等,更是缺乏W i F i6㊁智能互联㊁智能物联网等在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应用研究:总体来说,新一代智慧校园建设研究还相当薄弱,亟待开展相关研究以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4㊀5G时代新一代智慧校园体系架构4.1㊀新一代智慧校园的内涵与特征随着5G时代㊁智能互联时代的来临,新一代智慧校园初现端倪.新一代智慧校园的内涵与特征是什么㊁如何建设,未来将会对教育教学产生哪些影响等问题亟待进行研究.新一代智慧校园既是智慧校园发展的新阶段,又是教育信息化2.0㊁5G时代㊁智能互联时代的产物.新一代智慧校园又称为线上线下融合智慧校园(OMO智慧校园),是指在5G㊁W i F i6㊁智能互联网(A I o T)等超高速多网融合支持下,媒体㊁技术㊁平台㊁资源㊁数据㊁人和物智能互联,线上线下业务高度融合,智慧化水平显著提升,支持智能数据可视化分析和智慧决策,支持多种新型资源形态和教育形态,提供高体验感㊁高满意度智慧教育服务,培养未来创新人才和智慧人才的新型智慧学习环境.新一代智慧校园将会呈现八大特征:①高度智慧化(高度智能化),即智慧校园的整体智慧化水平有显著提升,相对于显性智慧而言,隐性智慧和创新智慧所占比重大幅提升;②高体验感和高满意度,即显著提升智慧教育服务水平,让师生和家长获得最佳的体验感和满意度;③智能互联(智慧互联),即通过网络㊁媒体㊁技术㊁平台㊁资源㊁数据㊁人和物智能互联,实现信息㊁数据㊁业务㊁应用㊁服务的深度融合;④超高速网络,即在 三网融合 四网融合 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合智能物联网,构筑智能互联的超高速通信网络,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支持下,构筑新一代移动智慧校园;⑤智能分析,即借助人工智能㊁大数据㊁区块链等技术实现各类业务数据的智能可视化分析,服务于智慧学习㊁教学和管理,服务于新时期教育评价改革;⑥智慧决策,即通过互联网舆情监测系统㊁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等服务于智慧决策,从而提升教育治理现代化水平;⑦教育系统性变革,即通过新一代智慧校园支持的学习方式㊁教学方式㊁管理方式㊁治理方式等方面的变革,重塑未来校园新形态,以量变引发质变,最终促进教育系统整体性变革,服务于建设教育强国;⑧创新引领,即智慧校园达到 智慧 层次的最高水平 创新智慧,通过创新智慧引领教育创新与变革,支持未来创新人才和智慧人才培养.4.2㊀基于5G+W i F i6+A I o t多网融合的智慧校园体系架构基于5G+W i F i6+A I o t多网融合的新一代智慧校园体系架构,如图3所示.新一代智慧校园可用公式表示为:新一代智慧校园=智慧性基础设施+智慧性资源+118工程.智慧性基础设施即智慧大楼㊁智慧交通㊁智慧研创室㊁智慧实验室㊁智慧图书馆㊁智慧办公室㊁智慧校医院㊁智慧宿舍㊁智慧餐厅㊁智慧健身场馆等.通过部署超高速智能互联网络㊁智能终端等,实现这些场所的智能互联.智慧性资源即智慧课程㊁智慧云教材㊁超高清视频交互资源㊁裸眼3D资源㊁仿真资源㊁全息资源等新型学与教资源.118工程=1个教育大数据中心+1个信息门户(P C版+移动版)+8类智慧校园应用系统.教育大数据中心具有智能数据可视化分析㊁多模态数据分析㊁智慧决策等功能.8类智慧校园应用系统即学生成长类㊁教师专业发展类㊁科学研究类㊁教育管理类(教育决策类)㊁安全监控类㊁后勤服务类㊁社会服务类㊁综合评价类等八类智慧应用系统.841㊀第35卷第2期㊀㊀㊀㊀㊀㊀王运武等.5G时代的新一代智慧校园建设图3㊀基于5G+W i F i 6+A I o t 多网融合的新一代智慧校园体系架构㊀㊀新一代智慧校园体系架构强化5G +W i F i 6+A I o t 多网融合,及信息㊁数据㊁业务㊁应用㊁服务的智能互联,从显性智慧㊁隐性智慧和创新智慧三个层次提升智慧化水平,通过智能数据可视化分析和多模态分析提供更加精准的决策支持服务,更注重用户的高体验感和高满意度.5㊀5G 时代新一代智慧校园发展建议当前,正处于从智慧校园向新一代智慧校园转型发展的时期,基于5G+W i F i 6+A I o t 多网融合的新一代智慧校园建设具有广阔的前景.为更好地提升教育智慧化水平,提高智慧教育服务质量,提出以下四条建议:第一,将新一代智慧校园建设纳入国家㊁省市㊁学校的发展规划,以政策文件引导和规范新一代智慧校园发展;第二,加快研制出台新一代智慧校园国家标准和产业标准,促进新一代智慧校园标准化发展;第三,加快推进新一代智慧校园研究,尤其是新一代智慧校园解决方案㊁架构技术㊁技能互联网㊁触觉互联网㊁多网融合技术㊁智能互联终端㊁新型智慧性资源㊁智能数据可视化分析㊁多模态数据分析㊁智慧决策与治理等方面的研究;第四,加快推进新一代智慧校园应用示范,探索超高速智能互联网络的深层次创新应用,依托新一代智慧校园建设推进智慧教育(智慧教育示范区)高品质发展.参考文献[1]王运武. 数字校园 向 智慧校园 的转型发展研究:基于系统思维的分析思辩视角[J ].远程教育杂志,2013,31(2):21G28.[2]庄榕霞,杨俊锋,黄荣怀.5G 时代教育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J ].中国电化教育,2020(12):1G8.[3]黄荣怀,张进宝,胡永斌,等.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J ].开放教育研究,2012,18(4):12G17.[4]胡钦太,郑凯,林南晖.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转型:从 数字校园 到 智慧校园 [J ].中国电化教育,2014(1):35G39.[5]王运武,李炎鑫,李丹.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的现状㊁内容与对策[J ].现代教育技术,2019,29(11):26G32.[6]王运武,黄荣怀,杨萍,等.改革开放40年:教育信息化从1.0到2.0的嬗变与超越[J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9,33(1):1G7.[7]中央电化教育馆,英特尔.中国基础教育智能互联蓝皮书[E B /O L ].h t t p s ://y s j t .e d u y u n .c n /y s j t /y s j t qt n r /20201217/36652.h t m l ,2020G12G17.[8]中国网信网.我国建成全球最大5G 网络:地级以上城市全覆盖[E B /O L ].h t t p ://w w w.c a c .go v .c n /2021G02/02/c _1613837586775322.h t m ,2021G02G02.[9]O F w e e k 维科网.5G+W i F i 6M I F I 方案[E B /O L ].h t t p ://m p.o f w e e k .c o m /i o t /a 345693822706,2020G05G13.[10]简书.5G +W i F i 6+M u l t i p a t h 多链路5G 组网方案[E B /O L ].h t t p s ://w w w .j i a n s h u .c o m /p /5927d 6a e 1f 73,2020G11G03.[11]李天慈,赖贞,陈立群,等.2020年中国智能物联网(A I o T )白皮书[J ].互联网经济,2020(3):90G97.[12]王斯荟.基于广电5G+W i F i 6+L o R a 融合的企业移动物联专网方案研究[J ].通信技术,2020,53(8):1952G1958.[13]李世卓,周玉芬,张雷,等.深圳首个5G 智慧校园诞生我校迎来5G 时代![E B /O L ].h t t p s ://w w w.s z pt .e d u .c n /i n f o /1025/7371.h t m ,2019G06G05.[14]周慧迪.济宁技师学院开启 5G+智慧校园 新时代[N ].济宁日报,2019G12G31.[15]唐刚.智慧引领,5G 赋能运营商赋能智慧校园建设[E B/O L ].h t t ps ://w w w.s o h u .c o m /a /431582342_482239?a p p _u u i d =e 570c 569Gd 96a G403f G814d G8b 11a 8698d d 8,2020G11G13.[16]王运武,王宇茹,洪俐,等.5G 时代直播教育:创新在线教育形态[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1,33(1):105G112.[17]余胜泉,陈璠,李晟.基于5G 的智慧校园专网建设[J ].开放教育研究,2020,26(5):51G59.941。
移动互联网络下泛在学习空间构建分析

移动互联网络下泛在学习空间构建分析随着移动互联网络的普及和发展,移动学习已成为当今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
移动学习利用移动设备和互联网络为学习者提供便捷的学习方式,实现了学习空间的泛在化,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加自主、灵活和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在移动互联网络下,泛在学习空间的构建变得更加便捷和实现,通过对移动互联网络下的泛在学习空间进行分析和探讨,有助于深入了解泛在学习空间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促进移动学习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1.移动化移动互联网络下的泛在学习空间是以移动设备为载体,通过移动应用和互联网络为学习者提供学习资源和服务的学习空间。
学习者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随时随地访问学习内容,实现了学习的去地域化和随时可及性。
2.个性化移动互联网络下的泛在学习空间可以根据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服务,通过学习者的学习记录和行为数据分析,为学习者推荐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和内容,从而实现了学习的个性化和差异化。
3.互动性移动互联网络下的泛在学习空间可以实现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教师之间、学习者与学习资源之间的多向互动。
学习者可以通过移动设备与老师和同学进行实时交流和讨论,也可以通过移动设备与学习资源进行互动和操作,从而提高学习的参与度和互动性。
4.多样性移动互联网络下的泛在学习空间可以集成各种类型的学习资源和内容,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学习内容,丰富了学习的形式和内容,为学习者提供更加多样化的学习体验。
5.全面性移动互联网络下的泛在学习空间可以涵盖全方位的学习需求,包括学校课程、社会实践、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的学习内容,实现了学习的全面性和综合性。
3.移动学习环境建设移动互联网络下的泛在学习空间的构建还需要建设适合移动学习的学习环境,包括无线网络覆盖、移动设备支持、学习场所设施等各方面的支持和保障,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
5.移动学习评价体系建设移动互联网络下的泛在学习空间的构建还需要建立健全的移动学习评价体系,通过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实现对学习效果的监控和反馈,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动力和成长。
基层电大开放教育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构建

基层电大开放教育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构建【摘要】基层电大是开放教育学习的重要平台,建立健全的支持服务体系对于促进学生学习和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本文从概念解析、重要性、构成要素、建设模式与路径、创新实践等方面对基层电大开放教育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展开研究。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基层电大开放教育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将呈现出更加多样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并对教育教学带来新的启示。
未来,基层电大开放教育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有望进一步完善与创新,为广大学生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学习支持,助力基层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基层电大、开放教育、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构建、概念、重要性、构成要素、建设模式、创新与实践、发展趋势、启示、未来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基层电大开放教育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构建旨在促进基层教育的发展,提高广大群众的学习机会和水平,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
在实际的基层电大开放教育学习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如教育资源不均衡、服务体系不完善、学习支持不足等。
为解决这些问题,构建一个完善的基层电大开放教育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研究基层电大开放教育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构建,探索其概念解析、重要性、构成要素、建设模式与路径以及创新与实践,对于促进基层教育的发展、提高教育服务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基层电大开放教育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1.2 研究意义基层电大开放教育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研究意义在于深入探讨和分析如何构建有效的学习支持体系,促进基层电大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基层电大是普及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受制于资源和条件限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构建健全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对于提升基层电大教育质量和效果至关重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更新,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需要借助开放教育理念和新的教育技术,构建多元化、灵活性强的学习支持体系。
适于引领式在线学习模式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设计与实现

进 行 引 领 式 在 线 学 习 模 式 改 革 后 . 部 分 课 程 及 格 率 和 有 很 大 关 系 。 方 面 。 源 建 好 了没 有充 分 利 用 : 大 一 资 另一 方 面 , 由 平 时 成 绩 均 有 所 提 高 特 别 是 一 些 相 对 较 难 的 专 业 课 程 . 以 于 种种 原 因 学 生 的 面授 辅 导 不 能 满 足 学 生要 求 。 成 学生 对 造
习模式实践 . 由一 门课 程 做起 . 逐 步建 设 相 关 学 习支 持 服 务 教 学 . 减 少 了相 关 费 用 。 并 也 系 统 。现 已 形 成 每学 期 保 持 2 O余 门课 程 实 践 。 务 1 余 学 服 万
员 的 教 学 规 模 该 种 教 学模 式 取 得 了 以下 实 践 效 果 : ( ) 高 学生 成 绩 1提
( ) 分 共 享教 师 资 源 5充
及 格率
平 均 分 数
20 0 7秋 2 0 0 8春 2 0 0 7秋 2 0 0 8春
在全省范 围内. 建立 专 业 教 师 团 队 进行 引领 式 教 学 . 决 解
了 电 大 系统 教 师 资 源 匮 乏 的 问题 全 省 学 员 可 通 过 网络 共 享 优 秀课 程 教 师 的 授 课 服 的支 持 . 其 明显 的特 点 就 是 教 学模 式 的转 变 而 这种 转 变不
仅 体 现 在 载 体 上 . 体 现 在 授 课 方 式 上 领 式 学 习 服务 模 式 还 引
8 5 B程 序 专 科 9 7V 设计 5 0 3 4
10 2 10 0 8 0 6 0 4 O
做 出一 定 的贡 献
■ 16 微机接 口技术 j 01
四 、 语 结
互联网+_形态下多维度教学目标的实现——以交通安全课程为例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互联网+’新形态下交通运输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20210039);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新工科背景下的交通运输专业金课建设”(20210038);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交通运输类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20200031);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教育科学研究一般课题“面向新工科的国家一流交通运输专业金课建设途径探索与教学改革实践”(JT2022YB011)。
作者简介:韩锐,讲师,博士;裴玉龙,教授,博士;丁庆国,通信作者,讲师;张文会、王宪彬,副教授,博士。
摘 要 “互联网+”理念不断推进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甚至教学环境不断发生变化。
在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面对复杂工程问题等毕业要求的多层次化,设计多维度教学目标框架体系以保证毕业要求的实现,并以交通安全课程为例进行专业课程目标的多维度设计分析。
以“互联网”为载体,将网络元素有机融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策略、立体化教学方式及多元化形成性考核过程,促进多维度教学目标实现。
关键词 互联网+;教学目标;交通安全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4)07-0092-050 引言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交通运输专业毕业要求是在五年之内获得专业工程师资质,即成为具备专业知识理论体系、复杂交通运输问题的解决能力、良好的人际沟通交流能力、可持续发展的思维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而这些能力则需要在四年的大学学习,尤其是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培养。
通常学生的能力培养分为初阶能力和高阶能力两个阶段。
若只是在教学过程中简单的记忆、理解相应的教学内容,则无法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全方位教育和培养。
在课程体系设计阶段,即应针对学生能力培养进行初阶和高阶的多维度教学目标设计。
1 多维度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目标是课程预先设定的,期待学生通过对课程的学习能够获得的收获。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创新性学习支持服务模式研究

( ) 习者 自然特 征分 析 一 学 为 了对 学 习者特 征 进行 全面 的 了解 ,我 们对 本 中心 奥鹏 全部 学 员发 放 了调查 问卷 .共 计 发放 问卷 4 3份 , 9 回收 问卷 4 5份 , 8 回收率 为 9 .% , 8 4
其 中有效 问卷 4 0份 。 8
已经被 远 程教 育 界认 为是所 有 开 放 大学 成 功 的关
键。
法到 校 园 内学 习 的人们 接 受 高等 教 育 ,让 更 多 的
学 习者共 享 优 秀教 育 资源 。 而学 习 支持 服 务 是远
程教 育 教 学 一 项 极 其 重 要 的研 究 和 实 践 内容 , 也
是影 响远 程 教育 质 量 的一 个 非 常关 键 的 因素 。国 外 一些 知 名 开 放 大 学 取 得 成 功 的经 验 也 表 明 , 良
本 学 习中心 学 习者 的特 征进行 了分析 。
确 的教学 目标 和任务 提供 有效 的学 习支持 。
综合 以上 的各种 信息 ,我 们认 为网络 教 育学 习支 持 服务 主 要包 括 : 、 源 、 人 资 技术 和 环 境 三个 基 本要 素 。 首先 , 人是 网络教 育 中学 习支持服 务 的 核 心 。 网络教育 中 , 在 学习支 持服 务 的组织者 和实
务 , 于保 证 网络 教育 质量 具 有重 大 的意义 。 对
二 、 习 支 持 服 务 学
机 制 、 息 资 源 、 学 资 源 和 其 他 各 方 面 的 服务 , 信 教
以最 大 限度 的满 足 学生 自主学 习 的个 别 化需 要 。
三、 网络 教 育学 习支 持服 务 的 要素
远 程 教 育 的本 质 是 个 性化 服 务 即远 程 教 育要 为 学 习者 的 自主 学 习 、 为教 学 双方 的交 流 、 教学 为
广播电视大学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之二维结构

程主持教师 ; 地市级 以下电大除按照要求为所开设 的每一专业配置符合资质要求 的专业教师以外 , 还
专业实施方案 、 统设课程教学大纲 、 教学一体化设计
央电大统设课程的考试组织 、 评卷及试题分析 、 考试 成绩分析等工作 , 同时负责非统设课程相关的命题 、
考试 、 评卷和分析工作 ; 经批准设置为考点的地市级 以下电大 , 在上级电大的监督下负责实施考试 。 () 6 在教师配置及职能方面 , 中央电大负责 配置 统设课程教材主编和课程主讲教师 、 课程 主持教师 ;
作者简介 :林朋 (97 ,男 ,天津广播 电视大学科研处副研究 员。 14 一)
4 8
维普资讯
要负责聘任全部课程的辅导教师。 () 7 学生学籍由中央电大统一管理 , 各层级电大 按照职能分别承担管理 责任 ; 高等学历教育毕业证
后台服务是指学生间接接受 的服务 。可 以再分 为两类 ,一类是课程材料 的制作 、发送 、接收服务
类服务有两种服务对象 ,既服务于下一级电大 ,还
服务于本级 电大的前一类后 台服务 。这类服务中的 人员指的是教师、管理人员 、技术人员 ( 包括设备
维修人员)和研究人员 ;设施指的是卫星资源的接
和教务 管理 服务 ,另 一 类 是 人 员 服 务 和 设 施 服 务 。
书由中央电大负责颁发 ; 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素质
前一类服务通过基层 电大间接服务于学生 ,除了基 层 电大的教务管理 ,一般不与学生直接接触 。后一
教育以及 日常管理 , 由学生学籍所在的各个层级 电 大负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 t t p ://d e j.z j t v u .e d u .c n一、研究的出发点当今社会,“服务”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因。
[1]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之一就是服务学生的发展,大学职能已经由象牙塔转变成为了社会服务站。
互联网出现后,学习支持服务成为学校(尤其是远程教育机构)与学习者之间的重要桥梁,教育中的学习正在变为大数据支撑下的个性化学习,这就要求教育机构必须提供基于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服务。
其支持服务的质量及其效率在客观上成为办学效益和竞争成败的标准之一。
在远程教育蓬勃发展和竞争日益激烈的状态下,其生源不断向基层延伸,整体素质有下滑的风险。
[2]如何进一步提供高效的学习支持服务,提高学习者的素质和提升教学质量,则成为远程教育工作者亟待研究的课题。
目前,国内开放大学建设如火如荼。
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大学,开放大学是一所基于互联网与信息技术来进行远程教育的新型高校,它源于电大、高于电大;它源于现代大学的创新,在学习模式上是更具有先进性的现代新型大学。
依靠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和提供更加贴心的、便捷的服务是其根本宗旨。
提升学习支持服务水平,也是开放大学办学质量高于原有电大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学习支持服务,既是开放大学的一种办学特色与天然优势,也是一种自然选择。
因为,全球教育界正在面临数字海啸的冲击,如,慕课、微课等,各种新技术、新工具、新媒体的应用与渗透,使得今天的学习将变得更加多元、主动、便捷,更加充满个性化与自主性。
而这对于成人高等教育机构来说,尤其是对电大以及正在建设与发展中的开放大学,无疑是巨大的机遇与挑战。
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应对的思路有不少,但我们认为,借鉴顾客满意理论,深入研究、分析学习支持服务的现状,了解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并发现在办学中存在的问题,是一条可行的路径。
即需要我们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通过重构“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以不断提升“顾客”(学习者)对“产品”(学习支持服务)的满意度,以增强开放大学在未来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优势。
二、“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学习支持服务特征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新型的开放大学所提供的教学模式,必然高于原有的电大,它需要为所有具有学习需求的人,提供优质、多样的“服务”并进行有效的管理。
因此,这种新型的学习支持服务具有以下一些新的特征:(一)个性化个性化是“互联网+”时代成人教育与学习的最主要特征。
正如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P.“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构建研究*董兆伟李培学李文娟(河北广播电视大学,河北石家庄050071)[摘要]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的转型,是一场全面的、深刻的包括教务、教学和考试等全方位的改革,尤其是体现在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构建上。
在“互联网+”时代,电大原有的教学与学习支持服务已经难以适应新型学习者的现实需求。
因为新型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具有个性化、交互性、开放性等诸多特征,需要在顾客满意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全新的设计与架构。
新型的学习服务体系需要师资、资源、教学过程、管理等多个环节的配合。
同时,还需要从师资、资源、管理服务等多方面加以深入探究并不断改进。
[关键词]互联网+;顾客满意;学习支持服务;开放大学[中图分类号]G7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008(2015)06—0093—06*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河北省教育厅重点课题“河北开放大学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项目编号:SD141018);国家开放大学重点课题“认知风格视阈下开放大学学习者学习行为的实证研究”(课题编号:Q0080A-113Z )的研究成果。
DOI:10.15881/33-1304/g4.2015.06.0132015年第6期总第231期Lengrand )所指出的,终身教育应该注重个性发展的统一性、全面性和连续性。
在教学和管理服务方面,电大提供的支持服务是固定的、整体的,但缺乏个性化的服务。
[3]依据英国著名学者泰勒(J.Taylorl )的观点,学习支持服务针对的是每一位个体学习者或小组成员中的每个人。
也就是说,原有电大在个性化学习服务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因此,需要在开放大学建设过程中,进一步转变服务理念,要紧紧依托于“互联网+”时代的各种有效信息技术,进行全方位的个性化教学、管理等设计,以提供更具有针对性、人性化的支持服务。
(二)交互性交互性也是远程教育的基本特征。
今天的成人学习者,已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学习者。
他们从小在数字化、信息化的环境中成长,已不太愿意学固化的、背诵的或死的知识,他们更加注重体验学习、交互与分享学习。
顺应学习者的这种变化,我们要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学习资源及平台,为学习者提供多元的服务。
这种服务需要精心设计并体现在学前、学中和学后等各个时段,并为学习者提供智能化的同步和异步的交流和互动。
因此,这种学习支持服务必须增强各种交互性,以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为中心,构建灵活、多样的交互式教学体系。
(三)泛在性开放大学倡导的办学理念是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和处处可学。
在“互联网+”时代,教育与学习更加具有泛在、自主与自在的特征,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学习,相比于局限于台式电脑的网络学习,其便捷性、选择性及即时性更为明显。
所以,我们需要利用先进的智能化的服务设备和专业服务团队,优化网络学习资源,改进学习平台与学习者之间的连接,让学习者可以更加便捷地利用智能手机终端或手持工具,进行随时随地的学习与交互。
(四)时代性移动、泛在的学习更具时代感,表现在当下各种新技术充分融入与智能化支持。
同时,也带来了学习支持服务的内涵与外延拓展,并随社会、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比如,在前10-20年,电大的学习服务主要利用了有时代烙印的广播、电视、计算机等,但在“互联网+”时代,伴随着开放大学的建设,这种服务的时代性就需要注入新的内涵,即需要我们充分利用更为先进的移动网络服务,比如,大数据、云教室和云服务支撑下的各种科学化、人性化的支持服务等,以更好地服务“互联网+”时代的各种学习者。
(五)开放性原有的电大办学模式由于种种原因,开放度还不够高,甚至有些方面还没有开放。
但在今天,“互联网+”开放大学的办学理念,其目标就一定要超越这种传统办学的局限,实现全方位、全天候的开放,包括入学开放、课程选择开放、教学理念开放、学习环境开放、学习媒体开放、学习资源建设开放和考试时间及地点开放等。
因此,新型的学习支持服务的开放性特点,会越来越凸显出来。
(六)系统性基于网络的学习支持服务是一项系统工程,它聚信息、资源、人员和设施服务为一体,是体现整个教学过程的生态链条,是对网络学习者的全方位支持和关注。
支持服务要由多部门协作,软硬件共同支撑,才能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要对原有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进行全新的系统化设计,优化组织内的相关要素。
如,线上线下学习的一体化设计,印刷资源和网络资源的一体化设计,三级教学平台的一体化设计,教辅人员职责的一体化设计等,以发挥电大系统办学的优势。
三、新型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构建的理论模型我们基于顾客满意理论来构建新型的学习服务体系,该理论是由美国学者理查德·卡多索(RicharfdN.Cardozo )提出,他认为,顾客满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顾客在购买过程中的行为选择。
顾客满意度则是一个用具体的统计数据来表示顾客对产品或服务满意程度的一个指标。
[4]具体来讲,顾客对产品或服务的满意度高,则表明其实际体验到的服务值就大于其内心期望值,反之,则小于内心期望值。
[5]显然,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与顾客满意度是成正比的。
在顾客满意度的衡量上,学者们试图通过建立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来测量。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指数模型是由美国学者科罗斯·费耐尔(C.Fornell )提出的,他认为,顾客满意度指数是由顾客满意度与其决定因素感知质量、顾客预期、感知价值以及结果因素顾客忠诚和顾客抱怨组成的一个整体逻辑结构。
如图1所示。
图1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h t t p ://d e j.z j t v u .e d u .c n英国学者大卫·西沃特(D.Sewart )教授认为,学习支持服务和服务产业很类似,都是以服务对象为中心。
另一英国学者艾伦·泰特(A.Tait )教授也认为,学习支持与购买产品的顾客紧密联系,教育机构提供服务必须以顾客(学习者)为导向。
近年来,不少国内学者借鉴顾客满意理论对学习支持服务质量进行了研究。
王国强、沙嘉祥基于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对高校学生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分析研究。
赖显明、张妙华基于顾客满意度理论对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学习支持服务进行了分析与调查。
学者洪彩真、刘武和杨雪相继提出了高校学生满意度指数模型,李峰、沈惠璋、李莉共同设计了远程教育满意度指数模型。
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适合我国成人高等远程教育的成熟的满意度模型。
依据其他学者提出的研究模型,我们修订了远程教育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
如图2所示。
图2远程学习者满意度指数模型该模型中的学习者满意度是核心概念,它是学习者对于远程教育机构提供的服务的整体评价,它能够反映出远程教育机构提供服务的质量如何。
感知质量是学习者对于远程教育机构提供的服务的质量评判。
学习者预期是指学习者预期将会获得何等质量的教育服务,这种预期是通过以往的教育经历、周围人群对该远程教育机构的评价等渠道获取信息,并对自身的期望值进行理性的调整。
感知价值是指远程教育机构提供的服务质量与其价格相比,在学习者心目中的感知定位。
学习者信任是学习者对于教育机构提供服务的认同和信赖,这是学习者满意的不断强化的结果,是顾客满意的行为化。
[6]学业表现主要是指远程学习者的学习欲望和考试成绩。
根据学习者满意度指数模型可推知如下关系:学习者预期↓———感知质量和感知价值↑———学习者满意度↑———学习者信任↑———学业表现↑上述关系式表明,学习者对远程教育机构提供的服务预期越低,他们的感知质量和价值就越高;感知价值越高,其满意度就越高;满意度越高,学习者的认可和依赖度就越高,其学业表现也就越好。
反之亦然。
远程教育机构应顺应满意度指数模型中各变量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消除不利因素,提升学习者满意度和提高远程教学质量。
四、目前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从上述理论及关系式来审视“互联网+”时代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目前电大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还存在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比如,师资角色定位不明确,网上学习资源欠佳、管理服务缺乏人性化关怀等现状是最为困扰的问题。
究其原因,主要是原来的服务模式追求“高大上”“短平快”“自上而下”,缺乏“市场化”“用户体验”“自下而上”的互联网思维。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学习方式以及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