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优秀实用教案
苏武传语文教案素材

苏武传语文教案素材苏武传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等文言的基础知识.二.能力训练目标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2.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三.德育渗透目标突出弘扬爱国主题,引导学生探讨新时代中如何继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课时安排 2课时学生活动的设计1.课前预习(1)熟读课文.(2)借助字典,正确译文.(3)归纳文意,记下学习的难点.2.课内采用专题讨论的方法.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等文言的基础知识.二.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班固(32 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_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写作.2.关于《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理.三.重点.难点的孝习与目标完成过程(一)预习课文1.借助字典,通读,通译课文.2.标出课文结构层次,归纳文意.(二)落实有关文言语言知识给加点的字注音.1.稍迁至栘中厩监( );2.数( )通使相窥( )观;3.汉天子,我丈人行( )也;4.既至匈奴,置币遗( )单于;5.后随浞野侯没( )胡中;6.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 )归汉;7.置煴( )火,覆武其上;8.拥众数万,马畜( )弥山;9.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 );解释加点的词,在横线处解释整个词语.1.稍( )迁至栘中厩监;2.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3.汉天子,我丈人( )行也;4.武帝嘉( )其义;5.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 )送匈奴使留在汉者;6.因厚赂( )单于,答其善意;7.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 )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8.既至匈奴,置币( )遗单于;9.方( )欲发使送武等;10.会( )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_.及卫律所将( )降者;_.阴( )相与( )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_.会( )武等至匈奴;_.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 )胜曰;_. 常能为汉伏弩( )射杀之;_.吾母与弟在汉,幸蒙( )其赏赐; _.单于出猎,独( )阏氏子弟在; _.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 );_.单于使卫律治( )其事;20.张胜闻之,恐前语发( );_.事如此,此必及( )我;_.虞常果引( )张胜;23.引( )佩刀自刺;24.驰召医,凿地为坎( );25.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 )张胜;26.武益( )愈,单于使使晓武;27.会论( )虞常,欲因此时降武;28.剑斩虞常已( ),律曰;29.副有罪,当相坐( );30.复举剑拟( )之,武不动;31.苏君,律前负( )汉归匈奴;32.幸( )蒙大恩,赐号称王;33.畔主背亲,为( )降虏于蛮夷;34.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 );35.律知武终不可胁( ),白( )单于;36.乃幽( )武,置大窖中;37.武卧啮( )雪,与旃毛并咽之;38.羝乳( )乃得归;39.武既至海上,廪食( )不至;40.武使匈奴明年( ),陵降;41.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 )待;42.前长君( )为奉车;43.扶辇( )下除( ),触柱折辕;44.劾( )大不敬,伏剑自刎( );45.孺卿从祠( )河东后土( );46.独有女弟( )二人,两女一男;47.且陛下春秋( )高,法令亡常;48.大臣亡罪夷灭( )者数十家;49.常愿肝脑涂( )地;50.子为父死,亡所恨( );51.自分( )已死久矣!52.陵见其至( )诚,喟然( )叹曰;53.匈奴诡言( )武死;54.使者大喜,如( )惠语以让( )单于;55.单于视左右而惊,谢( )汉使曰;56.前以降及物故( );57.名副( )其实无济( )于事.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少以( )父任,兄弟并为郎;2.乃( )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3.因( )厚赂单于,答其善意;4.恐前语发,以( )状语武;5.即( )谋单于,何以复加?6.屈节辱命,虽( )生,何面目以归汉?7.会论虞常,欲因( )此时降武;8.君因( )我降,与( )君为兄弟;9.后虽( )复欲见我,尚可得乎?10.朝鲜杀汉使者,即( )时诛灭;_.若( )知我不降明;_.羝乳乃( )得归;_.单于使陵至海上,为( )武置酒设乐; _.因( )泣下沾衿,与武决去;_.始以( )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1.欲自杀,胜惠共止之( );2.宜皆降之( );3.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4.置煴火,覆武其上( );5.惠等哭,舆归营( );6.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 );7.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 );8.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9.空以身膏草野( );10.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_.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 );_.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 );_.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 );_.推堕驸马河中溺死( );_.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 );_.臣事君,犹子事父也( );_.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征.1.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2.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3.单于募降者,赦罪( );4.信义安所见乎?( )5.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 )6.子卿尚复谁为乎?( )7.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其本字.1.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 );2.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 );3.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 );4.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 );5.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6.空自苦亡人之地( );7.陵始降时,忽忽如狂( );8.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 );9.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10.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 );_.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 ).布置作业完成〝研讨与练习〞二.第二课时一.明确目标1.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2.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3.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二.整体感知《苏武传》是《汉书》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作者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章在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文章语言千锤百炼,俭省精净,刻画人物入骨三分,将史家笔法与文学语言较好地结合起来.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理清课文的基本思路.【明确】文章大致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1.2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文章一开始写道:〝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苏武出使匈奴的这一背景,表明苏武出使时的严酷历史环境,同时交代了匈奴尽管〝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却只是因为〝且鞋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和好.所以当汉武帝派苏武护送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还朝,并〝厚赂单于〞时,〝单于益骄〞,这也是后来单于悍然扣留苏武一行的原因.第二部分即文章第3~7段,重点记述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这部分也是文章着力描写的部分,以精彩的笔墨描写了苏武反抗匈奴统治者招降的种.种斗争情形.具体描写到匈奴招降共有三次:第一次是卫律软硬兼施想迫使苏武投降,被苏武正气凛然的怒斥所喝退,双方矛盾斗争激烈,场面紧张.接着写匈奴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斗志,把他囚禁于地窖中,使他备受饥寒,接着流放苏武到荒无人烟的北海让他牧羊.然而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苏武不可磨灭的爱国精神再一次粉碎了匈奴的险恶用心.他手握汉节国家民族的象征,在九死一生中维持着一个使者的使命.这时斗争是相对缓和的,直接表现的是苏武与自然环境做斗争.第三次是故友李陵劝降.这段描写不但表现了苏武可贵的气节,同时也刻画了叛将李陵的复杂心态.他那尚未泯灭的爱国之情.羞恶之心在苏武的崇高境界面前被唤醒了,其内心剖白真实感人.李陵在劝苏武时曾说:〝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这是作者借李陵之口表达对汉武帝动辄杀戮大臣的残忍行为的不满,也是《汉书》中少有的表现批判统治者的进步思想倾向之处.而苏武与李陵的对答针锋相对,波澜起伏,非常精彩,人物之声气跃然纸上.此处苏武的斗争对象是交情很深而今已是敌对阵营的故友,双方的心态都比较复杂,而作者的描写也很到位,是这部分最出彩之处.第三部分即文章最后两节,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课文最后一句〝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看似平实记述,细细品味却包含着作者诸多感情.人生不过百年,十九年何其太长!苏武〝强壮出〞,出使时正当壮年,及回归故国时已是〝须发尽白〞,一生大好时光都在煎熬中过去了,作者的叹惋之情溢于言表,而能为信念坚执如此确实令人敬佩!幸而虽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使者的任务,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且荣归故里,作者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可以说这句表达的是作者与读者共同的心声.2.【提问】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明确】首先,以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苏武留胡十九年,经历坎坷曲折,汉与匈奴的关系错综复杂.作者抓住苏武经历中的关键之处,运用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使苏武这个人物跃然纸上.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如写苏武的两次自杀,第一次被〝胜.惠共止之〞;第二次又被救活.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苏武的语言也具有典型意义.如卫律逼降时,说:〝副有罪,当相坐.〞苏武斥责说:〝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使卫律哑口无言,只得无耻地〝举剑拟之〞,但苏武岿然不动.又如,李陵劝降,苏武仍然不为其情所动,表示〝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表现出至死不屈的品德.其次,为了突出表现苏武的民族气节,文中着重写了三个叛徒,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是副使张胜,一个是为虎作伥的卫律,一个是曾为朋友的李陵.他们都在匈奴的威势面前丧失了民族气节,拜倒在敌人脚下.唯独苏武大义凛然,为了民族尊严和汉王朝的利益,宁死不屈.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丰满的.动人的.高大的民族英雄形象.3.【提问】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明确】并不矛盾.苏武在胡地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我们不难明白,匈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实际上是匈奴与汉朝的一次对峙,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事发时他已经意识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重负国〞是因为事先没有发现副使张胜的阴谋而导致祸及国家,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羞辱,所以要自杀以避免受审.后来,在审讯时被卫律威逼利诱,他在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后引刀自刺,一是以行动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二是要为国家雪耻.匈奴明白了苏武的决心,知道威权.富贵无法征服他,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从全文看来,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布置作业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三.苏武传教案(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班固及《汉书》.②积累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③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①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结构并概括所写内容.②鉴赏本文运用人物对话.细节描写.对比烘托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技巧.③把握文章的主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品味历史传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教学重点1.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精神.2.评价传主的功过和价值.教学难点评价传主的人格.精神.教学方法诵读品味,分析探究.教具准备PPT课件.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欣赏歌曲《苏武牧羊》.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2.走近作者班固,字孟坚,东汉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和帝永元元年(89)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时年61岁.那时,《汉书》中的〝八表〞和《天文志》尚未写成,后由妹妹班昭和马续补写而成.家庭:父亲,班彪;弟弟,班超(投笔从戎);妹妹,班昭(续写《汉书》).作品:史书有《汉书》(《前汉书》);辞赋有《两都赋》;诗有《咏史诗》.性质:《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体断代史,是古代传记文学名著,其中还收录了西汉大量的辞赋和散文,有总集的性质.内容:记录了从汉高祖元年(前2_)至王莽地皇四年(23)之间_9年的历史,共100篇,分为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3.《汉书》的价值史学价值:作者能尊重客观实际,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赞扬清廉的官吏,流露出对人民的同情.文学价值:叙事详明,详赡严密,语言典雅繁复,富于文采,有骈体倾向,对后世散文发展影响很大.4.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汉民族兴起于战国时期,强盛于秦末汉初.秦汉之际,匈奴贵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势力范围不断扩大.文帝.景帝时代,汉一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一朝力量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解除匈奴对汉一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二.理清情节脉络,给各部分添加小标题第一部分(1):叙述苏武的出身,奉命出使匈奴.第二部分(2~3):叙说苏武及其属下被扣留在匈奴的直接原因和苏武临变时的表现.第三部分(4):面对威逼利诱,苏武不动声色,断然拒绝,并痛骂卫律.第四部分(5~6):记述苏武被幽禁.流放到北海所受的折磨和艰苦的经历.第五部分(7~8):李陵劝降苏武遭失败.第六部分(9~10):汉匈和亲,苏武终回汉朝.学生自读课文或听录音朗读,然后再细读课文,根据情节发展的脉络,为各个情节阶段添加小标题.小标题尽量准确概括情节变化,并尽量展现人物性格特点,同时注意语言的通顺凝练.【参考标题】(一)按六部分划分拟写的小标题1.出使匈奴,以求通好2.虞常谋反,祸及苏武3.卫律逼降,苏武不屈4.流放北海,杖节牧羊5.李陵劝降,完全失败6.苏武归汉,名垂青史(二)不按六部分划分拟写的小标题1.出使匈奴,单于受礼2.缑王谋反,祸及汉使3.舍生取义,以死明志4.卫律劝降,威武不屈5.饮雪吞毡,此志不渝6.李陵劝降,忠贞如一7.武帝驾崩,恸哭数月8.汉匈和亲,请还苏武9.历尽艰难,发白归汉三.理清文章思路文章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文章一开始写道:〝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苏武出使匈奴的这一背景,表明苏武出使时的严酷历史环境,同时交代了匈奴尽管〝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却只是因为〝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后之计,并非真心和好.所以当汉武帝派苏武护送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还朝,并〝厚赂单于〞时,〝单于益骄〞,这也是后来单于悍然扣留苏武一行的原因.第二部分(第2~8段):重点记叙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这部分也是文章着力描写的部分,以精彩的笔墨描写了苏武抑制匈奴统治者招降的种.种斗争情形.具体描写到的匈奴招降共有三次:第一次是卫律软硬兼施想迫使苏武投降,被苏武正气凛然的怒斥所喝退,双方矛盾斗争激烈,场面紧张.第二次写匈奴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斗志,把他囚禁于地窖中,使他备受饥寒,接着流放苏武到荒无人烟的北海让他牧羊.然而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苏武不可磨灭的爱国精神再一次粉碎了匈奴的险恶用心.他手握汉节国家民族的象征,在九死一生中维持着一个使者的使命.这时斗争是相对缓和的,直接表现的是苏武与恶劣的自然环境的斗争.第三次是故友李陵劝降.这段描写不但表现了苏武可贵的气节,同时也刻画了叛将李陵的复杂心态.他那尚未泯灭的爱国之情.羞恶之心在苏武的崇高境界面前被唤醒了,其内心剖白真实感人.李陵在劝苏武时曾说:〝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这是作者借李陵之口表达对汉武帝动辄杀戮大臣的残忍行为所表达的不满,也是《汉书》中少有的表现批判统治者的思想倾向之处.而苏武与李陵的对答针锋相对,波澜起伏,非常精彩,人物之声气跃然纸上.此处苏武的斗争对象是交情很深而今已是敌对阵营的故友,双方的心态都比较复杂,而作者的描写也很到位,是这部分最出彩之处.第三部分(第9~10段):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课文最后一句〝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看似平实叙述,细细品味却包含着作者诸多的感情.人生不过百年,十九年何其长!苏武〝强壮出〞,出使时正当壮年,及回归故国时已是〝须发尽白〞,一生大好的时光都在前列中渡过,作者的叹惋之情溢于言表,而能为信念坚持如此,确实令人敬佩!幸而虽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使者的任务,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且荣归故里,作者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可以说,这句表达的是作者与读者共同的心声.四.分析人物,总结手法(一)小标题概括文章情节,因此我们从小标题中就能概括出苏武的性格特征: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答案不限)(二)从小标题概括出的苏武的性格只是其性格特征的概貌,如果要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我们还需从细节的分析入手.探究一: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明确: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探究二:通过分角色朗读,可以体会到每个人物极具个性的语言,那么这些语言都表现了人物怎样的个性?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他先是〝威逼〞苏武,用杀死虞常的行为企图〝杀鸡儆猴〞结果吓倒了张胜,却吓不倒苏武.接着他又用死亡来威胁苏武投降,谁知苏武毫无畏惧.卫律见威逼〝不行,于是就〞利诱〝,想用荣华富贵来打动苏武的心,谁知苏武不但不吃这一套,还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通敌叛国的可耻行径.卫律恼羞成怒,悻悻离去.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因此李陵对苏武的劝说不像卫律那样威逼利诱,而是企图以情动人,用肺腑之言打动苏武.他先是说汉武帝年高而昏庸,苏武的兄弟为国尽忠却枉死,苏武自己也已是妻离子散,而后他又现身说法,叙述自己刚刚投降时的心情和调整过程.李陵企图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肺腑之言打动苏武,但苏武却始终忠贞如一,不为所动.李陵见状,惭愧不已,更加自责于自己的背叛祖国的行为,痛哭而去.由此可见,李陵从情感上是赞同甚至是崇拜苏武的宁死不屈,只可惜,他由于自己意志不坚已经投降了匈奴,铸成大错,所以他一直处在这种矛盾.痛苦的状态中.李陵的矛盾.痛苦在苏武归汉之际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他且饮且歌,且歌且舞,长歌当哭,泪如雨下,苏武十九年持节不屈的坚贞让他清清楚楚地看到了自己叛国变节的可耻卑劣,羞愧悲痛之情无以复加.这就是李陵,一个矛盾痛苦的悲剧人物.苏武:面对卫律的威逼利诱,甚至是死亡的威胁,苏武不但无所畏惧,而且对盛气凌人的卫律反唇相讥,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的卖国行径,用南越.大宛和朝鲜杀汉使而终遭汉朝惩罚的历史教训来警告卫律,多行不义必自毙,使得卫律的威风一下。
苏武传(实用教案)

苏武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能够概括并描述苏武传的主要内容和人物特点。
(3)能够分析并评价苏武传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苏武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了解和尊重历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2)培养学生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苏武传的主要内容和人物特点。
2. 苏武传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
三、教学难点1. 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 对苏武传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的评价。
四、教学准备1. 教材:苏武传原文。
2. 参考资料:关于苏武传的背景知识、相关历史事件、评论和研究文章。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苏武传的背景知识和历史事件。
(2)引发学生对苏武传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苏武传原文,理解文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查阅资料,解决生词和难点。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概括苏武传的主要内容和人物特点。
(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班级交流。
4. 探究学习:(1)学生分析并评价苏武传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
(2)学生通过写作和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2)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苏武传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6. 布置作业:(1)学生完成对苏武传的阅读理解和思考题。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对彼此的学习效果和合作表现进行评价。
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探究活动的参与度,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七、教学反思2.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苏武传教案7篇

苏武传教案7篇文言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囊萤夜读》。
3.理解文章每句话的意思,体会人物美好的学习品质。
培养勤奋学习、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理解文章每句话的意思,培养勤奋学习、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说说你们知道哪些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
(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牛角挂书)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两则古人刻苦学习的动画片。
(视频播放动画片《囊萤夜读》和《铁杵成针》,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两篇文言文。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则——《囊萤夜读》。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词(第一则)1.人物简介:车胤(yìn)(约333年—401年),字武子,湖北公安县人。
东晋大臣。
为人公正,不畏强权,后为会稽王世子司马元显逼令自杀。
2.初读课文,引导学生查工具书正音正字。
3.出示要求学生会认的字,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恭(gōng)勤(qín)焉(yān)4.出示要求学生会写的字,指导学生正确书写。
囊萤恭勤博贫焉点拨:“囊”,上中下结构;“恭”,部首是“”,不要错写成“水”或“氺”。
“勤”左下是两横、一竖一提,不要写作一横、一竖、一提。
5.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课文,看谁读得既正确、流利,又有节奏。
(1)朗读提示: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2)自己读,同桌互读。
三、讨论,理解文言文大意1.先让学生结合注释自学,再小组讨论。
教师明确要求:(1)默读文言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2)圈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难懂的词语或句子。
预设:(1)得:买得起。
盛:装。
以夜继日:与我们今天常用的成语“夜以继日”的意思相同,都是指用夜晚的时间接上白天的时间,日夜不停地学习,该成语出自《庄子·至乐》中的“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
苏武传(实用教案)

《苏武传》优秀实用教案第一章:苏武传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苏武传》的作者班固以及其历史背景。
2. 掌握《苏武传》的主要内容和大意。
3. 理解苏武传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重点:1. 作者班固及历史背景。
2. 《苏武传》的主要内容和大意。
3. 苏武传的重要地位。
教学难点:1. 作者班固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2. 苏武传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
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苏武传》概述。
2. 参考书籍:关于班固和《苏武传》的参考书籍。
教学过程:1. 介绍作者班固的历史背景及其在汉代的地位。
2. 简述《苏武传》的主要内容和大意。
3. 分析苏武传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作业:1. 阅读《苏武传》。
2. 写一篇关于苏武传的读后感。
第二章:苏武传的文学特色教学目标:1. 分析《苏武传》的文学特色。
2. 理解并欣赏班固的文学才华。
3. 掌握《苏武传》的写作技巧。
教学重点:1. 《苏武传》的文学特色。
2. 班固的文学才华。
3. 《苏武传》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1. 《苏武传》的文学特色分析。
2. 班固的文学才华的评价。
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苏武传》的文学特色。
2. 参考书籍:关于班固和《苏武传》的参考书籍。
教学过程:1. 分析《苏武传》的文学特色。
2. 评价班固的文学才华。
3. 讲解《苏武传》的写作技巧。
作业:1. 阅读《苏武传》,分析其文学特色。
2. 写一篇关于班固的文学才华的短文。
第三章:苏武传的主题思想教学目标:1. 理解《苏武传》的主题思想。
2. 分析苏武传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
3. 掌握《苏武传》中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 《苏武传》的主题思想。
2. 苏武传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
3. 《苏武传》中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1. 《苏武传》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2. 苏武传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分析。
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苏武传》的主题思想。
2. 参考书籍:关于班固和《苏武传》的参考书籍。
语文教案:苏武传(精选11篇)

语文教案:苏武传(精选11篇)语文教案:苏武传 1学习目标1、了解班固《汉书》,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文知识。
2、分析文中的对话描写、细节描写、对照映衬的艺术手法;提高翻译能力。
3、认识苏武的忠贞守节精神的意义和价值,学习苏武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高尚品格。
重点:体会对比手法、典型语言对塑造人物的作用。
难点:学习苏武忠贞不屈的气节。
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苏武传》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故事,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二、导学基础知识(一)写作背景:匈奴,是以游牧为主擅长骑射的民族。
秦末汉初以来,匈奴首领以其控弦之士30余万,东败东胡,西逐月氏,北服丁灵,使“诸引问弓之民,并为一家”,不断南下袭扰。
汉高祖刘邦曾亲征匈奴,却被围于白登山,只能屈辱和亲。
后经过六十多年,尤其是“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后,至武帝时,国力空前强盛,汉朝开始了对匈奴的几次大规模用兵,至武帝末年,匈奴力量被明显削弱,汉朝北方的威胁基本解除。
汉武帝后期,战争虽时有发生,但规模已远不如以前。
汉朝的政策也由强硬的武力变为恩威并举,双方遂有互派使者以示亲善的举动。
但双方在表面和好的背后,也在窥探着对方的虚实。
苏武出使匈奴,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二)作者简介: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后任兰台令,经过20多年的努力,写成《汉书》。
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
其作品《汉书》由其妹班昭和同乡马续完成除《汉书》外,班固还是一个出色的赋作家,他的创作活动主要表现在他身体力行地提倡散体大赋上,其代表作《两都赋》是以两都(长安、洛阳)为题材的作品中规模宏大、别具特色、成就突出、影响最大的一篇,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直接影响了后世的创作,被《文选》列为第一篇。
《苏武传》教案(通用8篇)

《苏武传》教案(通用8篇)《苏武传》教案篇1(6712字)【学习目标】1.积累和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培养文言文语感。
2.学习苏武不惧威逼利诱,坚守节操、不辱使命的爱国精神。
学会辩析评价历史人物。
【核心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和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作者尊重史实的态度和对苏武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积累和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
难点:学习传主的坚强意志、爱国精神与不屈信念,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苏武,汉武帝派去出使匈奴的使者。
《苏武传》通过叙写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后,与匈奴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颂扬了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为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而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归纳总结本课的重点文言词汇、语法知识。
二、精讲点拨归纳总结通假字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句意:不顾及恩德义理,背叛皇上、抛弃亲人2.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句意: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句意:掘野鼠、收草实来吃。
4.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句意: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
5.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句意:你对汉廷的信义又怎能有所表现呢?6.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句意:法令随时变更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句意: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几十家。
8.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句意:我苏武父子无功劳和恩德9.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决:通“诀”,诀别。
句意:眼泪直流,浸湿了衣襟,告别苏武而去。
10.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苏武传教案10篇

苏武传教案10篇苏武传教案1【学习目标】1.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认识到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2.分析悲剧产生的根源,感受《窦娥冤》悲剧的美学价值3.概括该剧的主题【重点难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手法的运用与理解。
【知识积累】1.词类活用A.意动用法单于壮其节 (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屈节辱命(屈、辱,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屈,使……辱)诚甘乐之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B.使动用法(1)欲因此时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3)反欲斗两主 (斗:使动用法,使……争斗)C、名词活用等(1)天雨雪 (雨:名词做动词,下)(2)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做动词,生子)(3)杖汉节牧羊 (杖:名词做动词,拄着)(4)武能纺缴,檠弓弩 (、檠:名词做动词,结、用檠矫正弓弩)(5)惠等哭,舆归营 (舆:名词做动词,抬)(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名词做状语,向上)2.特殊句式:A.倒置句(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汉者匈奴使”)(2)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3)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装句,正常语序“以何见汝为”)(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5)何以复加(介宾倒装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6)信义安所见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信义见安所乎”)(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亡罪夷灭者大臣数十家”)B.判断句(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C、被动句(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课堂探究】学生活动一:理清情节脉络,给各部分添加小标题学生活动二:__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__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学生活动三:李陵劝降对苏武形象的刻画有什么作用?__里个性鲜明的其他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苏武传公开课教案

【篇一】苏武传公开课教案苏武传(优秀实用教案)《苏武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的能力和习惯。
2、探究学习,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
【教学重难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一、早自习预习理解文意(结合课下注释及《创新设计》)二、导入“苏武牧羊”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
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历尽艰辛,持节不屈。
两千多年来,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心理要素。
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的人生。
附《苏武牧羊》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
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
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
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
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
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
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三、作者作品及背景。
1.作者简介【课件】班固,字孟坚,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
后来, 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
家庭——父亲: 班彪(史学家,文学家)弟弟: 班超(投笔从戎)妹妹: 班昭(续写《汉书》)◆注班昭,博学高才,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
作品——史书:《汉书》辞赋:《两都赋》诗:《咏史诗》◆注《两都赋》汉代京都大赋中的名篇,分《西都赋》和《东都赋》两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武传优秀实用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苏武传》是新课标人教版语文必修4中的经典文章,是历史散文中的典范之作,选自中国汉代着名史学家班固的《汉书》。
学习这篇课文要重点了解《汉书》传记体作品的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培养翻译能力。
文章篇幅较长,故事主要叙写了苏武被匈奴囚禁,与其贵族官宦的尖锐斗争,体现了苏武坚强不屈,重义守节,誓死扞卫国家尊严的情操。
教学时,要把握住故事的情节,双方斗争的手段与流程,以展现人物的高大形象,从而落实情感教育。
【学情分析】1.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分析:学生对《汉书》和班固不是很了解,从文学常识角度要做强调。
针对课文而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语感,对文言实、虚词有一定的积累,这些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走入文本语境。
但是,由于受到心智水平和认知经验的限制,在理解文意、深透解读文本方面还存在问题。
2.学习本课,学生可能存在的困难:文章涉及一些相关的历史事件,学生不甚了解,教师要简要介绍。
有部分晦涩专有名词,学生识读起来有困难。
双方的斗争策略和人物复杂的内心,需要教师引领分析。
《苏武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的能力和习惯。
2、探究学习,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
【教学重难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一、早自习预习:理解文意(结合课下注释及《创新设计》)二、导入:“苏武牧羊”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
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历尽艰辛,持节不屈。
两千多年来,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心理要素。
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的人生。
三、作者作品及背景。
1.作者简介:【课件】班固,字孟坚,东汉着名史学家,文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
后来, 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
家庭——父亲: 班彪(史学家,文学家)弟弟: 班超(投笔从戎)妹妹: 班昭(续写《汉书》)◆注:班昭,博学高才,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
作品——史书:《汉书》辞赋:《两都赋》诗:《咏史诗》◆注:《两都赋》:汉代京都大赋中的名篇,分《西都赋》和《东都赋》两篇。
后来张衡《二京赋》、左思《三都赋》,在形式上皆颇受其影响。
《咏史诗》则是最早的文人五言诗。
2.简介《汉书》:【课件】《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
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着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理。
◆注:断代史: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
通史: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与断代体史正好相反。
《史记》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历时三千多年的史实。
3、我国史书体例简介:【课件】(1)编年体: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春秋》(孔子)——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左传》(左丘明)《资治通鉴》(司马光)(2)国别体:以国家为编排顺序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刘向)(3)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的史书,例:《史记》(司马迁)——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班固)——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后汉书》(范晔)——纪传体断代史4、苏武出使背景:【课件地图】解说: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
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
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四、重点词句交流1、给生字注音在书上。
2、范读—自由读(注意字音、断句、语气)3、重难点强调——指名翻译。
4、重要注释勾画。
五、整体感知1、人物传记是古代典籍中常见的文体,那应该怎样为一个人立传呢本文是不是苏武的生平大事年表呢明确:(1)【课件】传记的一般写法:①先写人名,籍贯,品性综述……②然后按时间顺序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具体材料1、2、3……)③最后为作者评说解说:读懂文言文段的关键是材料,即第②点;而材料无非是人的“言”和“行”,即看他(她)说什么做什么。
(2)本文不是苏武的生平大事年表,只……2、理清思路:苏武为何入胡有何遭遇结局如何(请列出作者的思路提纲)缘由:奉命出使匈奴,以通和好。
(1)虞常谋反,牵涉苏武(2-3)卫律逼降,苏武不屈(4-5)苏武传遭遇流放北海,杖节牧羊(6)李陵劝降,完全失败(7-8)结局:历尽磨难,终归汉朝(9-10)六、分析艺术特色及人物形象思考:作者如何刻画苏武这个形象的(写作特色)◆详略得当◆语言、细节描写◆对比反衬1、详略得当(1)课文在写人时,有详有略。
本文主人公是谁哪几个人物写得详细哪些人物写得简略为什么主人公:苏武主要人物:张胜、卫律、李陵次要人物:单于、汉使者……(2)以上是人物安排上的详略处理,其实本文在叙事上也做到了详略得当。
哪些事详写了哪些事略写了详:苏武宁死不降(卫李劝降)、卧雪牧羊……略:苏武为於革干王赏识及牛羊被盗……(3)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明确: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4)作用:突出主题,苏武的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2、用语言、细节刻画人物①语言描写多集中于:“受审讯”和“劝降”两件事。
通过分角色朗读,可以体会到每个人物极具个性的语言,那么这些语言都表现了人物怎样的个性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
他先是“威逼”苏武,用杀死虞常的行为企图“杀鸡儆猴”结果吓倒了张胜,却吓不倒苏武。
接着他又用死亡来威胁苏武投降,谁知苏武毫无畏惧。
卫律见威逼“不行,于是就”利诱“,想用荣华富贵来打动苏武的心,谁知苏武不但不吃这一套,还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通敌叛国的可耻行径。
卫律恼羞成怒,悻悻离去。
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
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
因此李陵对苏武的劝说不像卫律那样威逼利诱,而是企图以情动人,用肺腑之言打动苏武。
他先是说汉武帝年高而昏庸,苏武的兄弟为国尽忠却枉死,苏武自己也已是妻离子散,而后他又现身说法,叙述自己刚刚投降时的心情和调整过程。
李陵企图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肺腑之言打动苏武,但苏武却始终忠贞如一,不为所动。
李陵见状,惭愧不已,更加自责于自己的背叛祖国的行为,痛哭而去。
由此可见,李陵从情感上是赞同甚至是崇拜苏武的宁死不屈,只可惜,他由于自己意志不坚已经投降了匈奴,铸成大错,所以他一直处在这种矛盾、痛苦的状态中。
李陵的矛盾、痛苦在苏武归汉之际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
他且饮且歌,且歌且舞,长歌当哭,泪如雨下,苏武十九年持节不屈的坚贞让他清清楚楚地看到了自己叛国变节的可耻卑劣,羞愧悲痛之情无以复加。
这就是李陵,一个矛盾痛苦的悲剧人物。
苏武:面对卫律的威逼利诱,甚至是死亡的威胁,苏武不但无所畏惧,而且对盛气凌人的卫律反唇相讥,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的卖国行径,用南越、大宛和朝鲜杀汉使而终遭汉朝惩罚的历史教训来警告卫律,多行不义必自毙,使得卫律的威风一下子就没了,灰溜溜地走掉了。
在这场劝说的斗争中,苏武取得了精神上的胜利。
面对李陵切中要害的真挚劝说,苏武的内心也一定翻腾着情感的浪花,亲人的惨死、妻离子散也一定让苏武倍受痛苦的煎熬,但为国效命的信念终于战胜了一切,苏武向李陵再一次表明自己忠君爱国至死不渝的信念,使得李陵羞愧而去。
不管是威逼利诱,死的威胁,还是肺腑之言的劝说,都打动不了忠贞如一的苏武,他实在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子,爱国忠诚的真君子!②细节描写,如: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
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
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③小结形象:我们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苏武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3、对比反衬:哪些人物对苏武性格起到了对比反衬的作用试作简要分析。
明确:张胜的贪生怕死——苏武的大义凛然卫律的卖国求荣——苏武的高风亮节李陵的计较个人——苏武的忠君报国◆解说:①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②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③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
④小结:在各种人物的对比反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
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课件】“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七、阅读拓展1、苏武在匈奴坚持民族气节十九年,靠的是什么明确:◆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