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形象的特点和变化

合集下载

我的女性形象

我的女性形象

我的女性形象一个女人的形象,在她的成长道路中扮演着极其重要和不可或缺的角色。

从婴儿时期的胖嘟嘟的小脸孔,到青春期的痘痘肌肤,再到成年后的女人味儿和自信,每一个阶段都为女人的形象奠定了更加稳固的基础。

而我的女性形象,从出生到现在,我呈现出了怎样的“面貌”呢?今天,我就来谈谈我的女性形象,女孩、少女、女人、母亲、职业女性,这五个不一样的身份,展现了我的不同风采。

女孩时期的我,是一个天真活泼、开朗可爱的小女孩。

那时候,我总是喜欢穿着美美的裙子,配上漂亮的头饰,活泼灵动的身影跳起了欢快的小舞蹈。

爱品尝美食,特别是甜食和零食,所以我的小腿也随着时间慢慢变得圆润可爱。

运动成懒,早起难,爱睏更爱玩,这都是女孩时期一个大大的特点。

当时我对于将来的梦想,也并没有太清晰的想法,只是盼望能吃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和妈妈爸爸开心的玩耍。

青春期的我,是一个思想敏锐,性格活泼、乐观的少女。

这时期的我,从人生的第一朵花开始,逐渐发现并认识到了自己身体的变化,以及对未来的一些期望与谋求。

在学校里,我始终追求优异的成绩,在社交活动中,我尝试揣摩着各种别样的人情世故。

此外,我也开始追求自己的风格和审美,从衣着、妆容到头发,到处寻找着展现自己的方法。

当时我也逐渐认清了自己的性格和特点,懂得了如何去处理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并在青春期这段日子里明确了自己的社交圈子以及人生方向。

最后,我步入了成年期,成为了一个稳重而又坚韧的女人。

在这个阶段,我更加注重自己的形象和性格上的表现,并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

我喜欢穿着舒适的服装,当然也愿意投资一些高性价比的时尚单品,来表达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态度与形象。

我的职业,也是比较稳定和有一定含金量的,既有着经济的实力,也让我在工作中有了一定的人脉与社交圈子。

同时,我也并不满足于当前的拥有,更多地在各种活动、见识、阅读和旅游等方面追求着自我提升,想为未来的更好储备更多的力量。

而最后,我承担了最为重要和垂直上位的角色——当了母亲。

当代汉语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当代汉语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当代汉语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研究在当代汉语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女性形象的塑造不仅涉及到文学创作的个体表达,也关系到社会和文化的认同与识别。

本文将探讨当代汉语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研究,旨在剖析这些形象的特点和演变趋势。

一、女性形象的多样性当代汉语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

首先,有一部分女性形象展现出了强烈的独立自主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她们在面对困境和挫折时能够勇敢面对,积极寻求解决办法。

其次,还有一部分女性形象体现出了柔情和温柔的一面。

她们善良、温和,以关怀他人为己任。

另外,还有一些女性形象是自由奔放、热情开朗的代表。

她们追求自由、享受生活,勇敢追求梦想。

这些多样的女性形象反映了当代汉语文学作品对女性角色的全面关注和多元审视。

二、女性形象的反叛和革新在当代汉语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反叛和革新成为一个突出的特点。

传统观念中,女性被视为柔弱、依附和附庸的存在。

然而,当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打破了这一刻板印象,表达出了自身的独立想法和情感诉求。

她们勇于挑战权威和社会观念,追求自我实现和解放。

这种反叛和革新的精神使得女性形象在当代汉语文学中变得更加丰富和立体。

三、女性形象的社会反映当代汉语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反映了社会对女性角色的认同和关注。

一方面,女性形象的独立自强和自我价值的探索,体现了社会对女性的崇尚和尊重。

女性在文学作品中有了更多的空间和机会展示自我,成为社会的积极力量。

另一方面,女性形象中仍然存在一些传统观念和刻板印象的影响。

一些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仍然被困于传统角色模式,缺乏真正的个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种社会反映使得当代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创造和塑造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元化。

四、女性形象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观念的更新,当代汉语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未来发展趋势仍然充满潜力和可能。

首先,女性形象的多样性将得到更加深入的挖掘和展示。

作家们将通过创新的方式来表达女性的独特风采和思考方式。

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在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经常被描绘得丰富多彩,有时温柔婉约,有时坚强独立。

这些女性形象呈现出了不同的性格特点、生活状态和社会地位,也反映了作者对女性的观察和理解。

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些作品传达的主题以及作者对女性角色的塑造手法。

一、古典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在古典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通常被描绘为柔弱、顺从的代表。

例如,曹雪芹的《红楼梦》中有着许多典型的女性形象,如贾母、王熙凤、林黛玉等。

贾母被塑造成一个充满慈爱和智慧的家族长者,她对家族的凝聚力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体现出传统家族中妇女的地位。

王熙凤则是一个机智聪明的女性,她利用自己的智慧帮助家族摆脱困境。

林黛玉则是一个典型的受害者,她因为自己的敏感脆弱而成为了整个故事的代表。

二、现实主义文学中的女性形象随着现代社会的变革,女性的地位和角色在文学作品中也发生了转变。

现实主义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更加真实和多样化。

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中,作者描绘了一个被世俗伦理束缚,渴望自由独立的女性形象。

这个女性角色通过疯狂行为来反抗社会压力,表达了对束缚和压迫的反抗。

三、现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在现代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呈现更加多样化和复杂。

一方面,女性被描绘成强大而独立的个体,追求事业和自我实现。

例如,钱钟书的《围城》中,林达是一个既聪明又坚强的女性角色,她通过各种方式挑战传统的婚姻观念,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

另一方面,一些文学作品也呈现了女性的脆弱和无助的一面。

例如,余华的《活着》中,小福子是一个身处困境中的贫困妇女,她展现出无尽的母爱和坚韧精神。

总之,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既反映了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又展现了作者对女性角色的理解和表达。

不同的女性形象展现了不同的性格特点、生活经历和心理状态,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和情感表达。

通过对这些女性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文学作品中关于性别、家庭、社会等方面的主题,以及女性在其中的角色和意义。

女性形象分析及教学实践(3篇)

女性形象分析及教学实践(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形象在各个领域都越来越受到关注。

女性形象不仅是个人魅力的体现,更是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反映。

在教育领域,女性形象的教育也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将从女性形象的定义、分析及教学实践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女性形象的定义女性形象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女性所展现出的外在特征、内在素质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内涵。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外在特征:包括外貌、服饰、举止等,是女性形象的第一印象。

2. 内在素质:包括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心理素质等,是女性形象的核心。

3. 文化内涵:包括性别观念、价值观、审美观念等,是女性形象的精神支撑。

三、女性形象分析1. 女性形象的社会背景分析女性形象的形成受到社会、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在传统观念中,女性被定义为家庭主妇、母亲等角色,其形象以柔弱、贤惠、贤良等为主。

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地位逐渐提高,女性形象也在不断变化。

2. 女性形象的文化内涵分析女性形象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性别观念:传统观念中,女性地位较低,受男性支配。

现代社会,女性地位逐渐提高,性别观念发生转变。

(2)价值观:女性形象所体现的价值观包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等。

(3)审美观念:女性形象所体现的审美观念包括美丽、优雅、独立、时尚等。

3. 女性形象的教育意义分析女性形象的教育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女性自我认知:帮助女性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

(2)促进性别平等:通过教育,消除性别歧视,促进男女平等。

(3)培养女性综合素质:提高女性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心理素质等。

四、女性形象教学实践1. 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女性形象观念。

(2)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心理素质等。

2. 教学内容(1)女性形象的历史演变:介绍女性形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变化。

(2)女性形象的现状分析:分析当前社会女性形象的特点和问题。

唐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及其社会地位的变迁

唐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及其社会地位的变迁

唐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及其社会地位的变迁引言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文艺繁荣的时期之一,许多杰出的作家和诗人涌现出来。

在这个时期,女性形象在文学作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本文将探讨唐代文学中女性形象的特点,以及她们在社会地位变迁过程中所经历的转变。

唐代女性形象的特点1.田园女性: 许多唐代诗歌中描绘了农村女子所面对的生活和情感,她们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体现了淳朴、纯洁、贤良轻柔的美德。

2.花间仙子: 在一些诗歌中,女性被描绘成妖娆而神秘的存在。

她们身姿曼妙、容貌美丽,在花丛中舞动着轻盈的步伐。

3.文雅才女: 有些作品描写了知书达礼、才情出众的女性形象。

她们通常具备博学多才、聪慧绝顶和卓越才华等特点,能够在男性主导的文化圈中脱颖而出。

唐代女性社会地位的变迁1.武则天时期: 作为唐朝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打破了传统的男权制度,使女性能够更多地参与政治和社会活动。

2.受儒家思想影响: 随着儒家思想在社会上的盛行,对于女性的限制和压抑逐渐增加。

女性被要求依循传统的三从四德,在家庭中充当贤良淑德的角色。

3.张九龄、韩愈等理学派大师倡导平等观念: 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提倡男女平等观念,认为女子也应该接受教育,并有机会参与社会事务。

结论唐代文学中描绘了各种各样的女性形象,从田园女性到才情出众的文雅才女。

随着时间推移,在社会地位方面也经历了起伏和变化。

虽然受到儒家思想和传统观念的限制,但是唐代仍然出现了一些具备自主意识和能力的女性。

唐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对于女性社会地位变迁的认知和探索。

女性形象的特点和变化

女性形象的特点和变化

丁玲女性题材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特点和变化[提要]:女性题材小说在丁玲文学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丁玲的小说塑造了一系列典型的女性形象。

本文对丁玲女性题材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特点和变化作论述。

一方面综合评述丁玲创作的女性形象特点;另一方面,根据丁玲在不同时期的创作从审美对象、性格基调、女性身份、隐忍精神等四个方面对其女性形象变化作出论述。

[关健词]:丁玲女性形象特点变化[正文]:“丁玲是个擅长写女性的因写女性而赢得了声誉的女作家”,从其创作来看,女性题材占据重要的位置,她塑造了许多充满青春活力、敢于向传统挑战、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又带着某种感伤色彩的女性形象。

在她布置的舞台上,女性是不容替代的主角,始终处于叙述的中心位置。

她笔下的女性典型丰富多样,有知识女性的爱情生活与事业彷徨,有乡下妇女朦胧的个性觉醒与抗争,有忍辱负重为抗日献身的革命女性,有解放新天地的劳动女性等。

她的女性题材小说的创作为世界文学奉献了一系列女性的典型形象。

回顾丁玲的创作历程,她的女性题材小说的创作有几次明显的分期:第一阶段,丁玲初涉文坛——《梦珂》(作于1927)、《莎菲女士的日记》(1927)、《阿毛姑娘》等,这些收录在短篇小说集《黑暗中》的作品,是丁玲早年的代表作,其中大多有一个具有较高的现代教养与反封建意识、在自我意识中觉醒、有敏锐感受性的“新女性”。

第二阶段,中篇《1930年春上海》(作于1930)开始,丁玲创作主题逐步转换,丁玲由笔下的主人公——小知识分子女性表达开始走向大众的愿望,这在《田家冲》(1931年)里初露端倪,《水》(社会型题材)标志着她创作的风格转变。

第三阶段,丁玲来到延安,《我在霞村的日子》(1941)、《在医院中》(1941)将女性观察的视角伸向革命阵营内部,塑造了与时代相关联,积极献身革命的女性形象。

第四阶段,丁玲开始“文艺服从政治”的写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小说中的女性(黑妮)显露着她早期女性思想的痕迹,1979年新的女性形象《杜晚香》横空出世,续接了她中断的女性题材的创作。

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塑造

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塑造

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塑造在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通过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作家们不仅展现了女性的不同面貌和个性,同时也传达了对女性角色的尊重和赞美。

本文将探讨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塑造的特点和意义。

1. 表现女性的多样性在文学作品中,作家们通常通过丰富多样的女性形象来展现女性的多面性。

他们刻画了各种各样的女性角色,如温柔善良的妻子、勇敢坚毅的女战士、聪明过人的女律师等等。

这种多样性的塑造不仅丰富了作品的情节和人物形象,还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女性的不同特质和价值。

例如,在《红楼梦》中,曹雪芹通过贾宝玉、贾探春等一系列女性角色的刻画,展现了不同性格、不同命运的女性形象。

贾宝玉温柔聪慧,贾探春坚贞不屈,她们的形象在文学作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呈现出女性的独立意识和内在力量。

2. 反映社会现实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认知和待遇。

有些作品通过描绘女性在传统社会中的束缚和压迫,展示了女性的困境和奋斗。

这种刻画有助于引起社会对女性地位的关注,促使人们思考和反思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例如,在《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汀通过伊丽莎白·班内特等一系列女性形象的塑造,讽刺了当时英国上层社会的封建思想和偏见。

伊丽莎白作为一个独立思考的女性,推翻了传统的婚姻观念,最终获得了自己的幸福。

3. 强调女性的价值和力量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通常强调女性的价值和力量,传达对女性的赞美和敬意。

作家们赋予女性角色智慧、勇气、毅力等优秀品质,让她们成为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力量。

这种塑造方式无论是给予读者正面的激励,还是鼓励女性自身的自信和独立。

例如,在《人间词话》中,明代文学家冯梦龙赞美了唐代女诗人李清照的才情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认为李清照的诗歌作品不仅表达了女性的痴情和柔情,同时也具备了男性诗人所不能及的温婉和细腻。

女性形象的塑造在文学作品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它不仅使作品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深入了解和思考女性问题的机会。

论电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

论电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

4、强化广告行业的监管:广告行业应该加强自我监管,避免出现不良的女性 形象。这可以通过制定行业规范、加强自律机制来实现。同时,政府也应该加 强对广告行业的监管力度,对于违反规定的广告行为进行严厉处罚。
5、鼓励多元化的女性形象:电视广告应该鼓励多元化的女性形象,避免将女 性仅仅局限于家庭角色中。这可以通过展示女性的各种职业、年龄和生活方式 来实现。通过展示多元化的女性形象,我们可以打破刻板印象和偏见,促进男 女平等的社会进步和发展。
2、消费主义陷阱:电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常常成为消费主义陷阱的一部分。 通过展示女性对化妆品、服装等商品的追求,广告鼓励女性不断购买商品来满 足自己的需求。这种消费主义思想不仅不利于女性的个人成长,还会导致浪费 和环境问题。
三、解决电视广告中女性形象问 题的建议
1、增强社会意识:社会应该更加电视广告对女性形象的影响。政府和相关机 构应该采取措施来监管广告的内容和质量,避免出现性别歧视和其他不良现象。 同时,公众也应该提高对广告中女性形象的敏感度,避免盲目接受广告中的刻 板印象和偏见。
二、品牌形象塑造功能
电视广告不仅是推销产品的工具,也是塑造品牌形象的重要手段。女性形象在 品牌塑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一些品牌会选择具有较高社会认同感 和公众好感度的女性形象作为代言人,以提升品牌的形象和吸引力。同时,通 过将女性形象与特定的品牌起来,可以进一步强化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提高 品牌的认知度和影响力。
三、消费文化引导功能
电视广告不仅是商业营销的工具,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消费文化。女性 形象在电视广告中的出现频率和呈现方式,都与社会消费文化紧密相连。例如, 在一些电视广告中,女性角色可能被描绘为家庭主妇或职业女性,这反映了社 会对于女性角色的期待和刻板印象。女性的行为和态度也会影响观众的消费观 念和消费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丁玲女性题材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特点和变化[提要]:女性题材小说在丁玲文学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丁玲的小说塑造了一系列典型的女性形象。

本文对丁玲女性题材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特点和变化作论述。

一方面综合评述丁玲创作的女性形象特点;另一方面,根据丁玲在不同时期的创作从审美对象、性格基调、女性身份、隐忍精神等四个方面对其女性形象变化作出论述。

[关健词]:丁玲女性形象特点变化[正文]:“丁玲是个擅长写女性的因写女性而赢得了声誉的女作家”,从其创作来看,女性题材占据重要的位置,她塑造了许多充满青春活力、敢于向传统挑战、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又带着某种感伤色彩的女性形象。

在她布置的舞台上,女性是不容替代的主角,始终处于叙述的中心位置。

她笔下的女性典型丰富多样,有知识女性的爱情生活与事业彷徨,有乡下妇女朦胧的个性觉醒与抗争,有忍辱负重为抗日献身的革命女性,有解放新天地的劳动女性等。

她的女性题材小说的创作为世界文学奉献了一系列女性的典型形象。

回顾丁玲的创作历程,她的女性题材小说的创作有几次明显的分期:第一阶段,丁玲初涉文坛——《梦珂》(作于1927)、《莎菲女士的日记》(1927)、《阿毛姑娘》等,这些收录在短篇小说集《黑暗中》的作品,是丁玲早年的代表作,其中大多有一个具有较高的现代教养与反封建意识、在自我意识中觉醒、有敏锐感受性的“新女性”。

第二阶段,中篇《1930年春上海》(作于1930)开始,丁玲创作主题逐步转换,丁玲由笔下的主人公——小知识分子女性表达开始走向大众的愿望,这在《田家冲》(1931年)里初露端倪,《水》(社会型题材)标志着她创作的风格转变。

第三阶段,丁玲来到延安,《我在霞村的日子》(1941)、《在医院中》(1941)将女性观察的视角伸向革命阵营内部,塑造了与时代相关联,积极献身革命的女性形象。

第四阶段,丁玲开始“文艺服从政治”的写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小说中的女性(黑妮)显露着她早期女性思想的痕迹,1979年新的女性形象《杜晚香》横空出世,续接了她中断的女性题材的创作。

通过在这些作品的文本阅读,以及对丁玲创作思想、创作经历的综合参照,将会发现,丁玲在小说中塑造的女性形象有三个引人注目的特点。

一是作品中的女主人公不满足于自身的环境,有着高于环境的理想和追求,她们不仅提出超越现实的要求,并且为之执着追求,这正如对丁玲的性格的评价——“飞蛾扑火、到死为止。

”如作品中莎菲是一个“同旧社会决裂”的女性,她不断地“想寻找光明”,“她的不满是对着这个社会的”。

阿毛从乡下来到城里后,看到命运对她的不平,生出对所处现实的不满等。

二是主人公有着强烈的现代女性意识,追求妇女解放,男女平等。

“世界上没有无能的人,有资格去获取一切的,所以女人要取得平等,得首先强自己”,她们有这样的明确的自尊、自强最终到自立的女性解放的目标。

如梦珂的追求,阿毛的奋斗、陆萍的抗争等都已具有女性意识觉醒的意义。

三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悲剧色彩,性格中有感伤、苦闷的情绪。

她们始终不断地追求奋争,悲剧的命运挣扎。

如贞贞的遭遇不幸命运,忍受着个人的屈辱献身革命,却得不到群众的同情与尊重;梦珂为取得社会地位的确立付出了精神自由的代价,只能痛苦地生活在她所反感的充满“纯肉感的社会”环境中。

这些始终未战胜环境、战胜社会的人物身上蕴含着壮烈的悲剧美感。

丁玲用自己的整个身心来体现和塑造人物。

她的人生经历坎坷,在漫长岁月中随着时代浮沉。

因而她塑造的女性形象存有以上的共性特征。

但究其人物塑造的脉络,从发展通过研究考察,从审美对象、人物基调、女性身份、隐忍精神等四个方面具有0清晰的变化轨迹可循。

一、审美对象的变化:女性个体——女性群体——全社会丁玲的写作中存有求证女性身份的动因,其审美取向的女性主体,出现由初期的女性个体辐射女性群体至全社会(即由“我”到“我们”到“大家”)的变化。

1927的丁玲,对笔下的梦珂、莎菲描述带着自我表达的愿望及动因。

此时的丁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表现的在畸形文化背景中的个人悲剧,具有较为单纯的个人意义。

莎菲们生活在自己的小理想天地中,在个人情感的天地里挣扎;她们固守自我一己的体验,或个人理想的苦闷,或恋爱的失败、或未名的感伤。

她们在自由主义、个性主义思想支配下作出叛逆的行动。

这时的主人公们的追求、主人公们的抗争,都只是自我意识上的突破。

此时的女性形象的审美意义在于她们代表的是一个个具有不同个性、有着不同于群体的独特追求的现代女性,这些作为“我”的女性个体构成丁玲小说中早期的女性意识的审美主体。

但在丁玲随后的创作中表明,这种审美取向不是她这类接受了西方个性解放和马克思主义等思想洗礼的知识分子所能满足的,她还需要关注更多的底层民众中的女性,特别是精神上、肉体上、物质上都受压迫的下层女性的生存困境。

1929年的《阿毛姑娘》的创作连接了丁玲文本中的女性个体和女性群体的审美转向。

阿毛这一乡下姑娘的生存背景、生活经历,她的痛苦、她的追求,以及她身边接触到的生活的社会低层普通的人等,这些都表明她是生活在底层的劳动妇女的群体代表,她所承载的女性意识的追求意义是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下的女性群体的共同愿望。

她不再是单个的女性,而是作为丁玲小说的审美主体“我”与“我们”的联接。

这种纽带的作用也在《韦护》中得到了体现,丽嘉们不无愤愤地意识到:“他只将我们认为是一群天真烂漫的小孩子,他永远不能知道我们究竞是怎么一个人”。

要“凭自己的力找条出路”。

女主人公从追求个人幸福在思考“我们”的身份,这里的“我们”已暗示审美主体已从“我”的个人身份转向女性群体的身份意识。

这表示审美对象的意识指向群体化逐渐醒悟过来,其审美意义在于其审美对象是作为女性形象的群体像。

丁玲由于自己由女性融入社会的适时、调整,促使她创作审美主体还将变化,她要将女性审美视角投向更为广阔的天地,即选择突破性别限制的“人”。

现代意义上的“人”的角色,不只注重个人的欢喜悲哀,他(她)既关注国家民族命运,追求政治民主,留心社会良性发展;又尊重人性,倡导人格平等。

丁玲塑造女性形象的审美主体转化就正是从这种社会意义的“人”中挖掘审美对象。

在小说《田家冲》中,丁玲塑造了献身革命的青年三小姐的形象,她献身革命的崇贵品质不再只是个人或群体的狭隘追求,是具有“社会人”的色彩。

三小姐形象的出现表明丁玲的写作审美主体已突破性别意识,她拥有一份开放的心态,以致各色人物、各种题材都被纳入审美想象的范围中。

此后,丁玲的创作已专注于孜孜探求社会“人”身份。

丁玲文本的审美主体由女性个体、女性群体及全社会出发的多股开放的女性审美想象张力就此形成。

丁玲作为女性文化的抒写者,她将现代女性由个体到群体继而朝向广阔的社会,自觉纳入她审美想象范畴。

丁玲及其创作从现代女性形象审美界面的扩展变化,提供给人类文学史鲜明而独特的一章:历史地、美学地表现了中国民众(更包括女性)丰富而真实的生存体验历史。

二、性格基调的变化:虚无、迷茫——坚定、光明“分析丁玲小说中的女性的性格,感伤的情绪几乎贯穿整个创作中。

但随着作家的不同创作阶段,表现人物形象的性格基调有一条从虚无、迷茫走向光明、坚定的变化轨迹。

虚无思想,在一九五七年对丁玲的批判中曾成为重要“罪状”。

在今天看来她早期作品的虚无、迷茫基调是具有意义的——它们符合特定环境下的人物性格走向。

丁玲早期小说塑造的女性形象,她们的性格定格于一种特殊的基调中,正如此时结集小说的命名——《在黑暗中》,有一种找不到方向的迷茫感,具有由感伤、苦闷发展到极端之后产生出的虚无色彩。

作品中的一系列人物,她们或是心灵上投射着寄人篱下的阴影,或是忍受着生活与疾病的双重折磨;她们或是寄居公寓,寻求知识与工作同样不可得;或是具有一定现代思想的青年主妇,在爱情上,希望的火光闪动之后又被巨大的迷茫所充塞,或是生活在下层都市社会,在高度集中了的贫富悬殊面前怎么也抚平不了思想上的伤痕。

她们不仅经受着来自经济的、思想的、道德的、情感的各个方面的折磨,而且还是承受来自男性社会的各个方面的压力与挑战。

然而,她们有着对自我意识和精神自由的追求和对新生活的向往。

当黑暗的强大和现实的冷酷破碎了她们的理想和追求时,她们陷在这无边的黑暗中,产生了思索,并由思索产生了感伤和苦闷,进而由感伤苦闷走向了虚无。

如莎菲“看清自己在人间的种种不愿舍弃的热望以及每次追求而得来的懊丧”,她只得孤独地南下去“浪费我生命的余剩”。

阿毛姑娘则始终在探求幸福,但当那个有钱的邻居姑娘最后“她再也不去嫉妒那死了的人了,她也没有觉得死有什么可怜,她只感到这生太无味”。

我们不难看出在虚无、迷茫基调下,人物性格在那种特殊情况下的反叛和追求精神焕发出光彩。

它一方面表现主人公生存的社会背景的黑暗,让我们对人物生存的这个社会的永世长存产生深刻的怀疑;另一方面表达出受个性主义、自由主义影响的女性意识在那样的年代对社会的叩问:女性应走向何方?光明的色彩,出现在丁玲在延安时期的创作中。

延安给了丁玲火热的革命斗争实际、深厚的社会生活基础和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也给了她对生活满怀热情,对未来充满信心的积极创作心态。

丁玲看到了女性意识走向光明的前景,(例《三八节》这时作品中的主人公性格已没有象《莎菲女士的日记》那样,充满着因为无法明确人生目的与方向的郁闷烦恼。

在丁玲具有代表性的创作《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中,女性性格在坚定与光明的基调中得到表现。

《我在霞村的时候》结尾是贞贞离开了霞村,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开始自己的新生活,“我”也衷心地祝愿她。

丁玲相信贞贞在一个陌生的解放区(延安)会得到没有歧视的新生活。

冯雪峰曾论述贞贞的形象说:“贞贞自然还只在远大发展的开始中,但她过去和现在的一切都是真实的,她的新的巨大的成长也是可以确定的,作者以她的把握力使我们这样相信贞贞和革命。

”再考察另一个有着光明未来的形象——陆萍,在与失去双腿的革命老战士谈话以后,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最大弱点就是不能很好地依靠广大的群众。

于是,她在将个人融入集体(群众)之后政治上逐渐成长起来,“要求再去学习”。

“她离开医院的时候,还没有开始化冰,然而风刮在脸上已不刺人。

她真真的用了迎接春天的心情来离开这里的。

”透过丁玲小说中的女性性格基调的变化,我们感受她的女性意识求证过程中所发出的思索到她对女性思想实践发展光明前景充满信心的思想历程。

三、女性身份:小知识分子——红色战士——劳苦大众“她是那辈人里最有艺术才华的作家之一。

特别是她写的女性有一种特殊的魅力,娼妓、天使、英雄、圣哲、独行侠、弱者、淑女的特点集于一身,卑贱与高贵集于一身。

”王蒙的评价指出了丁玲小说中的女性身份所具有的丰富类型。

丁玲亲身走过了一条从小布尔乔亚到红色战士的革命道路,她关注的群体随着身边的环境及所接触的人群不断改变,由小知识分子到红色战士到广大劳苦大众,反映在她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也随之更迭,从莎菲到贞贞到杜晚香,所描写塑造的人物类型在不同时期呈现出变化每个作家都有自己得心应手的生活内容和表现方式,丁玲在她所熟悉的生活范围的女性身上,发现生活的源泉,并通过对她们形象的塑造表达着她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