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农场读后感1000字
《动物农场》读后感

《动物农场》读后感《动物农场》是乔治·奥威尔的一部寓言小说,通过描绘一个被动物们掌控的农场,深刻地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政治现实。
这部小说给了我很多启示与思考,引起了我对权力、不公平以及人性的深入思考。
首先,在《动物农场》中,奥威尔通过动物们的命运向我们展示了权力的威胁和滥用。
在动物农场,老大毛斯皮金的领导地位慢慢被猪拿破仑夺取,并建立了极权主义的统治。
这让我想起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例子,如历史上的独裁者以及现代社会的权力腐败。
奥威尔通过动物们的经历,告诉我们权力很容易腐化,并让人失去良知和公正。
这让我意识到,我们必须保持警惕,以免自己成为权力的奴隶或者滥用者。
其次,小说中的不公平问题也引发了我对社会公正与平等的思考。
在动物农场,起初,动物们试图建立一个公平与平等的社会。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领导者们变得贪婪,开始利用权力剥削和压迫其他动物。
这种贪婪和自私的行为让我想起现实生活中的不公平现象,如贫富差距、种族歧视以及社会阶级的存在。
我们应该反思这些问题,并努力创造一个更加平等和公正的社会,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应有的权利和机会。
另外,小说中人性的黑暗面也给了我很多思考。
在动物农场中,一些动物开始模仿人类,并展示出自私和残忍的行为。
例如,猪拿破仑通过镇压异议者以及改变规则来巩固自己的权力。
这让我想起了人类社会中的种种恶行,如欺骗和背叛。
通过这部小说,奥威尔在深入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它让我思考作为人类,我们是否有可能摆脱自身的弱点和贪婪,并建立一个更加和谐与正义的社会。
最后,我也对奥威尔的写作手法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他通过寓言这一形式,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的关注和批评。
用动物作为主要人物,既增加了趣味和可读性,同时也诠释了不同的角色和他们之间复杂的关系。
奥威尔的描写生动而细致,使得读者可以更加真实地感受到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
这种叙述方式不仅让我着迷,也启迪了我对文学的理解和热爱。
总而言之,《动物农场》这部小说深刻地揭示了权力、不公平以及人性的问题。
《动物农场》读后感:自由与统治的边界

《动物农场》读后感:自由与统治的边界《动物农场》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创作的一部寓言小说,通过描述一群动物推翻人类统治后建立的农场,探讨了自由与统治之间的边界问题。
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生动的描写,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在阅读完《动物农场》后,我深感其中所蕴含的自由与统治之间的辩证关系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自由的诞生在《动物农场》中,动物们为了摆脱人类的压迫和剥削,发起了一次革命,成功地将人类赶出了农场。
这一过程象征着自由的诞生,动物们终于摆脱了人类的束缚,拥有了自己的命运。
自由是每个生命都应该享有的权利,它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基石。
在《动物农场》中,动物们通过团结一致、勇敢斗争,最终实现了自己的自由。
这给我们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奋斗,才能够获得真正的自由。
自由的边界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动物农场逐渐出现了新的问题。
原本为了争取自由而发起革命的动物们,却逐渐陷入了新的统治体系之中。
猪头拿着权力,开始对其他动物进行统治和剥削,这让人们不禁思考:自由与统治之间到底存在着怎样的边界?自由并不意味着无限制地为所欲为,它需要在一定的规则和制度下实现。
在《动物农场》中,动物们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制度和监督机制,导致少数猪头滥用权力,剥夺了其他动物的权益。
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自由需要有一定的约束和规范,否则就会变成无序和混乱。
统治的诱惑《动物农场》中的猪头拿到权力后,逐渐变得贪婪和残暴。
他们利用宣传手段控制了其他动物的思想,将自己塑造成无所不能的领袖,从而获得了更多的权力和特权。
这让我想起了现实社会中的一些统治者,他们也常常利用宣传和舆论控制手段来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
统治者往往会利用各种手段来巩固自己的权力,这是人性的弱点所在。
在《动物农场》中,猪头通过篡改历史、制造敌人等手段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统治者的诱惑是无处不在的,我们必须保持警惕,不被虚假的宣传和谎言所蒙蔽。
《动物农庄》的读后感10篇

《动物农庄》的读后感10篇《动物农庄》是一本由(英)乔治·奥威尔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98图书,本书定价:12.00元,页数:2022-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动物农庄》读后感(一):只是有感 |《动物农庄》多年前的应试之文,但却一直没忘记这本书;这么多年,书中的一些东西有幸沉淀在我的身体里了,使我情不自禁地套用其给小学五年级的孩子讲过道理。
《动物农庄》读后感(二):组织的本质是剥削组织的本质是剥削,所谓的效劳只是外在表现形式。
当一群人结成组织,就注定是为其谋取利益,当其拥有了权力时,它就会把触角伸到它力所能及的所有地方,并且膨胀到最大,一直到能够约束它的地方。
这就是人性,唯有制度,将其牢牢控制住或是形成制约机制才能发挥它应有的功能,即效劳。
由于组织的本质是剥削,这是难以防止的,故西方形成了“三权分立〞和“多党制〞,来让社会正常运转。
《动物农庄》读后感(三):翻开心扉去看不想写字了,就简单说说。
读《动物庄园》的过程,是一个自我颠覆和自我摧残的过程。
一方面忍受着对自己原有价值体系裂缝的强忍欢笑,另一方面劝说自己生活终归是美好的,有诸多除却政治以外的东西。
政治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政治落入人手。
其实也不必对号入座,尤其是将20世纪世界历史排个座,其实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也是一个曼纳庄园到动物农场的兴替。
好书,属于必读一类。
《动物农庄》读后感(四):一些等号老梅杰 = 马克思拿破仑 = “领导人〞雪球 = 早期的“良心〞领导尖叫 = 总能理九条大狗 = 军队、坦克 ...四只小猪 = 四猪帮建风车 = 原……子弹缺粮 = 那年大……饥荒沙子填箱 = 大……跃进时期改来改去的七戒 = 法律、教育绵羊 = 红……卫兵缪里尔 = 郭……沫假设小猪办学 = 文革………《动物农庄》读后感(五):两条腿坏——读《动物农庄》小记这周读完了这本薄薄的小说。
动物庄园读后感(精选10篇)

动物庄园读后感动物庄园读后感(精选10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动物庄园读后感(精选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动物庄园读后感篇1动物农场这本书篇幅不长,讲述了在一个叫庄园农场的农场,有许多动物,动物们天天都辛苦农场干活,得到的报酬确仅能果腹。
一头叫老少校的猪在临死之前,告诉它们应该反抗农场主,能得到更好的生活。
动物们群情激愤,唱着革命的歌曲,怀着对自由平等的向往,赶走了农场主,建立了“动物农场”,并且颁布《七戒》作为农场的法律,庄园里最聪明的两只猪雪球和拿破仑成为了领导者。
但不久后拿破仑用它养的9只凶悍的狗赶走了雪球,并把它塑造成农场的敌人,猪们渐渐变得跟以前的农场主一样凶残,《七戒》被一次次的修改,最后只剩下一句“所有的动物一律平等,但有些动物比其他动物更平等”。
小说的结局中猪穿上了农场主的衣服和人类举杯庆祝,猪和人仿佛已没有了界限。
在作者笔下,一群形态各异的动物变得惟妙惟肖,将人性剖析的鲜血淋漓。
在每个人的心里,不都向往着一个乌托邦吗?那里可能各不相同,但世界和平,众生平等,不论贵贱。
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人们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却也容易成为一个虚无的幻象。
在故事最后,多数动物还在怀着希望艰难的活着,有意思的是有一头叫本杰明的驴,他看透这一切,明哲保身。
他常说的一句话,其实也是作者的隐喻:生活过去必不比现在好,也不会比现在差太多!同样的,将来生活好也不会太好,坏也坏不到哪里去!动物庄园读后感篇2读动物庄园,大部分讨论的是庄园内动物的个性和表现,但是我却对书里的人类特别感兴趣。
首先,第一个出场的,就是庄园的主人——琼斯先生。
他整天喝的醉醺醺的,让你感觉他不思上进,也不关心自己的农庄,似乎农庄就是从父辈手里无奈继承下来的生活保障,丢不掉又办不好,浑浑噩噩混日子。
以至于农庄里的动物已经在密谋起义了,他还浑然不觉,依旧喝的酩酊大醉。
《动物农场》读后感

《动物农场》读后感《动物农场》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一部寓言小说,讲述了一群动物推翻人类统治,建立自己的农场,并最终沦为与人类一样的统治者的故事。
这部小说以简单明了的语言揭示了权力腐化和革命失败的主题,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黑暗。
在小说中,动物们在老大公猪的领导下推翻了人类的统治,建立了一个自给自足的社会。
起初,动物们团结一致,共同劳动,建设了一个平等和和谐的社会。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大公逐渐变得专横和残暴,开始压迫其他动物,剥夺他们的权利。
最终,动物们发现自己比原来的人类统治者更加残酷和无情,他们的革命只是换了一种形式的压迫。
通过这个故事,奥威尔深刻地揭示了权力对人性的腐化影响。
在权力面前,人们往往会变得贪婪和残暴,不择手段地维护自己的地位和利益。
这种权力腐化不仅存在于动物农场,也存在于现实社会中的政治和经济领域。
人们在追求权力和金钱的过程中,往往会背弃最初的理想和信念,变得自私和冷酷。
同时,小说也反映了革命的复杂性和困难性。
革命往往是为了打破旧的体制和建立新的秩序,但在实践中往往会出现各种问题和挑战。
动物们推翻人类统治后,他们并没有建立一个真正平等和自由的社会,而是沦为了一个更加残酷和专制的统治者。
这告诉我们,革命不是简单的推翻旧的统治者,而是要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和民主的社会制度,需要更加深刻的思考和努力。
总的来说,《动物农场》是一部充满哲理和思考的小说,通过动物们的故事,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黑暗。
它提醒我们要警惕权力的腐化和革命的困难,要保持理想和信念,不被权力和利益所蒙蔽。
希望我们能够从中吸取教训,努力创造一个更加美好和公正的社会。
动物农场读后感

动物农场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动物农场读后感(一)假期我读了一本英国的乔治·奥威尔写的《动物农庄》,这本书看似非常简单,是写关于动物的,但其实却有非常深奥的道理。
首先,这本书主要讲的是:有一个农场,里面的动物每天都非常卖力的给农场主人干活,但他们得到的报酬却非常少,可以说是仅仅能把肚子填个半饱。
有一天,一头老猪把动物们召集起来,告诉他们应该联合起来抵抗农场主人,获取自由。
人类与动物的革命很快就成功了,动物农场建立了。
庄园里有两只猪:雪球和拿破仑作为领导者。
但不久之后拿破仑赶走了雪球,并把错都推在雪球身上。
接着,农场里搞了一场血腥的大清洗运动,有谁稍微发出不同声音,就会被干掉。
与此同时,拿破仑的御用宣传部长尖嗓,悄悄地将七条戒律改动,而无知的动物们越来越麻木,他们的工作越来越辛苦,生活条件越来越差,却忘记了革命的初衷,对领袖拿破仑盲目崇拜。
最初的那些革命者,有的早已被屠杀,有的越来越昏庸,而年轻的动物们,傻乎乎地只会为这样一个国度激情澎湃。
只有老驴子本杰明看在眼里,却从来也不说。
他注意到,戒律墙上只剩下一句话——所有的动物都是平等的,但有些动物比其他动物更平等。
然而动物农庄发生的一切,不是在我们人类的历史中发生过,也还在现实中发生着吗?这本书的故事背景其实是关于斯大林的,里面的动物就是指盲从的平民老百姓。
奥威尔写的这本书是带有讽刺的口气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黑暗。
我们应该相信那种和谐,平等、富裕的局面会越来越好。
动物农场读后感(二)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看完了这本由英国小说家乔治。
奥威尔着作的《动物庄园》。
这本书非常薄,但却需要用心去慢慢品味。
故事开始于一个农场,农场里有许多的动物,天天都为农场主干活,但是得到的报酬却很少,只可以果腹而已。
有一天一头老公猪(老少校)把它们召集起来,告诉它们你们应该站起来反抗农场主,应该得到自由的生活。
动物们都群情激愤,个个摩拳擦掌,唱着革命的歌曲《英格兰的生灵》,想象着赶走农场主,想象着以后的好日子。
《动物农场》读后感_2

《动物农场》读后感《动物农场》读后感1第一次接触《动物农场》是在高一的时候,那时的自己还是一个不谐世事的小丫头,对里面的深意并不理解,却读得津津有味。
20xx 年的寒假,又一次拜读此书,感慨良多。
我依稀记的小学时,挂在班级墙面上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大大的画像。
我很早就知道他们的名字,但是对他们的事迹并不甚清楚,只知道他们是伟人。
小时候,我从来不问为什么。
陈丹青说我们的政治考试是反政治的,没有人尊敬这个学科"60年前,英国作家乔治。
奥威尔出版了《动物农场》,讽刺苏联的社会主义。
如今,苏联已经解体近20年,然而《动物农场》讽刺的对象却悄悄地转移了。
人们津津乐道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遗憾于苏联社会主义的失败。
然而我在阅读《动物农场》的时候,几次竟不得不合上书本不忍再看下去。
因为我不仅看到了苏联也看到了我们自己。
新闻里每天都有gdp增长,粮食增产,物价稳定的新闻。
然而没有人询问为什么中国仍然有许多人吃不饱饭,无法接受教育,看不起病,住不起房。
我们感动于善良的山村教师勤勉的奉献却从不去质问政府为何不增加教育的投资;我们感动于无私的农家妇女无偿赡养邻居的父母,却从不关注我们的养老保障;我们感动于勇敢的汶川教师,却很少问津教学楼的质量……有一个故事说:一个学生和她的法国邻居争论今日的中国。
那个法国人说,我可以站在路上大骂萨科奇,你能吗?她竟一时语塞只好开玩笑似的说,我也可以站在路上大骂萨科奇。
当我们不仅仅旁观历史,而是把自己当做历史的一部分,就会发现我们和书中的人物同样卑微。
少年的君特。
格拉斯为了希特勒和帝国的荣耀加入了少年禁卫军和成千上万的人高喊领袖万岁,甚至二战结束后,当他被告知纳粹屠杀了数百万犹太人的`时候还固执的说那是反纳粹的恶毒宣传。
他在《剥洋葱》中回忆道自己从来不曾怀疑过领袖,因为广播报纸以及身边所有的人从来没有怀疑过。
今天的小孩子仍然在重复我们曾经重复的道路。
他们也许不知道马恩列斯毛,但是胸前的红领巾依旧鲜艳,依旧高声唱着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依旧循规蹈矩的背诵历史政治而从不去质疑……学问,学问。
动物农场(精选5篇)

动物农场(精选5篇)第一篇:动物农场《动物农场》—-一场关于政治的斗争此文章不代表本人任何政治立场,单纯的以文学角度记录历史而已。
没错,当你看到这个名字的时候,或许你会惊讶,动物农场,政治斗争,俩者扯得上关系吗?你的怀疑当然没错,我第一眼看到这本书时,确实是因为它的名字让我对它产生了兴趣,可是后来我的情感却被卷入到一场有关政治斗争的漩涡…在开始写这篇文章导读之前,我想强调一点:这是一部政治寓言讽刺小说,暗喻生动形象,讽刺意味浓烈,尤其是最后两章,辛辣扑鼻。
我在最大限度的保持小说真实背景的前提下力争夹带自己的语言而不是单纯的讲述,以期这篇文章读着还有点意思。
鉴于本人学识浅薄,纰漏之处尚请大家指正。
作者乔治.奥威尔(1903-1950),英国,父亲是很小的文职官员,在被英帝国派往印度工作的期间生下了小乔治,家里虽穷,生长在被殖民的印度却也油然而生出一种种族与阶级上的优越感,这或许为其以后的阶级认识形成萌芽。
或许是其父同样具备孟母对孩子教育方面的思想前瞻性,乔治14岁时返回英国靠着奖学金进入伊顿公学读书(这个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打的正酣,英国正是协约国主要力量之一),否则凭他父亲那点微薄的工资是不可能进入这种贵族学校的,从这个时候乔治开始在学校刊物上发表一些文章,这对促进他今后的写作形成了影响。
22岁到缅甸当兵,隶属于印度皇家警察,这时他才开始意识到强权的革命输出带给弱国的不公平和侵害,于是很快就辞职单干,决定重抄旧笔。
然而刚开始的几年并不顺利,生活很苦,有时候不得不与穷人混在一起,与流浪汉一起流浪。
日子虽苦,有的时候他却把这种生活当做是一种体验,于苦中作乐,而不像那些端着的文艺青年口口声声喊着要去远方流浪,其实他们要是亲眼看到或是感受到躺在大街上或桥底下的看着不知是死是活的流浪汉的时候,他们就会知道自己有多么的无知和幼稚,才能深刻体会到穷人,工人阶级所受的压迫和剥削。
在这个生活历程中,乔治开始接触到什么是社会主义并开始拥护,即便他还没有形成明确的政治主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农场读后感1000字
最近看了一本小册子,是乔治·奥威尔写的《动物农场》,如果看的快的话可能一个小时到两个小时就能看完了,其实这本书我以前是看过的,但是印象却很模糊,所以又重温了一遍。
这本书的开头就带有奇妙的色彩,一头名为“少校”的老公猪在临终之前召集了农场里的动物,深刻地指出了动物们被人类压迫的悲惨命运,为此,动物们必须奋起抗争做自己的主人,建立一个自由平等没有剥削的社会。
动物们似乎受到了天启,走上了觉醒之路,很快就赶走了人类,摇身一变成为了农场的主人。
但是短暂的兴奋以后,很现实的问题就是如何建设农场,如何真正让动物们过上富裕体面的生活。
这个问题一开始还并不是十分地突出,因为造反发生在秋季,正是收成之时,动物们只需要把当年的劳动成果照单全收即可,但是熬过了今年的冬天,明年又怎么样呢?总是不能坐吃山空,所以动物们总归是要劳动的。
当动物们开始劳动时,就发现他们的生产效率并不是很高,因为他们并没有灵活的双手,也不会使用人类发明的诸如锤子、镐锹这样的工具,更不会使用脱粒机高效地将收割的谷物脱壳,所以他们采取的办法就是把谷物碾碎以后再用吹气的办法把外壳吹走,这样的效率可想而知有多么的低下。
另外一件证明他们生产效率十分低下的事情就是,当他们为了建造风车而采集石块的时候,因为没有办法得到符合大小的石块,他们采取的
办法竟然是把大石块拉到悬崖边上再抛下去,想把大石块摔成小石块,这种方法也是事倍功半的。
所以动物们造反成功以后,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提高生产效率,不解决这个问题,谈何共同富裕呢?不过动物们有一点值得赞赏的,就是他们意识到自己连钉子也造不了的时候,就开始和人类贸易,用鸡蛋换取生产风车需要的设备,这的确加快了造风车的进程(论贸易的重要性)。
在农场经济每况愈下的时候,猪们也开始了“杀鸡取卵”的事情,鸡蛋卖的越来越多,已经没有鸡蛋剩下用来孵小鸡,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农场怕是连鸡蛋也没有了。
除了生产问题以外,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分配。
动物们造反的初衷就在于他们认为贪婪而懒惰的人类窃取了他们的劳动果实,赶走了人类,就再也没有寄生虫了,动物们的待遇就能提升。
不过动物们似乎没有意识到,他们赶走了“扒皮”们,却迎来了新的“大魔王”,以猪为代表的统治者并没有比原来的人类好多少,母牛挤出来的牛奶被猪们享用,成熟的苹果也要先拿给猪们尝一尝,当农场动物们的食物配额一降再降的时候,猪们却已经是膘肥体壮了。
当然,官方给出的说法是,猪作为农场的领袖,每天都要花大量的时间研究方案,制定方针,撰写材料,这么辛苦的工作当然要有丰厚的食物作为补偿。
经济的两大问题,生产与分配,农场都没有很好的解决,动物们离自己造反时所要实现的社会也越来越远,到最后,又变成了原来的
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