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必修一全知识点梳理

合集下载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1. 运动的描述与描绘- 运动的定义:位置变化的现象。

- 描述运动的要素:位置、时间、路径。

- 运动的分类: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平抛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等。

- 运动的描述方法:图象法、数学方法等。

2. 速度与加速度- 速度的概念: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大小和方向。

-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与计算方法。

- 速度与位移的关系:速度是位移的导数。

- 加速度的概念: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率。

- 加速度与速度的关系:加速度是速度的导数。

3. 速度与位移的图象关系- 位移-时间图象的特点和表示方法。

- 速度-时间图象的特点和表示方法。

- 速度-时间图象与位移-时间图象的关系。

4. 牛顿第一定律与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表述: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将保持不变。

- 惯性的概念:物体保持原有状态的性质。

- 惯性与质量的关系: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5. 牛顿第二定律与力- 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和表述: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 力的概念:导致物体发生变化或状态改变的原因。

- 力的计量单位:牛顿(N)。

- 力的合成与分解:合力和分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6. 牛顿第三定律与作用-反作用- 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和表述:任何作用力都与一个相等大小、作用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相对应。

-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特点和关系:成对作用,力的作用与反作用的对象不同。

以上是高一物理必修一的知识点归纳总结。

希望能够帮到你!。

物理高一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物理高一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物理高一必修一知识点归纳1. 力学基础- 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位移、速度、加速度。

- 牛顿运动定律: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第二定律(力的作用)、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

- 力的合成与分解:矢量加法与减法;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 功与能:功的定义、功与能的关系;动能定理、势能。

2. 运动学- 匀速直线运动:速度恒定,位移与时间成正比。

- 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恒定,速度与时间成正比。

- 抛体运动:平抛运动和斜抛运动的规律。

- 圆周运动:角速度、线速度、向心加速度、向心力。

3. 动力学- 重力:地球表面物体受到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 摩擦力:静摩擦力与动摩擦力,摩擦力与正压力的关系。

- 弹性力:胡克定律,弹性限度。

- 流体力学:伯努利方程,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4. 能量守恒与转化-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创生也不会消失,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 机械能守恒:在没有非保守力做功的情况下,系统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 能量转化: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机械能与其他形式能量的转化。

5. 振动与波动- 简谐振动:振幅、周期、频率、角频率。

- 阻尼振动:振幅随时间逐渐减小的振动。

- 波动:波长、波速、频率的关系;横波与纵波。

- 干涉与衍射:波的叠加原理,干涉现象,衍射现象。

6. 光学基础- 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定律、折射定律。

- 光的反射:平面镜、球面镜的成像规律。

- 光的折射:斯涅尔定律,透镜成像规律。

- 光的波动性:光的干涉、衍射、偏振现象。

7. 电磁学初步- 静电场:库仑定律,电场强度,电势。

- 电流与电阻:欧姆定律,电阻定律。

- 磁场:磁感应强度,磁通量,安培环路定理。

- 电磁感应: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

8. 热学基础- 温度与热量:温度的概念,热量的传递方式。

-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在热力学中的应用。

-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描述理想气体状态的方程。

- 热机:热机的工作原理,效率的计算。

高一物理必修1知识点梳理整合5篇

高一物理必修1知识点梳理整合5篇

高一物理必修1知识点梳理整合5篇在学习高一物理课文时,高一的学生应该懂得怎样去总结知识点。

下面就是本文库给大家带来的高一物理必修1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高一物理必修1知识点篇1第一节认识运动机械运动:物体在空间中所处位置发生变化,这样的运动叫做机械运动。

运动的特性:普遍性,永恒性,多样性参考系1.任何运动都是相对于某个参照物而言的,这个参照物称为参考系。

2.参考系的选取是自由的。

(1)比较两个物体的运动必须选用同一参考系。

(2)参照物不一定静止,但被认为是静止的。

质点1.在研究物体运动的过程中,如果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所研究问题中可以忽略是,把物体简化为一个点,认为物体的质量都集中在这个点上,这个点称为质点。

2.质点条件:(1)物体中各点的运动情况完全相同(物体做平动)(2)物体的大小(线度)加速度计构造的类型A车的加速度。

显然,当速度变化量一样的时候,花时间较少的B车,加速度更大。

也就说B车的启动性能相对A车好一些。

因此,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的快慢的物理量。

注意:1.当物体的加速度保持大小和方向不变时,物体就做匀变速运动。

如自由落体运动,平抛运动等。

当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与初速度方向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就做直线运动。

如竖直上抛运动。

当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与初速度方向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就做直线运2.加速度可由速度的变化和时间来计算,但决定加速度的因素是物体所受合力F和物体的质量M。

3.加速度与速度无必然联系,加速度很大时,速度可以很小;速度很大时,加速度也可以很小。

例如:炮弹在发射的瞬间,速度为0,加速度非常大;以高速直线匀速行驶的赛车,速度很大,但是由于是匀速行驶,速度的变化量是零,因此它的加速度为零。

4.加速度为零时,物体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相对于同一参考系)。

任何复杂的运动都可以看作是无数的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加速运动的合成。

5.加速度因参考系(参照物)选取的不同而不同,一般取地面为参考系。

6.当运动的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之间的夹角小于90°时,即做加速运动,加速度是正数;反之则为负数。

(完整版),新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精华版,文档

(完整版),新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精华版,文档

高一物理必修知识点归纳第一章运动的描述一、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地址的变化,简称运动。

二、参照系:在描述一个物体运动时,选来作为参照标准的另一个物体。

1.参照系是假设不动的物体,研究物体相对参照系可否发生地址变化来判断运动或静止。

2.同一运动,采用不同样参照系,运动情况可能不同样,比较几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定选择同一个物体作为参照系才有意义。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3.方便原那么〔可任意选择参照系〕,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平时以地球为参照系。

三、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1.质点可是理想化模型2.可看做质点的条件:⑴ 物体上任一点的运动情况可代替整物体的运动情况,即平动时;⑵ 不是研究物体自转或物体上某局部运动情况时;⑶ 研究物体运动的轨迹,路径或运动规律时;⑷ 物体的大小、形状时所研究的问题影响小,能够忽略时。

四、时间:在时间轴用线段表示,与物理过程相对应,两时辰间的间隔;时辰:在时间轴上用点来表示,与物理状态相对应,某一瞬时。

区分:“ 多少秒内,多少秒〞指的是时间;“ 多少秒末、初、时〞指的是时辰。

五、行程:标量,表示运动物体所经过的实质轨迹的长度;位移:矢量,初地址指向末地址的有向线段,线段长度为位移大小,初地址指向末位置。

行程大于等于位移的大小,只有在单向直线运动中两者大小相等。

矢量,有大小,方向的物理量;标量,只有大小,无方向的物理量。

六、打点计时器:记录物体运动时间与位移的常用工具。

电磁打点计时器:6V 交变电流,振针周期性振动t=0.02s ,电火花打点计时器:220V 交变电流,放电针周期性放电。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研究实验本卷须知及实验步骤:1.限位孔竖直向下将打点计时器固定,连接电路;2.纸带与重锤相连,穿过限位孔,竖直上提纸带,拉直并让重物尽可能凑近打点计时器;3.先接通电源后松开纸带,让重锤自由下落;单位〔m / s〕1km / h1m / s七、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速度和速率:变换:1.平均速度:描述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一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位移S与时间t的比值,它的方向为物体位移方向,矢量,v S / t ;2.平均速率:行程S路与时间t的比值,标量,v率路S/ t ;平均速率一般大于平均速度,只有在单向直线运动中,两者大小相等。

物理高一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物理高一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物理高一必修一知识点归纳一、力和运动的基本概念1. 力的定义与分类- 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能够使物体的静止状态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 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等。

2. 力的合成与分解- 力的合成:多个力作用于同一点,可以合成为一个等效的力。

- 力的分解:一个力可以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分力。

3. 运动的描述-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

- 速度:物体单位时间内位置的变化量。

- 加速度:物体速度的变化率。

4. 牛顿运动定律-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除非受到外力作用。

- 第二定律(动力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加速度方向与作用力方向相同。

- 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二、力与运动的关系1. 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速度恒定的运动。

- 变速直线运动: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运动。

2. 曲线运动- 圆周运动:物体沿圆周路径的运动。

- 离心运动与向心运动:圆周运动中,物体因向心力不足或过多而产生的运动。

3. 力的平衡与不平衡- 力的平衡:物体所受合力为零,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 力的不平衡:物体所受合力不为零,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三、功、能和功率1. 功- 功的定义:力与力的方向上位移的乘积。

- 功的计算:功 = 力× 位移× cosθ(θ为力与位移方向的夹角)。

2. 能- 动能:物体因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 势能:物体因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

- 机械能:动能与势能的总和。

3. 功率- 功率的定义: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

- 功率的计算:功率 = 功 / 时间。

四、简单机械1. 杠杆原理- 杠杆:固定点(支点)的硬棒,用于放大力的作用。

- 杠杆平衡条件:动力× 动力臂 = 阻力× 阻力臂。

2. 滑轮系统- 滑轮:固定在轴上的轮,用于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

物理高一必修一知识点必背

物理高一必修一知识点必背

物理高一必修一知识点必背一、力学基础知识1. 质量和重量的概念:质量是物体所固有的属性,与物体的独立于位置的惯性有关;重量是物体受到地球引力作用的结果。

2. 力的合成与分解:多个力合成时,可利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求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一个力可以分解成两个正交力,使力的分量之和等于原有的力。

3. 牛顿第一定律:一个物体如果受力为零,则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惯性定律)。

4.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变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F=ma)。

5. 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与反作用力)。

二、匀速直线运动1. 位移与位移矢量:物体从初始位置到末位置所经过的直线距离称为位移,位移具有大小和方向。

2.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物体在某一时间间隔内位移的比值为平均速度,趋近于无限小的时间间隔时,得到瞬时速度。

3. 加速度和直线运动的速度变化: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称为加速度,正加速度表示速度增加,负加速度表示速度减少。

4. 自由落体运动:没有任何初速度向上抛出的物体,受到重力的作用,以匀加速度自由向下运动。

三、运动图象与运动分析1. 位移-时间图象:横轴为时间,纵轴为位移,曲线的斜率为速度。

2. 速度-时间图象:横轴为时间,纵轴为速度,曲线下方的面积表示位移。

3. 加速度-时间图象:横轴为时间,纵轴为加速度,曲线表示加速度的变化情况。

4. 初速度、末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若已知初速度、末速度和加速度,可以通过公式v=at求解缺失量。

四、斜抛运动1. 斜抛运动的速度分解:将斜抛运动的速度分解为水平速度和竖直速度,水平速度匀速不变,竖直速度受重力作用加速度a=-g,g为重力加速度。

2. 斜抛运动的轨迹:轨迹为抛体自由落体运动的轨迹,是一个抛物线。

3. 抛体在时间t内的水平位移与竖直位移的关系式:由抛体的速度分解和位移公式得出。

五、牛顿力学1. 惯性和惯性系:惯性是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运动状态的属性,惯性系是观察物体运动时所处的参照系。

高一必修一物理知识点总结

高一必修一物理知识点总结

高一必修一物理知识点总结一、力学部分1. 位置、位移和位移的单位2. 速度、速度的单位和速度的计算3. 加速度、加速度的单位和加速度的计算4. 动力学定律(牛顿第一、第二和第三定律)5. 质量、惯性、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值表达式6. 弹力、胡克定律和胡克定律的计算7. 摩擦力、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8. 摩擦力和加速度的关系、摩擦力的计算9. 竖直上抛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10. 阻力、空气阻力和阻力的计算11. 重力、重力的计算和万有引力定律12. 动能和动能定理13. 势能和势能定律14. 机械能守恒定律15. 碰撞、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16. 能量守恒定律和机械能与非机械能质点的转化二、热学部分1. 温度和温标2. 热量和热量单位3. 热平衡、热传导、热辐射和热对流4. 热膨胀、线膨胀和体膨胀5. 热容和比热容6. 升华、凝固和熔化的热学解释7. 蒸发和沸腾的热学解释8. 热机的工作过程和热机效率9. 热力学第一定律10. 内能、焓和物质的状态变化11. 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热机效率的理论极限12.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应用三、光学部分1. 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2. 光的折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3. 光的色散、色散定律和波长4. 光的干涉、杨氏实验和干涉条纹5. 光的衍射、单缝衍射和双缝干涉6. 光的偏振、偏振光和偏振片7. 光的传播速度、光速和光的光程差8. 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规律9. 成像公式、物像距离和焦距的计算10. 加大放大倍数和加大物距的关系11. 光的缺陷、近视和远视的矫正四、电学部分1. 静电场的概念、产生静电的方法和静电的特点2. 质点在电场中的受力和电场强度3. 电势、电势差和电势能4. 电容器、电容量和电容器的能量5. 恒定电流、电流的单位和电流的计算6. 电阻、电阻的单位和电阻的计算7. 欧姆定律和欧姆定律的数值表达式8. 简单电路、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9. 电功、电功率和电功率的计算10. 电磁感应、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电磁感应定律的计算11. 线圈和磁场强度12. 电动机、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和电动机效率13. 电磁波、电磁波的特点和电磁波的传播以上就是高一必修一物理的主要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必修一物理知识点整理

高一必修一物理知识点整理

高一必修一物理知识点整理高一必修一物理知识点1(1)定义:地球上的物体具有跟它的高度有关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

①重力势能是地球和物体组成的系统共有的,而不是物体单独具有的。

②重力势能的大小和零势能面的选取有关。

③重力势能是标量,但有"+“、”-"之分。

(2)重力做功的特点:重力做功只决定于初、末位置间的高度差,与物体的运动路径无关。

WG=mgh.(3)做功跟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重力做功等于重力势能增量的负值。

即。

3.探究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①猜想:动能大小与物体质量和速度有关。

实验研究:研究对象:小钢球:控制变量。

·如何判断动能大小:看小钢球能推动木块做功的多少。

·如何控制速度不变:使钢球从同一高度滚下,则到达斜面底端时速度大小相同。

·如何改变钢球速度:使钢球从不同高度滚下。

③分析归纳:保持钢球质量不变时结论:运动物体质量相同时;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保持钢球速度不变时结论:运动物体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④得出结论:物体动能与质量和速度有关;速度越大动能越大,质量越大动能也越大。

高一必修一物理知识点2一、知识点(一)曲线运动的条件:合外力与运动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二)曲线运动的研究方法: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三角形法则)(三)曲线运动的分类:合力的性质(匀变速:平抛运动、非匀变速曲线:匀速圆周运动)(四)匀速圆周运动1受力分析,所受合力的特点:向心力大小、方向2向心加速度、线速度、角速度的定义(文字、定义式)3向心力的公式(多角度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频率、转)(五)平抛运动1受力分析,只受重力2速度,水平、竖直方向分速度的表达式;位移,水平、竖直方向位移的表达式3速度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位移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五)离心运动的定义、条件二、考察内容、要求及方式1曲线运动性质的判断:明确曲线运动的条件、牛二定律(选择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物理必修一(全)知识点梳理第一章运动的描述概念: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形式。

参考系:被假定为不动的物体系。

对同一物体的运动,若所选的参考系不同,对其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考系研究物体的运动。

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它是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为使问题简化,而引入的理想模型。

仅凭物体的大小不能视为质点的依据,如:公转的地球可视为质点,而比赛中旋转的乒乓球则不能视为质点。

’物体可视为质点主要是以下三种情形:(1)物体平动时;(2)物体的位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限度时;(3)只研究物体的平动,而不考虑其转动效果时。

时刻和时间(1)时刻指的是某一瞬时,是时间轴上的一点,对应于位置、瞬时速度、动量、动能等状态量,通常说的“2秒末”,“速度达2m/s时”都是指时刻。

(2)时间是两时刻的间隔,是时间轴上的一段。

对应位移、路程、冲量、功等过程量.通常说的“几秒内”“第几秒内”均是指时间。

位移和路程(1)位移表示质点在空间的位置的变化,是矢量。

位移用有向线段表示,位移的大小等于有向线段的长度,位移的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

当物体作直线运动时,可用带有正负号的数值表示位移,取正值时表示其方向与规定正方向一致,反之则相反。

(2)路程是质点在空间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在确定的两位置间,物体的路程不是唯一的,它与质点的具体运动过程有关。

(3)位移与路程是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是过程量,二者都与参考系的选取有关。

一般情况下,位移的大小并不等于路程,只有当质点做单方向直线运动时,二者才相等。

速度(1).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方向和快慢的物理量。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其大小叫速率。

(3).平均速度:物体在某段时间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是粗略描述运动快慢的。

①平均速度是矢量,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

②平均速度的大小与物体不同的运动阶段有关。

s是平均速度的定义式,适用于所有的运动,③v=t(4).平均速率:物体在某段时间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是粗略描述运动快慢的。

①平均速率是标量。

s是平均速率的定义式,适用于所有的运动。

②v=t③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往往是不等的,只有物体做无往复的直线运动时二者才相等。

加速度1.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2.速度的变化量与所需时间的比值叫加速度。

3.公式:a=t v v t 0-,单位:m/s 2是速度的变化率。

4.加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v ∆的方向相同。

5.注意v,t v v ∆∆∆,的区别和联系。

v ∆大,而tv ∆∆不一定大,反之亦然。

运动的图线1.表示函数关系可以用公式,也可以用图像。

图像也是描述物理规律的重要方法,不仅在力学中,在电磁学中、热学中也是经常用到的。

图像的优点是能够形象、直观地反映出函数关系。

2.位移和速度都是时间的函数,因此描述物体运动的规律常用位移一时间图像(s —t 图)和速度一时间图像(v 一t 图)。

3. 对于图像要注意理解它的物理意义,即对图像的纵、横轴表示的是什么物理量,图线的斜率、截距代表什么意义都要搞清楚。

形状完全相同的图线,在不同的图像(坐标轴的物理量不同)中意义会完全不同。

4.下表是对形状一样的S 一t 图和v 一t 图意义上的比较。

S 一t 图 v 一t 图第二章 探究匀变速运动的规律自由落体运动1.定义:物体从静止开始下落,并只受重力作用的运动。

2.规律:初速为0的匀加速运动,位移公式:221gt h =,速度公式:v=gt 3.两个重要比值:相等时间内的位移比1:3:5-----,相等位移上的时间比(:1).....23(:)1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1.常用的匀变速运动的公式有:○1v t =v 0+at ○2s=v 0t+at 2/2 ○3v t 2=v 02+2as ○42/02t t v v v v =+=- S=(v 0+v t )t/2 ○52aT s =∆ (1).说明:上述各式有V 0,V t ,a ,s ,t 五个量,其中每式均含四个量,即缺少一个量,在应用中可根据已知量和待求量选择合适的公式求解。

⑤式中T 表示连续相等时间的时间间隔。

(2).上述各量中除t 外其余均矢量,在运用时一般选择取v 0的方向为正方向,若该量与v0的方向相同则取为正值,反之为负。

对已知量代入公式时要带上正负号,对未知量一般假设为正,若结果是正值,则表示与v0方向相同,反之则表示与V0方向相反。

方向为正的前提下,若a为正值,表示物体作加速运动,另外,在规定v若a为负值,则表示物体作减速运动;若v为正值,表示物体沿正方向运动,若v为负值,表示物体沿反向运动;若s为正值,表示物体位于出发点的前方,若S为负值,表示物体位于出发点之后。

(3).注意:以上各式仅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包括有往返的情况,对匀变速曲线运动和变加速运动均不成立。

匀变速运动,追赶及相遇问题在两物体同直线上的追及、相遇或避免碰撞问题中关键的条件是:两物体能否同时到达空间某位置.因此应分别对两物体研究,列出位移方程,然后利用时间关系、速度关系、位移关系解出.(1)追及追和被追的两者的速度相等常是能追上、追不上、二者距离有极值的临界条件.如匀减速运动的物体追从不同地点出发同向的匀速运动的物体时,若二者速度相等了,还没有追上,则永远追不上,此时二者间有最小距离.若二者相遇时(追上了),追者速度等于被追者的速度,则恰能追上,也是二者避免碰撞的临界条件;若二者相遇时追者速度仍大于被追者的速度,则被追者还有一次追上追者的机会,其间速度相等时二者的距离有一个较大值.再如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的物体追赶同一地点出发同向匀速运动的物体时,当二者速度相等时二者有最大距离,位移相等即追上.(2)相遇同向运动的两物体追及即相遇,分析同(1).相向运动的物体,当各自发生的位移的绝对值的和等于开始时两物体间的距离时即相遇.【例5】在铁轨上有甲、乙两列列车,甲车在前,乙车在后,分别以速度v 1=15m/s),v2=40m/s做同向匀速运动,当甲、乙间距为1500m时,乙车开始刹车做匀减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O.2m/s2,问:乙车能否追上甲车?【分析与解答】由于乙车速度大于甲车的速度,因此,尽管乙车刹车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速度开始减小,但其初始阶段速度还是比甲车的大,两车的距离还是在减小,当乙车的速度减为和甲车的速度相等时,乙车的位移大于甲车相对乙车初始位置的位移,则乙车就一定能追上甲车,设乙车速度减为v1=15m/s 时,用的时间为t,则有V 1=v2-att=(v2-v1)/a=125s在这段时间里乙车的位移为S2=tvv221=3437.5m在该时间内甲车相对乙车初始位置的位移为S1=1500十v1t=3375m因为s2>s1,所以乙车能追上甲车。

【例6】一辆摩托车行驶的最大速度为30m/s。

现让该摩托车从静止出发,要在4分钟内追上它前方相距1千米、正以25m/s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则该摩托车行驶时,至少应具有多大的加速度?【分析与解答】:假设摩托车一直匀加速追赶汽车。

则:=221at V 0t+S 0 ……(1) a =24.024010002240252222200=⨯+⨯⨯=+t S t V (m/s 2) ……(2) 摩托车追上汽车时的速度:V = at = 0.24⨯240 = 58 (m/s) (3)因为摩托车的最大速度为30m/s ,所以摩托车不能一直匀加速追赶汽车。

应先匀加速到最大速度再匀速追赶。

()t V S t t V at m 0012121+=-+ ......(4) V m ≥at 1 (5)由(4)(5)得:t 1=40/3(秒) a===40903/4030 2.25 (m/s) 总结:(1)要养成根据题意画出物体运动示意图的习惯.特别对较复杂的运动,画出草图可使运动过程直观,物理图景清晰,便于分析研究.(2)要注意分析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搞清整个运动过程按运动性质的转换可分为哪几个运动阶段,各个阶段遵循什么规律,各个阶段间存在什么联系.(3)由于本章公式较多,且各公式间有相互联系,因此,本章的题目常可一题多解.解题时要思路开阔,联想比较,筛选最简捷的解题方案.解题时除采用常规的公式解析法外,图象法、比例法、极值法、逆向转换法(如将一匀减速直线运动视为反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等也是本章解题中常用的方法.第三章 相互作用本章内容是力学的基础,也是贯穿于整个物理学的核心内容。

本章从力的基本定义出发,通过研究重力、弹力、摩擦力,逐步认识力的物质性、力的矢量性、力的相互性,并通过受力分析,分析物体所处的状态或从物体所处的平衡状态,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

物体的受力分析法是物理学重要的分析方法。

由于它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决定了这部分知识在高考中的重要地位。

本章知识的考查重点是:①三种常见力,为每年高考必考内容,明年乃至许多年后,仍将是频繁出现的热点。

②力的合成与分解、共点力的平衡等在高考中或单独出现或与动力学、电磁学等相结合,或选择或计算论述,或易或难,都要出现。

力的概念、重力和弹力要对力有深刻的理解,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领会力的概念。

1.力的本质(1)力的物质性: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提到力必然涉及到两个物体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

有力时物体不一定接触。

(2)力的相互性:力是成对出现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存在。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等大、反向、共线,属同性质的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作用效果不能抵消.(3)力的矢量性:力有大小、方向,对于同一直线上的矢量运算,用正负号表示同一直线上的两个方向,使矢量运算简化为代数运算;这时符号只表示力的方向,不代表力的大小。

(4)力作用的独立性:几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每个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均不会因其它力的存在而受到影响,这就是力的独立作用原理。

2.力的作用效果力对物体作用有两种效果:一是使物体发生形变_,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这两种效果可各自独立产生,也可能同时产生。

通过力的效果可检验力的存在。

3.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完整表述一个力时,三要素缺一不可。

当两个力 F1、F2的大小、方向均相同时,我们说F1=F2,但是当他们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或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不同点时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

力的大小可用弹簧秤测量,也可通过定理、定律计算,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符号是N。

4.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1)力的图示:用一条有向线段表示力的方法叫力的图示,用带有标度的线段长短表示大小,用箭头指向表示方向,作用点用线段的起点表示。

(2)力的示意图:不需画出力的标度,只用一带箭头的线段示意出力的大小和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