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涉检网络舆情应对_提高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
浅谈自媒体时代涉检网络舆情的应对与处置

浅谈自媒体时代涉检网络舆情的应对与处置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给互联网舆情的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自媒体平台让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同时也扩大了舆论的传播范围和速度。
由于自媒体平台的开放性和多样性,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和问题,特别是涉及到网络舆情的应对与处置。
自媒体时代涉检网络舆情的应对与处置需要加强舆情监测和预警。
随着自媒体平台的兴起,舆论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舆情爆发的时间也越来越短。
及时监测和预警网络舆情的变化成为必要。
政府部门和企业要加强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和掌握舆情的变化趋势,以便能够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自媒体时代涉检网络舆情的应对与处置要加强舆论引导和回应。
与传统媒体相比,自媒体平台更加注重用户参与和互动,每个人都可以发布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政府部门和企业要及时回应和解答公众关注的问题,积极参与舆论引导,以防止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
自媒体时代涉检网络舆情的应对与处置需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网络舆情的传播范围广泛,主体多元化,需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管理网络舆情的传播和处置。
政府部门应加强与自媒体平台的合作,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明确网络舆情的产生和传播责任,加强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和惩罚。
自媒体时代涉检网络舆情的应对与处置要加强舆情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管理。
由于自媒体平台的开放和自由性,很容易出现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
政府部门和企业要加强对网络舆情信息的核实和甄别,及时纠正和辟谣,提高公众对网络舆情信息的辨识能力,减少虚假信息和谣言对社会的不良影响。
自媒体时代涉检网络舆情的应对与处置,需要加强舆情监测和预警、加强舆论引导和回应、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加强舆情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只有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才能有效应对和处置自媒体时代的涉检网络舆情,保障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发展。
浅谈自媒体时代涉检网络舆情的应对与处置

浅谈自媒体时代涉检网络舆情的应对与处置自媒体时代的到来让每个人都有了发表意见和观点的平台,网络舆情也随之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涉检网络舆情是指与法律法规有关的网络言论和舆情信息,涉及刑事案件、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等重大问题。
在自媒体时代,如何应对和处置涉检网络舆情成为了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应对涉检网络舆情需要建立有效的监测机制。
通过技术手段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和收集涉检网络舆情信息,可以帮助政府和相关机构及时了解舆情动态,做出科学决策。
监测机制应该建立在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确保对网络舆情的监测能够依法进行,同时也需要考虑保护个人隐私的问题。
应建立健全的危机处理机制。
当涉检网络舆情突发时,需要迅速反应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建立快速高效的协调机制,及时调集专业人员和资源,尽快控制和处置危机。
要善于倾听和回应民众的诉求,通过开展公开对话等方式,增强公众对政府和相关机构的信任和支持。
应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和执行。
在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往往较大,因此需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网络舆情的界定、处理程序和责任分工,为对涉检网络舆情的应对和处置提供法律依据。
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散布虚假信息、侵犯他人权益等违法行为,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秩序。
第四,应加强社会共治,形成多方参与的机制。
涉检网络舆情涉及的问题复杂多样,单靠政府和相关机构的力量往往难以解决。
需要加强政府、媒体、企业、公众等各方的合作,形成多方参与的机制。
政府要加强与媒体、社会组织等的沟通与合作,共同推动涉检网络舆情的应对和处置工作。
媒体要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和规范,提高舆论导向的正确引导。
企业要加强社会责任感,积极回应社会关切,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
公众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理性表达意见,共同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
涉检网络舆情的应对和处置是在自媒体时代必须面临的挑战。
建立有效的监测机制、健全的危机处理机制、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和执行、加强社会共治等措施都是有效应对涉检网络舆情的途径。
涉检网络舆情的应对-引导机制问题研究

涉检网络舆情的应对\引导机制问题研究[摘要]网络的飞速发展,给检察机关带来了新一轮挑战,涉检网络舆情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影响。
为此,作为检察机关要高度关注和重视涉检网络舆情,对涉检网络舆情的产生原因、后果认真加以研判,及早制定预警、预防和妥善应对措施。
须对涉检网络舆情进行规范和正确引导,以进一步增强检察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建立起有利于处置涉检网络舆情的制度与途径,确保使其成为促进检察机关推进“三项重点工作”顺利进行,提高检察机关公信力的有力手段。
[关键词]涉检;宣传;网络舆情;引导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正成为反映社情民意的主要渠道。
由于互联网的虚拟、开放、隐蔽等特性,一个细小的案件,通过网络的传播和放大,就可能引发巨大的网络舆论效应,进而形成危机事件。
从“躲猫猫”到“欺实马”再到“邓玉娇”,不断激起的网络舆情漩涡已经向我们展现出当今网络舆论的复杂态势和巨大影响。
在网络已开辟出一个“平民化、广泛化、自由化的大麦克风时代”背景下,涉检网络舆情势必或已经对检察机关的执法公信力及形象产生恶劣影响,并涉及到检察机关工作开展和队伍建设。
因此检察机关如何应对涉检网络舆情危机,已成为一项重大挑战。
一、含义、特点“涉检网络舆情”是指可能引起或已经引起国内外网络媒体和网络受众关注的,对检察工作或检察队伍的事或人有一定影响力的、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
涉检网络舆情,对检察机关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特别是对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及形象的树立有特殊的作用。
目前,涉检网络舆情主要是通过网络论坛、新闻跟贴和影响日益强大的博客网站三种途径共同反映而形成,作为对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社会监督形式,涉检网络舆情具有自身的特点:1.对象的特定性。
即涉检网络舆情的对象只能是可能引起或已经引起国内外网络媒体和网络受众关注的,与检察工作相关的人或事。
2.舆情的难控性。
指在网络媒体上对舆论进行控制是比较困难的,一旦出现非理性的涉检网络舆情,欲运用技术手段进行控制是不太现实的。
浅议涉检网络舆情的应对

.Le g a l Syst em A nd Soci et y圈圈鬯塑基!耋:竺竺坠!f叁垒!查塾金浅议涉检网络奥情的应对王国甫丁建业摘要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网络舆情群体事件逐步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并在社会热点问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将在研究网络舆情特点的基础上,论述检察机关应对涉检网络舆情的现状及措施。
关键词网络监督网络舆情群体事件中图分类号:D92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2-268-01胡锦涛同志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网络监督的』J u强,使得作为行使查办职务犯罪和诉讼监督职能的检察机关不可避免地处在网络舆情关注相对集中的部位。
面对目趋复杂的网络舆情,尤其是涉检网络舆情,如何加强其研判和应对工作,从而进一步提升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是检察机关面临的新的课题。
一、网络舆情特点(一)网络舆情的突发性网民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匿名发表观点是网络舆情突发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纵观历次网络舆情事件,均是一个热点事件,在众多网民快速、大胆的发表意见后,在短时间内促使事件产生重大影响,促使更广泛范围的社会群体讨论、关注。
(二)网络舆情的情绪性到目前为止的绝大多数网络舆情在初始阶段均体现出对某个社会现象的普遍化情绪,这种情绪在网民中迅速传播,产生普遍认识与共鸣,进而推动舆情向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领域漫延扩散。
从涉检网络舆情事件可以看出,其发生往往是一个热点事件,逐步升级到网民对司法机关的不满情绪,该情绪在网络上迅速传播,从而产生较大的影响力和作用。
(三)网络舆情聚焦公权力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分析通过对2009年网络上争议问题的热帖进行频次分析发现,“官员”、“警察”、局长”等高频词说明现在网络舆情关注的热点问题很大程度集中在公权力的使用这一领域。
网民把注意点集中到公权力的合理、合法使用上来,对推动社会加快转型,妥善处理遇到的问题与矛盾,有积极的作用。
浅谈自媒体时代涉检网络舆情的应对与处置

浅谈自媒体时代涉检网络舆情的应对与处置在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非常快,影响力也非常大。
涉检网络舆情的应对与处置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浅谈自媒体时代涉检网络舆情的应对与处置策略。
及时发现并跟踪舆情动态。
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极快,不少涉检舆情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上升,对社会治安和司法公信力造成严重威胁。
涉检部门需要在第一时间发现舆情,进行跟踪和监测。
这可以借助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系统、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热点话题进行实时追踪和分析。
及时了解舆情的发展趋势和传播路径,有针对性地制定应对策略。
积极回应并传播权威信息。
针对涉检网络舆情的谣言、偏见和误导,相关部门应积极回应并传播权威信息,遏制不实消息的传播。
可以通过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发表权威的声明和回应,以及利用涉检媒体平台发布权威信息等方式,迅速传达相关知识和真相,有效疏导公众情绪,避免舆情的进一步扩散和恶化。
涉检部门应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司法权威认同,使公众更加理性地对待涉检事件和舆情。
加强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
在自媒体时代,舆情引导比以往更具挑战性。
网络上存在大量的个人自媒体和非官方媒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和发布的无序性给舆情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为了更好地引导网络舆情,涉检部门应加强与新闻媒体和网络自媒体的合作,建立与之的沟通渠道和合作机制,共同维护网络舆情的秩序和稳定。
要注重对网络媒体从业人员的培训和规范,加强对舆情传播的监管和引导,引导网络舆论的合理表达,促进网络舆情的公平、客观和理性传播。
自媒体时代涉检网络舆情的应对与处置需要及时发现并跟踪舆情动态、积极回应并传播权威信息,以及加强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
只有做到这些,才能更好地维护社会治安和司法公信力,建设和谐的网络舆论环境。
新时期涉检网络舆情应对措施探析

新时期涉检网络舆情应对措施探析摘要:近年来,涉检网络公共事件和热点话题呈增长的态势,不断地冲击着基层检察机关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如何应对涉检网络舆情,维护检察机关的公信力,已引起检察机关的高度重视。
涉检网络舆情作为新时期增强执法能力、提升检察公信力所要面对的一项挑战,亟需重视和加强研究。
本文结合当前涉检网络舆情发展的特点,产生的原因,并对相应的对策进行探讨,以求有助于基层检察机关更好地应对涉检网络事件。
关键词:涉检网络舆情特点原因应对措施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及普及,我国社会逐步进入了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网络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传达民意、表达民情、集中民智的重要渠道。
就涉检网络舆情而言,一般是指众多网民通过互联网对涉及检察机关的事件、行为、问题等发表言论,可能或已经对检察工作或检察形象产生重大影响,并进而形成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意见的汇总。
在网络开辟出的平民化、广泛化、自由化的“大麦克风”时代背景下,一个普通的事件,经过网络传播的无限放大,便可迅速演变成为一场声势浩大的公众危机。
如何应对网络舆情挑战成为基层检察机关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而紧迫的课题。
一、涉检网络舆情特点(一)快速传播性。
涉检网络舆情的大部分是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发生的,其形成和传播的速度非常的快,本来很普通、很平常的事件,经过网络高速广泛传播之后,便可以传得沸沸扬扬,满城皆知。
而网民的跟帖、发表评论以及一些网络媒体的恶意炒作,使得舆情更是呈现几何级增长。
例如内蒙古贫困县阿荣旗的女检察长“百万豪车”事件被网民曝光后,网上迅速出现大量关于“贫困县女检察长和她的豪车”,并引起网民的广泛关注。
(二)消息负面性。
当涉检网络舆情出现时,通过网络这个高速通道,其吸引了大量网民的眼球,大家争相转发、评论等,使相关的负面舆论如雨后春笋一般,一夜之间铺天盖地的卷来,影响社会大众的理性认识看待相关事件,引起社会大众和检察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观点上,甚至在行动上的产生剧烈冲突,进而严重影响检察机关的社会声誉及公信力,引发公众对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能力和司法公正的强烈不满和质疑。
工作心得:稳妥应对涉检网络舆情,提升检察公信力
工作心得:稳妥应对涉检网络舆情,提升检察公信力近年互联网上涉检公共事件和热点话题波澜起伏,不仅损害检察机关的形象,还冲击着检察机关的执法公信力,更是危及到检察工作的开展和检察队伍的建设。
面对日趋复杂的网络舆情,高检院张耕副检察长指出:“我们正处在一个互联网的时代,可以说,谁掌握了互联网这一先进传播技术,谁将处于文化发展的主导地位。
”因此,及时分析研判并妥善处置相关涉检网络舆情信息,化解因某些社会热点问题可能出现的网络舆情危机,为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的提升创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已经成为检察机关一项亟待加强的工作。
“贫困县女检察长豪车事件”、“检察院女检察官掌掴女童事件”、“县检察院冉建新死亡事件”,……近年来,极大损害了检察机关的形象,降低了检察机关的公信力。
类似事件表明:人民群众开始对涉及公权力的突发公共事件和热点话题渴望拥有越来越多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各种各样的网络载体已经成为了人民群众对热点事件评价、监督的平台。
面对日渐成熟的涉检网络舆论,如何正确应对、处置和化解,已成为摆在基层检察机关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涉检网络舆情的现状和特点涉检网络舆情,是指可能引起或已经引起国内外网络媒体和网民关注的,对检察工作或检察队伍的事件或人有一定影响力的、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它已经成为一种对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社会监督形式。
网络舆情与涉检网络舆情,存在着一般与特殊的逻辑关系,涉检网络舆情因此同样具备网络舆情的以下特点:(一)突发性强。
网络时间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涉检热点事件的发生,加上网民情绪化的宣泄,在很短时间内可以点燃舆论的导火索。
(二)涉及面广。
在信息多元化时代,网络舆情表达快捷、方式互动,具备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
网民人数快速增加,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统计数据,截至201X年6月,中国网民人数已超过7亿,数量巨大。
根据《人民日报》与人民网联合进行的网上调查数据显示,有87.9%的网民非常关注网络监督,当遇到社会不良现象时,93.3%的网民选择网络曝光。
论检察院如何应对涉检网络舆情危机
【 关键词 】 ;网络舆论 ;危机 ;应对 检察 【 中图分类号 】96 【 D 2. 3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号 】64 08(002— 16 0 17— 6821 ) 05- 3 4
On HO P o u ao ae t a W r c r t r t o De l W ih P b i i in CrssCo c r i g P o u a o ae n I t r c t u lc Op n o ii n e n n r c r tr t so n e t a
o no c n e n n r c r tr ts n h w t o v te rss nd he wo a p cs r vd rf r n e fr ho g a so t piin o c r i g p o u ao ae a d o o s le h c i a t t i s e t p o ies ee e c o w r sr os p o urt rts C e lwi u h c ss r c a oa e a d a l s c r i. n h i
论检 察院如何应对 涉检 网络舆情 危机
杨柳 飞
( 西 宁 明 县人 民检 察 院 ,广 西 宁 明 52 0 ) 广 3 50
【 摘
耍】 近年来 ,互联 网上涉检公共事件 和热点话题 不断 出现 ,不断地 冲击着基层检 察机关的公信 力和执行 力 ,
危及检察工作的开展和检察队伍的建设。妥善化解 涉检 网络舆情危机 ,成为深入推 进 3项重点 工作 的必然选择 。 文章试 图从 涉检网络舆情 的现状 、如何化解 涉检 网络舆情危机 2个方面作一些探 索,为基层检察院应对 网络舆情
【 e rs i etao;uh p i e n r tcs;e i Ky wod 】n sgtnpbc io o t tn ;ri dawt vi i o n n nh I e e i s l h
涉检网络舆情的应对引导机制
分发挥网络的这个大平台的作用 .才能牢牢掌握检察
机关 话 语 主动 权 。在 网上 试 行 检务 公 开 , 检务 公 开 后 ,
应用 作 为对外交流和机关形象宣传 的基层院门户 网
站. 只有真正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 . 才能把为 民执法 的 检察形象充分展现 出来 .抢 占到化解 网络舆情危机的
现的总和。根据 2 0 年《 0 9 人民 日报》 与人民网
联合 进 行 的 网上 调 查 数据 . 8 . 有 79 %的网 民 非
常关注 网络监督 .当遇到社会不 良现象时 ,33 9. %的网 民选择 网络曝光。就此 ,人 民 日报》 《 评论指出 , 网络监 督已经成为畅达民意、 维护权益 、 鞭挞腐败的便 捷而有 效 的手段 当一个看似平常 的事件发生后 . 借助 网络的
推手 , 时 间 内就 可 能形 成一 个 严 重 的 公共 事 件 。 短 当前 网络 舆 情 的 主要 特 点包 括 以下 几 点 :
一
并 对 调查 处 理 结 果 继 续 发 表 意 见 网络 监 督 呈 现 出前
所未有 的强大态势 . 取得 了超乎想象 的效果 三是 网络舆情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 网络新闻资 讯的客观真实性与虚假性并存 .权威发布与小道消息 并存 , 真诚监督与恶意炒作 并存 、 人为制造轰动效应 与
关 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的理想平 台
二是对检察 网络 内容 建设重视 不够 当前 . 各地基
层检 察 机 关 在 全 面推 进 信 息 化 应 用 的过 程 中 网和办公办案应用上 . 而
21 0 0年第 6期{ 司法实务)总第 1 1期 / O
忽略 了互联 网的应用 ,特别是对检察法律宣传方 面的
加强涉检网络舆情应对,提高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
四 、 强监测 防范 加
网络 发言人 负责 办理上 级交 办的网络媒 体反 映事项 , 读相 关政 矛盾 , 解 也进 一步 提高检 察机 关执 法公信 力 。
并 负责群 众 咨询求助 问题 的答 疑 , 正面 引 导网络 舆情 , 占领 网上
起 网上举 报事 件进行 了答 复 , 收到 了好效 果 。
由网评 员 负责 对涉及 本 院的 网络舆 情进 行 日常监测 和 突发 检 网络舆情 或突 发事件 后及 时进 行分析 研判 与信息 上报 。
五 、 强分析研 判 加 .
发言 主动 权和主 导权 。该制度 推行 以来 , 院网络 发言人 已对 4 事件 监测 , 过实 时巡查 的方 式随 时掌握舆 情动 态 , 我 通 并在发现 涉 二、 强化 自身建 设, 从根源上降 低网络舆情危 机发生 的可 能性 1 . 检 务公开 力度 。认 真执 行最检 院 《 加大 关于 进一步 深化 人
由网评 员负 责对涉 检 网络舆情 进行 汇 总、 登记和 总结 , 过 通
民检 察 院“ 务公 开” 检 的意 见》 凡是 与检 察职 权相 关而 又不涉 及 跟踪 分析 和研判 , , 掌握 网络舆 情 的发展走 向 、 舆论 热 点和媒 体关 国 家秘密 、 商业 秘 密和个 人隐 私的事 项都 进行 公开 。 积极 探索 开 注焦 点 , 并分 析判 断突发 及重 大舆情 的级 别和 程度 , 出处 置意 提 展“ 察开放 日” 检 活动 , 受人 民群 众来访 , 接 邀请 人 民群 众参观 , 主 见 , 做到早 发现 、 早报 告 、 处置 早 动 公开检 察机 关工 作职责 、 案流程 等不 涉密 的事 项和程 序 。 办 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增强舆情意识, 完善涉检突发公共事件舆论发现和引导 处置机制 1. 成立涉检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检察长任组 长, 其他党组成员任副组长, 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制定了涉检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一旦发现涉检网络舆情, 主动正确引导 舆论, 维护社会稳定。2.建立检察网络宣传队伍。网评员队伍由 8 名干警组成, 负责开展涉检网络舆情的监测、 预警、 应对和评估 工作, 在发现涉检网络舆情或突发事件后及时进行分析研究与信 息上报。 同时还负责与本地宣传部门、 网络监管部门和主流网络 媒体进行沟通交流, 以形成工作合力。3.推行网络发言人制度。 网络发言人负责办理上级交办的网络媒体反映事项, 解读相关政 策等权威信息, 及时发布网络媒体中群众反映事项的办理结果, 并负责群众咨询求助问题的答疑, 正面引导网络舆情, 占领网上 发言主动权和主导权。该制度推行以来, 我院网络发言人已对 4 起网上举报事件进行了答复, 收到了好效果。 二、 强化自身建设, 从根源上降低网络舆情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1.加大检务公开力度。认真执行最检院 《关于进一步深化人 民检察院 “检务公开” 的意见》 凡是与检察职权相关而又不涉及 , 国家秘密、 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事项都进行公开。 积极探索开 展 “检察开放日” 活动, 接受人民群众来访, 邀请人民群众参观, 主 动公开检察机关工作职责、 办案流程等不涉密的事项和程序。 进 一步完善检务公开的内容和形式, 不断拓宽人民群众了解检察工 作的渠道, 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的知情权、 参与 权、 表达权、 监督权。2.坚持严格、 规范、 文明执法。强化法律监 督, 提升执法办案水平, 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取信于民。突出 抓好涉检群体性事件、 突发性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正确把握处 置的原则、 策略、 时机和方式, 坚持维护群众利益和法制尊严。 对 于群众关注的检察工作中的敏感问题、 热点话题, 及时公布事实 真相, 表明处理态度, 回应群众质疑, 依法妥善处理。 在执法办案 过程中讲究方法策略, 争取发案单位的理解和支持, 加强与主管 部门的联系和沟通, 维护人民群众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3.不 断拓展、 畅通信访人渠道。坚持检察长接待日制度, 所有院领导 轮流接待; 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 电子邮箱, 开通视频接访, 安装 举报电话自动受理系统; 落实首办责任制, 对本院管辖的首次涉 检信访案件百分之百受理、 百分之百答复, 努力把问题解决在首 次办理环节; 实行领导包案制, 对重信重访、 越级上访、 群体性上
作者简介: 李卫华、 卜宪文, 江苏省丰县人民检察院。
・司法天地・
2010 年 6 月 (上)
加强涉检网络舆情应对, 提高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
李卫华
摘 要
卜宪文
在处置涉检网络舆情工作中, 丰县检察院从强化自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建设入手, 提高认识, 完善机制, 树立正确的舆情观念, 克服
“瞒、 蛮” 慢、 的工作弊端, 做好涉检突发公共事件舆论发现和引导处置工作, 成功疏导了 3 起可能引发的越级上访事件, 进 一步提高了检察机关的执法公信力。 关键词 公共事件 涉检网络舆情 上访事件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0592(2010)06-150-01 访事件, 坚持定领导、 定专人、 定时限、 包处理的 “四定一包” 责任 制。 三、 “三不” 坚持 原则, 进一步提高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 1. “不瞒” 一旦发现突发网络舆情事件, 。 及时启动应急预案, 并将处置情况向市院和县委等相关部门汇报, 在调查中如果发现 反映情况属实, 严格依法处理, 绝不姑息养奸。2. 不慢” “ 。在应 对网络热点问题时, 及时采取一些调查和应对措施, 及时向网民 澄清事实, 尽量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3. “不蛮” 。对待群众批评 尤其是网络监督虚心接受、 认真整改, 对待群众反映问题认真调 查、 真诚答复。 对待网络舆情, 不瞒、 不慢、 不蛮, 有效化解了社会 矛盾, 也进一步提高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 四、 加强监测防范 由网评员负责对涉及本院的网络舆情进行日常监测和突发 事件监测, 通过实时巡查的方式随时掌握舆情动态, 并在发现涉 检网络舆情或突发事件后及时进行分析研判与信息上报。 五、 加强分析研判 由网评员负责对涉检网络舆情进行汇总、 登记和总结, 通过 跟踪分析和研判, 掌握网络舆情的发展走向、 舆论热点和媒体关 注焦点, 并分析判断突发及重大舆情的级别和程度, 提出处置意 见, 做到早发现、 早报告、 早处置。 六、 建立应急预警机制 按照涉检网络舆情的性质、 危害程度、 涉及范围, 将涉检网络 舆情分为特大 (Ⅰ级)、 重大 (Ⅱ级)、 较大 (Ⅲ级) 和一般 (Ⅳ级) 四个 等级, 并建立相应的应急预警机制, 做到及早发现舆情危机苗头, 及早对可能产生的现实危机的走向、 规模进行判断, 及早通知各 有关职能部门共同做好应对危机的准备。 七、 加强应对处置的能力 坚持以 “主动引导” 为主的处置原则, 在第一时间将涉检网络 舆情上报领导小组后, 快速建立起与相关部门和单位稳定、 顺畅、 高效的联动机制, 适时、 规范地发布权威信息, 掌握权威信息发布 的主导权, 并最大程度地争取传统媒体的支持, 积极采用舆论引 导的方式应对和化解网络舆情危机。 同时, 也不排除在特殊情况 下采用技术手段进行删贴、 地址封杀等。 IP 总之, 在涉检网络舆情方面, 我们要紧密布置, 加强防范, 严 格贯彻落实相应措施, 把涉检问题及时解决, 涉检矛盾及时化解, 充分做好涉检网络舆情工作, 提高检察机关的司法公信力。 中图分类号: D9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