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五千年第二集观后感
汉字五千年纪录片观后感

汉字五千年纪录片观后感《汉字五千年纪录片观后感》在观看完纪录片《汉字五千年》之后,我深受触动。
这部纪录片生动地展现了中华五千年文字的演变和传承,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纪录片始于远古的甲骨文时期,通过生动的动画和专家解说,向观众介绍了中国最早的文字形式。
从那时起,中国人就开始使用文字记录历史事件和生活琐事。
观看这些被认为神秘的甲骨文,我感到十分震撼。
它们以其独特的形态和结构方式,展示了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无论是主流文字还是非主流文字,它们都是我们了解历史、探究文化的一扇窗口。
接着,纪录片引导观众穿越时空,展现了漫长的汉字发展历程。
从篆书到隶书,再到楷书,每一次变迁都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背景和审美取向。
汉字的形态和结构逐渐规范化,越来越接近现代汉字的样子。
通过纪录片的讲述,我对汉字的变迁过程和演变规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汉字的独特之处在于,即使经历了几千年的变革,它仍保持着与当今使用的现代汉字的基本连续性,这是其他文字无法比拟的。
在叙述汉字的发展历程的同时,纪录片也着重强调了汉字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象征,它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如儒家思想、诗词、典故等。
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汉字蕴含的智慧和魅力。
观看纪录片的过程中,我了解到汉字不仅仅是文字,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它记录了古代人们的智慧和历史,同时也承载着对于生活、人性和价值观念的思考和感悟。
纪录片中还介绍了汉字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
汉字是唯一一种被全世界广泛使用的文字。
无论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圈,还是东亚国家乃至全球范围内,汉字都有着独特的影响力。
学习汉字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也是促进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通过观看《汉字五千年》这部纪录片,我对汉字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它不仅是一种工具性的文字,更是一种传承和传播文化的媒介。
汉字五千年观后感

汉字五千年观后感《汉字五千年》观后感最近看了一部纪录片,叫做《汉字五千年》,这可真是让我大开了眼界,对咱们天天用的汉字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这部纪录片里,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看到了汉字从最初的甲骨文,一点点演变到今天我们熟悉的样子。
那一个个古老的字符,就像是活着的历史,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片中讲到汉字的造字方法。
比如说象形字,那简直就是古人画的简笔画嘛!“日”字就是一个圆圆的太阳,中间还有一个点,好像在散发着光芒;“山”字呢,就是三个山峰连在一起,高低起伏,活灵活现。
还有指事字,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上一些符号来表示意思。
像“本”字,在“木”的根部加上一个短横,就表示这是树的根部,也就是“根本”的意思。
再说说会意字,那更是充满了古人的智慧。
“休”字,一个人靠着一棵树,这不就是在休息嘛!“采”字,上面是一只手,下面是一棵树,手在树上摘东西,可不就是采摘嘛!看到这些,我不禁感叹,咱们的老祖宗可真是太聪明了,能用这么简单的方式把复杂的意思表达出来。
还有形声字,一半表示形旁,一半表示声旁。
比如说“河”字,左边的“氵”表示和水有关,右边的“可”表示读音。
这样的字数量特别多,也让汉字变得更加丰富和多样。
除了造字方法,纪录片里还讲到了汉字的传播。
汉字不仅在中国传承了几千年,还传播到了周边的国家,比如日本、韩国和越南。
他们都曾经使用过汉字,或者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文字。
这让我感觉到汉字的影响力真是太大了,就像是一个文化的使者,把中国的智慧和文明带到了世界各地。
看着纪录片里那些古老的竹简、帛书、石碑上的文字,我仿佛能看到古人一笔一划认真书写的样子。
他们用汉字记录下了自己的生活、思想和情感,让后人能够了解到过去的点点滴滴。
想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小时候学写字的经历。
那时候,老师在黑板上一笔一划地教我们写汉字,我总是写得歪歪扭扭的,还被老师批评。
可是我也不气馁,一遍又一遍地练习。
慢慢地,我写的字越来越好看了,也开始感受到了汉字的美。
《汉字五千年》观后感范文五篇

《汉字五千年》观后感范文五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八集人文纪录片《汉字五千年》是为了提高各国汉语学习者对汉字汉语的兴趣而拍摄的。
虽然在说“字”,其实也是在冷静地叙说中国漫长崎岖凤凰涅槃的历史。
下面请欣赏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汉字五千年》观后感,欢迎大家踊跃阅读!《汉字五千年》观后感范文1最近,我观看完了《汉字五千年》。
本来,我对汉字是孤陋寡闻,看了《汉字五千年》之后,我对汉字的博大精深有着去多感触。
《汉字五千年》是一部八集的纪录片。
看篇是以英国马格尔尼使团访华事件引出当时西方世界对以汉字为载体的汉字文化的缺乏了解。
《汉字五千年》虽说是在说“字”,其实也是在向我们叙说着中国崎岖坎坷的历史。
汉字也是世界上唯一从古代一直演变过来没有间断过的文字。
这也提高了我对汉字历史的兴趣。
我从中获取了许多知识,有些我虽然听说过,但并不真正的了解。
《汉字五千年》中却把这些知识全都讲到了。
如,我们中国古代汉字家喻户晓的传说:仓颉造字——说仓颉看见一名天神,相貌奇特,面孔长得好像是一幅绘有文字的画,仓颉便描绘它的形象,创造了字。
有的古书说,仓颉创造出文字后,由于泄漏了天机,天落下了小米,鬼神夜夜啼哭。
还有一种传说,说仓颉观察了鸟兽印在泥土上的脚迹,启发了他发明文字的灵感。
《汉字五千年》中也曾提到过甲骨文。
甲骨文是古代人们可在龟壳或兽骨上的字,所以才被称为“甲骨文”。
甲骨文是被清朝末年的王懿荣所发现的。
后来经过大规模的挖掘与搜查,最终在河南安阳的小屯村中发现了大量的甲骨文。
汉字还代表着艺术,是用来审美的。
像是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苏轼的《赤壁赋》;米芾的《宝章待访录》等等。
这些书法作品龙飞凤舞,入木三分。
所以,人们常说:“写字写得好与坏,和他的个人素质修养有关。
”也正是“书品及人品”。
一横一竖,一撇一捺,汉字是世界上不能缺少的文字。
汉字五千年纪录片观后感

汉字五千年纪录片观后感最近看了《汉字五千年》这部纪录片,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感触颇多。
以前啊,对于汉字,我就觉得它不过是我们交流、记录的工具,没啥特别的。
可这部纪录片,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我对汉字认知的新大门。
它从汉字的起源开始讲起,那一幅幅古老的画面,仿佛把我带到了几千年前。
我看到了古人在龟甲、兽骨上刻下的神秘符号,那一笔一划,充满了未知和探索。
纪录片里有个情节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那是关于甲骨文被发现的过程。
话说清朝末年,有个叫王懿荣的人,他有一次生病去抓药。
在中药店里,他无意间看到一味叫“龙骨”的药材上,刻着一些奇怪的符号。
王懿荣可是个有学问的人,他一下子就被这些符号吸引住了。
凭着他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厚的学识,他觉得这些符号不简单,绝非普通的刻痕。
于是,他开始到处收集这种带有符号的“龙骨”。
经过仔细的研究和比对,他断定这就是古老的文字——甲骨文。
你能想象吗?就这么一个偶然的机会,被一个有心人抓住了,让沉睡了几千年的甲骨文重见天日。
这让我想到,有时候历史的发现,真的充满了巧合和惊喜。
要是王懿荣那天没生病,要是他没去那家药店,要是他对那些符号视而不见,那甲骨文的发现说不定还要推迟很久很久呢。
再往后看,纪录片又讲到了汉字的演变。
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每一种字体都有它独特的魅力。
比如说隶书吧,它把篆书圆转的笔划变成了方折,书写起来更加简便快捷。
这就像是给汉字来了一场“瘦身运动”,让它们变得更加轻盈、灵活。
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古代的书法家们,拿着毛笔,在纸上挥洒自如,一笔一划都透着他们的个性和情感。
还有草书,那简直就是汉字的“舞蹈”。
书法家们龙飞凤舞,笔走龙蛇,把汉字的线条美发挥到了极致。
看着那些草书作品,我感觉自己的心跳都跟着那飞舞的笔画一起跳动了。
在讲述汉字的传播时,纪录片也让我惊叹不已。
汉字不仅在咱们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还传到了周边的国家,比如日本、韩国、越南等等。
汉字五千年2 观后感

汉字五千年观后感----第二集:高天长河本集从汉字的源头讲起。
历史跨度从甲骨文一直到信息时代的汉字。
一个个传神的汉字的创造,引起了我浓厚的兴趣。
从与神沟通的甲骨文,到皇帝使用的小篆,再到大规模政治统治所需要的隶书等等方面,系统介绍汉字功能的变迁,分析汉字为什么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和稳定性。
我从中获取了许多知识。
如,我们中国古代汉字家喻户晓的传说:仓颉造字——说仓颉四目重瞳,非一般人,拥有过人的智慧,所以创造了字。
有的古书说,仓颉创造出文字后,由于泄漏了天机,天落下了小米,鬼神夜夜啼哭。
《汉字五千年》中提到过甲骨文。
甲骨文是古代人们可在龟壳或兽骨上的字,所以才被称为“甲骨文”。
甲骨文是被清朝末年的王懿荣所发现的。
后来经过大规模的挖掘与搜查,最终在河南安阳的小屯村中发现了大量的甲骨文。
秦始皇统一了汉字的书写----小篆,是继往开来的改变,可是小篆的诞生,也注定着它的消亡----它书写太繁琐,麻烦了,需要花费好长时间。
于是就有了隶书。
而因此秦代被认为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
而到最后演变为方块字。
我发现这个纪录片越来越好看了。
----第三集:霞光万道看了本集之后,明白了汉字的重要性和她的详细的发展史。
汉字在黄河中游一代形成之后,随着中华文明的延伸,开始在地域上扩张。
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汉字在亚洲地区形成了一个面积空前广袤的文化版图。
详细叙述了秦代汉字的发展,当看到兵马俑时,我再次被那场景震撼到了。
还有对甲骨文更为精准的分析,对商周王朝为汉字发展的分析。
我充分体会到了考古学的重要性。
正是考古的发现,才逐步分析出甲骨文,汉字的发展。
我还看到了许多见证文字发展的文物,青铜器等。
还了解中国以少胜多的牧野战争。
知道了商周的变迁,和人类对文字的崇敬,以及古代的风俗,占卜,祭祀祭品等。
我还听到了两千多年前的民歌,很好听,还知道了它的来历,这是楚国的贡献。
除了甲骨文,还有铭文,金文等。
中国汉字真是丰富无比。
《汉字五千年》观后感

《汉字五千年》观后感最近看了一部纪录片——《汉字五千年》,这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感触颇多。
在这部纪录片里,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亲身经历了汉字从诞生到演变的漫长历程。
那一个个形态各异的汉字,不再仅仅是横竖撇捺的组合,它们好像有了生命,在向我诉说着古老而又神秘的故事。
其中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甲骨文的那部分。
想象一下,几千年前的商朝,人们在龟甲和兽骨上刻下那些神秘的符号。
他们用尖锐的工具,一笔一划,认真而虔诚。
那些刻痕有的深,有的浅,有的粗,有的细,仿佛能看到刻字的人当时的心情和力度。
也许是为了记录一次重要的祭祀,也许是为了标记一次丰收的喜悦,又或者只是简单地记下当天的天气。
但无论如何,这些简单的刻痕,开启了汉字的伟大篇章。
比如说“日”这个字,最初的甲骨文就是一个圆圈,中间有一个点,多形象啊!就像是人们抬头看到的那个大大的太阳,光芒四射。
还有“雨”字,上面一横代表天空,下面那些小点就像是从天上落下来的雨滴,噼里啪啦地砸在地上。
看到这些甲骨文,我仿佛能感受到当时的人们对自然的观察是多么细致入微,他们用最朴素的方式,把看到的世界描绘了出来。
再说说汉字的演变吧,从甲骨文到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每一次的变化都像是一场奇妙的旅行。
篆书的线条优美流畅,就像跳舞的仙女飘带;隶书则变得更加规整,像是整齐排列的士兵;楷书端庄大气,就像一位严肃的长者;行书和草书则充满了自由和灵动,仿佛是在纸上奔跑嬉戏的孩子。
想起小时候刚开始学写字的时候,总是觉得汉字太难写了,笔画那么多,结构那么复杂。
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发现汉字的美。
写一首诗,填一阕词,那种用汉字表达内心感受的满足感,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
如今,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我们大多数时候都是在键盘上敲字,手写汉字的机会越来越少。
有时候拿起笔,竟然会发现有些字变得陌生,写起来也不再那么顺畅。
这让我有点担心,担心我们会渐渐失去与汉字亲密接触的机会,担心汉字的魅力会被人们遗忘。
汉字五千年观后感

汉字五千年观后感《汉字五千年》观后感最近看了一部纪录片——《汉字五千年》,真的是让我对咱们老祖宗留下的这笔宝贵财富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感慨。
这纪录片啊,就像是一位知识渊博的长者,带着我穿越了漫长的时光隧道,去探寻汉字那迷人的发展历程。
从古老的甲骨文,到如今我们熟悉的简体字,汉字经历了风风雨雨,却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甲骨文的那部分。
你能想象吗?那些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神秘符号,居然是我们汉字的源头。
看着屏幕上那些形状各异的甲骨文,我仿佛能看到几千年前的古人,正怀着敬畏之心,认真地记录着他们的生活。
他们用简单而有力的线条,勾勒出了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还有他们的喜怒哀乐。
比如说“日”字,就是一个圆圆的圈,中间加一个点,多形象啊!就好像是我们抬头看到的那个大大的太阳。
还有“人”字,简简单单的一撇一捺,却把人的形态展现得淋漓尽致。
还有一个让我觉得特别好玩的细节,就是古人在创造汉字的时候,经常会根据事物的形状来进行模仿。
比如说“马”字,你仔细看甲骨文的“马”,那长长的脖子,大大的眼睛,还有飘逸的尾巴,简直就是一匹活灵活现的骏马在奔跑。
再比如说“鸟”字,那尖尖的嘴巴,舒展的翅膀,不就是一只准备飞翔的小鸟嘛。
而且啊,汉字的发展还和历史的变迁紧密相连。
在古代,不同的朝代都有自己独特的字体风格。
像秦朝的小篆,那线条规整,笔画整齐,就像是一群排列有序的士兵。
到了汉朝,隶书开始流行起来,它的笔画变得更加舒展和自由,就像是人们在轻松地舞蹈。
而到了唐朝,楷书达到了巅峰,那端庄秀丽的字体,就像是一位优雅的贵妇人,让人赏心悦目。
在观看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就是汉字不仅是一种交流的工具,更是一种艺术的表达。
书法大家们用他们的笔,赋予了汉字灵魂和生命。
王羲之的《兰亭序》,那流畅的笔画,飘逸的神韵,让人看了陶醉不已。
颜真卿的楷书,刚正有力,气势磅礴,仿佛在诉说着他的忠诚和坚毅。
看到这些,我不禁想起了小时候练字的经历。
《汉字五千年》(解说词)第二集高天长河

《汉字五千年》(解说词)第⼆集⾼天长河《汉字五千年》(解说词)第⼆集⾼天长河(点击链接,欣赏视频)西安,中国历史上最伟⼤的都城之⼀。
秦王朝、汉王朝、唐王朝都曾定都于此。
在这座城市中,有⼀座汉字的殿堂——碑林博物馆,历朝历代产⽣的汉字,都以⾃信⾮凡的姿态,存留在⼀块块庄严、巍峨的⽯碑上。
这些⽯碑是依然站⽴着的岁⽉,是没有被岁⽉轻易泯灭的历史,它们记录了汉字的前世今⽣,它们承载着华夏祖先的永恒之⼼。
《说⽂解字》:“源,⽔泉本也。
”汉字的源头在哪⾥呢?直到今天,绝⼤多数的中国⼈都相信:汉字是圣⼈创造的。
造字的圣⼈名叫仓颉,是华夏始祖黄帝的史官。
为了感念他的功绩,早在⼀千⼋百多年前,⼈们已经开始⽴庙祭祀。
■中国⽂字学会会长黄德宽东汉许慎在《说⽂解字》序⾥⾯,就明确地说,“黄帝之史仓颉始作书契”。
这句话包含了这样⼏层意思:第⼀,说明他是黄帝时代的⼈;第⼆,他的⾝份是⼀个史官;第三,是从他开始作书契,书契也就是对⽂字的⼀种称呼,另⼀种称呼。
史书记载,仓颉“四⽬重瞳”,就是说他长着四只眼睛,这⼤概是强调这位圣⼈具有异乎寻常的观察⼒。
因为具备了这样的观察⼒,所以仓颉能从鸟兽的蹄印中得到启发,创造了汉字。
当汉字被创造出来时,天地⿁神都震动了,所谓“天⾬粟,⿁夜哭,龙为之潜藏”。
这当然是⼀个神话,任何⼀种⽂明的发育期,先民们总是将重⼤的发明创造归结到某位具体的神或圣⼈⾝上,实际上,这些神圣只是那个时期⽂化的代表者。
既然“仓颉造字”是⼀种神话,那么汉字最早诞⽣在哪⾥?究竟是怎样产⽣的呢?■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王震中说到汉字的起源地,我们根据考古发现,有黄河下游的⼤汶⼝⽂化,有黄河中游的仰韶⽂化,长江下游的良渚⽂化,有长江中游的⼤溪⽂化。
在这些⽂化⾥⾯,所发现的史前陶器上的刻划符号,或者是⽟器上的刻划符号,都认为跟我们后来的甲⾻⽂这个系统,是可以联系起来的。
这个时候的甲⾻⽂已经是⼀种较为成熟的⽂字,⽽在此之前⼀定有⼀个漫长的发育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xx
本集主要表述汉字3000多年时间的生命史。
历史跨度从甲骨文一直到信息时代的汉字。
作为一种社会生命体,汉字在几千年中,从根本上没有中断过自己的生命。
这种现象在人类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本集从养育汉字的小农经济模式讲起,从与神沟通的甲骨文,到皇帝使用的小篆,再到大规模政治统治所需要的隶书等等方面,系统介绍汉字功能的变迁,分析汉字为什么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和稳定性。
首先是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
属于上古汉语(old chinese),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语系的语言。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
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经济情况,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吉凶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内容一般是占卜所问之事或者是所得结果。
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使用了一段时期,是研究商周时期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
甲骨文其形体结构已有独立体趋向合体,而且出现了大量的形声字。
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被称为“最早的汉字”。
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在总共10余万片有字甲骨中,含有4千多不同的文字图形,其中已经识别的约有2500多字。
甲骨文,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
有人认为,中国的书法是由甲骨文开始,因为甲骨文已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中国安阳市殷墟。
但甲骨文并非商代特有,早在商朝之前就已经存在。
考古研究发现殷商甲骨文极有可能源自8500年前河南裴李岗文化遗址的贾湖契刻符号,并且有过渡文字——斗门镇花园村甲骨文。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
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
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
甲骨文的内容大部分是殷商王室占卜的记录。
商朝的人大都迷信鬼神,大事小事都要卜问,有些占卜的内容关
于天气,有些是农作收成,也有问病痛、早生贵子的,而打猎、作战、祭祀等大事,更是需要卜问了!所以甲骨文的内容可以隐略了解商朝人的生活情形,也可以得知商朝历史发展的状况。
同时,甲骨文与古老建筑的造型非常的接近,可以说建筑记载也是甲骨文的一大起源。
从甲骨文中许多有关建筑的字形上,可以了解中国远古时代建筑的结构形式及其发展脉络。
甲骨文“高”字。
从它的字形上,可以推断在商代已有了一种建造在土台上的建筑了。
其下部应该看作是土台中挖有一口地窖,这是私有制抬头和家庭出现后的一种建筑方式。
其上部可以看成是一栋既有屋顶又有墙身的建筑。
墙的出现在中国远古时代是个了不起的创造。
用墙围合而得到的室内空间,比只用屋顶的要高大得多,这也正合了“高者,崇也”的字义。
甲骨文是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出土在河南安阳小屯一带,因这里曾是商代后期商王盘庚至帝辛的都城,史称为“殷”。
商灭国,遂成为了废墟,后人便以“殷墟”名之。
因此,甲骨文也称“殷墟文字”。
其内容绝大多数是王室占卜之辞,故又称“卜辞”,或“贞卜文字”。
这种文字基本上都是由契刻而成,又称“契文”、或“殷契”等。
甲骨文是中国发现最早的文献纪录,如今甲骨学已成为一门蔚为壮观的世界性学科,从事研究的中外学者有500多人,发表的专著、论文达3000多种。
它对历史学、文字学、考古学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再来是小篆。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的六国文字,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
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
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
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各国的汉字出现了简繁不一、一字多形的情况。
秦始皇灭六国后,下令以秦国的“小篆”作标准,统一全国文字。
篆体,又称为“篆书”,是小篆、大篆的合称,因为习惯上把籀文称为大篆,故后人常把“篆文”专指小篆。
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认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
秦王朝使用经过整理的小篆统一全国文字,不但基本上消灭了各地文字异行的现象,也使古文字体异众多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角色。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有感于全国文字的繁杂和书体的不一,于是提出“书同文”,文字统一,书体统一。
秦始皇命令擅长书法的李斯去做这项工作。
因此小篆又被称为“秦篆”。
另有一个原因是为了改变原先那种弯弯曲曲的笔划线条,整理出一种笔画匀整,便于书写的新字体。
小篆的制定是中国第一次有系统的将文字的书体标准化的过程。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实行了一连串的改革;其中,统一文字就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政策。
此种书体上承东周时秦国器铭与刻石文字,会融各地书风而成,为中国第一次统一之字体,居书史转变之关键。
秦代刻石保存小篆书迹稍多,但仍算少,以秦始皇所立诸石最为重要,琅邪台、泰山原石及拓本残存,石权始皇廿六年诏则最能见其真相。
秦代时的小篆风貌,可由现存的《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及权量铭文等遗物中得见之。
小篆的笔划较细,所以也有“玉箸篆”之称;在字形上呈长方形,结构往往有左右对称的现象,给人挺拔秀丽的感觉。
接下来是隶书。
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隶书也叫“隶字”、“古书”。
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
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
是在监狱里创造出来的字体。
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
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隶书之名源于东汉。
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
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
到东汉时,撇、捺、点等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
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隶书相传为秦末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
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
“隶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文书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隶书被叫做“佐书”。
书体同时派生出草书、楷书、行书各书体,为艺术奠定基础。
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因为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所以隶书的书写速度更快。
西汉初期仍然沿用秦隶的风格,到新莽时期开始产生重大的变化,产生了点画的波尾的写法。
到东汉时期,隶书产生了众多风格,并留下大量石刻。
魏晋以后的书法,草书、行书、楷书迅速形成和发展,隶书虽然没有被废弃,但变化不多而出现了一个较长的沉寂期。
到了清代,在碑学复兴浪潮中隶书再度受到重视,出现了郑燮、金农等著名书法家,在继承汉隶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以上就是对本集的认识。